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英法歷史上有什麼關系

英法歷史上有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2022-08-10 23:00:07

⑴ 是先有英國還是先有法國英法以前的關系是怎樣的

英格蘭的成立早於法國。

英格蘭:829年,韋塞克斯(Wessex)國王愛格伯特統一其他國家,結束七國時代,從此將這一統一國家稱為英格蘭。

法國:843年簽署的《凡爾登條約》,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其中西法蘭克王國演變為現在的法國。中法蘭克王國演變為現在的義大利,東法蘭克王國演變為現在的德國。該條約所劃分的疆界,形成西法蘭克王國(843年-987年)、中法蘭克王國(843年-855年)和東法蘭克王國(843年-911年)三國。

經過870年《墨爾森條約》的調整成為後來法蘭西王國、義大利王國和德意志第一帝國三個國家的雛形。

⑵ 歷史上英法兩國的關系,是不是像歷史的中日關系

從戰爭爆發後兩國間水深火熱的關系這一點來看,中日和英法確實很像。但是仔細考究,二者間還是有不同的:
中日關系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很和睦的。中國唐朝時日本不斷派出遣唐使,就能體現當時雙方的睦鄰友好。中日關系惡化源於明代時日本侵略朝鮮,這是日本內部軍國主義第一次抬頭。德川幕府建立後,軍國主義逐漸消失,直到明治維新,日本雖然國家富強,科技進步,但軍國主義也隨之抬頭,才有了後來的入侵朝鮮、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以及發動二戰。所以中日關系應該總結為:曾有過良好的交流往來,但後來因為戰爭惡化,而且今天兩國關系緊張完全是日本的歷史責任。
而英法的關系不是這樣。如果把今天英國的歷史追溯到撒克遜王國時期,那麼當時英國和法國可以說是井水不犯河水。但是1066年法國附屬的諾曼底公爵威廉跨海征服了撒克遜人,建立了諾曼人統治的英國,就為後來兩國間的仇視埋下了隱患。法國人認為威廉是英國的臣子,英國應該成為法國的一部分,而威廉當然不會答應。在此之後,又因為爭奪土地與利益等原因,雙方沖突不斷,其中最著名的百年戰爭便是由此而來。但是隨著法國加強了對沿海地區的控制,英國逐漸失去了原先佔領的法國領土。資產階級革命席捲歐洲後,英國奉行「大陸政策」,保證歐洲大陸各國的均勢,自己也不去佔領大陸的領地。從這時起,歷史因素已經被完全拋開,英法間的矛盾是:英國不想讓法國成為歐洲霸主,並想伺機奪取法國在印度、非洲和美洲的殖民地;法國則需要在大陸上面對更多敵人,矛頭不只是指向英國。但是當兩國利益相關時,他們也會聯手作戰,比如克里木戰爭時英法聯軍擊敗俄國,還有對中國的殖民侵略等等。所以英法的關系可以概括為:歷史上雖然有過深深的裂痕,都為了各自的利益而戰,不存在誰是侵略方;但近代以來,兩國的仇視程度遠不如中日間的情緒,這一點也許是因為二戰時英法是盟國吧。

⑶ 英國和法國的關系

英國和法國本來沒有什麼關系--英國由盎格魯撒克遜人建立,而法國人則屬於法蘭克人,但是由於兩國王室和貴族之間多年的聯姻,使得他們的國王之間往往帶有親戚關系(比如英國國王亨利五世娶了法王查理六世的女兒,所以是查理六世的女婿,而亨利六世就是查理六世的外孫);
而且英國在金雀花王朝時代擁有法國大片領土--當時的英國國王同時是法國的諾曼底公爵、安茹伯爵、阿基坦公爵(實際上也是法國最大的領主);
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與英王亨利五世先後去世,英方宣布由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1422~1461,1470~1471在位)
兼領法國國王。法國不答應,雙方就爆發了戰爭(這場戰爭屬於英法百年戰爭的一部分)--
1429年,法國女民族英雄貞德率軍擊退英軍,1429年7月,王子查理在蘭斯加冕,稱查理七世。1453年10月,駐波爾多英軍投降,除加來外,法國領土全部收復。至此,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而結束。
樓主說的兩國一君,就是亨利六世,希望樓主滿意

