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黃芸的抗日偉人
黃芸(1916——1942),原名景隆,曾用名黃雨凝、黃景,筆名激流,梅州市梅江區梅城西區黃泥墩人。出身於店員工人家庭。父黃浩興,是店員工人;舅父楊廣存,是革命烈士,梅州早期的共產黨員之一。黃芸從小受革命先輩思想熏陶,喜看進步書籍,12歲參加共產主義兒童團,13歲因家貧輟學,先在梅城當學徒,後隨其父去印尼,在裁縫店當學徒。
1934年回梅。次年秋,在梅城民眾教育館任肋理員,團結一批進步青年,進行抗日救亡運動,組織「海燕劇社「、」強民體育會「、」梅州民眾歌詠團「等進步團體,為喚起民眾,團結抗日,作了大量的宣傳鼓動工作。1937年2月,黃芸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同年6月,被梅縣區政府拘留17天,出獄後,受黨組織之命,在城東潮塘學校以教書職業為掩護,繼續進行活動,積極動員青年學生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同年12月,任梅縣區中心區委宣傳部長,與黎邦、王芝祥等在梅州各中小學師生、店員、職工中發展中共黨員,組建中小學黨支部、行業支部,為抗日救亡運動的蓬勃發展,培養了大批骨幹力量。
1938年,黃芸以梅州抗日游擊根據地代表身份參加福建龍岩白沙幹部訓練學習,結束後仍回梅縣區中心區委任宣傳部長,同年8年,到興寧找李戈倫聯系工作,途經徑心時,被當地國民黨鄉警逮捕,解押興寧監獄,經組織營救出獄後,調大埔縣委工作。1939年八九月間,任中共饒埔豐縣委組織部長。12月任縣委書記。1940年春,恢復中共大埔縣委,任書記。
1941年春,任埔南縣委書記。五六月間改委員制為特派員制,調「南委」任聯絡員,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下,他不顧個人安危,經常奔走於基層指導工作。是年12月13日,黃芸往埔南,從湖寮路過雙坑口時,遇國民黨政府軍隊,來不及繞道而不幸遭捕。次日,被押往大埔,途經湖寮,正逢圩日,他慷慨激昂地向群眾高呼:「人民大眾團結起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投降派!最後勝利屬於人民!」的口號。黃芸被捕後,中共地方組織多方進行營救,均未成功。在獄中,他受盡各種酷刑,但堅強不屈,始終未吐露黨的機密。1942年1月21日晚就義於大埔茶陽獅子口,時年26歲。
② 一個關於建德梅城的傳說故事
一伍子胥諸侯爭霸的春秋時代,伍子胥由建德逃往吳國,協助吳王闔閭成就了一番霸業。由於年代久遠,伍子胥在建德活動的文字記載幾乎找不到了,但是在建德民間仍流傳著許多關於伍子胥的傳說,如傳說他在建德的一個山洞內得到了天書,因而獲得了超人的膽魄和智慧。建德還有許多流傳至今的地名都與伍子胥有關:胥嶺、胥村、胥溪、胥口、胥口江等,舊時沿70里胥溪還有四座祭祀伍子胥的英烈廟。二張心谷張心谷(1821-1884),字愛廬,自號無是子,梅城人。清同治元年(1862)歲貢生,歷任浙江慶元、開化等縣訓導。晚年家居,嚴州知府鶴山曾延請為西齋主講。卒於光緒十年,享年六十四歲。張心谷博學能文,一生獎掖後學,人稱愛廬先生。尤工書法,其所書:「青山有雪諳松性,碧漢無雲見鶴情」聯,今尚流傳於世,為人所重,此行書條幅現珍藏於建德市文管會。三白沙女的傳說唐末民起義軍首領黃巢在起義失敗後被唐軍追殺,逃到白沙渡口時,被洶涌的新安江水堵住了去路。萬般焦急時,正在江邊浣紗的白沙女將手中的白紗輕輕向空中一揮,立刻變成了一座白橋。黃巢得以過江,而逃過一劫。等到唐軍追來之時,白沙女已經浣紗完畢,就將白紗重又收回到手中,唐軍只得望江興嘆了。以後,白沙女就成為了美麗善良的化身,她的故事代代流傳,人們還立起白沙女的塑像來紀念她。這個故事的傳說地就是浙江建德市,一直以來,在新安江上都依靠船夫擺渡通行,而江水的定期泛濫,常常會阻斷人們的通路,於是在家鄉有了「走遍天下路,難過白沙渡」的民謠。直到50年代,新安江上第一座橋——白沙大橋的落成才結束了這段歷史。這座石拱橋造型優美,橋欄上的石獅子雕刻精緻,足可與北京的盧 溝橋相媲美,在當時有「北盧溝,南白沙」之說。四九姓漁民婚禮九姓漁民是生活在新安江上以舟為家,以捕魚為業的水上部落。日出撒網、日落泊舟,成為他們的主要生活方式。相傳:元朝末年,朱元璋與陳友諒為爭奪天下,在江西鄱陽湖決戰。