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然橡膠的歷史
1492年遠在哥侖布發現美洲大陸以前,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當地居民已開始利用。
1736年直到1736年,法國才在世界上首次報道有關橡膠的產地、採集膠乳的方法和橡膠在南美洲當地的利用情況,使歐洲人開始認識天然橡膠,並進一步研究其利用價值。
1839年此後又經過了100多年,直到1839年美國人固特異(C.Goodyear)發現了在橡膠中加入硫黃和鹼式碳酸鉛,經加熱後制出的橡膠製品遇熱或在陽光下曝曬時,才不再像以往那樣易於變軟和發粘,而且能保持良好的彈性,從而發明了橡膠硫化,至此天然橡膠才真正被確認其特殊的使用價值,成為一種其重要的工業原料。
1888年英國人鄧錄普(J.B.Dunlop)發明了充氣輪胎,促使汽車輪胎工業飛躍地發展,因而導致耗膠量急劇上升。
1876年英國人威克姆(H.Wickham)從巴西馬遜河口採集橡膠種子,運回英國皇家植物園播種,並在錫蘭(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試種,均取得成功。此即為巴西橡膠樹在遠東落戶的開端。從此,栽培橡膠業發展非常迅速。1997年世界天然橡膠產量已高達624.7萬噸。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農墾科技工作者通過科學實踐,打破了國外近百年來所謂15°以北是巴西橡膠樹種植「禁區」的定論,成功地在北緯18°以北至北緯24°的廣大地區種植巴西橡膠樹,並獲得較高的產量。1996年天然膠產量已達到42萬噸,成為世界第五大天然膠生產國。 國務院辦公廳於2007年印發了《關於促進我國天然橡膠產業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07]10號),進一步明確了'天然橡膠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和工業原料'的戰略定位,肯定了我國天然橡膠產業所做出的重大貢獻,指出了當前我國天然橡膠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提出了今後發展我國天然橡膠產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具體措施。
《意見》明確提出到2015年,我國國內天然橡膠年生產能力要達到80萬噸以上,境外生產加工能力達到60萬噸以上的目標。《意見》為我國天然橡膠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明確了前進的方向、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開辟了廣闊的工作空間,這是新時期指導我國天然橡膠產業發展的一部劃時代的綱領性文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橡膠樹原產於巴西亞馬遜河流域馬拉岳西部地區,現已布及亞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種植面積較大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中國、印度、越南、奈及利亞、巴西、斯里蘭卡、賴比瑞亞等。我國植膠區主要分布於海南、廣東、廣西、福建、雲南,此外台灣也可種植,其中海南為主要植膠區。
常綠喬木,有乳狀汁液。直根系,三出復葉,革質全緣。花單性,雌雄同株,圓錐花序。果實為蒴果,種子橢圓形。巴西橡膠樹有較大的變異性和適應性。適於年平均溫度26~27℃,而且沒有15℃以下絕對最低溫度;年降雨量2500mm以上,分布均勻;年平均相對濕度80%以上;土層深1m以上,表層20~30cm含有機質3%以上,土壤pH5~6,土壤質地以壤質土最好,地下水位1.5~2m以上;海拔高度一般300 m以下,無大風的地區種植。
天然橡膠采自植物的汁液,雖然世界上有2000多種植物可生產天然橡膠,但大規模推廣種植的主要是巴西橡膠樹。采獲的天然橡膠主要成分是順式聚異戊二烯,具有彈性大、定伸強度高、抗撕裂性和耐磨性良好、易於與其它材料粘合等特點,廣泛用於輪胎、膠帶等橡膠製品的生產。巴西橡膠樹喜高溫、高濕、靜風、沃土,主要種植在東南亞等低緯度地區。受自然條件制約,我國僅海南、廣東、雲南等地氣候條件可以種植,可用面積約1500萬畝,已種植1400萬畝左右,年產量在60萬噸左右。 L A T E X T E S T R E P O R T
天 然 膠 乳 檢 測 報 告
Subject : The quality test report of natural rubber latex 60% DRC H.A.
