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登金陵鳳凰台頷聯說明什麼歷史現象

登金陵鳳凰台頷聯說明什麼歷史現象

發布時間:2022-08-07 06:05:35

㈠ 《登金陵鳳凰台》結合頷聯分析,詩中的「鳳去台空」有什麼意味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此首詩是模仿崔顥的《黃鶴樓》而作,可比較一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鳳去台空」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意味,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徵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台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兩句有深刻的寓意:「浮雲」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詩句暗示皇帝已經被奸佞所包圍,朝政已經腐敗。這兩句詩還表達了詩人報國無門的沉痛心情。

㈡ 對《登金陵鳳凰台》頷聯、頸聯的評析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台》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台」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徵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台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台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游《入蜀記》雲:「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一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台》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登金陵鳳凰台》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極少寫律詩,而他的這首詩,卻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詩雖屬詠古跡,然而字里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點明了鳳去台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三、四句就「鳳凰台」進一步發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流也進入墳墓,灰飛煙滅。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後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實,暗示皇帝被*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此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工力悉敵」。其中二聯,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深刻得多。結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但李詩就氣魄而言,卻遠不及崔詩的宏偉。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兩句有深刻的寓意:「浮雲」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詩句暗示皇帝已經被奸佞所包圍,朝政已經腐敗。這兩句詩還表達了詩人報國無門的沉痛心情。
《登金陵鳳凰台》,是通過對金陵鳳凰台的憑吊, 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憂時傷世的心情,是他創作中
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詩。
詩的第一句點題。「鳳凰台上鳳凰游」,很自然地 將鳳凰台的得名點了出來,起句自然飄逸。而接著的
一句,卻是那樣的無限感慨:「鳳去台空江自流」!一 個「 自 」字,道出了多少歷史興亡的喟嘆。這里的 「鳳凰
」,一語雙關,既點明了鳳凰台的由來,又有 人世的滄桑蘊含其中。韻致高逸,寄慨遙深。
接著的三、四兩句承上,以「吳宮」、「晉代」一 聯 ,概指了鳳凰台作為六朝故都所見證的歷史興亡。
語言平緩而對仗精工,寄寓著無限的悲涼 。「吳宮花 草 」,表現昔日吳王的苑囿的似錦繁華和如今的湮沒
幽徑。「晉代衣冠」,是表現當年東晉的豪門權貴,是 何等的榮耀,如今他們的孤冢卻散落在荒煙蔓草之中。 這一聯
,浸透了無限的凄涼。如今登台,放眼望去,
那吳宮晉苑、六代繁華,早已看不見了,只有那歷盡滄桑的青山依舊,綠水長流。那遠處的三山,半落在
青天之外,雲霧繚繞;白鷺洲橫卧江心,使二水分流, 波濤洶涌,描繪出了凄迷的水闊山遙的景象。這無盡
的江山勝跡,留下了多少歷史興亡故事,令人詠嘆不 已,惆悵難忘。因此,接下去的最後一聯,詩人很自
然地回到眼前的現實,抒發了深沉的憂慮和關切:「總 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這里的「浮雲蔽 日
」,是指朝中奸佞當道 。「浮雲」比喻姦邪,「日」比喻君主。《古詩·行行重行行 》:「浮雲蔽白日,游 子不顧返。」

㈢ 分別概括《登金陵鳳凰台》頷聯和頸聯的內容,說明其中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感慨

頸聯:東吳時代的宮苑雜草埋沒了幽徑,晉代的名門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頷聯:高聳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一派支流。

感慨: 該詩雖屬詠古跡,然而字里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點明了鳳去台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

㈣ 求 登金陵鳳凰台 頷聯和頸聯賞析

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頸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物;寄寓人事滄桑、自然永恆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

