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長徵到抗戰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長徵到抗戰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10 18:16:45

❶ 長征勝利的意義

長征勝利具有偉大的意義:保存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力量,加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水平和獨立領導革命的能力,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國內國際影響力。
簡單來說: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一、長征勝利實現了軍事戰略轉移,促進了戰術方針的轉變,為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軍事基礎
長征勝利打破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堵和追擊,紅軍將士以無比堅定的革命意志和無比堅強的戰斗精神,突破了敵人的道道封鎖線,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征服了雪山草地等天險,經受住了血與火的考驗和磨煉。長征勝利保留和鍛造了紅軍骨幹,爭取了戰略主動,大批紅軍將士成為人民軍隊發展壯大的中堅力量,為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奠定了軍事斗爭發展的堅實基礎,打開了軍事斗爭新局面。
此外,紅軍在長征取得勝利之前,一直分散在被國民黨武裝分割包圍的各個革命根據地。他們在多年的反圍剿斗爭中,都積累了豐富的對敵斗爭方法,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戰斗經驗。隨著長征的勝利,三大主力紅軍終於匯聚到了陝北——這個未來中國革命的中心,他們的斗爭方法和戰斗經驗也匯集在一起,推動了紅軍軍事斗爭綜合實力和水平得到提升,並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統一開展軍事行動,對於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奪取偉大的全民族抗戰的最終勝利,具有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
長征勝利也實現了紅軍戰略戰術的轉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軍事思想在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是人民軍隊戰略水平和綜合戰斗能力開始走向成熟的重要開端。毛澤東實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軍事斗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科學把握中國革命戰爭規律,提出了正確的軍事思想,得到了廣大將士的支持和擁護,使紅軍最終擺脫了被動局面,打破了敵人的圍追堵截。縱觀整個長征過程,紅軍實現了軍事戰略戰術的成功轉變,取得了一系列關鍵戰斗的勝利,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軍事基礎。
二、長征勝利加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為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長征勝利加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國革命面貌得以煥然一新。當時由於部分中央領導人脫離中國革命的實際,犯了嚴重的教條主義錯誤,照搬照抄蘇聯的斗爭經驗,實行錯誤的軍事指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實行「御敵於國門之外」的錯誤方針,不僅沒有打破敵人的圍剿,反而遭受重大損失。中共中央和紅軍被迫放棄建設多年的中央根據地,實施戰略大轉移。長征開始之初,也是由於教條主義錯誤的影響,導致紅軍傷亡慘重。中國共產黨人在與共產國際聯絡中斷後,特別是在遵義會議以後,終於重新開始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並結合中國革命和斗爭的實際來思考和探索中國革命的勝利之路。
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和它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結束了教條主義在黨內的統治,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標志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思想開始在中共中央居於主導地位,為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獨立自主地探索中國革命勝利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礎。通過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確立毛澤東在中央的領導地位,這是中國革命順利發展的可靠保證。長征過程中,毛澤東思想在中國革命中的指導作用得到了歷史的證明,中國革命的領導問題和思想路線在全黨范圍內逐漸得到解決,加快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成熟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從而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三、長征勝利大大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和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能力和水平,為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長征勝利大大提高了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水平。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組織建設、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能力等各方面建設都取得了顯著進步。黨內民主得到充分恢復和發展,議事決策科學化水平顯著提高,實事求是和獨立自主的風氣得到充分發揚。
長征的偉大勝利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黨內決策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具體體現。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戰場實際及時調整和修改紅軍的進軍路線,勝利實行了戰略大轉移,在陝北延安站穩了腳跟,建立了領導全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戰略基地和後方,形成了越來越有利於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深入發展的戰略態勢。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黨內重大決策中越來越發揮決定性作用,極大提高了黨的路線政策方針的科學化水平,對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范圍內的最終勝利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長征的偉大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領導中國革命後所取得的重大勝利。1963年9月,毛澤東在同外賓的一次談話中說:中國人真正懂得獨立自主是從遵義會議開始的。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7月成立後,一直在共產國際的指揮下開展中國革命。長征開始之後,由於與共產國際的聯系因為各種原因被迫中斷,這一方面使得中國共產黨不得不自主地去思考和解決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另一方面,由於來自共產國際脫離中國革命實際的命令及其由此帶來的種種干涉不復存在。在長征途中,各項重大決定和方針政策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根據緊迫的斗爭環境和實際情況而做出的,黨獨立自主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水平和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從而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四、長征勝利極大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國內國際影響力,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正如毛澤東所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中國共產黨通過長征,宣傳了黨的北上抗日主張,在長征沿途各地撒下了革命的火種,也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在全國的影響力。長征途中,紅軍每到一處都通過各種形式,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和紅軍北上抗日救國的宗旨,並逐步開始為國人所熟知和接受,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在全國的政治和社會影響。長征的勝利,順利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北上抗日的既定戰略方針,紅軍主力安全轉移到了抗日的前沿陣地,為建立國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中國共產黨在即將到來的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提供了有利條件。
長征勝利得到了共產國際的高度評價。長征勝利使得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新的、進一步了解和認識,並逐步認可了中國共產黨、紅軍及其政治路線。新選出來的47名共產國際執行委員中,有毛澤東等4人,在32名候補執行委員中,有博古等2人。中國共產黨在共產國際的地位和影響力大為提高。
長征勝利還使世界各國人民增加了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認識和了解。隨著《西行漫記》等的出版,為世人認識和了解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打開了窗口,紅軍長征的英勇業績開始為世人所關注,並廣為頌揚,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蒙哥馬利元帥等都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國內國際影響力的提高,為即將到來的國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❷ 什麼標志著長征勝利,長征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長征的終點不是吳起鎮,吳起鎮會師是1935年10月,離現在71年了。會寧會師時紅二方面軍還沒正式進入陝甘蘇區。

