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代戰爭中最常用的盾牌有多少種
【盾牌類】
【輕型盾牌】:跑速不變
Necromancer Shrunken Heads(死靈專用的"死人頭"
Paladin Shields(聖騎士專用盾)
Buckler/Defender/Heater
圓盾 / 防禦盾 /防寒圓盾
Small/Round/Luna
小盾牌/圓形盾/月精盾
Kite/Dragon/Monarch
輕盾/ 龍盾 /統治者大盾
Bone / Grim / Troll Nest
白骨盾牌/冷酷之盾/洞穴巨魔巢穴骨盾
Spiked / Barbed /Blade Barrier
尖刺盾牌/刀刃之盾/ 倒刃之盾
【中型盾牌】:跑速減慢5%
Large /Scutum/Hyperion
大盾牌/ 鱗盾 /亥伯龍盾
Gothic / Ancient / Ward
哥德盾牌/古代盾牌 /保護盾牌
【重型盾牌】:跑速減慢10%
Tower/Pavise/Aegis
塔盾 / 塔盾 /塔盾
跑步速度的減慢效果是相加的,也就是說你如果穿了重型盔甲和重型盾牌你的跑速就會減慢20%
盾:最早的盾是藤編成或者木製的。其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在人類跟其它猛獸和人科動物進行決死戰的時候,他們都是只使用進攻性武器,義無反顧地撲向敵獸的。最早的盾是哪裡出現的,很難知道了——因為材料的關系,它容易腐朽,腐朽後的痕跡又比較難跟其它木製生產生活用品區分開來。不過早期的文明國家,如埃及、蘇美爾城邦都有了盾,這是肯定的。當面對猛獁、短面熊、獅子、野牛、尼安德特人、東方直立人的時候,人類從來沒有想到過要保護自己,到了成為動物界無可挑戰的霸主的時候,卻需要盾牌的保護了,這是否說明人類最害怕的還是自己的同類呢(當然也有早期工藝不發達的原因。但是弓箭發明的時間這么早,用工藝來解釋防護武器的不發達是不大恰當的)?
早期的盾是藤編木製的,這樣就有了問題:滕制的盾容易被有刃兵器砍開,而木製的盾除了這個問題,還有在受到強力砍擊時,容易沿木材紋理裂開的毛病。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之一是在盾牌上包裹較堅韌的材質,古王國時期的埃及軍隊已經這么做了。到了中王國時期,埃及盾牌主要是上部成半圓形,下部為長方形的一種盾牌,外覆毛皮,毛皮覆蓋整個盾面,用釘子固定。此時還出現了可以遮蓋全身的圓形巨盾,由於太過沉重,必須由一人背負行軍,到作戰時才交給戰士。新王國時期的盾則沒有什麼大進步。另一個最早的文明蘇美爾文明也已經使用盾了,早在烏爾軍旗那個時期,步兵就已經有了小盾——這是我看那幅圖得出的結論,對不對可不敢說。之後一直沒有多少進步,直到亞述時代。在早期文明國家中,亞述是比較重視盾牌的。其中最大的是柳條盾,盾用柳條編成,長度大者相當於或超過士兵的身高,寬度可掩護二至三人;小者約半人高左右,寬度夠掩護一人或二人。柳條盾的形狀,有的是長方形;有的是頂部向後突出一塊,與盾體成直角;還有的是從約一人高度開始向內彎曲並逐漸變窄,最後形成尖頂狀,這是最常見的一種。作戰時,持盾者和弓箭手二人一組,持盾者攜帶短劍或矛,將盾牌立在地上以掩護弓箭手;而弓箭手在盾牌的掩護下得以充分發揮其射箭的效能。這種大柳條盾最適於攻城戰斗。上部向後折或者向內彎曲的大盾、都能遮擋城頭矢石。單人使用這種大盾時,則把尖頂盾倚靠在牆上,自己藏匿其中進行攻城作業。較小的圓盾則供站車兵使用,步兵矛手和早期帝王的侍從也使用這種盾。此種盾一般是用金屬製成的,因而比較小,其直徑很少超過0.5米。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種金屬盾。其外形特點為邊緣向內彎曲,中央稍突出。圓盾有用青銅鑄造的,有用鐵鍛造的,也有少數禮儀性圓盾是用金、銀製成的。其中金盾僅限於王、王室成員和極少數達官使用。後來,金屬圓盾為柳條圓盾所代替,盾緣是用硬木或金屬材料製成的,有時盾的中央飾以凸出物。
