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晚清時期當時用了什麼方法,使肆虐的鼠疫僅用4個月搞定
在人類對抗傳染病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場疾病的恐怖程度能與發生在十四世紀4、50年代的歐洲中世紀黑死病相比。在短短六年時間里(1347年至1353年),黑死病奪走了約2500萬歐洲人的生命,占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們現代人都知道,黑死病也就是醫學上所稱的鼠疫,這是一種名叫鼠疫桿菌引起的烈性傳染病,主要傳染源是鼠類和其他嚙齒類動物。
image.png
鼠疫曾給中世紀歐洲帶來極沉重的打擊,然而鼠疫的夢魘卻並不僅僅發生在當時。事實上,在人類歷史的許多時期,都發生過大小不一的鼠疫疫情。而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最慘痛的鼠疫經歷發生在1910年到1911年的東北。這場被稱為「20世紀世界上最嚴重的流行性鼠疫」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就奪走了6萬多人的生命,一時間整個東北地區都可謂是談「鼠」色變。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這場疫情的來龍去脈。
image.png
1910年10月25日,滿洲里發現第一例感染鼠疫的患者。在隨後兩個月時間里,疫情沿著當時的中東鐵路肆意蔓延,從海拉爾、齊齊哈爾到哈爾濱、長春、奉天(今沈陽)。感染鼠疫的患者成批死亡,整個東北地區都籠罩在鼠疫的陰影之中。
1910年12月,清政府指派天津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為東三省防鼠疫全權總醫官,趕赴東北處理疫情。由於鼠疫是非常烈性的傳染病,再加上當時醫療條件比較差,因此伍連德究竟能不能打贏這場與鼠疫的較量其實在許多人心中都存在疑惑。然而令大家都沒想到的是,伍連德和他的團隊僅用不到三個月時間就控制住了疫情。截止1911年3月1日,鼠疫死亡人數下降到了0。一件看似不可能發生的奇跡卻被伍連德實現了。那麼問題來了,伍連德當時究竟是用了什麼方法戰勝疫情的呢?
image.png
首先,伍連德通過對患者屍體解剖確定了這次疫情是鼠疫中的肺鼠疫。這種傳染病可以通過呼吸和飛沫的方式進行傳播,因此當務之急就是有效控制傳染源,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
伍連德派1000多名士兵對中東鐵路中方管理沿線進行交通管制,所有途徑旅客都要觀察5天後才能放行。當時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沙俄也採取了同樣的方式進行管制。如此一來就有效阻止了患病人員在旅途中擴散病情。
image.png
當時還處於清朝晚期,絕大多數老百姓都沒什麼知識,也不相信科學。家裡有人去世後,往往要想方設法將屍體偷偷運到城外土葬,以求得入土為安。可是患鼠疫去世死者的屍體本身就是高危傳染源,無論是在送葬過程中還是在土葬之後都存在極強傳染性。因此伍連德排除重重阻力,派士兵挨家挨戶進行搜查登記,發現病人立即送到定點醫院,發現屍體則必須進行焚燒掩埋。宣統三年(1911年)正月初一,2200多具屍體在哈爾濱城北的公共墓地進行集體焚燒,其中有不少屍體還是從已下葬的墳墓中挖掘出來的。通過這種近乎鐵腕的方式,伍連德團隊終於控制住了傳染源。
❷ 在清朝末年爆發了大鼠疫,究竟是怎麼把疫情控制住的
1910年10月,隨著滿洲里死亡了第一例鼠疫病人開始,疫病在很短的時間里,便蔓延到東北的邊邊角角。甚至河北和山東等地,也發現了鼠疫病人。那麼,這場瘟疫是如何引發的?最終又是怎麼消失的呢?
