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的三國指哪三國
指:魏國由曹丕建立;蜀國劉備建立;吳國孫權建立。魏被司馬氏篡權但未改國號,蜀被由司馬家掌權的魏滅之後,司馬炎篡權稱帝改為晉之後由滅吳,所以說是晉統一天下。
1、魏國:三國時期的魏朝(220年-265年),多稱曹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國。延康元年(220年),曹操死後,曹操之子曹丕逼漢獻帝退位、篡奪漢室政權,曹魏始建。
2、蜀國:蜀國(221年-263年),即蜀漢、又稱季漢。魏黃初二年(221年),劉備在四川(蜀地)成都稱帝,續漢之大統,國號「漢」,史稱蜀漢或季漢。
3、吳國:東吳(229年—280年)即三國時代的吳國,亦稱孫吳。黃龍元年(229年)四月,孫權稱帝,國號吳,改元黃龍,是為吳大帝,則東吳也應始於此年。
(1)歷史怎麼記載三國的擴展閱讀
三分歸晉
265年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司馬炎稱帝後開始籌備伐吳,派王濬於益州大造船艦,以羊祜鎮守襄陽與鎮守江陵的吳將陸抗對峙。在264年孫皓即位後,交州(約今廣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兩年後吳軍意圖奪回但被晉將毛炅擊敗。
269年孫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陸海兩路會師合浦,至271年方奪回交州。279年,修允部屬郭馬於廣州(約今廣東省及廣西省)叛變,孫皓先後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圍剿方平定。同年晉軍率大軍南征,吳國岌岌可危。
東吳重臣陸凱及陸抗相繼去世後,晉將羊祜提議伐吳,但遭賈充反對而作罷。279年西北之亂始平,王濬、杜預上書司馬炎,認為是時候伐吳,賈充、荀勖等認為西北未定而反對。最後司馬炎決定於該年十一月大舉進攻吳國,史稱晉滅吳之戰。
他以賈充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軍、中游杜預胡奮王戎軍、下游王渾司馬伷軍多路並進。280年一月孫皓急任丞相張悌率沈瑩、孫震渡江抵禦王渾軍,但皆戰敗而亡。而王濬軍沿長江配合其他晉軍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尋陽等地,杜預也奪下荊州南部。
三月十五孫皓見晉軍已包圍建業,認為大勢已去而投降。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
『貳』 古代哪些書寫了三國的歷史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者是明朝的羅貫中。《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與《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齊名。《三國演義》作品寫的是漢末到晉初這一歷史時期曹魏、蜀漢、孫吳三個統治集團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復雜斗爭。通過這些描寫,反映了漢末大分裂時代的苦難和明君仁政的願望。其結構宏偉而又嚴密精巧,語言簡潔、明快、生動。戰爭描寫是《三國演義》突出的藝術成就。這部小說通過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斗爭,運用誇張、對比、烘托、渲染等寫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等一批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三國演義》標志著歷史演義小說的輝煌成就。在傳播政治、軍事斗爭經驗、推動歷史演義創作的繁榮等方面都起過積極作用。
《三國志》是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歷史。《三國志》全書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陳壽是晉代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三國志》位列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與《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並稱前四史。
《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
『叄』 三國歷史資料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
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3)歷史怎麼記載三國的擴展閱讀:
記載三國歷史的史書: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國志》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
《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叡分別寫了武帝紀 、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劉禪為後主傳;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從篇幅來看,《魏書》約佔全書的二分之一,《吳書》約佔三分之一,《蜀書》約占將近四分之一,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
在陳壽撰《三國志》以前,已經出現了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可供陳壽參考取材。但蜀漢不像魏、吳二國設有史官,這造成了蜀漢史料的缺乏。
《三國志》取材精審,作者對史實經過認真的考訂、慎重的選擇,對於不可靠的資料進行了嚴格的審核,不妄加評論和編寫。這雖使《三國志》擁有了文辭簡約的特點,但也造成了關鍵人物史料不足的缺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國
『肆』 三國的歷史是誰傳承下來的,羅貫中又是怎麼把三國的歷史寫下來的求詳細跟准確的回答。
三國歷史應該是根據陳壽的《三國志》所傳承下來的。
至於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根據許多歷史資料和民間傳說寫成的。
把其中的大事細細敘說,
不過《三國演義》中許多故事情結都是他自己虛構的。用移花接木的手法使故事的情節更精彩,更吸引讀者!
