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秦代在歷史上意味著什麼呢

秦代在歷史上意味著什麼呢

發布時間:2022-08-06 05:07:47

1. 秦朝歷史簡介。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自秦始皇贏政至秦三世子嬰,共傳三帝,享國十五年。

秦王嬴政當政以後,發動了大規模的兼並戰爭。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10年間,秦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實現了全國之大一統。秦朝就此確立,首都設在咸陽。秦王嬴政自以為功高「三皇」,德過「五帝」,所以兼采二者尊號而合為皇帝,用作天子的專稱。他自命是秦「始皇帝」(前221年-前210年),子孫將是「二世」、「三世」......以至無窮。

秦始皇建立了以皇帝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中央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三公」分掌政務、軍務及監察;地方上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來增至四十一郡),郡下設縣,縣下又有鄉、亭、里等基層組織。這樣,全國由上到下均置於皇帝及其家族的嚴密統治之下。秦始皇還採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全國修建馳道、直道,興建水利,築靈渠,銷毀兵器,又大規模遷移富民集中首都咸陽;遷萬姓充屯邊地,謫判罪犯戍守邊防;統一貨幣,把秦國的圓形方孔錢,作為統一的貨幣,通行全國,這對促進各民族各地區的經濟交流,十分有用。統一文字,把簡化了的字體小篆作為標准字體,通令全國使用。接著,又出現了一種比小篆書寫更簡便的字體隸書。現在的楷書,就是從隸書演化來的。文字的統一,促進了文化交流。統一車軌和度量衡,使長度、容量、重量,都有統一的標准,便利了經濟的發展。在農業方面,秦實行「強本抑末」,允許土地私有及自由買賣。確立土地私有,統一戶籍管理;此外,秦始皇還以首都咸陽為中心,廣修通往全國的馳道。而他自己則沿著新修之馳道,多次巡視全國各地,四處勒石記功。

秦始皇的一系列大一統措施,自然是為了建立其家族萬世一系的統治,但其創立的制度,往往為歷代王朝所遵循,它奠定了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礎。

秦始皇還把嚴刑峻法施之於文化領域,大肆統制思想,禁錮言論自由。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規定除了秦國的歷史記載,一切史書都燒掉;民間所藏,除醫葯、卜筮、種樹之書外,其餘《詩》、《書》、百家語全部焚毀;誰要是再談論《詩》、《書》,就殺頭;以古非今的人則滿門抄斬。第二年,一些方士和儒生背後議論秦始皇貪權專斷、濫用刑罰。秦始皇加以追查,下令搜捕對朝廷不滿的儒生,一共捉到四百六十人,全部加以活埋。這兩件事,歷史上叫作「焚書坑儒」。

除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統一措施外,秦始皇也注重對外開拓,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國版圖大定。當時秦朝疆域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大大超過了前代,形成後來中國領土之基礎。而秦代彪炳武功之最好見證,莫過於萬里長城之修築了。長城,原是戰國時期燕、趙、秦諸國加強邊防的產物。當時,居於中國北部大沙漠的匈奴時時南侵,為了對付這種擾攘,北方各國便各自築城防禦。秦朝後,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又將原來燕、趙、秦三國所建的城牆連接起來,加以補築和修整。補築的部分超過原來三國長城的總和,成為西起甘肅臨洮、東至遼寧東部的「萬里長城」(今長城為明代重修,西起嘉峪關,東迄山海關,全長六千多公里)。

