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鏈接高考 l 歷史時空觀念養成的幾點思考
一、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指揮棒和出發點。教學目標的制定直接影響到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透徹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潛心鑽研歷史課程標准,准確把握學業水平測試的考試要求,將三者相結合,綜合考慮。把握好歷史時空觀念和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並循序漸進地、持之以恆地貫徹下去。衡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准確、是否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能夠落實到位等等。例如,針對「時空觀念」這項核心素養,在設計《新民主主義革命》這課的教學目標時,針對長征和遵義會議,不能簡單地設計為「了解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形成時空觀念」,應該將其設計為:「能夠運用紅軍長征的路線圖,明確紅軍長征的出發時間、路線和勝利會師的時間和地點」。這樣設計的教學目標,不僅時空觀念的指向性明確,而且具有操作性和檢測性,通過課上的學習便可讓學生達到這一目標。
二、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
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對基本的歷史史事有清晰的了解,這是構建時空觀念的基礎。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直接來源是歷史教材,因此,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要注重歷史教材的運用,在歷史教學中要緊扣課本知識,夯實學生的歷史基礎,為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知識打下基礎。
教師一定要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教授歷史知識。歷史知識長河的標志就是時間,只有按照嚴格的時序傳授歷史知識,才能讓學生明白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和歷史人物的活動經歷,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客觀規律。有時序的歷史知識體現出歷史學科的科學性、具體性。於此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消除及糾正學生在時間觀念上產生的錯覺。由於現在的教材採用模塊形式編制的,時間的連續性不是特別強。比如在講必修三專題一儒家思想的演變過程中,講到春秋戰國時期、漢代、宋明時期、明末清初時期儒家思想的演變,為保證時序的嚴謹,教師給學生補充秦朝、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儒家思想發展狀況。
三、講清楚關於歷史時間的名詞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適時地提供給學生一些關於時間概念的名詞。比如說世紀、年代、前期、中葉、後期、某時期等關於時間的表達方式。具體如下:
(1)時間表達:時、刻、日、月、紀年(王公、干支、公元、年號、民國)、年代、朝代、世紀、公元前(後)等。
(2)分期方式:史前、古代、近代、現代;先秦時期、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地理大發現時期、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一戰時期、二戰時期、戰後、冷戰時期等。
(3)使用兩種以上的時間術語描述某一特定時間(例如,1905 年與 20 世紀初、一次大戰前等用語的交替使用;又如,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時期:民國初期、一戰期間)。
『貳』 如何培養歷史學科的五大素養
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平時的時候多看一點資料,或者說是多去了解一點,或許說還有其他的一些方法,最好就是要培養一些自己的專業,也就是多去看一點東西,多去看一點歷史資料,或者說是文獻,還有的話,去了解一點紀錄片方面的內容也是可以的,畢竟那些都是歷史。
『叄』 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時空意識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歷史教學不單是讓學生了解歷史,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時空意識。這種穿越時空的開放意識不僅能讓學生更好的學習歷史,產生身臨其境效果,而且對學生以後理解人與事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從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時空意識展開論述。(剩餘2320字)
『肆』 時空素養與其他素養的關系
時空素養是其他核心素養建立的基石。
「時空觀念素養」是史事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進行觀察、比較 、分析、綜合、概括的意識和思維方式 。歷史學是研究過去發生的事情,歷史時間是發生在特殊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只有在堅持正確的時空觀下,才能進行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養。
「時空觀念」素養的培養途徑:
明確歷史事件的時空線索: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素養的第一步是讓學生明確歷史事件的時空線索。經過漫長的歷史時間的考驗以及研究人員的緊密思考形成了歷史教材上嚴密的歷史概念,體現了歷史的內在聯系和本質屬性。
