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晉中的來歷是什麼100字
我的家鄉晉中市位於山西省中部,東依太行,西傍汾河,南與長治臨汾接壤,西南與呂梁相鄰,東北與陽泉;河北省相連,西北與太原交界。東西寬為165千米,南北長243千米,總面積16404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50585.33公頃,森林覆蓋面積約12% ,全市東高西低,為階梯型,東為太行山地,中部為丘陵,西部為盆地,全市有一區一市,9個縣,190個鄉鎮,3568個行政村,共300餘萬人。
晉中市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是典型的溫帶氣候類型,冬夏溫差大,一般一月最冷,七月最熱,年平均降水量540毫米。
晉中市地理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為新興工農業區。已探明的礦產有煤,鐵,鋁,銅,磷,鉛,鋅等。農業生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境內有包括汾河,瀟河在內的10餘條河流。方便灌溉,西部土地肥厚,受大陸季風性氣候影響,農作物易於生長。是我省的糧,棉,菜,果,的主要產區之一。東部太行山區山高坡廣,水草鮮美,是我省主要的牧區。
隨著經濟的發展,晉中土特產也吸引了外國遊人,太谷的西瓜香甜可口,祁縣的蘋果遠近聞名,平遙的山葯被稱做山西的「人參」,平遙牛肉,太谷餅更是早以名揚江湖。晉中的麵食更是堪稱一絕,色佳味美的懷仁醋,祁縣的六曲香酒,龜齡集酒被稱為「補品大王」,洪山的陶瓷器皿更是晶瑩剔透。
晉中市位於黃河中游,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歷史的長河中,晉中人文薈萃,鄉賢倍出,有「終不言祿」的介子推,剛直任俠的蓋聶,田園派詩人王維,近代書法家趙鐵山……此外,遍布全市眾多的文化古跡和風景名勝,也為晉中大地添彩生輝。榆次有榆次老城,常家莊園,平遙有歷史名城———平遙古城,天下第一票號———日生昌,太谷有三多堂,白塔,大佛山,昔陽有石馬寺,祁縣有喬家大院,靈石有王家大院.介休有綿山和張北古堡……,全區共有古代建築2038處,古遺址282處,古墓葬105處,革命遺址和紀念建築物314處,石窟寺66處,石刻其他990處。
地方劇有晉劇,祁太秧歌,左權小花戲,左權民歌,榆社霸王鞭,已穩踏歷史舞台。談到風俗名情和明間禮俗,更是說不完道不盡,南庄架火,太谷燈,添倉節也都各成一彩。
晉中市地處山西腹地,緊傍太原,交通十分便利,距太原機場僅10分鍾車程.境內有石太,同蒲,太焦三條鐵路線,有207,108國道,有大運,太長,太舊三條高速公路,為發展晉中旅遊事業,促進經濟建設提供有利條件。
「誠招天下客,譽會四海賓」晉中市將隨改革開放的步伐大踏步地邁進,並響應國家號召,採納人民意見,在創家鄉輝煌。把晉中創建成中部最具有活力的城市群,成為理想的和諧晉中,文化晉中,魅力晉中。
我本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我為之驕傲和自豪。
㈡ 晉中的歷史沿革
據考古發現,在距今約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活動。
商代(約前17世紀—前11世紀)後期,出現城邑。
春秋(前770-前476)時期,境內設有祁(屬今祁縣)、鄔(屬今介休)、塗水(屬今榆次)、馬首(屬今壽陽)4縣,為晉國統領;東部有白狄族所建肥國(屬今昔陽)。戰國(前475-前221)時,全境分別為韓、趙、魏三國所據有。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時,境地屬太原郡和上黨郡管轄。東漢時,在今昔陽置樂平郡,始有縣以上的郡一級建置,全境分屬太原、上黨、樂平3郡。
三國(220年-280年)時歸魏並州統轄,為太原、上黨、西河、樂平4郡所領。北魏統一北方後,改屬並州太原郡、鄉郡(初治今榆社縣社城鎮,後遷今武鄉縣故縣鎮)、樂平郡、上黨郡和汾州西河郡(治今吉縣)。此後相繼屬於東魏、北齊。
隋(581年-618年)初廢郡設州,改屬並、介、韓、遼(開皇十六年設,治今昔陽)、呂5州。後廢州復郡,屬太原、西河(介州改)2郡。不久,又改屬太原、介休、霍山3郡。
唐代(618年-907年)建置變化頻繁,境地由並、介、呂、韓、太、遼、榆、受、箕、汾、儀等州及太原府相繼領屬,至883年(中和三年)定型為太原府和汾、遼2州統領。其中榆次、太谷、祁縣、壽陽屬太原府,平遙、介休、靈石多屬汾州府,樂平、和順、榆社屬遼州。
北宋(960—1127年)時期,境地屬河東路太原府、汾州、遼州、平定軍管轄。宋金南北對峙期間,屬於金。
元代(1271年—1368年),分屬冀寧路和晉寧路。明清兩代,分屬於太原、汾州、平陽3府和遼、平定、霍州3個直隸州。
民國初期,全境分屬冀寧道和河東道。1927年(民國16年),廢除道制,直屬山西省督軍府(後改山西省政府、山西綏靖公署)。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晉中境內各縣抗日民主政府相繼成立,分屬於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邊區政府管轄。1948年7月,晉中全境獲得解放,各縣暫歸華北區太行一專區、太岳一專區和晉中(旋改稱太原)一、三專區管轄。