標題 : 高氨濃縮天然乳膠質量檢測報告
Items
項目 Test result
實測結果 International standard
國際標准
Total solid content總固含量 61.53 61.5 min
Dry Rubber Content干膠含量 60.19 60 min
Non rubber solid非橡膠固體含量 1.49 2.0 max
Ammonia content (on total weight)氨含量 0.74 0.6 min
Ammonia content (on water PH.)水溶氨含量 1.92 3.0 max
PH of latex酸鹼值 10.58 11.0 max
KOH number氫氧化鉀含量 0.48 1.0 max
V. F. A. 揮發脂肪酸值 0.014 0.03max
Mechanical Stablity Time(S) 機械穩定率(秒) 860 650 min
Magnesium Content (on solids),PPM鎂含量 32.5 80 PPM
Color of latex乳膠顏色 White白 White 白
All tests ar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I.S.O. 2004 – 1979 (E) Specification
Tested by SGS International Inspecting Co., Ltd. Bangkok branch
由SGS國際商檢機構曼谷分公司檢驗
❷ 橡膠的發展歷史
橡膠發展歷史:
世界橡膠工業百年發展史:大體劃分為形成時期、發展時期、繁榮時期及穩定發展時期四個階段。
形成時期 早在11世紀,南美洲人民即已開始利用野生天然橡膠。
1736年法國人C.孔達米納參加法國科學院赴南美考察隊,觀察到三葉橡膠樹流出的膠乳可固化為具有彈性的物質。後來,亞馬孫河流域的野生三葉橡膠樹的膠樣被寄回巴黎,開始引起了歐洲人的注意。
1823年C.麥金托什在英國建立了第一家防水膠布工廠。在同一時期,英國人T.漢考克發現橡膠通過兩個轉動滾筒的縫隙反復加工,可以降低彈性,提高塑性。這一發現奠定了橡膠加工的基礎。他被公認為世界橡膠工業的先驅。
1839年美國人C.固特異發現橡膠與硫磺共熱可以大大增加橡膠的彈性,不再受熱發粘,從而使橡膠具備良好的使用性能。橡膠硫化方法的發現對推動橡膠的應用起了關鍵的作用。19世紀中葉,橡膠工業已開始形成。它已能生產膠布、膠鞋、膠管、膠板及一些日用品等。
發展時期 19世紀末期,汽車及汽車輪胎的出現推動了橡膠工業的蓬勃發展。
1845年英國人R.W.湯姆森首次提出了充氣輪胎專利。
1888年英國人J.B.鄧錄普製造出第一條充氣自行車胎。1895年第一條充氣汽車輪胎問世。不久,汽車輪胎開始了商品生產。為了改進輪胎及其他橡膠製品的使用性能,1893年J.F.帕爾默將簾布(見簾子線)用於自行車胎。
1900年簾布開始在汽車輪胎上應用。
1906年,美國人G.厄諾拉格用苯胺作硫化促進劑。
1912年S.C.莫特發現了炭黑的補強效果。不久,防老劑也應用於橡膠加工。1916年F.H.班伯里提出了橡膠密煉機(見塑煉)專利,橡膠加工機械相應得到了完善和發展。橡膠加工技術在這一時期中有了很大的進步。
隨著橡膠工業的迅速發展,原用野生的天然橡膠在性能和產量方面已不能滿足需要,19世紀中後期開始了天然橡膠的人工栽培。到20世紀20~30年代人工栽培的天然橡膠已經逐步取代野生橡膠,成為天然橡膠的主要來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天然橡膠供不應求,德國開始了甲基橡膠的小批量生產,主要用於製造硬質橡膠製品。這種合成橡膠質次價高,戰後即停止了生產。
30年代開始了合成橡膠商品化的生產,聚丁二烯橡膠(即丁鈉橡膠)、氯丁橡膠、丁苯橡膠、 丁腈橡膠、丁基橡膠等相繼投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對戰略物資的需求,合成橡膠及與戰爭相關的橡膠製品如汽車輪胎、飛機輪胎、各種軍車用輪胎的生產均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繁榮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達國家中的汽車等工業蓬勃興起,推動了世界橡膠工業的大發展。
