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據說長沙曾經被燒過城,誰可以給我講一下那段歷史
1938年11月13日凌晨,因為日寇的進犯,國民黨當局採用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燒長沙的計劃。但在計劃正式實施之前,一系列偶然因素卻讓這場火災變得完全不受控制,最終導致長沙30000多人喪生,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燒毀,經濟損失約10億元。
文夕大火事情經過:
1、焦土政策
抗戰中最先提起「焦土抗戰」戰略思想的人是李宗仁。當時政府為免軍事物資遭日軍獲取,而規定焦土抗戰的作戰思想即敵軍進入城郊30華里以內時,實施焦土政策,以為積極防禦。1938年11月11日上午9時,蔣介石的密令到達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手中。
旋即,張治中又接到蔣侍從室副主任林蔚的電話,內容是「對長沙要用焦土政策。」
2、計劃出爐
張治中召來警備司令酆悌和省保安處長徐權,兩人於11日下午4時就拿出了一份「焚城計劃」。該計劃共13條,明確要求,「棄守前,需將長沙市的公私建築和一切不準備運走的物質全部焚毀,不資敵用」、「派省會警備司令部警備第二團和長沙市社訓總隊負責執行」、
「於(1938年)11月13日凌晨兩點以前」、「進入准備位置」。另外,還對焚城的過程,如引火材料的發放和控制,起火的命令、信號、秩序、紀律等作了具體規定。放火的地點選定天心閣。
3、焚城計劃
據計劃起草人長沙市警備司令部參謀長許權回憶,經過徐權修改後的計劃(共13條),明確要求,「棄守前,需將長沙市的公私建築和一切不準備運走的物質全部焚毀,不資敵用」。「派省會警備司令部警備第二團和長沙市社訓總隊負責執行」,
「於(1938年)11月13日凌晨兩點以前」,「進入准備位置」。計劃還對焚城的全部過程,如引火材料的發放和控制,起火的命令、信號、秩序、紀律等作了具體規定。放火的地點選定天心閣,這是長沙城中地理位置最高的地方。張治中批示:「限明晨(13日)4點准備完畢,我來檢閱。」
張治中還和酆悌、徐權一起研究組建了「破壞長沙指揮部」。決定由酆悌負總責,警備第二團團長徐昆任總指揮、市社訓總隊副總隊長王偉能和許權任副總指揮。
4、意外火情
1938年11月13日凌晨2時許,長沙南門口外的傷兵醫院突然起火,許權得到士兵的報告後,電詢前線的關麟征處,得知前方無事,且南門不是舉火的地點,所以判斷是失慎。許權打電話找警察局局長文重孚,要求救火,答復是:警察都撤離了,消防隊員也撤離了。
另外,因早前為了實行焦土政策,所有消防車都把水換成了汽油。意外產生的火災,沒能快速撲滅。不到一刻鍾後,南門又有三處起火。不知真相的城內警備司令部見城外起火,以為是信號,紛紛將點燃的火把投向油桶或居民的房屋。不多久,連天心閣也火光四射,接著全城起火。
眼看大火已無法撲救,只能宣布棄城。最終長沙大火燒了五天五夜,才自行熄滅。
5、人間煉獄
由於焚城的計劃是嚴格保密的,焚城的行動又是在沒有得到命令的情況下突然發生的。故當火起時,留城的老百姓尚在睡夢中。及至從夢中驚醒,還以為是日軍打進城來了。正准備奪路逃命,但烈火已經臨門,大多數的街巷已被煙火封住。
熊熊大火中逃命的人們,在擁擠和混亂不堪中,有的被人群踩死,有的被汽車壓死,有的被大火活活燒死。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被大火逼進水缸後慘死。一位帶著孩子的母親躲進水缸避火,雙雙被活活煮死。30多名余太華金號員工躲進防空洞,全被烤焦致死。
凄厲的哭喊聲,恐怖的嘶叫聲,連同建築物燃燒時的爆炸聲,交織成為一個悲慘世界。無數市民爭相逃命,在長沙城的湘江渡口發生嚴重的事故。
(1)長沙有什麼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文夕大火的事件反思:
1、意外誘因
針對當時「類似陰謀的縱火」的責難,張治中也曾經為自己辯解,說是一個「意外的突變」,「首先是我和幾個高級人員疏忽,其次是中下級幹部的慌張,再次是那些訓練不夠的士兵與義憤人民的無知與急躁」。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過早的行動呢?張治中歸結為「誤信流言」,「岳州沒有放棄,就謠傳岳州情況不明,常德交通已斷。等到敵人登陸城陵磯的消息一證實,就傳說敵人兩天之內就可以到長沙。就在12日晚間,戰事發展到汨羅前線時,有些人竟慌張到「敵人的淺水兵艦可以在3小時內開到長沙河岸」。
2、政策必然
《抗日戰爭研究》主編榮維木分析指出:「國民黨確定了焦土抗戰的方針,事先做好焚城准備,焚城隨著中日戰局的發展,也就是時間早晚的事情。這是大火的必然性。」「但長沙大火是在混亂中發生的,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這種情況,說明了在片面抗戰路線指導下,戰爭的組織者是多麼容易產生失誤。」
❷ 長沙市的歷史
長沙歷史發展,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據考古判斷,在距今15-2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長沙地區即有原始人類活動。
西漢置長沙國,治臨湘縣,轄臨湘、羅、連道、益陽、下雋、攸、酃、承陽、湘南、昭陵、茶陵、容陵、安成13縣。
吳晉南朝,臨湘縣析出湘西縣,臨湘縣為長沙郡首邑,南朝宋開始,湘西縣為衡陽郡(長沙郡析出)首邑,上隸荊州或湘州。
唐武德三年入唐版圖;貞觀元年設十道,潭州(天寶元年即742年,潭州改為長沙郡,至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即758年1月19日復改為潭州)屬江南道,轄長沙、衡山、醴陵(武德四年分長沙縣立)、湘鄉(武德四年析衡山縣置)、益陽、新康(武德四年析益陽設,七年又並入益陽)等6縣。
清順治四年四月初八(1647年5月12日),高士俊領兵入長沙,長沙納入清版圖,沿明制設長沙府,上隸湖廣,仍轄12州縣。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省設右布政使司、湖南按察使司於長沙,偏沅巡撫移駐長沙。
民國十九年(1930年)7月27日,中國工農紅軍攻入長沙,成立長沙市蘇維埃政府。年底,長沙城分設東、南、西、北、外東特、商埠6個區,下轄158街團,街團下轄甲、牌、聯(結)。
1958年9月,農村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郊區建立萬年紅、東風、嶽麓公社。城區轄4區25街道233居委會2731居民組。
2017年11月1日,長沙從全球多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路」,成為亞洲首個、中國首座獲評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稱號的城市。
