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甘肅」省名來源於哪兩個城市的合集
甘肅省,它的地理位置是位於我國西北內陸、黃河上游,西北方向和內蒙古接壤的地方,它是我國九個沿邊省份其中一個,可能也是我國最低調的沿邊省份吧。甘肅它的簡稱是“甘”或者“隴”,是取甘州和肅州二地的首字而得名的,故又簡稱為“甘”,又因大部分是位於隴山以西,古設隴西郡、隴右道,而又簡稱為“隴”。
甘肅在古時候是雍州、涼州之地,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是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來的,還是著名的河西走廊的所在地點,同樣也是古絲綢之路的鎖鑰之地以及黃金路段。甘肅省之名是來源於“甘州”和“肅州”,這兩州都是歷史名城來的,那麼在現在,又分別是哪兩座城市呢?
酒泉與張掖一樣,都是古屬於月氏、烏孫、匈奴等族的,在漢武帝年間,霍去病徵河西後將其納入到華夏的版圖中,在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在此設為酒泉郡,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出此名,它的設立時間還早於張掖郡的設立,酒泉郡、張掖郡、武威郡、敦煌郡這四郡是當初漢武帝於河西走廊上所設置的重鎮,並稱之為“河西四郡”。
在西魏時期,便改西涼州為甘州之後,酒泉郡是屬甘州的,在隋朝之時便改酒泉郡於肅州,肅州自此便得到了這個名。在元朝時,肅州是肅州路來的,是屬甘肅行省的,在明朝時期是設肅州衛屬陝西行都司的。在清朝時期,甘肅省復設之後,將肅州設置為肅州直隸州(相當於府),在民國初期廢除肅州這一名設為酒泉縣。建國後,酒泉又設為酒泉專區,也曾短暫過的屬於張掖專區的,後又設為酒泉市,現在是作為地級酒泉市的,管轄以肅州為名的肅州區。
❷ 甘代表的是哪個省
甘肅省 ,簡稱甘或隴,是中國的一個省份,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因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而得名。
甘州,中國古代設置的一個州,治今甘肅省張掖市。
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改西涼州為甘州,因為甘峻山得名。治所在永平縣(隋朝改為張掖縣,即今甘肅省張掖市)管理今甘肅省嘉峪關市以東弱水上游。唐代宗永泰之後入吐蕃,唐宣宗大中之後屬於甘州回鶻,宋仁宗時西夏佔領,改為宣化府。
蒙古帝國滅西夏,復為甘州。至元之後改為甘州路。明朝設甘州左、右、中、前、後五衛。清世宗雍正年間改為甘州府,1913年廢除甘州府。1985年,張掖縣改為張掖市(縣級)。2002年3月,撤銷張掖地區和縣級張掖市,設立地級張掖市;原縣級張掖市改設甘州區。
❸ 甘肅的一個市,古代的名字很好聽,為何現在的名字比較古怪
在甘肅省的西北部,有一個地方叫做張掖市,它是甘肅省的一個地級市。張掖市位於河西走廊的中部地區,轄區面積四萬多平方公里,總人口一百三十多萬。張掖這個地方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現在也是甘肅省的重要產糧基地,很早就有“塞上江南”和 “金張掖”的美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在1985年的時候撤銷了張掖縣,設置了張掖市,這時的張掖市是一個縣級市。在2002年的時候,縣級張掖市升級稱了地級張掖市,並且在張掖市設置了甘州區。
❹ 張掖在那
張掖位於中國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面積4240平方千米。人口123萬。漢族為主,另有裕固族.回、蒙 古等10餘個少數民族。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張掖郡,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北朝西魏改為甘州。隨恢復郡制。唐初設州。元置甘州路。明設甘州衛。清為甘州府。1927年置張掖縣,1985年撤縣設市。是甘肅省商品糧基地,盛產小麥、玉米、水稻、豆類、油料、瓜果、蔬菜,工業有煤炭、機械、紡織、釀造等10餘個部門。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美譽。土特產品有元蔥、蘋果梨、烏江米、紅棗、發菜、絲路春酒等。市內有大佛寺、木塔寺、鎮遠樓、黑水國遺址等名勝古跡。
張掖,別稱甘州,西漢時設置郡,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上進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驛鎮。 張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川秀美,民風淳樸,水草豐美,素有"金張掖"的美譽。
❺ 誰能說說歷史上的張掖,詳細
