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長城建成多少年了長城的歷史多久了
中文名稱:長城
英文名稱:Great Wall
國家:中國
所屬洲:亞洲
批准時間:1987
批准標准: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 (II) (III) (IV) (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偉大建築,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現存的長城,修建於明代,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穿越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8個省、市、自治區.修築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其主要目的在於防禦北方民族的侵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統一前北方互相爭斗的諸侯小國各自建造的長城銜接起來,形成穿山越嶺的北方邊界的屏障,長達5000多公里,是抵禦來自北方蒙古大草原上游牧民族騎兵襲擊的壁壘,也是秦始皇自身權力和榮耀的一個有利證明.漢武帝也曾多次修築長城,用以保護河套、隴西等地,加強東西方交流,其長度達到了10000餘公里.到明代,為防止前朝(元)殘留勢力南下,也不斷修築北方長城,全長達7300多公里,整個工程延續了200多年.在中國歷史的其它時期,統Zhi者也不同程度地修築長城,長度相加超過50000公里.因此,長城是「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里」的偉大工程奇跡.
長城作為防禦工程,所經地形極為復雜,根據地形又採用了不同的奇特結構,充分顯示了華夏祖先的聰明才智,在世界古代工程史上可謂罕見.長城在重要道口、山口、山海交接處設立關城,即便於交通,又有利於防守.在牆身上每隔不遠處建有突出的強台,用於左右射擊.長城每隔一段距離,設有敵樓,用於存放武器、糧食和士兵居住,戰時用作掩體.長城沿線還建有獨立的烽燧、烽火台,用於在敵人入侵時,舉火燃煙,迅速傳遞信息.城牆沿著山坡起伏延伸,穿過沙漠和沼澤.土製的牆以石頭為地基,表面用磚塊貼飾.望台上能看到煙霧信號,而在晚上利用篝火,這樣消息能以罕見的速度橫越全國.
自修建以來,長城就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長城的守失關系著許多朝代的更替,關系著中華民族的興衰.伴隨著長城內外著名戰役的發生,英雄人物雲涌而出,大大豐富了這座亘古建築的文化內涵.如戰國時代的趙國名將李牧,後代為紀念其功績,在雁門關修建了李牧祠以為紀念,至今其遺址尤存.民間也流傳著許多關於長城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孟姜女哭長城,在山海關還建有孟姜女廟,前來參拜的人絡繹不絕.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約公元前220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於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防禦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又繼續加以修築,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② 長城有多長的歷史
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長城的修建持續了兩千多年,根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超過了5萬公里; 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築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牆,這道牆可以環繞地球一周有餘。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牆,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塑造出奔騰飛躍、氣勢磅礴的巨龍,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萬里城牆上,分布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台、烽火台,打破了城牆的單調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各地的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建築得特別堅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觀賞長城的最好地方。此外還有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台長城、古北口長城等。天津黃崖關長城、河北山海關、甘肅嘉峪關也都是著名的長城游覽勝地。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但據報道,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
③ 長城是什麼時候建的 長城建了多久 有多長的歷史
起於戰國,終於明朝
秦統一六國後,連接趙國燕國等國長城
漢時修復
以後歷代各有修整 最後大規模修建是明朝
現存長城基本為明長城
④ 長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大約2228年左右。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時期長城的修築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4)長城修築的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1、長城的防禦工程體系
綿延萬里的長城它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 體系。
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 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 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
2、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 驗。2000多年一直遵循這一原則,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
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 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 天工」的創造,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跡。
⑤ 長城的修築歷史
我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秦、趙、燕三國。
長城的起點--老龍頭一、秦、趙、燕在北邊修築長城的原因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隨著各國之間政治、經濟關系的加強,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並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諸少數民族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東胡。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除義渠從事農業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獵為生。義渠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強國,自春秋至戰國,與秦抗衡百餘年。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更是軍事素質高,作戰能力強。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以游牧、狩獵為生,牲畜以馬、牛、羊為最多,其次則為駱駝、驢、騾等。他們「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男子從小就學習騎射。「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因此,一到成年,「盡為甲騎」。戰國之際,匈奴已經進入奴隸社會,並且有了國家政權機構。國王稱為單於,其下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賢王外,其餘大臣都是世襲。東胡、林胡、襜襤、婁煩與匈奴基本相同。
