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初一歷史上冊在哪裡學第4課

初一歷史上冊在哪裡學第4課

發布時間:2022-08-11 01:38:06

㈠ 廣州歷史古代部分(初一年級用)第四課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大港的課件誰有啊!急求!好的150分!!!!

淺談圭海許氏與明代月港的關系

作者: 圭海許氏族人寒人、星光

隨著古月港申遺的提出,一股古月港熱已悄然興起,引發了圭海許氏族人的無限感慨,翻閱族譜,重新叩開記憶的閘門,一段鮮為人知的族人歷史流瀉而出,希望能與世人共享。

一、月港的地理位置

月港位於九龍江入海處,今福建省龍海市海澄鎮。因其港道(海澄月溪至海門島)「一水中塹,環繞如偃月」,故名月港。月港,又名月泉港,其附近海域,古名稱為「圭海」,因港口圭嶼而得名。圭嶼又稱雞嶼、龜嶼,它屹立海中,是水路入海門戶。月港西鄰九龍江北溪、西溪的交匯處三叉河,港口圭嶼東向廈門港。
月港主航道西起普賢,沿南港往東,經海澄港口、大泥尾、圭嶼,由浯嶼擔門出海,而後分東、西洋航線。月港的停泊點,北岸有嵩嶼、海滄、石美、玉洲、澳頭,南岸有嶼仔尾、海門島、浮宮、海澄月港、石碼、福河等。主要港口是海澄月港,為當時進出口貨物的主要集散地。據遺址考察,明清時期月港溪尾不足1公里的海岸就設7個碼頭,即餉館碼頭、路頭尾碼頭、箍行碼頭(又名中股碼頭)、容川碼頭、店仔碼頭、阿哥伯碼頭、溪尾碼頭。其中餉館碼頭在港口右側,民國9年(1920年)改建為海澄客運碼頭;容川碼頭在港口左側,明萬曆年間(1573年至1620年)建,當時為大型碼頭,新中國成立後為農運碼頭。

三、圭海許氏對明代古月港的貢獻

圭海許氏派下的美江許氏人口居住在港口至溪美一帶,具體分布為:汝侯公派下的鴻江圍港口居住群,汝器公派下的拔廷厝從港口至容川碼居住群,添養公派下的容川碼居住群,汝器公派下的起鰲從容川碼、店仔尾、頂厝居住群,汝益公派下的田仔墘居住群,汝俊公、汝保公派下的溪美居住群,汝愛公、汝使公派下的大菜園居住群、大地尾居住群。

當時的月港碼頭周邊百姓大多以耕種為主,生產糧食和甘蔗等農作物,部分靠捕撈、船運為生。十五世紀初,外國商船到達月港,聰明的許氏族人看到貨物買賣有利可圖,民心萌發了航海貿易意念。於是,商人、富人合股造大船,出外洋,避開明政府禁海令,行東西二航線,悄然興起月港通商碼頭,依港興市,形成港口大街、魚仔市、觀仔內、花亭前、中古、容川碼、店仔尾、帆巷、土城內、北門土尾庵等,托起了月港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此時,美江許氏人丁興旺,百業崛起,七條通商碼頭、一條店面佇立的容川碼千米街,那時的容川碼街市井開行立店的美江人,店面行戶多達二十幾個,生意繁忙,經營多樣化。當時的月港譽滿東南亞各個國家及五洲,中國的土特產、手工業、鑄造工藝、華夏文化源源不斷地推向世界,同時也引進西方文化及西方先進技術和產品,開辟了今天所說的「海上絲綢之路」。

至十五世紀中葉,添養公裔孫在經營方式上,從沿海轉向內陸,沿九龍江北上至漳平縣(原平邑菁城)在漳平縣的江西街開店營商與江西商家接軌,遂形成內陸的貨物與海外貨物對流,使我國土特產、茶葉、手工業、鑄造業在海外亨有盛名,同時也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手工業休系的完善,從而使我國的工農業發展走在世界先例。

明代古月港欣欣向榮,開辟了封建時代的文明發展一個時代典範,與漢、唐時期的福州港,宋、元時期的泉州港,清代的廈門港,並稱福建歷史上的「四大商港」。古月港在中國外貿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從16世紀末期至17世紀,這里就是「海舶鱗集,商賈成聚」的對外貿易商港,市井十分繁榮,是閩南的一大都會。當時有許多詩篇贊美月港,其中有句雲:「市鎮繁華甲一方,古稱月港小蘇杭。」

四、圭海許氏的歷史傷痛

明朝末年,隨著朝政的衰弱,倭寇對東南沿海的侵擾,海運陷入困境,古月港遭到嚴重破壞。到清代,海寇更為猖狂,通商之海論為冥夜。美江許氏雖為古月港的發展作出極其重要的貢獻,但在浩劫中又付出了血的代價,留下至今難以忘懷的傷痛和哀思。清代順治8年,海寇從溪尾銑城上岸,沿村搶掠。許氏二位夫人在溪尾祠堂後被殘害。圭海許氏世譜記載哀悼詩曰:

海上凶鯨肆逆盡,紅顏求死不求寬。

誰雲弱絮風能盪,信是孤松雪蓮殘。

刳孕何如敗節重,碎屍容易辱身難。

雙魂江滸今焉在,血染春潮白日寒。

其景何慘,悲哀催人淚下。又有許氏漳平世譜記載:在漳平經商的許某,要回家重修容川碼的房屋,當他開門入內時,屋內白骨橫屍,被海寇殘害而無人收埋,可見當時月港碼頭之慘況。

五、圭海許氏祖廟(世德堂)的歷史價值

圭海許氏祖廟,位於海澄鎮豆巷村溪尾社,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9年),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修,清光緒戊戌年再次重修,現在前廳左側存有3塊石碑為憑證(1、咸豐二年重修祖廟記事石碑;2、咸豐二年十二月建置業田碑記;3、光緒戊戌年重興美江祖廟記事石碑),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現在仍保持原來格局,坐向艮坤、山水形勝、雄偉壯觀、雕塑精美,古跡文物保存完好。前埕東西兩側樹立6座石旗桿,前埕地面長12.6米,寬12.9米,計162.54㎡;後埕長12.9米,寬5.5米,計70.95㎡;祖廟分為前後廳,中央天井,計301.9㎡;整座祖廟佔地面積總計535.5㎡。祖廟門前兩側置放兩座舊三圈石鼓(明代);前堂懸掛「圭海」牌匾;後堂兩側分別掛著「文魁」、「武魁」牌匾;後堂中央懸掛「許氏傳衍」 牌匾;後堂左側懸掛著明朝滴州參政許天倫、國子監博士許谷、光綠寺上宛大夫許弘謨 「一家三進士」(即兄弟進士、父子進士)的大匾;右側懸掛著清朝守備許鳳翔的「御前侍衛」牌匾、提督守備許鵬的「宣武將軍」牌匾、鎮總兵許鳳的「榮祿大夫」牌匾;後堂正中懸掛著始祖許衍的南宋景炎丁丑年帝賜的「福」字和武毅將軍的衍名。

