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評價上個世紀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
中國的事情就是這樣,初衷是好的,但是執行起來就是一塌糊塗。作為城市知識青年有必要到到農村去接受艱苦的環境鍛煉。看看現在的知識青年除了書本和網路上的知識還有什麼?可謂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飯來張口,水來伸手」
⑵ 知青下鄉的意義及目的
意義:
1.緩解當時社會就業壓力。
2.緩解城市供給壓力。
3.拉近階級之間的距離,從某種程度上緩解了階級矛盾。
4.大量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給戰後的中國農村注入大量勞動力,一龔程度上解放農村勞動力,給農村帶來新的種植理念,引導農業發展。
5.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給知識落後的農村帶來新的思維方式,新的思想,為以後政府執行政策起到了前期鋪墊作用。
6.從某種程度上位終止文化大革命起到一定作用。
目的:
1、知識分子屬於小資產階級,因此當時認為他們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十分必要;
2、希望他們把一些科技、文化傳到農村;
3、部分反革命組織企圖以此為借口,打擊異己,全面奪權。
(2)歷史如何評價知青下鄉擴展閱讀:
在中國,知識青年指從1950年代開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自願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做農民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或高中教育。
下鄉知青始於1955年,當時河南省郟縣大李庄鄉有一批中學和高中畢業生回鄉參加農業合作化運動,報上發表了《在一個鄉里進行合作化規劃的經驗》,報道了這個鄉的事。共青團中央在全國十多個省市組織了遠征墾荒隊,動員城市青年奔赴農村。知青的榜樣:董加耕、邢燕子、侯俊等就是當年被《中國青年》、《中國青年報》大勢宣傳報道出名的。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逐漸進入高潮,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裡吃閑飯!」》,並在編者按中說:「主席最近又一次教導我們: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希望廣大知識青年和脫離勞動的城鎮居民,熱烈響應主席這個偉大號召,到農業生產的第一線去。」從此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至1973年12月8日,全國有800多萬城鎮青年上山下鄉。這些城鎮中學生告別父母、親人和家鄉,奔赴農村和邊疆,開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這一政策一直執行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此後,大批知識青年返回城市。實際上,這場始於上世紀50年代初、結束於70年代末的上山下鄉運動,總共涉及到將近1800萬的知識青年。
⑶ 如何評價知青上山下鄉
【1】知青上山下鄉,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偉大創舉。
既然是一場運動,也有不足的方面。
【2】網頁鏈接
不準修改答案!
⑷ 知青上山下鄉的意義
知青上山下鄉的意義:
1、知青下鄉對於農村的教育普及、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以及鄉鎮企業的建立(鄉鎮企業成立多是知青推動,初期其業務骨幹也大多是知青擔任)都起到決定性作用,大幅度改變農民面貌。
2、上山下鄉運動令無數中國城市青年接觸了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此之前從未去過農村,對農村的了解僅僅局限於課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傳。
3、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緩解了城鎮青年就業危機,知識青年到農村去 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加強工農聯盟基礎、教育青年、是消滅城鄉差別的一個重大嘗試。
(4)歷史如何評價知青下鄉擴展閱讀:
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指的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在文化大革命運動期間,毛主席發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國政府組織大量城市「知識青年」離開城市,在農村定居和勞動的政治運動。
「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青一代,大都是新中國創立後的第一代兒女,他們成長過程中大都受到英雄主義的熏陶,既造就了「文革」時期的盲從沖動,也成就了他們肩負的歷史責任感。
在逆境和曲折當中,在不公平和磨難當中,1700萬知青中的多數人用青春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可歌可泣的奉獻。他們在荒原戈壁、熱帶雨林、農村邊疆,在苦難中鑄就輝煌,他們屯墾拓荒,辛勤耕作,修橋築路,教書育人,傳播知識,推廣農業科技、傳播農機知識、搶險救災,醫療濟困,改變貧困落後面貌,曾經造福一方。
⑸ 上山下鄉的評價
關於知青上山下鄉,一直有正反兩方面的評價。 有人認為上山下鄉運動是毛澤東為加強工農聯盟基礎、教育青年、消滅城鄉差別的一個重大嘗試。
同時知青下鄉對於農村的教育普及、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以及鄉鎮企業的建立(鄉鎮企業成立多是知青推動,初期其業務骨幹也大多是知青擔任)都起到決定性作用,大幅度改變農民面貌。
