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與英法德關系怎麼樣
一、中德關系(德語:Chinesisch-deutsche Beziehungen)指中國和德國之間的外交關系。
中德兩國從19世紀末開始進行直接的交流。剛剛完成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參加了八國聯軍。之後,兩國持續了大約30年的合作關系,直到阿道夫·希特勒聯合日本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兩國成為了敵對雙方。
二戰之後,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在冷戰中,西德屬於美國陣營,而東德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屬於蘇聯陣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在同年10月27日承認其政權,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在1972年10月11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關系正常化。
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後,中國繼續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保持友好關系。1990年,冷戰進入尾聲,兩德統一,兩國關系進入迅速發展階段。
二、中英關系:
兩國經貿合作呈多樣化發展趨勢。
英國在我優先發展的交通、能源、化工、機械製造領域及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方面具有優勢,同時也是我機電、紡織、化工、金屬製品、服裝以及初級產品的重要市場。英國對參與我西部大開發態度較積極,對華投資區域正逐漸從沿海向中西部內陸地區擴展。
中國企業赴英投資也呈上升勢頭。浙江滬杭甬高速、江西銅業、中國國航、大唐發電以及中石化五家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倫敦交易所掛牌上市。
兩國交往密切,外交關系良好。
三、中法關系:
之前法中關系一直中國和西方大國中最好的,法國首先與我們建交。
主要因為法國之前奉行戴高樂主義實行獨立的政策與美國很多地方意見不合,所以和中國的關系一直相對較好。
但是歐債危機後法國實力進一步削弱而中國的實力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大大加強,而法國在經濟領域對中逆差始終很大,所以近年來關系趨緊,尤其是經濟領域的競爭,法國是歐盟主要推行的對中國進行貿易反制的國家。
中國最近的葡萄酒雙反明顯針對法國,歐洲國家要想彌合中歐貿易逆差只有開放高科技出口和軍購,這在歐盟中已經形成了對立意見。不過法中關系最終可以調和,不像美中關系無法調和。
2. 二戰前的中德關系,竟然情同手足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和德國的關系是鮮為人知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火,摧毀了德國帝國主義妄圖稱雄世界的迷夢。凡爾賽和約不僅使德國在非洲和太平洋上的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殆盡,而且將德國在中國山東掠奪的權利全部讓與日本。此後,大國在中國的爭奪主要是美、日、英三國,德國因戰敗被排除在爭奪之外。
▲希特勒上台後變著手於侵略戰爭,與日本建立公開反蘇反共軍事同盟
1938年以後,中德關系開始逆轉。這是由於日本侵華戰爭不斷擴大,日本政府對德國執行兩面政策表示了強烈的不滿,要求德國停止向中國供應武器、軍火,撤退軍事顧問團。德國政府在中日之間面臨抉擇。德國政府從其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考慮,逐步明顯地傾向日本一方。
1938年6月,德國外交部嚴令顧問團成員「盡速離華」,國防部亦禁止向中國輸出軍火。這時,雙方關系雖漸趨冷淡,但是德國政府尚未發展到公開支持和幫助日本侵華的地步,兩國還保持著一般外交關系。經濟貿易額雖下降,雙方仍繼續維持著往來。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進一步惡化了中德關系。德國在條約中,「承認並尊重日本在建立大東亞新秩序中的領導地位」。這無疑是對中國及遠東地區各國人民利益的粗暴干涉。1941年7月,德國更進一步宣布承認汪精衛偽政權。中國政府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正式宣告與德國斷絕外交關系,並宣告與德國「立於戰爭地位」,與德國間的「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一律廢止」。中德關系完全破裂。
▌摘自《中國抗日戰爭史》全四卷精裝插圖典藏本,張憲文等(著),化學工業出版社·悅讀名品出版公司授權合作稿
3. 二戰中德國和中國的關系怎麼樣