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設立榆次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省政府派出機構。從此,晉中開始成為一個統一的行政區域,稱榆次專區。
1950年8月,改稱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區專員公署。1955年2月,更名山西省榆次專員公署。1958年11月,改名晉中專員公署,俗稱晉中專區。
1968年9月,成立晉中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5月,改設晉中地區行政公署,仍為山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機構。
1999年9月2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晉中地區,設立地級晉中市,下轄的榆次市改為榆次區。2000年10月,晉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㈢ 晉中市的歷史沿革作文120字
借鑒一下
近幾年,我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幢幢高聳的大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寬廣的柏油路通向各地。其中,變化最大的還是要屬壞境變化了。
以前,有些不文明的人隨便亂扔垃圾,總將一些沒用的東西、雜物扔到路邊、河裡。這些垃圾因沒有人來處理,都已經開始腐爛、發臭。嚴重污染了壞境。
現在,多出了許多環衛工人和垃圾桶。這些環衛工人每天勤勤懇懇,非常勤勞的掃地,每天早出晚歸、起早貪黑。就這樣一段時間後,家鄉的環境明顯好了許多。而且這還一舉兩得,不僅環境得到了改善,而且幫助了一些沒有工作的人。
而在這之前,河面上都長著許多蘆葦,原本混沌的水更加污濁不堪。並且,以前一到夏天,湖面上都是一大片水草,快要把魚兒們活活悶死了。其實原來的湖水清澈透明,魚蝦嬉戲,蜻蜓低飛,在夏天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但現在卻是一條臭氣熏天的「死亡之河」。
但現在,環衛工人們有的乘小船,有的穿防水服,有的手拿鐮刀,都在河邊、河裡割蘆葦。幾個星期下來,一條波濤盪漾、小魚成群的小河又赫然呈現在人們面前。
是的,我們家鄉的未來將更加美麗。我希望未來家鄉的周邊都被青草覆蓋,上面長著五顏六色的奇花異草;門前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流,水清得可以直接飲用,
小溪里游著一群群的游魚戲蝦,它們在小溪里無憂無慮的盡情嬉戲;家鄉還會長滿各種各樣的樹木,而樹木之間有著來回飛翔的小鳥,在夏天,樹木給人們帶來無盡
的清涼。
未來的家鄉是美好的,是豐富多彩的,但這也同樣需要我們來創造。我們應該養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並多植樹造林,來美化環境。只有這樣,我們的家鄉才會變得更美好!。
㈣ 晉中有哪些人文特色
晉中是典型的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基本特點是大分散、小集中。有回、滿、蒙、彝、土、俄羅斯、鄂倫春、藏、維吾爾、壯族、錫伯、哈尼、土家等26個少數民族。
晉商文化是以整個山西為背景,以商貿為中心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它以晉商在中國市場上發跡、稱雄為起點,以明、清兩代,以致延續到民國時期,以商業為紐帶的一系列文化現象。
每年農歷清明節前二日古稱寒食節,這是源於晉中而傳遍全國的節日之一。起因是春秋時期晉國功臣介子推在綿上邑(今介休)被焚而死,晉文公深感悲痛,下令全國在這一天不準生火做飯,用干糧或冷食充飢。秦漢以後,逐步成為地方風俗並向外擴散。唐宋時期,有許多文人學士利用寒食節來謳歌介子推「不言祿」的高風亮節。同時,因清明節前二日正好與「一百五」(冬至後的105天)相吻合,故民間又把寒食節作為冥婚配干喪或暫厝合葬的鬼節日。唐代詩人姚合曾在《寒食》中寫道:「今朝一百五,出戶雨初晴」。直至明清時期,各地仍延續寒食節餐飲冷食的習慣,用以追念介子推。再是,這一天可以隨便興工動土,民間拆房建房或修橋鋪路時,都要事先在這一天挖挖土地、鏟鏟牆,以示工程已經開始,待日後正式興工時,別的神靈也不會干預。
㈤ 晉中的人文歷史是怎樣的
據考古發現,在距今約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晉中已有人類活動。
商代後期,出現城邑。
春秋時期,境內設有祁(屬今祁縣)、鄔(屬今介休)、塗水(屬今榆次)、馬首(屬今壽陽)4縣,為晉國統領;東部有白狄族所建肥國(屬今昔陽)。戰國(前475—前221)時,全境分別為韓、趙、魏三國所據有。
民國初期,全境分屬冀寧道和河東道。1927年(民國16年),廢除道制,直屬山西省督軍府(後改山西省政府、山西綏靖公署)。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晉中境內各縣抗日民主政府相繼成立,分屬於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邊區政府管轄。1948年7月,晉中全境獲得解放,各縣暫歸華北區太行一專區、太岳一專區和晉中(旋改稱太原)一、三專區管轄。
