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含哪幾個部分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
1、時空觀念
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和分析的觀念。
2、史料實證
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3、歷史理解
將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
4、歷史解釋
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
5、歷史價值觀
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1)歷史課教學設計如何體現核心素養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
自遠古以來中國國土開辟、社會進化、經濟文化發展、政治演變的簡明過程。最晚在百餘萬年以前,中國先民就已在東亞大陸棲息繁衍。大約到公元前2070年,出現了有階級和國家組織的夏朝。前221年,中國第一次出現大一統局面,從此以後,又經歷了兩千餘年的王朝統治。
中國地境遼闊,孳生人口眾多,文化廣被四鄰,有文字的歷史延綿不斷近六千年之久。沒有別的國家同時具備這些條件。
中國歷史是中國各民族誕育和發展的歷史。它的發達的封建社會,曾創造了同時代世界最高的文明。但是當西方某些地區跨入資本主義,特別是當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中國之後,中國越來越落後了。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創立民國,中國獲得了前進的新起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辟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振興中華的前景。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
參考資料:中國歷史_國史網
⑵ 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內容
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
1.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包含: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等。
2.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以歷史紀年、歷史時序、年代尺、階段特徵、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形式呈現。
3.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以史料分類、史料辨析、史料運用、觀點論證的形式進行呈現。
4.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以材料整理、對史料的解讀、追溯起源、探討因果、分析趨向、說明影響、判定地位等形式進行考查,培養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
5.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包含: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學精神、世界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聯系現實等。
⑶ 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核心素養將學生視為生命個體,關注學生個體成長所必需的素養能力,將學生成長的「歷時性」狀態與教育教學的「共時性」狀態結合在一起,體現教育教學活動系統性與過程性的統一。本文結合教學實踐以核心素養中的「綜合思維」環節為例,就如何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進行分析。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核心素養;綜合思維
時下各學科提出了「核心素養」,但是具體到各學科又不能泛泛而論。歷史與社會是綜合性人文學科,其學科核心素養即空間感知、歷史意識、綜合思維和社會實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不但要體現人文性,更要注重追求綜合性和實踐性。也就是需要結合實際學情,整合歷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指導學生把握生活時空、人地關系,著力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全球視野,促進綜合思維的發展,提升社會實踐能力。鑒於此,我們結合一線教學實際以核心素養中的「綜合思維」環節為例,談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一、歷史與社會學科素養中的綜合思維
歷史與社會其實就是一門綜合性人文學科,立足於學生認識社會、理解社會、發展社會的綜合能力培養,以期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全面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為此,新課標明確提出「把握相關知識的聯系,充分顯示綜合的追求」。本課程的教學要抓住相關內容,不失時機地凸顯綜合的意義,以鼓勵和指導學生以綜合性知識內容為媒介,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等主動獲取知識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性思維。通過多次公開課的實踐驗證與教師研討,我們發現,「綜合性學習」能讓學生通過思考和體驗完成知識到能力的遷移,能達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根本目的。
二、以綜合思維為例,分析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歷史與社會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涉及的知識和內容較多,如果我們按照傳統的方式割裂地學習,肯定不能完成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和遷移,也就無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歷史與社會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以綜合性的學習內容為載體,通過學習和體驗學會從多角度、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綜合分析和解決歷史或社會問題,最終達到提升綜合能力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目的。所以,我們以歷史線索為主導,從「古今綜合」「中外綜合」「時空綜合」三個角度來指導學生貫通知識,進行綜合思維等核心素養方面的培養。
1.古今綜合
歷史與社會中的「歷史」就是古,「社會」就是今,其實學習的就是古往今來,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古今知識聯系和體驗完成知識到能力的遷移。學習歷史內容可以指導學生對照地圖來加深印象,還可以啟發學生對當前社會現象進行思考,學習當前的地理知識還可以參照古今大歷史變遷來深刻認知。
比如學習「遼闊的疆域」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古代不同時期的疆域。為了加深印象,教師可以製作成動漫視頻,以漸變的形式,將不同時期的歷史疆域展現給學生。這樣不但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地理位置和歷史更迭,還可以啟發學生結合歷史進行綜合分析,更加深刻認識到領土是國家的根本利益,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操。
2.中外綜合
中國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員,所以在學習歷史與社會時我們要把中國的發展置於世界舞台上,才能更清晰地在人類文明的歷程中認知歷史得失,進而為現實生活問題提供借鑒和幫助。比如,學習「絲路明珠」時,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可結合張騫出使西域、馬可·波羅來華等歷史事件,讓學生認識到絲綢之路是自古中外交流的紐帶之一,讓學生全面了解這種交往對中國和世界產生的影響的同時,認識到社會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直處於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中。這就啟發學生認識到在實際生活中考慮問題要全面,要注意從多個視角、用不同方式分析問題,這樣才能產生積極的思考效果。
3.時空綜合
時空綜合顧名思義就是聯系時間和空間進行綜合分析。歷史和社會發展是多樣性的,但是又呈現一定規律。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並抽象、總結認識到歷史規律,達到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結合時空進行綜合分析歷史線索。
比如,在學習「紅軍長征的路線」的習題時,先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毛澤東的詩《長征》,然後要求學生對照中國地形圖找出紅軍長征所經過的地區,最後讓學生談談讀這首詩的體會。運用中國地形圖比區域圖更能直觀地幫助學生理解紅軍行軍的艱難;將歷史和地理知識作為背景知識,有助於學生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
筆者結合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以「綜合思維」能力歷史培養為契機,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進行分析與理解。總之,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利於學生形成對客觀世界的整體性認識,有利於學生形成更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整合教學內容,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的。
⑷ 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新課改的持續推進,對歷史教學的要求不僅局限於傳統知識的傳授,更加大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基於統編教材的啟用背景,我們該如何將核心素養中的「歷史解釋」部分穩步落地呢?
