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史朝代的順序和時間是什麼
中國朝代順序表:
1、夏朝
2、商朝
3、周朝(西周、東周:春秋、 戰國)
4、秦朝
5、西楚
6、漢朝(西漢、新朝、玄漢、東漢)
7、三國(曹魏、蜀漢、東吳)
8、 晉朝(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
9、南朝(南朝:宋、齊、梁、陳)
10、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11、隋朝
12、唐朝
13、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14、十國(南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
15、宋朝(北宋、南宋)
16、遼
17、西夏
18、金
19、元朝
20、明朝
21、清朝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Ⅱ 中國的歷史朝代有哪些,按順序排列。
歷史上共有過60個朝代,列表排序如下:
1、
2、漢朝
漢朝(前202年-8年,25年-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主要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五年。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定都長安。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國策開創「文景之治」。
漢武帝即位後開辟絲路、攘夷拓土成就「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常安,史稱新朝,西漢滅亡。
公元25年,劉秀統一天下後,仍沿用漢作為國號,史稱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大破北匈奴、收復西域,開創「永元之隆」 ,東漢國力達到極盛。
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3、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開創了「上承貞觀,下啟開元」的治世局面,為盛唐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705年,神龍革命之後,唐中宗恢復唐朝國號。唐玄宗即位後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漸振。878年,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Ⅲ 如果專看一朝的歷史看哪朝代的最好
這個沒有什麼標准吧,不如先看看唐代的歷史,只要你喜歡!
如何讀史書【09.04.20】
朋友問:讀史使人明智。然則當如何讀,方可明智?余默然良久而言:歷史之學,域涵無窮。苟能深入博觀,精研切思,必可明天下事,通世間理。其關鍵要慧眼明鑒,辨識真偽妖仙,避免誤入歧途,反遭書中邪見邪說荼毒戕害而不覺知。私下以為,黃仁宇先生,朗目如電,洞古徹今,其作真如大慧炬,千年鐵說萬載金律一映而空。其《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通俗簡易,而識見超卓,不入俗流,可為初讀之書。深入而後,漸可閱黃先生之其他書籍。蓋有先生之眼,再進觀史海可不為迷惑障眼矣。南懷瑾先生, 「出入三大教,縱橫百家言。」學問之淹博,古今罕匹,「國學大師」不能尊譽之,為大修證人,說廣大法,嘉惠無量無等眾生。其史學部分,廣博透徹 ,風格深入淺出,風趣饒然,道盡滄桑歷史演化軌途。《歷史的經驗》《大學微言》《孟子旁通》《老子他說》《中國文化泛言》《亦新亦舊的一代》等可明中國歷史之概貌可悟中國歷史之精神。由此二家,思想識見之基已立,再拓展開去,盡觀中外史籍,可無禁忌矣。然此僅為讀史一法,若人全面成長又如何讀,則自當有另一番程序另一番道理也。
Ⅳ 讀中國古代應該選擇哪個朝代
可以讀一讀明朝,黃仁宇寫的《萬曆十五年》很不錯。
Ⅳ 中國朝代的順序表是什麼最好是口訣
順序口訣: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自此完。
(5)中國歷史讀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共計: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共計: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王莽建立,共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Ⅵ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
中國歷史朝代主要有夏、商、周[、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遼、西夏、金、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具體朝代年份如下: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中華民國:公元1912-1949,孫中山,共計:3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49年-至今
中國在1912年建立民國以前,最高統治權力是以家族世襲為主的,這些世襲王族的更替構成了中國朝代。各朝代以「王」或「皇帝」為最高統治者,因為世襲相承,常稱為「家天下」。
我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手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史記·五帝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又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
中國人民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受益匪淺。
Ⅶ 中國歷史上24個朝代分別是什麼