簡介張掖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東鄰武威和金昌,西連酒泉和嘉峪關,南與青海省毗鄰,北和內蒙古自治區接壤。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21年)置張掖郡,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北朝西魏改為甘州。隋恢復郡制。唐初設州。元置甘州路。明設甘州衛。清為甘州府。1927年置張掖縣,1985年撤縣設市,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甘肅省第四大城市。面積42400平方公里,人口130萬。(2010年)民族分布以漢族為主,另有回族、裕固族、蒙古族等26個民族。市人民政府駐甘州區南環路,
郵編:734000
代碼:620700
區號:0936
車牌:甘G
拼音:ZhangyeShi
張掖是甘肅省商品糧基地,盛產小麥、玉米、水稻、豆類、油料、瓜果、蔬菜,工業有煤炭、機械、紡織、釀造等10餘個部門。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美譽。市內有大佛寺、木塔寺、鎮遠樓、黑水國遺址等名勝古跡。歷史沿革1954年,考古學家安志敏在張掖市山丹縣城南6公里發現距今約4000多年的四壩灘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末期的馬家窯文化類型;1984年和1987年,在張掖「黑水國」遺址先後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彩陶;1987年7月,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在張掖市民樂縣六壩鄉東北3公里的東灰山遺址,發掘出土大量磨製石器、陶器、炭化糧食籽粒及豬、牛、羊、鹿的齒骨等考古資料,由此證明,距今5000多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張掖先民已在這里從事原始農業生產和畜牧業,能用石球、石紡輪紡織、做衣服,製造彩色陶器,並開始使用青銅器。 從《尚書·禹貢》的記載看,中華大地劃分為九州時,張掖 屬雍州。漢代(前206-220年)以前,月氏國稱雄於敦煌祁連間,張掖為其屬地;西周時期,戎、狄兩族在這里居住;春秋戰國時,烏孫與月氏共居河西。其後,月氏逐烏孫而獨居。秦漢之際,北方的匈奴族強大起來,擊敗並趕走了月氏人,河西遂為匈奴右賢王的領地。黑河東、西分別由休屠王、渾邪王分領。
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進軍河西,戰敗匈奴,渾邪、休屠二王率眾歸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開通。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張掖郡。此後,開始大規模徙民墾殖,戍兵屯田,發展農業生產,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通和繁榮。「立屯田於膏腴之野,列郵置於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張掖遂為絲綢之路的重鎮。西漢(前206-8年)末年,竇融任張掖屬國督尉時,注重發展農牧業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後漢書》記載:「竇融據河西時,天下擾亂,唯河西獨安。」「政亦寬和,上下相親,晏然富殖。」「安定北地,上郡流入避飢荒者, 歸之不絕。」
東晉(317-420年)時,沮渠蒙遜在張掖建立北涼國,都建康(今高台縣駱駝城),他採取發展農業,大興儒學,擴大同西域各國的文化交流,繼承發揚漢文化,推廣佛教,翻譯佛經,開鑿石窟,並以當地音樂、歌舞與龜茲樂相結合,創造新的音樂《秦漢伎》等措施,使張掖文化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成為北方中國佛教的中心,同時也使張掖成為中國內地與西域通使和商貿的中介。北魏(386-535年)時,《秦漢伎》傳入中原,稱《西涼樂》,成為北朝宮廷的「國伎」;張掖的佛教音樂傳入中原,稱《西涼州唄》,成為北朝佛寺的法樂。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因境內之甘泉而改張掖為甘州。
隋代(581-618年),張掖(甘州)商業發達,商賈雲集,張掖郡治所在地的張掖城已成為國際商業大都市。煬帝派西域校尉裴矩掌交市。裴矩著《西域圖記》獻煬帝。大業五年(609年),煬帝西巡,經大斗拔谷(今扁都口),6月至張掖,登焉支山會見27國國王及使者,盛況空前。
唐代(618-907年)時,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開置屯田,盡水陸之利,稻豐收稔,一縑數十斛,積軍糧數十年」。河西的國際貿易地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張掖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場所。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昌盛。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經,途徑張掖。詩人陳子昂奉旨視察張掖,寫有《上諫武後疏》。王維、高適、岑參、馬雲奇等駐足甘州時均留下著名詩篇。甘州音樂《波羅門佛曲》傳入宮廷後,唐玄宗改制為《霓裳羽衣舞曲》。甘州邊塞曲流入中原後,成為教坊大麴,以《甘州破》、《甘州子》、《八聲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詞牌、曲牌流傳甚廣。唐末,張掖與中原、西域關系密切,通互市,發展貿易;僧侶往返,佛教文化得到進一步交流。