總之,溪尾(圭海)許氏祖廟歷史悠久,現有石旗桿6副12支、光緒戊戌年木香爐1個、明代三圈石鼓2座、清代記事石碑3座等文物古跡至今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同時,溪尾(圭海)許氏祖廟始建於明朝前期,位於海澄鎮豆巷村境內,是古月港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保護和研究溪尾(圭海)許氏祖廟,對於研究和開發古月港歷史價值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對於弘揚龍海歷史人文精神、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精神生活、構建和諧社會和推進海西建設(有圭海許氏子孫在台灣定居)也具有積極意義。

六、圭海許氏的燦爛明天

滄海桑田多變遷,新中國的成立和改革開放,又給月港帶來生機,依港興市,海西開放,先行先試一系列優惠政策又使月港今朝有普賢碼頭,月港碼頭,振龍碼頭,海隆碼頭,陸島碼頭,客運碼頭,形成新時代的海運碼頭體系,美江許氏族人也在這重興之際,創造了新的貢獻,新的輝煌。如今,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古月港與泉州聯合申報「海上絲綢之路」始發地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提案已經被全國「兩會」政協提案委立案,古月港熱已悄然興起。

回顧難以忘懷的歷史,喜今朝華夏之盛世,改革開放、海西建設前程似錦,期盼美江許氏與新月港再度蜚聲海內外。

㈡ 七年級歷史上冊人教版1~7課知識點歸納,及地理第一章歸納.

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距今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他們的活動揭開了中國歷史的第一頁。2、距今約(70萬年-20萬年)前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他們的體質特徵:(已具備了人類的基本體質特徵,但仍保留著一些猿類的特點),在生產生活方面:(北京人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靠獵取動物、採集維持生活,能夠使用天然火);距今約(18000年)前的(山頂洞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山頂洞人的體質特徵:(模樣同現代人基本一樣),在生產生活方面:(山頂人掌握了磨製和鑽孔技術,能製造有孔器物,能人工取火和用獸皮縫制衣服)。(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是我國的早期人類,都生活在舊石器時代。