歷史課本的扉頁上有這樣一個歷史朝代歌,我覺得很好記憶。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中國朝代歷史表: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新、東漢、三國(魏、蜀、吳)、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周)、五代十國、宋遼金西夏、元、明、清 朝 代 /
起 迄 年 分 ( 公 元 ) / 備 注 黃帝軒轅氏 前2697~前2599
少昊金天氏 前2598~前2515
顓頊高陽氏 前2514~前2437
帝嚳高辛氏 前2436~前2367
帝摯高辛氏 前2366~前2358
唐堯 前2357~前2258
虞舜 前2257~前2208
夏 前2207~前1766
商 前1765~前1122
周 前1121~前249 西周 前1121~前771 東周 前770~前249
秦前248~前207
漢 前206~220 西漢 前206~8 新莽 9~23 更始帝 23~25 東漢 25~220 公元25年,光武帝建年號
三國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吳 222~280 晉265~420 西晉 265~316 東晉 317~420
五胡十六國 前趙 304~329 劉淵國號漢,劉曜改為趙,史稱前趙 成漢/前蜀 304~347 後趙 319~350 前涼 324~376 前燕 337~370 前秦 351~394 後秦 384~417 後燕 384~409 西秦 385~431 後涼 386~403 南涼 397~414 南燕 398~410 西涼 400~420 北涼 401~439 夏 407~431 北燕 409~436 南北朝 宋 420~479 齊 479~502 梁 502~557 陳 557~589 北魏 386~534 東魏 534~550 西魏 535~556 北周 557~581 北齊 550~577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
後梁 907~923 後唐 923~936 後晉 936~946 後漢 947~950 後周 951~960 十國 吳 902~937 前蜀 907~925 吳越 907~978 楚 907~951 南漢 907~971 閩 909~945 南平/荊南 924~960 後蜀 934~965 南唐 937~975 北漢 951~979
宋 960~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遼 907~1125 建國於公元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
金 1115~1234 元
1206~1367 鐵木真於公元1206年建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1279年滅南宋 西夏 1032~1227 明 1368~1644 公元1644年桂王被殺
清 1616~1911 建國於公元1616年,初稱後金,1636年始改國號為清,1644年入關
Ⅷ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以及各朝皇帝順序
一、朝代順序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二、各朝皇帝順序
夏: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妣姓,共傳十四世,十七王。
1、宗神夏禹 2、帝啟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13年5、帝相 28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8、帝槐 26年 9、帝芒 18年 10、帝泄 16年 11、不降 59年12、帝扃 21年 13、胤甲 21年 14、帝孔甲 31年 15、帝皋 11年16、帝發 19年 17、履癸 53年。
周:分西周、東周,姬姓,建都:鎬京(西安)、洛陽。
西周:公元前1122--770 共353年。歷十二帝。建都:鎬京。
1、武王發 7年 2、成王誦 37年 3、康王釗 26年 4、昭王瑖 51年 5、穆王滿 55年6、共王緊扈 1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變 16年10、厲王胡 37年 14年 11、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宮湼 11年。
東周:公元前770--225 共545年,歷二十六帝。建都:洛陽。
1、本王宜臼 51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鉈 15年 4、厘王胡齊 5年 5、惠王閬25年6、襄王鄭 33年 7、頃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1年10、簡王夷 14年 11、靈王泄心 27年 12、景王貴 25年 13、悼王猛 1年1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16、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1、安王驕 26年22、烈王喜 7年 23、顯王扁 48年 24、慎靚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26、東周君傑 7年。
春秋戰國:
秦:(統一後)公元前221--201 共15年,歷三帝,嬴姓,建都:咸陽。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嬰 1年。
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包括西漢和東漢(也和前漢和後漢)。在兩漢之際,還有王莽、劉玄兩個短暫的統治時期。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長安。
1、高祖邦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呂後專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啟 16年
6、武帝徹 年號: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13年
8、宣帝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10、成帝驁 建始,26年
