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中「…如何理解」該如何答答題模式是
.歷史理解類。
今年三月聯考:如何理解「這一憲法從德國模式中借來的東西遠多於從法國或英國模式中借來的東西」?
理解:現代漢語小詞典中的解釋(1981年版)是:懂;了解;
我想:懂得道理,了解意思。
具體到歷史題目:是道理的題,包括論斷、結論、觀點,你就回答「為什麼」?或是怎樣?
如果是意思的題,包括歷史概念、歷史材料(文字、圖片、表格),你就回答「是什麼」或者「有什麼」。
例16:2008年全國卷一,39題
(4)如何理解土爾扈特的回歸是「值得我們傳誦的一篇偉大的敘事史詩」?(8分)
是論斷、觀點。應該回答為什麼。也就是回答其意義。
例17:全國卷一,37題
(3)如何理解「工業革命催生了英國近代文官制度」?(6分)
回答是怎樣。
例18:四川卷:37題
(4)題如何理解馬克思所說的「英國不管幹了多少罪行,它造成這個革命畢竟是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6分)回答為什麼?
例20(02上海歷史30)
一位義大利愛國者在1814年寫道:「沒有人比我更懂得濕潤義大利土壤並使之恢復生氣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國人鮮血的價值。但是,我必須說這樣一句真實的話:看到法國人離開是一種巨大的、說不出的歡樂。」
問題:
(2)如何理解「法國人鮮血的價值」?(3分)
答案:
(2)拿破崙戰勝義大利後,破除封建制度,廢除農民服徭役的陳規(或農奴制),推行《拿破崙法典》等。
好好學哈!
2. 初中歷史此題命制的立意是什麼意思
1、精選原題指選用某些現成的題目作為試題。這也是過程性教學評價命題中經常採用的手段。選題的重要原則是知識體系中常規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它能體現知識的重點:具有代表性。選題取材應主要來自教材和統一使用的高質量教輔。其導向是引導師生重視教材:重視讀書:注重認識過程:強化雙基過關。2、推陳出新是指將已有的一些現成的「好」題經適當改造編制形成新的試題。陳題改造:一般取材應以課本的例題、習題、資料典型題、熱點問題為主:力求「問題在書外:而根在書內」:讓人感到「能在課本中找到問題的影子」。也可選一些學生常常出現錯誤的題目以及翻譯題等。改題的一般方法有;?換數字;注意運算量,~?變說法;注重嚴謹性,~?改形式;注意等價性,~?改換部分條件或結論;注意科學性,~?設置梯度;通過引導和點撥學生的解題思路:將難度降低:通過改變難度使陳題「出新」,。3、把握難度;命題中:在難易度的把握上往往很關鍵。因此:命制一份好試卷:也應在難度把握上多下功夫。五、命卷的一些技術、技巧8/10頁1、試卷應具有基礎性、普及性;整份試卷要面向全體學生:2、「油多壞菜」的道理大家都懂;試卷的容量要控制好;包括每個試題的文字量等等,:以體現公平性:讓學生有充足的思考與解答時間。3、「深加工才能增加附加值」;試題應減少課本;或資料,上的「變式題」;注意不是改編題,4、「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試題命制前的一些准備工作是不可少的;?准確弄清考查的知識:是方程、函數、不等式、空間視圖等等:才能有得放失。5、「常見才熟悉:熟悉才可親」;試題應注重時代性、教育性、生活化和現實化~試題的背景素材應當來源於學生的現實——學生所能夠理解、並且關心的6、「物極必反」的道理你聽說嗎?試題應有穩定性和繼承性:有「舊」有「新」:既有熟悉的常規題:也有少量的新活題:且在新與活上文章不宜做得太多:7、「細節決定成敗」;另外語言規范:敘述簡潔:流暢易懂:標點正確:字母正體、斜體使用得當:圖文正確匹配:題目不跨頁:試題按排從易到難等等8、「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每一次命題後都要去做反饋;訪談教師與學生;
3. 歷史題,材料一,民國初期的國歌歌詞:"東亞開化中華早"舊邦新造指的是什麼
"東亞開化中華早舊邦新造「指的是推翻中國君主專制政體(清朝),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這一過程。其中「舊邦「指的是沒落的清朝,「新造「指的是中華民國的成立。這句歌詞的全文是:「東亞開化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綉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3)歷史材料題有它的指的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民國的建立:
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爆發了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1911年底,各省代表在南京集會,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職,宣告中華民國的成立。中華民國定都南京,採用五色旗為國旗,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元。1912年為民國元年。會議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接著成立了臨時參議院,以孫中山為首的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但是政府中也混入了不少立憲派和舊官僚。
4. 七下歷史材料題,急~~!!!!
