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英語是如何進入中國的歷史

英語是如何進入中國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2-08-08 04:41:36

㈠ 英語在中國的發展歷史

英國人很早就通過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購得中國的絲綢,瓷器,茶等商品. 中國商品有很大的需求,以往的利潤被地中海和中亞國家壟斷盤剝.
地圓學說激發了哥倫布向西航行到中國的慾望,但他只到了美洲.後來英國海上霸權超過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於1600年在印度建立東印度公司,以此為大本營與中國和其它亞洲國家交往.
英語是在商務和傳教士的交往中逐步傳到中國,大量頻繁的交流出現於門戶開放的洋務運動之後。

㈡ 請問英語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

  1. 現代英語形成於公元1500年至1700年之間(當時中國經歷了明朝滅亡清朝建立)。

  2. 隨著英國成為殖民強國後,英語的使用范圍更廣了。

  3. 清朝以後英語進入中國,鴉片戰爭後一些經常和外國人打交道的商人和政府官員開始學英語。

  4. 從1960年代中期開始,英語成為了新中國的第一外語。

英語(English)是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下的語言,由26個字母組合而成,英文字母淵源於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淵源於希臘字母,而希臘字母則是由腓尼基字母演變而來的。英語是國際指定的官方語言(作為母語),也是世界上最廣泛的第一語言,也是歐盟以及許多國際組織以及英聯邦國家的官方語言,擁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語使用者人數,僅次於漢語和西班牙語母語使用者人數。

英語由古代從丹麥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以及德國、荷蘭及周邊移民至不列顛群島的盎格魯、撒克遜以及朱特部落的白人所說的語言演變而來,並通過英國的殖民活動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由於在歷史上曾和多種民族語言接觸,它的詞彙從一元變為多元,語法從「多屈折」變為「少屈折」,語音也發生了規律性的變化。在19至20世紀,英國以及美國在文化、經濟、軍事、政治和科學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使得英語成為一種國際語言。如今,許多國際場合都使用英語做為溝通媒介。

英語也是與電腦聯系最密切的語言,大多數編程語言都與英語有聯系,而且隨著網路的使用,英文的使用更普及。英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蘇格蘭語、低地撒克遜語、丹麥語、德語、荷蘭語、南非荷蘭語和英語也很接近。擁有法國血統的諾曼人於11世紀征服英格蘭王國,帶來數萬法語詞彙和拉丁語詞彙,很大程度地豐富了英語詞彙外,相對也驅使不少原生的語匯作廢。

唐朝時期,長安就有5%的外國常駐人口(據悉),那時候就有「古英語」了,只不過清朝「閉關鎖國」,歐洲工業革命,最後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後,歐洲成為全球最強大的地方,全世界的頭都轉向了歐洲,因為其強盛,其他地界自然爭相效仿... ...,學習歐洲的技術,學習歐洲的科學,學習歐洲的人文,學習歐洲的語言,當時美國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英語自然然成為「世界第一語」,電腦又由美國發明出來,網路基礎編程代碼也是數字和英文,當時兵荒馬亂,了解世界,也靠英文告訴我們,這個時候才有了大量的留學生,「崇洋媚外」這個詞就是那時候來的,所以說英語一直都在滲透到中國(文化的互相借鑒,沒有貶低的意思),最快速進入應該是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的時候最高峰進入中國,現在更是近乎「全民英語」。

現代英語是1500年以後形成的,在那之前是古英語且在歐洲並不流行(英語流行是大英帝國形成以後的事),所以那些傳教士不大可能會說英語,像中國很有名的利瑪竇就會拉丁文和希臘語,而且也會使用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但是並不會英語,另外,明末一些比較開明的士大夫主要對西方的科學技術感興趣,而當時的科學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寫的,所以他們學習的應該是拉丁文,所以中國人會英語只應該是在清朝以後,比較有名的馬葛爾尼訪華沒有查到當時中國官員會不會講英語,不過可能出於需要或者好奇應該會學一點,反正大規模學習英語是在鴉片戰爭後,而且從清朝1862年才設立「同文館」培養外語人才來看,這之前會外語的不多且多是自願學的,所以我認為如果是會講英語的話那些經常和外國人打交道的中國商人或者地方官員出於需要可能會一點,但時間肯定不會早於清朝,至於專門學習進而掌握,精通應該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㈢ 英語在中國發展的歷史