長征真正的終點在是寧夏西吉縣將台堡鎮。七十年前的今天(1936年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將台堡會師,標志著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中央也是在1996年才認定的。今天是長征勝利70周年紀念日。

1936年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寧夏西吉將台堡會師,標志著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2006年10月22日是長征勝利70周年紀念日,我們選在2006年8月14日開始刊登「重解長征之謎」系列,用70天70個版面、10個系列的分量,來重解這段厚重的歷史。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這是毛澤東對長征意義最有代表性的論述。

各路紅軍在長征途中有多次會師,主要的有:1934年10月,紅軍第二、第六軍團在木黃會師;1935年6月,紅軍第一、第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1935年9月,紅軍第二十五軍與陝北紅軍永坪鎮會師,並合編為紅軍第十五軍團;1935年10月,紅軍第一方面軍與第十五軍團在陝北會師,第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建制;1936年7月,紅軍第二、第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在會寧、將台堡會師。每一次會師都伴隨著作戰的勝利,沒有沿途作戰的勝利,就不可能有會師的出現。所以會師本身就象徵著勝利。在紅軍長征途中,經歷了很多次英勇浴血的奮戰,如紅二十五軍的袁家溝戰役,斃敵300餘人,俘敵1400餘人,繳槍1000餘支等,中央紅軍的四渡赤水,搶渡大渡河等,其中遵義之戰,擊潰和殲滅敵人兩個師又8個團,俘敵約3000人;紅四方面軍的包座戰役殲敵5000人,打開了向甘南進軍的門等;紅二、紅六軍團的龍家寨戰役斃敵1000餘人,俘敵2000餘人,繳槍2200餘支,等等。紅軍在這些戰斗中,幾乎都是以少勝多,以英勇的作戰和靈活的戰術取得驚人的勝利,然後才實現了會師。

長征會師,是各地紅軍從分散的各個根據地出發,邊走、邊打、邊做群眾工作,為著共同的目標,向著一個方向,像很多支流流入江河那樣匯合在一起。這樣的會師,是戰略力量的聚合和集中。戰略的奧妙在於集中,集中了戰略力量就有實施戰略作戰的主動權。賀龍與任弼時深明這一道理,他們所率領的紅二、紅六軍團於1934年10月24日會師,25日即向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建議「兩個軍團集中行動」,但是當時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卻不同意,並說是「絕對錯誤的」。28日,賀、任等二、六軍團領導人再次建議「暫時集中行動」,接著在11月中旬集中力量打了龍家寨戰役,對發展湘鄂川黔根據地起了重大作用,也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長征。紅軍每次會師後,緊接著就是戰略作戰的勝利。如紅一方面軍與紅十五軍團在陝北會師後,隨即在中央統一指揮下打了直羅鎮戰役。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為「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又如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陝甘寧邊區會師後,在中央軍委統一指揮下打了山城堡戰役。山城堡戰役的勝利,不但大振了我軍的聲威,而且對分化敵軍營壘、促進逼蔣抗日的方針的實現,起了積極的作用。主力紅軍會師後,就能在統一指揮下,集中力量打一些較大的殲滅戰。掌握了戰略的主動權。