㈤ 登金陵鳳凰台的賞析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編輯本段]作者小傳
李白 唐 (701—762年),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豪放飄逸,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李杜」,又稱為「詩仙」。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後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於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於安徽當塗縣。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像新奇,構思奇特,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編輯本段]體裁
七言律詩
[編輯本段]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十一尤;可"十一尤"通押。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編輯本段]注釋
1.選自《李白詩選》鳳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太平寰宇記》卷九十江南東道江寧縣:"鳳凰山,在縣北一里,周回連三井岡,迤邐至死馬澗。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此山,狀如孔雀,文彩五色,音聲諧和,眾鳥群集。仍置鳳凰台里,起台於山,號為鳳凰山。"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一:"金陵鳳凰台,在城之東南,四顧江山,下窺井邑,古題詠唯謫仙為絕唱"(又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
2.吳宮:三國時吳國建都金陵,故稱。晉代:東晉亦建都於金陵。衣冠:指豪門貴族。丘:墳墓。
3.三山半落青山外:三山遙遙在望,看不清楚。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長江邊,因三峰並列、南北相連而得名。陸游《入蜀記》卷一:"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台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里"。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雲遮住。
4.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
5.浮雲能蔽日:比喻讒臣當道。浮雲,陸賈《新語·察征》:"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編輯本段]譯文
鳳凰台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里遊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
只留下這座空台,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停。
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
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中,化為一抔黃土。
我站在台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
天上的浮雲隨風飄盪,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編輯本段]賞析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台》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台」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徵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台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台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游《入蜀記》雲:「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二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台》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㈥ 概括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的頷聯和頸聯的內容,並說說表達了什麼情感

舊日通往吳宮的路徑已被花草掩埋,晉朝的人物也已成做古。從鳳凰台上望過去,覺得三山不能盡收眼底;河水自白鷺洲中一分為二表達作者一種對歷史憑吊的沉重感情,又有對大自然的贊美的心曠神怡。

㈦ 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其中頷聯和頸聯抒發了作者什麼感慨

《登金陵鳳凰台》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而創作的懷古抒情之作.全詩八句五十六字,以登臨鳳凰台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志言情,用以表達深沉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此詩氣韻高古,格調悠遠,體現了李白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色.
登金陵鳳凰台⑴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中,化為一抔黃土.我站在台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
三四句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從「鳳去台空」的變化時空入手,繼續深入開掘其中的啟示意義.「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吳大帝,風流倜儻的六朝人物,以及眾多的統治者,他們都已經被埋入墳墓,成為歷史的陳跡;就連那巍峨的宮殿也已經荒蕪破敗,一片斷壁殘垣.煊赫與繁華並沒有留給歷史可以值得紀念的東西.這里含蘊著李白獨特的歷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臨濠得天和」與「功高不受賞,長揖歸故園」的高士、哲人,獲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時,李白敢於藐視封建秩序,打破傳統偶像的精神束縛,以至於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所以,李白對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沒有絲毫惋惜.那麼,當他把歷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時候,蔑視的態度是顯而易見.花草蓬勃,天地依舊,一切都按照規律變化發展著.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千古的興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接下二句表現出李白沒有讓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當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懷.三山亦為地點,舊說在金陵西南的江邊.據《景定建康志》載:「其山積石森郁,濱於大江,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又據陸游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台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恰好箋注說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隱若現的景象描寫.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鷺洲」,橫亘於金陵西長江里,竟把長江分割成為兩半.於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闊,賦予人以強健的氣勢,寬廣的胸懷,也把人從歷史的遐想中拉回現實,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恆無限.

㈧ 登金陵鳳凰台分別概括這首詩的頷聯和頸聯的內容,並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慨

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頸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光;寄寓人事滄桑自然永恆以及對六朝興廢的感慨。

㈨ 登金陵鳳凰台這首詩頷聯和頸鏈的內容,並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慨

頷聯:吳宮茂盛的花草已經將道路覆蓋,晉代風流人物也成為過往
頸聯:幾座山峰佇立在天際,白鷺州將江水一分為二
總: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寫出金陵美麗的景色
寄寓了詩人對於時代變遷,物是人非,繁華易逝的感慨