11、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13、孺子嬰 居攝,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長安。
1、王莽,始建國,15年。
玄漢王朝:公元23年~25年
2、淮陽王劉玄 更始,3年,建都:長安。
東漢:公元25--220年,共195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洛陽。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18年。
3、章帝炟 建初 1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殤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順帝保 永建 19年。
8、沖帝炳 永加 1年。
9、質帝鑽 本初 1年。
10、桓帝志 建和 21年。
11、靈帝宏 建寧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13、獻帝協 初平 32年。
三國:三國始於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歷五帝,建都:許昌。
1、文帝丕 黃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齊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貴鄉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鄉公奐 景元 6年。
曹操:建安十八年,建魏國,雖已是皇帝,但名義上還為漢臣。後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1--243,共43年,劉姓,歷二帝,建都:成都。
1、昭烈帝備 章武 3年。
2、後主 禪 建興 41年。
吳:公元222--280 共59年,孫姓,歷四帝,建都:建業。
1、大帝 權 黃武 31年。
2、會稽王亮 建興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烏程候皓 元興 17年。
晉:
西晉:265--316 共51年,歷四帝,先都洛陽,後遷長安。
1、武帝司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馬衷 永熙 17年
3、懷帝司馬熾 永加 5年。
4、憨帝司馬業 建興 4年。
東晉:317--402 共104年。歷十一帝,建都:金陵
1、元帝司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馬紹 太寧 3年。
3、成帝司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馬聃 永和 17年。
6、哀帝司馬丕 隆和 4年。
7、廢帝司馬奕 太和 6年。
8、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 24年。
10、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 22年。
11、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 2年。
南北朝:
南朝為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0--479年。共60年八個皇帝。
1、武帝劉 裕 永初 3年。
2、少帝劉義符 景平 2年。
3、文帝劉義隆 元加 30年。
4、孝武帝劉駿 孝建 11年。
5、廢帝劉予業 永元 1年。
6、明帝劉 彧 秦始 8年。
7、後廢帝劉昱 元徴 5年。
8、順帝劉 准 升明 3年。
齊:479--501,共23年,七個皇帝。
1、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2、武帝肖 賾 永明 11年。
3、廢帝肖昭業 隆昌 1年。
4、廢帝肖昭文 延興 1年。
5、明帝肖 鸞 建武 5年。
6、東昏侯寶卷 永元 13年。
7、和帝肖寶融 中興 1年。
梁:502--557,共56年,四個皇帝。
1、武帝肖 衍 天監 48年。
2、簡文帝肖綱 大寶 2年。
3、元帝肖 繹 承聖 4年。
4、敬帝肖方智 紹泰 3年。
陳:557--589,共33年,五個皇帝。
1、武帝陳霸先 永定 3年。
2、文帝陳 倩 天加 7年。
3、廢帝陳伯宗 光大 2年。
4、宣帝陳 頊 太建 14年。
5、後主陳叔寶 至德 7年。
北朝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王朝。
北魏:386--534,共149年,11個皇帝。鮮卑拓跋氏,建都: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
1、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壽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獻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16年 8、孝明帝詡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0、節閔帝恭 1年 11、安定王朝 1年。
東魏:534--550,共17年,只有一個皇帝:孝靜帝善見,建都:鄴。
西魏:535--557,共23年,四個皇帝,建都:長安。
1、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寶炬 17年 3、廢帝欽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齊:550--577,共28年,五個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10年 2、孝昭帝演 1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後主緯 11年5、幼主恆 1年。
北周:557--581,共25年,五個皇帝,宇文氏,建都:長安
1、孝愍帝覺 1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18年 4、宣帝贇 1年5、靜帝闡 2年。
隋朝:581--618 楊姓 建都:長安(西安)
1、文帝楊堅 開皇 24年。(文帝有二個年號:開皇581--600、仁壽601--604)