第2課 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存1、我們已知的原始居民有(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河姆渡居民)是我國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代表,(河姆渡遺址)是我國南方留下的重要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半坡居民)是我國黃河流域原始農耕的代表,(半坡遺址)是我國北方留下的重要原始農耕文化遺址。2、河姆渡居民距今約(7000)年前,他們使用骨、木、石質及陶質工具;他們在湖泊和沼澤邊種植(水稻),他們飼養水牛、豬和狗等家畜,採集和漁獵在他們生活中仍佔有重要地位,他們最早製成(陶質)小船,他們最早住(木頭建造)的木房子; 半坡居民距今約(6000)年前,生活在(陝西西安),他們廣泛使用(磨製石器),他們種植粟、麻和蔬菜,他們飼養豬、狗、羊、牛、雞等家畜和家禽,他們用麻(紡織麻布),他們能製造各式各樣的(陶器),他們住(半地穴式房子)。3、(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沒有掌握磨製技術,(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大汶口人)都掌握了磨製技術。區分"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根本在於(工具是靠打制還是磨製而來),(磨製)是新石器最重要的特點。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特點: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兩大類型(稻作農業和旱作農業)。
第3課 遠古的傳說1、大約(4000)多年前,我國黃河流域最著名的部落是(炎帝)和(黃帝)領導的部落;東方最強大的部落是(蚩尤)領導的部落。2、炎帝姓(姜),人稱(神農氏),他的貢獻有:製作耒耜,教民耕種,發明陶器,發現治病的葯物;黃帝姓(姬),號軒轅氏,他的貢獻有:創制歷法,指導人們根據季節變化播種、收割,發明加工穀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發明銅器、車船。黃炎部落是(華夏族)的主幹,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華夏族尊奉(炎帝)和(黃帝)為祖先,炎帝陵在(湖南),黃帝陵在(陝西)。3、(黃帝)以後很久,(堯)擔任了部落聯盟首領,(堯)老的時候,部落首領們推舉了(賢能)的(舜)任首領,(舜)後是(禹)任首領。(堯、舜、禹)相繼接替擔任部落聯盟首領是經過部落首領們民主推選實現的,歷史上稱這一制度為("禪讓"),即民主推選有才能的人任首領的制度。堯舜以禪讓的辦法推選賢能,是取最公道的制度。4、大禹治水讓人感動,他臨危不懼,不怕艱難困苦,以天下利益為重,為民謀利益,開拓創新,講求方法等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第4課 夏朝和商朝1、(夏)朝是我國第一個王朝,約公元前(2070)年即公元(前21)世紀,由(禹)建立,禹的兒子(啟)繼承了最高統治者的位置後,標志(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夏朝的最後一個王是(夏舛)。2、約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領(成湯)在(鳴條)(今河南封丘)大敗夏舛,滅亡(夏)朝,建立(商)朝,約(前1300年),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從此商朝穩定下來。商的勢力范圍東至(大海),西到(渭水),南抵(長江),北達(遼河)一帶。商朝的(青銅冶鑄)、(玉器製作)和(釀酒)等手工業已很發達。商朝統治500多年,最後一個王是(紂)王,很殘暴,自焚而死。
第5課 西周的興亡1、商朝後期,地處涇水、渭水流域的(周)族逐漸發展起來,約(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在(牧野)大敗商軍,滅亡(商)朝,建立(周)朝,都城在(鎬京)(今陝西西安西),歷史上稱為(西周)。2、周武王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目的:(為控制全國廣大地區),分封制的對象:周王讓自己的(子弟、親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後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國,這一制度歷史上稱為(分封制)。一共封了(71)個封國,重要的有(魯、齊、燕、晉、宋)等,封國的統治者叫(國君)(一般稱為諸候)。山東稱為齊魯大地與(分封制)有關。各國的國君擁戴周王為(天子)。3、西周末期,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都尖銳起來。(周幽王)在位時,各種矛盾空前激化。(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死,西周結束。4、(前841)年,即共和元年,我國歷史開始有了確切紀年。
第6課 春秋爭霸1、(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從此我國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春秋時期指(前770年-前476年)。2、春秋爭霸的原因:①王權衰落,周王統治已出現嚴重危機;②一些諸候國強大起來;③了奪取更多的土地、財產和人口,爭當左右天下、支配別國的霸主。3、春秋五霸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齊國能夠在春秋時期首先稱霸的原因有哪些?(地理優勢:位於今天山東北部,盛產魚鹽,經濟富庶,是東方的一個大國;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實行改革,使齊國國力更加強盛;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4、齊桓公稱霸的標志是(葵丘會盟),晉楚軍隊(城濮之戰)後,晉文公稱霸,相關的成語是(退避三舍),楚莊王稱霸相關的成語是(一鳴驚人),楚王野心很大,相關事件是(問鼎中原),吳王闔閭任用著名軍事家(孫武)改革內政,加強軍隊,成為第四個稱霸者,越王勾踐不怕吃苦,(卧薪嘗膽),在逆境中拼搏奮斗,堅持不懈,終於成為春秋的最後一個霸主。5、西周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時,"禮樂征伐自諸候出"。這個變化說明了什麼?(說明王權衰落,周王不能控制和指揮諸候,而強大的諸候實際上取代了周王發號施令,控制和指揮其它的諸候。)
第7課 戰國爭雄1、戰國,因戰爭眾多,爭奪激烈而得名。春秋之後,我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戰國七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都城分別是(臨淄、郢、薊、鄭、邯鄲、大梁、咸陽)。2、戰國時期,(鐵)兵器出現,(步兵)和(騎兵)取代(車兵),著名的軍事家有前354年齊軍"圍魏救趙"的(孫臏),前260年秦"長平之戰"以少勝多的(白起)。3、戰國中後期,秦國力量日益強大,對東方六國構成嚴重威脅。齊、楚、燕、韓、趙、魏有"合眾勢以攻一強",史稱"合縱", "合縱"的傑出人物是齊國的(蘇秦);秦國為進一步向東發展,必須破壞六國的聯合,尤其是齊楚的聯盟,於是採用了各個擊破的辦法,分別收買拉攏東方國家服從於自己,"事一強以攻眾弱",史稱"連橫" ,"連橫"的傑出人物是秦國的(張儀)。
第8課 商鞅變法1、戰國時期,社會主要政治特點是("亂")和("變")。"亂"是指戰爭不斷,爭霸兼並戰爭不休止,如晉楚城濮之戰,泌之戰,秦趙長平之戰,合縱與連橫等。變是指變法,如商鞅變法等。2、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是(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3、秦孝公為何重用商鞅進行變法?(①秦國相對落後,東方六國都看不起秦國,連會盟都很少讓它參加;②魏軍渡過黃河佔領秦國大片土地,秦國無力還擊;③秦孝公即位後,深感落後就要挨打,被他國鄙視是莫大的恥辱,於是決心改革內政,變法圖強。商鞅又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才,所以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4、商鞅變法的時間:(前356年)。 商鞅變法的內容:①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挖掉土地原有的標志、疆界,國家承認私人的土地所有權。 ②重農抑商。凡是努力從事農業,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為獎勵。禁止棄農經商。凡是因棄農經商或懶惰貧困的人,要罰做奴隸(此條最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 ③獎勵軍功。是在戰場上殺敵立功的人,不論出身,按功勞大小,賞給爵位或官職,賜給土地和房宅。貴族及其後代沒有軍功,就不能獲得爵位和享受特權。 ④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全國高31縣,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⑤嚴明法令。公布法律,編制戶口,實行連坐法,使百姓相互監督。商鞅變法的作用(或影響):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通過變法,舊制度廢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軍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了;秦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戰國後期,秦國修建了(都江堰)和(鄭國渠)兩大水利工程。商鞅變法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第9課 秦朝的統一
1、秦王"掃六合"指的是(滅六國,統一全國)。秦統一全國的背景:①戰國末年,秦國實力已遠遠超過東方六國;②統一天下的時機已經成熟;③秦王嬴政執掌大權以後,制定了克敵制勝的策略。2、秦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秦滅六國的時間:前230年-前221年。秦統一全國的時間是(前221)年,統一後的都城在(咸陽),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3、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①自稱"始皇帝",秦始皇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擁有絕對的權力,國家重大事務由他決定;②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別管理行政、軍事和監察;③在地方廢除分封制(採納的是李斯的建議),全面推行郡縣制。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必須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這樣,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建立起來。 4、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①統一度量衡;②統一貨幣;③統一文字。秦統一後的貨幣是(秦半兩錢),秦統一貨幣後有利於貨幣的流通和管理,也方便統治階級賦稅的徵收和貿易的往來。 秦統一後的文字是(小篆),後來,書寫更為方便的(隸書)字體也逐漸流行起來。 秦朝的殘暴表現:焚書坑儒,繁重的賦稅、兵役、徭役,嚴酷的刑罰等。從總體上簡要簡要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他採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為了維護和鞏固其封建統治。所以我認為就其皇帝一生,功過很明晰,但功大於過。)
第10課 秦末農民起義