秦代建設還包括修馳道、築溝渠。如疏浚鴻溝(河南汴河)作為水路樞紐,通濟、汝、淮、泗諸水。又於公元前214年,令史祿監修長達六十多里的靈渠,溝通了湘、漓二水。

秦始皇為了滿足自己的窮奢極欲和安排身後的歸宿,征調了數百萬民工,大肆修築宮殿和陵墓。宮殿以阿房宮(今陝西西安阿房村)最著名,東西五里,南北千步,規模盛大,直到秦始皇死時都未建好。而他為自己精心策劃的墳墓──驪山陵,也先後修了三十六年,到他死去時才勉強竣工。近年來在它東面發現了大型兵馬陶俑坑,內有武士俑約七千個、駟馬戰車一百多輛、戰馬一百餘匹,以及數千件各式兵器,被中外人士譽為「世界第八奇觀」。 此外,秦始皇橫征暴斂,求不死葯,在全國大規模巡遊玩樂。特別是毫無限制地徵發徭役,徵收重賦,刑罰殘酷。始皇末年,全國人民已在普遍怨恨和不滿聲中。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在巡遊南方回歸山東至河北道上病死。丞相趙高與李斯結謀殺害了太子扶蘇,另立其弟胡亥繼位,即秦二世。二世昏庸,在趙高的操縱下,其暴政比始皇時有過之無不及。二世元年(前209)七月,終於爆發了以戍卒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起義烽火迅速蔓延,各地反秦力量都來參加。六國舊貴族的殘余勢力、秦國的下級官吏和地方勢力也都起來反秦。秦軍大敗。但起義軍內部矛盾很快出現,相互仇殺。反秦斗爭遂由六國舊貴族之後項羽與原秦下級官吏劉邦分別領導,西入關攻秦。這時趙高已殺丞相李斯,又殺二世,立始皇孫子嬰為秦王。公元前207年,項羽大破秦軍,巨鹿一戰,秦軍被殲殆盡。子嬰使人殺了趙高。公元前206年劉邦入關,至咸陽城外壩上,子嬰出城降,秦亡。歷史進入了以項羽為首的「楚王」和以劉邦為首的「漢王」的「楚漢戰爭」階段。前202年,項羽敗死,劉邦即漢朝皇帝位。

秦朝在歷史上雖然為時很短,但它對後世的影響卻極其深遠。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大陸,除西部、西南部和東北部的邊疆地區尚未開發外,其版圖基本沿用至今;始皇時建立的一套中央集權制度,也基本上為後世歷代王朝所繼承;秦代修建的萬里長城,至今仍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但秦始皇的統治卻是歷史上少見的殘暴統治,因此它很快又被人民起來推翻,成為短命王朝。

2. 秦朝歷史簡介

3. 如何評價秦始皇在歷史上的地位

秦始皇是中國2000餘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是歷史上其他帝王所難以相比的。由於中央集權和忠君思想,在中國,帝王對歷史的影響比其他國家更為深遠,與世界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龐大帝國不同,秦始皇完成的豐功偉業,不僅僅是把分散的諸侯或城邦統一起來。更重要的是,他創造了一種在當時是全新的國家樣式。這個全新的國家樣式,十分地適合當時的國情,符合生產力的發展。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使得中國能夠一直以統一為主流。

4. 秦朝在歷史上起到的作用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國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

秦王嬴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前221年,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1]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2]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5. 秦朝在歷史上起了嗎作用

秦朝第一次實現了我國的大統一,在政治上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鞏固了中央集權制,建立了一套封建專制集權制度。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度(尺寸)、量(容器)、衡(重量單位),促進了各地經濟的交流,鞏固國家統一。文化方面統一文字(小篆),促進了各地文化交流。思想方面強化了思想控制,實行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軍事方面派兵收回河套地區,修築長城,征服越族,設桂林、海南、象郡等郡,開鑿靈渠,連接長江珠江水系,解決運輸困難,保持了中原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越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1)完成統一,建立起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自公元前230—211年,秦先後滅六國;統一西南、東南和南方越族地區,擊退匈奴後取得河套地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封建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2)開創的一系列鞏固中央集權的制度和措施,為後世封建統治者所繼承和改進。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秦律對後世律令的制訂;統一度量衡、文字、貨幣、車軌、馳道、郵驛等。

(3)秦朝因暴政而亡國的教訓,為漢初統治者所吸取,促成西漢初年興盛局面的出現。秦朝徭役繁重,刑罰嚴酷,賦稅沉重,結果引發農民起義而速亡。漢初統治者以秦亡為訓,實現休養生息政策,導致「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現。