一、19世紀中葉英語開始在中國社會出現

19世紀中葉,隨著航海的發展和地理大發現時期的到來,西方英語國家也開始逐步進入中國社會,隨之而來的當然也包括他們的語言——英語。特別是自鴉片戰爭以來,英國將中國作為其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英國商人不斷來華進行商品貿易,英語開始在中國的商界、上流社會及高等教育界開始流行。

二、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英語的發展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英語國家和美國與中國的接觸更加頻繁、往來更加密切。英語在中國的發展已不僅僅局限在小范圍內,而是進一步推廣至文化教育界、軍事、政治等各個領域。在這期間還有大量的留學生被送往海外,留學生歸國後也為英語在中國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改革開放後中國英語的發展

改革開放後,中國與西方英語國家及美國的交往更加密切。對外貿易開始發展,外資企業也開始在中國市場上出現。為更好的適應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英語。1980年葛傳規先生首先提出「中國英語」的概念。且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與國際間的交往更加密切。

㈣ 外語是怎樣傳入中國的求答案

從外語傳入說到同文館文/王學泰排異反應大約是生物的特性,不僅在身體內部很難容忍外來的東西,身體之外也是這樣。每當有了異於自己的事物出現在眼前,人的本能反應第一是驚訝,第二就是排斥。語言是最能表現人的體內外特徵的,因此人們對於異於自己的語言尤其敏感。自周代起統治者就提倡「雅言」(當時以關中話為「雅言」)了,要求讀《詩》《書》,典禮司儀都要用「雅言」,無形中這是對方言的排斥。《孟子》中提到說楚方言的人是「南蠻舌」之人。對於同屬華夏的方言尚且如此,對於外國人說的外國話自然是不在眼下了。一然而很奇怪,東漢中葉以後當我們第一次較大規模與完全陌生的外國文——梵文、盧文——接觸的時候,並沒有引起什麼風波,更沒有發生引人注目的歧視與排斥。甚至與常態相反,我們對懂得這些文字的人們還很欽佩、尊敬。在《維摩詰經注序》中描寫西域和尚鳩摩羅什開壇講經的豐采時「手執梵文,口自宣譯;道俗虔虔,一言三復」。鳩摩羅什一面翻譯,一面講經,僧俗聽眾,畢恭畢敬,表現出對精通佛理和諳熟梵文高僧的尊重。那時不僅把精通外語者請進來,而且還不辭辛苦地走出去,東晉的法顯,唐代的玄奘歷經瀚海大漠,西天取經,都是勇於向外學習的典範。為什麼文人士大夫對這些外語外文沒有抵觸,反而羨慕精通梵文的人呢?這與佛教很快被國人接受,並在中土紮下根來有關;另外,當時華夏文化正處於發展上升時期,文人士大夫胸懷寬廣,對於異邦文化很有容納量。
第二次陌生的大規模外國語傳入則是十九世紀下半葉以後的歐洲語言文字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英語。這次的外語西來與那次「番語」截然不同,它是伴隨著炮艦鴉片一起來的,因此國人一開始就對它充滿惡感,稱之為「蟹行文字」(英文等橫排,如同螃蟹橫行)。有文化的上層人士也由於文化的衰敗腐朽,頭腦冬烘,除了一部分為了個人利益無恥媚外以外,大多對於涉外的事情是持敵視態度的。同光年間,與外國互派使節。中國使節是代表皇帝出使外洋,一路也稱「欽差」。途徑州縣都要按照欽差的規格迎送,各處州縣官多鄙視。有的竟說:「此算什麼欽差,直是一群漢奸耳」。郭嵩燾被任命為駐英公使,要找十幾個隨員,竟無有應者(皆見佚名《外交小史》)。這些在今人看來都是匪夷所思的。