1、秦的暴政表現在("焚書坑儒",這是秦始皇專制統治在文化思想領域的集中表現,這也是採納李斯的建議造成的;繁重的賦稅、兵役、徭役,嚴酷的刑罰等)。 秦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2、秦末農民起義:時間是(前209)年, 地點是(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 領導人是(陳勝、吳廣), 建立政權的地點是(陳), 稱王的是(陳勝), 政權名稱是(張楚), 結果是(吳廣被部下殺死,陳勝被車夫害死,起義失敗)。 歷史意義是(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建立了第一個農民政權;首次提出了"王候將相寧有種乎"的思想解放口號。) 3、陳勝、吳廣犧牲後,起義仍在繼續。(項羽)、(劉邦)的隊伍強大起來,後來(項羽)率領的起義軍在(巨鹿)大敗秦軍主力,著名成語是(破釜沉舟),(前207)年,秦朝滅亡
第11課 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1、(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都城在(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前202年-9年),(東漢)都城在(洛陽)(25年-220年)。過幾十年的恢復和發展,(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漢朝進入(鼎盛)時期。(漢武帝)在位(53)年,即(前140年-前87年)。2、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在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理由是(董仲舒認為,上天是萬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兒子,萬物要一統於上天,國家要一統於皇帝。如果允許各家演說同時存在,必然要攪亂人們的思想,妨礙"大一統"的實現。) 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措施: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在都城長安興辦太學,讓博士主持教學,招收"弟子員"。這是漢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採取的措施。 漢武帝在政治上採納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目的是削弱各候王的勢力,最後也達到了目的。 漢武帝在經濟上(整理財政),他規定貨幣由(國家統一鑄造),鹽鐵由(國家壟斷經營),這些措施的作用:大大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財力支持。) 漢武帝在軍事上開疆拓土,設置("河西四郡"),管轄從今(甘肅)(河西走廊)至(玉門關)一帶遼闊地區。重新設置郡縣,加強對(五嶺)以南廣大地區(包括海南島)的管轄。把("西南夷")地區納入漢王朝的直接統治下。漢武帝在位時,西漢成為疆域遼闊的多民族的大帝國。 西漢時的"西南夷"指的是今四川南部和西部、貴州、雲南一帶的少數民族地區。
第12課 張騫通西域
1、漢朝時,西域指的是(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北)和(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以西、(蔥嶺)以東的廣大地區。廣義的西域也包括(蔥嶺)以西更廣闊的地區。2、張騫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原因:(西漢前期,匈奴控制著西域。匈奴貴州殘酷地壓迫和掠奪西域各族人民。匈奴騎兵不時南下,威脅西漢都城長安的安全。)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張騫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失敗的原因:(當時,大月氏人的生活已經安定下來,日子過得不錯,不願再和遠在東方的匈奴作戰。)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聯絡烏孫),給匈奴以更沉重的打擊。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時間是(前138年,前126年回到長安); 長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時間是(前119年,前115年回到長安)。 3、張騫出使西域的積極作用:張騫通西域,勾通了內地與西域的聯系,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絲綢之路的開通作出了巨大貢獻。 我們應學習張騫的什麼精神?(張騫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外交家和探險家。我們應學習他敢於冒險的大無畏精神;學習他為了祖國利益不怕犧牲生命的高尚品德;我們應學習他不怕困難,堅持到底的精神。)4、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的原因:(加強對西域地區的管理), 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的時間:(前60年) 西域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內地精美的絲綢和鐵器等產品,先進的鐵器製作和打井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駿馬、瓜果、蔬菜、音樂、舞蹈和魔術等傳入內地。) 西域都護是在什麼情況下設置的?(A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後;B西域和內地人員商旅往來增多;C西漢在西域的政治、軍事活動加強。) 設置西域都護的意義:(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管轄) 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區)5、漢武帝在加強內地與今天新疆地區聯系方面有什麼成就?(在外交方面主要是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對西域的了解和溝通。) 從總體上簡要概括評價漢武帝。(漢武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西漢成為疆域遼闊的多民族的大帝國,漢朝進入鼎盛時期。)
第13課 兩漢時期的對外交流
1、一條以(長安)為起點的一條重要商路,經過區(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區,翻越(蔥嶺),通向(西亞)和(歐洲)。在這條高路上,漢朝向外輸出的主要是(絲綢),所以叫絲綢之路。西漢時,以(成都)為起點的"南方絲綢之路"實際已經形成。形成的原因:(A地理位置決定的;B經濟政治文化地位決定的;C產業特點決定的。)2、(朝鮮)是中國唇齒相依的近鄰,近數十年間,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漢代文物,其中有(蜀郡)製造的漆器。這些事實都可以證明漢朝的經濟和文化對朝鮮有重要的影響。 (日本)是中國隔海相望、一衣帶水的鄰邦,中日效有悠久歷史。57年,日本列島南部的倭奴國派使臣來到洛陽,與東漢王朝"通好"。東漢政府接待了來使,(漢光武帝)贈給("漢委奴國王")金印一牧。3、(97)年,正在西域的東漢官員(班超)派部屬(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羅馬帝國)。甘英到達(條支海)(今波斯灣)後沒有繼續前行,作用:但(他了解了沿途及歐洲的一些情況,擴大了中國人的視野)。 (166)年,一批大秦人從海路來到中國。這是中國與(歐洲)第一次直接交往。4、尋訪古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國旅遊的黃金線路之一。假如你是"絲綢之路"上的導游,你將如何向遊客描述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之路很早就傳到國外。張騫出使西域以後,中國和外界的陸上貿易往來有了很大發展。以長安為起點的一條重要商路,經過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區,翻越蔥嶺,通向西亞和歐洲。在這條商路上,中國向外輸出的主要是絲綢,所以叫做"絲綢之路"。)5、簡述兩漢時期中朝兩國的友好交往。(①漢朝時,一些中國人從海上或渡過鴨綠江到朝鮮半島,他們帶去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在國中去的工匠的幫助下,當地人掌握了鐵器鑄造技術。②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漢代文物,其中有蜀郡製造的漆器。)
第14課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1、東漢末年,在軍閥混戰中,著名的有(袁紹)、(曹操)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是(曹操),提出"惟才是舉,吾得而用之。"的是(曹操)。2、官渡之戰的時間是(200)年,地點在(官渡)(今何南中牟北),交戰雙方是(曹操)和(袁紹),取勝原因是(曹操善於用人,戰略戰術正確),官渡之戰的意義或影響是(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曹操在(官渡之戰)中,親率精兵偷襲(烏巢),把袁紹的糧草燒得一干二凈,為取勝奠定了基礎。3、曹操為什麼能夠基本統一北方?(答:一是政治謀略得當,挾天子以令諸侯;二是重視人才,"惟才是舉";三是重視發展經濟,實行屯田;四是軍事才能出眾,戰略戰術得當,在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4、赤壁之戰的時間是(208)年,地點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交戰雙方是(曹操)和(孫權、齊備聯軍),交戰的原因是(曹操想統一全國)。曹操失敗原因是(A、孫權、齊備一方:組成聯軍,戰略得當;採用火攻,戰術得當;利用氣候,地理條件等。 B、曹操一方:客觀原因是官兵來自北方,不習慣水戰,水土不服;主觀原因是因實力強大而驕傲自滿,鬆懈輕敵,戰術失誤),赤壁之戰的意義或影響是(曹操、孫權和齊備三分天下的局面形成)。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兵力損失大半,率殘兵敗將從(華容)小路狼狽逃走。(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5、魏、蜀、吳的建立:(220)年,(曹操)病逝,他的兒子(曹丕)脅迫(漢獻帝)退位,自己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魏),建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歷史上叫做(蜀漢)或(蜀);(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國號(吳),定都(建業)(今江蘇南京)。至此,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6、簡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官渡之戰-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赤壁之戰-三分天下的局面實際形成;魏、蜀、吳三國建立-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7、蜀國建立後,(劉備)率大軍伐(吳),蜀軍慘敗,劉備死於(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縣境內),諸葛亮擔任治蜀任務後,主動改善與吳國的關系,有力地制約了魏國,使三國鼎立局面得以維持。8、看《三國鼎立形勢圖》,記住三國的位置、都城和戰場位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5ba570100a8vt.html
http://e.dbw.cn/system/2007/02/27/050714371.shtml
http://www.gzkg.net/news/show.aspx?id=1491&cid=295
http://bbs.pep.com.cn/thread-263992-1-1.html