⑷ 法國和英美歷史上是不是近親

1、英美從血緣上講不能說是兄弟關系;
美國獨立前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獨立戰爭後美國成了一個自主國家,由白人(特別是英國人為主)統治,但是美國既不是封建制、也不是君主制,領導人不都是英國人,美國也是一個移民國家,現在美國人的組成由白人、黃種人、黑人組成,現在美國和英國的血緣關系已經很淡了,所以說美國從領導人到下面的平民和英國的血緣關系很一般。
2、法國和英國的關系;
英國和法國本來沒有什麼關系——英國由盎格魯撒克遜人建立,而法國人則屬於法蘭克人,兩國的平民人員組成是兩個種族,但是由於兩國王室和貴族之間多年的聯姻,使得他們的國王之間往往帶有親戚關系;
1066年法國的統治者威廉公爵對英國發動了戰爭,並征服了英國,諾曼底征服之後,封建制度在英國確立。威廉一世之後,英國的每一個國王都是他的直系後代子孫,英國開始了世襲的君主制。從這一時期開始,英法兩國的關系變得極其復雜,隨後的很多英國國王還兼有法國貴族的身份,導致後來英國國王也有權利爭取法國王位,這成為後來血雨腥風的英法百年戰爭的原因之一。

⑸ 英法到底是世仇還是兄弟

英法兩個西方世界的強盛國家,自從中世紀開始就一直摩擦不斷,英法兩國更是一直戰火不斷,但是在各國的社交上沒有永遠的仇人,只要雙方願意放下爭執,也可以很好的合作,英法兩國就是如此。

再後來德國的飛速崛起讓英法兩國對局面有了新的想法,德國的統一破壞了當時歐洲力量分布的局面,且德國當時還野心勃勃試圖重新瓜分世界,故而英法兩國大敵當前,在之後很多次戰爭中都在同一戰線。

⑹ 英法為什麼是世仇

在歐洲歷史上,英法兩國的關系可以說是占據了很大一部分篇章,他們既曾主導著歐洲的政治秩序,又在曾經全球殖民地圈佔中爭奪「扛把子」的位置,雙方實力都十分強大,也因此造成了彼此間長達百年的互相仇視

英法仇恨的緣由

公元9世紀時,一部分從北歐來的日耳曼族中一支部落諾曼人抵達法國,他們憑借著優秀的武力和戰績,在10世紀時得到法國國王查理三世的認可,查理三世將今法國諾曼底半島一帶封給了諾曼人首領,讓其建立起諾曼底公國,自公國被建立後,歷代公爵都十分會打理這個國家,不僅順利平息內亂,還擴大了公國的疆土,讓諾曼底公國成為了法國最強大的地區。

1066年,新一任諾曼底公爵威廉率軍跨越英吉利海峽,征服了英格蘭,並加冕為英王,稱威廉一世,從這里我們不難發現,此時的英國是處在法國的治理下的,英王威廉一世還是受封於法王的。所以早期的英國在威廉及其後代的金雀花王朝的統治下與法國的陪同下度過了三百多年,而在這期間,不斷壯大的英國與法國間的矛盾也在逐漸加深。

14世紀初,法國王位繼承問題浮現。1316年,法王腓力四世有三個兒子,但他們都沒有留下任何男性繼承人,按照血緣關系來說,法王王冠應該落在腓力的外孫頭上。作為當時唯一在世的腓力四世的子女伊莎貝拉(愛德華三世母親),其子愛德華三世擁有繼承法王的權利的。