到了咸豐年間,英法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直進北京。洋鬼子登堂入室,你想閉著眼睛不理他不成了。此時語言交流自然成了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清官員中幾乎沒有會外語的,要找翻譯也很難。葡萄牙人佔領的澳門、英國人佔領的香港和已經開放通商口岸的城市如上海等地,由於現實生活的需要和貿易的需要,一些商人懂得了外語。最初清政府的官員用他們作通事,能夠解決一些日常的交流,但很難與外國人做深入的交談,因為這些懂外語的商人知識面有限,所懂的外語一般也是與商業貿易有關的,如貨物名稱,價格多少之類,很難登大雅之堂。
為了了解「夷情」和外交的需要,洋務派的領袖李鴻章向朝廷上奏《請設上海學館折》。提出了清政府應該建立培養外語人材的學館,以便利與外國溝通。他說:「互市二十年來,彼酋之習我語言文字者夥。其尤者能讀我經史,於翰章、憲典、吏治、民情,言之歷歷。」然而就是到了這個時候(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作為大學士和軍機大臣的倭仁(當時的理學家)還上奏「正學自任,力言其不可」。他說中國問題的根本「在人心不在技藝」。御史張盛藻上奏也反對建學館事。他說,天文算術之類的事情,應該由欽天監(掌管天文歷算的衙門)去管,製造工作,應該由工部管(因為擬議籌辦學館除了學習西洋語言文字外,還要學西學,如數學物理之類),文儒近臣,不應當「崇尚技能,師法夷裔」。這種無知愚蠢的奏文竟然在北京官場中廣為傳誦,以為至論。可見當時北京的風氣。此時距離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二十多年了,挨了那麼多打,頭腦也沒有清醒過來。
寫到這里不由得使我想起清王朝歷史責任問題,現在許多史學家在吹捧「我大清」,對康雍乾贊頌已經到了肉麻的程度;對於晚清則多以「賣國」二字輕輕了之。其實,有清一代,最高統治者的所作所為更多的是誤國。清朝歷代皇帝最關注的還是如何統治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人。對於除了漢文化圈以外的世界是兩眼一抹黑的,他們絕對不接受外界的新事物。從康熙起就失去了許多使國家富強的機會,失去了進入世界強國之林的機遇。鴉片戰爭以後,顢頇的清統治者又死抱住祖宗之法不放,不肯進步,連外語這個簡單交際工具都不想去掌握,舉國之大,有四億人口,與外邦打交道卻連一個合格的翻譯都沒有,簡直是荒唐而又可恥。清政府在外交上給中國造成的損失不可勝計。二政治現實的需要是迫切的,以教授外語和西學為主的官辦學校同文館終於在同治元年開張了。此年六月十一日正式開學只招到了十名學生。從學生數看來很可憐,但它是我國第一所官辦的外語和西學學院。
首先這個名字就很可笑,「同文館」本來是宋代接待外國使節的招待所之一。因為它是接待高麗人,高麗與宋同屬漢文化圈,高麗也使用漢字,高麗與大宋是屬於「書同文」的,所以以此命名。清廷把教授自己子弟學外語的地方取了這樣一個怪名字,是你去與西洋人「同文」,還是讓西洋人與你「同文」呢?有人把「同文」解釋作「通文」也很勉強。