㈢ 七年級上冊歷史復習總結,人教版(最好有表格)

2010-2011學年度七年級(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 元謀人: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1、距今時間: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2、發現地點:雲南省元謀縣
3、生產生活狀況:會製造工具,知道用火 4、結論: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二、北京人:
1、距今時間: 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 2、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裡 3、體質形態:保留猿的某些特徵(手腳分工明顯,能直立行走)。
4、生產生活狀況:(1)會打制石器(2)過著群居生活(3)會使用天然火,並會保存火種。
三、山頂洞人:
1、距今時間:距今約3萬年 2、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
3、體質形態:模樣與現代人基本相同。
4、生產生活狀況:(1)會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2)已會人工取火,靠採集漁獵為生。(3)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同別的原始人群交換生活用品。(4)使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 (5)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
第2 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兩個代表:
原始人類 距今時間 發現地點 生產活動 生產工具 生活活動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約七千年 長江流域 浙江省餘姚市 農業:種植水稻;
畜牧業:飼養家畜;
手工業:製造陶器,製造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磨製石器、骨器(耒耜耕地)、木器 主食大米,住著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已經挖掘水井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約五六千年
黃河流域 陝西
西安 農業:種植粟和蔬菜;畜牧業:飼養豬狗,漁獵;
手工業:製造彩陶(有最早文字雛形—刻畫符號),紡線織布制衣 普遍使用磨製石器;骨器、木器 主食粟(小米),副食魚、肉、蔬菜;住著半地穴式房屋,屋內有灶炕,供炊煮和取暖用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也是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很早種植蔬菜的國家。
大汶口文化:出現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
山頂洞人比北京人的進步圖
代表文化 距今時間 體質形態 工具製造 用火 生產活動 觀念 社會組織
北京人 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徵 打制粗糙的石器 使用天然火 採集
狩獵 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 距今約3萬年 模樣與現代人基本相同 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 人工取火
採集
漁獵 懂得愛美,死後埋葬 氏族
第3課 華夏之祖
一、為什麼中華民族常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答:炎帝、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黃帝部落聯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戰中大敗蚩尤,從此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華夏族也就是漢族的前身,中華民族的主幹部分。
二、黃帝貢獻:1、聯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戰中大敗蚩尤,從此結成聯盟,形成日後的華夏族。
2、建造宮室; 3、製作衣裳; 4、挖掘水井; 5、發明舟車。
三、黃帝為什麼被稱為「人文初祖」?
答:1、黃帝建造宮室,製作衣裳,挖掘水井,發明舟車,為後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2、他的妻子嫘祖養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造字、伶倫編樂譜。因此,後人尊稱黃帝為「人文初祖」。
四、禪讓制的實質:是原始社會時期的一種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用「禪讓制」推舉出的首領有堯、舜、禹——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有功)
五、原始社會的解體: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標志著漫長的原始社會的結束,奴隸社會的形成。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第4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為什麼會取得勝利?
答:桀、紂殘暴失民心;商湯和武王仁義之舉得民心;任用賢人(伊尹、姜尚),聯合周邊小國。
二、夏商周的政治
1、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2、夏朝設置了各種國家機構(包括政府機構、軍隊、刑法和監獄等)標志著早期國家的產生。
3、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為了鞏固統治。
(2)內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給親屬、功臣,封他們為諸侯。②諸侯的義務: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3)方式: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
(4)意義: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三、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時間 滅亡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亡國之君 重要功臣
夏 約公元前2070年 約公元前1600年 陽城 禹 桀
商 約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亳,後幾經遷都,至盤庚遷殷才穩定 湯 紂 伊尹

