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哈達的來歷
「哈達」一詞,發音上貼近藏語「卡達爾」,蒙古語稱「哈達噶」。 一般認為,哈達是元代傳入西藏之後傳入蒙古草原的。1247年,薩迦法王八思巴隨父薩班·貢嘎堅贊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會見元太宗次子闊端,並在宮廷生活數載。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繼位,封八思巴為國師,統領全國佛教。1265年八思巴第一次返藏至薩迦寺,並向各大寺院的佛像和高僧敬獻了哈達。據傳,當八思巴向拉薩大昭寺的菩薩像敬獻哈達時,一旁壁畫中的一尊度母也伸出手來,向他討要一條哈達。這樣,此度母就被稱為「卓瑪塔爾聯瑪」,即:「要哈達的度母」。在民間,哈達還被說成是仙女的飄帶。
哈達(蒙古音譯:hadag,外蒙發音:Хадаг)是當今中國藏族敬獻給貴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珍貴禮物。哈達可能起源於遠古中國的珍貴禮物——
「玉帛」的「帛」。文獻記載大禹治水成功,大會天下諸侯,執玉帛與會者萬國。中原的玉帛,「玉」字從王,應指雕刻有王室標記圖案「饕餮紋」的玉器,如琮、璜之類;「帛」字從白從巾,意為「白巾」,也意為「頂級絲巾」(因為帛字與伯字發音相同且都以白為聲,而伯字從人從白,義為「兄弟排行第一」,則帛也是絲、麻、葛、毛諸多纖維織物中排行第一者,故有「頂級絲巾」之義)。帛字中的「巾」,在漢語中指長方形的布。「玉帛」一詞的本義是「在共尊帝王為家長的中華大家庭里(以玉表示),天下諸侯相互禮敬對方為兄長(以帛表示)」,引申義為「兄弟部族親如一家」。
看來,遠古的「帛」在顏色、材料、形制、功能諸方面與今日所見藏族哈達相同,因此有理由認為藏族哈達的終極來源,可能就是遠古的「帛」(藏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禹時代。巧合的是,大禹的出生地四川省的汶川縣,現今就居住著不少藏民)。關於哈達的具體來源,現有多種考證。十六世紀中葉,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鄂爾多斯接受了藏傳佛教僧侶手中的哈達,作為日常禮儀不可缺少的物品,並世代相傳。據《馬可波羅游記》載:「在元旦這一天,大汗統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國中,擁有領地或掌有管轄權的要員,都紛紛給大汗進貢金、銀河寶石等貴重禮品,並且要配上白布,意思是祝福皇帝陛下萬壽無疆,財源充足、享用不竭。」可見,獻哈達有吉祥之意。
根據有些學者分析,哈達這一名稱開始出現於八思巴第一次返藏之時。眾所周知,八思巴是藏族歷史上,特別是中央同西藏地方關系史上非常重要的歷史偉人。他於1244 年隨其叔父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前往西涼(亦稱涼州,今甘肅武威)會見元太宗次子闊端。元世祖即位後,八思巴被尊為國師、帝師。他於1265 年第一次返藏時,向菩薩、佛像和僧俗官員敬獻、賜奉哈達。
哈達是一種禮儀用品。獻哈達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傳統禮節,拜佛、祭祀、婚喪、拜年以及對長輩和貴賓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達。處於游牧經濟形態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攜帶奶食品,奶酒或其他干糧,遇有路人,不管相識與否,都要主動攀談,問候,並互相交換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就發展成一套易物的習俗。發展到後來,就有了交換鼻煙壺和哈達的習俗。
在過去,使用哈達有一定的規矩、規格和形式:平日里,各級官員都得按自己的身份或名號去使用哈達,不能越軌亂禮。私人和民間使用哈達要隨便一些,沒有那麼嚴格的規矩,親朋至友間也有使用內庫哈達的。獻致哈達也有一定的規矩和形式:按約定俗成的規矩,對上敬獻,對下賜給,平級之間互贈,前輩、同輩和晚輩之間也是如此,都有一定的規矩和講究。對上呈獻哈達要雙手捧上,或通過代理人轉獻;將哈達賜給下級時,一般把哈達系於對方的頸項,平級之間則把哈達捧送給對方手中。根據不同的用場,哈達的敬獻致送的方式也有所區別。
2. 的吐蕃人是現在哪個少數民族的祖先
藏族的祖先。
吐(tǔ)蕃(bō),7~9世紀時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權,是一個位於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國,由松贊干布到達磨延續兩百多年,是西藏歷史上創立的第一個政權。