在這場生死戰中,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並俘虜了陳友諒的部將。朱元璋稱帝,建立了明朝,遂將陳友諒的部屬押解到浙江嚴州府(建德市梅城鎮),流放到新安江中,並貶為「賤民」,規定:他們不得上岸居住,不準與岸上人通婚、不準讀書應試,不準穿鞋上岸......。於是,數百年來,陳、錢、林、李、袁、孫、葉、許、何等九姓,只能舉家泛舟,生活在水上,以打魚為業。天長日久,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習俗,其中以「拋新娘」的水上婚俗最為奇特。 九姓漁民婚禮為建德市一傳統旅遊項目,在新安江漁舟上舉行。新安江鎮距杭州126公里,有320國道相通。新安江鎮距靈棲洞30公里,大慈岩景區25公里,梅城古鎮七里揚帆碼頭28公里。古時漁家習俗,至今為新安江上一著名旅遊項目,基本保持舊時內容和形式。提問者評價太謝謝了,不過我已經知道了。
③ 梅州的名人有哪些
梅州的名人有羅大綱、羅芳伯、田家炳、林風眠、曾憲梓、謝晉元、吳奇偉、姚子青、肖月華、劉復之、羅明等。具體介紹以下幾位:
1、羅大綱
羅大綱(1804—1855年),原名亞旺,天平天國名將,梅州市豐順縣湯南鎮新樓種玉上圍/上圍古寨人,是一位一開始就對太平軍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主要將領。
2、羅芳伯
羅芳伯(1738年-1795年),原名芳柏,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蘭芳共和國的締造者和印尼婆羅洲開發的重要貢獻者。1738年出生於廣東嘉應州(今梅州)石扇堡一耕讀之家。1777年擔任首任國家首腦「大唐總長」,富可敵國,並被當地人尊稱為「坤甸王」。1795年,因病在坤甸逝世,終年58歲。
3、田家炳
田家炳(1919年-2018年7月10日),男,祖籍廣東梅州,香港企業家、慈善家,田家炳基金會創辦人,被譽為「中國百校之父」。
4、林風眠
林風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出生於廣東梅州市梅江區,家名紹瓊,字鳳鳴,後改風眠,畫家、藝術教育家、國立藝術院(現更名為中國美術學院)首任院長。
5、謝晉元
謝晉元(1905年4月26日-1941年4月24日),字中民,廣東梅州蕉嶺縣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歷任國軍排長、連長、營長、師參謀、旅參謀主任、副團長、團長等職。
④ 梅城出過哪些文化名人
梅州歷史悠久。秦漢時客家人的祖先逐漸由中原南遷,定居嶺南,故有「客家」之稱,屬南海郡,南漢置敬州,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始稱梅州,元代設梅州路,明屬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改置直隸嘉應州。民國時先後屬潮循道、第六行政督察區。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設興梅專區,1965年設梅縣專區,1970年改稱梅縣地區,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梅縣地區設立梅州市,市府駐梅江區。梅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教育歷來比較發達,足球運動普及城鄉,旅居海外僑胞有290多萬人,分布在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聞名遐邇的"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梅州歷史上曾涌現不少享譽中外的文化名人,如黃遵憲、丘逢甲、羅香林、林鳳眠等;也有海內外客籍地區廣為流傳、喜聞樂道的傳奇式人物,如宋湘、葉璧華、李惠堂等。1964年郭沫若曾賦詩稱贊梅州"文物由來第一流"。
http://www.hoodong.com/wiki/%E6%A2%85%E5%B7%9E%E5%B8%82
⑤ 安化縣梅城鎮的資料
梅城鎮(湖南安化縣梅城鎮)
編輯
梅城鎮位於安化的東南部,現轄34個村,4個居委,總面積282平方公里,鎮內常住人口9.5萬人,暫住人口3萬人,全鎮居住人口達12.5萬人。
中文名稱