1949年9月,山西省政府設立榆次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省政府派出機構。從此,晉中開始成為一個統一的行政區域,稱榆次專區。
1950年8月,改稱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區專員公署。1955年2月,更名山西省榆次專員公署。1958年11月,改名晉中專員公署,俗稱晉中專區。
1999年9月,撤銷晉中地區,設立地級晉中市,下轄的榆次市改為榆次區。
㈥ 山西省平遙縣晉中市有哪些文物古跡、歷史文化呢
平遙縣主要古跡平遙古城雙林寺、鎮寺等
晉晉商聞名其歷史文化喬家院、王家院、曹家院、平遙古城、綿山等
㈦ 晉中市成立時間
1999年9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晉中地區,設立晉中市(地級市),所屬榆次市改為榆次區。2000年10月,晉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㈧ 關於山西晉中
晉中
晉中市位於山西省中部的上黨盆地,東靠太行山與河北省毗鄰,西傍汾河水與呂梁地區相望,北與山西省會太原市和煤炭重鎮陽泉市相連,南與長治市、臨汾地區接界。全市平面輪廊由東北斜向西南,東北見方,西南狹長,轄2市(區)9縣。總面積16404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9.5%。總人口299萬人。
據考古發現,晉中可考歷史的開端,可上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3萬年左右。商代後期,境內便有城邑出現。春秋時期,開始設立縣一級行政建置。從東漢設置樂平郡起,始有縣以上的郡、州一級建置。歷代晉中各縣多屬太原郡(府)、上黨郡、樂平郡、並州、汾州(府)、遼州等管轄。
晉中是山西省重要的交通樞紐,境內公路、鐵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捷。石(家莊)太(原)、南同蒲、太(原)焦(作)三大鐵路干線交匯榆次,即將全線建成的陽(泉)涉(縣)地方鐵路縱貫東山,全市11個縣(區、市)已實現全部通鐵路。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4803公里,公路密度達到29.5公里/百平方公里。期中高速公路73公里,一級公路165公里,二級公路970公里。
晉中境內現開發利用的礦產有煤、鐵礦、硫鐵礦、鋁土礦、石膏礦、白雲岩礦、石灰岩礦、石英岩礦、砂岩礦、耐火粘土礦、鑄型粘土礦、陶瓷粘土礦、河砂、磚瓦粘土礦等14種,分布於榆次區、介休市、靈石縣、平遙縣、壽陽縣、昔陽縣、和順縣、左權縣等8個縣(區、市)。其中,煤炭探明儲量192.67億噸,佔全省探明保有儲量的7.5%;鋁土礦探明儲量102.6 萬噸,硫鐵礦探明儲量為5537.74萬噸,鐵礦7335.07萬噸,石膏礦1019.46萬噸等,其它白雲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也有一定儲量。
晉中是全省主要農副產品的集中產地和重要供應基地,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是小麥、玉米、穀子、高梁、豆類、薯類及小雜糧;經濟作物是蔬菜、瓜類、棉花、油料,另外水果生產也具一定規模。全市森林總面積(包括經濟林和四旁植樹)506.3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0.59%。
晉中境內現有各級各類文物3795年,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8處,縣(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32處。境內現有平遙、祁縣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左權龍泉、壽陽方山、榆次烏金山三處國家森林公園。平遙古城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近幾年來,以晉商文化為主要特色的108國道沿線「一城(平遙古城)、兩寺(雙林寺、資壽寺)、三山(烏金山、綿山、石膏山)、四院(曹家大院、喬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十大景點,已成為山西省旅遊熱線之一。
晉中國民經濟運行比較平穩。城市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儲蓄存款額增幅較大,雖然受亞洲金融危機滯後影響以及煤焦等主導產業效益下滑的影響,進出口貿易額有所下降,但外商(台商)投資增勢不減,近年年均吸引外資額3000多萬美元。
作為山西的老工業基地,這幾年通過深化體制改革,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科技進步,走環保型、污染少、高效益的多元化工業發展路子,全市工業生產煥發出勃勃生機。現已形成機械、紡織、建材、冶金、化工、電子、煤炭、輕工、食品等十多個門類,全國最大的紡機廠、液壓件廠、鋇鹽基地,都在晉中。此外,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晉中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民用鍋爐生產基地。同時,著重開發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佔有和出口創匯的產品。精梳機、電腦綉花機、鋇鹽系列、碳纖維、砌塊成型機、電解鋁、電纜、服裝等.
