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加拿大多久歷史

加拿大多久歷史

發布時間:2022-08-11 07:38:27

⑴ 加拿大有多少年的歷史

各英屬北美殖民地組成單一的加拿大自治領(Dominion of Canada),加拿大憲法一直建基於這英國法律;此法例中訂明自治領不再從屬於英皇(the Crown),訂明加拿大殖民地為自治領,雖然加拿大已是一個國際公認的獨立國,此特殊的自治領關系卻一直存在;並得到英國國會通過廢止舊憲,加拿大把7月1日的自治領日改名為加拿大日(國慶),加拿大才真正完成獨立。最後一個英國自治領也從此在歷史中消失。按英屬北美殖民地組成單一的加拿大自治領算有146年歷史,按加拿大成為獨立國到2013年有82年歷史,按加拿大真正完成獨立有31年歷史。話說歷史還真短啊……不過加拿大很漂亮,我很喜歡那裡。

最後附上一幅加拿大的美景~

⑵ 加拿大國家的歷史有多長久為什麼從初中到高中都沒說呢

加拿大是一個移民國家,原有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16 世紀淪為法、英殖民地,19世紀漸漸獲得部分獨立,但沒有明確的獨立日期,作為移民國家他們的獨立意識不強,到現在元首還是英國女王。

⑶ 加拿大有多少年歷史

國家的誕生 就100多年

對於最早定居於加拿大的人類、年代等,科學家們仍存有很大的分歧。但目前普遍認為,約3萬年前開始經由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之間相連的陸地,由亞洲遷移至加拿大的土著居民,應是最早抵達的人類。除了一部分定居在加拿大之外,其他人繼續向南遷移。

能確定的是當早期歐洲探險家來到加拿大時,加拿大已經有了各種土著居民,由於生活環境不同,當時的土著居民以狩獵、捕魚或農耕為生,過著游牧或定居的生活。

土著居民和歐洲人在加拿大的首次接觸大概要追溯到一千年前左右,當時一個來自冰島的諾曼底人在紐芬蘭住了一段時間。但在此後的600年之後,才有大批的歐洲人來到。

第一個遙遠的殖民地

英國和法國的探險家為了尋找通往「東方」的富饒市場的新路線,紛紛向北美洲來發現新領地。他們分別在加拿大的不同地區建立了新據點。其中法國人多沿著聖勞倫斯河、大湖區和密西西比河;英國人則集中在哈德遜灣和大西洋沿岸。雖然探險家如凱彼特(Cabot)、卡地亞(Cartier)和尚普蘭(Champlain)始終沒有發現航向印度和中國的路線,但是他們在加拿大發現了許多同樣具有價值的東西,諸如富饒的漁場和數量驚人的海狸、狐狸和熊等,這些動物的毛皮都價值不菲。

英國人和法國人一直到17世紀初才開始正式在加拿大定居。雖然越來越多的定居者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但是新法蘭西和新英格蘭殖民地在經濟上還是以皮毛交易為主,在政治和軍事上則仍然依賴著法國和英國。

在18世紀英法帝國瓦解後,北美洲就成為了英法全球競爭的一個重要舞台。1759年魁北克市歸屬英國後,巴黎條約把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法國領地割讓給了英國,但在紐芬蘭島附近的聖皮耶島和米魁蘭島仍為法國所有。在英國的統治下,六萬五千個法裔居民有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即保存其傳統、語言和文化。為了緩和潛在的種族仇視,英國人於1774年通過了魁北克法案,正式承認了法國的民法,也確保了法裔居民的宗教和語言自由。

1776年美國獨立後,大批說英語的移民湧入加拿大。這些效忠大英帝國的保皇主義分子希望能在加拿大尋求庇護。他們主要居住在新斯科舍、新不倫瑞克等殖民地和大湖區沿岸。

1791年人口的持續增長致使上加拿大(現安大略省)和下加拿大(現魁北克省)建立。這兩個行政區都有各自的統治機構。在1837年和1838年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都發生了叛亂。1848年兩地都被授於了除外交之外的統治權。盡管加拿大不斷地取得了自治權,但依然是大英帝國的一部分。

國家的誕生

英國在加拿大的殖民地,包括加拿大、新斯科舍、新不倫瑞克、愛德華王子島和紐芬蘭等地不斷發展繁榮。然而,在南北戰爭後更為強大的美國使得一些政治家意識到,所有的英國殖民地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抵禦美國可能的侵略。

在1867年7月1日,依據英國的北美法案,東加拿大、西加拿大、新斯科舍和新不倫瑞克共同組成了加拿大自治領。這個新國家的政府制度基本為英國的國會制度。總督為王室代表、國會由參、眾議院組成。國會有權對有關國家利益的事務(諸如稅收和國防等)進行立法,而各省則有權對有關「特殊」利益的事務(諸如財產、公民權和教育等)進行立法。

國家的成長

聯邦成立後,加拿大開始逐漸成長為一個國家。一個省接著一個省出現在了加拿大地圖上。同時,移民日益增多,特別是向西部的移民。1913年移民至加拿大的人數達到了40萬人的頂峰。世界大戰前,加拿大得益於繁榮的世界經濟,並建立起了自己的工業和農業。

加拿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其在戰後的國際聯盟中建立起了有別於英國的獨立形象。1931年,《西敏法案》(the Statute of Westminster)的通過鞏固了加拿大憲法自治權。1929年全球經濟大衰退使加拿大的事業率達到了25%。阿爾伯達省、薩斯喀徹溫省和馬尼托巴省也同時因旱災而損失慘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加拿大作為同盟國的一員,在軍需的供給上扮演重要角色,從而刺激了國內經濟的恢蘇,在戰後成為了世界第四大工業強國。