1943年鋼絲簾布輪胎問世,1948年,法國米什林公司試製成功子午線輪胎。同年,無內胎輪胎也問世。
1953年有規立構合成橡膠研製成功。1956年,有規立構合成橡膠開始在輪胎中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部分天然橡膠使用。
1965年,熱塑性橡膠開始應用於膠鞋及膠粘劑。1970年,首批澆注輪胎(用聚氨酯橡膠)誕生。
1972年,芳綸簾子線開始投產。這一系列重大的技術突破,為橡膠工業的大發展提供了原料和技術基礎。
70年代初期,橡膠加工及橡膠合成的生產技術達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從橡膠的耗量看,1950年世界耗膠量為2.3Mt,1973年達到了10.89Mt。1950年世界輪胎總產量為1.4億套,而1973年猛增到6.5億套。其他各類橡膠製品的生產量在 70年代初期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是世界橡膠工業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
❸ 橡膠來自於哪哪哪.問題:從什麼方面介紹的橡膠.橡膠的發源或者是橡膠的來處.哪個對
從我做熱塑性硫化橡膠技術及銷售經驗來看,需要:
1)起源,這種橡膠的歷史
2)合成,原料、工藝等等
3)性能指標、性能特點等
4)應用領域
5)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於更多的橡膠technology請網路下talktpe,你會發現非常有人情味,但還處於發展狀態的rubber論壇。
❹ 中國橡膠發展歷史
世界橡膠工業百年發展史:大體劃分為形成時期、發展時期、繁榮時期及穩定發展時期四個階段。 形成時期 早在11世紀,南美洲人民即已開始利用野生天然橡膠。1736年法國人C.孔達米納參加法國科學院赴南美考察隊,觀察到三葉橡膠樹流出的膠乳可固化為具有彈性的物質。後來,亞馬孫河流域的野生三葉橡膠樹的膠樣被寄回巴黎,開始引起了歐洲人的注意。1823年C.麥金托什在英國建立了第一家防水膠布工廠。
在同一時期,英國人T.漢考克發現橡膠通過兩個轉動滾筒的縫隙反復加工,可以降低彈性,提高塑性。這一發現奠定了橡膠加工的基礎。他被公認為世界橡膠工業的先驅。1839年美國人C.固特異發現橡膠與硫磺共熱可以大大增加橡膠的彈性,不再受熱發粘,從而使橡膠具備良好的使用性能。
橡膠硫化方法的發現對推動橡膠的應用起了關鍵的作用。19世紀中葉,橡膠工業已開始形成。它已能生產膠布、膠鞋、膠管、膠板及一些日用品等。 發展時期 19世紀末期,汽車及汽車輪胎的出現推動了橡膠工業的蓬勃發展。1845年英國人R.W.湯姆森首次提出了充氣輪胎專利。1888年英國人J.B.鄧錄普製造出第一條充氣自行車胎。1895年第一條充氣汽車輪胎問世。不久,汽車輪胎開始了商品生產。為了改進輪胎及其他橡膠製品的使用性能,1893年J.F.帕爾默將簾布(見簾子線)用於自行車胎。1900年簾布開始在汽車輪胎上應用。1906年,美國人G.厄諾拉格用苯胺作硫化促進劑。1912年S.C.莫特發現了炭黑的補強效果。不久,防老劑也應用於橡膠加工。1916年F.H.班伯里提出了橡膠密煉機(見塑煉)專利,橡膠加工機械相應得到了完善和發展。橡膠加工技術在這一時期中有了很大的進步。 隨著橡膠工業的迅速發展,原用野生的天然橡膠在性能和產量方面已不能滿足需要,19世紀中後期開始了天然橡膠的人工栽培。到20世紀20~30年代人工栽培的天然橡膠已經逐步取代野生橡膠,成為天然橡膠的主要來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天然橡膠供不應求,德國開始了甲基橡膠的小批量生產,主要用於製造硬質橡膠製品。這種合成橡膠質次價高,戰後即停止了生產。30年代開始了合成橡膠商品化的生產,聚丁二烯橡膠(即丁鈉橡膠)、氯丁橡膠、丁苯橡膠、 丁腈橡膠、丁基橡膠等相繼投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對戰略物資的需求,合成橡膠及與戰爭相關的橡膠製品如汽車輪胎、飛機輪胎、各種軍車用輪胎的生產均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繁榮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達國家中的汽車等工業蓬勃興起,推動了世界橡膠工業的大發展。