(2)長沙有什麼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長沙的文化傳統:
1、方言
長沙方言屬新湘語長沙話,主要以長沙城區和長沙縣、望城區為代表。長沙也有一些與其他地方不同的忌諱,比如以前因為有虎出沒而忌說「虎(fu音)」,把「腐乳」讀作「貓乳」、「府正街」讀作「貓正街」。
2、地方戲
長沙湘劇是湖南地方大戲中的一個主要劇種,其腔調最初以江西弋陽腔與長沙等地的民間宗教音樂結合而形成,舊稱「人戲」、「大戲」。由高腔、低牌子、崑腔、彈腔4種聲腔構成,用長沙方言演唱。其風格或粗獷、奔放,或委婉。當今湘劇缺乏青少年群眾為主的市場,逐漸走向沒落。
3、民俗
長沙過漢族的所有節日,其中一些節日有地方特色,也在一些日子有很多特有的民俗,陶公廟廟會為趕集的一大特色。農歷三月三時,長沙人都有地菜煮雞蛋的習俗。
4、美食
長沙境內主要以湘菜為主,湘菜源遠流長,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其著名詩篇《招魂》中,就記載了湖南的許多菜餚。西漢時期,湖南的菜餚品種就達109個,烹調方法也有九大類。六朝以後,湖南的飲食文化豐富與活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沙
❸ 湖南歷史上的事件和故事
1、芷江受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華日軍正式投降之前,派出今井武夫作為受降使節,在此地與中國陸軍人員,商定日軍向中國投降的所有事宜,並在日本投降時注意事項備忘錄上簽字。「芷江受降」,標志侵華日軍開始同中國接觸討論投降的具體細節。
隨後的9月9日,中國戰區范圍內的日軍,在南京大禮堂正式無條件投降。因洽降地點位於湖南省芷江縣城東的七里橋村磨溪口,史稱「芷江受降」,時間為1945年8月21日下午4時。
2、彭德懷等發動平江起義
1927年7月22日,駐湖南平江等地的國民黨一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起義,即平江起義。1928年春,共產黨在國民黨湖南獨立第五師中秘密建立了自己的組織,該師第一團團長彭德懷也在這時參加了共產黨。不久,獨立第五師調到平江地區擔負「清剿」任務。
平江處於湘鄂贛三省交界地,具有革命斗爭的傳統。早在大革命時期,平江的工農運動就風起雲涌,是全省有名的革命地區之一。大革命失敗後,這里的斗爭仍然沒有停止,群眾在縣委的領導下,組織了臨時政府和義勇軍,與反動派進行堅決的斗爭。
3、四次湘北會戰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了武漢,為確保武漢周圍地區安全,日軍於11月初繼續向鄂南、湘北進攻,11日攻佔岳陽,即停止南進,與中國軍隊在新牆河南北隔水對峙,從此,中國的抗日戰爭開始進入最艱苦的戰略相持階段,湖南也就成為了中國抗日戰場的重要主體。
為了攻下長沙,日軍差不多准備了一年時間。湘北是會戰的正面戰場,是日軍的主攻方向。而新牆河兩岸作為中國守軍阻止日軍進犯的第一道屏障,成為了中日兩軍激戰的重要關隘。震驚世界的三次湘北大會戰,都是從湘北新牆河發起的。
9月18日早晨,日軍主力約5萬多人由岡村寧茨指揮,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向新牆河以北的中國守軍五十二軍發起攻擊。中國守軍奮起抗擊,堅守金龍山、斗篷山和草鞋嶺陣地。他們採取肉搏和白刃戰前赴後繼,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日軍的反撲,最後與敵人同歸於盡。
趙公武部的胡春華營,與敵人激戰了兩晝夜,除七名重傷士兵事先轉移外,胡春華和其餘官兵全部壯烈殉國。
4、鍾相楊么起義
南宋王朝一面對金朝屈辱求和,一面加緊對人民剝削,加重稅捐,使老百姓遭到重重災難。公元1130年,金兵攻佔了潭州,搶掠了一陣走了。接著,有一個被金兵打敗的宋朝團練使孔彥舟,帶著一批敗兵殘卒在那裡趁火打劫,催糧逼租。
當地百姓忍無可忍,在鍾相帶領下舉行了起義。鍾相是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在金兵南下的時候,他曾經組織過抗金民兵,沒得到朝廷的支持,就回家鄉組織農民自衛。他用宗教的形式在農民中宣傳,自稱「天大聖」,能夠解救人民疾苦。
他說:「現在朝廷的法把人分成貴賤貧富,這不是好法。我行的法,就是要不分貧富貴賤,人人平等。」一些受盡官府、地主壓迫的農民,聽到這些話,怎麼不高興?大家把鍾相稱做「老爺」,要求入「法」的人就越來越多。
當孔彥舟的騷亂激起民憤的時候,鍾相就宣布起義。他自稱楚王,建立政權。附近各縣的農民紛紛參加起義軍,鍾相分派起義軍攻佔城池,焚燒官府,打擊豪強大戶,不出一個月,起義軍就佔領了洞庭湖周圍十九個縣。
南宋朝廷十分恐慌,任命孔彥舟擔任捉殺使,鎮壓起義軍。孔彥舟知道正面攻打敵不過鍾相,就先派一批奸細,假扮成貧民,混進鍾相起義軍隊伍。公元1130年三月,孔彥舟發起進攻,埋伏在內部的奸細里應外合,起義軍措手不及,打了敗仗,鍾相和他的兒子鍾子昂被捕,遭到殺害。
鍾相被害後,起義軍推楊么當首領,繼續和官軍作戰。楊么原來名叫楊太,因為他年紀輕,當地群眾親密地稱他叫楊么(么音yāo,「幼小」的意思)。起義軍在楊么領導下,在洞庭湖沿岸建立營寨,又在湖裡和各個港汊上集中了大批船隻,平時生產,戰時打仗,隊伍越來越壯大。
南宋王朝又派程昌寓(音yù)擔任鎮撫使,鎮壓起義。程昌寓到了鼎州,不惜工本製造了大批車船,每船可裝載水軍一千人,由人踏車就可以使船進退。有一次,程昌寓指揮水軍使用車船攻打起義軍水寨,水寨灘頭水淺,車船開進港汊,擱在淺灘里動彈不得。
5、紅軍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大幕,在大湘南的桂東縣開啟。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在嚴峻形勢面前,為保存革命力量,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進行戰略大轉移。7月23日,中共中央書記處、中央軍委向湘贛蘇區發出訓令,「命令紅十七師、紅十八師組成紅六軍團,離開湘贛蘇區,轉移到湖南中部去發展游擊戰爭,創立新的蘇區。」
1934年8月7日,紅軍長征先遣部隊——由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領的紅六軍團9700多人臨危受命,從江西省遂川縣開始突圍。8月12日,在湖南省郴州市桂東縣的寨前圩河灘上,紅六軍團舉行了西征誓師大會——長征開始。
這是中央紅軍和紅六軍團西征史上的一件重大歷史事件。時任紅六軍團軍團長的蕭克在後來的回憶錄中說:「紅六軍團突圍西征,比中央紅軍早兩個月,為中央紅軍長征起到了偵察、探路的先遣隊作用。」
1934年,這里建立了紅軍長征後湖南的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如今,一些村中還有紅軍留下的標語、戰壕、堡壘。土橋鎮黃家村有毛主席住過的房子、濠頭鄉紅軍樓、延壽阻擊戰舊址,村中流傳著「讓出擔架」、「半床棉被」的故事。