㈩ 登金陵鳳凰台的意思急急,謝謝

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賞析一】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台》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台」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徵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台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台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游《入蜀記》雲:「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一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台》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袁行霈)

【賞析二】

發思古之幽情 吟傷今之離恨——李白《登金陵鳳凰台》賞析

《登金陵鳳凰台》相傳為天寶年間李白被高力士等宦官排擠陷害,離開長安,漫遊金陵而作。此詩與崔顥的《黃鶴樓》歷來被贊譽為膾炙人口的傑作。而詩家評論說,《黃鶴樓》和《登金陵鳳凰台》二詩並佳,但崔詩思家,李詩憂國,後者意旨更為深遠。語言不事雕琢,情與景相互交融。

首聯以傳說發端。「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鳳凰台」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徵著王朝的興盛。而今詩人登上鳳凰山,傳說中的鳳凰已杳無蹤影,空留一座鳳凰台,唯有那滔滔江水滾滾向東流去。意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六朝的繁華一去永不復返,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開頭十四字中連用三個「鳳」字,音節蟬聯明快,回環往復,構成了優美的音樂網路,傳達出人世滄桑的悲涼感慨,給人一種「甜美的憂傷」。

頷聯借景物發揮。「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衣冠」,指當時名門世族。這里指晉代達官顯貴。吳後來被晉所伐,東晉亦建都於金陵。可是,一個「埋」字與一個「成」字,寫盡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鳳流人物都早已「荒冢一堆草沒了」。可悲可笑,盡含其中。這是寄情於景的表達手法。眼前的景物同樣勾起讀者無限的愁思:歷史上那些皇宮佳麗、朝廷權貴哪裡去了呢?只見那一條條荒涼的古道和一座座寂寞的墳堆,彷彿在向人們訴說著歷史的陳跡。原來那歷代王朝的興亡更替、人生在世的榮辱壽夭,都不過是歷史長河泛起的轉瞬即逝的浪花啊。讀此,使人油然而生人世滄桑之感。

頸聯由歷史回到現實。「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詩人在對歷史的憑吊之時,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三山」,山名。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李白把三山半隱半沉,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一水」(亦作「二水」),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因為白鷺洲橫於其間,乃分為二支,所以「白鷺洲」把長江分割成兩道,變成「一水中分」的地理形勢了。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成為千古名句。此聯承接「頷聯」,進一步告訴人們,帝王一時的煊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正如他在《金陵三首》中寫道:「地擁金陵勢,城回江水流。當時百萬戶,夾道起朱樓。亡國生春草,王宮沒古丘。空餘後湖月,波上對瀛洲。」六朝帝都那時已經衰落,僅為歷史陳跡而已。堪與大自然比短長的,除了日月,惟有長江天塹了。這反映出詩人樸素的天人合一的宇宙人生的哲學境界。

尾聯悲憤陳詞,流韻無窮。「總為浮雲能敝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詩的後四句寫人生、事業之艱難。「浮雲蔽日」,實際喻指姦邪之障蔽賢良。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姦邪包圍,而詩人自己報國無門,心情十分沉痛。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不見長安」,意謂「處江湖之遠」的憂愁。詩人仕途失意孤獨,思緒翩翩。「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的魏晉時代過去了;代之而起的是「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廷」的盛唐時尚。然而,現實又是多麼黑暗、多麼無情!如今,朝廷奸臣當道,多少德才兼備的志士被排斥在外,遠離政治中心,偏居一隅。讀著一個「總」字,一個「愁」字,我們彷彿看見詩人仰面蒼天,聽到他悲憤陳詞的情態,其內心之情與眼中之景茫茫然交織於山光水色。詩人不禁發思古之幽情,吟傷今之離恨。情真意切,意旨悠遠。

總之,全詩把歷史的典故與眼前的景物,以及詩人自己的感受融合在一起,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懷抱。語言自然流淌,瀟灑清麗,不愧為弔古感懷詩的珍品。(朱慶和)