(伍連德舊照)
伍連德雖然一直在國外求學,但是他也知道中國人一向講究“入土為安”,所以他也不敢擅作決定。於是他只能上書清政府,將東北屍橫遍地的悲慘情形向清政府做了詳細的匯報。並明確地告訴清政府,那些屍體里活躍的病菌將會導致更多人死於疫病。
清政府不敢馬虎,為了早日控制疫情,他們特意以皇帝的名義下發了一份批准火葬的聖旨。
這份聖旨對東三省的百姓,果然起了很大的效果。很快,許多疫病死亡的屍體都被堆積在了公共墓地上,一些已經掩埋的屍體也被挖出來放到一起。
這一天,正是大年初一,舉國上下都沉浸在春節的祥和氣氛中。但哈爾濱郊外的公共墓地上,卻有大大小小100多口棺材累疊在一起,看上去極為悲涼。
在東北官員的組織下,200多名防疫人員挖了一處極深的深坑,隨後,大家把這些裝滿屍體的棺材堆放在深坑裡,由於棺材不夠,許多屍體又被堆放在棺材上面。
隨後,防疫人員澆上煤油,點上火。
在熊熊烈火中,2000多具屍體很快就化成了灰燼。
伍連德深知死者的家屬們不能接受這種喪葬模式,為了安慰那些活著的人們,他下發了傳單,鼓勵大家放鞭炮沖走晦氣。
眾人也希望疫情早日過去,於是城鄉處處鞭炮震天。
意想不到的是,當這一切忙碌告一段落後,不光死亡的人數開始下降,疫情也慢慢得到控制。
原來,鞭炮中的火葯在爆炸後,能起到消毒防疫的作用,這無形中又為防治疫情,起到了良性的作用。再加上伍連德不光阻斷了感染源,並積極採取了有效的預防措施,因此猖獗了兩月之久的疫病,終於得到了控制。隨後一切都向好的方向發展,直至死亡人數為零,為鬧得人心惶惶的鼠疫,畫上了個完美的句號。
伍連德不僅戰勝了鼠疫,同時還有效地阻止了日俄侵略東北的行徑,因此在國際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甚至,諾貝爾基金會還把他列為諾貝爾候選人名單中。
❸ 鼠疫作為歷史上的一場浩劫,是如何被消滅的
鼠疫在歷史上出現了不止一次大流行,而鼠疫的的每次大流行都會帶走無數人的生命,可是因為鼠疫的傳播途徑和感染源這些特殊原因,鼠疫還沒有辦法完全預防,也就沒有“消滅”之說”。
鼠疫曾經在歷史上有過三次大流行。第一次發生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的東羅馬。當時的大規模傳播幾乎毀了整個君士坦丁堡,死了二十多萬人,在疫情高峰期的時候,每天要有兩千多人去世,在之後的幾十年間,又有大大小小的幾次傳播,這次大規模疫情被稱為“查士丁尼鼠疫”,統共帶走了一億人的生命。
鼠疫是國際公認的烈性傳染病,一旦發現病例便要及時隔離,歷史的多次慘痛教訓也讓我們深深的知道了鼠疫的可怕,所以雖然近幾年仍偶有鼠疫病例,但是並未造成大流行,鼠疫並沒有被消滅,但是我們可以盡可能降低它帶來的傷害。
❹ 中國古代有哪些疫情的歷史呢老祖宗們是如何抗疫的嗎
明末鼠疫,又稱明末華北鼠疫、京師大瘟疫、明末大鼠疫、疙瘩瘟,是指明朝崇禎帝在位期間中國北方出現的大鼠疫。
明代中期以後中國進入了一個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萬曆、崇禎年間,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波及華北數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發。
明末大鼠疫開始於崇禎六年(1633年),地點是山西。崇禎十四年傳到河北,並隨著李自成和清朝的軍隊傳到更多的地區。崇禎十四年(1641年),鼠疫傳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解決方法:10月初的北京,一座恐怖的絕望之城,來了一個擔任後補縣佐虛職的福建人,他發現了鼠疫的治療辦法。他使用刺血法給病人治病,每天來看病排隊的患者多達萬人。到崇禎16年的冬季,大雪紛揚,北京的老鼠差不多死光了,人口也死的差不多了,導致人口密度大幅度下降,再加上這位福建人的治療。北京的鼠疫病情逐步得到扭轉。但彼時的北京城裡,人鬼摻處,薄暮人屏不行。時人稱因北京死人太多,鬼魂白天就在城中游盪,夜裡更是群鬼夜號,處處鬼影。
❺ 黑死病怎麼治療
黑死病怎麼治療?
黑死病就是鼠疫,確診或者懷疑鼠疫的情況下,要組織嚴密的隔離、就地治療。
治療要對症支持治療。
病情急性期,要卧床休息,保持熱量供應,補充足夠的液體。針對高燒的患者,用物理降溫的葯物。如果出現煩躁不安或者明顯的疼痛,可以用鎮定劑。症狀很重的患者,可以短期用糖皮質激素,但是治療期間,必須用有效的抗生素同時治療。如果出現明顯的呼吸困難,要進行呼吸機治療。另外鼠疫桿菌可以採用鏈黴素和多西環素等抗菌葯物治療。
黑死病該怎麼治療?