吐蕃史(6世紀至9世紀)是藏族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高原上的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統一下,凝聚成為強大的勢力、並走出了封閉的內陸高原。吐蕃王朝的建立,打破了高原的沉寂,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了勃勃生機。
原來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局面被改變,通過制度、法律、驛站等建設,一個個小邦政權或部落聯盟得到了整合。由於內部人口流動,社會交往面的擴大,推動了語言及整個文化層面上的相互溝通,又實現了文化上的整合。吐蕃時代,族群的認同感加強,藏族得到了壯大。
唐朝與吐蕃的關系:
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個王朝。7世紀前期,松贊干布做了吐蕃的贊普,統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邏些。為鞏固統治,他仿照唐朝的官制度,設置各級官府,建立了嚴密的軍事組織,制定了嚴酷的法律,還命人創制了吐蕃文字。
貞觀時期,松贊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帶去了大批的手工藝品和多種生產技術、醫葯書籍,大大有利於吐蕃經濟、文化發展。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兩百年間,新贊普即位,必請唐天子「冊命」。
8世紀初,金城公主嫁與吐蕃贊普。9世紀,吐蕃與唐會盟。盟約里說:「患難相恤,暴掠不作。」史稱「長慶會盟」。
3. 誰知道吐蕃王朝瓦解後的歷史
吐蕃王朝崩潰後,從869年到1239年的370年中,青藏高原上一直未能建立起大的統一政權,所以史稱分裂割據時期。在這期間,允丹及其後裔占據拉薩和桑耶地區,微松占據山南地區,905年微松在雅隆被臣下毒死,他的兒子貝考贊逃到後藏日喀則一帶,修建城堡,安置部屬。923年貝考贊又被平民起義軍殺死。其長子扎西孜巴貝占據江孜,次子吉德尼瑪袞逃到阿里普蘭,與當地貴族聯姻,他的三個兒子分據拉達克、普蘭、古格,後來建立起拉達克王朝和古格王朝。
青海河湟地區的藏族首領在唐朝衰微後,從西域迎來一個贊普的後裔,奉為領袖,建立起角廝羅政權。在青藏高原的其他地方由各個地方首領統治,他們有的是新興的家族,有的是吐蕃王朝的貴族的後裔,成為一些互不統屬的封建領主。在吐蕃王朝崩潰和部落制度瓦解後一度出現過的自耕農和廣大農牧民,在長期的戰亂中,或者由於戰亂中被俘虜,或者由於經濟破產,欠下債務,或者由於尋求地方豪強保護安全,依附於地方的政教首領,成為這些地方首領的依附民,在吐蕃王朝時代作為社會主要生產者的部落平民階層逐漸轉化為依附領主的農奴,封建農奴制度在西藏各個地方普遍建立起來。
分裂割據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佛教在西藏再次復興。朗達瑪滅佛時逃到青海的僧人藏饒色、約格迥、瑪釋迦牟尼等三人居住在青海化隆縣的丹斗寺,於894年收了一個當地的弟子拉欽貢巴饒色,在給他授戒時因比丘人數不足,還請來了兩個漢族比丘參加,以後逐漸在河湟地區形成一個佛教中心。約在936年桑耶寺地方首領意希堅贊(允丹六世孫)派遣盧梅喜饒楚臣等衛藏十人到青海從拉欽貢巴饒色的弟子那裡受戒,然後返回西藏傳法授徒,恢復和新建寺廟,形成許多僧團,史稱「下路弘法」。歷史上以949年盧梅在拉薩建立僧團作為藏傳佛教後弘期開始的標志。此後不久,古格王朝的小王首領意希沃為恢復佛教,修建了幾座寺廟,還派了一些青年到印度去學習佛教,其中的大譯師仁欽桑布曾三次到印度學習,後來後住持托林寺,翻譯經典,傳法授徒,逐漸推廣佛教,史稱「上路弘法」。
在後弘期初期的一個世紀中,衛藏十人和他們的弟子在前後藏各地建立了許多僧團和寺廟,成為西藏佛教的主流,遺留至今的康瑪縣的艾旺寺和江浦寺(薩瑪達寺)、夏魯堅貢寺、扎囊寺的宗教藝術,反映了漢地和河西隴右地區的藝術對西藏的影響,成為西藏佛教藝術中的精品。古格王朝還在1042年迎請印度高僧阿底峽(孟加拉國人)入藏傳法。1045年阿底峽又被前藏各地區的佛教人士的代表仲敦巴(1004-1064)迎請到前藏地區傳法,1054年阿底峽在聶塘地方去世後,由仲敦巴統領眾弟子,在1056年在拉薩北面興建了熱振寺,由此逐漸發展出噶當派。在這個時期有一個修習佛法的在家僧人素爾波且(1002-1062)建立鄔巴隆寺,整理吐蕃王朝時代翻譯的經典,以此為中心發展出寧瑪派。1073年款氏家族的官卻傑波建薩迦寺,發展出薩迦派。山南洛扎縣的瑪爾巴譯師曾多次到印度學習佛法和梵文,他的一個弟子米拉日巴以修行和傳法著名。米拉日巴的弟子塔波拉傑1121年建塔波寺,同年穹波南交建香巴寺,由此發展出塔波噶舉和香巴噶舉派。塔波噶舉中塔波拉傑的弟子都松欽巴1147年建昌都噶瑪寺,1187年建楚布寺,發展出噶瑪噶舉派;帕木竹巴1185年建丹薩替寺,發展出帕竹噶舉派;達瑪旺秋1160年建拔絨寺,發展出拔絨噶舉派;尚蔡巴1175年建蔡巴寺,發展出蔡巴噶舉派。這四個派別被稱為塔波噶舉的四大支。帕竹噶舉派中,帕木竹巴的弟子止貢巴仁欽貝1179年建止貢寺,發展出出止貢噶舉派;達隆塘巴扎西貝1180年建達隆寺,由此發展出達隆噶舉派;林熱白瑪多吉(其弟子藏巴嘉熱1193年後建「主」寺和熱壠寺)傳出主巴噶舉派;格丹意希僧格(其弟子卻悶朗1206年建雅桑寺)傳出雅桑噶舉派;傑擦和袞丹兄弟建綽浦寺,發展出綽浦噶舉派;楚臣僧格1181年建修賽寺,發展出修賽噶舉派;意希孜巴建葉巴寺,發展出葉巴噶舉派;喜饒僧格傳出瑪倉噶舉派。這八個派別被稱為塔波噶舉的八小支。實際上主巴噶舉之中還有中主巴、上主巴、下主巴、南主巴之分,而南主巴的中心在不丹王國。