【賞析三】

李白的詩創作,多激昂慷慨之歌,少悲凄愁怨之曲,大起大落,大開大闔,恣肆汪洋,瀟灑奔放,富於極為濃郁的浪漫色彩與獨特的藝術風格。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對李白詩歌的藝術風格,杜甫作如是說。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對李白詩歌的藝術風格,皮日休作如是說。

「如張樂於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槧人所可擬議」。對李白詩歌的藝術風格,陳師道亦作如是說。

在對李白詩歌藝術風格的眾多探討里,或許以嚴羽的概括最為准確恰當,他命之曰飄逸。嚴羽還特意在《滄浪詩話》中以「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標舉李杜詩學不同的藝術風格。而所謂飄逸者,誠如袁行霈先生所詮釋的那樣:「如春煙,如秋溟,如天外之鵬飛,如海上之浪翻,無拘無束,舒捲自如,才情豪邁,無跡可求」。

具有飄逸風格的李白,由於性格上不受拘束,藝術上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自雕飾」的審美,因此,很少寫格律謹嚴的律詩。然而,天才畢竟是天才,盡管李白很少寫作律詩,但他的《登金陵鳳凰台》卻膾炙人口,並且還被尊為七律中的極品。

這首詩寫於唐玄宗天寶年間,為李白奉命「賜金還山」、南遊金陵時所作。全詩以登臨鳳凰台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志言情,用以表達深沉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

開頭兩句李白以鳳凰台的傳說起筆落墨,用以表達對時空變幻的感慨。「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暢順;雖然十四個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但絲毫不使人嫌其重復,更沒有常見詠史詩的那種刻板、生硬的毛病。鳳凰台為地點,在舊金陵城之西南。據《江南通志》載:「鳳凰台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起台於山,謂之鳳凰山,里曰鳳凰里」。李白用「鳳凰台」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登臨抒懷,而是別有機杼。從遠古時代開始,鳳凰便一直被認為有祥瑞的意義,並且與社會的發展有關:美好的時代,鳳凰鳥則從天而降,一片天籟之聲。因此,鳳凰鳥的出現,多半顯示著稱頌的意義。然而李白在這里首先點出鳳凰,卻恰恰相反:他所抒發則是由繁華易逝,聖時難在,惟有山水長存所生發出的無限感慨。引來鳳凰的元嘉時代已經永遠的過去了,繁華的六朝也已經永遠的過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長江之水與巍峨的鳳凰之山依舊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從「鳳去台空」的變化時空入手,繼續深入開掘其中的啟示意義。「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吳大帝,風流倜儻的六朝人物,以及眾多的統治者,他們都已經被埋入墳墓,成為歷史的陳跡;就連那巍峨的宮殿如今也已經荒蕪破敗,一片斷壁殘垣。煊赫與繁華究竟留給歷史什麼可以值得紀念的東西呢?這里含蘊著李白獨特的歷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臨濠得天和」與「功高不受賞,長揖歸故園」的高士、哲人,獲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時,李白敢於藐視封建秩序,打破傳統偶像的精神束縛,以至於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所以,李白對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沒有絲毫惋惜。那麼,當他把歷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時候,蔑視的態度是顯而易見。花草蓬勃,天地依舊,一切都按照規律變化發展著。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千古的興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接下二句表現出李白沒有讓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當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懷。三山亦為地點,舊說在金陵西南的江邊。據《景定建康志》載:「其山積石森郁,濱於大江,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又據陸游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台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恰好箋注說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隱若現的景象描寫。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鷺洲」,橫亘於金陵西長江里,竟把長江分割成為兩半。於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闊,賦予人以強健的氣勢,寬廣的胸懷,也把人從歷史的遐想中拉回現實,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恆無限。

