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惠州西湖九曲橋有多少年歷史了
九曲橋有54年的歷史了。
惠州西湖孤山北面有一九曲橋,始建於1957年,原是木架長橋,1959年改為木架九曲橋;1964年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橋長112米,寬2.2米。直通西湖平湖中的點翠洲,洲上有孤嶼亭,明代建為點翠亭。亭西有枇杷洲,另有二橋,聯通孤山與芳華洲。
九曲橋,顧名思義,是指橋共分成九曲,曲折迂迴。 「九」是數字中最大的單數,古有「九九歸一」和「九五之尊」之說,均是對「九」這個充滿吉祥、尊貴的吉數集中的概括。
⑵ 誰知道惠州西湖的資料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位於惠州市區內,歷史上曾與杭州西湖,穎州西湖齊名。品評西湖,人稱杭湖為「吳宮之西子」,惠湖為「薴蘿村之西子」。宋朝詩人楊萬里曾有詩曰:「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穎水與羅浮」,說的就是這三大西湖。有「海內奇觀,稱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和「大中國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並杭州」的史載。清杭州名士戴熙曰:「西湖各有妙,此(惠湖)以曲折勝」。這些,不約而同地道出了惠州西湖的特點。當然,這三個西湖的出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們都曾經是宋大文學家蘇東坡被貶到過的地方。「東坡到處有西湖」,蘇東坡給西湖留下勝跡,而勝跡更因東坡而倍添風采。
西湖原是橫槎、天螺、水簾、榜山等山川水入江沖刷出來的窪地。西枝江改道後的河床遂成為湖。其西面和南面群山環抱,北依東江。景區面積3.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68平方公里。湖水深淺不一,一般在1.5米左右,個別水深3至4米。
西湖由五湖、六橋、七山、十六景組成。
①五湖指:平湖、豐湖、南湖、菱湖、鱷湖;
②六橋指:拱北橋、西新橋、明勝橋、圓通橋、迎仙橋、煙霞橋;
③十六景指:玉塔微瀾、蘇堤玩月、象嶺雲飛、榜嶺春霖、留丹點翠、花洲話雨、紅棉春醉、荔莆風清、西新避暑、孤山蘇跡、花港觀魚、飛嶺覽勝、芳華秋艷、豐山浩氣、南苑綠絮、准堤遠眺。這些景點品題精趣、與現實較為接近,更為淅外人士和國內遊客所贊譽。
西湖景區自然布局甚佳,其特色是山川透邃,幽勝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色古香的亭台樓閣隱現於樹木蔥蘢之中,景城妙在天成,與杭州西湖相比,清朝雍正初年惠州知府吳騫有《詩西湖》詩雲:「西湖西子比相當,濃抹杭州惠淡妝,惠是薴蘿 里質,杭教歌舞帽君王」。故有杭州西湖為「吳宮之西子」,惠州西湖享有「薴蘿村之西子」美譽。1993年12月,西湖風景區成為全國評選的六個「環境衛生達標風景名勝區」之一。
資料:http://ke..com/view/14531.html
⑶ 有關惠州西湖的歷史、景點、問題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區內,原名豐湖,歷史上曾與杭州西湖,穎州西湖齊名。宋朝詩人楊萬里曾有詩曰:「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穎水與羅浮」,說的就是這三大西湖。有「海內奇觀,稱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和「大中國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並杭州」的史載。當然,這三個西湖的出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們都曾經是宋大文學家蘇東坡被貶到過的地方。「東坡到處有西湖」,蘇東坡給西湖留下勝跡,而勝跡更因東坡而倍添風采。品評西湖,人稱杭湖為「吳宮之西子」,惠湖為「薴蘿村之西子」。清杭州名士戴熙曰:「西湖各有妙,此(惠湖)以曲折勝」。這些,不約而同地道出了惠州西湖的特點。
西湖原是橫槎、天螺、水簾、榜山等山川水入江沖刷出來的窪地。西枝江改道後的河床遂成為湖。其西面和南面群山環抱,北依東江。景區以山水資源為主體,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游覽面積3.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68平方公里。湖水深淺不一,一般在1.5米左右,個別水深3至4米。