「歷史解釋」素養作為五項素養中的核心能力,自提出以來便備受關注。所謂「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下面就「歷史解釋」在課堂中的有效「落地」提出三項對策及思考:
第一,利用史料,形成「有依據有邏輯」的解釋能力。歷史學科最大的特點是「論從史出」。教師通過大量史料研讀和分析,能夠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和文化、提升自身內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查詢相應歷史資料,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提供充足的知識擴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客觀、真實的史料才能幫助學生了解真實、准確的史實。為此,教師授課過程中必須選用「有依、有據、有邏輯的」史料。
某種程度上看,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可以歸結為史料運用能力。史料實證能力是指學生獲取真實可信歷史資料的能力,並據此再現歷史真相,培養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形成「言必有據」的人格及「有依有據有邏輯的」解釋能力。
第二,釐清歷史概念。准確掌握歷史概念是深刻理解歷史現象的基礎。統編教材啟用至今,通過實踐我們會發現:教材的難度較過往有很大提升。以中國近代史八年級上冊第一課《鴉片戰爭》為例,5頁教學內容共涉及以下8個苦澀難懂的歷史概念:「自然經濟」「出超」「入超」「關稅協定」「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新舊民主主義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作為教師,若不能在基礎概念上多下功夫,不能讓學生真正懂得其中的含義,未來將會限制學生對歷史概念的理解與解釋。為此,面對歷史概念繁雜的課程時,教師應加大教學力度,降低講解難度,幫助學生做到真正的概念釐清,為日後的「歷史解釋」打下基礎。
第三,作「歷史背景下的理解」。我們以統編八年級上冊《戊戌變法》中譚嗣同這一歷史人物為例,剖析如何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從純粹的知識角度講解譚嗣同個人史事,可以簡單概括為:拒絕逃亡、從容就義。但是,從核心素養的角度來思考,歷史教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這一歷史知識以後,學生會自發形成怎樣的歷史認識?
多年來,每次講到譚嗣同時,我們都會聽到學生這樣回答:「當時譚嗣同應該逃跑,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學生會有這樣的結論,不是沒有道理,畢竟「生命誠可貴」,這是人性本能的反映。但是從核心素養的角度思考,我們到底該用什麼樣的歷史觀看待人和事?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及歷史人物的人生閱歷,我們應該進行怎樣的理解和評判?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言行分析,能給予我們什麼啟迪?以上種種思考融合在一起,即為「歷史解釋」。
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在知識本身上過度發力,常常糾結於歷史知識的容量和難度,忽略了歷史學科的本質和歷史教育的真正價值。其實,我們可以引領學生從譚嗣同的身世角度來理解他當時的認知。譚嗣同出身官宦之家,父親是湖北巡撫,所以他本人非常了解並痛恨官僚制度的腐敗。他拒絕科考,拒絕走仕途,在潛心鑽研學問的同時廣交社會進步人士。在譚嗣同的理念中,中國不能再這么下去了,必須要變革。所以,譚嗣同是迎著死亡去警醒國人,去改變中國的命運。所以,他的選擇叫作捨生取義,叫作大義凜然。當國家、民族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之間需要抉擇的時刻,他的這一選擇是一種英雄的選擇,是一種英雄的氣概。我們要讓學生明白,歷史是英雄和人民共同譜寫的。
⑸ 對初中歷史課堂如何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幾點思考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要首先豐富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積累,再來一點點從思維層面上、認知層面上對於學生加以引導,逐漸構建學生的學科素養,讓學生對於這門課程的掌握程度更充分,學到的內容更加豐富立體。
一、夯實學生的學科基礎
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很有必要,這是學生學科素養能夠一點點形成的根基。對於歷史知識的學習來說,教師要在教學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慢慢構建學生自身的知識網路及體系,要讓學生對於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的掌握更充分。歷史知識間的關聯性體現的較為明顯,教師為了讓學生學得更輕松,不妨在學習方法和技能上加強滲透。比如,可以有意識的構建理論知識聯系的橋梁,可以以時間為軸線串聯同一時期內發生的歷史事件,方便學生理解記憶。教師還可以嘗試將那些存在內在聯系的歷史知識進行綜合教學,這也是夯實學生學科基礎,讓學生知識的體系化更強的一種方法。
比如「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這一節當中,教材的定位是處於封建社會解體過程當中的歐洲向資本主義的過渡,主要是新型的資產階級的發展,文藝復興運動與新航路的開辟。文藝復興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在其的指引下,歐洲人開始向外進行探索擴張,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的殖民掠奪使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可以說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對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以及世界的近代史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要能夠有效的構建這段歷史發展演進進程中的內在聯系,讓學生保持清晰的思路認識這個歷史階段的一些典型事件,從而加強學生對於這一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
二、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
隨著學生知識積累的不斷豐富,學生會慢慢自主展開對於很多問題的思考與分析,會逐漸形成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眼光。這其實是學生思辨能力形成的一種徵兆,這是一個好的開端,但是,仍然有一些問題值得教師留意。學生在對於歷史的認識不夠充分前,很容易在一些問題的理解上有失偏頗,會片面的或者偏執的認識一些事物,形成對於問題的過激或者不當看法。這時教師一定要多留意,並且給予指導點撥,讓學生以正確的思路和方向來理解與看待問題。
