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歷史巨輪(TTA)單人模式(好像是叫對抗野蠻人吧)的詳細規則
你去看游戲的幫助裡面會有
『貳』 歷史巨輪的游戲概要
游戲從遠古進行到現代。游戲結束時只有一個成功標志——你的國家產生的所有文化數量。然而,有許多途徑產生文化:通過宗教、文學或戲劇,通過建造奇跡,通過使用文化任務等等。相當數量的文化甚至可以通過戰爭或侵略來獲得。注意,這里的文化不都是正面意義的,只是影響世界景象的某種事物(因此,甚至快餐連鎖店業生產大量文化分數)。在游戲多數時間里,分數與經濟是分離的,因此有一個經典的游戲兩難——何時應該放緩發展而專注於文化?
雖然玩家有很多選擇可選,但每回合只有非常有限的行動次數。因此每一次行動都很重要。游戲進程中,行動次數可以增加(轉換到更高級的政府模式),但每次行動仍然重要。本游戲沒有最佳策略,因為玩家策略必須適應實際情況。玩家可以建造或發展的所有東西都展示在桌面上的卡牌上。拿取剛出現的卡牌比出現較長時間的卡牌花費高。玩家需要決定花費行動點數在自己策略真正需要的卡牌上,還是用來提升自己的經濟。
除了這些文明牌,還有每個時代的政治牌。這些政治牌允許玩家相互作用。最突特的是隨機時間系統。玩家自己准備牌堆,之後隨機抽取。玩家需要決定準備幫助自己多於對手(或損害自己少於對手)的事件。玩家還需要記住自己放置哪些時間牌,猜測別人可能放置了哪些時間牌。
游戲中也有戰爭和侵略,就像真實歷史中那樣。然而,游戲中的戰爭和侵略絕對是非常有趣的方式,通常導致所有玩家建設自己的軍事力量,而實際上沒有人發動戰爭。這正是經濟的另一方面——怎樣花費盡可能少的資源建設能與對手抗衡的軍隊。游戲機制不是建立在數字基礎上,而是卡牌之間移動的標志。在其他玩家進行其行動時,玩家拿牌、管理經濟和籌劃下一步行動。因此游戲進行會非常流暢。整個游戲通常持續3小時,其間玩家可以發展從金字塔到宇宙航行的文明。
首次游戲有一個啟發式版本,時間更短(進行到文藝復興),更容易解讀,特別容易管理自己的國家。因為該版本忽略了大多數高級游戲概念(如戰爭、沖突和煩惱)。然而,完整游戲也容易學習。一旦玩過一次,你將理解這點,並愛上這個游戲。
『叄』 荷蘭有一座「隱形橋」,為什麼人踏上橋便立即消失
說到橋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管是在縱橫交錯的馬路上還是清澈平靜的湖面上,又或是潺潺流水之上,我們都能看到橋的身影。它參與了人們的生活,也見證了城市的發展與變遷,是特殊而頗具代表性意義的城市建築。
對於這座“奇葩”而又特殊的橋,很多朋友或許還是擔心,即便它暫時沒有腐爛的風險,它會不會面臨暴雨時節被淹沒的風險呢?答案是否定的,據建築師觀察,橋樑上置有水泵,這能有效避免淹沒情況的發生。看到這,你是否也想親自前往荷蘭以感受摩西橋的風采呢?
『肆』 歷史上最著名的巨輪是什麼
北愛爾蘭的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的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於1909年3月31日開始建造泰坦尼克號,船體於1911年5月31日下水,全部工程於次年的3月31日完成。
泰坦尼克號由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廠長威廉·皮列里、總設計師托馬斯·安德魯斯以及總經理亞歷山大·卡利斯勒設計。白星航運公司常務董事布魯斯·伊斯梅在設計過程中也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
泰坦尼克號的建造資金來自摩根和他的國際商業海運公司。泰坦尼克號在當時是最大、最有聲望的載人郵船。
泰坦尼克號船體全長約269.06米,寬28.19米,吃水線到甲板的高度為18.4米,注冊噸位46328噸,排水量達到了規模空前的66000噸!