如果樓主真想了解三國歷史的話,我建議你看陳壽的《三國.志》
這些都是我個人的看法,謝謝,希望被採納
『伍』 三國真實歷史是怎樣的
1.桃源結義:正史並無寫到三人有結拜只提到情若兄弟(年齡:關羽>劉備>張飛)
2.溫酒斬華雄:實華雄死於江東猛虎孫堅刀下,三演反把孫堅寫成是華雄的手下敗將,這對孫堅太不公平了。
3.三英戰呂布∶呂布實被孫堅擊退(公孫瓚沒有參加討董聯盟,所以劉、關、張三也未曾參加,也就不會有虎牢關三英戰呂布。)
4.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只有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郵,袞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長沙太守孫堅和曹操,只有這十三家.孔融當時正忙於對付黃巾賊,不可能分身去討董,陶謙當時只有貢獻一些金錢,並無參加戰役,馬騰當時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參加討董行列,當時公孫瓚正要對付烏桓,亦不可能參加討董行列,至於張楊當時和劉備一樣,只是義勇軍,而劉備當時亦只是跟隨出征。
5.關公斬顏良,誅文丑:斬顏良確有其事,誅文丑的卻是曹操的部下所為。
6.張飛鞭督郵∶實乃劉備所為。
7.徐州誅車胄、古城斬蔡陽:此乃劉備所為。
8.土山約三事:那次戰役關羽是戰敗被擒,並非有「土山約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9.曹操獻刀殺董卓:曹操認為卓終必敗,不領董卓情~逃歸鄉里..曹操獻刀,不見正史虛構的。
10.連環計∶載有貂蟬之人呂布與董卓爭奪一婢女而起並無指出是有人用計。
11.關羽降曹∶無特別記載應為自願(在三演所編造的關羽投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保護二皇嫂」,但這是與史實不符的。根據史書記載∶劉備到徐州後,屯兵小沛,命關羽守下邳。劉備的妻子應該隨劉備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曹兵進攻小沛時,劉備戰敗逃走,妻子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隨關羽在下邳投降的。也就是說,關羽在投降時,身邊並沒有什麼「二皇嫂」。)
12.過五關斬六將∶此五關相距甚遠也無聯系虛構劇情(關羽離開曹操後,直接從許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劉備,並未發生過五關、斬六將之事。)
13.被斬的六將∶三演說被斬的六將是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這幾個人都不見史書記載,連名字也是虛構的。他們的出場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挨關老爺一刀。
14.孫堅之死∶孫堅死於硯山...由於單騎輕出,只帶幾名隨從遭黃祖設伏以落死及流矢射死。
15.孫策之死∶實乃遭刺客暗算傷重不治(在攻打陳登的途中亦是單騎輕出,不過更誇張…只有自己一個人去打獵...無巧不巧被許貢的三名家客給盯上(許貢死於孫策之手)即使孫策驍勇,但臉上一箭,受創極深雖有黃蓋等人後來極力搶救但仍回天乏術)。
16.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記載太少。。。無名過客而已。
17.徐庶進曹營:曹操南征,劉備和諸葛亮、徐庶等南逃,亂軍中,徐母被俘,於是徐庶告別劉備,進曹營。
18.火燒博望坡:非諸葛實乃劉備手筆。發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諸葛亮才出山。
19.糜夫人傷重跳井自殺、超雲推倒土牆蓋井∶正史記載..甘夫人和糜夫人在當陽皆安然無恙..故也沒有超雲推倒土牆蓋井的事情。
20.長板坡七進七出∶趙雲護送家小撤退十分平淡(趙雲只是三義寫成實則戰功平平五虎將)。
21.怒吼長板橋∶曹軍夏侯傑因此肝膽俱裂被嚇死,是小說的誇張手法..(人死點解馬又唔死牙)。
23.舌戰群儒∶無此事。諸葛面見孫權而已..諸如舌戰群儒、群英會、苦肉計、連環計等均為虛構。
24.孫夫人投江∶孫夫人與劉備的婚事,本來只是歷史上無數次政治性聯姻之一。是孫夫人去荊州..並沒有劉備跑到東吳去娶親。這里並沒有多少男歡女愛的色彩。