西 擴

1869年
加拿大從哈德遜海灣公司手中購買了盧伯特地區。受此威脅,11月路易斯·瑞爾(Louis Riel)帶領梅提斯人占據了溫尼伯的福特蓋瑞地區(Fort Garry)。

1870年
考慮到當地的梅提斯人的顧慮,聯邦政府與其達成妥協,即從原先的盧伯特地區劃出一塊,成立為馬尼托巴省。

1871年
在得到了會在其境內修建一條與加拿大其他地區相連的鐵路的允諾後,不列顛哥倫比亞地區加入了自治領。

1873年
愛德華王子島加入了自治領。

1898年
育空地區的北部正式建立,並確立了加拿大在此地區的司法權。

1905年
盧伯特地區又分出了兩個新省份:阿爾伯達省和薩斯喀徹溫省。其餘的部分就成為了西北地方。

1949年
紐芬蘭省成為加拿大第十個省。

1999年
西北地方中分出了努納維特地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拿大的經濟持續擴張。經濟的發展,加上政府的社會福利制度,諸如家庭補貼、老年津貼、普遍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等給加拿大人帶來了高標准、高質量的生活。加拿大的移民潮也有了顯著變化。二戰前,大多數的移民來自不列顛群島或東歐。1945年後,越來越多的移民來自南歐、亞洲、南美和加勒比海群島,這也豐富了加拿大的多元文化。

新聯邦的醞釀

近二十多年來,加拿大人再次面臨了國家本體的一些根本問題。在1980年和1995年,多數法裔魁北克人投票反對有關魁北克擁有更多政治自主權的決議,在這兩次公民投票表決中,多數人仍希望保持國家的完整。1982年簽署了《憲法法案》。新憲法及其中的《人權和自由憲章》重新定義了聯邦和各省政府的職責和權力,並進一步確立了個人和各個種族團體的權利。1987年的《米其湖條約》(Meech Lake Accord)和1991年的《沙洛特條約》(Charlottetown Accord)都是為了改革憲法體制而制定的。《米其湖條約》由於在立法上沒有得到所有省份和地方的承認而未能生效;而《沙洛特條約》本將改革參議院並對憲法作出重大調整,卻在1992年10月26日的全民投票表決中遭到大多數加拿大人的否決。

由英、法兩個一直是對立的民族所創建,融合了多種外來文化、語言和宗教,以及原先的土著居民,加之本身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加拿大註定成為一個折中的國家。求同存異是加拿大的座右銘。溫和與容忍是加拿大聯邦的特色,也是其得以生存的基礎。

成立聯邦前

1497年
約翰·凱彼特(John Cabot)到達加拿大東海岸。

1534年
傑克·卡地亞(Jacques Cartier)來到了現為紐芬蘭省的地區,在地圖上標繪了聖勞倫斯灣(7月14日)。在後面的數年裡,他沿著聖勞倫斯河到了斯塔達可納(現為魁北克)和霍徹拉嘎(現為蒙特利爾)。

1608年
和尚普蘭(Champlain)在7月3日創建了第一個永久性的歐洲殖民地,魁北克。

1670年
哈德遜海灣公司成立並被授於了對於盧伯特地區的土地貿易權,所有的土地都屬於海德森貝公司(5月2日)。

1759年
在阿伯拉漢平原戰役中(9月13日),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得了魁北克。

⑷ 加拿大歷史

遙遠的年代

一、原住民

加拿大的歷史可追逆至二萬七千年前的冰川期結束的時候。育空地區出土的文物顯示,當時已有人類通過因為冰川退縮而顯露出來的陸橋,從亞洲遷徙到此地。

這些人是否就是加拿大的原住民因紐特人或印第安人的祖先,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作出判斷。但是對因紐特人語言的研究指出,他們的語言是古代亞洲語的一種,學術界稱之為古亞細亞語系愛斯基摩-阿留申語族。

在卑詩省的的史基納河谷有證據表明,印第安人至少已經在那裡連續居住了五千年。

歐洲人到來之前,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在加拿大的土地上長期靠採集、農耕或漁獵為生。

二、加拿大的發現

寫於十三世紀的北歐傳奇聲稱,"紅人"艾力克於公元九百八十五年左右到達格陵蘭,他的兒子在紐芬壯大的北端建立了一個短暫的定居點。

顯然,斯堪的納維亞的懷金人曾經多次橫渡大西洋前往加拿大,隨後歐洲的漁民也曾偶爾漂流到此地。但是,有正式文獻記載的發現則到十五世紀末才開始。

一四九七年,英國的探險家約翰.卡波特(John Cabot)到達了紐芬蘭島。他發現,這里有些地方魚群竟稠密到足以降低他的船速的地步。

一五三四年,法國人傑克。卡第艾(Jacques Cartier)到達了對羅倫斯灣。他發現此地盛產珍貴的毛皮。十六世紀上半期,法國航海家多次到達加拿大東海岸,他們把這一帶稱?quot;新法蘭西"。