❹ 長沙歷史`
抗戰期間的四次長沙會戰。
❺ 長沙的故事和傳說有什麼
長沙有「楚漢名城」之稱,「長沙」之名始於西周,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古井自然遍及各個角落。在長沙小有名氣的如四眼井、太傅井、白鶴泉等,但久負盛名的依舊要數白沙井。
關於白沙井的由來有個傳說。傳說很久以前,這里並沒有山,也沒有井,那時,當地的人吃水、用水全靠一口水塘,後來,不知道從哪裡飛來一條黑龍,落到塘里,成天在裡面滾呀、翻呀,把一口塘水攪提象鍋泥漿,人、畜喝了常常鬧病,有天早晨,一位老農下地勞動,路過水塘,見塘邊躺著一隻緊閉雙眼的丹頂白鶴,老農想,這只白鶴一定是喝了塘里的水,中毒了,便連忙把它捧回家,采些草葯熬好湯,一匙一匙地喂進它的嘴裡,不一會,白鶴蘇醒過來,對著農夫點點頭,然後展展翅膀圍著老農轉了一圈後飛走了。過幾天後從外鄉來了一位叫白沙的姑娘在那裡開起了一個面鋪,黑龍聽說有漂亮姑娘開面鋪於是便變成一黑臉男子去店裡吃面,殊不知面條到了黑龍肚後卻變成了鐵鏈,就這樣黑龍給白沙姑娘牽住了肚腸,接著白沙姑娘把筷子穿過鏈環,往地上一插,變成一根粗長的鐵棒,鎖住了黑龍,這時,一隻耀眼的丹頂鶴騰空而起,接著一座小山從天而降壓住了盤蜷掙扎著的黑龍身上,白鶴飛下來勒令黑龍吐清水,於是小山角下便出現了一口水井,不斷湧出清水,人們便把這井水叫為白沙井。
鴛鴦古井長沙城北的幸福橋西側,它與白沙古井分處市區的南北兩端,遙遙
相對。井有兩個較大的泉眼,伊如一對佳偶,故稱鴛鴦井。該井的水四時不涸,
非常明凈。相傳,古時用這里的水洗胭脂,顏色特別鮮艷。又傳取該井水盛在碗
內,碗中有一對鴛鴦戲水,人們一旦伸手抓之,頃刻不見。因為有這么一些富有
神奇和感情色彩的傳說,鴛鴦井與幸福橋就緊緊聯在一起為人們所熟悉。現井用
花崗石砌築,建有護欄,石刻「鴛鴦古井」四字。
❻ 中國近代史 長沙
長沙近代史:
民國元年4月,並縣歸府,長沙、善化二縣合並為長沙府直轄地。民國二年9月,改定舊長沙府附廓首縣裁府改縣,長沙府直轄地改為長沙縣。民國三年6月2日,湖南劃為四道,長沙縣屬湘江道。1914年廢都甲設鄉鎮,長沙縣轄7鄉11鎮。
民國九年,長沙設市政廳,年底設市政公所。省會警察廳設東、南、西、北、外東、外南、外北、商埠8個警察署。當年廢除道,縣直屬省。民國十九年7月27日,中國工農紅軍攻入長沙,成立長沙市蘇維埃政府。
年底長沙城分設東、南、西、北、外東特、商埠6個區,下轄158街團,街團下轄甲、牌、聯,5家為1聯,2聯為1牌,10牌為1甲。民國二十年5月,裁商埠入西區。民國二十二年5月,裁商埠入西區。
8月11日,市縣分治,析長沙縣城區設長沙市,國民政府行政院同意長沙設市,是第14個設為行政區劃的市,也是第7個設市的省會,面積48.5平方公里。11月3日,廢除街團制。民國二十三年4月29日,劃長沙市為4個區。
按東南西北順序命名為一、二、三、四區,每區分4坊,每坊設2至4保,共58保,40到60戶為一甲。民國二十七年,上屬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8月11日,改區坊保甲4級制為鎮保甲三級制,原4區為8鎮,市郊為4鄉。「文夕大火」後縮編為城南、城北兩鎮及兩鄉。
民國二十八年,8鎮4鄉改為4鎮4鄉。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2月,設城東、城南、城西、城北、文藝、金盆、嶽麓、會春8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有83保1843甲。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轄8區82保1838甲。長沙為湖南省省會。1950年3月30日,設郊區辦事處領導外四區。1953年1月,設水上區。1955年,內四區建306居委會2909居民組。1956年5月,撤銷市郊外四區,轄鄉並為7鄉1鎮。
同年撤水上區。1957年,內四區轄26街道275居委會2766居民組;郊區轄7個鄉、鎮。1958年9月,農村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郊區建立萬年紅、東風、嶽麓公社。城區轄4區25街道233居委會2731居民組。
12月24日,湖南省調整縣市行政區劃,原屬湘潭專區的長沙、望城二縣劃歸長沙市管轄。1983年2月8日,長沙市增轄瀏陽、寧鄉、湘陰。當年著手改變政社合一建制。2015年4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湖南湘江新區,成為全國第12個、中部地區首個國家級新區,面積490平方公里。
2017年11月1日,長沙從全球多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路,成為亞洲首個、中國首座獲評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稱號的城市。
(6)長沙有什麼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2017年,長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48元,比上年增長8.4%。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25241元,增長8.4%;人均經營凈收入6782元,增長5.5%。
人均轉移凈收入8343元,增長11.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4645元,增長8.9%。在城鎮居民消費分類中,食品煙酒人均消費8549元,增長7.7%。
衣著人均消費2173元,增長0.4%;居住人均消費6947元,增長8.9%;生活用品及服務人均消費2810元,增長10.6%。
交通通信人均消費4813元,增長7.0%;教育文化娛樂人均消費6378元,增長11.1%。醫療保健人均消費2266元,增長14.2%。
其他用品和服務人均消費708元,增長22.6%。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家用汽車55.1輛。計算機91.4台,接入互聯網的計算機84.9台。城鎮居民人均自有現住房建築面積45.5平方米。
❼ 長沙的歷史誰知道