(4)秦朝修築的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最雄偉的建築之一。

①完成統一,建立起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②開創一系列鞏固中央集權的制度和措施,為後世封建統治者繼承和發展。③秦因暴政而亡曰的教訓,為漢初統治者吸取,促成兩漢初年興盛局面的出現。④修築的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最雄偉的建築之一。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結束了消滅六國、統一中國的戰爭,建立了秦王朝。秦朝頒行了若干項新的重要政治、經濟制度或政策、措施,為中國封建地主制社會的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秦朝雖只存在了十四年,但它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一、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
1.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的當年,即宣布廢除西周創立並實行了八百餘年的封建領主制政治體制,創行新的適合於封建地主階級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個主要環節構成:
皇帝制 在西周、春秋和戰國前期,只有天子稱「王」,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至戰國中期以後,周天子的權威已極度衰落,各諸侯也相繼稱王。秦王政消滅六國,統一中國,諸侯爭戰的局面結束,天下安定。秦王政自認為功勞高於古代所有的帝王,不應再僅僅稱王,就讓大臣們討論此事。大臣們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①建議秦王政稱「泰皇」。秦王政決定取古代「三皇」之「皇」和「五帝」②之「帝」,合而為一,稱為「皇帝」。從此,「皇帝」一詞就成為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的尊號。皇帝自稱為「朕」,同「余」、「我」。秦王政還廢除舊「謚法」③,規定稱他為「始皇帝」,他的子孫和後人繼皇位者,依次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這就是「秦始皇」一名的由來。
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如郡守、縣令等,都由皇帝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或意志辦事。軍權也集中到皇帝手中,凡調動士卒五十人以上,必須持有皇帝的虎符為憑,才准調動。否則,就是違法。三公九卿制 秦朝在皇帝之下,設中央機構,以協助皇帝領導全國,並處理庶政。此中央機構採用「三公九卿制」。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①丞相是「百官之長」,「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朝設左、右丞相,以右為尊;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監察。九卿有奉常②,掌宗廟禮儀;郎中令③,掌宮殿警衛;衛尉,掌宮門屯衛;太僕,掌御用車馬;廷尉,掌刑法;典客④,掌外交和民族事務;宗正,掌皇族、宗室譜系、名籍;治粟內史⑤,掌財政;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及皇帝的生活供應。九卿之外,還有列卿,如中尉,掌京師治安;將作少府,掌修治宮室等。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⑥,以處理日常事務。大事總匯於丞相,或最後請皇帝裁決。郡縣制 秦朝在地方上徹底廢除「封諸侯,建藩衛」制度,在全國范圍普遍實行郡縣制度。初設三十六郡,後增至四十郡。郡的主要長官是郡守,掌政事和軍事;另有郡尉,輔佐郡守,並掌軍事;還有監御史,為中央派遣之監察官吏。郡下設若干縣,主要長官,萬戶以上的大縣設「令」,不滿萬戶的小縣設「長」,令(長)掌政事和軍事;另有丞,掌文書、刑法;尉,掌軍事。縣以下有若干鄉,鄉以下有若干亭,亭以下有若干里,里就是村落。《漢書·百官公卿表》(上)曰:「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繳,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徼循禁賊盜。」里的頭人為里正。鄉、亭、里官吏要由當地富庶人家充當。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封建國家依靠地主紳士作為全部封建統治的基礎。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是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這套制度是地主階級用來統治、鎮壓廣大勞動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個新的發展,在當時,在此後相當長的時間中,這一制度對鞏固我們祖國的統一,對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在此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基本上沿用了這一制度。
2.實行統一經濟、文化政策
秦始皇大力實行有利於封建地主經濟、文化發展的、有助於鞏固新建王朝統一和安定的經濟、文化政策。主要內容如下:實行土地私有制 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始皇下令「使黔首自實田」。就是要人民向政府據實登記所有田地,按畝納稅。這是秦王朝在全國范圍推行土地私有制的法令。這個法令的推行,實現了土地私有制的法典化,促進了地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統一貨幣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下令廢除六國舊貨幣,制定新的統一的貨幣。新幣分為二等,黃金為上幣,以鎰(重二十四兩)為名;銅錢為下幣,圓形,中有方孔,面文有兩字,曰「半兩,重如其文。」①舊幣的廢除,新幣的實行和貨幣的統一,消除了過去由於幣制復雜而造成商業交換中的困難,促進了商業的發展。銅錢的價值單一,交換方便;圓形中孔,規格一致;個體輕巧,便於攜帶,是一種進步的幣制形式。自秦朝至於清朝末年,此種幣制形式一直被採用。
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舊度量衡,以原秦國的度量衡制為基礎,向全國頒行新的統一的度量衡制度及標准器。當時所下詔書文曰:「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①在歷代發現的為數眾多的秦權和量器上,都帶有這一詔書的全文。這說明了秦始皇對於統一度量衡一舉是很重視的。統一車軌 秦始皇還在全國范圍統一車軌,大車的兩輪之間,皆寬六尺,史稱「車同軌」。這樣,便於在大路上運行。這一措施對發展交通運輸業起了促進的作用。
統一文字 華夏文化的文字,本來是同源的,在商和西周的八百餘年間,有很大的發展。可是至春秋和戰國時期,由於長期分裂割據,諸侯各自為政,獨立發展,這就影響到文字的發展。所以秦統一之後,在全國范圍面臨的情況是:「言語異聲,文字異形。」①這樣的情況不僅嚴重妨礙各地區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還是一種嚴重的易於導致分裂割據的因素。秦始皇有鑒於此,命李斯主持進行文字改革工作。辦法是以原秦國的字體為基礎,參照六國的文字,制定字形固定、筆畫簡省、書寫比較方便的「小篆」(也叫做「秦篆」),作為規范化文字,推行於全國,從此統一了文字。獄吏程邈(miǎo秒)又根據民間已行用的新字體,造隸書,字體方正,筆畫更簡省,也更便於書寫。到西漢初年,隸書已成為通行的字體。秦始皇和李斯改革並統一文字,對於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對祖國此後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的發展,也發生了極好的影響。