直到詹姆士.庫克(James Cook)船長一七七六至一七七九年的航行探險之後,基督教世界才得知在洛基山脈以西還有大片土地存在。

從一七九二至一七九四年,喬志.溫哥華(George Vancouver)在測繪西北海岸線時,以蒙特利樂為基地的西北毛皮公司也在對加拿大西北的內陸進行勘察。

一七九三年,亞歷山大.麥肯錫(Alexander Mackenzie)橫穿了整個大陸。

一八O八年,西門。弗雷澤(Simon Fletcher)也克服了重重困難,翻越洛基山,發現弗雷澤河,並順流通到達太平洋的岸邊。

一七九八至一八O二年,大衛.湯姆森(David Thomson)花了四年時間,從頭到尾勘測了哥倫比亞河。

【沖突的年代】

一、財富的誘惑

約翰.卡波特、傑克.卡第艾和一六O三年來到加拿大的法國探險家山繆爾。迪尚普蘭,以及這些人的追隨時者前往加拿大的主要目的是尋找財富,結果也確實不虛此行。歐洲人終於發現這是一片富庶的土地。

加拿大最早的歐洲人定居點皇家港(1605年建立)及魁北克(1608年建立)完全是為了毛皮交易而設置的。約四百年前建成的魁北市是現在北美洲唯一的一座四周用城牆圍起來的城市。

當時最受歐洲人歡迎的是海狸皮,因為這種毛皮最適合十七世紀的加工程序。法國人建立的新法蘭西殖民地,初期便完全依賴毛皮交易公司。

毛皮交易為印第安土著帶來了許多他們前未所有的東西。其中有日用品,有鋼刀、鐵斧及火槍等武器,而且還有比武器危害性更大的朗姆酒和白蘭地。

土著居民與殖民者之間經常發生流血沖突。英、法殖民者間的利益之爭也不斷加劇。雙方都和印第安部落結盟,並與盟友聯合起來打擊對方,爭奪地盤。為便於收購毛皮,法國人在內陸建立了好些據點。英國人則把殖民點設置在沿海地區,以便充分利用海軍力量。

二、 英法沖突

從一六八九年起英法兩國之間發生了一系列爭奪北美控制權的武裝沖突。

一七一O年諾.斯高莎半島落入英軍之手;法軍則重新佔領了皇家島(如今的布列敦角)。法國人在那裡修築路易堡,來防禦從對勞倫斯水道而來的英軍,並以它為新生法蘭西與西印度之間的貿易樞紐。

路易堡在一七四五年被英軍攻佔,但到一七四八年雙為法軍所收復。英國人隨後建築了哈利法克斯城與之抗衡。

一七五五年七月法軍在杜奎斯要塞前打幾了英國將領布拉多克的軍隊。消息傳來,諾瓦.斯高莎的英國人總督查爾斯地勞倫斯害怕本地阿卡迪亞法裔居民乘機作亂,竟將這一萬人強行遣送到路易斯安納。

在七年戰爭中英國確立了世界頭號殖民強國的地位。在北美洲,傑弗雷.阿姆赫斯特將軍率部於一七五八年再次從法軍手中奪取了路易堡。

第二年,另一個英國將軍詹姆士.沃爾夫在魁北克的城外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佔領了魁北克城。一七六O年蒙特利爾也落入英軍之手。至此英國實際上已完全控制了新法蘭西。

一七六三年的巴黎和約使得新法蘭西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在北美洲的屬地當時是南至墨西哥灣,北達哈得孫灣。

英國的勝利意味著大約六萬法裔加拿大人(包括一千五百名從路易斯安納倒流回來的阿卡迪亞人)必須適應與原來大不相同的生活方式。

幸虧後來的事實證明英國的統治總的說來還相當溫和。英國統治者採用英國刑法,但很快就意識到必須保留原來通行的法國民法。一七七四年魁北克法令正式規定兩套法律同時有效。

一七七六年美國獨立,保皇派不分貴賤紛紛逃離新成立的美利堅合眾國前來加拿大安家。這些新來的人與原來的居民在宗教、法律和社會制度方面都有相當大的差異。兩者之間產生了如何互相適應,究竟以誰為主的嚴重問題。

一七九一年這個問題獲得部分的解決。殖民地政府將原有的魁北克省分成上、下加拿大兩個部分 ,即如今的安大略及魁北克省。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議會。

原來的諾瓦.斯高莎省也逐漸劃分成幾個部分:一七六九年愛德華王子島成了英國直轄殖民地;一七八四年紐布朗斯威克省創立;紐芬蘭原來只是個漁業基地,直至一八三二年才有了自己的省政府。

當時加拿大的西部和北部是哈得孫灣公司(成立於一六七O年)的特許地,其地盤包括注入洽得孫海灣報有河流的流域。

三、英美沖突

在一八一二年開始的歷時三年的英美戰爭中,美軍一度進攻加拿大,但未獲勝。兩國海軍也幾次交鋒,都沒有決定性的勝負。

最後雙方於一八一四年十二月簽訂協約,同意放棄在戰爭中佔領的領土,並成立一個委員會來劃定加美邊境線。但直到一八一五年一月八日英軍在新奧爾良敗北,戰爭才終於真正結束。

這聲戰爭加強了美國人的民族意識,並促進了美國工業的發展。因此美國人認為他們是勝利者。

盡管英軍、加拿大民兵及印第安武士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加拿大未失掉一寸土地,而且直到加拿大發生一八三七至一八三八年的叛亂之前,和約使得加、美雙方能基本上相安無事,因此加拿大人也滿有理由自我祝賀。

倒霉的只是英國。英國軍隊在戰爭中出了大力,但到頭來英國人還是情願忘掉這聲戰爭。

【聯邦的興起】

一、一八三O年代的動亂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加拿大政治、經濟問題叢生。下加拿大議會中法裔議員佔多數,但議會的執行委員會卻被英裔所把持。路易。巴皮諾為首的法裔一直企圖要奪過執委會的大權。另一方面,由於長期耕作不當,土地貧化,下加拿大小麥減產,出現了農業危機。

