① 文殊院的歷史沿革
文殊院有悠久的歷史。相傳隋朝時,隋文帝之子蜀王楊秀的寵妃,為當時的「聖尼」信相所建,故稱信相寺。
五代時一度改名妙圓塔院。
宋代仍稱信相寺。
據《成都縣志》記載,明朝末年,信相寺毀於兵火。建築俱焚,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歷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荒蕪的古寺,在兩杉之間結茅為寇,苦行修持,數年之間行著四方,聲名遠揚。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年——1706年),官紳軍民捐資重修寺廟,嘉慶、道光年間,文殊院方丈本圓法師又采辦了82根石柱,改建、擴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近代時,文殊院香火興盛。歷任方丈都在這里開壇傳戒,並辦有佛學苑、傳習所,培養僧才。抗戰時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虛、能海等陸續到這里講經說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繕寺廟。
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② 成都有哪些1000年以上歷史的寺院
成都也是一個很老的孤獨了。1000以上的歷史寺院不太知道,但是知道四川有一個樂山大佛呀。
③ 四川成都的文殊院為什麼常年的遊客不斷呢
我國可以說是最大的佛教之國,任何地方都有關於佛教的存在,而為了可以讓跟多的人學習和了解到佛教文化,很多寺廟也都像大家開放,但是也收取很高昂的門票費,這讓很多遊客都望而卻步。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處特別良心的寺廟,不但門票免費還可以免費領香,一起來看看吧!
如今文殊院已經成了人們外出旅遊必去的目的地之一,就是因為這里非常良心的做法讓很多遊客都記住了這里,從而使這里的香火長年不斷。好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到這里,你們對這座寺廟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嗎?歡迎前來評論!
④ 文殊院的歷史故事
文殊院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歷經唐、五代、宋、元、明諸朝,過去稱為信相院、信相寺,直至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之後,才更名為文殊院。大約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信相院荒廢的遺址,發願修復其剃度師信相井覷老和尚曾經住持的道場。因信相院在明末被戰火夷為廢墟,慈篤禪師便棲身於兩株古杉之間,秉持禪修,結茅而居。不久之後,禪師修持卓異,在禪定中顯現火光瑞相,老百姓覺得神奇而不可思議,認為他是「文殊菩薩」現世。由於百姓對慈篤禪師密行的仰慕,於是感得官府、士大夫的鼎立支持,遂更名為文殊院。由於慈篤禪師德行高潔,聲名遠揚,康熙皇帝聽聞後十分仰慕,曾三次書詔,邀請慈篤禪師進京,但禪師都委婉謝絕。康熙四十一年(1720年),康熙皇帝御賜「空林」絹本橫幅,派專使賜抵文殊院,因此文殊院又名「空林堂」。
⑤ 文殊院的來歷
1、來歷
文殊院有悠久的歷史。相傳隋朝時,隋文帝之子蜀王楊秀的寵妃,為當時的「聖尼」信相所建,故稱信相寺。五代時一度改名妙圓塔院。宋代仍稱信相寺。據《成都縣志》記載,明朝末年,信相寺毀於兵火。建築俱焚,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歷劫尚存。
2、簡介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青羊區,一環路以內,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四川省、成都市佛教協會駐地。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
文殊院始建於隋大業年間(605-617)。蜀王楊秀以「聖尼」名,定名信相寺。會昌五年(845),唐武宗滅佛,寺毀。宣宗即位(847)修復,歷800餘年與世並存。清順治元年(1644)全毀。傳說清代有人夜見紅光出現,官府派人探視,見紅光中有文殊菩薩像,便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改稱文殊院。康熙帝御筆「空林」二字,欽賜「敕賜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跡至今仍存院內。
文殊院佔地面積82畝,殿堂房舍190餘間。
3、地理方位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文殊院街。據《成都縣志》記載,明朝末年,信相寺毀於兵火,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歷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荒蕪的古寺,在兩杉之間結茅為廬,苦行修持。
傳說慈篤禪師圓寂火化時,紅色火光在空中凝結成文殊菩薩像,久久不散。人們認為慈篤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改信相寺為文殊院。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697—1706年),官紳軍民捐資重修寺廟。嘉慶、道光年間,文殊院方丈本圓法師又采辦了82根石柱,改建、擴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⑥ 成都文殊院的由來歷史,有導游詞最好。急需,謝謝!