後弘期西藏的佛教有幾個重要的特點。1、由於政治的不統一,各地方勢力和佛教寺院相結合,因此形成不同的教派,這是前弘期所沒有的。2、一些寺院擁有土地屬民,古格王朝把幾個溪卡送給仁欽桑布,這是有關寺屬庄園的最早的記載。薩迦派家族的庄園屬民和寺院結合在一起。這是政教合一的基礎。3、從吐蕃王朝時佛教強調對佛祖的崇拜演變為強調對本派祖師的崇拜,強調師傳,強調視師為佛,而仲敦巴、米拉日巴、薩欽貢噶寧波等西藏的祖師的出現,使佛教進一步本土化。
分裂割據時期西藏對外的交往,在宗教上是河西隴右和印度的僧人入藏傳法,然後西藏的一些教派的高僧又到青海、西夏等地去傳法,有的西藏高僧還被西夏王朝封為帝師、國師,西夏王朝的經濟支持對西藏的佛教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西藏在經濟上通過角廝羅政權和西夏王朝與漢地保持聯系。宋代的茶馬互市非常興盛,就是這種聯系的表現。
4. 康巴在哪裡
康巴,指的是康巴藏區,在四川西部,西藏東部,甘肅南部,雲南西北部,青海東南部的廣大地區。
這里人傑地靈,山川秀麗。那嵯峨峭拔的冰山雪嶺,奔涌騰躍的急流大川,澄澈湛藍的高原湖泊,牛羊遍布的綠色草原;那剽悍粗獷的康巴漢子,婀娜多姿的藏族姑娘,以及那絢麗多彩的民族風情,無不令人耳目一新,心胸坦盪,神往流連。
文化研究
康巴藏區是中國3大藏族聚居區之一,在中國西南邊疆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歷史上有「治藏必先安康」的古訓,當代又有「穩藏必先安康」的戰略審視。
康巴歷史和文化是藏族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康巴藏區和藏族為研究對象的康巴研究(康巴學)是中國藏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5. 歷史上真的有女兒國嗎
在《西遊記》中,除了妖魔鬼怪,有一個地方
給大家留下了非常神秘的印象,這個地方就是女兒國!大家之所以覺得那裡神秘,那是因為那個地方都是美女,連唐僧都沒能扛得住誘惑,對女兒國國王動了情,只是介於他的身份和使命,所以最後不得不選擇離去!
據記載,那裡女性當權,不只國王是女性,朝中官員也以女性為主,男人不能在朝廷做官,只能在外面服兵役。那裡的女性可以沒有固定伴侶,以走婚的形式繁衍後代,也可以組成家庭的形式,但都是多個丈夫,在家裡女性佔主導地位,不僅掌握經濟大權,生下的後代也隨母姓,家裡的財產以後也由女兒繼承。
在東女國西北2000公里之外的地方,也曾有個女兒國存在,這個國家就是古龜慈國,歷史上的龜茲國就在今天新疆庫車縣一帶。龜慈國和東女國一樣,國家的國王和主要官員也都是女性。據說這里盛產美女,由於水質原因,這里的人只生女不生男,盡管如此,在母系當天的龜慈國,姑娘們並不外嫁,只有外國男人入贅的份!
6. 中國歷史上16個少數民族是怎樣滅亡的
一 、匈奴
48年,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89年到91年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
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
425年赫連勃勃卒,子赫連昌繼位。428年北魏俘赫連昌。赫連昌弟赫連定在平涼自稱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連定,夏亡。夏國的國都統萬城是作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的遺跡。
匈奴融入靠近高麗的鮮卑的宇文氏部落,進入朝鮮半島。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後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楊堅創立隋朝,統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歷史舞台上進行了最後一場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叢、呼延、萬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和山東等地。
二、東胡
