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樟林古港歷史變遷調查背景怎麼寫

樟林古港歷史變遷調查背景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08-08 13:54:44

㈠ 樟林古港的歷史上的樟林

100多年前,潮州、澄海、饒平、南澳四縣(市)在樟林交匯。這里,海闊江寬,宋代就已是潮州東部的鹽業中心。明萬曆年間(1573-1619)近海漁業大有發展,這里迅速成為「漁鮮盈市」的埠頭,樟林開始名播潮州。清開海禁,沿海各省商賈漁船,來往更加頻繁。因廣東商船大桅桿上部及船頭均油紅漆,故有「紅頭船」之稱。當時,紅頭船隊從這里出發,浩浩盪盪,揚帆遠征,成為樟林港的一大特色。時至今日,人們提到紅頭船,仍會聯想到當年樟林港碼頭上,千千萬萬華僑先輩漂洋過海,到世界各地謀生的情景。

㈡ 有關樟林古港作文500字

寫作思路:寫樟林古港和大自然連在一起,寫的時候注意從空間上面,用總分結構進行描寫。

我的家鄉在汕頭,那裡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叫樟林古港。

樟林古港的景色非常美,每次我回家鄉,都要去古港走一走。一進正門,就有一艘巨大的紅頭船停在溪上,為什麼叫紅頭船呢?因為這艘船的船頭塗有鮮艷的大紅色,因此得名。樟林古港還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以前華僑回鄉探親和做生意都要在這港口乘坐紅頭船。

船的對面有一個寬闊的廣場,每到晚上,紅頭船的燈光亮了起來,廣場也跟著熱鬧起來了。小孩子在快樂地奔跑著,大人也跟著音樂跳起廣場舞。船的下面有一條溪流,溪流彎彎曲曲的,一直通往出海口。沿著小溪走進去,兩旁高大的玉蘭樹散發著玉蘭花的清香。

再往前走去,有一個巨大的人工湖,湖水清澈見底,一眼就能看到水底黑白的鵝卵石,魚兒在卵石間游來游去。湖的周圍是家鄉有名的小食街。每間店鋪都裝修的很有潮汕特色,很多遊客來這兒旅遊都會去嘗一嘗這些特色美食,吃完還會帶點手信回去給親朋好友嘗嘗。

樟林古港的景色非常美,如果你去了,一定會流連忘返的。

㈢ 樟林古港的分析

為了進一步明確樟林古港優越的地理方位與形成年代,這里還必須把經地理學家科學測試和考古資料分析得來的,這五大沙隴的形成和韓江的再度分汊以及各代表著不同年代濱線位置的情況作一簡略的說明。據《韓江三角洲》和地質學 家陳訓深 教授《澄海土地的由來》一文及實地踏勘基本可斷:
第一列沙隴稱為韓江三角洲下游「周代濱線」即起自鹽灶——樟林——內底——上華——庵埠——桑浦——玉井,這一線以貝丘堤為基礎,其年代測定為距今約 4000 —2500 年形成的;第二列沙隴稱為「漢代濱線」。起自南砂——蓮陽——澄城——外砂——鷗汀——歧山,這列沙隴規模特別宏大,長約 28 公里,寬 1.5 —— 2.5 公里,與第一列沙隴相距 4 公里,距今約 2000 年形成;第三列沙隴稱為「唐初濱線」;起自和州—海後—白沙埔—新溪—頭合—陳厝合—金砂,距今約 1400 年形成;第四列沙隴稱為「宋末濱線」,此時韓江三角洲已推至鳳洲、壩頭、九合、龍湖一帶,距今約 700 年,以七合、義合、金興、合昌、福建圍、北港、小萊蕪、珠池一線為第五列沙隴,距今約 150 年。
在韓江三角洲下游五列沙隴依次形成和先後成陸的同時,與其同步進行的就是韓江的第二級分叉,即古潮州溪、西溪、東溪和北溪進一步分叉。如古潮州分成南北兩汊;西溪分成外砂河、新津河和梅溪;東溪出程洋崗和龜山後,河流逕直,但至宋代又分出盛州溪、合昌溪、鯉鮕溪、草溝溪等無數小叉,北溪原是一道流量較少,流勢較弱的小溪,但由於「唐初濱線」形成與三角洲平原的不斷浮聚、延伸,至宋代其河床發育基本定型,上游流量銳增,便分出東隴溪、古樟林溪、義豐河和黃厝草溪等多條叉河。此時的韓江三角洲下游,潮來一片汪洋,潮退河海交匯,大小港口,燦若群星,據地方誌載,自東北向西南,計有:東隴港、旗嶺港,飛錢港、大洲港、蓬子港、辟望港、大衙港、南港、北港、西港、溪東港、新港、天港等等,還有無數瞬息萬變的小港,難以盡名,其可謂呈現一派河川縱橫,交織成網、星羅棋布,燦若繁星的畫圖。