二、鎮壓反動勢力
秦始皇為了鞏固新建立的封建國家,對六國舊貴族和政治上的反對派,採取了殘酷鎮壓的政策。遷徙豪富 秦滅六國後,下令遷徙各國的舊貴族和豪富到咸陽及南陽、巴蜀等地,以削弱他們的政治、經濟勢力。文獻記載,僅被遷到秦的國都咸陽一帶的,就有十二萬戶之多。有些舊貴族被逮捕關押,大量的舊貴族或與他們有關系的舊官吏、士人,隱名埋姓,四處逃亡。在秦滅六國時,六國的許多兵器流散於民間,或被埋藏起來。修治馳道 秦始皇為了在全國范圍加強統治,為了調發士卒和轉運糧餉方便,又大修馳道。馳道以咸陽為中心,東至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西至今甘肅東部,南至今湖北、湖南,北至今河北和山西北部。馳道寬廣五十步,每隔三丈,植樹一株,用鐵椎(chuí錘)夯打路基,使馳道平坦堅實。還修直道,自雲陽(今陝西淳化)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塹(qiàn欠)山堙(yīn音)谷」約一千八百里,這是專為加強北面的邊防而開通的。
秦始皇在統一後至他去世的十一年中,曾五次到各地巡遊。巡遊所經之路,都擴修為馳道。第一次是巡察秦的西北地區,臨近邊境;其他四次是東巡舊楚、齊、燕、趙、韓、魏等地區,都東至東海之濱,南至江南,北至北邊長城沿線。每次巡遊都歷時約一年。他巡遊時曾在嶧(yi邑)山(今山東鄒縣境)、泰山、琅邪(今膠南)等處立碑,譴責舊六國統治者的黑暗統治,互相攻殺,歌頌 始皇消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功業。還申張秦法,宣揚威德。這些活動對威懾舊貴族勢力、鞏固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識形態領域內對於不同政見的士人的殘酷鎮壓。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宴會,博士僕射(yè業)周青臣在為始皇祝壽時,稱頌始皇「神靈明聖」,並說始皇「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始皇很高興。可是有一個思想保守的博士名叫淳於越,原齊國人。他當場批評周青臣是阿諛奉迎。他說:「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他批評秦始皇廢分封,置郡縣。說如發生大臣篡權之事,無以自救。他又譏諷說:「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①丞相李斯當場進行了批駁,他指斥淳於越是「愚儒」,還譴責儒生們「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②他認為這樣一群儒生是一種危險勢力,建議始皇堅決制止他們的非法活動,並提出了焚書的建議。主要內容:(1)史書除《秦紀》以外,六國史書一律燒掉;(2)《詩》、《書》、百家語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書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監督燒掉;(3)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③,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④,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⑤;(4)醫葯、卜筮、種樹等書不在禁列;(5)若有學法令者,以吏為師。秦始皇批准了這個建議,於是在全國范圍發生了焚書事件。第二年,又發生了坑儒事件。起因是由於有些儒生和方士對始皇不滿,說他「專任獄吏」,樂以刑殺為威」,「貪於權勢」等等。秦始皇認為他們「或為妖言,以亂黔首」,就把他們逮捕,嚴加拷問。先後逮捕了四百六十多個儒生,全部在咸陽坑殺。焚書坑儒是秦始皇鎮壓政治上的反對派之舉,這些人的政治思想比較保守,多嚮往西周的制度,反對現行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可是秦始皇的鎮壓是野蠻的、殘酷的,不問情節如何,一概焚燒,一概誅殺,這是一種暴行。對於中國的古代文化是一個極嚴重的摧殘。
三、經略邊疆
秦始皇滅六國後,軍鋒繼續向前推進,不僅佔領了六國的原有疆土,還進佔了與楚、秦、燕等國已有密切的政治、文化關系的民族地區,並在那裡設置了郡、縣,為我們偉大祖國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疆域的奠定,打下了基礎。統一兩越,開通靈渠 越人是生活在我國東南沿海和五嶺以南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居住在今浙江境內和江西東部的為東甌(東越),在今福建境內的為閩越,在今廣東和廣西東部、湖南南部的為南越,在今廣西西部、南部和雲南東南部的為雒越,或稱西甌、西甌駱。統稱「百越」。東越與南越合稱「兩越」。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滅楚國,東越和閩越的君長投降,秦先後在今蘇南和浙北置會稽郡(治吳,今江蘇蘇州),在今浙南和福建置閩中郡(治東冶,今福建福州)。後來,繼續向嶺南進軍,大約於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這一地區設置了桂林(治今廣西桂平)、南海(治番禺,今廣東廣州)、象(治臨塵,今廣西崇左)三郡。