由於它包含了更多的空間,所以導致了更大的總噸數,比它的姊妹船奧林匹克號多出1600噸。4個碩大無比的煙囪中只有3個真正用於排出煤煙,剩下那個是個陪襯,實際用途是作為主廚房的煙囪和通風。船上的5台雙端以及4台單端鍋爐的動力來自159台煤炭熔爐。泰坦尼克號的最大速度達到23節。動力系統有二套主機:其中兩套為四汽缸往復式蒸汽機,一套蒸汽輪機,主機功率達到51000馬力,因此動力非常強大。船上有891名船員,可以運載2200名以上乘客。
『伍』 緊急求助,請教歷史巨輪的問題
1 的意思就是這個奇跡可以每回合可以不用白點上人 然後上的這個人可以少交5糧食。。 如果要交6糧拉人 則自己補1糧食 還是需要配合農業才有好用2 克里姆林宮 很強的。。一紅 一白 3分很猛 。它加金字塔 10紅 10白 不是夢 2個哭臉 很多辦法可以補救。。比如大教堂 2時代的歷史悠久領土 等等 另外大教堂和克里姆林宮結算 是大教堂先雙倍 再減克里姆林宮 3 每隻軍隊 每個競技場 分別按等級計分後 累加 1時代 軍隊 +1 時代競技場各 1 的話 就是2分PS 樓主想玩TTA就是 F14吧 很快就是上手了 ,不過小心新人上去被人打到滿門抄斬
『陸』 有人玩過歷史巨輪嗎
本游戲沒有使用通常更真實的外交、貿易、政府和滅亡的混合,而是提供玩家擁有廣泛選擇及策略的現代玩法。游戲目標是發展自己的文明,而不是摧毀其他文明。軍事力量只是你的國家的一個方面,其他方面有人口、生產力或科技。玩家需要決定集中在多數還是少數方面。但不要低估其中一方面對於建設高效運作國家的作用。
『柒』 關於戰爭
戰爭之利
戰爭,這是一個人們說了又說、談了又談的話題。早自五帝時期,戰爭接二連三頻繁發生,這是一個十分深奧的學問,它富含著巨大的吸引力,使專家學者不斷探究。
在戰爭的利與弊上,我們應仔細分析,權衡輕重。戰爭的弊不必再談,說一下它的利。戰爭推動著歷史巨輪滾滾向前,促進了科技發展,在古代就有所體現。例如,由於戰爭,人們發明了雲梯、機關術、孔明燈等等。戰爭還如同興奮劑,刺激各個行業。首先是軍工業,要製造刀槍箭弩、頭盔鎧甲、攻城器械,從而又帶動采礦業、冶煉業、木工業等行業的發展。兵法雲:兵車未動,糧草先行。糧草輜重是軍隊的命根,因此,戰爭能推動農業絲織業的發展。戰爭難免會有傷亡,兵不血刃畢竟是少數,所以,醫學也會突飛猛進。
戰爭更能促進各地文化、科技的交流。在我國歷史上,若沒有戰爭,就不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不會有「五胡入華」,少數民族也不會統治中國,那麼中國就不會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沒有戰爭,就不會有《孫子兵法》,不會有《六韜》《三略》,不會有長城、兵馬俑。沒有戰爭,也許中國還在清朝的統治下閉關鎖國……
告別戰爭,這是必然的,但它帶來得種種好處是不可否認的。
『捌』 如何認識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的重要意義
建設鞏固的國防和強大的軍隊,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經過新中國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輪廓已經初步、清晰地顯現出來。改革開放的33年,中國以年平均增速高出世界平均值近7個百分點的加速度追趕世界,目前中國所佔比重按麥迪遜的購買力平價方法已超過世界的 18%,如用外匯匯率計算去年已超過7萬億美元,佔世界 10%以上,總量約相當於美國的1/2。與之相應,我國的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伴隨著國家的快速發展,一系列矛盾和問題也愈發突出。在這種背景下,究竟採用什麼樣的方式來保障中國這只巨輪能夠在大風大浪中順利前行?是單純追求經濟的富足,還是走富國強軍相統一的道路,不斷增強國防和軍事實力?實質問題在於,國防和軍隊建設能否跟上國家崛起的總體進程,從而確保國防實力與經濟實力協調發展和同步增長?這是一個必須作出科學回答的重大歷史課題。能戰方能言和,國家的軍事實力越強大,運用武力的意志愈堅定,達成和平結果的可能性就越大。倘若沒有相應的國防實力和軍事能力,國家和民族就會面臨災難。我國北宋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文化生活空前繁榮,經濟總量佔世界的比重非常之高,但由於「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面對金軍入侵宋軍竟然毫無還手之力,最終導致了北宋王朝的覆滅。鴉片戰爭前,占當時世界1/3經濟總量的中國,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軍事機器陳舊落後,擁有100多萬軍隊的大清帝國,竟然被數千英軍所擊敗,不得不割地賠款求和,使中華民族陷入了長達一百多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之中。今天的中國在現在的起點上,要全面實現現代化,進入經濟發達、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文明的新階段,成為具有強大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實體,進而實現全面和持續的民族復興,基本前提是統籌國家安全與發展戰略全局,將安全與發展鑄造成為體現國家整體利益的「一塊整鋼」,建設鞏固的國防和強大的軍隊。