想要深入理解並深刻記憶這些歷史事件,就需要將前後的時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歷史教師可以採用建立時間坐標軸的方法幫助更好地學生學習歷史。將歷史事件的時間和空間運用到坐標軸上,橫坐標為時間,縱坐標為空間,整合歷史事件的各種基本要素,讓學生清楚地看到歷史的發展過程。
把握歷史事件的時空聯系:學生在背誦各個時段的歷史事件時,往往會出現時間和事件混亂的情況,因此把握歷史事件的時空聯系顯得尤為重要,主要研究它們之間的關聯性以及歷史要素之間的聯系。
採用事件之間的聯系的看問題,明確事件的前後發生時間,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抓住歷史發展的主線,從而形成具體的知「時空觀念素養」是史事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進行觀察、比較 、分析、綜合、概括的意識和思維方式 。
歷史學是研究過去發生的事情,歷史時間是發生在特殊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只有在堅持正確的時空觀下,才能進行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養。
『伍』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摘 要:歷史課堂的學科核心素養目標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學科素養,體現歷史課堂的價值取向,可以展示教育部提出的高考要體現一點四面的基本原則,進而實現歷史教育的兩大重點——健全人格與公民素養。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 歷史課堂 實現
2016年2月,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在《中國高等教育雜志》上發表名為「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的文章,梳理了高考命題「一點四面」(一點就是要在高考當中體現立德樹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當中體現核心價值、傳統文化、依法治國、創新精神)的改革主題,對我們歷史課堂教學具有很強的指導性。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學科核心素養已成為命題的側重點,這就對歷史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歷史課堂上實現學科核心素養教學成為我們思考的話題。[1]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最重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歷史教育,更離不開歷史課堂。歷史課堂教學是實現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的歷史課堂應該是有價值引領的不失魂
『陸』 淺談如何培養初中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之歷史價值觀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有助於提高學生辯證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認清是非、黑白、正義與非正義,並且能夠從前人的事件中汲取經驗和教訓,給後世以勉勵和啟示,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和價值觀。基於此,有效的歷史核心素養培養方法不可或缺。
一、繪制歷史時間鏈,強化學生時空觀念與史料實證
所謂歷史時空觀念,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對特定時間、空間內發生的事件和事物之間的聯系和分析意識。初中生通過學習歷史這門課程,可以在知曉歷史發生的具體事件的同時,有效地將事件與時間、地點結合在一起,從而實現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念的目的。而史料實證,則更加強調的是尊重歷史的嚴格、認真態度,即不輕易相信不具權威性的歷史資料,而要結合多方的實踐考查和史料之間的相互佐證,來確定該歷史事件的真實性和可信度。這在歷史研究中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歷史研究者應當具有的基本品質。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歷史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意識,筆者建議首先可以讓學生將自己所知曉的歷史朝代更替順序,從炎黃時期到新中國成立排出一個時間鏈條,如此可以讓初中生知曉自己對歷史哪一時期存在識記上的盲區,比如,有的學生對五代十國的時間掌握不好,因為歷史書上對於這部分的知識並沒有太多的介紹,加之部分學生又沒有參考課外書籍的習慣,這種情況便普遍存在了。而知曉知識漏洞後,及時地查漏補缺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樣的教學方式對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
具有明顯的幫助。其次,在排出正確的時間鏈後,再將各個時代發生的重大事件,一一填充到對應的時間段,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印證,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
二、以歷史事件為據,激發學生理解表達與解釋分析
歷史理解所指的是對歷史事件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認識,學生在經過一定的學習過程後,首先能夠依靠真實的史料設身處地認識具體史實,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歷史上發生的任何事情,掌握因果關系,體現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觀處理身邊問題的態度。而歷史解釋,則是強調學生以史料為基本,以自己對歷史的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上所發生的真實事件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而並非人雲亦雲,依照自己喜好偏袒某位歷史人物。這兩種歷史核心素養在初中歷史教學階段應當作為教學的重點來抓。