秦在進軍嶺南時,為了轉運糧餉,命監御史祿率士卒在今廣西興安縣,截斷了湘江上游,另開兩條分水渠,一條較短,為北渠,引水七分下流,繞道再入湘江,可上下通航;另一條長達三十三公里,為南渠,引水三分西流,而入灕江。南渠就是著名於世的靈渠①。後代有歌謠說:「興安高萬丈,水把兩頭流」,就是描述靈渠情況的。靈渠東通北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對我國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靈渠的開鑿,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創造。秦始皇經略嶺南地區,征發大量的中原居民到嶺南三郡定居,這些居民帶去了鐵器和其他先進的生產工具及生產技術,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也加速了當地民族的融合過程。通西南夷,開五尺道 西南夷按照分布地域的不同,區分為西夷和南夷兩部,每部又有若干族屬。主要地區,包括了今貴州西部,雲南的東部、中部、西部,四川的西部,西藏的東部。這些民族的族屬復雜,語言和風俗不同,經濟生活也不相同,社會的發展很不平衡。公元前279年左右,楚頃襄王使將軍庄�(qiāo 悄)率卒循沅江而上,經略黔中(治今湖南沅陵)、且(jū居)蘭(今貴州黃平)、夜郎(今貴州西部),直到滇池。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他在占據了這一地區後,想歸報楚王。可是就在這時,秦國奪取了楚的黔中郡,斷絕了庄�的歸路。庄�及其部屬,變更服飾,從滇人的習俗。庄�自立為滇王,在這里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即滇國。庄�入滇,帶來了先進的楚文化,促進了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1955—1958年間,我國考古工作者在雲南晉寧縣石寨山發掘了屬於滇貴族的一個古墓群,出土大量的屬於戰國後期至東漢初年的文物。其中屬於戰國後期至西漢初年的有數十件青銅農具,手工工具,上百件銅、鐵兵器,大量的銅鼓、貯貝器和青銅樂器、馬具、飾物以及黃金、瑪瑙、玉製品等。這些器物獨具風格,與內地的同樣器物的作風不同。考古學家認為這是滇人奴隸制前期的文化遺存。秦滅六國以後,派將軍常�(àn案)征調巴、蜀士卒,經略西南夷。常�在今四川宜賓至雲南昭通一線的崇山峻嶺上,開鑿了五尺寬的道路,通於西南夷;並在一些民族地區設置了行政機構。《史記·西南夷列傳》曰:秦於「諸此國頗置吏焉。十餘歲,秦滅。及漢興,皆棄此國」。秦經略西南夷,開五尺道,對促進巴蜀乃至中原和西南夷地區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北防匈奴,修萬里長城 匈奴是我國北方草原上的一個古 老的民族,商、周時期,稱為嚴(xiàn鮮)允、葷粥(hūn yù昏玉),戰國時期始稱匈奴。匈奴人沒有城郭,不經營農業,而是隨畜牧而轉移,過著游牧的生活。主要牲畜有馬、牛、羊、橐�(駱駝)等。戰國中期,匈奴一再南侵,多次與秦、趙、燕三國發生戰爭。三國在北部邊境地區修長城,駐重兵,以防衛匈奴。約在秦滅六國期間,匈奴已建立奴隸制國家,其最高統治者稱單(chán蟬)於①,名頭曼。他乘中原地區戰爭方熾,趙、燕、秦的北部邊防都鬆弛之時,就率領控弩之士(能騎善射者)進占河南(今內蒙古伊克昭盟)。秦滅六國後,秦朝於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使將軍蒙恬率士卒三十萬人北擊匈奴,收回了河南地區。秦在這里設置了三十四縣,都築有縣城,從中原遷來人口,以充實這一地區。蒙恬又北渡黃河,據守於陽山(狼山之西)和北假(陰山下)一帶,利用地勢,修繕、增補舊秦、趙、燕長城,並連接起來,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鴨綠江,延袤萬余里,這就是著名的萬里長城。頭曼因不勝秦,就向北面遷徙。秦始皇北防匈奴,修築長城,對保衛黃河流域先進的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6. 秦朝(前221—前207年)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在我國歷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秦