二戰中,中國和德國是交戰國。中國作為反法西斯同盟國重要成員之一,由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正式對德宣戰。
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分別在1938年與1939年被納粹德國吞並,其中捷克被直接吞並,斯洛伐克則是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共和國並與蘇聯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至1940年6月22日,納粹德國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其中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其佔領區內的「不受歡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斷受到迫害。
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結成了侵略性軍事同盟。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一度兵臨莫斯科,在1944年紅軍發動十次斯大林突擊。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戰爭的天平已倒向另一方。德國城市遭到盟軍大規模地轟炸,面臨著嚴重地資源短缺問題。
1945年初,盟軍自西向東,而紅軍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宣告滅亡。
二戰時德國對中國的貢獻
中德之間30年代的軍事合作對於我們國家的軍隊現代化有何很大的貢獻。
中國第一批裝甲機械化部隊就是誕生於這次合作。大批經過德國的顧問團訓練的部隊成為抗戰前期的核心骨幹。
不僅僅是淞滬,後期的很多軍官也是從那裡成長起來的,學會了現代化戰爭的最基本知識。
尤其重要的是,塞克特將軍安排的那一點點剛開的工業化計劃,是抗戰初期我們獨自苦撐危局的一個重要支柱。
其次,德國本身是打算調和中日沖突的(出名的陶德曼調解)。可是到了最後抉擇的時候,日強中弱,出於全球戰略合作考慮,希特勒拋棄了中國選擇了日本。
他最後強令所有在華顧問全部撤離,否則開除他們的軍官團身份。但是有個別顧問出於對中國的同情和友好,還是留了下來。
4. 二戰時期中國與德國的關系怎樣
首先我覺得整個二戰中德國和中國的關系真的是不清不白,一方面中國是和西方一樣的反法西斯國家,另一方面從抗戰處的德國援華武器裝備,到德國軍事顧問團幫助國民政府制定抗日戰略,並訓練了 87.88兩個獨立師全副德軍裝甲裝備,蔣介石的王牌。典型的是八一三抗戰,被日本人抱怨這是和德國人在作戰.說回到希特勒本人。希特勒童年在維也納的生活的非常貧窮,受到過一家旅居奧地利的中國家庭的無私幫助,姓張。無償的一次提供給他500奧地利帝國先令作為他的學費和生活費用,還常常邀請他到家裡吃飯留宿.當知道希特勒有很好的繪畫天分時,這個善良的中國家庭還主動幫他聯系了聞名的維也納大學,希望能資助他進入大學學習."他們的幫助是無私的,.後來希特勒掌權後合並了奧地利,但那時無論他用什麼方法都再也沒有找到過這家善良的恩人們。希特勒喜歡孫子兵法和資治通鑒並經常放在床頭。在他和一些重要將領的信箋中,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二分天下設想:以巴卡思坦(當時的波蘭東部和蘇聯的交接處)為界限,西方(歐洲,中東,北非,大西洋西岸)為德意志第三帝國領土,東方(亞洲,小亞西亞,印度,太平洋西岸)為中華民國領土.因此,盡管迫於義大利的壓力與日本結盟,但納粹德國對中國政府的態度一直都相當曖昧不明.甚至在得知南京淪陷後,德國還曾秘密支援了國軍一些包括I號坦克,sdk.222在內的德制武器.最後的一個原因是種族吧,因為亞洲有純正的雅利安人,對中國人是否有雅利安血統一直存疑。比如說,蔣公次子緯國,便是德軍軍官。德國對中國,遠好於英美。另外,希特勒承擔了1936年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全部費用,並稱中國人是「特殊的不同一般有色人種,理應享受更多權利。」 中國在二戰的時候得到德國的很多支持,使用的都是德式先進裝備。而蘇聯當時只會用「赤化」的名義盡量分裂中國! 在戰斗期間德國和中國是友好關系!屢次的派遣專家和中國考慮戰略。 而當時德國對收容猶太人的國家都給予打擊,但是中國收容這種人是最多的,德國竟然沒有提出條件。以上資料我覺得在希特勒眼中除了德國的純正雅利安血統的人就是中國人了。所以我跟希望是德國人打贏這場戰爭。希特勒距離勝利就差一步,如果成功的話美 英 法 蘇肯定不得瑟了。而在遠東則是中國人的天下。我知識淺看的不深望和各位二戰迷交流~
5. 二戰時期中德關系怎麼樣
和許多人想像的不同,德國對華沒有友誼,有的只是利益關系。
1937年以前,德國為了獲得中國的礦產資源與中國關系較好。在軍事上體現為賣給中國武器,幫助中國培訓軍官,派出軍事顧問幫助中國策劃對日作戰等。
但在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隨著中國許多礦石產地落入日本之手,德國對華態度發生根本性轉變。停止對華武器出口,遣返留德的中國軍官,召回駐華軍事顧問,承認了偽滿洲國。幫助日本誘降中國政府。完全是另一付嘴臉。
滿意請採納
6. 中德合作的概述