亞述軍隊攻城圖,注意士兵手中的圓盾和城下的巨型柳條盾:
後期亞述常使用凸面盾。初期的這種盾一般為長方形,普及使用後體形增大,外形也變為底部方形,而頂部呈弧形。這種盾有的是柳條編的,有的是金屬制的,盾的中心和邊緣常常飾以薔蔽花或環狀圖樣。盾的長度有120厘米到150厘米,便士兵從頭至膝都能夠得到防護,凸面盾行軍時負在背上。也有些凸面盾是橢圓形的,較大,在行軍時同樣背負。
亞述盾達到了早期盾的高峰。除此以外印度在列國時代、中國在西周也都裝備了盾牌。中國步兵盾(步盾)和戰車兵盾(孑盾)都呈長方形,只是戰車兵盾較小。
奴隸時代有名的大盾還有希臘軍隊裝備的大圓盾。在邁錫尼的「戰士花瓶」上,已經出現了這種大圓盾,只是下方還缺了一塊,盾形就好像滿月前4天的月亮。到了古風時代重步兵出現之後,這個滿月就成形了。希臘大圓盾曾經抵禦了波斯的箭雨,是很值得信賴的防護武器。
希臘重裝步兵圖,注意他手中的圓盾:
馬其頓軍隊的重步兵,因為需要雙手持矛,他們只是在左肩掛了個小圓盾。馬其頓另一個手持小圓盾的兵種是輕裝步兵。
如果說其他軍隊不握盾還可以憑手中兵器與敵人較量,那麼羅馬重步兵失去盾牌,可就難辦了。在卡米路斯改革之後,除後備兵外羅馬重步兵統一使用投槍,沒有長兵器。近戰僅憑手中的短劍取勝,必須用大盾掩護自己。否則,面對手持射擊兵器、長兵器乃至長劍長刀的敵軍、羅馬士兵的戰斗必然困難重重。然而憑借大盾與短劍的結合,羅馬步兵卻成了那個時代最可怕的軍人。羅馬大盾問世於高盧入侵後,大概是得到了凱爾特人的技術啟發,一直沿用到帝國時代。此盾為木製,俯視約呈半圓形,正面看去呈長方形,高1·25米,寬0·8米。盾外包裹皮革,鐵皮鑲邊,裡面中間部分襯有鐵片。羅馬大盾伴隨羅馬士兵經歷了700多年時光,經歷了無數險惡的戰斗,抵禦了無數武器的侵襲,挽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並把他們最終帶到勝利,是古代最好的盾之一。因為上面已經貼出羅馬士兵大圖,這里就不重復貼圖了。
奴隸社會的盾牌基本上已經把技術發展到頂。從材質上說,木盾、滕盾、柳條盾、銅盾、鐵盾都已出現;從大小說,巨盾、大盾、小盾都已出現;形狀上說,圓盾、長方形盾、奇形盾都已出現。從制盾技術上說,普遍以木盾為主,包裹毛皮,常用鐵皮鑲邊,手持部分往往有金屬保護。
羅馬衰落之後,世界迎來了騎兵時代。這時大型的盾不大受歡迎了,因為騎兵在馬上往往要持長兵器,左手持物太大太重會妨礙作戰,而且在馬上是無法把盾支在地面上的。所以盾的形制有縮小的趨勢。封建時代的盾牌比較乏味,因為關鍵性的技術在奴隸社會都已經發明出來了。這時候比較有特點的是維京人的淚滴性盾牌。見下圖。
中國最初稱盾為干,後來改稱盾,後來又改稱牌、排。外形大致不出長方形、圓形兩種。較有特色的有:滕盾,用老粗藤編成,中心突出,類似斗笠,防箭比較有效——宋到明的中國步兵跟羅馬步兵一樣,臨敵時先猛然投出投槍,然後抽出腰刀,在盾牌的保護下近戰;無敵神牌,能藏25人,可以說是人類史上最大的盾牌了!還有各種「攻防兼備」的盾牌——多出現在火器發明之後:神行破敵火刀牌,用生牛皮製成,內藏燃燒性火器,臨敵時可向敵人噴火;虎頭火牌,內藏火葯箭一二十支,臨敵時發射;虎頭木牌,木質,挖有一些小孔,可供火槍或火葯箭射擊。不過這些奇奇怪怪的盾牌在實戰中被證明為效果不佳,所以到清朝不再沿用。
盾牌的作用都是一樣的,抵禦箭支最有效,因為箭的初速慢,體形又大,除非打裂盾牌,否則必將留在盾牌上;刺擊兵器打在盾牌上,除非打裂盾牌,否則很容易滑開(因為持盾者必然不是把盾完全正面迎敵的,盾與兵器之間有一定角度。有的盾還有專門的設計,使敵兵器容易打滑),尤其是高速沖擊的騎兵;而砍殺兵器對付盾牌較易砍裂,因為它的力量完全由盾牌承受了,但盾牌往往有金屬包邊,這就防止了盾牌順紋理裂開;盾牌比較難以對付的是投槍,因為它的重量和體形較大,貫穿盾牌之後容易造成持盾者活動不便;至於槍支,由於其彈丸小而高速,所以盾牌的作用就很小了。所以在燧發槍出現以後,盾牌很快從戰場上消失。現代雖然還有盾牌,但那是一種警察防止暴亂的防禦性武器了,上不得戰場。
② 介紹一些神話傳說中的盾牌吧!