1943年鋼絲簾布輪胎問世,1948年,法國米什林公司試製成功子午線輪胎。同年,無內胎輪胎也問世。1953年有規立構合成橡膠研製成功。1956年,有規立構合成橡膠開始在輪胎中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部分天然橡膠使用。1965年,熱塑性橡膠開始應用於膠鞋及膠粘劑。1970年,首批澆注輪胎(用聚氨酯橡膠)誕生。1972年,芳綸簾子線開始投產。這一系列重大的技術突破,為橡膠工業的大發展提供了原料和技術基礎。70年代初期,橡膠加工及橡膠合成的生產技術達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從橡膠的耗量看,1950年世界耗膠量為2.3Mt,1973年達到了10.89Mt。1950年世界輪胎總產量為1.4億套,而1973年猛增到6.5億套。其他各類橡膠製品的生產量在 70年代初期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這是世界橡膠工業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 穩定發展時期 70年代中期,石油漲價,嚴重沖擊汽車工業及石油化學工業,橡膠工業隨之出現了危機,不景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80年代初期。世界耗膠量1979年為13.0Mt,1982年下降到11.6Mt,1982年以後開始緩慢回升。世界橡膠工業開始進入了較為緩慢的增長時期。橡膠企業的主要注意力由擴大產量轉移到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及技術水平,努力開發新產品、新技術。隨著世界范圍內新技術革命的興起,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橡膠生產的技術水平。橡膠製品的電子計算機輔助設計促進了橡膠應用技術從技藝向科學的過渡。輪胎澆注工藝突破了原有的輪胎製造技術。熱塑性橡膠的廣泛應用促進了傳統橡膠工藝的根本性變革。
❺ 我國什麼時候有橡膠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干崖土司刀安仁(傣族,舊民主主義革命者)推行實業救國,從馬來西亞運來三葉橡膠苗八千餘株,種植在北緯24o50′,海拔960米的新城鳳凰山南坡上。後來因戰亂、管理不善,1950年只剩2株,現尚存1株,仍鬱郁蔥蔥,充滿生機,受到國家保護。
。
經測定主幹莖圍還在繼續增長。1988年4月20日,德宏州農墾分局測量樹高為23m、主幹莖基莖圍為3.663m、離地50cm處為3.15m、離地100cm處為2.73m、、離地150cm處為2.94m。2001年8月14日測得樹高為21.65m、主幹莖基莖圍為3.80m、離地50cm處為3.55m、離地10cm處為2.14m、離地150cm處為3.02m。計算得離地100cm處莖圍在13年中平均年增長量為3.153cm。
自1876年開始人工栽培巴西橡膠樹以來,世界天然橡膠種植業已有120多年歷史。目前,全世界植膠面積已達960多萬公頃,年產天然橡膠680多萬噸。橡膠種植業已成為熱帶地區許多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於1904年引入橡膠樹,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但天然橡膠的大規模種植和發展則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建國初期,面對十分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為滿足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黨中央做出了「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橡膠基地」的戰略決策。