秦設長沙郡 【秦設長沙郡】秦滅楚後,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以原楚國黔中郡的東南部分置長沙郡。為秦全國三十六郡之一。從此,長沙作為一個獨立行政區劃的名稱出現,郡治在今長沙市區。 漢封長沙國 【漢封長沙國】漢高祖五年(前202),封吳芮為長沙王,建立長沙國,並改秦置湘縣,作為長沙國的都城,始築城垣。自此,有史可查的長沙古城,距今已有2200餘年的歷史。吳芮後,五傳無嗣,漢景帝後元二年(前155)封庶子劉發為長沙王(謚定王),七傳之後,王莽篡漢,國除。 賈誼被貶於長沙 【賈誼被貶於長沙】漢文帝前元四年(前176),賈誼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居此三年,寫有《吊屈原賦》和《?鳥賦》,開中國文學史上漢賦的先河。賈誼第一次記載了"長沙乃二萬五千戶耳"的戶籍數,推知西漢時長沙已是一座約十來萬人口的諸侯封國都城。 張仲景任長沙太守 【張仲景任長沙太守】張仲景(約150~219),東漢末期著名醫學家。名機,南陽人。早年曾學醫於同郡張伯祖。光武中興後為長沙太守。當時傷寒(中醫泛指一切外感發熱性疾病)流行,染疾而死者十有八九。張在大堂之上為老百姓看病,後中醫沿引在固定地點應診為"坐堂"。張刻苦鑽研古代醫書,廣泛收集各種有效方劑,並結合自己的醫療經驗,撰成《傷寒雜病論》,為中醫學範本。 孫堅起兵討董卓 【孫堅起兵討董卓】三國鼎立形成前後,長沙是東吳孫氏發跡之地,孫堅任長沙太守時,董卓盜竊國柄,天下諸侯起兵征討。孫堅率先起兵討伐。 始建嶽麓書院 【始建嶽麓書院】宋太祖開寶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創建嶽麓書院於嶽麓山下。咸平四年(1001)獲朝廷賜國子監經籍。大中祥符八年(1015),真宗召見山長周式,賜書並賜御題"嶽麓書院"匾額,於是"書院之聲稱聞天下"。乾道元年(1165),湖南安撫使劉珙延請張?主執教事,乾道三年,朱熹自閩來湘,講學嶽麓書院,朱張會講是嶽麓書院史上一樁盛事。自元明至清,書院時有興廢。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嶽麓書院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教學延續至今。 辛棄疾創飛虎軍 【辛棄疾創飛虎軍】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力主抗戰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在長沙建立了一支飛虎軍。這是一支非常精壯的隊伍,令金人畏懼。 李芾抗元 【李芾抗元】宋末,湖南安撫使李芾守潭州抗元,他率領全城軍民在蒙古鐵騎的攻擊下困守數月,彈盡糧絕,元兵登城。李芾殺全家老小19人後壯烈殉國。部屬沈忠、楊震、顏應焱等戰斗到最後自盡殉國。長沙居民舉家殉國者不可勝數。 何騰蛟抗清 【何騰蛟抗清】清軍入關後,席捲中原。明將何騰蛟總督湖廣、四川、雲貴軍務,駐節長沙。在民族矛盾激烈的情況下,他聯合李自成的余部劉體仁、郝搖旗、李錦、李來亨、袁宗第等,雲集湖南並肩抗擊南下清兵。後何騰蛟兵敗被俘,嚴詞拒降,絕食七日後被殺。直至清順治四年,長沙才歸入清朝。李錦、李來亨等率部轉入四川繼續抗清。 太平軍攻長沙 【太平軍攻長沙】清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領袖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石達開等率軍攻打長沙,因長沙城垣高厚久攻未下。是年九月,西王蕭朝貴在攻城中被清軍炮彈擊中,壯烈犧牲。 辟長沙為通商口岸 【辟長沙為通商口岸】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根據《中日通商行船續約》第十款規定,開放長沙為通商口岸。由於清王朝極端腐朽,續約中竟未確定口岸范圍,以致日、英、法等帝國主義勢力蜂擁而入,從此帝國主義對長沙與整個湖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侵略進一步加深。 "南學會"成立 【"南學會"成立】1898年2月21日,由譚嗣同、皮錫瑞、唐才常等人在長沙發起成立維新派政治團體"南學會"。譚嗣同、皮錫瑞任學會會長,長沙設總會,各縣設分會。學會以"講愛國之理,求救亡之法"為宗旨。每七天集會一次,主講人有譚嗣同、皮錫瑞、黃遵憲、唐才常等,藉以宣傳新學和變法救亡主張。戊戌政變後解散。 創辦時務學堂 【創辦時務學堂】戊戌變法運動期間維新派在湖南長沙創辦的新式學校。由譚嗣同等發起,得到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學政江標的贊助,於1897年10月在長沙創辦。熊希齡任提調(校長),梁啟超任中文總教習,歐榘甲、韓文舉、唐才常等任分教習。1898年春,全堂師生達200餘人。教學內容包括經、史、諸子和西方的政治法律與自然科學。戊戌政變後改為求是書院。 華興會成立 【華興會成立】1904年2月15日在長沙成立。黃興為會長,宋教仁、劉揆一為副會長。以"驅除韃虜、復興中華"為宗旨,以"雄踞一省與各省紛起"、進而推翻清政府為戰略方針。設立"華興公司"作為總機關,設黃漢會以聯絡軍界,設同仇會以聯絡會黨,擴大革命力量。次年與興中會聯合,在日本東京建立中國同盟會。 長沙搶米風潮 【長沙搶米風潮】1909年湖南發生水災、蟲災,糧食歉收。官僚、地主、投機商人、外國洋行乘機囤積居奇,或把糧食偷運出境,致使糧米短缺,米價陡漲。1910年4月12日長沙民眾搗毀抬價的碓坊,要求平糶。湖南巡撫下令鎮壓,逮捕領頭搗毀米店的木匠劉永福。13日民眾數千人包圍鰲山廟巡警局,要求釋放劉永福,並徒手與清軍搏鬥。兩日間群眾聚集萬餘人,搗毀米店100餘家,火焚撫署、稅關、大清銀行,並將外國領事住宅、洋行、郵局、教堂等盡行搗毀。18日英、美、法、德各國派軍艦配合清軍鎮壓,民眾被捕數百人,傷亡無數。清政府罷免巡撫岑春萱,出示平糶,風潮始告平息。 湖南光復 【湖南光復】武昌起義後,湖南革命黨人首先響應。1911年10月22日焦達峰、陳作新等率新軍革命士兵和會黨舉義,佔領長沙城,巡撫余誠格逃遁。當晚,湖南軍政府成立,焦、陳二人為正副都督。10月23日以原諮議局為主組成都督參議院,由譚延 任議長。10月31日譚唆使新軍管事梅馨發動政變,殺害焦、陳二人,自立為都督,篡奪了湖南軍政府的領導大權。 驅張運動 【驅張運動】1918年張敬堯任湖南督軍,對人民實行殘暴統治。1919年9月,毛澤東等聯絡湖南教育界和新聞界人士,發動了驅張運動。同年12月又領導新民學會和湖南學生聯合會組織長沙學生、教員萬餘人舉行總罷課,並派代表團分赴北京、上海、衡陽等地擴大驅張宣傳。同時利用駐在衡陽的直系軍閥吳佩孚和湘軍與張敬堯之間的矛盾,對其施加壓力。1920年6月張敬堯退出湖南,驅張運動以勝利而告結束。 新民學會成立 【新民學會成立】1918年4月,毛澤東、蔡和森等在長沙成立新民學會,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宗旨,討論時事,研究俄國革命的經驗,尋求改造中國的道路和方法。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是湖南反帝反封建的核心組織。在1919年五四運動、1919年9月至1920年6月湖南的驅張運動、1920年9月至12月湖南的自治運動、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及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起了重要作用。