周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鎬京 周武王 周幽王 姜尚
東周 公元前770年 洛邑 周平王
第5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農業、畜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1、青銅製造業:(1)出現:原始社會末期 (2)盛行:商朝(燦爛時期)—西周(種類更加豐富。(3)商周青銅鑄造的特點: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分布廣。(4)代表作:司母戊鼎、四羊方尊。(5)獨特的青銅文化:成都平原的廣漢「三星堆」文化(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
2、陶瓷業: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商朝時期,有燒制原始青瓷的瓷窯)。
3、玉器製造業:玉虎、玉兔
二、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
1、農業:(1)地位:夏、商、西周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品種已基本完備。
(2)特點:①後代稱為「五穀」的農作物,商周時已經齊備。 ②知道選種、施肥和治蟲害。 ③青銅農具,西周時已有。
2、畜牧業:品種豐富,圈欄飼養,專門牧場(商王室和貴族)。
3、商業:交通發達,都城繁榮。
三、奴隸的悲慘生活:這時的燦爛文明是以奴隸的悲慘生活為代價的
第6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一、春秋爭霸
1、東周建立及歷史分期:(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到洛,史稱「東周」。(2) 分為春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和戰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兩個時期。
2、著名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注意:齊桓公(標志葵丘會盟—春秋時期第一霸主);晉文公(標志:城濮大戰勝利)
3、齊桓公成霸因素(1)經濟:盛產魚鹽,經濟富庶。(2)政治: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3)軍事:改革軍制,組建軍隊。(4)口號: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在政治上贏得聲譽。
4、影響: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但在爭霸戰爭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
二、1、戰國七雄:齊(最東)、楚(最南)、燕(最北)、韓、趙、魏、秦(最西)。
注意:三家分晉:形成韓、趙、魏。 田氏代齊形成了齊。
2、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魏—趙); 馬陵之戰(魏—齊);長平之戰(秦—趙,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本課相關成語:退避三舍、卧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注意是哪場戰爭的)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一、經濟上: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1、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牛耕是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著名的都江堰:(1)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 。 (2)地點:成都平原岷江中游。(3)意義: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是後人贊嘆李冰的功勞勝過大禹。
二、政治上——商鞅變法
1、時間:公元前356年 2、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展變法。
3、目的: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以便在群雄爭霸中保持不敗地位。
4、內容::①改革土地制度(國家承認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獎勵軍功(按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④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作用: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的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第8、9 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
一、文字的演變
時間 商 商周 西周晚期 戰國
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竹書、帛書
材料 龜甲、獸骨 青銅器 竹簡、絲帛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甲骨文已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二、天文、歷法、醫學和文學的成就
天文 古書記載的最早日食發生在夏朝;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記錄在周朝;商朝甲骨文有許多關於日食、月食的記載,經現代科學家驗證,都很可靠。
歷法 相傳夏朝就有歷法(夏歷);商朝的歷法更為完備(一年12個月,閏年增加一個月)。★戰國時期,測定出一年24個節氣,這是立法上的重大成就
醫學 (春秋戰國之際)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一直為中醫沿用
文學 (戰國末期)屈原的代表作是《離騷》;世界和平理事會把屈原定為世界文化名人。
音樂 春秋戰國盛行「鍾鼓之樂」,湖北隨州出土的整套編鍾最為珍貴。
三、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
學派 時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內容
儒家(孔子的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 春秋 孔子 《論語》 (1) 思想主張:提出「仁」的學說;主張
「愛人」,「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
殺。(2)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謙
虛好學、溫故知新。(3)文化成就:《論語》
一書是由弟子整理的孔子言論;《春秋》一書
時孔子根據魯國歷史編成的。
戰國 孟子 思想主張:提出「春秋無義戰」,籠統反對一
切戰爭;主張「仁政」治國、輕徭薄賦、可持
續利用資源(環保意識)。
道家 春秋 老子 《道德經》 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戰國 莊子 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墨家 戰國 墨子 」兼愛」:希望人們互助互愛。
「非攻」:反對侵略戰爭、支持正義戰爭。
法家 戰國 韓非子 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兵家 戰國 孫武 ★《孫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運用三家觀點解決問題:儒:說服教育;道:順其自然;法:嚴格的規定和有效的懲罰。
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10課 「秦王掃六合」
一、 秦的統一:
1、條件:(1)春秋時期的戰爭使人們嚮往統一。 (2)各地區、各民族聯系加強(必要條件)。(3)商鞅變法,為兼並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經過: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陽 開國皇帝:秦始皇嬴政
3、意義: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從此,統一始終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類 別 措 施 影響
政治 (1) 確立皇權的至高無上;
(2) 確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機構 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我國歷史上影響深遠
經濟 (1) 統一貨幣(圓形方孔錢);
(2) 統一度量衡 促進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國家統一。
思想文化 (1)統一文字 促進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維護了國家統一。
(2)焚書坑儒 摧殘了文化,鉗制了人們的思想。
軍事 (1) 反擊匈奴,北築長城。
(2) 開發南疆(統一嶺南,修築靈
渠)。 保護了中原農業生產,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秦朝疆域廣大,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 秦始皇評價:我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君主(史實);但也有殘暴的一面(史實);
總體功大於過。 功:①完成國家統一,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②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影響深遠 ③統一車軌、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 過:①焚書坑儒,摧殘文化。②徭役繁重,賦稅沉重。③刑法嚴酷,生活腐化。
第11課 「伐無道,誅暴秦」
一、秦的暴政(秦亡的根本原因)
1、徭役繁重2、賦稅沉重3、刑法殘酷 4.秦王統治殘暴(秦二世更加殘暴:趙高「指鹿為馬」)
(秦朝的暴政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苦難,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 農民軍起義
1、第一階段:陳勝吳廣起義(揭竿而起)
(1)原因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②直接原因:遇雨誤期
(2)經過:①時間:公元前209年 ②起義地點:大澤鄉 ③口號:「伐無道,誅暴秦」 。④政權建立:在陳建立張楚政權
(3)意義: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2、第二階段:項羽劉邦起義
(1)項羽:①戰役名稱:巨鹿之戰 ②時間:公元前207年
③特點:以少勝多 ④作用:大敗秦軍主力。(破釜沉舟)
(2)劉邦:直逼咸陽,滅亡秦朝。
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三、西漢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是漢高祖。
★相關成語:項庄舞劍,意在沛公、楚河漢界、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等故事:鴻門宴。
第12課 大一統的漢朝
一、文景之治(歷史上把文帝景帝統治時期稱為是「文景之治」——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治世」)
1、原因:①漢初的形勢:經濟蕭條、國家貧困。②總結秦朝亡於暴政的教訓。
2、措施:①注意發展農業生產,減輕人民的負擔; ②提倡節約; ③提倡「以德化民」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類別 措施 效果
政治 「推恩令」,削弱封國勢力。(主父偃的建議) 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
思想 (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建議)(2)長安舉辦太學,以儒家的五經為主要教材。 儒家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
經濟 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 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軍事 派衛青、霍去病等人大規模反擊匈奴。 解除了匈奴對北方的威脅保護中原的經濟文化。
★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實現了大一統,進入鼎盛時期,這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四、東漢的建立:公元25年 都城:洛陽 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光武中興」)
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一、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生活習俗:過著游牧生活,逐水草遷徙。
2、統一:秦漢之際,冒頓單於第一次統一蒙古草原。
3、匈奴族生產的發展:畜牧業興旺發達;冶鑄業也發展起來;學會農耕,開始墾田種谷—進入鼎盛。
二、匈奴與漢朝的和戰
時間 西漢初年 漢武帝時期 漢元帝時期
形勢 經濟蕭條、國家貧困 經過文景之治,國力強盛 匈奴分裂,其中呼韓邪單於向漢朝稱臣
政策 和親:把皇室女子作為公主,遠嫁匈奴,每年送給大量穀物和紡織品。 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
(漠北戰役:公元前119年) 昭君出塞
效果 匈奴騎兵年年揮師南下,和親沒有根本上解決匈奴的威脅 漠北之戰,匈奴受到沉重打擊,無力再與西漢對抗 。 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對比漢初的和親與漢元帝時期的和親,有什麼不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總結:漢武帝的大一統表現在哪些方面?(經濟、政治、軍事、思想)
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張騫通西域
1、西域含義: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今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
2、張騫通西域
時間 時期 目的 意義
公元前138年 漢武帝時期 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了解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公元前119年 漢武帝時期 與西域各國進行友好政治經濟交往 加強了與西域各國的聯系
3、西域都護的設立:(1)時間:公元前60年 (2)職能:總管西域事務。
(3)意義:標志著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絲綢之路
1、陸上絲綢之路(以主要運輸絲綢到西方而得名)
(1)路線: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西亞——歐洲
(2)意義: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的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作用。
2、海上絲綢之路(從廣州出發)——開辟了海上交通要道
第16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一、造紙術
1. 紙的發明:西漢早期——甘肅天水漢墓(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
2.造紙術的改進:東漢時期——蔡倫(「蔡侯紙」)
3.造紙術的傳播: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多是從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去的,對世界文化傳播有巨大貢獻。
二、《九章算術》和地動儀
1、《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時期,總結了春秋戰國到東漢時期的數學成就。
2、地動儀:東漢時期,張衡——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三、醫學
1、華佗(神醫):漢代,製成麻醉葯劑「麻沸散」——世界醫學史的創舉、編成醫學體操「五禽戲」。
2、張仲景(醫聖):東漢末年,《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
★我國秦漢時期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發明和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華佗製成「麻沸散」;《九章算術》里的某些成就。
第17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一、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
1、佛教的傳入
①起源:古印度 ②傳入: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
③傳播:統治者的提倡和扶植(東漢明帝時興建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
④教義:人死後能夠轉生來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難,虔誠地信佛,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⑤影響:佛教的傳播,對我國文化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2、道教的興起(土生土長的宗教)
①興起時間:東漢時期 ②創始人:張陵 (稱老子為「太上老君」)
③教義: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葯,以求長生不老和得道成仙。
④影響:道教對我國文化的發展也有深遠影響
二、司馬遷和《史記》
1、魯迅對《史記》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史學成就:(1)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
(2)成為後世紀傳體史書的典範。
3、文學成就:文筆簡潔,語言生動,刻畫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
三、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
泥土燒制,秦漢時期我國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18課 三國鼎立
一、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比較表
名稱 背景 時間 作戰雙方 結果
官渡之戰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長期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公元200年 袁紹——曹操 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軍,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 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想要統一全國;南方劉備、孫權勢力有所發展。 公元208年 曹操——孫劉聯軍(諸葛亮、周瑜等) 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意義: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三、三國鼎立的形成
國號 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魏 220年稱帝 洛陽 曹丕
漢(史稱蜀) 221年稱帝 成都 劉備
吳 222年稱王(229年稱帝) 建業 孫權
四、三國經濟的發展
1、魏國: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北方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
2、蜀國:絲織業興旺,蜀錦行銷三國;
3、吳國:造船業發達,吳國船隊曾到達夷洲(現在的台灣),加強了內地和台灣地區的聯系。
第19課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西晉的興亡
1、西晉的建立(三國滅亡順序:蜀、魏、吳)
(1)時間:265年,西晉代魏; (2)建立者:司馬炎; (3)都城:洛陽
2、西晉的統一:280,西晉滅吳,實現了統一
3、西晉的滅亡
(1)原因:①統治集團腐朽(智力低下的晉惠帝無力治理國家)。②內部混戰,國力耗竭(「八王之亂」)。 ③五胡內遷,起兵反晉。
(2)滅亡:公元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力量滅亡了西晉。
二、內遷的各族:(1)開始時間:東漢末年(2)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 (3)民族界限日益縮小。
三、淝水之戰
1、背景:①南方: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②北方:氐族人苻堅建立的前秦政權強大起來,統一了黃河流域。(任王猛為相)。
2、經過:(1)時間:公元383年(2)作戰雙方:前秦——東(3)結果: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3、影響:前秦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狀態,東晉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江南經濟的發展
1、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
(1)自然條件優越;(2)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南遷人口,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主要原因。(3)江南戰爭較少,社會比較安定。(4)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5)統治者的開明政策。
2、表現:①大量的荒地被開墾為農田。 ②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③農業技術的進步: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得到推廣。④小麥推廣到江南地區。
3、影響:南北差距逐漸縮小,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第20課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統一
439年,在東北地區興起的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
二、民族大融合
1、黃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漸成為大趨勢(孝文帝改革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遷都洛陽: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2)漢化政策:學漢語;穿漢服;用漢姓;與漢族聯姻;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
(3)作用:北魏孝文帝的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
第21、22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類別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貢獻
數學 南朝 祖沖之 《綴術》 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一千年。
農學 北朝 賈思勰 《齊民要術》 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
地理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 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
書畫 東晉 王羲之 《蘭亭序》 寫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雲,矯若驚龍」,《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後人稱為是「書聖」。
繪畫 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石窟藝術 北朝 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注意事項
復習:
1. 要理清知識脈胳,合上書也能知道每一課的題目是什麼,裡面講哪個時期,有哪些大事、主要內容和人物。
2. 注意教材中每一課的「動腦筋」,真正弄懂為什麼。
3. 注意《點金教練》中一些大題的思路。
3. 本提綱可以幫助復習和記憶,但只是基本綱要,還是要以課本為主。
4. 一些相似的知識,自己進行歸納。
考試:
仔細審題,不要貪快。時間充足,選擇題至少要用25分來完成,大題要考慮好再動筆,但不要留空白不做(即使拿不準也要嘗試回答)。
1. 回答大題時,先寫「答」,內容要有條理性,按題目的要求回答。最好分段,不要一題寫一大段。
2. 大題實在不會或拿不準時,先回到前面選擇題去看一下有沒有相關內容。或者在開始做卷前,先瀏覽一下大題,做到心中有數。
4. 回答問題盡量全面,如問原因時,通常有客觀原因、主觀原因、歷史原因、現實原因等(不一定每個題都全部具備);評價人物,要看到兩面,既要有評價,也要有史實說明。
5. 選擇題小技巧:
問歷史事件或事物產生的根本原因時,答案通常是和經濟因素(生產力)有關的。
問統治者實施某種措施的根本原因或目的,一般是加強控制或鞏固統治之類。
當你初步選擇一個答案時,先看看其他答案是不是更合適,選最合適的。
附: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要求記住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建立時間、都城、開國君主)。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戰國 秦 西漢 東漢