當代中國的崛起和發展,面臨著極為復雜的安全和發展的態勢:作為正在崛起的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應對列強的打壓和排擠;作為一個周邊安全環境不穩定的國家,面臨著世界上最為復雜的大國地緣政治生態環境。這種復雜的安全和發展態勢,對中華民族復興提出了一條必須長期堅守、不能有絲毫動搖的底線,即必須始終保持鞏固的國防和強大的軍隊!而一旦破了這條底線,中國近代歷史一系列歷史悲劇就會連綿不斷地伴隨民族復興進程,最終將葬送中華民族的前程。只有不斷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才能有效應對多種安全威脅,才能有效維護國家安全、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才能為國家的和平發展營造穩定有利的外部環境,才能同強大的競爭對手分享和平發展利益。
建設鞏固的國防和強大的軍隊,基本要求是堅持以國家核心安全需求為導向,統籌好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當前,我國面臨著諸多安全與發展威脅,概括起來就是: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現實安全與潛在安全相互交織,國內安全問題與國際安全問題相互交織,軍事安全威脅與其他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國家戰略利益拓展與維護國家安全相互交織。其中,國家核心安全最為重要,其需求是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基本出發點。這種安全需求,通常是指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國家統一、國家利益拓展以及中國憲法確立的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大局穩定方面的需求。堅持以國家核心安全需求為導向統籌兩大建設,最重要的是以國家核心安全需求為基點,加強對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整體籌劃和頂層設計,搞好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總體目標、發展步驟、建設任務、資源配置之間的銜接與協調。這就要堅持國家主導、市場運作、制度創新、軍民兼容的原則,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層次上實現國防經濟與社會經濟、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軍隊人才培養體系與地方人才培養體系、軍隊保障體系與社會保障體系的融合發展。這條道路的精髓在於,在軍事與民用體系之間建立一個開放系統,通過軍與民之間的人才、資金、物資、信息、管理等資源的相互交流和滲透,最終實現用一個兼容性的經濟技術平台進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進而把軍民分割形成的社會總資源轉換成為軍民雙向互動的高效資源。
建設鞏固的國防和強大的軍隊,還要按照十八大報告的要求,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當前,我軍建設處於歷史的多重交匯點上,即社會變革深化期、軍事變革攻堅期、軍隊歷史使命拓展期,「三個時期」相互疊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雙重攻堅」,軍隊機械化與信息化「雙重建設」,軍事變革與軍事斗爭准備「雙重任務」交織互動。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們黨深刻洞察時代發展大勢,科學判斷我軍建設所處歷史方位,深刻把握國防和軍隊建設階段性特徵,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對新形勢下國防和軍隊建設提出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這就要求我們牢固確立黨的軍事理論在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中的指導地位,深入貫徹落實國防和軍隊建設主題主線,按照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構想,加緊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雙重歷史任務,全面履行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積極運籌和平時期軍事力量運用,不斷拓展和深化軍事斗爭准備,積極穩妥進行國防和軍隊改革,深入推進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建設強大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