2、煬帝楊廣 大業 12年。
3、恭帝楊侑 義寧 1年。
隋朝正統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07 李姓 建都:長安
1、高祖 淵 武德 9年。
2、太宗世民 貞觀 23年。
3、高宗 治 永徽 34年。
4、中宗 顯 嗣聖 1年。
5、武則天 垂拱 21年。
6、中宗(復辟) 神龍 5年。
7、睿宗 旦 景雲 3年。
8、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9、肅宗 亭 至德 7年。
10、代宗 豫 寶應 17年。
11、德宗 適 建中 26年。
12、順宗 誦 永貞 1年。
13、憲宗 純 元和 15年。
14、穆宗 恆 長慶 4年。
15、敬宗 湛 寶歷 2年。
16、文宗 昂 太和 14年。
17、武宗 炎 會昌 6年。
18、宣宗 忱 大中 13年。
19、懿宗 漼 咸通 14年。
20、僖宗 儇 乾符 15年。
21、昭宗 曄 龍紀 16年。
22、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記載二十位,武周政權不計在內),統治唐朝290年。
五代十國 907--960
五代:
後梁:90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1、太祖全忠 開平 6年。
2、末帝友貞 乾化 11年。
後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陽
1、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2、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3、愍帝從厚 應順 1年。
4、廢帝從珂 清泰 2年。
後晉 936--946 共11年 石姓 建都:汴梁
1、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2、出帝重貴 開運 4年。
後漢 947--950 共4年 劉姓 建都:汴梁
1、高祖知遠 天福 2年。
2、隱帝承佑 乾佑 2年。
後周 951--960 共10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1、太祖 威 廣順 3年。
2、世宗 榮 顯德 6年。
3、恭德宗訓 1年。
元朝
1279--1368,共90年。歷十一帝.奇渥溫氏,建都:燕京(北京)。
1、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2、成宗鐵木耳,元貞,在位13年。
3、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4、仁宗愛育萬拔力八達,皇慶,在位 9年。
5、英宗碩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6、泰定帝也孫鐵木耳,泰定,在位 5年。
7、大順帝阿速吉八,大順,在位 1年。
8、明宗和世瑓,天歷,在位 2年。
9、文宗圖鐵木耳,至順,在位 5年。
10、寧宗懿璘質班,至順,在位 1年。
11、順帝托權鐵木耳,元統,在位36年。
明朝
1368--1644,共277年,歷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1、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1年。
2、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3、成祖 棣,永樂,在位22年。
4、仁宗高熾,洪熙,在位 1年。
5、宣宗瞻基,宣德,在位10年。
6、英宗祁鎮,正統,在位14年。
7、景帝祁鈺,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鎮,天順,在位 8年。(復辟)
8、憲宗見深,成化,在位23年。
9、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10、武宗厚照,正德,在位16年。
11、世宗厚熜,嘉清,在位16年。
12、穆宗載垕,隆慶,在位 6年。
13、神宗翊鈞,萬曆,在位47年。
14、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1年。
16、思宗由檢,崇禎,在位17年。
清朝
1644--1911 共268年,歷十帝(入關前兩個皇帝:清太祖,年號天命和清太宗,年號天聰不計在內)。滿族,愛新覺羅氏。建都:北京。
1、世祖福臨,為順治,在位18年。
2、聖祖玄燁,為康熙,在位61年。
3、世宗胤禛,為雍正,在位13年。
4、高宗弘歷,為乾隆,在位60年。
5、仁宗顒琰,為嘉慶,在位25年。
6、宣宗旻寧,為道光,在位30年。
7、文宗奕詝,為咸豐,在位11年。
8、穆宗載淳,為同治,在位13年。
9、德宗載湉,為光緒,在位34年。
10、溥儀,為宣統,在位 3年。
Ⅸ 中華五千年,朝代順序是什麼
一、奴隸社會
炎黃:公元前2697年-約前2599年涿鹿(今河北涿鹿)神農炎帝 軒轅黃帝(炎黃齊名)
堯唐:約前2357年-約前2262年平陽 (今山西臨汾) 唐帝堯
舜虞:約前2262年-約前2029年蒲阪 (今山西永濟) 虞帝舜
夏朝:約前2029年-約前1981年 約前1933年-約前1559年斟鄩陽城(今河南洛陽) (今河南登封)夏王禹 夏王啟 夏王少康
有窮:約前1981年-約前1973年鉏(今河南滑縣) 有窮王夷羿
寒朝:約前1973年-約前1933年寒水(今山東濰坊)寒王寒浞
商(殷)朝:約前1559年-約前1046年約前1559年-約前1300年(商) 約前1300年-約前1046年(商(殷))亳 殷(今河南商丘)(今河南安陽)商王湯 商(殷)王盤庚
周朝:約前1046年-前256年
西周:約前1046年-前771年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周文王姬昌 西周武王姬發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戰國: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會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陽(今陝西咸陽)秦始皇嬴政
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今江蘇徐州)西楚霸王項羽
漢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漢)
