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世界歷史人物》中的「革新風潮」是什麼
《世界歷史人物》中的「革新風潮」是指工業革命
⑵ 歷史上婚紗風潮是誰引領的
維多利亞女王引領的。
白色婚紗真正開始流行,則要到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在 1840 年舉辦的婚禮上。當時,年輕的女王與比自己小三個月的表弟阿爾伯特親王舉辦了令世人矚目的婚禮。
與眾不同的維多利亞女王覺得傳統的婚禮禮服太過虛榮浮華,於是選用了來自中國的白色綢緞配以精美的蕾絲花邊來製作婚紗,拖尾長達18英尺,需要 12個侍從托著,同時配上了白色頭紗。女王從頭到腳的純白亮相驚艷了全場,也將其端莊和大氣展現無遺。
維多利亞女王是第一個身穿白色禮服和白色披紗舉行婚禮的大人物,恐怕她自己也沒想到這個決定最終開創了延續至今的新風尚。
出於成本的考慮,當時很多普通女性的婚紗並不是一次性的,結婚時穿的禮服,在之後日常生活宴會中也會再次穿著。為此,她們會選擇藍色、粉色等自己喜歡的顏色來製作婚紗。很多工人階級女性甚至偏好簡潔的黑色。白色婚紗雖然引領了新的時尚潮流,但對普通家庭來說,在經濟上並不實用。
一直到 20 世紀初,隨著紡織業和漂染技術的發展,普通家庭也能買得起白色婚紗了,這種風尚也終於走入尋常人家,成了真正大眾化的流行。白色婚紗從此也不再是區分階層的一個標志,正是在這個時候,「白色」在婚禮中開始被賦予「純潔」、「忠貞」的寓意。
⑶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出現了競相改革時代的風潮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競相改革時代的風潮,究其原因直接原因是因為諸侯爭霸, 戰爭頻繁,不改革就意味著落後和挨打,而其根本原因則是鐵器和牛耕的發展,因為社會生產力大發展,進而推動了社會政治格局的變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既然當時戰國社會正逐步因經濟發展而進步,封建社會那麼隨之而來的改革也會伴之左右,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⑷ 長沙搶米風潮的歷史意義
長沙搶米風潮是長沙廣大人民群眾舉行的一次自發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它從飢民要求官府減價平糶開始,斗爭逐步深入,以致毆辱政府人員,燒毀撫署,進而將矛頭指向在長沙的帝國主義勢力,充分反映了清末社會矛盾的嚴重,以及人民群眾斗爭情緒的蓬勃高漲,
這次風潮持續的時間雖然不長,但顯示了人民群眾的力量,給予中外反動勢力以沉重打擊,同時預示著一場政治劇變的到來。
後來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在延安接受美國人埃德加·斯諾采訪時曾談到這一事件,稱長沙搶米風潮影響了他「整個一生」,並表示:「我永遠忘不了這件事,我感到那些造反的人都是像我自己家人一樣的普通老百姓,我對他們所受到的非正義的對待深抱不平。」
⑸ 長沙搶米風潮的歷史背景
《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1904年長沙被辟為商埠以後,外國商品像潮水一般湧入,加速了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破產。《辛丑條約》規定給帝國主義的賠款,湖南每年要分攤70萬兩。地方當局巧立名目,增加捐稅;大小官吏乘機勒索、貪贓枉法,弄得民不聊生。
由於清政府日益腐敗,水利失修,災害連年。而「搶米」風潮也由此席捲中國大地,僅1910年長江中下游各省就爆發了50多次搶米風潮。長沙搶米風潮是其中最大的一次。1909年,湖南發生洪災,致使穀米收成受到嚴重損失。供應本省已經不足,因水災歉收的鄰近省份卻仍然沿襲過去的辦法,前往湖南采購糧食。自岳州、長沙開埠以來即從湖南采購大米轉運出口的外國商人更是趁火打劫,他們取得湖南巡撫岑春蓂的同意,並經清政府外務部批准,競相攜帶巨金,來湘搶購,明運可查的每月二三千石,偷運出境者為數更巨。湘米大量外流,湖南糧荒日益嚴重。
據王先謙等人的調查,1910年3月下旬,省城長沙公私存糧不足30萬石,尚不足兩個月的需要。這時,距新谷上市為時尚早,而地主奸商的囤積活動更加猖獗,米價扶搖直上,一日數漲,由往年每石二、三千文上下,猛增至每石七八千文,而且漲勢並未剎減,各米店皆懸牌書「早晚市價不同」6字。當時,大量飢民湧入長沙,長沙城內人心惶惶,怨聲載道,局勢動盪,迫於飢餓的民眾鋌而走險的徵兆日益明顯。
⑹ 中國近代史白銀風潮是什麼意思
白銀風潮的起源是金銀比價。19世紀30年代初的情形是金貴銀賤,而且美國等西方國家正在經歷1929年經濟危機帶來的大蕭條,西方國家在經歷通貨緊縮,於是金價上升。對中國的後果是,大量白銀流入,海外投資急劇增加,中國開始經歷「繁榮」。
用經濟學語言解釋,這個過程是,貨幣供給增加→信用擴張→利率下降→經濟繁榮……
⑺ 北洋軍閥政府最擔心什麼滬上風潮後來有了什麼新發展有何歷史意義
(一)、北洋軍閥政府最擔心五四運動爆發人民群眾不滿意他們的統治。
(二)、這個滬上風潮是五四運動的一部分或者說是一次餘震!