一八三七年,整個北美地區民生了貿易危機,使得下加拿大的經濟情況更加惡化。當年十一月,深具號召力的巴皮諾率眾暴動,但造反者的軍事力量遠遠比不上正規英軍以及相當兇猛粗野的民兵。

同年上加拿大地區也發生了規模較小的叛亂。新聞記者及議員威謙.麥肯齊大力宣傳美總統安德魯。傑克孫的民主思想,反對英國的統治,並發動了多倫多的暴動。這兩場叛亂都很快就被鎮壓下去。

巴皮諾和麥肯齊在指令性之後都有逃到美國。後者在美國的支持下還繼續製造了一些邊境事件。

一八三八年,達勒姆伯爵就任加拿大總督,受命調查研究加拿大的叛亂問題並提出解決辦法。此人思想開放,精明能幹,但獨斷專行,到任才半年就被解職。然而他在一八三九年提交的達勒姆報告書卻改變了英國政府治理這殖民地的方式。

他建議使法裔加拿大人與英裔同化,為此應該合並上、下加拿大。根據這個建議,原來的上、下加拿大兩個殖民地一八四O年變成了新的加拿大省。

達勒姆更有深遠影響的建議是,殖民地行政當局應該對民選的議會負責,而不受命於英國指派的總督。當時的倫敦保守黨政府認為這樣的制度根本就行不通。

後來保守黨下台,而且諾瓦.斯高莎省和加拿大省有羅伯特.包德溫、路易.拉封丹等人鼓動的民眾騷亂,英國政府才於一八四八年在加拿大採用達勒姆建議的制度。

後來英國其他的北美洲殖民地--紐芬蘭、愛德華王子島及紐布郎斯威克省--也在一八八五年以自己的方式解決了同樣的政治問題。

二、統一的過程

(一) 促成改革的壓力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在蒙特利爾與多倫多兩個主要城市之間修起了鐵路。這條鐵路後來又東聯美國緬因州的波特蘭港,南接美國的芝加哥市。

其他的一些鐵路也在這些年裡開始通車。

便利的交通打破了各個地區互相隔絕的狀態,不僅改變了農村,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鐵路大大促進了英屬北美洲的革新,使加拿大的社會發生了永久性的變化,為六十年代加拿大的聯合統一運動打下了基礎。外來因素也起了促進加拿大統一的作用。美國的南北戰爭爆發,美、加關系變得緊張。一八六一年十一月,美國戰艦聖傑西諾號攔截了英國貨輪特倫特號,並拘捕船上的兩個南部邦聯的特使。

英國為此極為憤慨,聲稱主權遭受侵犯,因而對美宣戰。第二年美國政府承認攔截英國船隻是非法行動,還釋放了那兩個南部邦聯的特使,兩國之間的戰爭狀態才告結束。

這一事件使加拿大更加感覺到美國的威脅。另一方面,大英帝國本身也處於對殖民地幻滅階段。

這一切使英屬北美洲的許多人深切地意識必須進行重大的政治改革。

加拿大內部促進聯合的勢力主要來自西加拿大(即原來的上加拿大)。這里的人對一八四O年上、下加拿大合並時所定的條件越來越不滿。

這時候西加拿大的人口已經是東加拿大(即原來的下加拿大)人強烈要求他們的議員數目應該和人口成比例。

(二) 最早的聯邦

保守黨盡可能地抵制這一變革要求。但到了一八六四年情勢已十分明顯:除非進行改革,否則不管是哪個黨執政,都無法維持下去。於是保守黨和改革黨在當年的六月結成同盟,確定了要組成英屬北美洲聯邦的目標。

大西洋沿岸的幾個殖民地與加拿大省之間相隔著廣闊的森林、阿巴拉契亞山脈以及緬因高地,相互之間基本上處於隔絕狀態。而且這幾個殖民地不僅歷史背景相異,興趣也不一致。

愛德華王子島和紐芬蘭的想法與大陸大有差距。但是諾瓦.斯高莎和紐布郎斯威克卻與愛德華王子島結成聯邦有興趣。

一八六四年十月,各方的代表提出的成立英屬北美聯邦的建議竟然取代了會議原來的議題。

英國政府熱烈贊成這一想法。五個殖民地的議會亦各自就這一建議進行了表決。

加拿大省在一八六五年三月通過了提案。但是紐布朗斯威克、愛德華王子島和紐芬蘭都有拒絕成立加拿大聯邦。諾瓦.斯高莎則決定,只有紐豐郎斯威克也加入的情況下才加入聯邦。

紐布朗斯克在一八六六改變了立場。這既因為受到英國政府的強大壓力,也因為面臨外來的軍事威脅--這一年的四月和六月,美國的愛爾蘭的人反英秘密會社芬尼亞兄弟會兩次襲擊了這塊英國的殖民地。

隨著紐布郎斯威克,諾瓦.斯高莎也同意加入聯邦。一八六九年初英國國會通過英屬北美法令,讓加拿大省、紐布郎斯威克和諾瓦.斯高莎組成一個名為加拿大自治領的聯邦。一八六七年七月一日法令正式生效。從此七月一日成了加拿大的國慶日。