北宋天聖六年(102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擊敗甘州回鶻,建立西夏。繼承漢文化傳統繼續興修水利,發展農業,興辦教育,推崇佛教、道教,建成了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
元代(1279-1368年),置甘肅行省,張掖為省會。元世祖忽必烈親詔郎中董文用墾甘州之土為水田,仿寧夏之法種水稻。城內建甘肅最大的糧倉-扎渾倉,供應各路軍糧。甘州成為河西走廊的驛道中樞和茶葉外貿的轉口城市,商路四通八達,商品交易頻繁。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馬可 波羅游記》中記述了張掖的富庶、城市的規模以及宗教寺廟的宏偉。
明代(1368-1644年),張掖為陝西行都司及甘肅鎮的治所。明王朝大力發展文化教育,建設了一批學校、書院,使甘州自此進士、舉人、秀才輩出。從內地大量移民屯墾,大興水利,使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發展。在甘州大興土木,修築長城等一大批軍事設施以鞏固邊防,形成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甘州仍然是西北軍事補給基地,河西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商業持續繁榮,成為西北最大的畜產品集散市場,晉商及陝西、山東、京師商人集團雲集甘州,建立會館。明政府利用山西、陝西商人運糧、茶至甘州,充實邊儲和開展茶馬交易。
清代(1644-1911年),張掖為甘州府治所,甘肅提督統軍駐地,節制涼州、肅州、西寧、寧夏四鎮總兵。清王朝在西部的歷次軍事行動,均以甘州為軍事提調中心和後勤補給基地。這一時期,全國各地商人雲集張掖(甘州),建立商幫會館,如山西會館、陝西會館、直東(河北、山東)會館、涼州會館、鎮蕃(民勤)會館,兩湖會館、河南會館。各大商團貿易活動輻射新疆、蒙古等西北廣大地區,甘州成為河西商業中心和日用雜品的中轉批發市場。清時,文化教育更加興盛。城鄉普設義學、社學、私塾;民間武學林立,百姓習武成風,在一百多年間出現了二十多名武進士和一百多名武舉人。清末,張掖人王之佐留學日本時,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回鄉後宣傳革命主張,他的《致馬安良書》,公開支持武昌起義、擁護共和、廢除帝制,風靡全省。
絲綢之路與張掖
古絲綢之路由長安(今西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達新疆。再繼續西行,前往印度、波斯、希臘、羅馬帝國。絲綢之路源於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中原通西域的路線。後來這條路線成為中原通往西域和中亞、西亞諸國的交通要道。東漢(26-220年)時期,內地與西域以絲綢為主的商業貿易逐步繁榮,中國絲綢通過張掖運往西域,遠銷大夏、安息、大秦,直至地中海沿岸地區。蠶絲生產是中國人民的偉大發明,絲綢的輸出和繅絲技術的西傳,是中國古代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十九世紀,德國歷史地理學家希特霍芬提出以絲綢為這條路命名,得到人民的普遍認同。
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而地處河西走廊咽喉地帶的張掖,則是絲綢之路上的樞紐。西魏(535-556年)時期,西域商隊雲集張掖,東羅馬帝國和波斯錢幣可在張掖交易中使用,張掖成為國際貿易城市。隋代(581-618年),張掖成為經營河西和西域的大本營,民族貿易異常活躍。公元609年,隋煬帝西巡,親自在張掖主持有西域27國使臣、商賈參加的「互市」。此後,張掖貿易日益繁榮,由中西貿易的中轉站,逐步發展成為對外貿易和對外開放的窗口。
❻ 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什麼意思
這是個比喻的說法,張國臂掖,字面意思是張開國家(漢朝)的臂膀,也就是擴大漢朝的疆土,以此使商旅順利通達西域。
這句話也正是今天張掖市市名的由來。表明張掖地理位置之重要。公元前121年由漢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戰敗匈奴後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
絲綢之路打通了,大漢與西域各國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系。葡萄、石榴、胡瓜等隨著西方的駝隊傳入西漢,西漢的絲綢、茶葉、漆器等也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域,遠銷到波斯、羅馬等國家。