㈣ 澄海某名勝古跡的歷史演變

澄海—「紅頭船」精神代代揚

澄海是汕頭經濟特區東翼的一個新興城市。
一提起澄海,人們會自然地想起昔年的"紅頭船"。在清代中葉,汕頭開埠之前,這里被譽為"潮郡噤喉",是粵東地區對外貿易的"通洋總匯"。在澄海的樟林港,對外通商的紅頭船雲集,粵東和閩南的先民一批又一批乘坐紅頭船飄洋過海,經商謀生,繁盛時間超過一個世紀。澄海是紅頭船的發祥地,對澄海人及澄藉僑胞來說,"紅頭船"既是苦澀的回味,又是美好的嚮往;既是萬千赤子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橋梁,又是海內外潮人團結的紐帶。"紅頭船"所展示的"團結、拼搏、拓展、創新"的時代內涵,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是催人奮進的一種精神!
澄海,位於粵東韓江下游出海口,瀕臨南海,毗鄰港澳,海岸線總長66.9公里,全區分設15個鎮(街道),總面積402.5平方公里,人口86萬,是廣東省乃至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縣份之一。旅居海外華僑及台、港、澳同胞68萬人,是廣東省的著名僑鄉。澄海藉華僑的足跡遍及世界五大洲3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出類撥萃的有愛國華僑蟻光炎等,還有崛起於19世紀中葉、歷經百餘年而不衰、享譽潮汕和國外的華僑陳慈黌大家族,以及蜚聲東南亞、創辦多元化跨國集團企業"正大集團"的華僑謝易初大家族。多年來,他們遠跋重洋四海創業,為旅居地的繁榮發展作出貢獻;他們熱愛祖藉故土,為家鄉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無私奉獻,把滿腔的報國之志和思鄉之情傾注在支援家鄉建設大業上,為祖國和家鄉的繁榮興旺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澄海人傑地靈,山川毓秀,人文蔚起,俊才輩出,素有"海濱鄒魯"和"文化之鄉"之稱。先後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廣東省文化先進縣(市)"和「全國文化先進市」。在澄海這塊土地上,出現了著名學者黃際遇、吳貫因、杜國庠、王鼎新,以及著名作家秦牧,著名美術教育家王遠勃,雕塑家唐大禧版畫家許欽松,著名戲劇家侯楓,現代文學家林山,潮劇表演藝術家洪妙、姚璇秋等。澄海有著文化積淀深厚、社會能人眾多和市民知識層次較高的人文優勢。此外,優越的自然環境,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物產資源和旅遊資源,以及眾多的海外僑胞,等等。所有這些,都是振興澄海經濟的有利條件。
勤勞勇敢的澄海人,依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富民政策,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群策群力,發揚祖輩相傳的"紅頭船"精神,拼搏奮進。他們繪制了切合實際的宏偉藍圖,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取得了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成就。在世紀之交,新一代的"紅頭船"故鄉子民,在區委區政府帶領下,響亮地提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努力把澄海建設成為文明富裕的現代化海濱城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在跨進新世紀之後,澄海人民將充分發揮特有的區位優勢、僑鄉優勢和人文優勢,掀起一場更加波瀾壯闊的現代化建設新高潮,秦響一曲曲動人的凱歌!