新聯邦把原來的加拿大省分成安大略和魁北克,加上紐布郎斯威克和諾瓦.斯高莎一共有四個省份。

聯邦政府有權否決省政府的法案。各省的宗教少數派在遭受侵害的特殊情況下,可以就教育權向聯邦政府提出上訴。聯邦及各省都採用了英國的制度組閣,政府對民選的議會負責。

(三) 聯邦的擴大

新加拿大聯邦的首任總理是約翰.麥克唐納。除了一八七三至一八七八年之外,他一直聯任,直到一八九一年逝世。

在約翰。麥克唐納的任內,加拿大於一八六九年從英國哈德遜公司接管了西北領地,於一八七O年新設了明尼托巴省,於一八七一年合並了英屬哥倫比亞,又於一八七三年使愛德華王子島成了聯邦的新成員。

新入聯邦的西部各省地廣人稀,要治理本來就非常困難,加拿大政府既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對西部的實際上情況又缺乏了解。例如,只有在路易.李爾領導法、英與印第安土著混血兒舉行紅河起義之後,加拿大政府才迫於形勢成立了明尼托巴省。

一八七一年,麥克唐納政府為促使英屬哥倫比亞加入加拿大聯邦,匆忙許諾要在兩年內開始鋪設一條從東部直到太平洋岸的鐵路,而且還預計一八八一年全線通車。

這條鐵路要通過四千八百公里寬的大陸,其間不僅有重重險山惡水,無邊的森林沼澤,連綿千里的大草原,而且人煙極為稀少。要在這樣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勘測地形,開路造橋的任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盡管有許多私方的投資,整個計劃連同麥克唐納政府在腐化丑聞四齣的情況下於一八七三年垮了台。

新上台的自由黨總理亞歷山大.麥肯齊企圖使用政府的力量繼續這項工程,但收效甚微。一八七八年卷土重來的保守黨政府也無所作為。

直到一八八O年,才有一個私方財團承擔了這一空前艱巨的工程項目。新組建的太平洋鐵路公司開始運作。這公司有雄厚的財源,有政府的大力支持,還有一位能力非凡的總裁威廉.范翰。結果不到五年,從蒙特利爾到溫哥華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就打下了最後的一顆道釘。

這條鐵路反加拿大的東西兩端聯成整體,大大地促進了廣袤內陸的開發。鐵路沿線原來渺無人煙的大荒原出現了無數新的城鎮和鄉村。

一八八O年,英國政府將北極群島交給加拿大。

從一八七三年起,加拿大的西北皇家騎警為加拿大西部的治安作出了出色的工作,但這支警察力量不可能解決導致叛亂的種種政治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政府缺乏遠見的西部政策。

一八八四年路易.李爾再次率眾在沙斯卡曲灣造反。政府利用太平洋鐵路,很快就能派軍隊到達那裡,並於第二年擊潰了李爾領導的梅梯斯大林人(白人與印第安人的混血後裔)和印第安土著的聯合武裝力量。

保守黨政府一八八五年將李爾處以絞弄,結果引起了紛紛抗議,而且東部的抗議之聲比西部還要強烈。盡管加拿大的羅馬天主教會譴責李爾叛教,但他的命運卻觸動了法裔加拿大人的同情之心。,許多人認為他是個英雄。為此在法裔佔多數的魁北克省,保守黨的勢力大受削弱,並且長期不能恢復。

一八九一年麥克唐納在總理的任上去世。保守黨勢力因此進一步削弱。新領袖約翰.湯姆生既能幹又有魄力,盡力想保住保守黨的政權,而且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天不假年,一八九四年他也突然病逝。

一再受創的保守黨終於在一八九六年因復雜而棘手的明尼托巴學校總是被選民趕下了台。一八九O年明尼托巴省廢除按宗教分設學校的制度,並停止用法語充當官方語言。這個決定引起了強烈的爭議。

聯邦的保守黨怕引火上身,遲遲不加干預,直到一八九五年才受法庭之命提出恢復該省天主教學校的法案。國會反對派自由黨成功地阻止法案的通過。而在隨之而來的全國大選中獲得勝利。

【完成現代化的時代】

一、聯邦的繼續發展

接下來的十五年加拿大總理是自由黨領袖威爾弗里德.洛里埃。他是加拿大的第一位法裔總理。此人身材修長,風度文雅,很有政治魅力,而且頗具真正的自由思想。

洛里埃當政之年也是加拿大急劇發展的時期。在一九一四年之前,加拿大又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一九O五年在西部增設了阿伯塔和沙斯卡曲灣兩個省。

在一九一一年的聯邦大選中,洛里埃的自由黨被以羅伯特.博登為首的保守黨擊敗。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民間對自由黨簽訂的,由美國首先提出的貿易互惠條約感到不滿,而博登充分了選民的民族情緒。

博登政府因為提倡加拿大經濟民族主義,強調維持與英國的密切關系,在民間頗有勢力基礎。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後,博登的親英政策受到嚴峻考驗。一九一四年十月,加拿大派出三萬三千名軍人赴歐參戰。其中許多人將喪生疆場。

接著又有更多的加拿大師團奔赴歐洲戰場。很快加拿大軍隊成了協約在西線的突擊力量。

一九一七年四月,加拿大一個軍在英國名將朱里安,賓的指揮下攻克了德軍重兵把守的維米高地。協約國曾多次攻打這一軍事要地,但毫無進展,來自殖民地的一支軍隊卻創造了奇跡。為此加拿大在國際上的影響和聲譽大大提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雙方軍隊的傷亡都空前嚴重。僅僅在一九一六年的索姆戰役,協約國方面就失掉了六十二萬三千九百零七人。其中二萬四千零二十九人為加拿大人。而在維米一戰,就有三千五百九十八名加拿大人陣亡。

