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蘿卜的起源是什麼
有關蘿卜的起源問題,學者仍意見不一。德康道爾(De Candolle,1886)認為,蘿卜的起源地為西亞細亞,而由此傳到世界各國。據瓦維洛夫(Н.И.Вавилов,1923—1931)、達林頓(Darlington,1945、1955)的調查,認為蘿卜起源於中亞細亞中心和中國中心。現今,多數學者認為,蘿卜的原始種起源於歐、亞溫暖海岸的野蘿卜(Raphanus raphanistrum L.)。Bailey(1923)認為,中國、日本的蘿卜是由原產中國的R.sativus演變而來;歐洲的蘿卜是由原產地中海沿岸的R.sativus演變而來。據文獻記載,古埃及在4500年前已經栽培蘿卜。中國栽培蘿卜歷史悠久,在《爾雅釋草》(公元前1世紀)中指出「蕪菁紫花者謂之蘆菔」,後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公元630年)中,已有蘿卜栽培方法的記載。唐代蘇恭著《唐本草》(7世紀50年代)中,記述了蘿卜味辛、甘、溫、無毒的葯性,以及消谷、下氣、祛痰等葯用價值。宋代蘇頌著《圖經本草》(1061)稱:「萊菔南北通有,北土尤多」,可見宋代時中國栽培蘿卜已較普遍。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78)中說:「萊菔天下通有之」,說明蘿卜在當時已成為中國的大眾化蔬菜。需要說明的是,中國明代還有關於野生蘿卜的記載,徐光啟撰《農政全書》(1628)收錄的《野菜譜》中曾描述「野蘿卜,生平陸,非蔓菁,若蘆菔,求之不難烹易熟,飢來獲之勝糧肉。」但近代,中國再也沒有關於野生蘿卜的進一步報道,可能已在進化過程中消失,不過也不排除被發現的可能。
中國的蘿卜究竟緣起於何地,歷史上未見考證。近幾年來,中國學者周長久(1991)運用植物地理學、生態學及酯酶同工酶分析等方法,依據瓦維洛夫(Н.И.Вавилов)的「分布集中而形態學變異最豐富的地區往往是該作物的起源地」、「初生中心經常包含有大量遺傳顯性性狀」等理論,認為中國蘿卜起源於山東、江蘇、安徽和河南等省,也就是黃淮海平原及山東丘陵地區。
⑵ 白蘿卜簡介
根莖類蔬菜,十字花科蘿卜屬植物。種植有千年歷史,在飲食和中醫食療領域都有廣泛應用。清乾隆庚午年(公元1750年)編修的《如皋縣志》載:「蘿卜,一名萊菔,有紅白二種,四時皆可栽,唯末伏初為善,破甲即可供食,生沙壤者甘而脆,生瘠土者堅而辣。」[1]
其色白,屬金,入肺,性甘平辛,歸肺脾經,具有下氣、消食、除疾潤肺、解毒生津,利尿通便的功效。主治肺痿、肺熱、便秘、吐血、氣脹、食滯、消化不良、痰多、大小便不通暢、酒精中毒等。
一、二年生草本。根肉質,長圓形、球形或圓錐形,根皮綠色、白色、粉紅色或紫色。莖直立,粗壯,圓柱形,中空,自基部分枝。基生葉及莖下部葉有長柄,通常大頭羽狀分裂,被粗毛,側裂片1~3對,邊緣有鋸齒或缺刻;莖中、上部葉長圓形至披針形,向上漸變小,不裂或稍分裂,不抱莖。[3]
白蘿卜
總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花淡粉紅色或白色。長角果,不開裂,近圓錐形,直或稍彎,種子間縊縮成串珠狀,先端具長喙,喙長2.5~5厘米,果壁海綿質。種子1~6粒,紅褐色,圓形,有細網紋。[3]
⑶ 胡蘿卜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約在13世紀,胡蘿卜從伊朗引入中國,發展成中國生態型。
公元10世紀從伊朗引入歐洲大陸,15世紀見於英國,發展成歐洲生態型,16世紀傳入美洲,於16世紀從中國傳入日本。
胡蘿卜原產於亞洲的西南部,阿富汗為最早演化中心,栽培歷史在2000年以上。公元10世紀從伊朗引入歐洲大陸,15世紀見於英國,發展成歐洲生態型,尤以地中海沿岸最多種植;16世紀傳入美國。約在13世紀從伊朗引入中國,發展成中國生態型,以山東、河南、浙江、雲南等省種植最多。胡蘿卜於16世紀從中國傳入日本。
胡蘿卜其肉質根供食用,是春季和冬季的主要蔬菜之一,享有「小人參」、「金筍」 的美譽。
⑷ 胡蘿卜出現了多少年