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實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國家,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的南掠。
長城是由城、堡發展而來。作為軍事上的防禦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開始了。由於它能起有效的防禦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得到了普遍的發展。長城,最早出現於春秋,如楚國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陽地區)。到了戰國,魏西河郡有長城,趙漳水上有長城,中山國西部有長城,燕易水有長城,齊沿泰山山脈有長城。這些長城,在戰爭中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動迅速的騎兵,行蹤莫測,諸國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無法阻止他們襲擊和擄掠。只有修築長城,加上駐軍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們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築長城,才能抽調主要兵力,用於列國之間的兼並戰爭和保衛戰爭,才能完成統一大業。
⑥ 長城有多長有多久歷史
從春秋、戰國起,我國各個朝代都有修築長城的歷史。然而長城各朝代的形制不同,功能不同,稱謂也不同。長城有土牆、磚牆、石牆等牆體,根據各朝代的需要,其防禦的范圍和功能也不同。公元前404年到410年之間,「長城」一詞第一次出現在文獻中,在秦始皇時期稱為「長城」,明朝則稱為「邊牆」。
「長城的概念是不確定的,按照時代不同,它的形式和地點所包含的東西都不一樣。」 中國考古學會會長徐蘋芳說。
「我們說長城是農業的分界線,但是漢朝長城的分界線卻不是這樣確定的。現在,關於南北朝的長城的說法五花八門,有說在河北的,有說在內蒙的,也有說在山西的。在一次6個省參加的長城相關會議上,我們說的長城互相都連接不上。」中國文物學會常務理事、長城研究委員會會長成大林也說,「長城目前的狀態,概念不明,價值不清,到底有多少米的長城,到底有多少個朝代的長城都不清楚,給長城下個定義很困難。」
⑦ 長城歷經過多少年的歷史
大約2228年左右
長城是人類歷究上持續修築時間最久的建築工程。它的修建,歷經春秋、戰國秦、漢、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唐、遼、金及明代等10餘個朝代,持續近2000年的時間。
早在公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代,楚國最早修築了防禦別國入侵的"楚方城"揭開了中國歷史上長城修建的帷幕。戰國時期,齊、魏、趙、秦、燕和中山等國也相繼修建了"諸侯互防長城"。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築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築了"拒胡長城"。
秦統一後,廢棄了隔離各國的長城,將秦、趙、燕北部邊境的長城連接起來,並加以擴展和修繕,第一次形成了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萬余華里的長城,萬里長城由此出現。
明代,是長城修築史上的極盛時期。歷數各個朝代,明長城修築的刻間最長規模最大、質量最高、建築也最為精美。洪武初年,為了防止元朝蒙古貴族南下騷擾,明王朝就開始修築長城。明中葉後,東北建州女真興起,對明朝形成新的威脅,長城的修築更顯重要。在明代統治的270餘年間,長城修建貫穿始終,從未停止。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長城高大雄偉,形成中國北部東西向的堅強防線。
長城是迄今世界上最長的建築。據專家研究,秦長城長5000餘公里,明長城超過7300多公里,若把歷代修築的長城會計計算,總數應在5萬公里,即10萬華里以上。萬里長城,何止1萬里!
⑧ 長城建成多少年了長城的歷史多久了
中文名稱: 長城
英文名稱: Great Wall
國家: 中國
所屬洲: 亞洲
批准時間: 1987
批准標准: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 (II) (III) (IV) (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偉大建築,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現存的長城,修建於明代, 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穿越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8個省、市、自治區。修築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其主要目的在於防禦北方民族的侵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統一前北方互相爭斗的諸侯小國各自建造的長城銜接起來,形成穿山越嶺的北方邊界的屏障,長達5000多公里,是抵禦來自北方蒙古大草原上游牧民族騎兵襲擊的壁壘,也是秦始皇自身權力和榮耀的一個有利證明。漢武帝也曾多次修築長城,用以保護河套、隴西等地,加強東西方交流,其長度達到了10000餘公里。到明代,為防止前朝(元)殘留勢力南下,也不斷修築北方長城,全長達7300多公里,整個工程延續了200多年。在中國歷史的其它時期,統Zhi者也不同程度地修築長城,長度相加超過50000公里。因此,長城是「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里」的偉大工程奇跡。
長城作為防禦工程,所經地形極為復雜,根據地形又採用了不同的奇特結構,充分顯示了華夏祖先的聰明才智,在世界古代工程史上可謂罕見。 長城在重要道口、山口、山海交接處設立關城,即便於交通,又有利於防守。在牆身上每隔不遠處建有突出的強台,用於左右射擊。長城每隔一段距離,設有敵樓,用於存放武器、糧食和士兵居住,戰時用作掩體。長城沿線還建有獨立的烽燧、烽火台,用於在敵人入侵時,舉火燃煙,迅速傳遞信息。城牆沿著山坡起伏延伸,穿過沙漠和沼澤。土製的牆以石頭為地基,表面用磚塊貼飾。從?望台上能看到煙霧信號,而在晚上利用篝火,這樣消息能以罕見的速度橫越全國。
自修建以來,長城就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長城的守失關系著許多朝代的更替,關系著中華民族的興衰。伴隨著長城內外著名戰役的發生,英雄人物雲涌而出,大大豐富了這座亘古建築的文化內涵。如戰國時代的趙國名將李牧,後代為紀念其功績,在雁門關修建了李牧祠以為紀念,至今其遺址尤存。民間也流傳著許多關於長城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孟姜女哭長城,在山海關還建有孟姜女廟,前來參拜的人絡繹不絕。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約公元前220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於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防禦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又繼續加以修築,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http://bbs.zol.com.cn/index20060511/index_261_16004.html
⑨ 長城修建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
前214年
秦築長城。蒙恬北逐匈奴,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至今有2225的歷史,為秦始王首先建立
⑩ 長城修建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
前214年 秦築長城.蒙恬北逐匈奴,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至今有2225的歷史,為秦始王首先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