歷史課程的教學必然會和愛國主義情懷相聯系,這在很多課程的實施中都有所體現。但是,我們經常會看到,在教師不當乃至過度的引導下,學生愛國主義熱情泛濫,甚至失去了理智的認識與判斷事物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加以警惕。教師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辯證的看待我們民族經歷的這些歷史進程,理性愛國,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念。比如中國與蘇聯都是走社會主義道路,但是蘇聯失敗了,中國卻成功了,這是為什麼?可以引導學生從我國有別於蘇聯,我國立足於本國的國情,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進而找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引導學生進行史料分析的時候,要通過歷史知識,運用歷史思維貫串歷史線索,最終學以致用,能通過歷史的學習正確的看待當今的現象與事物,在這樣的基礎上理性愛國,形成正確的民族情懷。
三、加強思辨能力的培養
加強對於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鍛煉,這是基於歷史課程的一種非常值得培養的學科素養,是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要充分關注的問題。隨著學生知識積累的不斷豐富,教師要逐漸將關注點放在學生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養上,讓學生具備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技能,可以對於一些典型歷史事件有自己的思考與判斷。教師還可以列舉一些有一定開放程度的問題在課堂上和大家分析討論,這也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方法路徑。
教師首先要從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著手,讓學生擺脫對於教師的依賴,以自主學習作為依託來獲取知識,這樣的背景下學生更容易體會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同時,要讓學生養成勤於動筆的習慣,將自己的見解、觀點記錄下來,以便能夠在以後的學習、閱讀當中形成一個完善的知識鏈條,並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實現學科內的遷移。只有養成了這些習慣與技能,學生才能夠利用相關的歷史知識去評價歷史事件、揭示歷史現象、分析歷史的發展脈絡並最終形成歷史思維能力。
⑹ 歷史課堂教學如何有效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看這篇論文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2 1 世紀,隨 著 信息 化、全 球 化時 代 的 到 來,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方興未艾,以學生核心素養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領域的潮流。國際組織、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在教育領域相繼建立了學生的「核心素養」模型。 為順應國際教育改革趨勢,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提升我國人才培養的質量,我國教育部於 2014 年 3 月印發了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研製與構建作為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發展的關鍵環節,以此來推動教育發展。那麼,如何理解核心素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又有哪些?怎樣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就此問題談些個人的看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核心素養」的內涵詮釋
1.「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已歷經十多年,在「核心素養」概念提出之前,我們提倡的是素質教育,應該說,素質教育成效顯著,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教育觀念,促進了課程改革的進一步發展。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學校教育中「兩張皮」的現象日益嚴重,表面上素質教育轟轟烈烈,實際上應試教育扎扎實實,使素質教育的期望與實際目標相互背離與矛盾。在應試教育指揮棒的驅使下,中學教學德智失衡,片面追求升學率,而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這種「重成績輕德育」的教育評價機制,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德智分離,有能無德,心理異化的殘缺人,並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素質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拷問。教育是一種為生活做准備的教育,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健全地成長、進步和發展。 21 世紀隨著信息化、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的知識與技能 本位的教育培養模式已無法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於是,「到底培養什麼樣的人」才能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和實現全面發展,成為了全球所面臨的共同挑戰。1997 年 12 月,國際組織提出了「核心素養」概念。近年來,在國際組織的推動下,基於核心素養的 課程設計已成為國際教育改革共識,許多國家與地區紛紛開展了研製基於核心素養的教育或課程標准。受國際教育改革潮流的影響,也為了突破我國教育發展的瓶頸,通過借鑒國際上可資參考的經驗,我國提出了核心素養體系,這既是實現從知識本位到學生素養發展本位的轉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歸。
2. 核心素養內涵的解讀
2014 年 3 月,我國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核心素養」這個嶄新的概念首次出現在了國家的文件中,並被置於「未來基礎教育改革之靈魂「的地位。 那麼,究竟什麼是「核心素養」? 由於我國目前對核心素養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對其內涵尚未有一個精確的定義,但國外關於核心素養的研究成果可啟發我們對該問題的認識。國際經濟 合 作 與 發展 組 織(OECD)從 1997 年開始就進行了「素養的界定與遴選」的專 題研究。 2005年 OECD 專門發布《核心素養的界定與遴選:行動綱要》。該《綱要》指出,核心素養包含了認知和實踐技能的應用,創新能力以及態度、動機和價值觀,同時認為反思性思考和行動是核心素養的核心。