"三高"農業如日中天。澄海素以水稻高產、"種田如綉花"名播遐邇。在邁向工業化的進程中,澄海農業並沒有卻步、沒有萎縮,而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全區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日趨完善,土地資源保護良好;扶貧工作長足發展;農田水利基本形成"排得出、灌得上、降得下"的網路;江海堤圍建設不斷加強。1989年,澄海區摘取了全國第一個雙季水稻年畝產超1000公斤的"噸谷縣"桂冠,此後又連續12年保持"噸谷縣"稱號。全區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促進農業生產不斷上規模上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0年全區蔬菜、禽畜、水產、水果"四大基地"總收入30億元,比1995年增長了2.7倍。涌現了樟林林檎、董坑草莓、柴井韭菜、上巷反季節蔬菜等一批"一村一品"的生產基地。新溪鎮的新溪珍珠養殖場是世界首家淡水有核珍珠養殖基地。
農村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農民生活蒸蒸日上,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發的新氣象。
投資環境日新月異。全區交通、能源、通信、供水等各項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發展較快,投資環境更加優化完善。國道324線貫穿全境,鎮鎮村村鋪設水泥路面,國道、省道、市道、村道交織成網。公路密度達到91.3/百平方公里,居全省先進水平。位於汕頭市境內的汕頭機場,已開通國際國內航線36條,毗鄰的廣梅汕鐵路和廣深、深汕高速公路先後通車,使你頓感"天涯若毗鄰"。萊蕪碼頭開通了香港、澳門及國內沿海港口城市貨運航班。城鄉水電供應充足。擁有1座220千伏輸變電站和5座110千伏輸變電站以及裝機容量7.5萬千瓦的長海火力發電廠,年總供電能力達8.5億千瓦時;自來水日供水量24萬噸,保證了工農業用水和居民飲用水需要。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21萬門,行動電話11.8萬戶,每百人擁有電話機19.97部。外砂海關及與之相配套的商品檢驗、衛生檢疫、動植物檢疫、邊防檢查等和港澳貨運車輛查驗場,為貨物進出口提供優質服務。1998年澄海投資環境已躋身於全國百佳縣(市)的先進行列。
工業經濟不斷壯大。近年來,全區不斷調整和優化工業布局,企業體制改革緊緊跟上,引進了一大批國內外先進技術設備,生產規模逐步擴大,技術檔次逐步提高。全區擁有工業企業近7000家,從業人數20多萬人,已初步形成工藝玩具、塑料製品、毛織服裝、輕工機械、食品加工、裝飾建材等為主的輕型和外向為特點的工業新格局。外向型經濟迅速發展。20年來,澄海充分發揮僑鄉優勢,以僑引僑,以客引客,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累計近10億美元,現有三資企業發展到501家;外貿進出口總值累計25億美元。
精神文明躍上新高。澄海區在加快經濟發展同時,花大力氣抓好精神文明建設,積極開展創建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的活動,正在向建設文明富有的海濱新城市的目標邁進。"揚文明新風,建現代澄海"主題活動在城市廣泛興起。創建"安全文明小區"、創建"五好管理區"、創建"文明窗口"、"文明家庭"和"美在農家"的競賽活動蓬勃發展;"幫百村、聯千戶、結萬對"和"訪貧問苦送溫暖"、"情系老區獻愛心"等活動盛況空前。幼兒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全面發展;體育活動、健身運動龍騰虎躍;版畫、燈謎、潮樂、古箏、文學、書法、動物舞蹈等文化藝術群芳斗艷;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事業有聲有色,宣傳效果不斷增強。澄海區先後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廣播電視先進市"。
澄海區十分重視社會政治的穩定。為確保群眾安居樂業,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全區建立群防群治機制,公安幹警堅持日夜巡邏伏哨,鑄警魂,顯警威。區公安局連續五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公安局"。
澄海--"紅頭船"的發祥地,正以嶄新的形象,弘揚"紅頭船"精神,同心同德,努力拚搏,奮勇前進。聰明、勇敢和善於開拓的澄海人民,必將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中創造出無愧於先輩的新業績,譜寫出更加光輝燦爛的歷史新篇章!