在黨的三代領導集體的親切關懷下,通過三代墾荒植膠人五十多年的艱苦創業、無私奉獻,我國天然橡膠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形成了以海南、雲南和廣東省為主的現代天然橡膠生產基地,躋身為世界植膠大國。目前,橡膠種植面積達660.8千公頃,年產干膠56.50萬噸,均居世界第五位。約有300萬人在從事橡膠種植、加工業以及提供科技、生產資料服務、運銷業、設備製造業等相關行業。天然橡膠業的發展不僅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開辟了新的道路,而且為支持全國經濟建設和鞏固國防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在我國,大規模種植天然橡膠是一項開拓性事業,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中國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創舉。天然橡膠原產於亞馬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地區,國外植膠權威認為橡膠樹種植地區限於赤道以南10′到赤道以北15′之間的熱帶地區。而我國橡膠工作者經過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進行大量開創性的工作,創造出了一整套適合我國特點、具有自身特色的橡膠栽培技術和初加工方法,成功地在北緯18o一24o、東經100o~120o地區大面積植膠,不僅填補了我國天然橡膠科技發展的空白,而且為世界天然橡膠的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的步伐,新中國天然橡膠業已經走過50多年艱難而又光輝的歷程。這些年來,三代墾荒植膠人,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以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對祖國的熱愛,譜寫了一曲人類向大自然英勇斗爭的壯麗凱歌,同時也創造了「艱苦奮斗,勇於開拓」的農墾精神。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整個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必將激勵後人不斷開拓、不斷奮斗。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國已成為天然橡膠的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天然橡膠作為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和戰略物資,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特別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的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對天然橡膠的需求將越來越大。我們堅信,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只要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就一定能夠創造天然橡膠業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❻ 橡膠被發現和利用的歷史
橡膠一詞來源於印第安語cau-uchu,意為「流淚的樹」。天然橡膠就是由三葉橡膠樹割膠時流出的膠乳經凝固、乾燥後而製得。1770年,英國化學家J.普里斯特利發現橡膠可用來擦去鉛筆字跡,當時將這種用途的材料稱為rubber,此詞一直沿用至今。橡膠的分子鏈可以交聯,交聯後的橡膠受外力作用發生變形時,具有迅速復原的能力,並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學性能和化學穩定性。橡膠是橡膠工業的基本原料,廣泛用於製造輪胎、膠管、膠帶、電纜及其他各種橡膠製品。