二人成婚之時,劉備已年近半百,而孫夫人不過二十上下,年齡相差約三十多歲..一個是貪圖皇位的梟雄,另一個是任性而為的驕女,彼此互不信任,何來歡愛?所以,劉備入益州不久,孫權就「大遣舟船迎妹」,而孫夫人也毫不猶豫地回了娘家,還差點帶走了劉備的寶貝兒子阿斗。從此,她一去不返,杳無音信,與劉備恩斷情絕。
後孫夫人投江自盡是假,沒有此事..劉備呢?占據益州之後便娶了寡居的吳氏(吳懿之妹,劉璋之嫂),也看不出對孫夫人有什麼留戀。正因為這樣,在《三國志.蜀書.二主妃子傳》中竟沒有一句話提到孫夫人!史書上沒有記載孫夫人的最後結局,但可以肯定,她是絕不會為了劉備而殉情自盡的。
25.此詩(索二喬)出於曹植之手。。。當時還未出現。
26.周瑜智算蔣干∶實蔣干赤壁後游說周瑜不成(歷史上的蔣干沒有說服周瑜,就回來了,稱贊周瑜雅量高致,並沒有中計,而且這件事發生在赤壁之戰幾年以前。)
27.龐統連環∶記載連環是曹操之決策,龐統未曾參與過赤壁之戰。
28.草『船『借箭∶無此事,此乃孫堅、孫權父子所為,分別發生在跨江擊劉表和濡須之戰。(三國演義之祖【三國志平話】中借箭的是公瑾。)
29.草『船借箭∶在唐代時,張巡在安史之亂中,曾在夜間用草人垂下城牆賺了令狐潮幾十萬只箭,綜合(20)(21)就變成草船借箭了。
30.孔明借東風∶純屬虛構(借東風——冬至時日,多有東南風,此乃曹操之天災,非人為;)
31.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這是作者為醜化曹操,樹立關羽的高大形象而虛構的。在華容道攔截曹操的是劉備,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32.戰長沙:劉備南征荊南四郡,四郡守望風而降,黃忠便隨長沙太守韓玄同降,並未發生戰斗。
33.刮骨療傷:此時華佗已經死了兩年,因此並非華佗所為,似乎只是一般的軍醫所為。
34.諸葛三氣周瑜∶周瑜當時並未注意過諸葛亮。。。極少碰面…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於周瑜病逝後,蜀國弔唁的代表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35.征漢中:征漢中時的前線總指揮是劉備,諸葛亮留守成都搞後勤工作。
36.賠了夫人又折兵∶單純的政治婚姻。
37.周瑜之死∶周瑜死於巴丘,操勞過度。
38.計借荊州∶實乃魯肅之計,以劉抵曹。
39.馬騰討董卓∶馬騰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馬,不但沒有參加討董聯盟,而且還幫助董卓鎮守長安。
40.馬超興兵∶實乃背父,叛亂(至於馬騰之死,並非馬騰謀誅曹操被殺,馬超起兵報仇,而是馬超起兵反曹,所以馬騰被殺。)
41.取蜀攻略∶由法正,龐統完成。
42.張松獻地圖∶劉備入蜀後,拉攏法正與張松,並詢問蜀中的兵馬糧錢等情況,於是張松繪制了《西蜀地形圖》
43.喬國老應是『橋國老『,和喬玄並不是同一人。
44.貂蟬∶存在置疑…但王允的確有個導致董卓與呂布反目的侍女。
45.劉岱∶正史有兩個劉岱,反董卓聯盟的劉岱和曹操手下的劉岱並不是同一人。
46.韓遂幾歲∶演義中,曹操問韓遂幾歲,韓逐答四十,此處錯誤,此時韓遂已經七十多歲了。
47.關羽單刀會∶按照《三國志~魯肅傳》和韋曜《吳書》的記載,並不是關羽到魯肅那裡去赴會,而是魯肅到關羽那裡去赴會,「單刀赴會」的孤膽英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而三演本末倒置,「單刀」乃軍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大刀。
48.關羽與同僚∶關羽與同僚的關系很不和諧。
(1)馬超∶聽說馬超歸附,對其不服,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的才能可與什麼人相比?」(《三國志 馬超傳》)
(2)黃忠∶聽
『陸』 三國鼎立的歷史記載
魏、蜀、吳三國鼎立期間,雖然兼並戰爭仍舊繼續進行,但是,由於三國的統治者為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都比較重視在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秩序的安定。比起東漢末年那種無數軍閥割據的紛亂局面來,相對地說要好得多。實際上三國鼎立是中國遭受十幾年大破壞以後逐漸恢復統一的一個過渡階段,三國的統治者在本國內所採取的某些政治、經濟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季漢諸葛亮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趙,外結孫權,內修政治」的策略;孫吳發展世家大族的統治政策等,客觀上對全國的統一都起著有益的作用,它們的產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這其中貢獻最大的當數曹操。無論軍事還是文學,他都引領了這個時代的潮流。正是他的出現,使得原本復雜的三國局面變得更加異彩紛呈、撲朔迷離。