[編輯本段]景點分區
景點分為豐湖景區,平湖景區,菱湖景區,鱷湖景區,南湖景區,高榜山——紅花湖景區,近年還加上了金山湖景區。
==平湖景區==
【范圍】北以下角東路、拱北橋至東江為界,南以蘇堤為界,東至環城西路,西至西山、孤山和准提閣山,面積79.5公頃。
【現狀】平湖景區最典型的自然景觀是洲島景觀,最典型文化景觀是東坡文化景觀、道教文化景觀和佛教文化景觀。其中,孤山是體現東坡文化的重點區域。但目前紀念內容還不夠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不夠深入;元妙觀是惠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周邊均為民宅所包圍,不能充分體現其特色等。
【規劃】建設孤山東坡園,進一步完善孤山蘇跡景點,突出東坡寓惠的生活和文學創作;整修朝雲墓、六如亭等相關舊跡;恢復古熙春台這一景點;元妙觀周邊(以慈雲路為界)恢復「桃源日暖」舊景等。
==豐湖景區==
【范圍】北以蘇堤為界、南以圓通橋和鵝嶺路為界、東至環城西路、西至螺山,面積約113.5公頃。
【現狀】豐湖景區最大特徵是堤橋縱橫,北有蘇堤、西新橋,中有陳公堤、明聖橋,南有圓通橋,均為惠州西湖名跡。豐湖的人文氛圍自古濃重,西湖花島上曾建有豐湖書院。西湖沿環城西路一帶游賞面積有限;黃塘半島(花島)舊時為豐湖書院、泌園等,目前建築密度較大,僅有臨湖一側有少量游覽用地。
【規劃】重建荔浦風清景點,花島中分別以豐湖書院匾刻、御書園、湖上五先生祠、太守祠、西湖博物館等為主要景點,恢復香隱、嘯花深處、留雲亭、過帆亭、琴台、黃塘晚鍾等景點;並在現狀空地一帶拓寬水域,種植荷花、養殖觀賞魚類,形成觀魚(軒)景點;螺山山頂恢復原有的萬松徑等景點,螺山與小架榜山之間的山坳處種植桃林,恢復桃花源景觀(武陵春色)。
==南湖景區==
【范圍】西北以鵝嶺北路為界、西南以鵝嶺東路為界、東至惠州市第一中學,面積48.4公頃。
【現狀】南湖景區舊時主要名跡有唐代的開元寺,宋代李氏山園、唐庚故居、清代今是園,均久廢。目前主要景點只有飛鵝攬勝和南苑綠絮。
【規劃】建設以飛鵝嶺為核心的景群。在南湖邊飛鵝嶺下建設以生態為主題的景點「龍塘挹麗」;在惠州市一中的第二操場建設園林「今是園」。
==菱湖景區==
【范圍】東北以太保山為界、南以豐山、百鶴含書為界(不含豐山、百鶴含書)、東至下角中路、鱷湖路,面積約55.0公頃。
【現狀】大量陸域被擠占,景點建設較為滯後。
【規劃】景觀結構為三個主要景點:怡園、猶龍劍氣、橫槎小隱,由兩條濱湖路串聯:菱湖二路、豐山前路。
==鱷湖景區==
【范圍】東北以煙霞堤、豐山、百鶴含書為界,東南以鳳山為界,南至紫薇山、小鱷湖,西至古榕山。面積約128.3公頃。
【現狀】游覽用地不多,歷史遺跡被淹沒,游賞性較差。
【規劃】完善「豐山浩氣」,增加豐山耀彩、浩氣長存、桃林疊翠等景點,使豐山成為弘揚東江文化的景群。恢復紫薇山莊紀念堂等。
==高榜山-紅花湖景區==
【范圍】高榜山—紅花湖景區包括高榜山、紅花湖和周邊山體,面積約1861.3公頃。高榜山—紅花湖景區形成高榜山、紅花湖、紅花嶂等三個郊野遊覽區的格局。
【現狀】景點建設較少。
【規劃】建設為郊野性質的景觀游覽區,建設「榜嶺春霖」景點,並開辟上山道,沿途設置觀景亭、台。新建永福寺,恢復「山寺嵐煙」景點;種植的濱水植物點「嵐影花漵」;在主壩及其北側山丘建觀景景點「留雲挽湖」等。
⑷ 西湖的歷史
惠州西湖
面積遼闊,湖岸彎環曲折,湖上洲嶼點綴、三面青山環抱。湖泊東西最寬處達10公里,南北最長達8公里,面積最大時有10平方公里,湖區面積約80平方公里。在煙波浩淼的湖面上,堤橋如帶,把湖面分割成五大部分,素有「五湖六橋」之稱。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贊惠州「山川秀遽」。這里是廣東著名的風景區和旅遊勝地。
據張友仁的《惠州西湖志》說:「東漢時,湖上猶有狼虎居之,無所謂湖也。」那時。湖區一帶大概還是一片狼虎出沒的草叢窪地。但到公元三一八年東晉元帝時,「興建龍興寺於湖上」(《惠州府志》),可見東晉時湖已形成。唐代在惠州築開元寺,北宋余靖寫的《開元寺記》中描寫這一帶風景:「重山復嶺,隱映岩谷,長溪帶幡,湖光相照」。從這些歷史記載推斷,惠州西湖大概成於東漢後、東晉前這一歷史時期。
惠州西湖的建設始於北宋時。州守陳偁最早經營西湖,他「引湖灌田,兼魚、藕、蒲、葦之利」,使西湖「施於民者豐」,被稱作豐湖。同時還在湖上築堤造橋,修建亭榭,使豐湖當時被譽為「廣東之勝」,北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大文學家蘇東坡被貶謫到惠州,他把豐湖稱為西湖,一來湖位於城西,二來也因惠州的這個湖泊的風景與他熟悉的杭州西湖一樣美麗。從蘇東坡以後,惠州西湖就叫開了。