春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北部,《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北有東胡、山戎」。戰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和趙國北部,這個時期東胡最為強盛,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
秦漢之際,東胡逐漸衰落。公元前2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於擊敗,余部聚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形成後來的烏桓族與鮮卑族。從此東胡的名字從歷史上消失。
三、烏桓
秦末漢初(前3世紀末)之際,匈奴王冒頓單於擊敗東胡。東胡人北遷至鮮卑山和烏桓山,各以山名為族號,分別形成鮮卑人和烏桓人。
東漢末年,遼東、遼西等地的烏桓大人趁亂稱王。初平元年(190年),遼西烏桓大人蹋頓統一現遼寧一帶的烏桓各部。漢獻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紹官渡之戰之後敗給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烏桓蹋頓,形成殘余勢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戰於柳城,斬蹋頓諸王,從此烏桓徹底衰落,地位為鮮卑取代。
唐朝時嫩江以北有烏丸國,傳說是烏桓後人所創。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曾派兵征伐,之後烏桓融入其他民族。
四、鮮卑
87年鮮卑崛起,在2世紀時繼承匈奴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陸續在華北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
439年北魏統一華北,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沖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
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
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
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番汗國所滅。
五、柔然
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門可汗擊敗,汗國崩潰。柔然王室由鄧叔子可汗率領,南逃至西魏,西魏太師宇文泰不敢收留,將此部三千餘人收捕,交突厥使者全數斬殺於長安青門外。
另一部柔然西遷中亞,後同當地一些嚈噠部落為逃避突厥追殺進入歐洲,稱阿瓦爾人,佔領了中歐潘諾尼亞一帶。
568年,巴顏可汗建立了阿瓦爾王國,後阿瓦爾人又攜同其統治下的斯拉夫人南下巴爾干半島,602年,攻打拜占庭不克。
這些軍事行動使得整個巴爾干半島斯拉夫化了。公元9世紀初,阿瓦爾王國被查理曼大帝擊潰,阿瓦爾人定居下來,成為現代匈牙利民族族源之一。
還有一些柔然人逃至外興安嶺一帶,融入當地室韋民族。室韋人是蒙古人的祖先。據一些歷史學家考證,中國東北地區的契丹民族也有柔然族源。
六、契丹
公元389年,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游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
此時八個部落的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於、日連。在戰事動盪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後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
後建立遼朝。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國北方的民族,如女真族、蒙古族等。據考證,目前的達斡爾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後裔,另外在中國西南有家譜的家族中,有根據家譜記載,是隨蒙古軍隊出征而留在當地的契丹後裔,已經漢化和當地居民融合了。
七、蒙古
漢朝時期,東胡被匈奴的冒頓單於擊敗後,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分為烏桓和鮮卑二族。
烏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後衰落,鮮卑一族崛起,在西晉時期鮮卑主要分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柔然部等。