胡蘿卜原產亞洲西部,阿富汗為紫色胡蘿卜最早演化中心,栽培歷史在2000年以上。10世紀從伊朗傳入歐洲大陸,馴化發展成短圓錐桔黃色歐洲生態型。15世紀英國已有栽培,16世紀傳入美國。中國於13世紀經伊朗傳入,發展成中國長根形生態型。
⑸ 蘿卜起源於那個朝代
上古時期。
史學研究蘿卜的原始種起源於歐、亞溫暖海岸的野蘿卜,蘿卜是世界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遠在4500年前,蘿卜已成為埃及的重要食品。中國各地普遍栽培。
蘿卜根作蔬菜食用;種子、鮮根、枯根、葉皆入葯,種子消食化痰,鮮根止渴、助消化,枯根利二便,葉治初痢,並預防痢疾,種子榨油工業用及食用。
(5)蘿卜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兩千年前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稱蘿卜為蘆菔。晉郭璞注為「紫華,大根,俗呼雹突」。6世紀30年代左右,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中已有蘿卜栽培方法的記載。唐代蘇恭著《本草》中談到「萊fu」有「消谷,去痰癖,肥健人」的葯用價值。
蘿卜味甜,脆嫩、汁多,「熟食甘似芋,生薦脆如梨」,其效用不亞於人參,故有「十月蘿卜賽人參」之說。古往今來,有不少名人也都善食蘿卜的。
三國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打得大敗,從華容道奪路而逃,適值天熱,幾萬大軍又飢又渴,實在走不動了,恰好道旁有大片蘿卜地,士兵們拔起蘿卜充飢,這塊蘿卜地為挽救曹軍生命起了關鍵作用,後來被稱為「救曹田」。
⑹ 胡蘿卜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最原始的胡蘿卜是含有花青素的紫色胡蘿卜,最早起源中心在阿富汗,栽培歷史已有2000年以上。目前人們食用的含有葉黃素及雜色素的黃色胡蘿卜、含番茄紅素的紅胡蘿卜以及含有胡蘿卜素的橘紅色胡蘿卜,其祖先均來自含有花青素的紫色胡蘿卜。
⑺ 蘿卜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蘿卜有說原產我國,但也有說原產於臨地中海的西亞、東南歐諸國,若第二種說法准確的話,那至少在漢朝就傳入我國了,東漢桓帝時大飢荒,曾勸民眾種蔓菁為食,蔓菁,蘿卜的古稱,蘿卜還有很多古稱,雹突、紫花菘、萊菔、羅服、蘿菔等。
胡蘿卜原產亞洲西南部,阿富汗為最早演化中心,栽培歷史在2000年以上。公元10世紀從伊朗引入歐洲大陸,約在13世紀,胡蘿卜從伊朗引入中國,發展成中國生態型,15世紀見於英國 ,發展成歐洲生態型,16世紀傳入美國,於16世紀從中國傳入日本
⑻ 白蘿卜的資料
白蘿卜是一種常見的蔬菜,生食熟食均可,其味略帶辛辣味.現代研究認為,白蘿卜含芥子油,澱粉酶和粗纖維,具有促進消化,增強食慾,加快胃腸蠕動和止咳化痰的作用.中醫理論也認為該品味辛甘,性涼,入肺胃經,為食療佳品,可以治療或輔助治療多種疾病,本草綱目稱之為「蔬中最有利者」.所以,白蘿卜在臨床實踐中有一定的葯用價值.
一,消化方面:食積腹脹,消化不良,胃納欠佳,可以生搗汁飲用;惡心嘔吐,泛吐酸水,慢性痢疾,均可切碎蜜煎細細嚼咽;便秘,可以煮食;口腔潰瘍,可以搗汁漱口.
二,呼吸方面咳嗽咳痰,最好切碎蜜煎細細嚼咽;咽喉炎,扁桃體炎,聲音嘶啞,失音,可以搗汁與薑汁同服;鼻出血,可以生搗汁和酒少許熱服,也可以搗汁滴鼻;咯血,與羊肉,鯽魚同煮熟食;預防感冒,可煮食.
三,泌尿系統方面各種泌尿系結石,排尿不暢,可用之切片蜜炙口服;各種浮腫,可用蘿卜與浮小麥煎湯服用.
四,其他方面美容,可煮食;腳氣病,煎湯外洗;解毒,解酒或煤氣中毒,可用之,或葉煎湯飲汁;通利關節,可煮用.
五,白蘿卜生吃可促進消化,除了助消化外,還有很強的消炎作用,而其辛辣的成分可促胃液分泌,調整胃腸機能.另外,白蘿卜汁還有止咳作用.在玻璃瓶中倒入半杯糖水,再將切絲的白蘿卜滿滿地置於瓶中,放一個晚上就可以有白蘿卜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