然而這位愛德華三世卻又是英國國王,法國貴族怎麼可能容忍一個英王來當法國的王。於是,他們便一致要求將王位傳予其堂兄、瓦盧瓦王朝的腓力六世,可這個要求對於愛德華三世而言怎麼可能會同意?於血統而言,他更為親近,於權勢而言,他更不應該退讓。

1377年,腓力六世以愛德華「抗命」為由沒收了英王在阿基坦的領地,而這塊領地是愛德華在法國的主要領地,為此,雙方展開的爭斗,兄弟關系決裂。1340年,愛德華宣告鑒於與腓力的血緣關系,自己才是正牌的法國國王,此後的400年裡,只要是公開的禮儀場合,英國王室都會反復重申愛德華的這項聲明。

就這樣一場關於法王的爭奪戰打響了,這一打就是百年時間,雖然結局是法國贏了,可也失去了英國這位兄弟,將雙方的關系演變為了世仇。

⑺ 英國和法國的歷史關系 有哪些淵源

英法本來是沒什麼關系的,但1066年法國的統治者威廉公爵對英國發動了戰爭,並征服了英國,諾曼底征服之後,封建制度在英國確立。威廉一世之後,英國的每一個國王都是他的直系後代子孫,英國開始了世襲的君主制。
從這一時期開始,英法兩國的關系變得極其復雜,隨後的很多英國國王還兼有法國貴族的身份,導致後來英國國王也有權利爭取法國王位,這成為後來血雨腥風的英法百年戰爭的原因之一。

⑻ 哪位給我介紹一下英法關系史

http://ke..com/view/106064.htm
英法海峽隧道條約

英法百年戰爭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blade/sjgdzzs/1337-1453yfbnzz.html

1337—1453年,英法兩國間先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權奪利,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則被迫進行反入侵,從而進行長達百年的戰爭。

戰爭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力圖把英國人從法國西南部(基思省)驅逐出去,從而消除英在法境內的最後一個堡壘,而英國則力圖鞏固它在基恩的地位,奪回早先失去的諾曼底、曼恩、昂茹和法國的其它一些地區。英法兩國對佛蘭德的爭奪,加深了它們之間的矛盾。佛蘭德形式上是處於法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實際上卻是獨立的,並且與英國有密切的貿易關系(英國的羊毛是佛蘭德毛紡織業的主要原料)。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覬覦法國王位。德國封建主和佛蘭德站在英國一方,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主要由雇傭兵組成,由國王指揮,其主體是步兵(弓箭兵)和僱傭騎士部隊。法軍主要由封建騎士武裝(見騎士軍)組成。

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1360)

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和基思。在斯呂斯海戰(1340)中,英軍重創法軍,奪得制海權。經過1346年8月的克雷西會戰,英軍又取得了陸上優勢,並在長達11個月的圍攻之後佔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1347)。此後,兩國休戰將近十年(1347—1355)。接著英國又發動進攻,佔領了法國的西南部(基思和加斯科涅)。在普瓦捷戰役(1356)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的橫征暴斂和遍及全法國的經濟崩潰,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艾蒂安·馬塞爾領導的巴黎起義(1357—1358)和扎克雷起義(1358)。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雷蒂尼簽訂條件極為苛刻的和約——從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

為了奪回英佔領區,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他用僱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武裝,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B.迪蓋克蘭這位有才略的軍事長官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並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採用突襲和游擊戰術,到七十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法軍對炮兵的使用有利於軍事行動獲得成功。英國為了保住在法國的幾個沿海港埠(波爾多、巴約納、布雷斯特、瑟堡和加來)和波爾多與巴約納間的部分地區,並鑒於國內形勢惡化,遂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當時,法國國內也開始出現群眾騷動。

百年戰爭的第三階段(1415—1424)

法國因國內矛盾加劇(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兩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開戰端。1415年,英軍在阿贊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並在與其結盟的勃艮第公爵的援助下佔領法國北部,從而迫使法國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奪王位斗爭(1422—1423)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佔區居民身上。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百年戰爭的第四階段(1424—1453)