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開始大規模罷工,以響應學生。上海日商的內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紗廠、日華紗廠、上海紗廠和商務印書館的工人全體罷工,參加罷工的有兩萬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電車工人、船塢工人、清潔工人、輪船水手,也相繼罷工,總數前後約有六七萬人。上海工人罷工波及各地,京漢鐵路長辛店工人,京奉鐵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舉行罷工和示威遊行。同時,上海各界商人也罷市,堅決不進日貨,對五四運動也起到了推進作用。
6日,上海各界聯合會成立,反對開課、開市,並且聯合其他地區,告知上海罷工主張。通過上海的三罷運動,全國22個省150多個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6月11日,陳獨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門外鬧市區散發《北京市民宣言》,聲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學生商人勞工軍人等,惟有直接行動以圖根本之改造」。陳獨秀因此被捕。各地學生團體和社會知名人士紛紛通電,抗議政府的這一暴行。面對強大壓力,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相繼被免職,總統徐世昌提出辭職。6月12日以後,工人相繼復工,學生停止罷課。6月28日,中國代表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⑻ 風暴潮的含義、發生的季節、危害
含義——
風暴潮(storm surge)是一種災害性的自然現象。由於劇烈的大氣擾動,如強風和氣壓驟變(通常指台風和溫帶氣旋等災害性天氣系統)導致海水異常升降,使受其影響的海區的潮位大大地超過平常潮位的現象,稱為風暴潮。又可稱「風暴增水」、「風暴海嘯」、「氣象海嘯」或「風潮」。
季節——
1.台風風暴潮,多見於夏秋季節。其特點是:來勢猛、速度快、強度大、破壞力強。凡是有台風影響的海洋國家、沿海地區均有台風風暴潮發生。
2.溫帶風暴潮,多發生於春秋季節,夏季也時有發生。其特點是:增水過程比較平緩,增水高度低於台風風暴潮。主要發生在中緯度沿海地區,以歐洲北海沿岸、美國東海岸以及我國北方海區沿岸為多。
危害——
風暴潮災害居海洋災害之首位,世界上絕大多數因強風暴引起的特大海岸災害都是由風暴潮造成的。在孟加拉灣沿岸,1970年11月13日發生了一次震驚世界的熱帶氣旋風暴潮災害。這次風暴增水超過6米的風暴潮奪去了恆河三角洲一帶30萬人的生命,溺死牲畜50萬頭,使100多萬人無家可歸。1991年4月的又一次特大風暴潮,在有了熱帶氣旋及風暴潮警報的情況下,仍然奪去了13萬人的生命。1959年9月26日,日本伊勢灣頂的名古屋一帶地區,遭受了日本歷史上最嚴重的風暴潮災害。最大風暴增水曾達3.45米,最高潮位達5.81米。當時,伊勢灣一帶沿岸水位猛增,暴潮激起千層浪,洶涌地撲向堤岸,防潮海堤短時間內即被沖毀。造成了5180人死亡,傷亡合計7萬餘人,受災人口達150萬,直接經濟損失852億日元(當年價)。美國也是一個頻繁遭受風暴潮襲擊的國家,並且和我國一樣,既有颶(台)風風暴潮又有溫帶大風風暴潮。1969年登陸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卡米爾」颶風風暴潮曾引起了7.5米的風暴潮,這是迄今為止世界第一位的風暴潮記錄。歷史上,荷蘭曾不止一次被海水淹沒,又不止一次地從海洋里奪回被淹沒的土地。這些被防潮大堤保護的土地約占荷蘭全部國土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