同文館在頑固派的反對聲中開鑼遇到的第一個大問題就是招不到學生。現在學外語是個熱門,外語學院與藝術院校是目前最有錢的高校,就是有千軍萬馬在擠這兩條道。那時彌漫社會的是科舉崇拜,誰肯問津洋鬼子的東西呢?漢人的讀書人家認為只有讀儒書,寫八股,考秀才、舉人、最後中進士,當官,才是人生中的正途。正像《儒林外史》中的馬二先生所說,人生在世,總以「文章舉業」為主,就是孔夫子活到今天也得如此,他老講「言寡尤,行寡悔」,誰給他官做?這就是社會輿論,也是漢族文人士大夫的普遍心態。
同文館最初只能在「天資聰慧,年在十三四歲以下八旗子弟」中遴選。即使是旗人也受到漢人科舉至上風氣的影響,旗人也不願意去。怕把自己賣給洋鬼子。朝廷只好以物質刺激的辦法,多給助學金(當時稱作「膏火費」意為晚上點燈閱讀的花費),每月三兩白銀(《儒林外史》中開篇講的那位鄉村塾師周進,一年薪金才十二兩白銀),讀一兩年後,可升至六兩。學生學習成績好,高班學生如能給低班學生輔導的話,還要給以報酬,最多可以拿到十五六兩銀子。這樣一個學生一年可以拿到近二百兩的銀子。那時一個七品知縣,正式的年薪才七十多兩。至於同文館學生的伙食更是現在學生難以想像的,天天三頓宴席。甚至夜裡聽戲晚歸,可叫廚子做夜宵,送到寢室來。就是這樣來學習的學生仍自覺矮人一等。同文館優秀學生張德彝後來做到駐英國、法國等國公使,官至三品,就這樣,他晚年回憶自己一生時,還對子弟說:「余不學無術,未入正途。愧與正途為伍,而正途亦間藐與為伍。」可見當時洋務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第二問題是教師多不合格。同文館很少聘到真正的教師,當時中國人沒有精通外語的,只能從來華洋人中選。這些洋人多是外國駐華公使或總稅務司署負責的洋人推薦的。這些被推薦來教書的人流品復雜,大多沒有教書經歷。有的是西洋浪人,看上了每月三百兩銀子的薪金;有的是為了在同文館中學中文的,邊教邊學,學好了也就走了。有的是推薦者的親屬,如夫人之類。這些人沒有學問,對教學也不認真,很難培養出水平高的學生。有的學俄文的,學了六七年連字母表都背不下來。
當然,更成問題的是,主持同文館者沒有近代辦學理念,把學校辦成了衙門,學生都是老爺。最初連學制都沒有,成了混日子的地方。光緒十一年(1885)同文館整頓、制定了《同文館章程》18條,《續增同文館條規》8條。在招收學生方面,有了改進,招收的主要對象是年齡大,已通漢文,有了出身(指舉人、進士之類的功名)的人。並建立了科目。分語言文字和科學兩類。語言文字有英、法、德(當時成為「布文」,即布魯士文)、東(日本)文;科學分算學、格致(物理)、化學、醫學。光緒二十四年開辦京師大學堂,科學各科並入大學堂。學生按照學習時間的長短和實際水平,分為前館、後館。前館即高年級,相當現在的專科;後館為低年級,相當於現在的中學。學制八年。
同文館在當時腐敗老朽的中國彷彿是怪物,受到人們的嫉視,最後在要掃盪一切洋鬼子的義和團運動中被摧毀。1900年義和團在老佛爺的支持下開進北京,在各衙門設壇作法。同文館的老師學生皆屬於洋鬼子和二毛子,為團民鎮壓對象,早已逃之夭夭。大師兄在這里開壇辦公。令人驚奇的是,大師兄下達訓令和代天發布文告時用的印信,卻是同文館總教習的圖章。圖章上滿是「蟹行文字」。團民們不認識,大師兄說:這是「天文」,你們不懂,是洪鈞老祖賜給我的。這也是一種「洋為中用」吧!

