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將我的愛國思想滲透到課堂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愛國主義精神一直貫穿在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中。二十一世紀,我們偉大的祖國日益繁榮昌盛,愛國主義更應該成為這個時代的最強音。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應該是最重要的教育。學校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專門場所,愛國主義歷來就是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學校中的各門學科都包含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只要教師在備課時,有意加入愛國教育導向,就可以使愛國主義精神體現在每節課上。尤其是思想政治課,更應當在完成每節課教學任務的同時,自覺擔負起這個重任。現代教育的理念是以人為本,把培養人放在第一位。其核心就在於教育學生學會做人,素質教育的實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順應了現代教育的潮流和規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中華民族是富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偉大民族,愛國主義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1]愛國主義以強大的歷史推動力和民族凝聚力使中華民族在五千年崎嶇坎坷的歷史長河中戰天斗地,頑強抗爭,生息繁衍,發展壯大。
當代青年是新世紀的主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必將落到這代人身上,時代呼喚青年早日成才,祖國和人民盼望他們早日成才,歷史重任要求他們早日成才。因此,學校必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其素材廣泛、方式多樣,那麼如何在課堂上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呢?
一、重視歷史學習,激發愛國熱情
愛國主義精神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通過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史、現代史的教育,使青年學生了解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發展歷史。
翻開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面前,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厚顏無恥,使中國人民受盡百年的宰割凌辱之苦。無數的愛國志士憂國憂民,為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進行了探索和抗爭。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揭開了中國人民救亡斗爭的序幕;太平天國運動,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義和團運動,體現了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的英勇氣概;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統治;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革命黨人尋求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經過長期不屈不撓的斗爭,建設了社會主義新中國。
無論是在和平統一時期,還是在戰爭離亂的年代,各民族間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聯系與交往始終沒有中斷,而且逐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斷融合的趨勢。在我國歷史上,愛國主義從來就是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抵禦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生生不息,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現階段,我國的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獻身於建設和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事業及獻身於促進祖國統一的事業。
二、抓住社會熱點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時政教育是思想品德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時事教育,能大大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養成良好的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時事在政治,抓住一些重大事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從第一時間感受社會問題,養成關注社會的習慣,教育學生把自己的成長與祖國的命運聯系起來。如:遼寧航母艦熱點材料可以作為學生分析的素材,使學生感受到祖國的成就、富強而帶來的自豪感;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社會意識和責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覺悟,激發學習熱情,將來更好地報效祖國。觀看「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事例,讓學生深刻體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是教師空洞的說教,而是每一個青年學生的需要。這有利於增強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深化情感,培養高度責任感,促進學生身心和品德全面發展。利用「釣魚島事件」的發生,使學生體會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強大,才能不受外敵入侵,才能有國格,有人格,否則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勵學生從現在做起,努力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達到的效果比單純說教更深刻。
三、課內外結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增強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
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內容和任務,也是每單元活動應始終貫穿的教育思想。把愛國主義的教育內容變為學生的愛國思想、變為學生的愛國情感、變為學生的愛國行動,變為學生矢志不移終生難忘的愛國信念,單單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還要把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寓愛國主義教育於生動活潑多姿多彩的形形色色的活動中,才能加深對學生的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2]。通過具體生動的活動,讓愛國主義教育收到成效,並在活動中加深愛國主義知識和愛國主義情感。如鼓勵學生為祖國明天而勤奮學習;開展社會調查,幫助學生完成時事小論文;在學生中開展「我為班級爭光彩」、「我為學校作貢獻」活動。帶領學生參觀新農村的建設,領略家鄉的巨大變化。領略家鄉山清水秀的美麗景色,增加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由此由愛家鄉上升到愛人民,愛祖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因勢利導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為此,除了以課堂為主外,課內外結合能擴大學生視野,使學生有親身體驗,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使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生動,實踐的可能性大,因此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運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多媒體本身包涵豐富的內容,趣味性強,以生動形象的畫面,簡言意駭的解說,再配以恰當的音樂使學習內容圖文並茂,十分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多媒體能更生動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在教學中,我常運用多媒體手段,吸引人,教育人,從而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又被賦予新的時代特色。思想品德課教學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這是十分必要的,它既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又增強了學生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新課改下,我們更要重視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真正把學生的愛國之志變為報國之行,積極做忠實的愛國主義踐行者。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長期任務。利用中學政治課的特有形式和教材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人類的愛國主義思想和覺悟、情感和意念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中經過一定時間的培養和體驗、訓練和熏陶逐漸形成的。中學是青少年所受的基礎教育,基礎素質直接關繫到國家的未來、民族的未來,因此,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要確保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當代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艱苦細致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教育工作者積極努力,而且離不開全社會的廣泛參與。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教師給予他們愛國主義教育的引導,而且要讓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實踐中真切感受愛國主義,激發愛國主義情感,成為真正擁有愛國主義情懷的當代中學生。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更新學習知識的方法與理念。
2. 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歷史案例中,有許多關於家國情懷的討論,例如伍子胥(反面),張騫,霍去病蘇武等等,都是很好的,可以讓學生體會家國情懷的案例。
3. 有哪些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國家、家庭與個人之間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家國情懷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對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自信、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有重要意義。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接力棒將傳遞到他們手中。然而,學生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容易被一些不良觀念所影響。因此,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是學校、社會、父母所面臨的共同難題。對此,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4. 新時代教師如何在教育教學中落實理性愛國
在學習中國近代史列強侵略及中國軍民抗爭這段歷史時,學生極易產生極端的民族觀和偏執的愛國情懷。教師要適時引導,既要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戰爭的危害,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充分認識國家和平崛起道路。
新的課程標准將家國情懷定位為諸素養中的價值追求,這充分體現了教育「育人」的本質。課標把「家國情懷」概念界定為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這一概念界定微言大義、概括性強。
還是要立足學生的認知水平,以歷史知識為依託、以課堂為主陣地,進行有效的教學情境設置,加以相應的歷史解釋,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人文素養。
教師在教育教學創新方式
1、教師要創新學習方式,樹立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
教師不僅要堅持學習,而且要堅持終身學習,要學習一些新的理論和知識,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才能適應現代發展需求。教師掌握的知識越豐富,知識結構越合理,就越能善於觀察和發現問題,就越能適應教育創新的需要。
2、教師要創新教學研究,做一個研究型、專家型教師
教師不能只會一味地教,不會認真思考和總結經驗。只有認真歸納和總結,用成功的經驗指導自己的教學,收獲的成功會更大。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上,超越教育實踐的創新能力。
教師要想使自己真正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必須要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不斷反思和總結,不斷創新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和教育教學理論。
3、教師要創新教學設計,從總體設計上提高教育創新能力
教育創新要從總體設計上進行創新,它包括教育教學目標、教育教學內容和過程、運用教育教學方法等諸多環節。在這些環節中,教師事先要有個整體規劃,對每一個環節要進行創新設計,從而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更加完整更加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