宙斯的盾牌由赫菲斯托斯打造的,由一頭神聖的母羊的羊皮製成,是世界上最堅固的盾牌,和雅典娜的埃癸斯盾一樣,都是宙斯的雷電唯一不能打破的兩件東西.宙斯的盾牌是集雲盾牌,具有產生烏雲的能力.一旦揮動它,就會產生劇烈的風暴,一旦把它放天空,天空就變的陰暗,一旦拿起它,天空就變的晴朗
雅典娜的盾牌象徵著恐懼,追蹤,凶暴,戰斗,具有石化敵人的能力
阿基琉斯的盾牌是用黃金白銀和銅一起鑄造的,沒有凡人可以刺穿它,同樣的還有埃涅阿斯的盾牌
埃阿斯的盾牌用七層牛皮製成,就彷彿是一道移動城牆,應該很巨大
珀耳修斯的青銅盾雖不出名,但很明亮,就像鏡子一樣,照到了美杜莎的形象而殺了她
其他國家的神話中很少有提到盾牌的
③ 中國歷史上的盾牌都有什麼樣子的
中國最初稱盾為干,後來改稱盾,後來又改稱牌、排。外形大致不出長方形、圓形兩種。較有特色的有:滕盾,用老粗藤編成,中心突出,類似斗笠,防箭比較有效——宋到明的中國步兵跟羅馬步兵一樣,臨敵時先猛然投出投槍,然後抽出腰刀,在盾牌的保護下近戰;無敵神牌,能藏25人,可以說是人類史上最大的盾牌了!還有各種「攻防兼備」的盾牌——多出現在火器發明之後:神行破敵火刀牌,用生牛皮製成,內藏燃燒性火器,臨敵時可向敵人噴火;虎頭火牌,內藏火葯箭一二十支,臨敵時發射;虎頭木牌,木質,挖有一些小孔,可供火槍或火葯箭射擊。
④ 中國古代的名盾(實在不行也可以是外國)
中國古代,盾牌一般是用來抵擋弓箭的,凡是大將都是騎高頭駿馬,手持長武器(只有少數騎馬的時候還用劍,一般步行才用刀劍等短兵器),盾牌只有小兵才會用,盾牌真的很難抵擋重型兵器。
《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這貌似是中國古代寥寥無幾的涉及到盾牌的典故。
在古代東方,以及古希臘、古羅馬等具有古老歷史的國家,作戰時都廣泛使用盾牌。公元前兩千年出現了銅盾,後來又出現了鐵盾。盾牌的表面一般都包有一層或者是數層皮革,可以防止箭、矛和刀劍的攻擊。通常還繪有各種彩色的圖案、標志、徽章等等。隨著槍炮火葯等兵器的發展,盾牌逐漸被廢棄。
燕尾牌 步兵旁牌的一種。燕尾牌寬一尺,長約五尺,上部平,下部呈燕尾形,故得其名。燕尾牌正面從上至下當中略突,二面略低,形如魚背。面面繪有彩畫。反面與把手可供攜帶。燕尾牌以槍木或椆木製之,質輕而硬。用時,人伏於手牌後,側身而進。因此牌雖小,但足以抵擋矢石。
羅馬大盾 是古代最好的盾牌之一。這種盾牌為木製,俯視呈半圓形,正面看則為長方形。
⑤ 最好用的是哪個大盾
不知道樓主有什麼要求 黑暗之魂中有3種盾 給樓主個分析 樓主自己選擇吧
小盾就不提了 主要用來彈反
推薦中盾:銀騎士的抵擋能力最高(+5有76),相對於金屬盾來說雷抗也不錯,而且光石強化容易
巴勒德爾的盾+15抵擋能力比銀騎士低1點,重量和力量需求也更低,但相對的抗性比較差
徽章盾法抗高,抵擋能力也算中肯(+5是66),在對抗帶魔法屬性的攻擊時表現不錯
風箏盾的重量、需求都很低,抵擋能力也在中等以上(+10 69,+15 72)
另外蜘蛛盾能防毒攻擊,血盾能提升所有抗性(血、(猛)毒、詛咒),草紋盾加快精力恢復速度,突刺和刺針盾有高攻擊的盾擊,鐵圓盾能像大盾一樣彈開攻擊...不過論防禦還是前面幾個比較實用。
大盾:最給力但不能彈反 而且屬性要求高 所以力量夠就是大狼盾 不夠就用巨鷹盾。
⑥ 歷史上著名的盾