第一:相信我們大家都知道,肺部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呼吸器官,一旦受到疾病的侵害。治療不及時的話,那麼就會有可能出現生命危險。肺炎的症狀在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傳染的,只有感染了具有傳染性的病毒後,產生的肺炎症狀才會傳染。
第二:這些具有傳染性的肺炎症狀,要比其他普通的肺炎症狀厲害很多。治療的時間上也要比其他的肺炎多一些。所以如果病人的肺炎症狀沒有及時的好轉。那麼就要做進一步的檢查,看是不是這些病毒造成的。
第三:肺炎的症狀一般採用抗病菌的葯物進行治療就可以了,一種葯物不行,就用兩種一的葯物一起治療。及時的進行有效的治療和控制,一般在半個月的時間內,肺炎症狀就能有好轉的跡象。
❻ 歷史上的鼠疫有多可怕,各朝各代都是如何處理的
歷史上的鼠疫可怕到能夠使一個王朝隕落,因為鼠疫本身就是傳染性強病死率高的疾病,而各朝各代針對鼠疫的措施有:掩蓋病死的屍體、寺廟 祈禱和開放宮廷診所。
三、各朝各代針對鼠疫的措施。據歷史記載當時針對鼠疫的措施就是掩埋病死的屍體,因為屍體也可以作為鼠疫的傳染媒介,還有就是朝廷撥款建立寺廟或去寺廟祈禱,因為當時的人們覺得鼠疫屬於天災。在明朝時期朝廷還開放了宮廷診所,讓官醫出去看診,為民間服務。
❼ 古代醫學,有沒有治療鼠疫的辦法
(1)腺鼠疫:寒戰高熱、淋巴結腫大、面紅耳赤、煩渴欲飲、甚或神識模糊,苔黃,脈弦數。
治法:解表清熱,解毒消腫。
方葯:黃芩10克、黃連10克、板藍根30克、連翹18克、元參15克、生石膏(先煎)60克、知母10克、薄荷10克、赤芍15克、大貝母10克、夏枯草15克、生地30克、馬勃10克,生甘草6克。
(2)肺鼠疫:高熱煩渴,咳嗽氣急,胸痛,咯血或咯血痰,面紅目赤,苔黃舌紅紫,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涼血止血。
方葯:生石膏(先煎)60克、大黃15克、知母10克、水牛角(先煎)15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生地30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全瓜蔞30克、半夏10克、連翹15克、白茅根30克、仙鶴草30克、三七粉(沖)3克。
(3)敗血型鼠疫:高熱神昏,斑疹紫黑,鼻衄嘔血,便血尿血,舌絳,脈細數,或體溫驟降,面白肢冷,脈微欲絕。
治法:清營解毒,涼血止血。
方葯:生石膏(先)60克、水牛角(先煎)15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淡竹葉15克、連翹15克、黃連10克、元參30克、麥冬15克、白茅根30克、紫草15克、側柏葉10克。氣血暴脫者,參附龍牡湯合安宮牛黃丸,固脫、並竅並用。
❽ 肺結核、鼠疫這些傳染病在中國古代是如何治好的
這兩種傳染病在古代並沒有很好的治癒方法,也就是說在古代的話,如果人被傳染上了這兩種傳染病的話,那麼可以說與絕症沒有什麼區別了,歷史上治療鼠疫的最佳方法就是消毒和隔離,直到定軍消失在這個世界上為止,感染到鼠疫的人也大部分都去世了。肺結核在古代也屬於絕症,古代人管肺結核叫肺癆,得了這種疾病的人,基本上就被人看作離去世不遠了,只能通過相對來講還算有效的中葯來維持生命,而且對於患有這種疾病的人來說,大多數都採取隔離的方法,大家也都會盡量遠離這種病人,可以說非常凄慘。不過在中國古代,對於傳染病的研究和抵抗卻從來沒有停止過,最明顯的進步有以下幾點:
3、原始疫苗接種
在我國古代很早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過疫苗的接種,比如說天花這種疾病,在我國古代就被提出過,利用牛豆的方式接種到人的身上,然而事實證明,這種方法確實有用,只不過當時還沒有太成熟,所以效果可能不太明顯,成功率也比較低。
❾ 中國歷史上瘟疫都發生在什麼時候有哪些防治經驗
瘟疫一直伴隨著人類的成長,時不時地暴發。它是各種急性傳染病的總稱,種類非常多,天花、傷寒、鼠疫、黑死病等,是我們熟知的瘟疫。瘟疫的傳播性強度不一,危害性大,令人猝不及防,大家不免談疫色變。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關於疫災的記載。殷墟甲骨文中有關於「疾年」的記載,表達出當時人對瘟疫的初步認識。秦漢以來,有關於瘟疫的記載較為豐富,對於我們認識歷史上的瘟疫有很好的幫助。總體上看,中國的疫災頻度總體上呈現越來越高的趨勢。
漢代發生的瘟疫明確記載的有42次,主要發生在三類地區:一是南方和東部等氣候溫暖濕潤地區,二是人口眾多的京師洛陽,三是行軍打仗中。東漢時,南方多次發生大規模的疫病,主要發生在長江中下游的荊州、九江、廬江、會稽諸郡;首都洛陽共有5次疫病發生,這顯然與京師人口眾多,疫病容易流行有關。疫災與自然災害的關系也很緊密,數據顯示,水、旱、飢荒與疫災的關系最為緊密。