清代美術家戴熙稱惠州西湖「西湖各有妙,此以曲折勝。」確是恰當的評價。此外,清代惠州知府吳騫還作了《惠陽紀勝》詩,將杭州西湖與惠州西湖作了一次對比:「杭之佳以玲瓏而惠則曠邈;杭之佳以韶麗而惠則幽森;杭之佳以人事點綴,如華飾靚妝,而惠則天然風韻,如娥眉淡掃。」把惠州西湖比作未入吳宮前在薴蘿村浣紗的西施,道出了惠州西湖的特色是:天然美。
⑸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的歷史沿革
1912年,葉舉駐軍惠州,派秘書利春芳浚湖,成西湖縱橫水道以通舟。
1916年,設西湖經理局,局址倉聖廟,主要管理西湖和湖區園林綠化工作。
1917年,組成董事會,改西湖經理局為西湖整理委員會。
1931年1月16日,,設立惠州西湖管理局,下設兩課。1931年9月,西湖管理局因經費異常竭蹶,報准改為西湖管理委員會。
1937年,成立西湖整理委員會。
1956年成立西湖管理委員會領導小組。
1958年4月,西湖管理委員會改為西湖建設委員會。屬下單位有園林管理隊、養魚專業隊。開始清理西湖區內被占作農田的水域230畝,測定五湖水面為2500畝(約1.67平方公里)。
1960年將西湖建設委員會改為惠州鎮西湖管理委員會。
1964年改惠州鎮西湖管理委員會為惠州市西湖管理委員會。
1968年上半年成立西湖管理處革命委員會。
1969年,撤銷西湖管理處革命委員會,成立惠州市工程建築第二隊。
1971年,撤銷惠州市工程建築第二隊,成立惠州市淡水養殖場革命委員會,屬下有園林管理隊、魚苗場、大魚養管隊三個基層單位。
1972年9月,恢復惠州市西湖管理委員會,屬下有園林管理隊、魚苗場、大魚養管隊,後又增加西湖旅行社、苗圃場、石場、綠化隊等基層單位。
1979年3月成立惠州市園林管理局,原西湖管理委員會名稱還保留(即兩個牌子一套班子)。
1982年3月,撤銷園林管理局和西湖管理委員會,成立惠州市西湖建設委員會。
1986年2月,撤銷西湖建設委員會,成立惠州市園林管理局、西湖風景區管理局(兩個牌子一套班子),屬惠州市建設委員會系統。
1988年5月,原惠陽地區改為惠州市建制,原惠州市改為惠城區建制,原惠州市園林管理局及西湖風景區管理局劃歸惠州市管轄(屬副處級建制)。
2002年5月17日,國務院審定惠州西湖為第四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3年1月,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被評為4A級旅遊區。
⑹ 惠州西湖的變遷~~急~~
惠州西湖在東漢時期是荒野之地,東晉在湖邊建有龍興寺,唐朝改名為開元寺,唐中宗年間,位於西山上的泗洲塔建成。北宋張昭遠居於惠州的舍人巷時,將湖命名為郎官湖。同朝代余靖作下的「重山復嶺,隱映岩谷,長溪帶蟠,湖光相照」之句則是描述西湖最早的佳句之一。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的知州陳稱對西湖進行了治理,稱築了平湖堤、拱北橋,以及點翠洲上的孤嶼亭、湖光亭等建築,並養魚灌田,鄉民收獲甚豐,西湖也因此而被稱為豐湖。
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朝廷貶至惠州安置,攜妻妾王朝雲和兒子蘇過在惠州度過了三年,期間時常游覽西湖,寫下了許多詠吟西湖山水的詩詞。他在紹聖二年(1095年)寫下的《江月五首》是最早以惠州西湖為主題的詩,當中更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瀾」的名句。同月,他在《贈曇秀》詩中,將豐湖稱作西湖,是「西湖」這一名稱最早的來源。惠州西湖也因此在蘇軾詩詞的傳播下得以揚名。蘇軾還帶頭捐資在西湖邊上築橋修堤,紹聖三年(1096年)六月,堤壩和西新橋建成,後人為紀念蘇軾將堤壩取名為蘇堤。同年,蘇軾的愛妾王朝雲去世,蘇軾將她葬在惠州西湖大聖塔(今泗洲塔)下的松林中,並在墓上築六和亭以紀念她。
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惠州建立聚賢堂,後來改稱為豐湖書院,初時的豐湖書院位於銀崗嶺,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5年)遷至西湖的豐湖半島上,在明清兩代,豐湖書院都是惠州的最高學府。豐湖書院在清朝和民國時期曾多次被毀,又多次重修,目前殘存的豐湖書院遺跡多為清朝嘉慶六年(1801年)惠州知府伊秉綬重修後的遺跡,書院古樸牌坊上的匾額「豐湖書院」和楹聯「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為伊秉綬請來主持豐湖書院的著名詩人宋湘所撰寫。