樟林古港

樟林古港位於東里鎮樟林東南面,是清乾隆至咸豐年間粵東重要對外貿易港口,以及沿海客貨運輸的集散地。...
鄭皇故里旅遊區

1985年,重修鄭信衣冠墓,現墓地為0.2公頃,有三進石台階,配以混凝士結構的風雅欄桿,使墓地成為整院。...
3
塔山古寺

「山無塔以塔名亦異,有石似塔,故名」。塔山位於澄海區蓮上鎮,交通方便,終年常綠,四季如春。...
4
蓮花山溫泉度假村

蓮花山溫泉度假村位於澄海區蓮華鎮境內的蓮花山南麓,是潮(洲)、澄(海)、饒(平)的交匯點。...
5
萊蕪島海濱旅遊度假區

萊蕪島海濱旅遊度假區距市區約10公里,整個島面積僅1.42平方公里,遠望宛若神女卧波,仰天舒躺,故民間素有「向天美人」的美稱。萊蕪島雙峰勻稱,猶如神女豐滿的胸脯,故又俗稱「乳房山」,「奶蓬山」。島上有1座古堡,是明清屯兵哨所遺址,已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6
陳慈黌故居

陳慈黌故居 始建於清朝宣統二年,歷時近半個世紀,集陳家幾代人的心血。...
7
樟林天後聖母廟

樟林鄉的天後聖母廟,是潮汕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天後廟宇。廟宇落成,碑石林立。這時的天後聖母廟變得十分宏麗,名冠潮汕。廟宇為皇宮式建築,紅牆朱瓦,金碧輝煌。門前是廣場,場前是照壁,繪紅日澄波,瑞彩炫目,有二尊高大的灰獅,雄踞場中,兩傍旗桿沖天而起。入...
8
神山勝景

神山位於澄海市區澄華街道冠山居委轄區內。據縣志記載:神山高十一丈,周圍七百餘步。山雖不高,但峰壑峭立,樹木爭榮,風景秀麗。 澄海置縣之初,邑地末城。明隆慶二年(1568年)蔡楠任知縣期間,擇冠山作議政之所。並依其天然地勢,或建或辟,築碑刻字,以...
西塘幽翠

潮之名園「西塘」,始建於嘉慶四年(1799),有涼亭、書屋。至光緒年間,為南社洪家購得,延師按蘇州園林式樣擴建。雖畝余,亭榭樓閣,假山蓮池,客廳書房,園林花木莫不具備。跨入「西塘」外門,走過綠竹成行的池堤,下廣埕,可見大門,門匾上刻「西塘」二字,邊款...
10
鄭信衣冠墓

鄭信衣冠墓位於市區北面的上華鎮華富村。鄭信,又名鄭昭。其父鄭鏞,原為澄海華富村人,於清康熙年間乘紅頭船到暹邏(今泰國),後娶暹女洛央為妻,1734年生下鄭信。不久,鄭鏞去世。鄭信後被財政大臣坡耶節基收為義子,13歲進入宮廷,初任侍衛,後升至侯王。當緬軍...
11
黌利故居

黌利故居,位於澄海市隆都鎮前美管理區,為旅泰華僑巨商、著名航海家、實業家陳慈黌(1847-1921)於清末民初置建,該祖居總佔地254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0平方米,包括郎中第、善居室、壽康里和三廬4個各具特色的單元,共有房413間,廳93間,形成規模宏大、中西結...
12
寨城舊跡

樟林在歷史上,稱過樟林村、樟林鎮、樟林埠、樟林市,也曾稱為樟林寨、樟林寨城、樟林區、樟林鄉。如康熙七年,澄海縣展復之後,署縣事通判閻廳英修樟林石城。稱為「樟林寨城」在原「樟林寨」之中。「樟林寨」周長八百丈零五盡,環植榕樹,但不久寨為寇盜所毀。現據...
13
虎丘丹砂

在蓮下鎮程洋崗東面的虎丘山摩崖石刻,是澄海歷代志書都予收編的景點、著名的石刻。有宋代的」建炎大道」(宋皇朝建炎二年兵卒疆巡儉書),明代的「第一山」,「鳳鳴歧岡」(明代名人楊任斯墨跡)等。虎丘山又稱歧隴,鳳山,高250米,周圍1000米,因形似蹲虎,與蘇...
14
蓮花山溫泉旅遊度假區

蓮花山位於澄海,饒平,潮州接壤處,距市區約14公里;蓮花山脈攬東西面的大月山,夾峰山綿延至閩,贛兩省,面積約800平方公里。蓮花山因其山勢雄偉,主峰挺拔,層層環拱宛出水蓮花而得名。主峰位於澄海境內,海拔562米,與隔海之南澳島筆架山對峙,為汕頭市面上境地...
15
蓮峰靈秀

蓮峰靈秀——蓮花山位於境北的潮澄饒交界處,五峰挺,高壓諸山,從遠處眺望,宛如—朵秀麗蓮花含苞欲。早春曙照,晨霧縹渺;夏雨新晴,白雲繚繞,蓮峰似出水芙蓉,雪肌玉質,芳顏微露,號稱「一郡之文」。山上還有陳吊王兄妹抗元時所建的石龍 寨;山下「碧沙溫泉」...
16
南峙探古

南峙山位於澄海境內中部,昔時稱「南畸山」,因山上遺有古先民母系氏族祭天的殘跡而得名,很有考古價值。宋紹興二年(1132年)於山麓建有「塔山寺」,因山有石似塔而得名。後歷經滄桑幾度興廢,1986年由海內外鄉賢竭誠襄助重建。現古寺依山臨水,佔地4000平方米,山...
秀夫宅第