長征發生在國內階級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極其尖銳的歷史條件之下,中央紅軍在反對敵軍第五次「圍剿」失敗之時,同時又交錯著黨內的錯誤路線和正確路線的斗爭。在這種情況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從國家和民族大義出發,毅然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方針。這一方針的提出,把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不得已進行戰略退卻的消極行動,升華為一個積極進取的、對全國人民和對全軍有號召力的大義凜然的政治行動。正如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的那樣:「這幫助他們把原來可能是軍心渙散的潰退變成一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北上抗日的方針,伸張了長征的正義性和必要性,師出有名,極大地激勵了士氣。日本侵略者是全民族的敵人,紅軍北上抗日就獲得全民族的擁戴。而反動軍隊對紅軍的「剿殺」就把自己擺在抗日的對立面,遭到全民族的反對。堅持北上抗日的方針,還有力地團結了全黨,在黨內存在著「北上」和「南下」的分歧抉擇上,黨中央、毛澤東堅定地堅持北上抗日,並以此團結了全黨和全軍,北上抗日有理,南下、西下無理,是逃避。這就促使了紅軍三大主力最終在西北會師,避免了張國燾的分裂危險。

毛澤東說:「長征一結束,新局面就開始了。」會師標志著紅軍戰略退卻的終結和戰略轉移的完成,開創陝甘寧蘇區新局面戰略階段的開始,並為向民族革命戰爭實施戰略轉變作了准備。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紅軍主力在西北勝利會師,就成了戰略轉變的轉折點。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召開了瓦窯堡會議,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說明紅軍長征會師後,黨中央、毛澤東可以在相對穩定的(較之長征中被圍追堵截的作戰環境而言)「大本營」內籌劃和決定政治戰略方面的問題了,可以出台新的戰略了。如果說長征勝利是北上抗日戰略的勝利,那長征只是實施北上抗日的第一步。到了西北,長征是結束了,但抗日沒有結束,還必須把全民族的抗日斗爭持續不懈地進行下去。而這一切,只有在紅軍會師後才能貫徹實行。事實說明,紅軍會師後,高舉抗日救國的旗幟,對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影響很大,以至於發生「西安事變」,促成建立了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

紅軍完成人類歷史紀錄上第一次的偉大長征。紅軍面對著強大而兇殘的敵人,險峻艱苦的環境,用了一年多時間,走了兩萬五千里路,主要靠著革命精神來完成了長征。長征精神,包含的內容很多,但主要有兩點:就是強渡大渡河,強攻臘子口,英勇作戰,前仆後繼,不怕犧牲的精神;就是爬雪山,過草地,吃苦耐勞,在艱苦環境中,意志堅定,有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精神。紅軍的革命本色在長征途中最顯明、最集中、最深刻地表現了出來,成了我黨我軍最寶貴的財富。紅軍就是用這種精神完成了長征任務,會師勝利更使這種精神光芒萬丈。這種精神,可以養成人們高尚的情操,可以增強部隊的戰鬥力,可以完成一切艱難困苦的任務。這種精神,在我國我軍的文明建設和作風建設中將產生深遠影響。
參考資料:http://www.huaxia.com/js/gc/2006/00469953.html

❸ 長征的歷史背景和意義

一、歷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

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

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保存了力量約3萬人。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長征,轉戰14個省,沖破國民黨軍數十萬兵力的圍追堵截,翻越終年積雪的崇山峻嶺,通過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終於完成了戰略轉移的艱巨任務。至此,長征勝利結束。

二、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一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它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紅軍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當年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之後,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征作過如此精闢的總結「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而告終。」

(3)長徵到抗戰的歷史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長征原因:

原因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是紅軍長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敵人實力強大,二是我黨犯了錯誤。1933年9月,蔣介石集中50萬大軍,對中央蘇區發起第五次「圍剿」。隨著戰局的發展,國民黨軍隊逐步佔領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大部分地區。

這個時期,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我們黨內占據了統治地位。他脫離中國革命實際,否認敵強我弱的基本形勢,要求紅軍採取積極進攻的路線,使紅軍在戰略上完全陷入被動。