其中柔然與南北朝時期統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戰。柔然被突厥系民族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
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
蒙古諸部中,東蒙古來自室韋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後裔。
宋朝時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統治逐漸衰落,東邊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內部的。室韋諸部在突厥語中稱作韃靼。西部蒙古諸部則在同一時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礎上形成。
明朝時東、西蒙古分稱為韃靼和瓦剌。
八、突厥
突厥帶有匈奴的血統。在南北朝至唐朝時住在現今中國西北地方。現代土耳其人,認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後裔,他們認為突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國的北匈奴。
西元6世紀突厥部落游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初歸附於柔然。
西魏時首領土門擊敗鐵勒,破柔然,建立政權,東至大興安嶺,西抵西海(鹹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
隋初分裂為東西兩部,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攻滅東突厥,在武則天時期,再度建立後東突厥帝國。約在7世紀末8世紀初,最後亡於回紇。
九、回紇
唐天寶三年(西元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朝大軍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國,並建立起漠北回紇汗國,王庭(牙帳)設於鄂爾渾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為主。 唐朝時,回紇取「迅捷如鶻然」的意思,改作回鶻。
立國後,回紇因歷史的關系與唐朝的關系一直很好,不像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大都要對農業國進行騷擾與掠奪。回紇曾幫助唐平定安史之亂。 版圖最大時疆域東接室韋,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南跨大漠。
回紇後因長期與吐蕃戰爭,加上內訌不斷,於846年被所屬部黠戛斯所亡。
三路西遷:一遷吐魯番盆地,稱高昌回鶻或西州回鶻;一遷蔥嶺西楚河一帶,稱蔥嶺西回鶻;一遷河西走廊,稱河西回鶻,後來成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現在的裕固族;其中前兩支定居新疆的回紇,發展成今天的維吾爾族人。
十、女真
女真(或女貞與女直),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 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黑水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清朝以後,「女真」稱為「滿洲」,後通稱為滿族至今。
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
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
1644年女真人(滿洲)入主中原,建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清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國日後版圖的基礎。
十一、黨項
黨項族原居住在四川松藩高原一帶,以畜牧為生,唐朝中期時,受到吐蕃所迫,主要北移至今天寧夏、甘肅、陝西交界一帶,原居地的黨項族人則受吐蕃貴族役使,被稱作弭葯人。
北移的黨項則分為八部,唐末,其中較強的拓跋部首領拓跋思恭曾被唐朝封為定難軍節度使,並賜姓李。
至宋初,首領李繼捧歸降宋,但族人擁立李繼遷叛宋自立,李繼遷之孫李元昊稱帝,成立了西夏,統治西北地區達約200年之久。
西夏為蒙古滅亡後,黨項族被蒙古人稱作「唐兀」,屬色目人的一族,在元朝時還有部分甚為活躍,但其後逐漸與其他各族融合,黨項之名逐漸消失於中國歷史上。