魏 西晉 十六國 北魏 東魏 北齊 隋
西魏 北周

東晉 宋
齊 梁 陳

㈣ 初一歷史4—12課主要知識介紹

第四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夏的都城在陽城,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
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朝代 暴君 亡國之君
夏朝 夏桀 夏桀
商朝 紂 紂
西周 周厲王 周幽王
西周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內容是什麼?起了什麼作用
商朝曾幾次遷都,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統治才穩定下來。後來又稱商朝為殷朝。
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第五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1、夏、商、西周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那時候,農業上以知道選種、施肥和治蟲害。
2、、於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國古代稻、黍、粟、麥、豆被稱為五穀。
時期 青銅器鑄造情況
原始社會晚期 出現青銅器
夏 朝 青銅器種類逐漸增多
商 朝 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
西 周 青銅器種類更豐富,大量用於祭祀

第六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
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公元前7世紀後期,晉楚雙方在城濮大戰,晉軍勝。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後來,楚莊王做了中原霸主。
戰國七雄按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序排列為齊、楚、秦、燕、趙、魏、韓.
發生於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決定性戰役是長平之戰|。

第七課 大變革的時代
鐵農具:春秋出現,戰國推廣
牛耕:最遲春秋末年使用,戰國推廣。
1、戰國是我國封建制度的確立時期。 2、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3、戰國時期,李冰為秦國修築的都江堰是舉世聞明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修建後,獲得「天府之國」美稱的是成都平原。
戰國時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發展成為戰國後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戰國時期各國為什麼會開展變法運動
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歷史作用是什麼?內容是: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第十二課 大統一的漢朝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國家富裕,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統治為「文景之治」。
被皇帝譽為「強項令」的東漢敢於執法的廉吏是董宣。
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出現在西漢。
西漢的首都在長安,東漢的首都在洛陽。
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
第10課:
派別 姓名 時期 著作
儒家 孔子 春秋時期 《論語》《春秋》
道家 老子 春秋時期 《道德經》
法家 韓非 戰國時期
墨家 墨子 戰國時期
兵家 孫武 春秋時期 《孫子兵法》
材料;"子曰,知之為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談談年對這句話的理解,從中受的了什麼啟示
答1: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知識,能量與品德可以讓我們學習
2孔子這話體現了孔子學無常師,擇善而從的主張和謙虛好學的精神
3告訴我們,在學習中,來不得半點虛假,只有踏踏實實認認真真,才有可能學得更多的知識.