秀夫宅第位於澄海市中心城區「港口」管理區。南宋末年,宋朝文武名官陳宜中、陸秀夫、張世傑、文天樣等在福州擁立宋帝只。陸秀夫因與陳宜中政見不同,於景炎元年5月被貶來潮,攜家眷住於辟望港口(今澄城鎮)原潮州知州蔡磐溪的宅第。陸還在郭厝巷楊厝大院內設教館...
18
黃氏家第

黃氏家第也稱狀元先生第,位於隆都鎮隴美村。該第系明嘉靖年間潮州狀元林大欽請旨為其老師黃石庵所敕建的。全第為硬山頂三進土木結構,造型精巧雅緻。大門石匾刻「黃氏家第」四字,落款「門人林大欽題」,門聯「狀元先生第,進士世范家」,均為林大欽手書。該第現為...
19
塔山風景區

塔山風景區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處,是汕頭人郊遊常選之地。 ...
20
萊蕪風景區

萊蕪島風景區 位於澄海南海濱...
21
冠山風景區

冠山風景區 位於上華鎮內...
22
世界貝類陳列館

位於隆都新溪...
23
鄭王墓

位於上華鎮華富村的烏鴉地上...

這么多,你老人家仔問的是哪一個?!

㈤ 澄海樟林古港今日面貌

樟林古港故址
樟林古港,位於今澄海市東里鎮境內。她曾經是清代粵東地區商旅繁忙的「通洋總匯」,享譽海內外。至今,原來的海岸線雖已東移十多里,但古港遺址猶存,對研究古港的光輝歷史、清代遠洋航海事、貿易以及對潮汕華僑先輩出國啟航聖地的紀念,都有極大的價值。
樟林之所以能成為粵東通洋總匯,是由它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條件決定的。辟港之先,樟林、東隴一帶,屬閩粵海陸交通及邊防要地。宋代,這里就已是潮州東部的鹽業中心。明洪武三年(1370),水軍寨建石城設船塢、造戰艦,並訓練水軍,防守海道。樟東港口的商漁船出入繁忙,初步形成漁港。洪武十四年,朝廷於此設「東隴河泊所」,徵收漁稅。嘉靖三十五年(1556),散居於樟林山邊的先輩,為發展生產,保聚黎庶,擇址「南涯新埔」創建寨城。明萬曆年間(1573-1619)近海漁業大有發展,並迅速聚集為「漁鮮盈市」的埠頭,附近各地,爭先來此上市,樟林開始名播潮州。清康熙初年劃界斥地,沿海居民內徙五十里,澄海全縣撤裁,樟林「社散村荒」,黎民流離失所,康熙八年,才重返故鄉,再建家園,並於廢墟之上,修築石城。當局移東隴河泊所署於城內,並設右營守備署、樟林母汛、樟林鎮巡檢司、海關稅館、樟林急遞鋪等官署衙門加強管理,樟林開始迅速恢復,航海事業初具規模,逐步成為澄海北部的政治、軍事、經濟、交通的中心,為樟林港的發展和繁榮創造了條件。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初馳海禁,由「片帆不準入海」至「准其出入貿易」。故商民紛紛集資,造船出海。康熙六十一年(1722),又准與暹羅進行大米貿易,樟林港遠洋航海事業遂應運而生,由漁業港猛轉為商業港。
海禁既開,海運事業熱潮隨之躍起。雍正七年(1729),樟林的東隴河泊所撤裁,改設樟林鎮巡檢司。此時,沿海各省商賈漁船,來往更加頻繁。為便於辨別、管理,雍正元年(1723),規定各省商、漁船的標識,並進行審批、登記、發牌,並隨時派兵船巡海稽查。因規定廣東商船大桅桿上部及船頭均油紅漆,(福建油綠漆)故粵船有「紅頭船」之稱。
「紅頭船」事業的發展,促使樟林港日益昌盛繁榮。樟林港於是重整了市容,修路建橋築碼頭,蓋建了許多埠鋪,外地客商紛紛來樟創業,形成擁有「八街六社」的樟林埠。期間,浩浩盪盪,揚帆遠征,走南闖北的紅頭船隊,成為樟林港的一大特色。時至今日,人們提到「紅頭船」,就會聯想到當年樟林港碼頭上,千千萬萬華僑先輩背井離鄉飄洋過海到世界各地謀生的情景。 以後,樟林又歷經自然和歷史的滄桑變化,成為沿海埠市,但她的遺跡猶存,依稀可辨,後代子孫訪址尋蹤,還算有處。
於今,在原來「紅頭船」出海的地方豎立一塊刻有「樟林古港」的石碑。石碑附近,當年的許多建築物,如天後宮、南社港、新興街、永定樓、棧房建築群、風伯廟、山海雄鎮廟等等,有些已改為民居 有些雖經歲月風雨,破損有加但還清晰可變,成為人們旅遊觀光、重溫歷史接受教育的好地方。 (本文系汕頭大學圖書館特藏組根據李韶雄《清代粵東「通洋總匯」——樟林港》一文及其它資料整理編輯而成)