(1)秦國進攻燕國,燕國進行反抗,派人刺殺秦王,這是維護燕國的利益,無可厚非,且其英雄悲壯之舉,令人敬佩。但秦國進行的是國家統一戰爭,反抗秦國就是維護分裂割據,不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從這個角度看,荊軻刺秦王是不對的。
(2)秦代統一了文字,對後來維護國家統一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3)他們很難進行交易。三人必須同時商定貨幣的對換值,最好有第四種可作比照。秦統一貨幣以後,有利於商品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

7. 秦朝的統一有什麼歷史意義

秦國從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齊為止,前後十年,就完成了統一六國的事業,從此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秦的統一使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秦王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為中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長期以來,中國封建社會以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來侵略,保持國家的獨立,這與秦統一的開創之功,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系。

當今絕大部分有關論著對秦統一問題都持肯定的論調,其常常是一種政治態度,而並非實事求是的學術研究,所以有必要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我們認為,中華統一進程始於西周大分封,這其實比羅馬的移民屯墾更有實效性,再通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文化交流,到戰國後期中華民族其實已行成融合的局面。所以,秦統一是當時大一統文化的必然趨勢,秦始皇只是完成了這一形式過場,無須放大其歷史作用。

然而在這一形式過場中,中華民族付出的代價卻相當慘重。首先是所謂的統一戰爭,其殘酷性是史無前例的。秦國在統一戰爭中所殺的中國人,有數字可稽的就有160餘萬之巨,其中有許多是沒有必要的殘忍殺戮。如秦軍攻魏國大梁,扒開浚儀渠,引黃河水淹大梁,結果城毀魏亡,主要是百姓淹死無數。尤其是與趙國的長平一戰,秦軍已取勝,然而仍活埋40餘萬戰俘,這些殘暴行徑無論如何都是對人民的犯罪。

秦統一後對人民實行殘酷的專制統治。秦始皇「專任獄吏……樂以刑殺為威」,濫施暴政。親政不到兩年,為獨攬政權,專制文化,就逼死大臣呂不韋,嚴懲其門下士人。為禁止泄露宮中皇帝的言行,曾遍殺宮女隨從。一些儒生不滿政事,就被坑埋460餘人。發現一塊「始皇帝死而地分」的石刻,又盡取石旁居民誅殺。其法律日益殘酷,如焚書令中規定:「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雲夢秦簡》的秦律規定,「宵盜,贓值百一十,其妻、子知,與食肉,當同罪。」「乙知其盜,受分贓不盈一錢」,與盜同罪。「盜采人桑葉,贓不盈一錢」,服苦役三十天。秦法律還有親屬連坐,鄰里連坐,職務連坐……。

在這樣的殘暴統治和嚴酷法律之下,官員更是肆無忌憚,草菅人命。《史記·張耳陳余列傳》載,范陽某令為官十年,「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勝計。」人民動輒得罪,被迫害判刑的人數之巨大,實在難以想像。一次被派到湘山去伐木的刑徒有三千人,築阿房宮和驪山陵墓的刑徒多至70餘萬,築長城和謫戍北方、南邊的刑徒也至少有好幾十萬。《漢書·刑法志》描寫當時:「赭衣塞路,囹圄成市。」《鹽鐵論》說:「上無德教,下無法則,任刑必誅,劓鼻盈累,斷足盈車,舉河以西,不足以受天下之徒,終而以亡者,秦王也。」可見人民生活在極其恐怖的統治之中。

統治者的窮奢極欲,對當時的生產力更造成極大破壞。秦在兼並戰爭中,每攻下一國,就下令將該國的宮室圖樣描繪下來,然後在咸陽的渭水北岸仿造,從咸陽的雍門以西到涇水之間,二百里之內建築了270座宮殿。秦始皇二十七年,又在咸陽的渭水南岸建築了一座高大的宮殿,初定名為信宮,後改名極廟,同時築一條道路通驪山。不久又在原甘泉宮前建築了一座甘泉前殿,同時築一條甬道通咸陽。秦始皇三十五年,開始了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興建阿房宮的巨大工程。秦始皇這樣大規模的建築宮殿和陵墓,不但需要大量的人力,還需要大量的建築材料,這些材料需要從各地開采和運輸過來。如果建築阿房宮、秦始皇陵用70萬刑徒,那麼上述其他宮殿的建築所用人力又何止幾十萬。再加上進攻匈奴數十萬,進攻百越和南戍數十萬,築長城數十萬……,那麼以當時近二千萬人口中約有四、五百萬青壯勞力計,在生產第一線上還會剩多少勞動力?