至1920年底會員發展到70餘人。1921年初,許多會員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和共產主義小組,學會停止活動。 馬日事變 【馬日事變】1927年5月21日,國民黨何鍵所部第35軍第33團團長許克祥在長沙發動叛亂,襲擊湖南省工會、農會及各革命組織,捕殺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100餘人。21日電報代日韻目是"馬"字,故這一事件稱"馬日事變"。 秋收起義 【秋收起義】1927年八七會議後,毛澤東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回到湖南,組織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8月18日,在長沙市沈家大屋召開改組後的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次會議,討論制定秋收起義計劃,成立秋收起義領導機關--前敵委員會。9月初,組成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盧德銘任總指揮,毛澤東任前敵委員會書記。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工農革命軍分別從修水、安源、銅鼓等地向長沙進擊。由於革命已處於低潮,敵強我弱,起義軍的某些指揮員缺乏經驗,致使起義軍遭受嚴重挫折。毛澤東當機立斷,在文家市召集了前敵委員會,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部隊向羅霄山脈中段進軍。29日部隊到達江西永新縣的三灣村,進行了改編。10月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 【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1930年8月在瀏陽永和由紅軍第一、第三兩軍團組成,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亦稱"中央紅軍"或"紅一方面軍"。經過長征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同紅軍第15軍團會師。11月第15軍團編入第一方面軍建制。抗日戰爭開始後,第一方面軍編為八路軍115師。 長沙大火 【長沙大火】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佔領長沙,11月攻陷岳陽。長沙距岳陽130公里,日機不斷轟炸長沙,長沙城內謠言四起。負責維護長沙治安的長沙警備司令酆悌、警備第二團團長徐昆、長沙警察局長文重孚,執行蔣介石"焦土抗戰"的指示,於11月12日夜間,命令軍警縱火燒城。至14日大火熄滅。長沙城內房屋2/3被毀,財產損失巨大,居民被燒死2萬餘人。大火之後,日軍並未立即進犯長沙,國民黨政府為了平息民憤,推卸責任,只好將酆悌、徐昆、文重孚三人槍決。當時的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也為此受到處分。 長沙市人民政府成立 【長沙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8月5日,駐守長沙的國民黨高級將領程潛、陳明仁起義,長沙和平解放。長沙市人民政府成立。
❽ 長沙戰爭歷史
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曾與侵華日軍在湖南長沙進行過三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為「長沙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一次會戰 長沙會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第二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初﹐日軍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揮四個師團﹑兩個支隊和航空兵﹑海軍各一部﹐約12萬人﹐進占岳陽﹑臨湘一帶﹐企圖擊潰第九戰區主力於湘北地區。
日軍為打擊中國第9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第11軍在湘北嶽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第3、第4、第6、第 40師團和4個旅團,配有戰車第13聯隊,野重炮第14聯隊,獨立野戰重炮第15聯隊第1大隊及部分工兵、空軍、海軍部隊,計有步兵45個大隊,炮兵26 個大隊,總兵力達12萬餘人;並配有軍艦20餘艘,汽艇200餘只,飛機100餘架。在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揮下,採取將主力並列於狹窄正面上,以縱深突破的戰略,向長沙進犯。
長沙會戰
1939年9月~1942年1月,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湖南長沙地區進行的三次會戰。①第一次長沙會戰。日軍侵佔武漢、南昌後,為鞏固和擴大其佔領區,企圖殲滅中國第九戰區主力於湘北、贛北地區。1939年9月 ,日軍調集10萬人 ,分路進占湘北嶽陽東南地區、鄂南通城地區、贛北奉新、靖安地區。第九戰區代理司令長官薛岳指揮16個師約20萬人,將進占贛北鄂南之日軍阻於獻鍾、修水地區。進至長沙東北金井、橋頭驛一線的日軍,遭守軍抗擊、民眾襲擾,加之補給困難,被迫北撤,恢復戰前態勢。②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初,日軍調集約12萬人 ,進占岳陽、臨湘一帶,企圖擊潰第九戰區主力於湘北地區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指揮17萬人利用湘北有利地形,採取逐次阻擊 ,誘敵至長沙附近撈刀河兩岸地區予以圍殲的方針 ,將突入長沙市區和進至株洲之敵全部殲滅並乘勝反擊。日軍被迫北撤 ,退回新牆河以北地區。③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中旬,日軍調集約10萬人的兵力,分兵兩路進攻長沙 。薛岳指揮13個師,約17萬人兵力,組織防禦。日軍攻擊受挫,傷亡嚴重 ,撤至新牆河以北地區,由贛北西進的日軍也被擊退。會戰結束。
❾ 長沙歷史資料