㈤ 英語在中國的歷史

星期
現在世界各國通用一星期七天的制度。這個制度最早由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制定。他在公元321年3月7日正式宣布7天為一周,這個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一周七天的英文名稱是Sunday,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這些名稱最早起源於古巴比倫(Babylon)。公元前7至6世紀,巴比倫人便有了星期制。他們把一個月分為4周,每周有7天,即一個星期。古巴比倫人建造七星壇祭祀星神。七星壇分7層,每層有一個星神,從上到下依此為日、月、火、水、木、金、土7個神。7神每周各主管一天,因此每天祭祀一個神,每天都以一個神來命名:太陽神沙馬什主管星期日,稱日耀日;月神辛主管星期一,稱月耀日;火星神涅爾伽主管星期二,稱火耀日;水星神納布主管星期三,稱水耀日;木星神馬爾都克主管星期四,稱木耀日;金星神伊什塔爾主管星期五,稱金耀日;土星神尼努爾達主管星期六,稱土耀日。

古巴比倫人創立的星期制,首先傳到古希臘、古羅馬等地。古羅馬人用他們自己信仰的神的名字來命名1周7天:Sun\'s-day(太陽神日),Moon\'s-day(月亮神日),Mars\'s-day(火星神日),Mercury\'s-day(水星神日),Jupiter\'s-day(木星神日),Venus\'-day(金星神日),Saturn\'s-day(土星神日)。這其個名稱傳到不列顛後,盎格魯-撒克遜人又用他們自己的信仰的神的名字改造了其中4個名稱,以Tuesday 、Wednesday、Thursday、Friday 分別取代Mars\'s-day 、Mercury\'s-day 、Jupiter\'s-day 、Venus\'-day。 Tuesday來源於Tiu,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戰神;Wednesday來源於Woden,是最高的神,也稱主神;Thursday來源於Thor,是雷神;Friday來源於Frigg,是愛情女神。這樣就形成了今天英語中的1周7天的名稱:Sunday(太陽神日),Monday(月亮神日),Tuesday(戰神日),Wednesday(主神日),Thursday(雷神日),Friday(愛神日),Saturday(土神日)。【在歐洲一些國家的語言中,一星期中的各天並不是按數字順序,而是有著特定的名字,是以「七曜」來分別命名的。七曜指太陽、月亮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這五個最亮的大行星。其中,土曜日是星期六,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

在不同地區,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一星期的開始時間並不完全一致。埃及人的一星期是從土曜日開始的,猶太教以日曜日開始,而伊斯蘭教則把金曜日排在首位。在我國,起初也是以七曜命名一星期中的各天,到清末才逐漸為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所代替,習慣上認為星期一是開始時間(某些地區也有把星期日作為一周開始的觀念)。

㈥ 英語是怎麼傳入中國的

英語是怎麼傳入中國的?寫回答有獎勵

英語是怎麼傳入中國的? 15
英語老師的奇怪問題。

這個問題你怎麼看?展開講講...
收起 有獎發布
問題不好答?加入戰隊答題,獎勵更多
3條回答

匿名用戶
2013-11-30
英語是怎麼傳入中國:
英國人很早就通過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購得中國的絲綢,瓷器,茶等商品. 中國商品有很大的需求,以往的利潤被地中海和中亞國家壟斷盤剝.
地圓學說激發了哥倫布向西航行到中國的慾望,但他只到了美洲.後來英國海上霸權超過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於1600年在印度建立東印度公司,以此為大本營與中國和其它亞洲國家交往.
英語是在商務和傳教士的交往中逐步傳到中國,大量頻繁的交流出現於
門戶開放的洋務運動之後。
什麼時候
鴉片戰爭時傳入

㈦ 英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進入中國的學科里的

中國的基本教育(小學至高中)階段,特別是中學階段,外語以英語作為必修課的超過90%。中國自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開始,在全日制普通大學推行英語等級考試,作為對選擇英語作為第一外語必修課課程的達標要求。