蔣介石集全國的財力和軍力於一身,而中央紅軍只有不到10萬人,加上蘇區財力物力有限,劣勢顯而易見。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面臨失敗,黨和紅軍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

原因二:考慮重開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動進行戰略轉移

在粉碎敵人「圍剿」已經沒有可能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在1934年5月提出了戰略轉移的設想,並報告了共產國際。由於中共中央執行了王明的「左」傾錯誤路線,使得中央紅軍在國民黨「圍剿」下處境十分艱難。

於是,中共中央率中央紅軍主動撤離中央蘇區,前往湘西與賀龍的紅二軍團會師,重建革命根據地,重開革命新局面。

原因三:原來相對穩定的戰略格局被打破,局部長征最終演變成整個主力紅軍的長征

中央紅軍撤出中央蘇區,使其他各地紅軍受到國民黨軍越來越大的壓力,川陝革命根據地首當其沖。

另外,紅二、六軍團(紅二方面軍)長征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敵情嚴重,創建和保存革命根據地十分困難;紅二十五軍轉移也是由於國民黨軍加強了對鄂豫皖地區的「清剿」。

堅持當地革命斗爭已十分困難。因此,各地紅軍相繼長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打破了相對穩定的戰略格局。

原因四:抗日救亡的時代背景成為直接影響長征決策、進程和方向的重大因素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開始,「華北事變」則是日本即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前奏。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

中國共產黨人絕不會坐視中華民族的淪亡,紅軍雖然身處逆境,但仍然站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線。

在長征開始前和開始後,中共中央先後組織了兩支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即把軍事上的戰略轉移和政治上的戰略轉變密切聯系起來,把紅軍前進的大方向與建立抗日的前進陣地聯系起來。抗日救亡,是一個已經存在的,對紅軍長征必然產生重大影響的因素。

因此,長征,由一場慘痛的失敗開始,卻醞釀著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偉大的轉折;一次不得不走的艱難行程,卻最終開創了中國革命的嶄新局面。

❹ 長征的意義和歷史價值是什麼

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兩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歷史價值:

眾所周知,從1934年開始到1936年結束的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整整兩年的時間裡面,紅軍輾轉十四省,突破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封鎖,唱響戰略轉移的凱歌,是人類近現代戰爭史上,凡人譜寫的英雄史詩。

惠於中華文明熏陶的華夏兒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學說等為基礎的民族精神,除了作為修齊治平的政治理念外,還作為一種傳統、一種信念存在於每一個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況下就會自覺不自覺的表現出這種精神的力量。

(4)長徵到抗戰的歷史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長征的重要會議:

猴場會議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甕安縣猴場鎮召開會議,通過了在川黔邊展開戰略反攻,建立新的蘇區的決定。

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錯誤軍事路線,毛澤東重新回到了中央領導崗位上。

雞鳴三省會議 1935年2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貴州、雲南三省交界處的一個村莊(尚示確切考證)召開會議,決定反攻遵義,並且博古向張聞天正式交出中央領導權。

扎西會議 1935年2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雲南扎西召開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遵義會議決議,決定恢復白區工作,總結了土城戰役的失利原因,重新整編了紅軍並確定了回師遵義的戰略方針。

❺ 概括長征勝利對中國革命有什麼重大意義

1、長征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為為安。

2、長征的勝利實現了我黨北上抗日的總方針。

3、長征的勝利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共產黨方針路線的勝利。

4、通過長征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澤東軍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導地位。

5、長征的勝利使中國共產黨有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了穩固的後方。

6、長征的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強大隊伍,長征中紅軍表現出的對革命的必勝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成為激勵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前進的巨大動力。

(5)長徵到抗戰的歷史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

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紅軍長征的歷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又名華夫,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共產黨黨員),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1月,由紅一方面軍改稱)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

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

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❻ 為什麼要長征長征的意義是什麼

長征的原因: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紅一方面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的意義:

1、通過紅軍長征確立了毛同志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確立了毛軍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導地位。

2、紅軍長征勝利實現了我黨北上抗日總方針。

3、紅軍長征的勝利,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共產黨路線方針的勝利。

4、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5、紅軍長征的勝利,使中國共產黨有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了穩固的後方。

長征的作用:

1、糾正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和反對了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在遵義會議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

2、保存和鍛煉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骨幹,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種子。

3、長徵用鐵的事實表明,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具有戰勝任何困難的無比堅強的生命力,他們是國內外任何反動勢力所不可戰勝的。

❼ 長征主要意義請簡單回答

1、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尋找真理的偉大遠征

長征的勝利使我們黨進一步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才能把革命事業引向勝利。

這是在血的教訓和斗爭考驗中得出的真理。

2、長征中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長征初期,紅軍隊伍中仍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思想,黨內不斷進行著各種各樣思想路線的交鋒和斗爭。

博古、李德等盡管失去了領導地位,但他們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在觀望新的領導集體的實踐結果。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強行渡過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這使紅軍擺脫了蔣介石的包圍,避免了重蹈太平天國石達開全軍覆沒的危境,實踐有力地證明了毛澤東的思想路線的正確性。

3、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是長征留給我們黨最為寶貴的經驗

對於長征來說,每一次危急關頭,都可能孕育著勝利,而每一次的勝利,又都可能潛伏著失敗。長征中紅軍能一次次轉危為安,都離不開毛澤東等黨的領導人能夠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坦然面對遇到的問題,並不斷總結教訓。

因此,長征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結果,也正是長征使中國共產黨迅速拋棄照抄照搬洋教條,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立足本國實際地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堅定地依靠人民,最終將中國革命引向成功的道路。

長征的由來: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最初並沒有使用「長征」這個名稱。中央紅軍行動之初,所確定的行動目標是到湘鄂西地區與紅2、紅6軍團會合,然後實施反攻,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恢復中央蘇區。

因此,當時所使用的名稱是「長途行軍與戰斗」、「遠征」、「轉移」或「戰略轉移」,而在中革軍委與紅軍總部機關所發布的命令、指示中則稱之為「西征」「突圍」。

這些名稱,一直使用到了1935年5月中央紅軍經過彝民區。此時,距離中央紅軍離開江西中央蘇區已經有七個多月的時間了。

1935年5月,中央紅軍進入大涼山冕寧地區彝民區,紅軍總司令朱德發布《中國工農紅軍布告》,布告寫道:「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在成立冕寧縣革委會大會上,朱德講話中又提到「長征」一詞。這是最早見到使用「長征」一詞。

1935年6月12日,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西北的達維、懋功地區會師。中革軍委機關報《紅星報》刊登了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隊專門為慶祝會師而譜寫的《兩大主力會合歌》,歌詞中使用了「萬余里長征」的提法。

隨後,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毛兒蓋會議所形成的《中央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的政治形勢與任務的決議》中,明確指出:「一方面軍的一萬八千里長征,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偉大事業」。這是在正式的中央文件中首次使用「長征」的名稱。

此後,長征的名稱在中央文件中多次出現,同時,隨著紅軍北上征程的延伸,對長征的表述也逐步變成了「兩萬余里長征」。

❽ 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它有何歷史意義

一、進行軍事上的戰略大轉移,實現開辟中國革命新局面的歷史性轉折。

紅軍這場驚心動魄的遠征,歷時之長,行程之遠,敵我力量之懸殊,自然環境之惡劣,在人類戰爭史上是罕見的。

紅軍長征雖然付出了巨大犧牲,但避免了黨和紅軍覆亡的危險,保存了革命的火種,擴大了黨的影響,鍛煉了黨的隊伍,使黨和紅軍由重壓下的戰略退卻成功轉變為開辟中國革命新局面的偉大進軍,推動實現了中國革命由低谷向高潮、由被動向主動的歷史轉折。

沒有紅軍長征的勝利,就不會有人民軍隊後來的發展壯大,也不會有中國革命的重新興起和最終勝利,更不會有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長征,無可置疑成為中國革命的一個重大歷史轉折點。

二、形成中國革命成熟堅強的第一代領導核心,邁出走適合中國國情革命道路的決定性一步。

紅軍長征的歷史功績,不僅僅在於實現了戰略轉移、建立了新的根據地,更重要的是,經過長征的艱苦探索,中國共產黨形成了自己堅強成熟的領導核心。

正如黨的六屆七中全會作出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所指出的:「我黨終於在土地革命戰爭的最後時期,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中央和全黨的領導。