嚴重的傷亡使前往歐洲訪問的博登總理意識到,要使加拿大軍隊繼續戰斗下去,只有實行強制徵兵制度。但一九一七年五月他回到加拿大時,發現國內許多人不能接受他的看法,而法裔中反對徵兵者尤為眾多。

為發避免人民的分裂博登邀請自由黨領袖洛里埃參加他的聯合政府,但遭到後者的拒絕。雖然博登總算組成了有贊成徵兵的自由黨人參加的聯合政府,但總的說來因為這一政策疏遠了法裔人民。

博登在外交上堅持加拿大在英帝國的戰爭政策上必須有發言權。由於他的努力,一九一九年加拿大能夠以獨立成員的身份在凡賽爾條約上簽字。這使加拿大在實現完全自治的方向上邁出了很大的一步。

三、經濟動盪時期

在這個世紀的頭二十年裡,加拿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汽車變成了尋常物;婦女在一九一八年獲得了選舉權;禁酒運動勢頭增旺;老式的牛仔酒巴,連同地上的鋸屑和痰盂,成了世界大戰和婦女運動的永久性犧牲。到了大戰末期,全國各省份都禁止買賣酒精飲料。但加拿大並不象美國那樣在和平時期也禁酒。一九二O年後在省級政府的控制下,各地逐漸恢復了各種酒類的合法銷售。

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加拿大通貨膨脹,也使加拿大內部經濟、政治關系失調。一九一九年五月溫尼伯市爆發了總罷工。一九二一年的全國大選結果也顯示各地區、黨派之間分歧嚴重,意見紛紜。

這時候上台執政的是麥肯齊.金。他在一九一九年洛里埃逝世後成了自由黨領袖。

二十年代後期加拿大深受股票市場起落的影響。加拿大人也和美國人一樣在股票價值猛升時染上了股票熱,結果在一九二九年股票行情大暴跌時受到災難的打擊。不少人多年的積蓄頃刻化為烏有。

麥肯齊.金的政府也隨之於一九三O年下台。新總理理查德.本涅特和他的保守黨政府呼籲加拿大人民束緊腰帶。同時聯邦政府大力削減財政預算,普通加拿大人也不得不束緊腰帶。同時聯邦政府大力削減財政預算,普通加拿大人也不得不緊縮開支。

加拿大完全自治的地位在一九三一年獲得了正式確認英國在這一年頒布的威斯敏斯特條例規定,不列顛與加拿大等英帝國的自治領互相平等。加拿大於是正式成為獨立和主權國家。

當時加拿大的小麥和其他主要的出口商品幾乎沒有買主。小麥價格從每浦式爾一無六十分暴跌至六十分。但更不幸的是,從三一年夏起發發生了持久的旱災,原來無邊的麥海變成了塵土滾滾的荒漠,數以萬計的農家因之破產。

以股市崩潰開始的經濟大蕭條的情況令人絕望。加拿大人民不禁對自由企業制度產生幻滅之感。他們紛紛向別的經濟哲學和政治黨派尋求出路。

一些的新政黨於是應運而生,鼓吹社會主義的合作共同體聯盟在一九三三年成立;一九三五年社會信用黨在阿伯塔省的選舉中獲得了政權;以莫里斯.杜布萊西為首的民族聯盟一九三六年也在魁北克上了台。

就連保守黨的本涅特,在無他路可走的情況下也於一九三五年初仿效美聯社國的羅斯福總統提出了新經濟政策 的加拿大翻版。但這並未能挽救本涅特和他的政黨。在同年舉行的大選中,保守黨大敗在麥肯齊.金的自由黨的手下。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 戰時總理

麥肯齊.金不公在一九三五年重新上台,而且一直保住政權直到四八年退休。在他領導下加拿大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表面上看這個老單身漢圓滾肥胖,談吐乏味,處事模稜兩可,據說還經常就重大政事求教他母親的鬼魂。但實際上他卻精明過人,是個堅持主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而且還有傑出的用人之道。

他遠不是什麼天生的戰時領袖,然而他深有自知之明,能挑選最勝任的人才來承擔各項要職。他的內閣可謂是人才濟濟,不拘一格。

麥肯齊.金對歐洲一向缺乏好感,並不熱衷於為英國效力。一九三九年十日,在英國對德國宣戰七天之後加拿大也宣布參戰。但當時金只想讓加拿大起有限的作用。

一九四O年六月戰局惡化到極點,當時法國已經投降,而美國尚未參戰。繼續抵抗納粹德國霸佔歐洲的只有英國。加拿大在和其它的英聯邦國家。於是加拿大在麥肯齊.金的領導下實行全民動員,在各方面為戰勝法西斯做出了巨大有貢獻和犧牲。

(二) 浴血奮戰的陸軍

戰爭爆發時加拿大人口約為一千一百二十六萬七千,到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時也不過一千二百零七萬二千。然而在這期間有一百一十萬人先後在軍中服役。在最高峰時加拿大陸軍有兵員四十九萬五千八百零四人。其中包括一萬五千八百四十五名婦女。加拿大皇家海軍大約有九萬二千人;而空軍人數在一九四三年達到二十萬零六千三百五十,到一九四五年時加拿大空軍的規模在全世界名列第四。