中國大陸從1949年至在1960年代中期,因與蘇聯的關系極為密切,外語主要以俄語為第一外語,從1960年代中期以後,選擇英語作為第一外語,1978年特別是1983年以後,英語(外語)是在高等學校升學考試中,和其他科目一樣同等對待。
以此為導向,中國的中學課程,特別是初中教育基本上全部以英語作為外語教學課程的必修課,高中課程超過90%英語作為必修課;除非英語外語專業,在全日制普通大學,一般以英語作為必修課,其他外語作為選修課。

由於高考英語的地位很高,大學四六級與學位掛鉤,近年來各界出現非常多的批評聲音,指責中國教育過分強調英語的地位,忽視中文素質的培養,很多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在英語上,影響了自己專業的學習,中文文化處於受歧視的地位。
然而另一方,因為英語的准「世界語」地位,如果沒有大量熟悉英語的人才,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會產生負面影響。中國的教師大多教授學生語法,不注重讓學生背單詞,很少有老師說在課堂上背單詞,所以中國學生不必擔心語法學不好,只要在家認真背單詞和片語到學校專心聽老師講課就一定能學好英語

㈧ 英語最早是什麼時候進入到中國的

個人認為,自英國與明\清開始朝貢貿易,隨著各口岸英國貿易團的到來,英語進入中國;另外,明代開始陸續有英國傳教士到中國傳教,主要在中國皇宮內庭進行活動,這也是英語進入中國的一條途徑.樓主要考證的話可以參看這一方面的歷史書籍...

㈨ 誰能告訴我 英語在中國的教學歷史啊

我國英語教學歷史的回顧
早在1727年,清政府就在北京開設了俄羅斯文館,教授俄語。這是我國現
代外語教學的開端。直到1862年 ,在恭親王奕沂(1833—1898)的反復奏請下,清政府才在俄羅斯文館的基礎上創辦了京師同文館,開始教授 英語和法、日等國語言。此後的40年是我國英語教學漫長的萌芽階段。1902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宮中學堂章 程》,開始興辦中學堂,並將英語列為中學堂的必修課程。這樣,我國就開始了較為正式的中學英語教學。19 13年,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中學校課程標准》,將英語規定為中學的必修課程。1922年,南京政府效仿英、 美等國,規定英語是中學的必修課,並頒布了第一個全國統一的綱領性文件《中學英語課標准》,其中規定了 英語教學的目的要求、教學時間、教學內容和簡單的教學方法。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教育十分落後 ,有機會學習英語的人不多。故英語教學的規模不大,范圍不廣。
1949年新中國成立,我國的中學英語教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興盛時期。國
家把外語列為中學的必修課程, 制定了全國統一的中學英、俄語教學大綱,並
逐步由專門機構編輯出版了全國通用的英、俄語教材。令人遺憾 的是自1953年
至1957年,因為政治上的原因我國的英語教學受到不應有的排斥,絕大部分中
學都只開設俄語。 這在我國外語教學史上應該說是一次嚴重的歷史教訓。自1958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逐步增加和擴大了開設 英語的學校,英語教學又逐步走上了正軌。有人把這一時期稱為中國英語教學的"第一次復興」。1966 年
以後的十年動亂期間,中學外語教學遭受了空前的摧殘,曾一度陷於停頓。 1969年到1970年以及以後幾年 ,部分學校恢復英語教學,但教學內容政治化,教學方法簡單。
1977年,我國恢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英語熱"伴隨求知熱在全國
迅速掀起。1979年英語高考成績 以10%記入總分,以後逐年增加,到1983年
英語高考總分以100%記入總分。 從此英語成為高考主要的必考科 目之一,這
對中學英語教學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這以後的十幾年裡,中學英語教學取
得了令人矚目的進 展。這一時期可以說是我國英語教學史上的"第二次復興",
是我國英語教學發展最快的時期。英語教 學的規模之大,范圍之廣是前
所未有的。而且這種發展的態勢還在繼續。

閱讀全文

與英語是如何進入中國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