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的最大成就,是中國人民獲得解放的最大保證。」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在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領導下,邁出走適合中國國情革命道路的決定性一步,為最終取得中國革命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奠定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堅實基礎。

紅軍長征,把軍事上的戰略轉移與政治上的戰略轉變緊密聯系在一起,把長征前進的大方向與建立抗日的前沿陣地聯系在一起,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壯大人民革命力量,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開辟了光明前景。

四、鑄就彪炳千秋的長征精神,樹立永恆的人類精神豐碑。

紅軍長征不僅創造了可歌可泣的人間奇跡,而且譜寫了豪情萬丈的精神史詩。長征精神,生動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革命風范,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充分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長征精神突破了時代和國度的界限,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五、長征鑄就的革命精神,已深入中華民族的靈魂,成為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奮斗、攻堅克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動力。

直到今天,長征精神依然震撼、凈化著人們的靈魂,許多人自發踏上紅軍當年的長征之路,體驗長征精神的巨大魅力。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一代代人的接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時,我們要清醒看到,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前進道路上還有許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許多新的「大渡河」「臘子口」需要征服。

我們要始終高擎長征精神的火炬,堅定信念,勇於擔當,開拓進取,扎實工作,不斷奪取新的偉大斗爭勝利,把革命先輩開創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書寫強國強軍的時代篇章。


(8)長徵到抗戰的歷史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1、 紅軍長征的歷史功績,不僅僅在於實現了戰略轉移、建立了新的根據地,更重要的是,經過長征的艱苦探索,中國共產黨形成了自己堅強成熟的領導核心。

2、 紅軍長征,把軍事上的戰略轉移與政治上的戰略轉變緊密聯系在一起,把長征前進的大方向與建立抗日的前沿陣地聯系在一起,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壯大人民革命力量,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開辟了光明前景。

3、 長征精神,生動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革命風范,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充分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4、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一代代人的接續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同時,我們要清醒看到,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前進道路上還有許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許多新的「大渡河」「臘子口」需要征服。

❾ 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這是毛澤東對長征意義最有代表性的論述。

各路紅軍在長征途中有多次會師,主要的有:1934年10月,紅軍第二、第六軍團在木黃會師;1935年6月,紅軍第一、第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1935年9月,紅軍第二十五軍與陝北紅軍永坪鎮會師,並合編為紅軍第十五軍團;1935年10月,紅軍第一方面軍與第十五軍團在陝北會師,第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建制;1936年7月,紅軍第二、第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在會寧、將台堡會師。每一次會師都伴隨著作戰的勝利,沒有沿途作戰的勝利,就不可能有會師的出現。所以會師本身就象徵著勝利。在紅軍長征途中,經歷了很多次英勇浴血的奮戰,如紅二十五軍的袁家溝戰役,斃敵300餘人,俘敵1400餘人,繳槍1000餘支等,中央紅軍的四渡赤水,搶渡大渡河等,其中遵義之戰,擊潰和殲滅敵人兩個師又8個團,俘敵約3000人;紅四方面軍的包座戰役殲敵5000人,打開了向甘南進軍的門等;紅二、紅六軍團的龍家寨戰役斃敵1000餘人,俘敵2000餘人,繳槍2200餘支,等等。紅軍在這些戰斗中,幾乎都是以少勝多,以英勇的作戰和靈活的戰術取得驚人的勝利,然後才實現了會師。

長征會師,是各地紅軍從分散的各個根據地出發,邊走、邊打、邊做群眾工作,為著共同的目標,向著一個方向,像很多支流流入江河那樣匯合在一起。這樣的會師,是戰略力量的聚合和集中。戰略的奧妙在於集中,集中了戰略力量就有實施戰略作戰的主動權。賀龍與任弼時深明這一道理,他們所率領的紅二、紅六軍團於1934年10月24日會師,25日即向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建議「兩個軍團集中行動」,但是當時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卻不同意,並說是「絕對錯誤的」。28日,賀、任等二、六軍團領導人再次建議「暫時集中行動」,接著在11月中旬集中力量打了龍家寨戰役,對發展湘鄂川黔根據地起了重大作用,也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長征。紅軍每次會師後,緊接著就是戰略作戰的勝利。如紅一方面軍與紅十五軍團在陝北會師後,隨即在中央統一指揮下打了直羅鎮戰役。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為「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又如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陝甘寧邊區會師後,在中央軍委統一指揮下打了山城堡戰役。山城堡戰役的勝利,不但大振了我軍的聲威,而且對分化敵軍營壘、促進逼蔣抗日的方針的實現,起了積極的作用。主力紅軍會師後,就能在統一指揮下,集中力量打一些較大的殲滅戰。掌握了戰略的主動權。