加拿大投入大量兵力,但是在加拿大政府的默許下,重大的軍事策略都由更重要的盟國決定。為此,在某些情況下加拿大軍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九日,英軍當局命令加拿大的一個師強渡英倫海峽,攻打德軍重鎮迪耶普海港(位於法國諾曼地北部)。迪耶普沿岸岩石高陡,又是德軍重點防守之地。加拿大軍隊英勇歷戰,但在寡不敵眾,既缺乏英軍曾許諾的空海軍火力掩護,又沒有增援的情況下慘遭失敗。五千名登陸者中竟有三千三百六十七人傷亡或被俘。當時蘇聯及美國都批評英國遲遲不在歐洲大陸開辟第二戰場。英軍統帥部命令加拿大軍隊發動這?quot;偵察性"攻擊,顯然主要是為了堵住蘇聯和美國的口。軍事史家普遍認為選擇這樣的地方來做登陸點是具顯而易見的錯誤。但是同盟國從這一指令性中汲取了教訓,更加意識到強行登陸必須有占絕對優勢的空、海軍支持。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同盟國軍隊發動世界軍事史上空前規模的諾曼地登陸戰役時就沒再犯同樣的致命錯誤。從這一角度來,加拿大人的鮮血並未白灑迪耶普灘頭。

在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的諾曼地登陸之戰中,同盟同軍隊的五個師(加拿大一個師,英、美各兩個師)分別攻佔了五個海灘。加拿大師不但攻破了德軍的海防陣線,還朝內陸向喀安城推進了十英里。

接著加拿大第一軍在數月連續苦戰之後,又於九月末進攻比利時謝爾特河港口安特衛普。同盟國迫切需要用這個港口來供應軍用品,而德軍則利用沿河沼澤頑強固守。加拿大軍隊從陸軍推進有極大困難,又無法利用登陸艇從水路進攻,因此傷亡非常嚴懲但經過兩個月流血奮戰,加軍終於攻克安特衛普。

這個勝利使同盟國船隻得以及時到達謝爾特港,為軍隊提供足夠的軍火及其他物資,為擊退那年冬天希特勒在比利時東部孤注一擲的大反撲奠定了基礎。

以後加拿大軍隊一直推進到德國荷蘭邊境的萊茵河,並強渡成功。接著又橫掃北德平原,在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五日到達北海之濱,切斷了荷蘭德國佔領軍的後退之路,迫使該地區的德軍向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投降。隨後加拿大部隊又奉命回師解放了荷蘭。當時荷蘭人民正受飢荒之苦,許多人竟用鬱金得球根充飢。加拿大軍隊及時到達,才使許多人不至餓死。

為感謝加拿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他們的幫助,許多荷蘭城鎮至今仍每年舉行解放日紀念儀式,表示對加拿大解放者的感激之情。荷蘭王室每年贈送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十萬枚鬱金香球根,為這城市美麗的春天錦上添花。

此外加拿大還有一個軍於一九四三年參加了義大利戰役,在那裡與英軍並肩作戰直至一九四五年一月。

(三) 英勇獻身的空、海軍

加拿大的空、海軍也為戰勝法西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和巨大的犧牲。加拿大的飛行學校為英聯邦各國空軍訓練了大批飛行員。在戰爭初期,有八千餘名加拿大飛行員畢業後直接編者編入英國皇家空軍。

(四) 戰時的國內政策

戰爭年代在加拿大國內,政府動員、組織和規劃了全國的經濟,大量生產武器彈葯。英國的戰爭努力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是依賴加拿大的經濟;就美國也認為加拿大的幫助很大,在某些方面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⑸ 加拿大歷史簡介

加拿大歷史指的是國家加拿大的歷史。加拿大的歷史中,大多數居民是白人,其中英裔和法裔加拿大人最多,原住居民為北美原住民和因紐特人。他們大部分以狩獵和捕魚為生,使用石器工具,用獸皮製作衣服。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官方語言是英語和法語。首都在渥太華。1949年,加拿大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二戰後,加拿大經濟得到迅速發展。1970年,加拿大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居全球第3位。1976年以來,加拿大參加了西方國家舉行的經濟首腦會議,成為西方七大國之一。

⑹ 加拿大有多少年的歷史

按1867年7月1日的 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s ,各英屬北美殖民地組成單一的加拿大自治領(Dominion
of
Canada),加拿大憲法一直建基於這英國法律;1931年12月11日,英國國會通過了《威斯敏斯特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此法例中訂明自治領不再從屬於英皇(the

Crown),訂明加拿大殖民地為自治領,雖然加拿大已是一個國際公認的獨立國,此特殊的自治領關系卻一直存在;1982年4月17日,加拿大國會通過新憲法,並得到英國國會通過廢止舊憲,加拿大把7月1日的自治領日改名為加拿大日(國慶),加拿大才真正完成獨立.最後一個英國自治領也從此在歷史中消失.按英屬北美殖民地組成單一的加拿大自治領算有146年歷史,按加拿大成為獨立國到2013年有82年歷史,按加拿大真正完成獨立有31年歷史.話說歷史還真短啊……不過加拿大很漂亮,我很喜歡那裡.

⑺ 加拿大什麼時候成立的

加拿大歷史可追溯至大約33,000年前。當地的原住民由印第安人、因紐特人和梅蒂人組成,大約在33,000年前移居到北美洲。北歐的斯堪地納維亞人(Viking) 在大約公元986年在現在叫紐芬蘭的地方暫居。斯堪地納維亞人是第一批踏足北美的歐洲人。但是在16和17世紀才有歐洲人到北美作永久性定居。來北美定居的歐洲人主要來自英國和法國。

在1763年結束的七年戰爭,英法簽訂的巴黎條約令法國放棄了它們在北美殖民地的主權。美國革命戰爭(1775年-1783年)以後,大規模的親英分子北上移居到英屬北美。在1812年至1815年,美國和英國在北美展開1812年戰爭。