比如,在教學完中國近代史「鴉片戰爭」這一課後,學生對於本課知識已經具有一定的了解,那麼我們便可以讓他們聯系本課具體的史實,包括我國的國內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所採取的一些策略,和國外西方國家的經濟和政治發展水平等,來分析導致「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如有的學生站在國內的角度分析,認為當時的中國地廣人多,對於西方列強來說如果打開資本主義傾銷市場將會對他們有巨大的經濟利益,所以才會以「虎門銷煙」為借口強行發動鴉片戰爭,借機打開資本傾銷市場。而有的學生站在國際的角度分析認為,中國當時的經濟和政治體制較為落後,腐
朽落後的清王朝施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嚴重限制了世界貿易的流通和發展,尤其是限制了英國人的利益,以此才挑釁發動戰爭。如此一來,大家集思廣益,各抒己見,課堂的分析和討論氣氛異常活躍,對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具有重要的幫助。
三、汲取經驗與教訓,樹立正確的歷史情感價值觀念
俗話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人的經驗和教訓是十分寶貴的,對於後人來說,能夠起到勉勵和借鑒的意義,所以學習歷史,其更重要的還能培養學生對歷史的正確價值判斷,促使學生樹立趨於完善的情感價值觀念,這便是歷史核心素養中歷史價值觀的要求。良好的歷史價值觀念,能夠助力學生在歷史學習和將來的歷史研究中走得更遠,視野更加開闊,人文素養日益提升,從一定角度來看,這也是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體現。
概言之,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倡導下,我們應當重視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而為了落實這一教學改革趨勢,還需從五大歷史核心素養入手,並結合有效的教學嘗試,如繪制歷史時間鏈,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與史料實證能力,以歷史事件為據,激發學生理解表達與解釋分析,汲取經驗與教訓,樹立正確的歷史情感價值觀念等,讓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得到有效培養,使素質教育改革落實到位。
『柒』 在世界史的學習中,如何培養時空概念
一是教會學生幾種歷史時間的表達方式。舉例告訴學生有三種表達歷史時間的方法。第一種是公元紀年法。先畫一公元紀年的軸,告知學生:這個軸跟數學里的數軸的概念不一樣,沒有零年,這是公元年代的個特點。公元後的第二年叫做公元2年,那麼公元前的前面年叫做公元前1年。並說明公元紀年法的特點裡面還有一個時間的概念,即每100年算作是一個世紀,比如說2000年後就進入了公元21世紀。要引導掌握掌握公元初、世紀初的說法。應該說公元100年即公元1世紀前應為公元初。一個世紀的頭十年應為世紀初,如2008年為21世紀初。還要掌握年代的概念:20到29是二十年代,30到39是三十年代。年代的初、中、後期:一般來說,20年代初指的是公元20年、21年、22年;中期為 24年、25年、26年;末期一般是講28年、29年,或者一十年的最後兩年到三年都算末期。沒有嚴格的初、中、後期的劃分。告訴學生公元前後和公元元年做起點的年代計算方法:公元前的年代 +公元後的年代-1=所要年代。 要講明數軸里沒有零,所以應這么計算。另外要介紹公元年代的稱呼,如1581年:16世紀80年代初。第二種是以某一事件發生的時間記為某個時期,如抗日戰爭時期,代表的是1937—1945年。第三種是帝王紀年。帝王紀年裡麵包括帝王年代和帝王年號,這都是歷史時間的表示。比如,唐朝初期,唐太宗統治時稱為貞觀年間。
二是教會學生掌握歷史時間。有五種記憶法。第一種是世紀紀年法,是指把重大歷史事件,分別放在不同的世紀中,歸納出同一世紀的重大事件的前後。如20世紀的重大事件:中國共產黨成立,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北伐戰爭,國共10年內戰,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抗美援朝,三大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等。把這一世紀發生的內容前後順序安排好,有的同時間的、並列發生的事情要放在同一個時間表裡,這樣就會掌握得更好。第二種是在歷史發生的基本線索中記憶歷史。如中國近代史:1840年到1949年。分舊民主主義革命 (進行了79年)和新民主主義革命 (進行了30年,其中28年共產黨領導 )兩個階段。引導看目錄找出歷史發展的線索。舊民主主義革命 (1840年一 1919年)——第一、二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中國近代史中要注意的四個戰爭 (中國一步一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戰爭。弄清中國人民不斷的反抗外國侵略反封建的斗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第三種是年代特徵記憶。幾個重大事件相隔的年代時間相同,就可以組成一組,同時掌握。如下,時間都相隔10年: 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共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年代數字特徵相似組成一組同時記憶,如1818年:馬克思誕生,1919年:五四運動發生,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第四種是重大事件與歷史概念的聯系,如利用音韻特徵記憶:1898——戊戌變法。
三是教給學生樹立歷史空間概念的主要方法。(一)充分利用歷史地圖和歷史填充圖。觀察歷史地圖時,要注意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地點,以及對相對東西南北的相對位置進行確認。特別注意相對位置,然後掌握的空間概念在填充圖中重復。(二)根據教材知識的內容,設計示意地域位置和方向的示意圖。如長征路線,遵義會議(1935年1月)前後長征的情況,請一一列舉主要事件。在地圖上進行這種掌握空間的方法,把地圖看成是活的,空間與時間概念就結合在一起了。歷史發展的進程里有空間也有地域,使歷史知識變成一個歷史的空間概念。(三)歸納同一地點發生的不同事件,比較同類事件發生的不同地點,以利鞏固已形成的空間概念。如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遼沈戰役在東北解放區,淮海戰役在中原解放區,平津戰役在華北解放區。這些事件都有重大的歷史畫面,把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畫面、歷史時間和空間結合在一起,更有利於歷史知識的學習。