梅城鎮
所屬地區
益陽市
面 積
282平方公里
人 口
9.5萬人
方 言
湘語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湘H
目錄
1鄉鎮概況
▪ 行政區劃
▪ 梅城歷史
▪ 建設成就
▪ 發展前景
2基礎建設
3歷史情況
4自然資源
5交通旅遊
6經濟發展
7村民自治
8發展商機
9安全生產
1鄉鎮概況編輯
梅城鎮位於安化的東南部,總面積282平方公里,鎮內常住人口9.5萬人,暫住人口3萬人,全鎮居住人口達12.5萬人。
行政區劃
北街社區居委會、東街社區居委會、南街社區居委會、西街社區居委會;
龍安村、西街村、東街村、南街村、紫雲村、良將村、梁乙村、望城村、岩溪村、三里村、十里村、
雲河村、鹿角溪、中田村、南橋村、道觀村、建樟村、紅岩村、清水村、啟安村、茅田鋪、大灣塘、
興茶村、鋪坳村、蘇梅村、黃泥村、楊高村、雙富村、栗林村、松山村、 柏樹村、雙江口、江灣村、栗星
梅城歷史
梅城是個歷史悠久、交通便利、商貿發達、經濟繁榮的大鎮。自宋熙寧五年在梅城設安化縣城至1951年縣城搬遷至東坪,曾有縣治史878年,梅城早期是梅山文化的發祥地,梅王——扶漢陽的塑像屹立在鎮區西面的紫雲山;交通給梅城帶來了便利,鎮內有207國道,217、311省道和正在建設的「二廣」高速形成的交通網路,還有一條計劃中的鐵路也經過梅城,設縣級站;梅城地處湘中腹地,周邊與新化、婁底、邵陽、冷水江、漣源等縣市接壤,自古就有「六縣通衢、八方集鎮」之稱,輻射周邊150多萬人口,2000多平方公里地方,歷史上就形成了商賈雲集,一直是湘中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中轉站;梅城的商貿發達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14億元,財政收入達2400萬元,城鄉居民人均純收入達2800元,並形成了木瓜、茶葉、蔬菜、生豬、野雞、建材等特色產業。梅城鎮的發展得到了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1992年省體改委批准梅城為縣級經濟開發區,1995年列為建設部500個小城鎮試點鎮之一,1998年獲全省「經濟百強鎮」稱號,2002年起分別列入國家、省、市重點鎮,2003年獲得益陽市重點鎮和創建文明衛生城鎮一等獎,拿回獎金8萬元。
建設成就
梅城鎮現有建城區面積4.2平方公里,建城區人口6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48%。鎮區內各種功能比較健全,已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城鎮。為加快小城鎮的發展,我們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加大力度,重點抓了以下六項工作。
1、拉動住宅。從1993年梅城設立縣級開發區以來至2008年的15年中,鎮區內新建住房面積150萬平方米,平均每年新建6萬平方米,多的年份達12萬多平方米,投入住宅建設的資金達15億多元,住宅產業的發展使建城區面積由1992年前的0.78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4.2平方公里,引進農民進城3.5萬人。
2、擴大市場。為了適應梅城商貿發展的需要,鎮政府分別於1987年、1995年、2001年三次新建市場,擴大規模,先後組織社會資金800多萬元,新建了建築面積5.4萬平方米的大市場,設有經商的門面上千戶,固定攤位3000多個,市場年成交額達20多億元。
3、加快交通。1993年,鎮政府爭取省交通廳投資200萬元,把湘運梅城車站改造成縣級汽車站,直接開通了廣州、深圳、貴陽等許多全國大中城市的客運線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交通的需求,鎮政府又於2004年組織資金1000萬元新建了啟安汽車東站,實行長短途客運車輛分流進站管理,解決車輛亂停亂靠問題,目前正在運作中。