三國鼎立時期戰爭三國的鼎立,也是三國間長期的、更復雜紛爭的開始。
三國鼎立時期的戰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荊州、漢中。淮南、漢中分別為魏吳、魏漢的邊境地,而荊州為三國接壤,且當時各佔一部,是爭奪最激烈的地區。曹操於荊州赤壁戰敗還北方後,成功地進行渭南之戰,全據關中,同時在譙(今安徽亳州)開辟水軍訓練基地。面對孫權、劉備兩個對手,採取東攻西守或西攻東守的方略,力避兩面作戰。先與孫權爭奪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戰的勝利,遏制了孫權攻勢。後與劉備爭漢中不利,乃集中兵力,與孫、劉爭荊州。 魏、漢、吳三國爭奪荊州,引發了樊城、江陵、夷陵三次大戰。劉備進取巴蜀,激起孫權不滿。劉備奪取漢中,鎮守荊州的季漢名將關羽也率軍自江陵(今屬湖北荊沙)北上,圍攻襄陽、樊城(今襄樊)曹軍,更使曹魏震動。曹操採納司馬懿等人的計謀,進一步離間孫權、劉備,促成孫權遣軍襲取江陵,擊殺關羽,而曹魏坐收漁人之利。劉備企圖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不顧群臣反對,自統大軍攻吳。孫權求和不成,進一步與魏修好,命陸遜為大都督,率軍5萬拒漢軍,採取後退避銳、集中兵力、相機決戰的方略,於章武二年(222)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季漢因此國力大損,孫吳亦有北顧之憂,戰後雙方重修舊好以抗強魏,致三國又有較長時期的鼎立。
曹魏促使吳、漢相互削弱,自身贏得休養生息的時機,國勢日益強盛。其間曹操病亡,曹丕稱帝,以魏代漢,籌謀南進。孫吳及時調整部署,轉而對付曹魏。憑借長江天險和相對強大的水軍,先是擊退魏軍三路進攻,繼又兩次迫退進至廣陵(今江蘇揚州境)的魏軍,使曹丕至死未能越長江一步。 夷陵之戰後不久,劉備病亡,南中(約今雲南、貴州及四川西南部)地區的漢、夷豪強勢力反漢。輔政的季漢丞相諸葛亮於建興三年(225)統兵分三路向南中進軍,以攻心為上,輔以攻戰,平定南中,加強了夷、漢間交往,促進了南中發展。季漢後方得以鞏固後,諸葛亮對內繼續發展經濟,精心治軍,不斷增強國力,對外加強聯吳,為北向攻魏創造條件。建興五年諸葛亮統10萬大軍北屯漢中,拉開攻魏之戰的序幕。不用部將出子午道(今陝西安康過秦嶺至西安)直攻長安(今西安西北)的建議,而實行先攻隴右、再取秦川(關中一帶)的謹慎方略。因次年馬謖失街亭(今甘肅天水東南,一說今張家川北),漢軍還漢中。後統軍數萬北圍陳倉(今陝西寶雞東),不能速決,糧盡而退。繼又數次與魏大將軍司馬懿等交戰,但直至十二年病亡,諸葛亮攻魏之戰未獲重大戰果。
孫吳雖大破魏大司馬曹休於石亭(今安徽潛江境),遏制了曹魏攻勢,卻無力北進,乃一面抗魏,一面鞏固南方和向海上發展。黃龍二年(230),遣將衛溫等渡海至夷洲(今台灣),獲數千人而還。後又兩次遣將航海至遼東,聯絡公孫淵,以牽制曹魏東北。魏明帝曹佰發兵攻討公孫淵失利後,於景初二年(238)改令太尉司馬懿征遼東,平定遼東、玄菟、樂浪、帶方等四郡。 司馬懿成功地阻遏諸葛亮進攻和征戰遼東,威望益高,權勢日重。及明帝病亡,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輔八歲太子曹芳登基。曹爽懼司馬懿得勢,急於建功樹威,貿然率軍攻漢,兵敗興勢(今陝西洋縣北)。司馬懿以年老多病辭職,韜光養晦,暗養心腹死士,又和太尉蔣濟配合,於正始十年(249)發動兵諫,處死曹爽,獨攬軍政大權。又出兵淮南,平息王凌的反叛。其後,司馬懿子司馬師、司馬昭先後平定稱丘儉、諸葛誕之亂,徹底鏟除史稱「淮南三叛」的曹氏勢力。曹魏政權已是名存實亡,司馬氏至此完成代魏准備。