文殊院座落在成都市西北角,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文殊院有悠久的歷史。相傳隋朝時,隋文帝之子蜀王楊秀的寵妃,為當時的「聖尼」信相所建,故稱信相寺。五代時一度改名妙圓塔院。宋代仍稱信相寺。據《成都縣志》記載,明朝末年,信相寺毀於兵火。建築俱焚,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歷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荒蕪的古寺,在兩杉之間結茅為寇,苦行修持,數年之間行著四方,聲名遠揚。傳說慈篤禪師圓寂火化時,紅色火光在空中凝結成文殊菩薩像,久久不散。市民群眾認為慈篤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改信相寺為文殊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1706年),官紳軍民捐資重修寺廟,嘉慶、道光年間,文殊院方丈本圓法師又采辦了82根石柱,改建、擴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現今的規模。這82根石柱今天成為院中一景。
近代時,文殊院香火興盛。歷任方丈都在這里開壇傳戒,並辦有佛學苑、傳習所,培養僧才。抗戰時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虛、能海等陸續到這里講經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繕寺廟。
文殊院是成都市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佛教寺廟。共有房屋200餘間,總建築面積1.16萬平方米,有僧人60多人。現在是四川省佛教協會所在地。
走近寺前,只見古色厚朴的圍牆盤繞在古剎四周,正門上嵌著「文殊院」三個大字,與圍牆上「南無阿彌陀佛」、「庄嚴國土、利樂有情」、「世界和平、人類幸福」相映襯,使文殊院顯得十分庄嚴、肅穆。寺內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等五重殿宇,兩廡配以鍾鼓樓、禪堂、觀堂、客堂、齋堂、戒堂、念佛堂及各職事寮房,形成閉鎖式的四合結構。五重大殿連同前後照壁,分布在長200米的中軸線上,各殿堂樓閣古樸宏敞,飛檐翹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築。殿堂之間,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疏密得體,大小相同,院中有園,園中有院,院中有景,環境極是清靜幽雅。又前臨文殊院街,後畔萬福橋側,素有「寺殿接通衢,禪房遠塵囂」之說。
文殊院文物薈萃,寶物眾多。就拿供奉的佛像來說,寺內供奉大小300餘尊佛像,有鋼鐵鑄造,有脫紗、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豐富。從年代而論,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間鐵鑄戒神,更有清代青銅鑄像,還有緬甸玉佛,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為我們研究古代雕塑、鑄造等工藝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護法韋馱像,1829年本圓法師主持塑造,整個塑像均以青銅翻砂而成,韋馱威武而立,相貌端莊,盔、鎧、靴、杵的鏈鎖,浮雕花飾,都雕琢剔透,工藝精湛,是一尊難得的藝術珍品。還有一尊觀音大士像,也為1829年用青銅鑄造。觀音慈祥平和地坐騎在水獸身上,形象生動,纓絡衣紋、細致流暢。所騎水獸,似獅非獅,似犬非犬,造型獨特,溫順可愛。這尊造像,反映了清代較高的雕鑄水平。
另有一尊緬甸玉佛,是文殊院和尚性鱗1922年一路募化,歷盡艱苦,步行到緬甸請回的,也十分珍貴。
在藏經樓,收藏了各種佛經上萬冊,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賜的《葯師》、《金剛經》等,十分珍貴。 寺內還珍藏明清以來書畫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賜文殊院的「空林」墨跡,以及康熙臨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月》條幅,文曰:「從皆趨世,出世者誰。人皆遺世,世誰為之。爰有大士,處此兩間。非濁非清非律非禪。惟是海月都師之式庶,復見之眾縛自脫。我夢西湖天宮化城,見兩天竺,宛如生平,雲披月滿。遺像在此,誰其贊之,惟東坡子。」果親王墨跡是清朝雍正年間,果親王贈給文殊院的墨寶。條幅上寫著「日面月面,胡來漢現。有時放行,有時把斷。世法佛法,打成一片。苦作一片會,遇貴即賤。不作一片會,麥里有面。」另有一副於佑任所書「圄滿法界月,清涼功德池」的對聯.此外,還有印度貝葉經、唐代高僧玄奘頂骨、唐代日本鎏金經簡、千佛袈裟、發綉觀音、挑紗文殊和舌血含寶等佛教文物。印度貝葉經是1887年寺僧明寬法師從印度請回的一部佛經,十分珍貴。千佛袈裟為明代祟禎皇帝的妃子所綉,綉工細美,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仍保存完好。發綉觀音是清朝嘉慶、道光年間,陝、甘總督楊遇春之女用自己的頭發綉成的一幅水月觀音像,衣紋、毛林全用經文組成。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挑紗文殊為清代女信徒吳貞女用挑紗的方法製成,遠看煙水茫茫,很象是繪畫,十分精美.