秦統一後,《史記》、《淮南子》諸書只記:征泰半之賦,具體數字難以考訂。然而從《史記·陳余列傳》「秦為亂政虐刑,……頭會箕斂,以供軍需」等記載看,所謂「頭會箕斂」,即採用按人頭攤派,不肯交就闖入民居用箕來掃取的辦法進行掠奪,它反映出秦時的賦稅應是相當沉重的。同時,壯丁每年要向政府服徭役一個月,叫做「更卒」;一生要服兵役二年:在本郡或京城服役一年,叫做「為正一歲」;再要至邊疆防守一年,叫做「屯戍一歲」,這只是法定的服役期限,實際情況要遠遠超過。有的往返就需經年累月,各種負擔十分沉重。特別是對匈奴和百越進行的戰爭,出征與輸送物資的民工都是異常艱苦的,時而還會押調「丁女」。《漢書·嚴安列傳》載:秦國「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史記·主父偃列傳》載:「秦始皇任戰勝之威,……務勝不休,……又使天下蜚芻挽粟,起於東陲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路死者相望。」《漢書·晁錯傳》說:「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於邊,輸者僨於道。秦民見行,如往棄市。」所以《漢書·食貨志》董仲舒說:秦時,「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這樣殘酷榨取人民、奴役人民,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是非常深重的。

其對私營工商業的打擊和摧殘,也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的發展。秦在兼並六國的過程中,為抑制私營工商業的發展,官府壟斷冶鐵諸業,曾不斷把六國的大商人尤其是冶鐵業主流放。如「秦破趙,遷卓氏,卓氏見虜略,獨夫妻推輦,行詣千處。」再如「程鄭,山東之遷虜也」,「秦伐魏,遷孔氏南陽」。[1]全都財產被虜掠,人員被流放,情景凄慘之極。有理由認為,秦凡攻佔一國,便將其私營工商大戶沒收財產,流放邊地。統一後,又「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2]將商人無端流放南方戍邊。西漢晁錯說:秦代「謫戍」,「先發吏有謫用贅婿、賈人,後以嘗有市籍者,又後以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後入閭,取其左」。[3]秦代不但將所有商賈都流放謫戍,且對其三代子孫都不放過,可謂斬盡殺絕。秦發往嶺南戍卒五十萬人中,可能大部分為商賈及其後代,上述「如往棄市」之慘狀可以想見。戰國時繁榮的私營工商業經濟,在秦統一後即遭到毀滅性打擊。

文化上,秦採取禁止私學和焚書坑儒政策,尤其是野蠻的焚書令,「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葯、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把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改造成單一殘酷的法家文化專制。在上述政策統治的基礎之上,統一文字的目的主要在於軍令法律的暢通,統一度量衡的目的無非為了賦稅的徵收和俸祿的發放,車同軌,修馳道也主要是方便皇帝、官員的出行。所謂在客觀上有利於經濟文化交流的各種評價,完全無視秦上述經濟、文化的統治政策,可以說這方面的所謂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一些史學家提出所謂秦統一順應人民的願望,符合人民的要求諸觀點,也是很幼稚的。如認為人們要求什麼,願望什麼,上帝就一定會恩賜什麼,這其實是十足的「唯心史觀」。而事實是,歷史常常並不按照人們的願望前進。同時,所謂人民的願望,不同階層的人們差別是很大的;許多所謂願望、要求,也只是處於一種自發、分散的狀態,並不通過一定的形式集中起來,在許多重大的歷史事變中無法起到多少作用。總之,說到某個特定的社會發展過程是如何符合人民的願望與要求,這就需要有實實在在的歷史事實來佐證。對於秦的統一戰爭,就歷史事實而言,非但沒有任何史料能證明其符合人民的要求,恰恰相反,在戰國史籍中我們幾乎隨處可見各階層人士厭戰、反秦的許多事例。如屈原反對秦的兼並戰爭,然而他對楚國的一片忠誠非但沒有得到楚王的信任,反而遭革職流放,最後楚都被秦國攻破,屈原以死殉楚國,人民給予極大的同情,如今每年五月初劃龍船、包粽子,以紀念這位愛楚反秦的詩人。荊軻刺秦王之類的史事也得到人民的廣泛傳頌,而成為驚天動地的英雄傳奇。甚至在秦統一之後,諸地還會出現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字樣的隕石。……都說明:民心始終反對秦的統一戰爭。