長征發生在國內階級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極其尖銳的歷史條件之下,中央紅軍在反對敵軍第五次「圍剿」失敗之時,同時又交錯著黨內的錯誤路線和正確路線的斗爭。在這種情況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從國家和民族大義出發,毅然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方針。這一方針的提出,把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不得已進行戰略退卻的消極行動,升華為一個積極進取的、對全國人民和對全軍有號召力的大義凜然的政治行動。正如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的那樣:「這幫助他們把原來可能是軍心渙散的潰退變成一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北上抗日的方針,伸張了長征的正義性和必要性,師出有名,極大地激勵了士氣。日本侵略者是全民族的敵人,紅軍北上抗日就獲得全民族的擁戴。而反動軍隊對紅軍的「剿殺」就把自己擺在抗日的對立面,遭到全民族的反對。堅持北上抗日的方針,還有力地團結了全黨,在黨內存在著「北上」和「南下」的分歧抉擇上,黨中央、毛澤東堅定地堅持北上抗日,並以此團結了全黨和全軍,北上抗日有理,南下、西下無理,是逃避。這就促使了紅軍三大主力最終在西北會師,避免了張國燾的分裂危險。

毛澤東說:「長征一結束,新局面就開始了。」會師標志著紅軍戰略退卻的終結和戰略轉移的完成,開創陝甘寧蘇區新局面戰略階段的開始,並為向民族革命戰爭實施戰略轉變作了准備。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紅軍主力在西北勝利會師,就成了戰略轉變的轉折點。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召開了瓦窯堡會議,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說明紅軍長征會師後,黨中央、毛澤東可以在相對穩定的(較之長征中被圍追堵截的作戰環境而言)「大本營」內籌劃和決定政治戰略方面的問題了,可以出台新的戰略了。如果說長征勝利是北上抗日戰略的勝利,那長征只是實施北上抗日的第一步。到了西北,長征是結束了,但抗日沒有結束,還必須把全民族的抗日斗爭持續不懈地進行下去。而這一切,只有在紅軍會師後才能貫徹實行。事實說明,紅軍會師後,高舉抗日救國的旗幟,對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影響很大,以至於發生「西安事變」,促成建立了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

紅軍完成人類歷史紀錄上第一次的偉大長征。紅軍面對著強大而兇殘的敵人,險峻艱苦的環境,用了一年多時間,走了兩萬五千里路,主要靠著革命精神來完成了長征。長征精神,包含的內容很多,但主要有兩點:就是強渡大渡河,強攻臘子口,英勇作戰,前仆後繼,不怕犧牲的精神;就是爬雪山,過草地,吃苦耐勞,在艱苦環境中,意志堅定,有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精神。紅軍的革命本色在長征途中最顯明、最集中、最深刻地表現了出來,成了我黨我軍最寶貴的財富。紅軍就是用這種精神完成了長征任務,會師勝利更使這種精神光芒萬丈。這種精神,可以養成人們高尚的情操,可以增強部隊的戰鬥力,可以完成一切艱難困苦的任務。這種精神,在我國我軍的文明建設和作風建設中將產生深遠影響。

歷史書上有
我記得我學過

❿ 長征勝利有什麼意義

1、長征的勝利,庄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的、深深植根於中國各族人民之中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不可戰勝的。

2、長征的勝利,宣傳了黨的主張,撒下了革命的火種,擴大了黨和紅軍的影響。長征的英雄事跡,極大地振奮了全國人民的鬥志,也震驚了世界。

3、長征的勝利,實現了我們黨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紅軍主力轉移到抗日的前沿陣地,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紅軍擔負起抗日戰爭的中堅力量的使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長征的勝利,保存和鍛煉了革命力量。經過長征考驗的共產黨員和紅軍將士,是我們黨和軍隊最可寶貴的財富,許多同志後來成為治黨治軍治國的骨幹。

5、長征的勝利,最具有深遠意義的是,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這是我們黨和革命事業轉危為安,不斷打開新局面的最重要的保證。

閱讀全文

與長徵到抗戰的歷史意義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