金剛經寶塔是清光緒八年(1882年),楊光坼用繩頭小楷抄寫《金剛經》,全部經文組成一座寶塔,遠看是圖,近看是經。舌血含寶是指清朝時有三位和尚用舌血書寫的《華嚴經》、《楞嚴經》和《法華經》等經書。
藏經樓還珍藏著宋代墨龍、明清時期破山、丈雪的書法、碧眼、竹禪的繪畫以及書法家何紹基、鄭板橋、張大幹、豐子愷等人的書畫作品。
文殊院以它優美的園林、庄嚴的殿堂、眾多的文物吸引了大批中外來客。文殊院的素撰佳看也聞名退還,中外來賓爭相品嘗,高朋滿座,勝友如雲。
⑦ 成都文殊院是一座免門票的寺院嗎
佛教在我國是非常著名的宗教,雖然是並不是中國本土的宗教,但卻在這里發展的很好,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很多地方都開始面向大家開放,而為了宣揚佛教文化,很多寺廟都對家開放,但是很多都沒有門票,這讓大家就非常的反感。沒關系!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座非常良心的寺廟,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是不要門票的,就連香都是免費送的,快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在成都這座寺廟可以說是非常的著名了,也是非常值得遊玩,而且在逛完寺廟之後在品嘗一下這里的火鍋,簡直不要太巴適!好了今天小編就先和大家聊到這里,你還在等什麼呢?快帶上行李我們相約重慶!
⑧ 文殊院發展史
文殊院有悠久的歷史。相傳隋朝時,隋文帝之子蜀王楊秀的寵妃,為當時的「聖尼」信相所建,故稱信相寺。五代時一度改名妙圓塔院。宋代仍稱信相寺。據《成都縣志》記載,明朝末年,信相寺毀於兵火。建築俱焚,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歷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荒蕪的古寺,在兩杉之間結茅為寇,苦行修持,數年之間行著四方,聲名遠揚。傳說慈篤禪師圓寂火化時,紅色火光在空中凝結成文殊菩薩像,久久不散。市民群眾認為慈篤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改信相寺為文殊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FONT>1706年),官紳軍民捐資重修寺廟,嘉慶、道光年間,文殊院方丈本圓法師又采辦了82根石柱,改建、擴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現今的規模。這82根石柱今天成為院中一景。 近代時,文殊院香火興盛。歷任方丈都在這里開壇傳戒,並辦有佛學苑、傳習所,培養僧才。抗戰時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虛、能海等陸續到這里講經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繕寺廟。 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⑨ 文殊院的特色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文殊院始建於隋大業年間(605年——61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改稱文殊院。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佛教重點寺院之一,中國長江上下游四大禪林之首,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集禪林聖跡、園林古建、朝拜觀光、宗教修學於一體的佛教聖地。文殊院佔地20餘萬余平方米,現存建築乃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風格,全木質建築,六重正殿依次正對山門的中軸線上,氣勢恢宏、巍峨壯觀
文殊院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1600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庄嚴肅穆,古樸寬敞,為典型的清代建築。兩旁配以禪、觀、客、齋、戒和念佛堂、職事房,形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兩相對峙的三檐式鍾鼓樓,鍾樓里懸有4500多公斤的銅鑄大鍾一口。
觀音大士像為青銅鑄造,可稱雕塑精品。護法神韋馱像,為清道光九年(1829年)第七代方丈本圓用青銅翻砂鑄成,工藝精細,童顏神態,體現了「童子相貌,將軍威儀」。還有一尊列為「空林八觀之一」的緬甸玉佛,是院僧性鱗和尚於民國11年(1922年)歷盡艱辛,步行募化到緬甸請回的。另外,院內還有大小300餘尊佛像,無論是石刻、銅鐵鑄造,還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化藝術價值。
文殊院還珍藏有許多珍貴文物和上萬冊佛經、文獻,如院僧先宗等3人刺舌取血書寫的「舌血經書」;明神宗的田妃刺綉的千佛袈裟;清楊遇春長女以自己頭發綉制的水月觀音。院內所藏唐僧玄奘頂骨尤為珍貴;1942年在南京發現3塊唐僧頂骨,現在一塊留存南京,一塊送往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一塊送給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