1911至1941年間,中華民國和德國之間的合作對20世紀中前期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中德合作使兩國結成聯盟,親密的合作關系使中國的工業建設和軍備迅速實現現代化,這在第二次中日戰爭之前尤甚。中華民國的創立雖然使中國從衰敗清王朝重新站起來,但國家一直在軍閥割據與列強環繞的環境下艱難地生存著。1928年,中國國民黨完成北伐雖在名義上統一了軍閥動盪之中的中國,不過於同時期,日本對外擴張,主張對中國發動戰爭的鷹派勢力卻在該國政壇抬頭。有鑒於此,中國迫切需要實現軍備和國防工業現代化以獲得自衛生存的能力,而德國方面則需要原材料的穩定供應。這種關系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末期間,將中德兩國緊緊地維系在一起。雖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1月30日納粹當政開始到1937年7月7日中日戰爭爆發而結束,只持續了不到4年時間;而且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改革也到1936年才開始,但中德合作仍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著深遠的影響。同樣,中德合作也大大提高了中國抵禦日本的侵略的能力。
7. 德國跟中國有著什麼樣的歷史聯系
提問
網路知道十分鍾內有問必答立即下載
德國與中國關系好嗎
我有更好答案
最佳答案
總的來說,德國和中國的關系還算是西方國家裡面最好的。
1、雙方歷史積怨不多,現實地緣政治利益上沒有沖突,決定了雙方政治關系不會起太大風波。德國除了偶爾在西藏問題上嗆一嗆中國的肺管子,也不會有其他的矛盾。
2、目前雙方有中德法制對話,而且德國還在協助中國制定商法典和民法典。 在經貿關繫上,多年來德國一直是中國在歐洲最大貿易夥伴。
3、從2002年開始中國超出日本成為德國在亞洲最大貿易夥伴。德國現在是對華提供發展援助最多的國家之一(歐盟中對華提供政府間援助最多的是英國),兩國政府簽訂有《財政合作協定》。
4、財政合作領域主要涉及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醫療、扶貧、軌道交通及金融等領域。截至2011年底,中德財政合作累計生效資金94億美元。
5、從1997年開始到目前為止,工具性了13輪兩國國防部工作對話,從2002年開始已經舉行了5輪防務戰略磋商,2005年首屆中德高級軍官安全政策研討班在德舉行,目前已成功舉辦7屆。
6、此外,兩軍在軍兵種、後勤、測繪、後備力量建設等領域的往來與合作富有成效,人員培訓領域的合作不斷擴大。
8. 二戰前夕中國與德國關系很好是嗎
當時中德兩國的關系非常要好。
德國要進行大規模的戰爭,對於一些重要資源(如鐵,銅,鎢等)自己國內卻比較匱乏,而中國南方卻盛產這些資源。因此德國從中國進口了大量的戰略物資。
而當時中國正遭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也同樣需氧從德國進口大量的先進武器裝備用來抗日。所以兩國就開始為了各自的目的而親密合作。
9. 中國和德國的關系怎麼樣
大致和英國差不多吧,德國和英國在很多國際事務上的觀點和中國很大不同,同時對於中國內部很多問題都指手畫腳的。還有一點,德國在1990年代積極推動東歐劇變和北約東擴,尤其是西方國家中第一個支持前南斯拉夫分離的國家,這,事實上是嚴重損害中國海外利益的。當然由於德國在對經濟貿易方面相對於英法兩國更加務實(英法兩國間情況不同,英國是由於當地媒體對於很多貿易產生的經濟問題的浮躁態度,法國是由於自身經濟在歐洲國家的特殊性,不象其他西歐國家那樣依賴於貿易),所以,就德國人均對華貿易和對華提供技術轉讓的積極性,德國遠走在英國之前。
不過有一點,德國和英國一樣,和台灣政權都保持相當的距離,從不對台灣出售任何武器。同時,就反G傳統來說,德國也不如大多數美洲國家那麼強硬。
1972年聯邦德國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這在絕大多數美洲國家之前,在西歐大國,卻屬於相對較遲的一個。
附:
西歐大國和大陸建交時間表:
英國:1954年和中國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1972年升級為大使級外交關系。
法國:1964年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義大利:1970年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聯邦德國:1972年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西班牙:1973年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10. 二戰之前的德國,與中國的關系是怎樣的
作為1871年才真正崛起的列強,德國和我國的關系非常微妙,簡單說來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一戰前和一戰後,而無論是哪個階段,德國和我國的關系都從未有「平等」二字,雙方自始至終都在相互利用,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