橡膠分為天然橡膠和合成橡膠。天然橡膠主要來源於三葉橡膠樹,當這種橡膠樹的表皮被割開時,就會流出乳白色的汁液,稱為膠乳,膠乳經凝聚、洗滌、成型、乾燥即得天然橡膠。合成橡膠是由人工合成方法而製得的,採用不同的原料(單體)可以合成出不同種類的橡膠。1900年~1910年化學家C.D.哈里斯(Harris)測定了天然橡膠的結構是異戊二烯的高聚物,這就為人工合成橡膠開辟了途徑。1910年俄國化學家SV列別捷夫(Lebedev,1874—1934)以金屬鈉為引發劑使1,3—丁二烯聚合成丁鈉橡膠,以後又陸續出現了許多新的合成橡膠品種,如順丁橡膠、氯丁橡膠、丁苯橡膠等等。合成橡膠的產量已大大超過天然橡膠,其中產量最大的是丁苯橡膠。
❼ 天然纖維、橡膠的發展歷史
1.天然纖維是自然界原有的或經人工培植的植物上、人工飼養的動物上直接取得的紡織纖維,是紡織工業的重要材料來源。人類使用天然纖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據中國科學技術史記載,我國於4000-5000年前已出現蠶絲及麻類織物,3000年前出現毛布,2000年前出現棉類織物。天然界除棉花、麻類外,樹木、草類也大量生長著纖維素高分子,然而樹木、草類生長的纖維素,不是呈長纖維狀態存在,不能直接當作纖維來應用。將這些天然纖維素高分子經過化學處理,不改變它的化學結構,僅僅改變天然纖維素的物理結構,從而製造出來可以作為纖維應用的而且性能更好的纖維素纖維,這個技術稱為人造纖維技術。人造纖維是化學纖維的一種,合成纖維是化學纖維的另一種。目前的人造纖維僅有「粘膠絲」(稱人造棉)一個種類,它的化學成份是纖維素高分子。 以造紙漿粕的纖維素高分子為原料的 「人造纖維」最早出現於19世紀未葉,1890年出現了將纖維素分子硝化改性後溶於乙醇或乙醚做成溶液,而後經噴絲板擠出成絲,在凝固浴中凝固成型的濕法紡絲「人造纖維」技術。1905年進一步改進成將纖維素分子直接溶於鹼性二硫化碳溶液,然後再濕法紡絲的技術,這種纖維稱為粘膠絲。之後又出現銅氨溶液技術。以二硫化碳為溶劑的紡絲技術和銅氨溶液技術一直應用到上世紀60~70年代,後因所用溶劑的環境污染問題,而漸漸被淘汰。上世紀80年代初,歐洲出現了可溶解纖維素高分子的「N-甲基嗎啉氮氧化合物」的新溶劑,這種溶劑無毒而且可以回收,因此出現了對環境無污染的「綠色粘膠絲」新工藝(Lyocell)的研發,並於90年代初工業化。我國的綠色粘膠絲技術(Lyocell),從2000年起開始逐步產業化。
2.天然橡膠發現很早,考古發掘表明,遠在11世紀,南美洲人民就已使用橡膠球做游戲和祭品。1493年,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第二次航行探險到美洲時,看到印第安人手拿一種黑色的球在玩,球落在地上彈的很高,它是由從樹中取出的乳汁製成的。此後,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征服黑西哥和南美洲的過程中,將橡膠知識陸續帶到了歐洲。
進入18 世紀,法國連續派遣科學考察隊奔赴南美洲。1736 年法國科學家康達明(Charles de Condamine)參加了南美洲科學考察隊,從秘魯將一些橡膠製品及記載橡膠樹的有關資料帶回法國,出版了《南美洲內地旅行紀略》。該書詳述了橡膠樹的產地、當地居民採集膠乳的方法和利用橡膠製成壺和鞋的過程,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1768年,法國人麥加(P. J. Macquer)發現可用溶劑軟化橡膠,製成醫療用品和軟管。1770年,英國化學家J.普里斯特利發現橡膠可用來擦去鉛筆字跡,當時將這種用途的材料稱為rubber,此詞一直沿用至今。1828年英國人馬琴托士(C. Mackintosh)用膠乳製成防雨布,但製品熱天發粘,冷天變脆,質量很差。
天然橡膠的工業研究和應用始於19世紀初。1819年蘇格蘭化學家馬金托希發現橡膠能被煤焦油溶解,此後人們開始把橡膠用煤焦油、松節油等溶解,製造防水布。從此,世界上第一個橡膠工廠於1820年在英國哥拉斯格(GLASGOW)建立。為使橡膠便於加工,1826年漢考克(Hancock)發明了用機械使天然橡膠獲得塑性的方法。1839年美國人固特異(Charles Goodyear)發明了橡膠的硫化法,解決了生膠變粘發脆問題,使橡膠具有較高的彈性和韌性,橡膠才真正進入工業實用階段。因此,天然橡膠才成為重要的工業原料,橡膠的需要量亦隨之急劇上升。