2002 年 3 月,歐盟在發布的第一份工作進展報告中把「核心素養」界定為:「核心素養是一系列知識、技能與態度的集合體,是每個人發展自我、融入社會及勝任工作所必需的素養。 」
2006 年 12 月,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向各成員國推薦了包括母語、外語、數學與科學技術素養、信息素養、學習能力、公民與社會素養、創業精神以及藝術素養等八大核心素養體系。此後,許多國家和地區沿用 OECD 核心素養的框架。 盡管世界各國可能用詞不一樣,如 OECD 用勝任力,美國用 21 世紀技能,日本用能力等,但回答的問題是一樣的,都是在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參照國際組 織與其他各 國關於核心素養內涵的表述,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認識:核心素養是適應個人 終 身發 展 和 社 會發 展 所 需 要的「必 備」品 格 與「關鍵」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識、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包括能判斷會選擇,能理解會反思,能包容會合作,能自律會自主等認知性素養與非認知性素養,具有一定的綜合性。而且,核心素養是所有公民都不可或缺的、最關鍵、最必要,也是最基礎、最具生長性的素養。如果說,一般素養是為公民的基本生活
之所需的話,那麼,核心素養則為公民優質生活之所需,因為它是一般素養的高度凝練和核心內核(精髓和靈魂)。核心素養不是先天遺傳,而是經過後天教育習得 的,因 此,它 是可 學 習、可 培 養、可塑 造、可 測評的。
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
根據對核心素養的認識,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我們認為,歷史學科核心素
⑺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摘 要:歷史課堂的學科核心素養目標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學科素養,體現歷史課堂的價值取向,可以展示教育部提出的高考要體現一點四面的基本原則,進而實現歷史教育的兩大重點——健全人格與公民素養。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 歷史課堂 實現
2016年2月,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在《中國高等教育雜志》上發表名為「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的文章,梳理了高考命題「一點四面」(一點就是要在高考當中體現立德樹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當中體現核心價值、傳統文化、依法治國、創新精神)的改革主題,對我們歷史課堂教學具有很強的指導性。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學科核心素養已成為命題的側重點,這就對歷史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歷史課堂上實現學科核心素養教學成為我們思考的話題。[1]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最重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歷史教育,更離不開歷史課堂。歷史課堂教學是實現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的歷史課堂應該是有價值引領的不失魂
⑻ 如何將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應用於常態課中
五大核心素養(1)時空觀念: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2)史料實證: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3)歷史理解:將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4)歷史解釋: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5)歷史價值觀: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我們把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看成學生的三大核心能力,素養導向的教學要求教師:首先要具有積極的生命情態,是心地善良、有情有愛、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對社會肩擔道義,對工作愛崗敬業,對生活樂觀向上,對困難愈挫愈勇,對他人團結合作,對自我勤奮進取。其次要具有強烈的育人情懷。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書是途徑、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
⑼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摘 要:歷史課堂的學科核心素養目標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學科素養,體現歷史課堂的價值取向,可以展示教育部提出的高考要體現一點四面的基本原則,進而實現歷史教育的兩大重點——健全人格與公民素養。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 歷史課堂 實現
2016年2月,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在《中國高等教育雜志》上發表名為「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的文章,梳理了高考命題「一點四面」(一點就是要在高考當中體現立德樹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當中體現核心價值、傳統文化、依法治國、創新精神)的改革主題,對我們歷史課堂教學具有很強的指導性。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學科核心素養已成為命題的側重點,這就對歷史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歷史課堂上實現學科核心素養教學成為我們思考的話題。[1]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最重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歷史教育,更離不開歷史課堂。歷史課堂教學是實現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的歷史課堂應該是有價值引領的不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