在1867年,英國政府通過了英屬北美法案,同意在1867年7月1日成立加拿大自治領聯邦政府。在1867年,4個省份,安大略、魁北克、新斯科舍(新蘇格蘭)和新不倫瑞克,同意加入聯邦政府,組成英帝國內的加拿大自治領。到1910年,加拿大已經有9個省份(紐芬蘭省是在1949年加入聯邦的)。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條例(Statute of Westminster; 西敏寺法)擴大了加拿大政府自主權,包括外交。英國政府在1982年 通過的加拿大法案把修改憲法的權力從英國政府手中移交給加拿大。

⑻ 介紹下加拿大的歷史

15世紀初,法國和英國的探險家航行於北美水域沿岸,尋找一條通往亞洲的航線。法國人在聖勞倫斯河岸和大湖區附近建立了基地,英國人在哈得孫灣和大西洋岸邊建立了據點,最終他們未能找到通往亞洲之路,但發現了北美這塊廣闊無垠的大地上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

17世紀初,英國和法國都建立了永久居住地,盡管來自兩國的定居者生意興隆,但他們在政治和軍事上仍然依賴本國政府。兩國勢均力敵,虎視眈眈。1763年簽定的巴黎條約使6萬法國定居者生活在英國人控制的土地上。

1774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魁北克法案,確定了英國刑事法和法國民事法,保證法國殖民者享有語言和宗教的自由。

1791年,英國政府設立兩個行政區――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他們分別是今天的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行政上設有地方長官、立法委員會和選舉產生的地方議會。

1840年,英國政府將上下加拿大合並成為加拿大省。代錶王室的地方行政長官的權力逐漸減少。1848年,加拿大省被准予成立自己的政府,負責除外交以外的其他事務。

1864年,加拿大自治領地誕生,約翰-麥克唐納出任第一屆政府總理。直到1948年紐芬蘭人劃入加拿大領地,才完全形成如今加拿大之疆土全貌。加拿大19世紀後半期的歷史是社會發展與社會矛盾交織在一起的歷史。

1931年,加拿大成為英聯邦成員,加拿大自治權得到英國政府的正式承認,享有與英國同等的權力,從此成為獨立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拿大經歷了重大的社會變化,來自南歐、亞洲、南美和加勒比海島國的移民加入到已經生活在這個國家的英國和其他其他西歐人後裔的行列中。結果,加拿大成為一個日益發展的多語言、多文化的社會。

⑼ 加拿大的歷史

加拿大原來是印第安人與因紐特人的居住地。
16世紀,法國人夢想發現並統治更多的疆域,擴展他們的貿易范圍,並讓世界各國信奉他們的信仰。
1535年,當時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航海家傑克斯·卡蒂埃爾(Jacques Kartier)去探尋「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條通往印度的航道。卡蒂埃爾首次探險來到了聖勞倫斯海灣。這時他並不知道會在這里發現什麼,但他希望這是大洋的一個分支,並是他通往遠東征程的必經之路。於是他沿聖勞倫斯河逆流而上。然而他並沒有到達所期盼的亞洲,卻來到了魁北克(Québec),當地的印第安人稱它「Stadakona」。兩名印第安青年告訴了Jacques Cartier通往「kanata」的路線,他們當時指Canada,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17世紀初期。
Canada一詞源於印第安語的「Canada」,意為「群落」或「村莊」。卡蒂埃爾在向法王報告時,首次使用了「Canada」,來指他所到達的魁北克。到1616年,雖然整個地區已被命名為新法蘭西(la Nouvelle-France),但加拿大大河及聖勞倫斯灣(法語:Golfe Saint-Laulent;英語:Gulf of St. Lawlence)沿岸的土地仍被稱為加拿大。
從16世紀起,加拿大淪為法、英殖民地。
1756-1763年期間,英、法在加拿大爆發「七年戰爭」,法國戰敗,而1763年的巴黎和約使加拿大正式成為英屬殖民地。
當魁北克在1791年被劃分成上加拿大(Upper Canada)和下加拿大(Lower Canada)殖民地時,「加拿大」一詞首次被官方啟用。上下加拿大於1841年再次統一,成為加拿大省(Province of Canada)。
1867年,英將加拿大省、新不倫瑞克省和諾瓦斯科舍省合並為一個聯邦,成為英國最早的自治領。此後,其它省也陸續加入聯邦。
1926年,英國承認加拿大的「平等地位」,加拿大始獲外交獨立權。
1931年,加拿大成為英聯邦成員國,其議會也獲得了同英議會平等的立法權,但仍無修憲權。
1967年魁北克人黨提出了要求魁北克獨立的問題,1976年該黨在省選舉中獲勝。
1980年魁北克就獨立一事舉行了公民投票,結果反對者居多,但該問題並未最後解決。
1982年,英國女王簽署《加拿大憲法法案》,加議會獲得立憲、修憲的全部權力。在20世紀下半葉,一些魁北克的法語省民請求獨立,但是兩次全民公決(1980年及1995年)中獨立一方以40%及49.4%的得票率險負。之後,加拿大修改了相關法律,清晰法案規定在魁北克全民公決中所提出的問題足夠明確且得到明顯多數的支持時,魁北克可以與加拿大政府進行脫離聯邦的協商程序。
1982年3月英國上院和下院通過《加拿大憲法法案》,4月法案經女王批准生效,加拿大從此獲得了立法和修憲的全部權力。
1982年4月17日,加拿大國會通過新憲法,並得到英國國會通過廢止舊憲,加拿大把7月1日的自治領日改名為加拿大日,加拿大事實上從英國獨立。聯邦成立時,將新國家定名為加拿大。

閱讀全文

與加拿大多久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