在19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的第二次產業革命過程中,1888年英國醫生鄧錄普(Dunlop)發明了充氣輪胎。隨著橡膠用途的開發,英國政府考慮到巴西野生橡膠樹生產的橡膠終究不能滿足工業的需要,決定在遠東建立人工栽培橡膠樹的基地。1876年英國人魏克漢(H. A. Wickham)把橡膠樹的種子和幼苗從巴西運回倫敦皇家植物園邱園(Kew Garden)繁殖,然後將培育的橡膠苗運往錫蘭(即現在的斯里蘭卡)、馬來亞、印度尼西亞等地種植均獲成功,至此完成了將野生的橡膠樹變成人工栽培種植的十分艱難的工作。
此後,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擴種建立膠園。1887年,新加坡植物園主任芮德勒(H. N. Ridley)發明了不傷橡膠樹形成層組織的在原割口上重復切割的連續割膠法,糾正了橡膠樹原產地用斧頭砍樹取膠因而傷樹、不能持久產膠的舊方法,使橡膠樹能幾十年連續割膠。
1904年,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土司刀印生由日本返國,途經新加坡(馬來西亞的一個州,1965年8月9日獨立)時,購買膠苗8000多株,帶回國種植於北緯24度50分、海拔960米的雲南省盈江縣新城鳳凰山東南坡,從此開始了中國的橡膠種植歷史。 1888年英國人J.B.鄧錄普製造出第一條充氣自行車胎。1895年第一條充氣汽車輪胎問世。不久,汽車輪胎開始了商品生產。為了改進輪胎及其他橡膠製品的使用性能,1893年J.F.帕爾默將簾布(見簾子線)用於自行車胎。1900年簾布開始在汽車輪胎上應用。1906年,美國人G.厄諾拉格用苯胺作硫化促進劑。1912年S.C.莫特發現了炭黑的補強效果。不久,防老劑也應用於橡膠加工。1916年F.H.班伯里提出了橡膠密煉機(見塑煉)專利,橡膠加工機械相應得到了完善和發展。橡膠加工技術在這一時期中有了很大的進步。
隨著橡膠工業的迅速發展,原用野生的天然橡膠在性能和產量方面已不能滿足需要,19世紀中後期開始了天然橡膠的人工栽培。到20世紀20~30年代人工栽培的天然橡膠已經逐步取代野生橡膠,成為天然橡膠的主要來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天然橡膠供不應求,德國開始了甲基橡膠的小批量生產,主要用於製造硬質橡膠製品。這種合成橡膠質次價高,戰後即停止了生產。30年代開始了合成橡膠商品化的生產,聚丁二烯橡膠(即丁鈉橡膠)、氯丁橡膠、丁苯橡膠、 丁腈橡膠、丁基橡膠等相繼投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對戰略物資的需求,合成橡膠及與戰爭相關的橡膠製品如汽車輪胎、飛機輪胎、各種軍車用輪胎的生產均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繁榮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達國家中的汽車等工業蓬勃興起,推動了世界橡膠工業的大發展。1943年鋼絲簾布輪胎問世,1948年,法國米什林公司試製成功子午線輪胎。同年,無內胎輪胎也問世。20世紀60年代開發的熱塑性橡膠,無需化學硫化,而採用熱塑性塑料的加工方法成形。1953年有規立構合成橡膠研製成功。1956年,有規立構合成橡膠開始在輪胎中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部分天然橡膠使用。1965年,熱塑性橡膠開始應用於膠鞋及膠粘劑。1970年,首批澆注輪胎(用聚氨酯橡膠)誕生。1972年,芳綸簾子線開始投產。這一系列重大的技術突破,為橡膠工業的大發展提供了原料和技術基礎。70年代初期,橡膠加工及橡膠合成的生產技術達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從橡膠的耗量看,1950年世界耗膠量為2.3Mt,1973年達到了10.89Mt。1950年世界輪胎總產量為1.4億套,而1973年猛增到6.5億套。其他各類橡膠製品的生產量在 70年代初期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是世界橡膠工業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