十二、羌
羌族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聚居於中國西北,秦國曾與羌族展開過戰斗,至漢朝未止。
三國時羌族開始遷居中原,分布於中國中部的山部地區。
五胡十六國期間,384年羌人姚萇利用前秦苻堅淝水之戰兵敗後,關中空虛之際,自稱萬年秦王。386年姚萇稱帝於長安,建立後秦。
北宋到南宋時,1038年至1227年期間,羌族的一支,黨項族曾在今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建立了大夏政權,史稱西夏。
十三、氐
古代中國西北部少數民族之一,氐族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一說氐族與羌族同源。曾有說法,指屬於藏族(古代的吐蕃人)一支的白馬藏人。
春秋戰國時始以氐為族名,居於中國西北部。漢朝至三國期間,氐族曾兩度大遷徙,至關中一帶居住。其時還有如羌族的少數民族遷入關中。十六國時晉室南下,氐人便在北方建立前秦、後涼、仇池等政權。
隨著長居於中國日久,在唐朝時代,一部分氐族人與吐蕃人相融合,而其餘氐族則與其他民族相融合。
十四、吐蕃
今天的藏族,吐蕃王朝是一個位於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國,由松贊干布到達磨延續兩百多年,是西藏歷史上創立的第一個政權。按照藏族歷史的傳統,松贊干布是第33任吐蕃國王。
846年,達磨贊普被殺,吐蕃分裂為貴族領主割據的局面。元朝後受到中央王朝的直接統治。
十五、羯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源於小月氏﹐曾附屬於匈奴﹐故又稱「匈奴別部」。
匈奴衰亡後﹐南匈奴及一些原附於匈奴的部眾﹐於魏晉時代散居上谷郡與漢人雜居。他們以農耕為主,信奉「胡天」(祆教)。晉時,羯人石勒建立後趙,為十六國之一,後漸融入其他民族之中。部分舊史解釋說羯胡主要散居於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
時至今日,山西﹑河北及陝西渭水北諸山間也多有此族。他們與漢族雜處﹐主要從事農業﹐相貌特徵為深目﹑高鼻﹑多須﹐通常用火葬﹐信仰「胡天」(祆教)﹐姓氏有石﹑支﹑康﹑白等。
十六、敕勒
敕勒,中國古代民族,屬於原始游牧部落,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在冒頓單於時臣屬於匈奴。南遷入中原的敕勒被稱為丁零。鮮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稱之為高車。
漢朝擊潰北匈奴之後,敕勒的地域開始南移,與中原的漢人交往。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動於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在中原的丁零人曾建立翟魏政權。
4世紀中葉,生活在陰山一帶的人大都已鮮卑化。敕勒人在北魏時期大量參加鮮卑人、漢人的戰爭,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漸融入漢族。
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突厥汗國,後來成為回紇,現代維吾爾族的祖先。俄羅斯聯邦薩哈(雅庫特)共和國境內的雅庫特人也是敕勒人的後裔。
7. 歷史中真的存在女兒國嗎
歷史上有女兒國,但不是《西遊記》中反映的那樣。
女兒國,史稱「東女國」,是公元六、七世紀出現的部落群體及地方政權,是川西及整個藏族歷史上重要的文明古國。主要活動范圍在四川阿壩州、甘孜州丹巴縣和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等地區。東女國王城遺址位於今甘孜州丹巴縣。東女國文化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以女性為中心和女性崇拜的社會制度。絕非文學作品中那樣的女人靠喝子母河的水來生育繁衍。由於其地理位置偏僻閉塞,社會生產的嚴重落後,其部落民族的原始社會的形態得以延續下來。
東女國時期,昌都地區及四川西北藏區已有較發達的文明。當時東女國人口4萬余戶,勝兵1萬餘人,散布於山谷之間的八十餘座聚邑之中,所居之處均築「重屋」,即碉房:一般民眾所住的為上下六層,而女王所居則有九層,這表明了東女國高超的建築水平。東女國還使用文字處理,文字同於天竺;盛行歷法,以十一月為正,即以十一月為一年之始。
(7)藏族歷史上塔波是指哪裡擴展閱讀:
《舊唐書》卷197《南蠻西南蠻傳》記載:東女國,西羌之別種,以西海中復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東與茂州、黨項接,東南與雅州接,界隔羅女蠻及白狼夷。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在大小八十餘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為船為渡。