運動過去幾十年後,當年的知青們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主力,他們通常對自己留在農村的青春年華抱有懷舊情緒,甚至有人自稱「在廣闊天地里度過了少年和青年時代的這一代人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決不後悔。」 梁曉聲的中篇小說《今夜有暴風雨》和長篇小說《雪城》及據此改編的這兩部同名電視劇反映了關東的知青(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戰士)的生活。
梁曉聲的電視劇《年輪》也反映的知青的生活。
葉辛所寫的著名小說以及由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孽債》,描述的1990年代時,上海知青在西雙版納插隊時所生的兒女,來到上海尋找親生父母的故事。早期葉辛的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及其後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阿城:中篇小說《棋王》、《樹王》、《孩子王》。
姜戎:長篇小說《狼圖騰》,以自己在內蒙古插隊時的見聞寫成。
史鐵生:短篇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王小波:中篇小說《黃金時代》
作家老鬼:長篇小說《血色黃昏》 電影
舒淇和劉燁主演的電影《美人草》演繹了雲南知青的一段愛情故事。
導演張暖昕拍攝的知青電影《青春祭》,描寫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在西雙版納的知青生活。
陳沖導演的電影《天浴》描寫了一位上山下鄉到西藏的姑娘的悲慘命運的故事。
1983年出品的由謝飛導演的電影《我們的田野》是第一部知青電影,描述了當年北大荒的知青生活。影片由周里京和林芳兵主演。 《血色浪漫》是以這次上山下鄉為背景的一部電視劇,局部反映了當時的一個城市知識分子下鄉的背景,可以說是近年來下鄉運動描寫最真實的一部電視題材的作品。本劇的主演有劉燁和孫儷。
《北風那個吹》主演閆妮、夏雨、馬蘇,是高滿堂根據自己年輕時下鄉的真實感受創作,講述七十年代知青的真實生活,以二十多載的命運跨度,以笑淚交融的獨特講述方式,閆妮在劇中扮演了憨厚朴實的大隊長牛鮮花,她愛上了由夏雨飾演的知青帥子,兩人由此開展了一段跨越20年的姐弟情緣。 《無聲的群落:大巴山老知青回憶錄(1964-1965)》,鄧鵬主編
鄧賢著有紀實作品《中國知青夢》,描述在雲南知青的抗爭故事。
⑹ 應怎樣對"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進行總體歷史評價
什麼事情都要一分為二,政策是好的,執行得有誤。可以說這個政策當時不完善,或者出發點不同。作為畢業的青年不但要下鄉而且還要到工廠,部隊去鍛煉,也許當時國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現在有這個條件了卻沒這樣的主張了。如果當時下鄉的青年有上級委派的專業帶隊再與「貧下中農」相結合(這個過程需要很多的具體方案,當時有嗎?可以說口號喊得挺亮,沒有具體辦法)鍛煉個幾年,回來的青年遠比現在「書獃子」有用的多了。什麼事情都是,執行不好再好的政策也沒有用!
⑺ 關於上山下鄉的歷史
上山下鄉運動即上山下鄉。上山下鄉運動指的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在文化大革命運動期間,毛主席發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國政府組織大量城市「知識青年」離開城市,在農村定居和勞動的政治運動。
上山下鄉並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從20世紀50年代便被倡導,至60年代而展開,70年代末結束。對當時的知青來說,他們到農村去,是為了消滅「三大差別」(即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體力與腦力勞動差別),帶有積極的理想主義色彩,邢燕子、侯雋、董加耕等一大批青年,便是他們的典型代表。
文革時期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中去,摒棄傳統教學,過分提高實踐作用的政治運動。所有適齡青年除了當兵以外,基本上都屬於徵召范圍。
上山下鄉運動,對大多數知青們的確是一個嚴酷的鍛煉,客觀上並沒有解決我國農村三大差別,由於當時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歷史環境下,知青各自家庭政治背景的不同
,知青返城的政治待遇也是不同的,也存在著下鄉鍛煉鍍金走過場和所謂的永遠紮根農村幹革命的現象,有些地方知識青年在農村遭受強奸迫害的事件也屢屢發生,特別是最後期返城的部分知青,多數是文革遭迫害最後得到解放平反的家屬子女們,他們是最後一批被中央下發文件各省經過統計上報落實實名回城的。至此,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運動知青返城工作徹底結束。
上千萬的知青回城後,並未出現某些官員擔心的城市因容納不下這么多人而引發混亂。相反,由於這個決定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歡迎反而使得城市社會和農村社會都更加「和諧」。國家在八十年代初驟然強化的計劃生育政策是中共對知青返城的一種反應。
⑻ 怎樣評價回鄉知青
摘要 您好,下鄉知青相應共產黨毛主席口號,下鄉接受鍛煉,有一些知青留在了哪裡,他們在那片土地付出了很多,給當地的城市建設增添了新的生機!
⑼ 如何評價「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作為一場政治運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主體是文革的組成部分。中央早在1981年就作出了《關於建國以來若乾重大歷史問題的決議》,稱文革使黨遭受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歷史已經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其中,1700萬知青下鄉給數億城鄉人民帶來的動亂,就是這個」內亂「的重要組成。
作為上山下鄉的主體,1700萬知青在農村的行為,其主流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