穩定發展時期 70年代中期,石油漲價,嚴重沖擊汽車工業及石油化學工業,橡膠工業隨之出現了危機,不景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80年代初期。世界耗膠量1979年為13.0Mt,1982年下降到11.6Mt,1982年以後開始緩慢回升。世界橡膠工業開始進入了較為緩慢的增長時期。橡膠企業的主要注意力由擴大產量轉移到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及技術水平,努力開發新產品、新技術。隨著世界范圍內新技術革命的興起,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橡膠生產的技術水平。橡膠製品的電子計算機輔助設計促進了橡膠應用技術從技藝向科學的過渡。輪胎澆注工藝突破了原有的輪胎製造技術。熱塑性橡膠的廣泛應用促進了傳統橡膠工藝的根本性變革。
希望這能幫助到你ˆ_ˆ
❽ 求橡膠在東南亞的歷史
橡膠樹原產於巴西亞馬遜河流域馬拉岳西部地區,當地印第安人把橡膠樹叫做"眼淚樹",並用土法製作成盛水器、橡皮球等橡膠製品。後來西班牙人逐漸從當地印第安人那裡學會了采膠和製作橡膠的方法。1839年美國人查理·固特異發現把橡膠和硫磺放在一起加熱,硫磺溶在橡膠里可增加橡膠的彈性和強度。橡膠的硫化法發明後,橡膠的用途變得越來越廣泛,後來,橡膠船、汽車的發明和使用更加推動了橡膠的生產發展,當時,橡膠的大部分來源於巴西的亞馬遜熱帶雨林。亞馬遜河的幾個小鎮,也隨著橡膠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瑪鬧斯及老艾朗市就是在那時迅速發展起來的。
1876年英國植物學家亨利·威克姆把亞馬遜地區的七萬顆橡膠種子帶到英國,栽種在植物園,後來又陸續把橡膠移栽到東南亞各國。橡膠在東南亞地區迅速發展,到1913年產量已超過原產地巴西。東南亞的橡膠產量高,質量好,價格低,使巴西亞馬遜地區靠橡膠發家的富翁大部分破產。很多人被迫遷出亞馬遜,使現在的老艾朗市變成了如今的一片廢墟。
橡膠樹及橡膠經濟衰落了,但巴西亞馬遜人牢記了歷史教訓,他們在保護好自己特有物種的同時,也學會了引進外來物種。巴西響譽全球的咖啡就是從非洲引進的。我們考察的一大片橡膠林也是巴西人前幾年從馬來西亞引進的。當地的種膠人說,我們原生的橡膠樹經過了東南亞地區的改良後,現在又回到了巴西,我們希望它再給我們帶來財富。
❾ 什麼是橡膠
橡膠歷史悠久。人們發現的產膠植物化石可溯源到3000000年以前。人們在中南美洲的印加文化和瑪雅文化遺跡中都曾發現橡膠球,這些至少已有900年歷史了。
橡膠是從稱作「膠乳」的乳狀液「體」中提煉出來的粘性的彈性固體。膠乳與普通樹液不同,膠乳存在於植物和樹木的皮、根、莖、枝、葉及果實中,但大部分膠乳是在橡膠樹枝乾的內皮中產生的。
膠乳是由存在於水質母液中的液體、固體或半流體小顆粒組成的。膠乳中只含33%的橡膠,其餘大部分是水。膠乳中的橡膠顆粒提取出來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橡膠球。
在400多種不同的藤本植物、灌木和樹木中都發現有橡膠。但是每種植物中的橡膠含量相差懸殊。從諸如蒲公英屬植物、馬利筋屬植物和蒿屬植物等裡面提取橡膠是不合算的。
橡膠樹最適於生長在距離赤道10度的范圍內,赤道兩側各約700英里的區域叫做「橡膠帶」,其原因是橡膠樹需要濕熱的氣候和肥厚的土壤。產膠最好最多的樹叫做「巴西橡膠樹」。從樹名可以看出,這種樹首先見於巴西。今天,全世界天然橡膠供給量的近96%是來自這種樹,不過現在這種樹在「橡膠帶」內的各地都有種植。
❿ 橡膠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Hancock 漢考克1826年發明了用機械使天然橡膠獲得塑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