距今約15—20萬年以前, 長沙 有 人類 的活動,經過15—20萬年的發展,長沙 歷史 進入 新石器時代 ;約公元前5000年,長沙先民開始過定居生活,形成了村落,進入母系社會;約公元前3000年,長沙新石器時代進入屈家嶺文化階段;約公元公元前2500年,長沙新石器時代進入 龍山文化 階段,這時有了原始農業,漁獵仍是人們謀生的重要手段,原始制陶業、石器加工技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並產生原始的紡織和玉器加工技術。
夏商周以前
商 周 及商周以前與中原王朝的關系
傳說始祖 炎帝 和 黃帝 都曾來過長沙。 司馬遷 的《 史記 ·五帝本紀》說,黃帝曾「披山通道,南至於江,登熊、湘」,後來就把長沙這片地土封給了他兒子少昊氏( 宋朝 羅泌的《路史》記載:少昊氏「始於雲陽,胙土長沙」(胙即賞賜之意),據此,傳說中的少昊氏是遠古長沙的一個氏族首領,是開發長沙的第一人。
長沙, 夏代 屬古 三苗 之地;到商、周時代,三苗國消失了,但三苗後裔仍然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這時長沙屬「揚越」(又叫「荊蠻」),史稱「揚越之地」,作為古越人(古長沙越人為揚越的的一支)到這時創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幾何紋飾硬陶即印紋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徵。商周時期,北方中原王朝對南方「荊蠻」、「揚越」的戰事頻繁,雖未能在這里建立起他們直接的統治,但「揚越之地」一度成為商周的「南服」,迫使「荊蠻」臣服納貢。《逸周書·王會》記載,周初營建雒邑告成,各方 諸侯 來賀,貢物中有「長沙鱉」一種,這是「長沙」一名見於史籍的最早記載。
古越文化與中原文化
商周時期中原文化的傳人,長沙進入 青銅器時代 。長沙古越人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蓋的半地穴式房屋,過著氏族生活,主要以 石器 作為工具,生產上依靠刀耕火種。商代中期,中原的青銅鑄造技術傳入,開始使用和製造青銅工具銅斧,到 西周 後期出現了銅制大鋤(一種重要的鬆土工具)、銅插(即耙,用於鬆土和起土的農具);而且還製造出了形制考究、紋飾精美的青銅容器、樂器。長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銅器,大多具很高的工藝水平,富有鮮明的越族風格; 1938年 寧鄉 出士的著名的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銅器中珍品; 1959年 以來寧鄉、 長沙縣 出士的十幾件銅鏡,一般重70—80公斤,最大的221.5公斤,為 中國 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大的商代銅鏡。
荊楚文化與中原文化
東周 以後,進入 春秋時代 ,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動亂年代,春秋末期, 楚國 (荊楚)的勢力進入長沙。 戰國 初期,越國滅 吳 ,楚越對峙開始,長沙成為楚國東南邊睡的要塞。戰國中期,楚國實行變法,國力強盛,對南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湖南全境納入了楚國版圖,長沙成為楚國南部的軍事重鎮,包括湖南湘北、湘中、湘南廣闊地域的政治軍事中心,楚國在長沙建立了城邑。楚人對長沙的進入,加上經過數百年的戰爭,古越人消失了,長沙古越文化被楚文化替代。
楚人的南侵,帶來了中原和江漢地區的生產工具和生產經驗,使長沙地區進入了 鐵器時代 ,長沙結束了商周以來延續了1000多年的原始狀態,直接進入封建社會。
楚國至楚懷王時國勢日弱,諸侯各國特別是 秦國 對楚國多次發起戰爭,前222年,秦國大將 王翦 帥軍南下,打敗楚軍在江南的余部,楚國以長沙為政治軍事中心的江南之地被秦國所征服,楚國滅亡。長沙(湖南)作為楚地和楚國軍事重鎮的時間長達800多年。
秦漢時期
秦代的長沙郡
秦國 滅掉 楚國 ,在原楚 江南 之地設立「 長沙郡 」,之後就是 秦王朝 的誕生,長沙為 秦代36郡 之一,從秦代開始,長沙開始納入中國統一的政治版圖,並第一次明確地以一個 行政區域 載入史冊。秦代 長沙郡 涵蓋今湖南大部分、 湖北 以南、 江西 西北和 廣東 的連縣、 廣西 的全州等地, 面積 幾乎相當於今湖南全省,湘縣為治所。
西漢時期長沙國與長沙王
秦朝 滅亡, 漢王朝 建立。 劉邦 稱帝之後,公元 前202年 封 西漢王朝 開國功臣吳芮為長沙王,以原秦朝的長沙郡建長沙國,將湘縣改名臨湘縣,臨湘縣駐所作為國都,也標志著 湖南 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 諸侯 國,長沙成為王國都城。長沙王是長沙國的最高統治者(最高官員),其王位世襲,但自 東漢 漢朝對諸侯王國改變體制之後即公元前144年,實際成為有名無實的番王了。長沙國從公元 前202年 始封至公元 7年 廢除,存在200多年,長沙國先後分為「吳氏長沙國」和「劉氏長沙國」兩個時期。
吳氏長沙國
古長沙城作為漢王番都,臨湘古城位於長沙國的中心地帶,為歷代長沙王的駐所和長沙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古書《 水經注 》記載,臨湘城(即古長沙城,史稱臨湘故城)系吳芮始封長沙王建築。公元前157年,吳氏長沙國廢除。
吳氏長沙國時期,為古代長沙歷史上輝煌時期,政治上始終不渝維護國家統一,是西漢王朝的忠實諸侯王國。劉邦所封八個異姓諸侯王臧荼、韓信、英布等七個諸侯王全部消滅,唯獨吳氏長沙國自始自終效忠朝廷,就是淮陰王英布(即長沙王吳芮之女婿)反叛,長沙王吳臣(吳芮之子)還大義滅親。吳氏長沙國自吳芮始封,到前156年其五世孫吳著死,因無子被撤除,共傳5代,歷時46年。王國的官吏制度與西漢朝廷相同,設有丞相(漢高祖初曾稱柱國),由朝廷直接委任,名為輔佐諸王,實際上是派來掌握本國實權以控制地方的。
劉氏長沙國
前158年 文帝 之子文帝繼位,重置長沙國,史稱「劉氏長沙國」,公元前155年,景帝庶子劉發封為長沙王。劉發之長沙國正值西漢王朝大削諸侯王國勢力的時候,至此,疆域廣闊的長沙國分離出南部另立桂陽郡和零陵郡。自前155年封地,到 前145年 ,隨著朝廷對諸侯番國管理體制的改變,這時的長沙國瞎地大為縮小,已析出桂陽郡和零陵郡,僅有臨湘、羅、下集、益陽、連道、湘南、安城、丞陽、茶陵、攸、昭陵等13縣;長沙國的番王至此也削除了實際權力,不得干預自己所轄諸侯國的政務,成為名義上的王,上至相(管理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改制以前稱為「臣相」),下至縣令全部由朝廷任免。
「劉氏長沙國」從劉發始封到劉舜被廢,共傳7代8王,歷時164年,隨西漢王朝滅亡而拆除。公元 8年 , 王莽 篡位自立為帝建「新朝」,長沙國改名「填蠻郡」,國都臨湘改名「撫睦縣」。
東漢長沙王、長沙國與臨湘侯