㈥ 汕頭市樟林古港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樟林,廣東汕頭市澄海區東里鎮的一個小村,上世紀初,赫然標入了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樟林古港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東里鎮,方圓2平方公里。古港遺址東起新興街,西熠墩腳,南起葉厝園,北至天後宮,佔地面積4.6平方公里。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有三個重要起源地,也是三個地標,它們分別是南宋時期的福建泉州港、元明時的漳州月港,以及清朝中葉的樟林港。歷經兩個世紀的變遷,樟林古港的新興街繁華不再,但遺跡猶存。樟林古港的新興街是潮人飄洋過海出國謀生的歷史見證,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前來尋根認祖。如今,樟林古港新興街的文化歷史價值目前已引起當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將其列入開發建設樟林古港旅遊景區的一部分予以規劃實施。當時廣東船塗紅色,叫紅頭船,樟林古港因此被譽為紅頭船之鄉。鎮樟林古港,曾經繁華熱鬧的樟林港口,紅頭船也早已不再飄洋過番,樟林古港開發成為汕頭一處大型的潮俗文化旅遊景點,古老的港口又煥發出年輕的風采。樟林古港舊址,是紅頭船的啟航聖地。目前汕頭市有關部門已將其列為重點保護對象。這里曾是清代的「海上門戶」,當年北通福建、台灣、杭州、寧波、上海等地,南達越南、暹羅、馬來西亞、婆羅州、印尼等。潮人先民都從這里飄洋過海到東南亞諸國僑居和通商。

飛豬上還可以查看更多有關於樟林古港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

㈦ 樟林古港的有關資料

地理位置

號稱紅頭船故鄉的樟林古港遺址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東里樟林。古港遺址東起新興街,西熠墩腳,南起葉厝園,北至天後宮,佔地面積4.6平方公里。

港口發展的歷史

據樟林天後宮碑記、樟林擴埠碑記,風伯廟碑記等記載:樟林古港於明天啟三年(1523年)創建商埠,清雍正七年(1729年)設立巡檢司,乾隆、嘉慶年間達到港口全盛期,其時港口規模已建成"八街六社",停泊大商船112艘。港口航線北通福建、台灣、杭州、寧波、上海、山東、天前粵東第一大港,史稱樟林港是"粵東通洋總匯。" 古港遺址現保留有潮汕地區規模最大的"媽祖宮" (天後宮)並有"藏資樓"、"永定樓"、"貨棧街(新興街)"、"觀海樓"、"風伯廟"、"關部稅口"、"巡檢司舊址"、行鋪、棧房等遺跡和一批石刻碑記,其中"天後宮"保存的碑記就有22方。1990年又新建一座古港亭,吳南生題"樟林古港"碑匾,著名作家秦牧撰寫碑記,碑文如下:這里矗著一座古色古香的碑亭,紀錄著人間的風雲和歷史的滄桑。樟林現在是一個內陸鄉鎮,然而歷史上,它曾經是粵東第一大港。

㈧ 樟林古港的介紹

樟林,從一個海角荒埔發展成為負有盛名的港口,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她的成長,正似大海起伏的波濤。 清代康、乾年間,樟林是廣東較大港口之一,是潮州紅頭船航泊的基地。北上滬、津、西至雷、瓊,南下可達安南、暹羅、馬來亞諸地。當時,潮州活動貿易的興起,使樟林迅速趨於繁榮,樟林的先輩,移居海外的也日益增多。鴉片戰爭之後,汕頭港逐漸取代樟林港,樟林遂轉為內地埠市。回顧樟林的過去,看看樟林的現在,我們喜見這古老的海濱埠市,正在隨著歷史的腳步不停地前進。

閱讀全文

與樟林古港歷史變遷調查背景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