(6)歷史上甘州府在哪裡擴展閱讀:
張掖,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是古代絲綢之路進入西域的要道,歷來為中西貿易的交通要塞、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地。
既有「千里冰封、終年積雪」的北國風光,又有「田疇交錯、河渠縱橫」的江南景緻;既是「農耕植茂、瓜果遍地」的魚米之鄉。又是「舉步踩塘、抬頭見葦「的天然濕地。
特殊的地理位置為它造就了無邊美景,大自然的恩賜和祖先的智慧,使這里成為一片得天獨厚的人類生息繁衍的沃土。
❼ 甘州和肅州合稱甘肅甘州和肅州的由來是什麼
省名取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甘肅,簡稱「甘」或「隴」,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蘭州,省名取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甘州由來:
甘州,古州名,現為甘肅省張掖市,有「金張掖」之稱。甘州歷史悠久,位於河西走廊中段,自古為戰略要地、河西重鎮,甘肅之「甘」就源於甘州,但實際上甘州現名張掖的歷史比甘州更悠久。張掖古為月氏、匈奴等族領地,漢武帝時霍去病西征河西首次將河西走廊納入華夏版圖。
漢武帝於此設郡,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將其命名為張掖郡,絲綢之路開辟後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西魏時,因境內甘泉遍地而改西涼州為甘州,甘州自此而始。元朝為我國行省制度的開端,公元1281年於甘州設甘肅行省,是元朝十一行省之一。
甘肅省以甘州(今張掖)為省治,也就是說張掖實際上為甘肅的第一個省會。明朝時期,甘州地域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清朝康熙年間甘肅行省復設,治所先為鞏昌,後為蘭州,甘州為甘州府,附郭張掖縣。
民國初,廢府存縣,甘州府自此成為歷史。現在,張掖市為地級市,其主城區稱甘州區。
肅州由來:
肅州,為甘肅省與甘州其名的古州、名城,位於河西走廊中西部,同樣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現在為甘肅省酒泉市。酒泉之名同樣始於西漢,其歷史比肅州更悠久。酒泉與張掖一樣,古屬月氏、烏孫、匈奴等族,漢武帝時霍去病徵河西後納入華夏版圖。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於此設酒泉郡,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其設立時間還早於張掖郡,酒泉郡、張掖郡、武威郡、敦煌郡這四郡為漢武帝於河西走廊上設置的重鎮,並稱為「河西四郡」。西魏改西涼州為甘州後,酒泉郡屬甘州,隋時改酒泉郡於肅州,肅州自此得名。
元時,肅州為肅州路,屬甘肅行省,明朝時期設肅州衛屬陝西行都司。清朝甘肅省復設後,於肅州設肅州直隸州(相當於府),民國初廢肅州設酒泉縣。建國後,酒泉設酒泉專區,也曾短暫屬於張掖專區,後設酒泉市,現為地級酒泉市,轄以肅州為名的肅州區。
(7)歷史上甘州府在哪裡擴展閱讀:
甘肅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夏。宋仁宗景祐三年 (1036)西夏王元昊佔領河西。仿照唐代的建置,設涼、甘、肅、瓜、沙五州,另設多個軍司(監軍)。
例如「西平軍司」(駐瓜州)、「甘肅軍司」(駐甘州。西夏稱甘州為宣化府)、「黑水鎮燕軍司」(駐今金塔縣天倉以北的黑河谷地)、「黑山威福軍司」(駐今額濟納旗黑城遺址)「卓呀和南軍司」(駐卓哆城,在今永登縣紅城鎮)、「西壽保泰軍司」(駐今靖遠縣中部的寶積山)。
西夏時期就出現了甘肅一詞,實際上是將甘州和肅州的兩個詞的字頭取出來作為「甘肅軍司」的命名。元統一中國後,創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設甘肅行中書省。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甘肅省的行政區劃。
元代設立的甘肅省,明代並入陝西省,清代恢復甘肅省治。至今仍然沿用。也就是說甘肅建省已經有七百三十多年的歷史。為此,甘肅的全稱簡稱「甘」。還有的說西夏時行政中心在甘州,故簡稱「甘」。
甘肅除簡稱「甘」外,還簡稱「隴」。這是由於甘、陝兩省間有隴山,甘肅古時別稱隴西、隴右、隴上,故此又簡稱「隴」。
❽ 張掖在唐朝時叫什麼名字
在唐朝,張掖叫【甘州】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21年)置張掖郡,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北朝西魏改為甘州。
隋恢復郡制。
【唐初設州。】
元置甘州路。
明設甘州衛。
清為甘州府。
1927年置張掖縣,1985年撤縣設市,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