古代的惠州府城一直建於西湖邊上,位於西湖的東面,民國時期惠州府城的城牆拆除、擴修馬路,出現了嶺南騎樓街,但全城仍然處於西湖的東面。1950年代至1980年代城市逐浙擴展,形成三面環湖的態勢,西湖的景區大幅縮減,湖岸山麓建滿雜亂的房舍,湖水開始受到污染。據統計,建國後的40年,西湖湖水面積減少了46%。1989年之後,惠州政府開始重視城市規劃,西湖景區才得以保護。
⑺ 惠州西湖的簡介
惠州西湖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區內,原名豐湖,歷史上曾與杭州西湖,潁州西湖齊名。宋朝詩人楊萬里曾有詩曰:「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潁水與羅浮」,說的就是這三大西湖。有「海內奇觀,稱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和「大中國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並杭州」的史載。當然,這三個西湖的出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們都曾經是宋大文學家蘇東坡被貶到過的地方。「東坡到處有西湖」,蘇東坡給西湖留下勝跡,而勝跡更因東坡而倍添風采。品評西湖,人稱杭湖為「吳宮之西子」,惠湖為「薴蘿村之西子」。清杭州名士戴熙曰:「西湖各有妙,此(惠湖)以曲折勝」。這些,不約而同地道出了惠州西湖的特點。
惠州西湖原是橫槎、天螺、水簾、榜山等山川水入江沖刷出來的窪地。西枝江改道後的河床遂成為湖。其西面和南面群山環抱,北依東江。景區以山水資源為主體,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游覽面積3.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68平方公里。湖水深淺不一,一般在1.5米左右,個別水深3至4米。
⑻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的歷史文化
惠州西湖在東漢時期是荒野之地,東晉在湖邊建有龍興寺,唐朝改名為開元寺,唐中宗年間,位於西山上的泗洲塔建成。北宋張昭遠居於惠州的舍人巷時,將湖命名為郎官湖。同朝代余靖作下的「重山復嶺,隱映岩谷,長溪帶蟠,湖光相照」之句則是描述西湖最早的佳句之一。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的知州陳稱對西湖進行了治理,稱築了平湖堤、拱北橋,以及點翠洲上的孤嶼亭、湖光亭等建築,並養魚灌田,西湖也因此而被稱為豐湖。
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朝廷貶至惠州安置,攜妻妾王朝雲和兒子蘇過在惠州度過了三年,期間時常游覽西湖,寫下了許多詠吟西湖山水的詩詞。他在紹聖二年(1095年)寫下的《江月五首》是最早以惠州西湖為主題的詩,當中更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瀾」的名句。同月,他在《贈曇秀》詩中,將豐湖稱作西湖,是「西湖」這一名稱最早的來源。惠州西湖也因此在蘇軾詩詞的傳播下得以揚名。
⑼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的介紹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惠州市惠城中心區,由西湖和紅花湖景區組成,總面積20.9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3.13平方公里。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是以山水為特徵、以休閑和觀光為主要功能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五湖、六橋、八景等景點。12002年5月17日,國務院審定惠州西湖為第四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2003年1月,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被評為4A級旅遊區。32009年10月22日,祥雲掛榜(高榜山)、玉塔微瀾(泗洲塔)、西湖蘇跡(東坡園·蘇堤)、豐渚孝感(豐渚園)、碧湖書香(豐湖書院)、留丹點翠(點翠洲)等景點被選為「惠州十大名勝」。
⑽ 惠州有多少年歷史