王莽政權很快就被西漢末農民大起義所淹沒。公元25年,原 西漢 皇室宗族、長沙定王劉發的後裔 劉秀 (即光武帝)擁兵稱帝,又建立起一個漢朝,因以 洛陽 為都,史稱 東漢 。由於全國各地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隊伍和各色武裝割據,劉秀又展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公元 26年 (建武二年),劉秀遙封西漢末代長沙王劉舜之子劉興為長沙王,復建長沙國,以控制 洞庭以南 的局勢。到 29年 ,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長沙相韓福、桂陽太守張隆、零陵太守田翕、蒼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錫光等,相率遣使貢獻,悉封為列侯。至此,包括長沙在內的 湖南 全境正式歸於東漢,長沙的歸漢,對劉秀統一天下的戰爭起到了重要作用,劉秀於 40年 (建武十六年)統一 中國 。長沙已早在 37年 ,劉秀以長沙王劉興等「皆襲爵為王,不應經義」,將其改封為臨湘侯,又將長沙國廢除,改為長沙郡。
三國至隋唐五代時期
湘州改制為湖南和長沙建制史上的標志。由於長沙地理位置的重要,長沙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劃的中心,其地位與作用更加鞏固。三國的長沙郡,行政范圍基本局限於湘江以東地帶,隋朝的長沙郡跨越湘江至整個湘中地區,從而基本上奠定了從此直到清代長沙建置的規模。隋朝的統一,湖南重歸統一的中央政權之下,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往來與聯系不斷加強,獲得了一個廣闊和相對安定的空間。
東吳長沙郡
三國 時期, 219年 孫權 奪取長沙至 279年 西晉 滅 吳 ,長沙屬於孫吳之地。孫權稱帝後湖南政區發生變化,今湖南的大部大致屬當時的南郡、武陵、零陵、桂陽、長沙、臨賀、天門、衡陽、湘東、昭陵10郡,隸屬 荊州 。
257年 ,長沙東部為衡東郡(治所翻縣,今 衡陽市 ),西部為衡陽郡(治所湘鄉縣今湘鄉縣西),益陽縣南部之地析出新陽縣(今 寧鄉縣 ),治所在溈水上游(今寧鄉縣橫市鎮一帶),屬於衡陽郡。
265年 ,長沙郡的安成縣(今屬 江西省 )和豫章、廬陵兩郡幾縣設立安成郡,長沙郡瞎地進一步縮小,共轄臨湘、測陽、恢、醒陵、羅、 吳昌(漢昌改)、建寧、下集、蒲沂等9縣,包括今長沙、岳陽、株洲 3市地以及今屬 湖北 的通城、崇陽、蒲沂3縣(市)地。
三國時期的長沙郡,上有州(荊州),下有 縣 、 鄉 、里,為孫吳時代的行政體制。除行政長官外,長沙郡屬諸曹的設置(官名)已經頗為全備,有掌「選署功勞」的功曹、管賦稅的田戶曹、管造船的船曹;有負責由貯租米、布帛的倉吏,收貯租錢的庫吏。縣以下的鄉也設有屬吏,簡胺中就出現了「東鄉勸農摻」、「南鄉勸農撮」的名稱。此外,還有「司馬」、「關丞」、「倉田曹」、「錄事」等。(資料來源:依據「長沙走馬樓」出土的簡牘整理)。
西晉·南朝之湘州
西晉 統一中國後沿襲漢代分封制。 280年 (太康十年),晉武帝封其第六子司馬乂為長沙王,以郡為國。西晉初期,長沙郡仍隸屬荊州,以臨湘為治所, 西晉至南朝的300年中,地方行政仍實行州、郡、縣三級制。
長沙郡下轄臨湘、瀏陽、巴陵(280年分羅縣置,今 岳陽 、臨湘地)、羅、吳昌、醴陵、建寧、攸、下雋、蒲沂等10縣。280年,新陽縣改名新康縣,縣治遷到今寧鄉縣治以西10里的冷水鋪及萬壽山一帶。 299年 ,晉惠帝分巴陵、下雋、蒲沂等縣設立建昌郡,長沙郡轄地又一度減少。
湘州的建立 :西晉後期,由於北方勢力侵擾,西晉統治重心南移,荊湘地區更為重要。 307年 (永嘉元年),晉懷帝司馬熾從荊州分出長沙、建昌、湘東、衡陽、邵陵、營陽、桂陽、零陵等8郡另立湘州,以臨湘(今長沙)為治所。湘州的設立,是古代湖南政治軍事上的一件大事。
隋朝的改制
577年 ,北周滅北齊,重新統一了北方。 581年 ,北周外戚楊堅廢周稱帝,建立 隋朝 。 589年 (陳禎明三年|隋開皇九年正月),隋軍渡過長江,攻克建康,陳朝滅亡。從此自西晉滅亡以來長達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結束。
隋統一中國,對南朝的政治體制實行改革。地方行政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二級制,廢除郡一級。隋文帝時,以長沙有昭潭,改湘州為潭州,設立潭州總管府。
長沙郡廢除,所轄的臨湘縣改為長沙縣,並廢瀏陽、醴陵2縣並入;
建寧縣亦被廢除,並入衡州(原湘東郡)的湘潭縣。
隋煬帝時,進一步改制,廢諸州總管府,裁並州縣,改州為郡。潭州又改為長沙郡,轄長沙、衡山、益陽、邵陽4縣,以長沙縣為郡治。
長沙縣轄地包括今 長沙 、 望城 、 瀏陽 、醴陵4縣(市)地。區域大小大致與現今長沙市轄區相當。
衡山縣為原衡陽郡所轄,後湘鄉、湘西2縣並入,包括今 湘潭市 城區及 湘潭 、衡山、湘鄉、雙峰、漣源、 寧鄉 等縣(市)地。
益陽縣亦為原衡陽郡轄,後廢新康縣並入,包括今 益陽市 城區及 桃江 、新化、 安化 、 寧鄉 、漣源等縣市地。
邵陽縣為原邵陵郡所轄,後廢扶夷、都梁2縣並人,包括今 邵陽市 及邵陽、邵東、新邵、新化、武岡、洞口、隆回、新寧、城步、漣源等縣市地。
盛世潭州
李靖 平定蕭梁, 621年 長沙歸於 唐朝 。唐王朝地方行政仍沿襲 隋朝 州(郡)、縣兩級制。636年(貞觀十年),唐全國為10道,潭州屬江南道。733年(開元二十一年),唐增為15道,潭州屬江南西道。
唐朝初期,行政區劃調整,將邵陽縣劃出,另立南梁(州),從長沙、益陽、衡山3縣分別劃置醴陵、新康(624年又歸入益陽)、湘鄉3縣,南梁共轄6縣。
潭州的縣級區劃也進行了調整
708年 (唐中宗景龍二年),分長沙縣復置瀏陽縣,並將縣治從居仁鎮(令官渡鎮)遷至今瀏陽市所在地。
749年(唐玄宗天寶八年),衡山縣改名湘潭縣。潭州仍轄6縣,即長沙、瀏陽、醴陵、益陽、湘鄉、湘潭,直至唐末。
621年湖湘初定,唐王朝在長沙設立潭州總管府,624年總管府改為都督府,管轄潭、衡、永、郴、連、南梁、南營、南雲8州軍事(624年為7州,南雲不在內)。潭州都督府是唐代前期湖南地區的最高軍事機關,行政長官為都督,但往往兼任潭州刺史,實行軍政合一體制。長沙唐中央政府湖南軍事機構所在地,唐前期軍事上實行兵農合一的府兵制,全國各沖要之地設置軍府,又稱折沖府,直屬中央。唐玄宗時改革軍事,潭州設有橋口(今望城縣喬口鎮)和祿口(今株洲)、花石(在湘潭)守防。
唐代以前的長沙社會發展整體落後於中原地區,經過三國、兩晉和南朝長達400年的經營開發,到唐前期,由於社會安定和歷任州(郡)縣官的治理,趕上了中原地區的發展,此時的長沙人丁昌盛、經濟繁榮、文化燦爛。771年(大歷六年)上任潭州刺史的張謂曾撰寫了一篇《長沙土風碑銘》,唐代宗大歷年間,詩人 杜甫 游長沙,曾寫下了不少詩章,其《清明》一詩中有:「著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幹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眉 爭道朱蹄驕齒膝」,也正是盛世長沙一日的寫照。