三國後期,吳、漢漸趨衰弱,聯盟已不能抗衡魏國。孫權病亡後,吳雖有過抗擊魏軍獲勝的東興之戰,但已是強弩之末。季漢姜維多次征戰隴西,但敗多勝少,推進中原的夢想早已破滅;兵力嚴重不足,漢中外圍要點也被迫放棄,退守漢、樂二城。而魏國司馬氏發展經濟,穩定政局,軍事實力不斷增強,統一天下的條件逐漸成熟。針對季漢弱孝邊境無備的狀況,定下先滅蜀再順江吞吳的戰略決策,景元四年(263),獨攬朝政的大將軍司馬昭遣軍分三路攻漢,當主力受阻於劍閣(今四川劍閣東北)後,名將鄧艾過陰平小道出奇兵,魏滅季漢之戰告捷。 魏咸熙二年(265),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公開以晉代魏,加緊滅吳准備。季漢已滅,吳國唇亡齒寒,加之政治腐敗,致使人心背離,發生吳西陵督步闡據城叛吳降晉。吳國名將陸抗隨機應變,於鳳凰元年(272)迫退晉軍,取得平步闡之戰的勝利,遲滯了晉滅吳戰略意圖的實施。晉經過長達八年的准備,於咸寧五年(279)十一月至次年三月,發兵20餘萬,自巴蜀、襄陽、壽春、下邳等六路進軍,以空前規模的水陸軍協同作戰,直取建業(今南京),一舉滅吳。
歷史地位及作用三國時期戰爭,促進了由分裂局面到三家局部統一,進而實現全國統一的歷史進程,推動了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諸方面的較大發展。戰爭的形態有了新的發展,出現水、步、騎兵配合的大規模作戰。各國注重發展適應本國地理特徵的兵種,曹魏的騎兵,孫吳的水軍,季漢的步兵,戰鬥力均較強。隨著戰爭對象的多極化,及敵我雙方所處戰略態勢的復雜,軍隊部署、謀略運用都有不少範例,其中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謀略尤為出色。諸葛亮審時度勢制定的《隆中對》,雖後來形勢變化而未能完全實現,仍不失為一個劃時代的較完整的戰略計劃。軍事外交頻繁,聯盟戰略靈活,三家進行的赤壁大戰和爭奪荊州,堪稱範例。對邊遠民族地區的作戰中,「攻心為上」也有更出色的運用。作戰方法上,諸葛亮推演陣法所作「八陣圖」,以及廣泛使用的火攻、奇襲、伏擊、地道等,均為後世傳揚。
隨著戰爭發展,統帥指揮機構已趨健全,鼎立三方都善於選將用人,依靠他們策劃和進行戰爭;同時促進了一些軍事制度的改革和建立,中外軍體制的形成,世兵制的實行,參謀制度的完善,影響深遠。後勤保障越來越注意後方供給基地的建設,均實行空前規模的屯田。軍隊裝備有明顯改進,季漢創制一發十矢的連弩,適宜山區運輸的「木牛」、「流馬」,改進的鋼刀,曹魏所制發石車、指南車,大量使用的馬鎧,孫吳大量製造的各種性能良好的船隻,均很著名。
三國時期的軍事理論研究,隨著豐富的戰爭實踐不斷深入。曹操的《孫子注》開創整理研究《孫子兵法》先河。諸葛亮的軍事論述很受後人推崇。
『柒』 歷史上真的有三國時期嗎
嗯,這種不輕易聽信「專家」「教授」而自己認真研究的態度是很不錯的(也許是這家「品」那家「說」都說的煞有介事以致大家連基本事實都開始懷疑了ORZ所以最好的方法還是自己找^0^)
建議你看看高中歷史教材中國古代史一冊……雖然很多人說編得不好
但也還算是權威- -|||(我們正在學)(《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鑒》甚至《九州春秋》、《魏略》什麼的都有,就是不好找……)或者查網路的詞條。沒有啊?那你看下面好了。
關於三國:三國是中國的一個歷史時期。東漢末年,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並實際上以丞相的職位掌握東漢政權,取得「魏王」稱號,加九錫。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承其位,同年強迫東漢的末代皇帝獻帝劉協將皇位禪讓給他,建立了曹氏政權,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政權正式滅亡,三國時代正式開始。221年,以益州為根據地的劉備自立為皇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同年,割據揚州、荊州、交州等地的孫權接受曹魏政權的冊封,開始稱「吳王」。229年,他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吳」,史稱「東吳」。已經事實上控制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於263年吞並蜀漢後,司馬炎於265年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西晉於280年攻克江南的孫吳政權,正式統一中國,三國時代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