歷史上比較出名的盾牌有:木製的羅馬大盾(又叫巨盾或者塔盾,俯視呈半圓形,正面看則為長方形。羅馬的軍團靠它組成烏龜陣。斯巴達戰士與祖魯人也多有使用,特洛伊戰爭雙方都用這種一人高的盾。背面有條皮帶,挎在肩上,整個人都能躲在其後)、小圓盾(用整塊金屬鍛造研磨出的小型盾牌,綁在手腕上使用,防禦面積雖不大但是非常堅固。由於使用時手掌活動不受限制所以弓箭手,火槍手等非常喜愛這種盾牌)、亞述圓盾(亞述戰車兵多半使用圓盾,步兵矛手和早期帝王的侍從也使用這種盾。盾牌一般是用金屬製成的,因而比較小。圓盾的邊緣向內彎曲。圓盾的金屬材料,有的是青銅製造的,有的是鐵制的,也有少數是用金銀製成的。金盾是為國王和高官顯宦等少數上層人物製造的。後來,圓形金屬盾為同樣形狀的圓形柳條盾所代替,盾緣是用硬木或金屬材料製成的,有時盾的中央飾以凸出物)。
中國的有
長 牌 為步兵所用。式樣多為長方形,可以掩護身體,防止敵人的兵刃矢石所傷。通常與刀、劍等兵器配合使用。
手 牌 古代步兵旁牌的一種。手牌長五寸七尺,當中窄面兩頭寬。中窄處為一尺,兩頭寬處為一尺三寸。它以白楊木或松木製成,輕便而堅實。其正面繪有虎形彩繪,後面有把手。可供攜帶。
旁 牌 即盾,傍牌的別名。木質,皮革裹束,騎兵為圓形,步兵為長形。
燕尾牌 步兵旁牌的一種。燕尾牌寬一尺,長約五尺,上部平,下部呈燕尾形,故得其名。燕尾牌正面從上至下當中略突,二面略低,形如魚背。面面繪有彩畫。反面與把手可供攜帶。燕尾牌以槍木或椆木製之,質輕而硬。用時,人伏於手牌後,側身而進。因此牌雖小,但足以抵擋矢石。
藤 牌 呈圓形,內以大藤為骨架,再用藤條編制而成,具有體輕堅韌等特點。
少林盾牌 為少林僧人防身擋箭所使用。
⑦ 世界上最堅固的盾是什麼
宙斯盾
宙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神」,在他的手裡除了有無堅不摧的投槍外,還有一面能化險為夷的無敵盾牌,相傳宙斯把盾牌借給了女神雅典娜,雅典娜用蛇發女怪美杜莎的頭裝飾了這面盾,成為其護身法寶,誰見了此盾就會立即變成石頭。美國海軍艦載「全自動作戰指揮和武器控制系統」就以「宙斯盾」來命名,因為在美國海軍看來,該系統是可對全方位向艦艇襲來的敵方大量導彈組織有效防禦反擊的美國艦隊的堅固盾牌。
⑧ 魔獸60年代時最好的防禦盾牌是BWL的源質壁壘么貌似是老7還是老8掉的,還有那個昨天NGA上帖子提到的奎爾...
盾是BWL老7掉的(就是那條變態的雙頭狗狗。。)不是60年代最好的一個盾,但是也是一個標志性的盾(比他好的還有安其拉的蟲盾,和NAXX的冰龍盾(60年代))
奎爾薩拉是在厄運之槌裡面刷出來的屠龍綱要觸發的任務獎勵
⑨ 問個歷史性的問題:圓盾好還是方盾好
如果單純從防禦性來講,無疑是方盾。不管是從遠方投射過來的利箭也好,雙面交鋒的近距離接觸,方盾都發揮了不可磨滅的功勞,電影《赤壁》就是很好的見證,其中還有盾的反面利用青銅鏡(或許是)反射馬的眼睛倒是第一次看見。圓盾所用的場面通常是右手一把長矛或者劍,左手持圓盾,可以站立亦可騎在馬背上。古羅馬的戰斗就是這一類型的。它的作用就是輕巧、靈活,用於近身搏鬥。
⑩ 各地歷史當中持盾的英雄有哪些
用盾的基本上是官位不高的吧?你看見那個猛將左手拿盾右手拿刀的?如果敵人拿一把大刀(又稱關刀)敵人合二手全力劈下來你用一隻手拿盾去防豈不是被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