西漢:前202年-公元8年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高祖劉邦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長安(今陝西西安)新太祖王莽
玄漢:公元23年-公元25年長安(今陝西西安)玄漢更始帝劉玄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陽(今河南洛陽)東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時期:220年-280年
曹魏:220年-265年洛陽(今河南洛陽)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
蜀漢: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蜀漢昭烈帝劉備
孫吳:222年-280年建業(今江蘇南京)吳大帝孫權
晉朝:265年-420年
西晉:265年-316年洛陽(今河南洛陽)西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317年-420年建康(今江蘇南京)東晉元帝司馬睿
十六國:304年-420年
——十六國末期:420年-439年
南北朝:386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
劉宋:420年-479年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武帝劉裕
南齊:479年-502年建康(今江蘇南京)南齊高帝蕭道成
南梁:502年-557年建康(今江蘇南京)梁武帝蕭衍
南陳:557年-589年建康(今江蘇南京)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386年-589年
北魏中後期:420年-557年平城 洛陽(今河南洛陽)(今山西大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北魏孝文帝元宏
東魏:534年-550年鄴城(今河北鄴鎮)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532年-556年長安(今陝西西安)西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550年-577年鄴城(今河北鄴鎮)北齊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年-581年長安(今陝西西安)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581年-618年長安(今陝西西安)隋文帝楊堅
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長安(今陝西西安)唐高祖李淵 唐中宗李顯
武周:690年-705年神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武周武後武則天
五代:907年-960年
——後梁:907年-923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梁太祖朱溫
——後唐:923年-936年洛陽(今河南洛陽)後唐庄宗李存勖
——後晉:936年-947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947年-950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漢高祖劉知遠(暠)
——後周:951年-960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周太祖郭威
十國:907年-979年
遼朝(契丹):916年-1125年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太祖趙匡胤
南宋:1127年-1279年臨安(今浙江杭州)南宋高宗趙構
西夏:1038-1227年興慶(中興)(今寧夏銀川)西夏景宗李元昊
金朝:1115年-1234年中京(今北京市)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大蒙古國:1206年-1271年曲雕阿蘭(今蒙古國肯特省)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
元朝:1271年-1368年大都(今北京市)元(蒙古)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明朝:1368年-1644年應天(今江蘇南京) 京師(今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後金:1616年-1636年盛京(今遼寧沈陽) 後金(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大順:1644年-1644年京師 (今北京市) 闖王李自成
清朝:1636年-1912年盛京 京師(今遼寧沈陽)(今北京市)清(後金)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中華帝國:1915年-1916年北平 (今北京市)洪憲帝袁世凱
偽滿洲:1932年-1945年新京 (今吉林長春)康德帝愛新覺羅·溥儀
朝代:建立國號的帝王世代相傳的整個統治時代 。朝代是界定某一個政權時期的名詞,「朝代名稱」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炎黃→唐→虞→夏→有窮→寒→夏→商(殷)→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楚→漢【西漢】→新→漢【玄漢、東漢、蜀漢(曹魏、孫吳)】→三國【魏(蜀漢、東吳)、蜀漢(魏朝、東吳)、東吳(蜀漢、魏朝)】→晉【西晉(東吳)、東晉(北魏)】→南北朝【南朝【劉宋(北魏)、南齊(北魏)、梁(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陳(北齊、北周、隋)】、北朝【北魏(劉宋、南齊、梁)、東魏(西魏、梁)、西魏(東魏、梁、北齊)、北齊(西魏、梁、北周)、北周(北齊、陳)】】→隋(陳)→唐→武周→唐→五代【後梁(遼)、後唐(遼)、後晉(遼)、後漢(遼)、後周(遼)】→宋【北宋、(遼、西夏、金)、南宋(西夏、金、大蒙古國、元)】→元(南宋)→明(後金、清)→清(明、大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