隨著漢代獨尊儒術意識形態的確立,儒家思想文化開始一統天下(其實外儒內法),皇帝權威的至高無上性,及人民對戰亂的厭惡,在一定模式上逐漸形成了人民對好皇帝一統天下,生活安定的一種虛擬的願望。所謂大一統的傳統觀念,它的形成是在秦之後數百上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這並不能作為秦統一符合人民願望的根據。退一萬步講,就是當時有部分人民厭惡戰亂,希望統一,也有一個希望由什麼樣的統治者來統一的問題。從上述史實看,人民決不會希望由暴秦來統一。《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尉繚子的一番話最能說明問題:「秦王為人,隆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思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

秦統一雖在國家存在方面取得一種宏大的表象,然而內質卻是統治者利用統一國家的財力、物力,進一步壓榨和摧殘人民。連秦始皇死,宮中嬪妃無子者「皆令從死,死者甚眾」;修陵工匠也被大批關閉陵中殉葬,實在令人發指。社會進步與否當以人民的生存狀況質量是否有所提高為主要標准,統一與分裂只是國家的存在狀況,雖然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然而並非是橫量社會進步與否的重要標准。或謂秦統一結束了戰國混亂的局面,其實秦統一後攻匈奴、戰百越,加上一系列的徭役,百姓並沒有得到安定的休養生息的機會,更談不上經濟、文化方面的有關發展。上述秦統治如此摧殘人民的事實,都說明其統治的實質是:不把人民當人!這樣的統一國家難道值得稱道嗎?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過早地完成中央集權君主專制體制,一個極其強大的大一統王權的形成,其專用刑法、酷吏對人民進行恐怖統治,不但直接剝奪著人民的各種權利,更壓抑了社會民眾有關權能的覺醒,人民談不上有什麼自由的權利,甚至連知情權、言論權也被剝奪,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局面完全消失,從而使中國古代社會一直處於一種權利蒙昧狀態之中,基層民眾沒有基本的人權意識,更無這方面政治智慧的任何訓練和積累,從而不可能產生某種獨立的市民社會,無法培養出一種社會力量與國家權力互相制衡的文化能力與傳統。這樣,一個權力過分集中和強大的專制政府,與其說它對人民的基本權利構成了致命的威脅,不如說它將嚴重阻礙社會的正常發展。在此後千年歷史的制度文化演進中,民眾由是完全不懂「平等」、「自由」、「權利」、「權力制衡」、「權力監督」為何物,法律制度中也不可能產生相應的概念與機制,所以中國古代絕無「自由民」、「國家公民」之法權概念與制度事實。它對社會的經濟、文化發展肯定也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由於民眾的基本權利過早地被剝奪,社會活力也就過早地被扼殺,在強大的專制統治之下,人民逐步走向愚昧,社會逐步走向僵滯,從而完全邁進一個以高層權力斗爭為主旋律,朝代周期循環,文化內涵僵化,經濟發展遲滯的歷史怪圈之中。

8. 秦朝的政治特點和其歷史文化影響有哪些

秦王朝在政治方面注重實效、功利,質朴而率直,不事虛浮,主動性極強;在教育方面不師古,不崇經,以法為治,以吏為師,同樣具有鮮明的法家特色。

秦文化在古代歷史上影響昀為深遠的,就是它的這種政治文化和教育文化。顯而易見,由於秦代的教育政策及社會教化推行至極致,在大一統國家形態和大一統國家觀念的秦文化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9. 秦始皇統一中國有什麼歷史意義

秦始皇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戰亂紛爭;書同文,車同軌,使中國的文化、經濟得以進一步交流,秦始皇的統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戰亂局面,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為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9)秦代在歷史上意味著什麼呢擴展閱讀:

秦始皇滅六國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設守、尉、監(監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掌監察事宜。秦始皇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一郡。

縣,萬戶以上者設令(縣令),萬戶以下者設長(縣長)。縣令、縣長領有縣丞、縣尉及其他屬員。縣令、縣長主要管政務,縣尉掌握軍事,縣丞掌管司法。

閱讀全文

與秦代在歷史上意味著什麼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