8. 我國佛塔的類型及代表
佛塔的造型起源於印度。漢代,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佛塔的建築在後漢末年,就已經風行全國了。據《後漢書》記載,漢末三國時期,丹陽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盤,下為重樓,有堂閣周回,可容三千許人」,這些描述真實地記載了當時佛塔建築的宏大與華麗。佛塔隨著佛教自世紀初傳入中國後,中國的工匠們將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與中國傳統的樓閣相結合,便產生了樓閣式的佛塔。繼而由樓閣式衍生出密檐式塔。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點,因此便派生出了各種不同風格、不同式樣的佛塔。並且佛塔的內容還被延伸,具有了更廣泛的意義。一般來說,不論佛塔是什麼形態、大小如何,它的基本造型是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的。塔基有四方形、圓形、多角形。塔身以階梯層層向上壘築,逐漸收攏。在中國,若論塔的數量和它們形式的多樣,風格的豐富,可以說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各種極富有建築裝飾美感的塔,與山川、河流、村落共同構築了中華民族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 佛塔,亦稱寶塔,是佛教的象徵。遍布我國南北東西的上萬座佛塔,是古代高層建築的代表,其用料之精良、結構之巧妙、技藝之高超、類型之豐富,遠遠超出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筆端。 佛塔起源於印度。在公元一世紀佛教傳人我國以前,我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當梵文的stupa與巴利文見Thupo傳入我國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由於古印度的Stupa是用於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經之用的,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冢」,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 我國勞動人民先後吸收了古印度和尼泊爾的佛教藝術,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精華而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式「塔」。如始建於元代的北京「妙應寺白塔」就是一例,該塔高51米,為通體潔白磚石結構,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佛塔,又稱喇嘛塔。 我國有五大塔林,鬼斧神工,各具特色。 五台山塔林,位於山西五台縣佛光寺東山腰和西北塔坪里。唐代始建,現存古塔7座,其中4座為唐代墓塔,形制特別,古老質朴,有原形覆缽體塔身、八角形和六角形塔身,宏偉壯觀,為我國塔林中首屈一指的塔林。 少林寺塔林,在河南登封嵩山西麓五乳峰下。塔林共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磚石塔2209座,為我國現存最大的塔林,塔高度均在15米左右,絕大多數有雕刻和題記,其造型有四角、六角、錐體、瓶體、拋物線形等,風格各異。 靈岩寺塔林,坐落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方山向陽坡上,計有墓塔167座,另有墓碑300多幢,碑文題記極多,達10萬余字,為國內罕見。該塔林造型優美,形制多樣,其中以唐代慧崇和尚塔為最早建築,是研究我國佛教歷史的珍貴資料。 青銅峽塔林,位於寧夏青銅峽縣峽口黃河西岩一個陡峭的山坡上,背山臨水,共108座塔。該塔林建築奇異,是我國唯一的大型白塔林。 飛龍山白塔林,在雲南景洪縣大勐龍鄉曼飛龍村後的山上,為小乘佛教建築。該塔林始建於傣歷565年(公元1204年),塔林由大小9座白塔組成,巍峨參差,聳入雲天,為當地一大勝跡。這9座塔均建在高4米的圓形基座上,中為主塔,高達21米,雄偉挺拔。其餘8座小塔分列八角,高10米,形似蓮花,宛似群星拱月,壯麗奇特。 我國佛塔眾多,而詠塔的詩文更多。如「古塔雲中影,佛寺夜半鍾」、「贊宇弘開壯帝都,碧天空起玉浮圖」、「誰建浮圖禮大千,靈光遙與白雲連」、「望盡人間多少事,身在大幹幾滄桑」、「點燃八百燈火,指引千帆夜海航」…等。這些千姿百態的古佛塔和詩文構成了我國珍貴的古代文化藝術遺產。