4、 發展新區。為了進一步擴大城鎮規模,提高城鎮品位,鎮政府於2003年爭取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以600萬元稅費包乾的方式開發建起了啟安新區,啟安新區開發前是一片河灘窪地,通過招商引進安化富康房地產開發公司開發建設用地200畝,共投入建設資金2億元,新建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修建了大橋2座,防洪堤1300米,用於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達4000多萬元,在新區內建起了高12層的賓館,具有規模的汽車東站,建材、農產品專業市場,新引進城鎮人口4000多人。啟安新區僅用了3年的時間,將一片河灘窪地建成新區,在梅城城鎮建設史上是個創舉。
5、改造舊城。梅城是個千年古鎮,舊城改造任務十分繁重,通過多年的改造,舊城仍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2008年鎮政府下定決心成立了舊城改造專門班子,籌措了專用經費,拆遷了舊城臨街舊房面積1.2萬平方米,改造和硬化了東西南北連接的4條老街,長890米,硬化面積達8000平方米,新建下水道1280米,並在改造的主街道人行道上鋪裝了花崗石2400平方米,安裝了高檔路燈20盞,栽植了桂花樹80株,配置了果皮箱30個,年內用於舊城改造的資金達350萬元,昔日居民怨聲載道「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老街,而今成了寬敞明亮的新街和居民散步休閑的場所。
6、完善功能。梅城具有一般縣城的規模,但由於是個建制鎮的體制,致使城鎮資金短缺,基礎設施嚴重滯後。針對這一情況,鎮政府一方面爭取上級的支持,一方面鼓勵「人民城鎮人民建」,縣級很多單位在梅城設有機構,如具有300多年歷史的安化一中,縣二人民醫院在梅城發揮了及其重要的作用,還有交通、電力、通信、廣電、銀行、保險、法律等機構均設置齊全,在道路硬化、下水道修建、街道綠化、自來水、公共廁所等公益事業方面也逐步加大了投入力度,全鎮自來水入戶率達98%,為適應城鎮管理,並相應的設立了規劃建設站、環衛所、城管隊三個機構,配置了車輛,安排了專項經費。
⑥ 建德新安江在古代出現過哪些名人
章燮,字象公,又字象德,號雲仙,建德三河人。他一生熱心於培養人才,在家裡辦了個私塾,設帳授徒。章燮選中《唐詩三百首》作為輔助教材,為了使學生們讀懂唐詩,他自己動手注釋,並盡量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注釋詳盡,最終於清道光十五年,即1835年完成了《唐詩三百首註疏》,這是《唐詩三百首》的第一個注本,受到了廣泛好評。一百多年來,章注本屢次翻印,為唐詩的傳播和普及發揮了巨大作用。除了《唐詩三百首註疏》外,章燮還注有《古唐詩精選注》、《詩話合選》、《高林別墅詩集》、和《針灸揭要》等,可惜都沒有流傳下來。
⑦ 杭州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
杭州的歷史人物還不少,下面就主要挑6個出名的說一下吧!
1、東漢末年,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就是生於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孫堅是將領,也是吳國的奠基人,主要成就有斬殺華雄,大破董卓。孫策是長子,但為刺客所傷,年僅26歲。孫權為次子,孫策的弟弟,著名的赤壁之戰,就是孫權與劉備聯盟,打敗曹操。孫權稱帝後,追謚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追謚孫策為長沙桓王。
⑧ 梅姓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1、出自子姓,為商湯後裔。
據《通志·氏族略》和《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殷商時,君王太丁封其弟於梅(今安徽省亳州東南),為伯爵,世稱梅伯。至商紂時,梅國國君梅伯為紂王所醢,後世子孫以封邑為氏。
2、出自他族所改
據《魏書》所載,漢時南蠻有梅姓;據《舊唐書》所載,北狄奚酋長有梅姓;清朝滿洲人姓,世居沈陽;又,清滿洲八旗姓梅佳氏後改為梅姓;清貴州貴陽府開州土司有梅姓;今滿、土家、彝、蒙古、黎、東鄉、錫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遷徙分布:
梅姓發祥於今湖北黃梅一帶,後不知什麼原因,大批遷衍於河南汝南。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早期的梅姓,主要是活躍在現在的河南省汝南縣一帶。先秦之後,才漸有梅姓人散見於史冊。
秦朝有丹陽(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人梅姑,漢初有益陽(今屬湖南省)人梅,西漢中葉有南陽(今屬河南省)人梅免,新莽時有安徽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人梅福。這些史實表明,秦漢之際,大多梅姓移居相對富庶的中原一帶,其他梅姓則以黃梅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四周擴散。
⑨ 梅城有什麼歷史遺跡梅城歷史遺跡介紹
梅城有什麼歷史遺跡?梅城歷史遺跡介紹
歷史遺跡介紹
1、三國吳黃武四年:
孫權封戰功卓著的名將孫韶(梅城馬目人士)為建德侯,牌坊上的“建功立德”正是建德市的由來。
2、唐萬歲通天二年:
梅城為睦州治,中和四年,皇帝為他的妃子(梅城人)修築睦州城,城牆臨江一段, 城堞為半朵梅花形狀。梅城因此得名。
3、北宋年間:
方臘起義在睦州建都,宋江盪平方臘後,宋徽宗認為睦州百姓不睦,改睦州為嚴州。
4、劉長卿、杜牧、范仲淹、陸游一家三代都在梅城做官:
陸游的《劍南詩稿》就出自於此
5、清乾隆三十年:
《聊齋志異》的第一版本《青柯亭本》出自於梅城。
6、古鎮寶塔兩座:
唐伯虎游覽此地時,稱其為“雙塔凌雲”。
7、《水滸傳》中的:
“宋江大戰烏龍嶺,烏龍神助宋公明”就在梅城的烏龍山。
8、唐貞元年間:
在烏龍山南麓建玉泉寺,落成之日,靈隱寺的大法師們也前來參拜他們的祖師爺。 梅城
9、元末明初:
李文忠為軍中的總管金元七在梅城西端修建“七郎廟”。
10、明德年間:
梅城人馬景福造福於人,修建六眼井,嚴州知府萬觀用為該井題:“德沛甘泉”。
11、東漢末年:
丹陽太守吳景為他的姐姐三國的孫堅夫人,也就是孫堅,孫權的母親,建“六合井”。
12、著名的紅學家:
戴不凡先生就是地地道道的梅城人
13、宋紹五年:
在烏龍山正中修建“澄溪道院”明代董其昌題額
14、1937年11月5日:
日軍在江蘇、浙江二省間的金山衛全公亭登陸,離杭州不遠,浙大決定遷校建德梅城。
以上僅供參考
⑩ 杭州梅城有什麼歷史杭州梅城歷史介紹
梅城歷史介紹
梅花城:
簡稱梅城,原是睦州 嚴州府城的雅稱。
1938年:
才作為建德縣城的正式地名確定下來
關於梅花城的來歷有種種說法:
最流行的當推民國《建德縣志》上的一段敘述: 建德城即嚴州城,俗稱梅花城,以臨江一段雉堞半作梅花形故也 。
梅城的城牆最後一次重建於明初:
為朱元璋妹夫李文忠所建,至於雉堞為什麼做成梅花形,一直沒有一個一致的說法,據民國縣志記載,這是因為宋代有三個皇帝在未登基前都曾經領過嚴州的地方官職務,嚴州被認為是潛龍所在地,其制故與南京北京同 ,所以這一帶有“天下梅花兩朵半”的俗諺。
一種說法:
認為梅城是為了紀念漢代高士梅福而命名的
還有一種說法:
認為是因為建德特有的梅花“建德山梅”而得名。建德山梅生長在高山之上,冷塢之中,不畏寒濕,花開五瓣,花朵潔白而芬芳,盛開於春未夏初,這在梅花中是很獨特的 。
梅城歷史悠久:
作為州府也有1200多年的歷史,悠久的歷史,秀麗的山川和豐富的文化遺存,更增添了梅城的魅力,也吸引了許多人試圖解開梅花城的由來之謎。
景點介紹:
梅城:
位於新安江與蘭江匯合處,是古睦州府、嚴州府、建德縣的治所,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
城有兩湖:
東西點綴,外有雙塔,南北對峙。登塔眺望,新安江自西向東,蘭江自南而來,煙波浩淼,形如“丁”字。
杜牧詩:
“越嶂遠分丁字水,臘梅遲見二月花”,孟浩然詩“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寫的就是此地景色。
城內的:
思范牌坊、建德侯坊、明桂青柯、六合古井等名勝,可訪古尋勝;
城周圍的:
玉泉寺、奉真道觀、烏龍嶺、萬松林、雙塔凌雲、兩江成字等景觀,可探幽獵奇。
四大古典名著:
《水滸傳》後四十回所寫的宋江征方臘的故事就發生在此,梅城也與《聊齋》等歷史名著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
以上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