湖南道治所
唐王朝 到 唐玄宗 時繁榮達頂峰,之後開始衰落,至「安史之亂」進入了它的中期,唐中期進行了政治體制改革。 764年 (唐代宗廣德二年),衡州設置湖南都團練守捉觀察處置使,簡稱湖南觀察使,轄衡、潭、邵、永、道5州; 768年 (大歷三年),轄區也有所擴大,增加了郴、連2州,長沙成為湖南道的治所。至此長沙等地從原江南西道分離出來,單獨成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劃即湖南道,「湖南」一詞開始作為地方行政區劃的名稱在歷史上出現。
湖南觀察使設立及遷治長沙,為朝廷穩定湖南局勢採取重要措施,然而卻引起了湖湘武將們的不滿。安史之亂後,地方兵將大多驕橫跋屋,不服駕馭,「喜則連橫而叛上,怒則以力而相並」 當時駐防長沙等地的正是這樣一批驕兵悍將。至安史之亂之後,江南一帶分裂割據漸漲,湖南一帶斗爭表現為湖南觀察使與悍將驕兵的激烈沖突,而長沙正處於這一沖突的中心地帶。 770年 (大歷五年),湖南道遷治長沙僅僅2年之久,湖南兵馬使臧即帶領一班驕兵起而造亂,肆虐長沙,殺死潭州刺史兼湖南觀察使崔灌,演出了一場「兵變」惡劇。發生於770—780年的長沙減價兵變和邵州王國良事件,即表明分裂割據勢力已經在湖南興起。
楚國王都
五代十國 時期,此時的湖湘地區出現了一個由 馬殷 建立的 楚國 ,原唐朝湖南道治所的長沙即為其都城,至此長沙進入了一個引人注目的(馬)楚國時代。馬楚政權時期,馬殷政治上採取「上奉天子、下撫士民」、內靖亂軍、外御強藩等政策,使人民獲得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經濟上,採取興修水利、獎勵農桑、發展茶業、提倡紡織、通商中原等措施,長沙以及湖南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這期間楚國與北方各個政權的貿易以茶葉為主,湖南的茶葉從此全國聞名。 參見: 五代十國·楚國
軍閥割據
951年 ,南唐大將邊鎬滅 楚 , 湖南 重新回到軍閥割據 南唐即以邊鎬為武安軍節度使,駐節潭州; 952年 10月,劉言乘潭州民情怨憤之機,派王逵、周行逢家兵攻打潭州;南唐在長沙的統治僅一年,即煙消雲散。
劉言占據湖南後,湖南的政治、軍事重心一度從長沙移至今天的常德市; 953年 劉言被周行逢與王逵合謀囚殺。
周行逢為武清軍節度使,權知潭州軍府事,駐長沙;周行逢主政湖南之後力「矯前人之弊」,以嚴刑峻法處置悍將,整肅貪官,從此,沅湘間的戰亂一度停息下來; 962年 10月(建隆三年九月),周行逢去世。 962年l 1月,張文表獲知周去世消息起兵叛亂 隨即以去朗州吊喪為名率兵直赴潭州,鎮守潭州的廖簡被殺於酒宴席上,佔領了潭州。963年 宋朝 佔領長沙。
宋代湖南路治所
963年宋軍佔領潭州,宋太祖規定潭、朗兩州「直隸京師,長吏得自行奏事。」原武安軍、武平軍的建置廢除,朗州作為湖南軍事政治中心,「在潭州之上」的地位也隨之消失了。宋朝統一中國之後,為防止藩鎮割據,規定州、郡長官必須由文臣擔任,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改以前「太守、刺史和縣令、縣長」的稱謂為「知×州(縣)事」,簡稱知州(縣)。
997年 (至道三年),宋真宗正式改道為路,全國為15路。原湖南道改為荊湖南路,潭州為治所。真宗( 998年 —— 1022年 )時,荊湖南路的轉運使司、提點刑獄使司和安撫使司相繼設立,三大衙門都設於潭州城內,其安撫使並由潭州知州兼任,長沙又成為湖南9州、軍、監的政治軍事中心。
宋代潭州區劃的調整
宋代 是長沙歷史發展的十分重要的時期。在這300多年中,長沙作為湖南政治軍事中心的地位更為鞏固,長沙行政區劃的格局基本定形,後來長沙地區在 元 、 明 、 清 三代長達600多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宋朝初期和中期,潭州行政區劃也經歷多次調整。
965年 (乾德三年),廢除馬楚政權末期設立的龍喜縣將 長沙縣 東的常豐場升為縣(973年又並入長沙縣);原屬岳州的湘陰縣劃屬潭州。
977年 (太平興國二年),分長沙6鄉置 寧鄉縣 ,以原唐代新康縣玉潭鎮(即今寧鄉縣城)為治所。
993年 (淳化四年),原屬衡州的衡山縣劃予潭州。
1073年 (熙寧六年),大臣章享巡察湖南開梅山,分湘鄉、邵陽、益陽、寧鄉4縣地設 安化縣 。
1098年 (元符元年),分長沙縣5鄉、 湘潭縣 2鄉置善化縣,縣治即附於潭州城內。至宋末,潭州共轄長沙、善化、寧鄉、 瀏陽 、 湘陰 、益陽、湘潭、澧陵、湘鄉、安化、佼、衡山等12縣,是荊湖南路各州中人口最多、地域最廣的一州。
宋代長沙發生的重大事件
兩宋之交時長沙一度為天下注目、太快人心之處。l126年8月, 北宋 奸臣「六賊」之首蔡京流放 廣東 ,行至潭州而死。次年, 南宋 朝廷懲處叛國之臣,偽「楚皇帝」張邦昌被貶至潭州「安置」,後於l1月下詔賜死。
宋代政局相對穩定,由於統治者實行與民休息政策和一些賢臣清吏的治理,長沙 經濟 的發展趕上和超過了中原地區。 文化 上,長沙 嶽麓書院 的創立,胡安國、胡宏父子和 朱熹 、張拭在長沙講學興教,長沙成為著名的湖湘文化之都。長沙城市的規模擴大,其城垣直至清末也沒有超過,城內已打破坊市界限,商業繁榮,人口稠密,已蔚然而為「湖湘一大都會」。
南宋初,湖南民族、軍閥矛盾尖銳,動亂不已。建炎四年正月, 金 兵攻陷長沙,屠城而去;先後有馬友、杜彥、孔彥舟等幾股潰兵、土匪武裝湧入長沙,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l130年, 洞庭湖 區爆發了著名的鍾相、楊幺起義,湖南人民紛紛響應,潭州的寧鄉、益陽、湘陰、安化等縣也成為義軍佔領區。短短2年,長沙城垣殘破,十室九空,湖南安撫使兼知潭州向子甄乃率所屬移駐攸縣。
1131年 2月(紹興元年正月),南宋王朝曾改荊湖南、北路為荊湖東、西路,分別以鄂州、鼎州(今常德市)為治所,潭州屬東路。1131年,又恢復舊制,仍以潭州為南路治所。南宋初,潭州為沿江6大帥府之一,有宰相李綱、張浚,大將韓世忠、王理、岳飛等先後來到長沙。
l132年,李綱任湖廣宣撫使兼知潭州,次年10月,宋朝廷以禁軍疲沓不堪戰事,劃分諸統兵大將轄區,潭州先為王理轄區,後因其作戰無能,又代之以名將 岳飛 ,長沙又成了聲震中外的岳家軍的駐防地。在鎮壓楊么起義的戰爭中,李綱、張浚、岳飛先後以統帥身份坐鎮長沙,指揮潭、鼎、岳、辰、澧等州和湖北的各路軍隊,先後招降黃佐、周倫、楊欽等義軍將領,瓦解義軍20餘萬人,避免了一場血腥屠殺。
南宋中後期,長沙時局相對穩定,有重臣名將劉鎬、張孝祥、辛棄疾、周必大、真德秀、魏了翁、向士壁、汪立信、 文天祥 、李芾等任職長沙,支撐南宋王朝湖南大局。辛棄疾創飛虎軍,張孝祥、真德秀為政廉潔,文天祥治獄清平,都為長沙留下了一段佳話。而向士壁、張唐(張浚之曾孫)、李芾潭州抗擊 元 軍,悲壯激烈,為宋代長沙添上了英雄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