李白雖然具有超脫塵俗的理想願望,但他的心卻始終關切著現實政治與社會生活,於是當他對歷史與自然進行親切的光顧之後,又把自己的眼睛轉向現實政治。他極目遠眺,試圖從六朝的帝都放眼到當時的權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長安。然而他的努力失敗了,原因是「總為浮雲能蔽日」,只好「長安不見使人愁」。於是,浮雲悠悠,愁思無限,壯志難酬,哀怨如縷。在這里李白化用了陸賈《新論·慎微篇》中的「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的說法,用來寄予自己的內心懷抱。他的痛苦,他的疾惡如仇,他的「與爾同消萬古愁」的情結,彷彿也就容易理解。特別是其中的「長安不見」又內含遠望之「登」字義,既與題目遙相呼應,更把無限的情思塗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崢嶸的青山與澄澈無際的天空當中。這樣心中情與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織在一起,於是山光水色,發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載;江水滔滔,吟傷今之離恨,流韻無窮。

李白是天才詩人,並且是屬於那種充滿創造天才的大詩人。然而,惟獨李白臨黃鶴樓時,沒能盡情盡意,「馳志」千里。原因也很簡單,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因而,「謫仙詩人」難受、不甘心,要與崔顥一比高低;於是他「至金陵,乃作鳳凰台詩以擬之」,直到寫出可與崔顥的《黃鶴樓詩》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台》時,才肯罷休。

這雖然是傳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鳳凰台》博得了「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的贊揚。其實,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崔顥的《黃鶴樓詩》,它們同為登臨懷古的雙璧!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的藝術特點,首先在於其中所回盪著的那種充沛、渾厚之氣。氣原本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從先秦時代起就被廣泛運用。隨著魏晉時期的曹丕以氣論文,氣也就被當做一個重要的內容而在許多的藝術門類里加以運用。雖然,論者對氣的理解、認識不完全相同,但對所含蘊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與藝術情調,又都一致認同。李白《登金陵鳳凰台》中明顯地充溢著一股渾厚博大之氣,它使李白觀古閱今,統攬四海於一瞬之間,且超然物外,揮灑自如。渾厚博大之氣使李白淵深的思想,高妙的見解,闊大的心胸,成為編織巨大藝術境界的核心與精神內含。就像透過「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的巨大立體時空,可以感受到歷史的脈搏跳動與詩人的呼吸一樣,通過李白的舉重若輕,從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氣充塞整個詩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進一步感受到他整個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點。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的藝術特點,又在於對時空觀念的完美表達。這既體現在對歷史與自然的認識上,也體現在他構造時空藝術境界的表達方法上。李白強調的自然永恆不朽,一方面是宣傳他的以自然為中心的「物我為一」的世界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揭露歷史上的統治神話。因為從古而來,幾乎所有的統治者他們都宣揚自己的世代永存與精神不滅,並且還把這樣一種模式灌輸到人們的意識形態當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則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即或是極為強有力的統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然而他終歸也要「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風其三),煙消雲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來,宇宙萬物之中,能夠獲得永恆存在的只有自然。

一切的繁華與驕奢淫逸都會煙消雲散;如果說它們還存在,似乎也只是作為自然的反襯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現自然力量的雄大與變化的時空觀時,則選取了最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與「一水中分」之遼闊,從而構造出闊大的境界,並且把歷史的變遷,即時間的改變與地點的依舊,即空間的不改整體地表現出來,啟發人們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的藝術特點,還在於別致自然的遣詞造句。由於詩以寓目山河為線索,於是追求情隨景生,意象諧成也就顯得特別重要。「鳳凰」的高飛與「鳳凰台」的「空」,潔凈、疏郎,顯然與詩人瀟灑的氣質和略帶感傷的情懷相一致,且意到筆到,詞義契合,起到了內外呼應的作用。另外,整首「登臨」的內在精神,與「埋幽徑」「成古丘」的冷落清涼,與「三山」「一水」的自然境界,與憂讒畏忌的「浮雲」惆悵和不見「長安」無奈凄涼,都被恰切的語詞鏈條緊緊地鉤連在一起,從而當得起「古今題詠,惟謫仙為絕唱」的贊譽。

閱讀全文

與登金陵鳳凰台頷聯說明什麼歷史現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