近年來,晉中市組織實施了「科教興區、開放興區、民營經濟興區」三大戰略,全市科技教育事業在許多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和突破。目前,全市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0%。全市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率達到65%,農業綜合技術配套率達70%,農業先進實用技術覆蓋率達85%以上。96年以來,連續四年成為全省科技工作先進地市。榆次、介休、平遙、太谷、壽陽、祁縣6個縣(區、市)相繼通過驗收成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市。作為三大興區戰略載體的民營科持續企業發展勢頭強勁,1999年技工貿總收入12億無,利稅總額超過2億元。
教育事業整體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截至1999年底,全市各級各類學校發展到3896所,在校學生492393人,教職工48221人,專任教師33405人,其中大中專院校27所,普通中小學3839所。全市於1999年提前一年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完成了「兩基」歷史任務。中小學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高考成績連年保持在全省前列。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大潮和知識經濟撲面而來,晉中未來經濟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從現實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優勢出發,在未來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審視自己,努力建立跨世紀發展的優勢產業群體,力爭通過五年左右的努力,初步形成區域性的經濟中心、現代物流中心、生態旅遊中心、綠色農業中心。
㈨ 寫晉中的歷史人物和事跡寫一篇作文
介子推生於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後葬於介休綿山(有名作介山)。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稱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說。生年不詳,卒於晉文公元年(前636年)。縣志雲,文公返國,介子推「不言祿」,隱於綿山。晉文公欲求卻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樹而。相傳,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又據通志,介子推「隱後三十年,見東海邊賣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晉成公年間(前607年~前600年)。
編輯本段介子推生平
奉公子重耳出亡
介子推
介子推的出身事跡見諸文獻的極少。春秋時候,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幸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女士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是引發一系列變亂。太子申生被驪姬女士陷害致;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狄,隨行賢士五人,即:狐偃、趙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趙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賈佗;先軫;魏武子」之說。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飢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割股充飢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飢餓難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虐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 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註解:「股」非「臀」,意為「大腿」,是介子推,割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救得重耳!