『捌』 如何在歷史課堂中提高學生的時空素養
簡述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念的途徑
作者:王杏梅
摘要:歷史時空觀念是高中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關鍵,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的主要途徑有: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講清楚關於歷史時間的名詞;利用時間軸、空間軸構建知識體系;利用地圖、視頻等再現歷史時空;用「大歷史觀」看待歷史時空。
關鍵詞:時空觀念 培養 途徑 知識體系 大歷史觀
歷史研究的是人類的過去的經歷,歷史的連續性最突出的表現為時空性,這也是歷史學科最為突出的特點。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指將所認識的史事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掌握時空觀念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因此,在歷史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建立起清晰的時間概念,在考慮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時能夠聯繫到它所處的宏觀時間,只有對時間有了准確的定位只有才能聯系其時代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才不會脫離歷史。同時歷史也在一定的空間發生,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構建歷史時空,整合歷史信息,把對歷史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下面提出在高一新生教學和高二學業水平測試復習中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一些主要途徑。
一、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指揮棒和出發點。教學目標的制定直接影響到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透徹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潛心鑽研歷史課程標准,准確把握學業水平測試的考試要求,將三者相結合,綜合考慮。把握好歷史時空觀念和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並循序漸進地、持之以恆地貫徹下去。衡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准確、是否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能夠落實到位等等。例如,針對「時空觀念」這項核心素養,在設計《新民主主義革命》這課的教學目標時,針對長征和遵義會議,不能簡單地設計為「了解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形成時空觀念」,應該將其設計為:「能夠運用紅軍長征的路線圖,明確紅軍長征的出發時間、路線和勝利會師的時間和地點」。這樣設計的教學目標,不僅時空觀念的指向性明確,而且具有操作性和檢測性,通過課上的學習便可讓學生達到這一目標。
二、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
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對基本的歷史史事有清晰的了解,這是構建時空觀念的基礎。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直接來源是歷史教材,因此,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要注重歷史教材的運用,在歷史教學中要緊扣課本知識,夯實學生的歷史基礎,為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知識打下基礎。
教師一定要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教授歷史知識。歷史知識長河的標志就是時間,只有按照嚴格的時序傳授歷史知識,才能讓學生明白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和歷史人物的活動經歷,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客觀規律。有時序的歷史知識體現出歷史學科的科學性、具體性。於此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消除及糾正學生在時間觀念上產生的錯覺。由於現在的教材採用模塊形式編制的,時間的連續性不是特別強。比如在講必修三專題一儒家思想的演變過程中,講到春秋戰國時期、漢代、宋明時期、明末清初時期儒家思想的演變,為保證時序的嚴謹,教師給學生補充秦朝、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儒家思想發展狀況。
三、講清楚關於歷史時間的名詞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適時地提供給學生一些關於時間概念的名詞。比如說世紀、年代、前期、中葉、後期、某時期等關於時間的表達方式。具體如下:
(1)時間表達:時、刻、日、月、紀年(王公、干支、公元、年號、民國)、年代、朝代、世紀、公元前(後)等。
(2)分期方式:史前、古代、近代、現代;先秦時期、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地理大發現時期、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一戰時期、二戰時期、戰後、冷戰時期等。