惠州市位於中國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三角洲東端。惠州市東部與廣東省河源市、汕尾市交界,南部與南海大亞灣相鄰,與香港隔海相望,西部與廣東省深圳市、東莞市、廣州市接壤,北部與廣東省韶關市毗鄰。惠州市總面積為10,922平方公里;2003年全市人口327萬(其中戶籍人口286.36萬人),國內生產總值590.97億元,進出口總額131.31億美元;行政駐地為惠城區。
惠州在廣東的位置
市政府駐地 惠城區
面積
- 總面積
- 佔全省面積%
- 全省面積排名
10,922平方公里
6%
第8位
人口
- 總人口
- 佔全省人口%
- 人口密度
286.36萬人(2003)
3.9%
450人/平方公里
行政級別 地級市
行政區劃 5個縣級行政區
郵政編碼 516000
電話區號 0752
車牌代碼 粵L
歷史沿革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在惠州設立循州總管府,始有地方一級行政區劃。
宋朝天禧四年(1020年)由禎州改為惠州,始有「惠州」之稱。
1963年始設立惠陽專區、惠陽地區。1988年撤銷惠陽地區,惠州市升為地級市。
氣候
惠州市地處亞熱帶,北回歸線橫貫全市,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平均氣溫為19.5℃-22.5℃。南臨南海大亞灣,有海岸線223.6公里,雨量充沛,陽光充足,四季宜人。
行政區劃
惠州市行政區劃圖惠州原為1區4縣(市),2003年3月6日開始所轄縣級「惠陽市」撤銷,成立市轄「惠陽區」,至此全市行政區劃為2區3縣:
2區:惠城區和惠陽區
3縣:惠東縣、博羅縣和龍門縣
民族和語言
惠州市居民主要是漢族,除漢族外還有少量的瑤族、畲族等少數民族人口。
惠州漢族人中,大多數是客家人,此外還有鶴佬人和廣府人。客家人分布於全市各縣、區,鶴佬人分布於博羅、惠陽、惠東,廣府人分布於龍門、博羅。 惠州本地的語言也以客家方言為主,在部分地區亦流行粵方言和閩方言,此外在惠東平海等地,有軍聲等較有特色的方言。
在惠州的惠城、博羅、龍門等地,有一系列稱為「本地話」的語言(東江本地話),它們在語言學上依具體情況分屬於客家方言和粵方言,但它們與一般的客家話或粵語又頗為不同。惠城話正是東江本地話的代表。
經濟
2004年惠州市國民生產總值(GDP)為685.14億元。其中,農業、工業、第三產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12.1%,57.1%,30.8%,以工業所佔的比重最主。人均GDP為23642元。
在農業方面,以水稻、梅菜、甜玉米、馬鈴薯、韭黃、荔枝和年桔等種植業為主,是一個有眾多三高農業基地的市。其中梅菜是惠州最有特色的農業產品,因此惠州被譽為「中國梅菜之鄉」。
在工業方面,電子信息製造業所佔的比重最高,為59.5%,成為惠州的第一大工業產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品所佔的比重為11.2%,是第二大工業產業。塑料製品業、金屬製品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皮革及其製品業、紡織服裝業等產業緊跟其後。TCL集團、德賽集團、華陽集團是惠州市最大的三個工業企業。
旅遊
惠州臨山靠海,自然景色悠美,旅遊資源豐富,著名的景點有:有羅浮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惠州西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平海海龜自然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惠東古田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區),惠東平海古城(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龍門南崑山(國家森林公園),還有溫泉湯泉和風光旖旎的海灘。
文化
惠州市最有特色的文化是客家文化和東坡文化。客家文化是指惠州市內眾多客家人從中原遷居過來時形成的文化,包括客家習俗、客家美食、客家建築等。而東坡文化是指宋朝蘇東坡1094年來惠州後所創作的詩詞而構成的文化。
交通
深惠高速公路、廣惠高速公路、惠河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貫穿全境,與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一起構成了四通八達的陸路網路。市內還惠州機場和惠州港,陸、水、空交通都非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