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游擊戰更加廣泛地展開(特別是在諾曼底)。游擊隊給法軍很大幫助:他們設置埋伏,捕捉征稅者,消滅敵小股部隊,迫使英軍在征服地的後方留下大批駐防軍。1428年10月,當英軍與勃艮第派攻下法軍佔領區以外的最後一座堅固要塞奧爾良時,法國的民族解放斗爭愈加高漲。領導這場斗爭的是貞德,在她的指揮下贏得了奧爾良戰役的勝利(1429.5)。1437年法軍攻下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吉耶訥。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百年戰爭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給法國經濟造成了很大損失,但是,它卻促進了法國民族的覺醒。在趕走了英國人之後,統一法國的歷史性進步過程即告完成。在英國,百年戰爭暫時鞏固了封建貴族階級和騎士階層的統治地位,從而延緩了國家權力集中的進程。百年戰爭展示出英國的僱傭軍優越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武裝,從而迫使法國建立了常備僱傭軍。這支僱傭軍效忠於國王,在組織、軍紀和訓練方面均具有正規軍的特點。王權與要求消除封建割據的市民的聯盟,是僱傭軍的政治與財力基礎。戰爭表明,騎士重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作戰的弓箭兵的作用則得到了提高。在戰爭中出現的火器雖然還抵不上弓和弩,但卻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各種戰役當中去。戰爭性質的改變及其轉化為人民解放戰爭的過程,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
參考資料:http://ke..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19446.htm

http://blog.sina.com.cn/u/4a042b08010004b5

英法關系

(1)18世紀英法之間為爭奪歐洲霸權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發生戰爭。結果法國戰敗,丟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國大革命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同拿破崙爭奪歐洲霸權,最後英國打敗法國。

(3)在1777年北美獨立戰爭取得薩拉托加大捷後,法國援美對英作戰。

(4)1814~1815年參加維也納會議,通過限製法國,保持歐洲均勢等決議,英國還奪得了許多原屬法國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聯合同俄國進行克里米亞戰爭,結果打敗俄國。

(6)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對付共同敵人德國,維護自身利益,英法組織包括俄國在內的「三國協約」集團。

(7)一戰期間,英法聯合在西線對德作戰,並最後取得戰爭勝利。

(8)戰後在巴黎和會上,法國極力想削弱德國,英國則奉行歐洲「均勢」,反對過分削弱德國,英法產生矛盾。

(9)戰後初期,英法共同操縱國聯,都反對美國插手歐洲事務。二三十年代在德國賠款問題和法國安全問題上,兩國意見分歧;30年代面對法西斯侵略擴張,採取綏靖政策。

(10)二戰期間,兩國共同實施敦刻爾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共同對敵。

(11)二戰後兩國共同接受美國馬歇爾計劃援助,加入北約。現在兩國都是歐盟成員國.

從本質上看待殖民時代的英法關系,首先,都是殖民主義國家,在對待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總體利益上基本一致;在爭奪霸主地位,控制勢力范圍,涉及各自的利益時,會發生矛盾,以致激烈的沖突;在受到共同的敵人威脅侵害時,能暫時團結起來共同應對危機,但結盟中也各打各的算盤。這就是資產階級的本性所決定的。
不過有一點,英法兩國互相之間沒有直接佔領統治過對方的本土,故兩國歷史上沒有象中日之間的切齒之恨。

⑼ 英法美三國的歷史關系是什麼

英國最早有很長一段時間被法國佔領,後來終於是翻了身,但是兩國之間經常打仗,雙方都想爭歐洲第一;美國原來是英國的殖民地,後來通過獨立戰爭解放了,英美之間也總有矛盾,不過隔的遠所以也沒總是打仗,那個時候英國是世界第一,但在一,二站後,美國強大了起來,成了世界第一,英國就去巴結美國,兩國成了同盟了,英法實力相當,就這么保持著平衡了

閱讀全文

與英法歷史上有什麼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