中國館內最顯著的位置擺放著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銅鎏金,通體各層鑲嵌著綠寶石。塔的左右擺放著一對象牙和一對青銅雕龍,與故宮、避暑山莊等處皇帝寶座前放置的青銅龍形制一樣,說明這對青銅龍應是圓明園正大光明殿皇帝寶座前的擺放之物。一對金罐和一隻金曼扎(藏傳佛教的寺廟擺設品),金罐通體如意花紋閃閃發光,金曼扎鑲有珍珠、綠松石和紅寶石,說明當時圓明園內的擺設有多麼奢華。玻璃桌櫃里擺放著一串大念珠,這串珠子共有154顆,跟一般108顆珠子的朝珠不一樣,這是孟托邦將一串皇帝的朝珠和兩串皇後的掛珠串在一起獻給歐也妮王後的,沒想到歐也妮王後並不滿意,因為她早已聽說遠征中國的軍官們個個滿載而歸。她埋怨孟托邦只帶給她這樣的禮物,於是孟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車寶物,前後總共送了她七車,包括從圓明園搶來的各種青銅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銀製品、景泰藍……
9. 吐蕃族是現在哪個民族
藏族。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在青藏高原地區的西藏、四川、雲南、甘肅、寧夏這一帶。7~9世紀時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權,是一個位於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國,由松贊干布到達磨延續兩百多年,是西藏歷史上創立的第一個政權。
吐蕃在公元840年左右分裂,直到元朝吐蕃地區才成為中央轄地。7世紀前期,吐蕃傑出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
吐蕃的歷史:
吐蕃民族的來源,據14世紀成書的《王統世系明鑒》記載,是獼猴與岩魔女結合生出最早的人類,其後子孫繁衍,分別在今西藏各地開墾平地,建築城邑。直到聶赤贊普,即吐蕃王系第一代贊普(王)從天降臨,才有了君臣之分。
今西藏山南地區的首府澤當(藏語,意為游戲的平地),傳說即獼猴及其子女玩耍的場所;澤當附近的山上,還有「猴子洞」的古跡。這種「獼猴變人」的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發展的真實性,也是古代藏族對本民族來源的具有普遍性的看法。
至遲於距今4000年以前,距奴隸制的吐蕃王朝建立2700年以前,藏族的先民就已經在現今西藏地區創造了多種經營、極富特色的物質文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吐蕃人
10. 誰知道吐播王朝的歷史
吐(tǔ)蕃(bō ),7~9世紀時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權,是一個位於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國,由松贊干布到達磨延續兩百多年,是西藏歷史上創立的第一個政權。
吐蕃史(6世紀至9世紀)是藏族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高原上的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統一下,凝聚成為強大的勢力、並走出了封閉的內陸高原。吐蕃王朝的建立,打破了高原的沉寂,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了勃勃生機。原來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局面被改變,通過制度、法律、驛站等建設,一個個小邦政權或部落聯盟得到了整合。由於內部人口流動,社會交往面的擴大,推動了語言及整個文化層面上的相互溝通,又實現了文化上的整合。吐蕃時代,族群的認同感加強,藏族得到了壯大。
吐蕃社會生產以農、牧業為主。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等;牲畜有氂牛、馬、駝、羊等。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手工業。冶鐵有較高水平,能在江面上架設鐵索橋。
吐蕃時期的碑銘、木簡、文書、經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會、歷史的寶貴資料。
吐蕃王朝崩潰後,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漢文史籍仍泛稱青藏高原及當地人民為「吐蕃」或「西蕃」。
詳見:http://ke..com/view/33210.htm?fromtitle=吐蕃王朝&fromid=8431502&type=syn#1_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