一、暴發時間一般較長,短暫幾個月,長則數年。這對疫區的民眾來說殺傷力大,死亡率較高。如果是在王朝的後期大規模暴發,容易動搖政府的統治。東漢、明代的末年都是瘟疫流行。清末也曾發生多次大規模瘟疫,特別是東三省的鼠疫,對處於風雨飄搖中的清政府是重大打擊。
二、范圍較廣,每次疫災可能涉及多省,每個時期涉及多地。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中下游地區是重災區,都城是重災地,這與人口密集有很大關系。
三、從季節來看,春夏季較多,秋冬季較少。我們不能期望瘟疫在天氣轉暖後自然消失。
在與瘟疫長期斗爭中,中國人民積累了豐富的防疫經驗。一是通過祈福、求神實施禳災,二是政府積極指導救治。歷代政府一方面派遣使者、太醫等到疫區調查,治療,送葯,另一方面會組織患者隔離。唐政府曾屢次命令地方各州謄抄葯方、方劑,控制疫病傳播,抵制巫醫誤診,玄宗時下令抄寫南朝時期陶弘景撰寫的《神農百草經》,不久又組織編撰頒布《廣濟方》。可以看出中醫應對瘟疫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經驗。
瘟疫傳染性強,及時處理屍體也是阻止瘟疫蔓延的必要措施,歷代政府和慈善組織、個人都有出資掩埋屍體的措施。
實際上,很多瘟疫的消亡我們並不清楚原因。2003年的SARS病毒當時究竟是如何消失,我們其實長時期也不清楚。中外歷史上,瘟疫橫行曾多次發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難以避免,成為大自然與人類相處的方式之一,人類雖然不歡迎它們,但要有接受它們的心態。
大災大難時,肯定會造成大規模的損失,瘟疫首先會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其次會帶來大量的次生災害,短期內肯定會帶來經濟的衰落,但多難興邦,一般都會走出來,迎來下一階段的繁榮,社會還會煥發新機。黑死病在第一次大流行時持續了7年(1347-1353),歐洲有1/3以上的人死亡,但卻因為對死亡的恐懼,開始了身體解剖和思想的啟蒙,誕生了歐洲文藝復興。瘟疫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歷史,促進了社會的新陳代謝。
瘟疫暴發,短則數月,長則數年,會折射世間萬象,特殊時期,也更考驗人性,出現各種平時無法想到的狀況。對於處於困境時期的人類來說,如何生存下來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防護物資緊缺,生活、生產都會受到很大影響,這提醒我們在保護好自身安全的情況下,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准備,互相支持,盡量節省物資,好鋼用在刀刃上,不要隨意浪費!
我們所煩惱的事,可能有九成都不會發生,但未雨綢繆,還是非常必要的。大家利用身邊的條件多保護自己,關愛他人,病毒早晚都會消失,不要過於驚慌,實際上,恐慌用來對付病毒這樣看不見的敵人是沒有用的。大家熬過這次疫情,各國經濟會逐步恢復,當然,有些國家恢復得快,有些稍微慢一些。很多產業布局、組織形式,甚至人們的思維方式,因為這次疫情會發生改變。
❿ 110年前,東北爆發了大規模鼠疫,當時中國人是如何防治的
1910年10月,坐落在東北中俄交界處的東北三省,突然爆發極為罕見的肺鼠疫瘟疫,此次瘟疫不僅遍布東北三省全境以及國內大部分地區,其持續時間更是長達半年之久,至少6萬多人死於這場鼠疫。這場爆發於110年前的東北鼠疫,正值中國經濟落後、列強欺凌的悲慘時代,醫療衛生條件也十分落後,那麼,當時的中國人是如何防治這場鼠疫的呢?
設立的隔離醫院
第三:積極向老百姓普及和宣傳防鼠疫知識,通過掌握防疫知識規避鼠疫的無限傳播。當時中國的科學技術和醫療手段極為有限,加上中國人的傳統生活方式和衛生觀念不強,所以許多百姓根本不懂任何防疫常識。為了給老百姓普及鼠疫的危害性,以及如何預防鼠疫,清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對百姓進行防疫宣傳。
民間的一些報刊雜志,在此次防疫宣傳中也擔當著重要作用,當時赫赫有名的《申報》、《大公報》等諸多期刊雜志,一直堅持追蹤報道疫情,披露真相,報紙上更是開辟了專欄刊登防疫知識。為了讓底層百姓能夠更加快速的理解並掌握防疫知識,有些民間組織編寫了一些通俗易懂的《防疫歌》,使基本的防疫知識能夠在底層人民之間傳播開來。通過多方力量的支持,中國最終打贏了這場東北鼠疫戰。在此,筆者也相信,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絕對有有信心,有力量徹底解決“新冠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