㈤ 初一歷史上冊課本

登錄:中學學科網http://www.zxxk.com/Soft/0803/594200.shtml
注冊賬號,就可以下載了

課本簡介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第二課、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居民
第三課、華夏之祖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第四課、夏、商、西周的興亡
第五課、燦爛的青銅文明
第六課、春秋戰國的紛爭
第七課、大變革的時代
第八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第九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第十課、「秦王掃六合」
第十一課、「伐無道,誅暴秦」
第十二課、大一統的漢朝
第十三課、兩漢經濟的發展
第十四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第十五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第十六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第十七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第十八課、三國鼎立
第十九課、江南地區的開發
第二十課、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二十一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第二十二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㈥ 總結七年級上冊歷史第四單元所有人物朝代,身份,成就

第十八課 三國鼎立
奠定曹操統一北方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0年袁紹十萬大軍,主力直逼曹軍所在地官渡,曹操只有三四萬人,曹操火燒袁軍糧草,大敗袁軍。
208年曹操率二十多萬大軍南下,想要統一南北,孫劉聯軍五萬人馬在長江沿岸的赤壁一帶和曹軍對峙,周瑜指揮聯軍火燒赤壁,大敗曹軍。
220年,曹丕廢漢獻帝,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蜀國丞相諸葛亮,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人稱「卧龍」。
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等,率軍萬餘人,橫渡台灣海峽,到達夷洲。
第十九課 江南地區的開發
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位,建晉朝,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國。
從東漢末年以後,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陸續內遷。316年,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滅西晉。
西晉滅亡的第二年(317年),司馬睿重建晉朝,史稱「東晉」,都城在建康(282年建業改為建鄴,313年又改為建康,今南京)。
4世紀後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權,前秦王苻堅用漢人王猛為丞相,統一黃河流域。
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又一個以少勝多的戰役。383年,苻堅以八十多萬兵力,欲滅東晉。東晉軍隊8萬人與秦軍隔淝水對峙。東晉要秦軍稍後退,便於晉軍渡河與之決戰。苻堅欲乘晉軍渡河時擊之,同意後退。誰料秦軍中漢人多,不願為秦賣命,一退潰不成軍。苻堅「草木皆兵」,秦軍「風聲鶴唳」。晉軍乘機進攻,大敗前秦。淝水之戰結束了前秦的統治,東晉在南方暫時穩定,經濟得以迅速發展。
420年,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結束東晉。此後,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總稱為「南朝」
第二十課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世紀後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的一支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439年,統一黃河流域。當時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生產、生活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經成為趨勢。
北魏建立以後,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洛陽迅速發展為一座壯觀城市。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進一步實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①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官員及其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⑤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⑥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融合。
第二十一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南朝的祖沖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利用並發展前人創造的「割圓術」,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確定為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一千年。
北朝的賈思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農學家。他生活在北魏和東魏時期,做過東魏太守。他著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齊民要術》總結了北方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
北魏的酈道元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地理學家。他寫的《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全書以注錄水道系統為綱,詳細地介紹了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跡等。
第二十二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東漢末年,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魏晉時期,書法字體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東晉的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他的代表作《蘭亭序》, 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後人稱為「書聖」。
魏晉南北朝時繪畫藝術有較大發展,東晉的顧愷之最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為了宣傳佛教,北朝的統治者開鑿石窟,雕造佛像。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附近的龍門石窟,是著名的兩大石窟。
紙、墨、筆、硯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

㈦ 七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目錄詳細

第一課 我的家在哪裡 4------8

1從社區看我家

2在社區中生活

第二課 鄉村與城市 9------15

1鄉村聚落

2城市聚落

3往來在區域之間

綜合探究一 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16------22

1帶著地圖定向越野

2帶著地圖去旅行

第二單元 人類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課 大洲與大洋 24------29

1人類的棲息地

2海洋對人類的影響

第二課 自然環境 30------41

1地形多樣

2氣象萬千

3眾多的河湖

4風光迥異

第三課 世界大家庭 42------52

1人口與人種

2語言與宗教

3國家和地區

綜合探究二 從地球儀上看世界 53------56

1觀察地球儀

2使用地球儀

第三單元 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

第一課 家住平原 58------63

1稻作文化的印記

2用機械種莊稼

第二課 與山為鄰 64------69

1垂直的生計

2山地之間

第三課 傍水而居 70------75

1耕海牧魚

2水上都市

第四課 草原人家 76------81

1逐水草而居

2現代化的牧場

第五課 乾旱的寶地 82------87

1石油寶庫

2沙漠綠洲

綜合探究三 如何認識區域------以南非為例 88------92

1確定區域的位置與范圍

2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

3關注區域的人文特色

4感受區域的發展

第四單元 文明中心-------城市

第一課 美國政治的心臟:華盛頓 94------96

第二課 文化藝術之都:巴黎 97------100

第三課 IT新城:班加羅爾 101------103

第四課 汽車城:蔚山 104------106

第五課 城市規劃的典範:巴西利亞 107------109

綜合探究四 如何認識城市------以莫斯科為例 110------113

1描述城市的位置和環境

2歸納城市的特色

㈧ 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第3課 華夏之祖
活動課一 尋找歷史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第4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第5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第6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第8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活動課二 編歷史小故事
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10課 「秦王掃六合」
第11課 「伐無道,誅暴秦」
第12課 大一統的漢朝
第13課 兩漢經濟的發展
第14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第16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第17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活動課三 秦始皇功過的辯論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第18課 三國鼎立
第19課 江南地區的開發
第20課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第22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活動課四 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
活動課五 「溫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上)
附錄
後記

㈨ 七年級上冊歷史各課標題

哪個版本的

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第2課原始的農耕生活

第3課華夏之祖

活動課一尋找歷史

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第4課夏、商、西周的興亡

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

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

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

第8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活動課二編歷史小故事

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

第10課「秦王掃六合」

第11課「伐無道,誅暴秦」

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

第13課兩漢經濟的發展

第14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第16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第17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活動課三秦始皇功過的辯論

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第18課三國鼎立

第19課江南地區的開發

第20課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第22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

活動課四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

活動課五「溫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上)

附錄

後記

閱讀全文

與初一歷史上冊在哪裡學第4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