辭官不言祿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先生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分推」。對此,介子推沒有象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為恥辱,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於「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於處矣」。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艷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介子推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呂氏春秋》雲,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於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於中野。」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夜裡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眾人馬 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就下令三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後放火,周圍綿延數里,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又命人葬之於綿山,秦二世時遷葬於故里裴介村。並改綿山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過錯。將一山崗定為介子推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並立「介廟」於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
編輯本段介子推精神
介子推
固然,作為春秋貴族,介子推的言行處處滲透著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捨身赴義」的潔芳善行,成為中國傳統觀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淵源。介子推不言祿的行為也是知識分子獨立精神的體現,正因為如此,黃庭堅贊嘆道「士甘焚不公侯,滿眼蓬蒿共一丘」(宋 黃庭堅《清明》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英雄豪傑,構成中華民族的脊樑,介子推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奸偽欺罔、人世謬舉的憤懣,他的割股食君的犧牲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淳厚尚儉、信實禮讓的傳統美德的體現;從更深層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蘊涵著對祖國的深沉赤誠的愛戀之情。晉獻公嬖驪姬,殺申生,昏於家,亂於國,而重耳則成為振興晉國的希望。介子推的行為是他篤信愛晉國須愛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許,正是這種對祖國的摯愛,才是人民永遠懷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編輯本段介子推紀念
介子推廟
介子推廟,位於山西省晉中靈石縣境內的張蒿村,稱英毅聖王廟。介廟所建處,原有母子相、母子碑。傳說母子柏所生之處是介子推母子相抱被焚之地。介廟周圍原來環境清幽,濃蔭十里,風景秀麗,氣候溫涼。也由於這個原因,這里也被人稱為「神林」。可惜1942年日本侵略者侵華時,這里的山林廟宇均被火焚毀,現僅存寺廟的偏院一處,院內還存有原廟基的石墩和五通石碑。
介子推與寒食節
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民間普遍認為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人們為了紀念介子推,就在那個月不生明火,吃飯也吃冷的食物。後來一個月漸漸減少到清明節的前一天,即為「寒食節」。過節的當天,家家門上插柳枝、燒紙錢、在野外祭祀、吃冷飯這些都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不過現在人們也常常在寒食節紀念去的親人。 介子推廟
雖然寒食節的真正起源並非來自於介子推,但將紀念介子推作為寒食節起源的說法卻更為流行,甚至後來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取代,許多人又把紀念介子推作說成清明節的起源。 傳說文公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並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節日「寒食節」。第二年清明節,晉文公率眾臣到綿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而復活。晉文公以 為柳樹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 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綿山踏青,抒發思念之 情。並令寒食前一是為「炊熟日」,人們要做許多蒸餅,稱 作「子推蒸餅」;也有人家用麵粉和棗泥做成燕子狀餅(三 角餡餅),然後用柳條串起掛在門據上晾曬,稱作「子推燕」。 每年清明節不僅在房屋(村後)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 山踏青,』並要頭戴上用柳條編織的柳冠或柳環。當時有民 謠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介子推
在介山,有「思煙台」遺址。傳說文公焚林,有百鴉繞煙而噪,或圍在介子推周圍,用軀體遮擋烈焰。晉人感其功德,在此築起一高台,紀念這些義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