(3)使用兩種以上的時間術語描述某一特定時間(例如,1905 年與 20 世紀初、一次大戰前等用語的交替使用;又如,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時期:民國初期、一戰期間)。[1]
以「紀年」為例。所謂「紀年」,指的是歷史上計算年代的時間標准。各國、各名族的紀年時間標准不同。古代希臘人則以公元前776年為標准算起的;古羅馬以公元前753年為標准算起的……。這些紀年標准也被稱為「紀元」。在歷史教材中和歷史史料中存在不同的紀年。包括公元紀年、干支紀年、年號紀年、民國紀年等。比如民國紀年,在講到《辛亥革命》一課,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以中華民國紀元,簡稱民國紀年。教給學生換算民國某年等於公元某年,需要在民國年代數上加11,公元某年等於民國某年,需要在公元年代數上減去11即可。
四、利用時間軸、空間軸構建知識體系
歷史的發展和變化等狀況都可以從時間和空間中體現出來,對的歷史認識也是在具體的時空下進行的。
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要幫助學生按照相應的時間軸、空間軸建立一個個的「時空架構」,以此說明某個或某些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的活動軌跡或歷史現象。除此之外,還要培養學生聯系時空進行思考的意識,讓學生能夠明白特定的事是和特定的時空相聯系的;能夠運用歷史時空的劃分敘述過去;能夠利用「時空架構」對事實進行合理的解釋;能夠在認識現實中的社會現象時把該現象置於具體的時空下進行考察和解釋。比如,人民版必修一《新民主主義革命》一課,自主學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利用時間軸,記錄新民主主義革命大事記,構建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
五、利用地圖、視頻等再現歷史時空
通過歷史地圖構建歷史時空。比如,用歷史地圖顯示秦統一六國後秦朝的疆域。用歷史地圖和動態的箭頭展示柏拉圖游歷的路線,學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具體的空間位置。如果只用語言描述柏拉圖到達什麼地點,學生很難形成空間概念。
適當地利用教材中插圖。教材中的插圖主要有歷史人物畫像、歷史人物活動的畫面、文物圖、革命遺址圖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不可忽視插圖的作用。藉助歷史插圖不僅能再現歷史的時空,而且能寓歷史的價值觀於其中。
利用影視直觀再現歷史時空。為了增強教學的效果,利用視頻等現代多媒體手段進行一些教學活動。例如《大國崛起》、《世紀行》、《世界歷史》等記錄片,輯錄了大量的珍貴史料,能跨越時空,通過聲音、畫面、色彩等再現歷史形象,這對於培養學生形成時空觀念具有直觀的作用。除此,在有條件的地方,可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活動。如參觀博物館,現場參觀文物考古遺跡,考察革命遺址等。
六、用「大歷史觀」看待歷史時空
「『大歷史觀』是把歷史演變放在一個總體性的坐標上,觀察其流向,而偶然性事件則相對忽略」。「換言之,大歷史觀就是長時段、寬范圍、多視角地思考歷史問題,宏觀地看問題」。[2]
運用大歷史觀建立歷史時空要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考、重新梳理知識結構、對歷史知識進行遷移,避免學業水平復習中的單純的機械記憶和重復。因此,教師要在課程標准和考試說明的基礎上,從宏觀上,針對有關內容進行合理變通,通過變換視角、重新組合,緊扣固有的內在聯系,通過主題、線索和歷史時空設立全方位知識情境,讓師生從繁瑣的、重復的復習中解脫出來。比如圍繞中國古代史構建歷史知識的聯系,把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經濟、儒家思想進行整合,相互聯系。比如在人民版必修二《「蒸汽 」的力量》一課中,首先,能夠看懂歷史地圖,明確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及其地理位置。其次,依據時間順序,梳理出工業革命發展的歷程並能夠說明各階段的特徵;在空間的基礎上,思考工業革命首發英國的原因。再次,將時空結合,構建起以工業革命為中心的中外歷史的大框架,梳理出共時性的中外大事,在「大歷史」的視野下探究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探究工業革命對中國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影響。另外,教會學生用不同的史觀看待歷史事件的影響,比如「新航路的開辟」可以用文明史觀、全球史觀、近代化史觀、社會史觀看待,得出不同的認識。從宏觀上,站在高處,看待歷史時空的變遷。
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可以從時間分段、地圖、文獻史料、視頻等資源載體,採取多樣的教學模式,細致、具體地進行。歷史時空觀念是一種素養,也是能力和思維的體現。其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長期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張華中:《基於實踐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芻議——以普通高中為例》,《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5年第9期。
[2] 史智紅:《大歷史觀教學見識大歷史——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教學為例》,《雲南教育(中學教師)》,2014年第3期。
[3] 李超:《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福建教育學報》,2016年第1期。
[4] 陳箐:《史學閱讀與歷史時空觀培養》,《新課程(綜合版)》,2015年第12期。
[1]張華中:《基於實踐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芻議——以普通高中為例》,(上半月刊)》,2015年第9期。
[2] 史智紅:《大歷史觀教學見識大歷史——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教學為例》,《雲南教育》,2014年第3期。
『玖』 初中歷史時空觀念的培養途徑
對初中的歷史時空觀念的培養途徑,就是給他們上歷史課,讓他們多多參觀一些相關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