貞觀之,是唐太宗。
阿拉蕾。
書上有。
我敢確定。
5. 高中歷史材料題,特別是文言文這類的,怎樣理解有時我連大概意思都不曉得!!!
1、這類型題目大部分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案的;2、你要對課本的知識點很熟,有時做練習時題碰到一些事件或者人物的史料可以摘抄或者剪切下來慢慢積累;3、自己也要多看看一些歷史著作
6. 考研政治課上老師經常提到「歷史、歷史性」這兩個詞語,有誰知道這兩個具體指的是什麼,兩者有什麼區別
歷史是過去所發生的事,是客觀事物的發展過程;歷史性是人類社會發展在時間上所呈現的時代性特徵。在歷史進程中,每一個事物(大到一個社會,小至...這種歷史性,有時表現在某一歷史事件上,有時則貫穿於一個歷史階段中。
7. 材料二中的"它"所指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指的是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發生於18世紀的60年代,最早是在英國發生,以瓦特改良蒸汽機為標志性的發明,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到1840年,英國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隨後法國、美國也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材料中說19世紀50年代不正好就是1850年前後。
8. 歷史答題,回答:意義.作用.影響有什麼不同,要點
歷史問答題的測試功能近年來得到較為充分的發掘,這一題型在高考中的地位也日益鞏固,而這一題型恰恰是考生最易失分之處。究其原因,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歷史基本理論修養不夠是其根源,但應試能力(考生將自己具備的歷史學科能力和所掌握的知識轉化成考試分數的能力)差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如何提高應試能力呢?依次做到"審准題目"、"找齊材料"、"理清思路"、"規范作答",就能解決這一問題。
一、審准題目。
准確審題是正確解答的前提。題目的類型雖然多種
多樣,但其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因此,審題也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試題結構。
歷史問答題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幹語、答項語、提
示語、限定語。例如:"評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一題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主幹語,"歷史作用"是答項語,"民主革命時期"是限定語,"評述"是提示語。
主幹語又稱"中心語"。一般位於試題的中間,由專用歷史名詞構成(材料問答題的主幹語一般以歷史材料的形式出現)。它告訴考生,試題是針對哪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提問的。這是問題的主體,是試題的核心,試題的其餘各成分都圍繞它展開。只有正確理解中心語的內涵,才能把握住審題的大方向。不然,准確審題則無從談起。找出主幹語應作為審題的起點。
答項語就是求答項目,往往位於試題的最後。它具體規定應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是審題的最終落腳點。找准答項語就把握住了問題的關鍵,就明確了思維的方向、找到了解題的著力點,收集材料、組織答案就有了目標。審定答項語是審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提示語常常出現在試題的最前面(個別試題的提示語融合的答項語之中)。規定用何種方式解答,也就是解決怎麼答的問題。常用的詞語有:"述"、"評"、"論"、"比較"、"說明"等等。這些詞語能夠清楚地告訴我們試題的類型,提示我們應對的方法。把握准提示語,就能夠確定答案的基本結構,確定試題的基本解答方式。
限定語是對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在范圍、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規定答案要限定在什麼范圍內,基本上都是位於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的前面(個別試題的限定語融合在主幹語之中)。如:"簡要評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主要政治活動。"一題中帶著重號的詞語就屬於限定語。其中"簡要"是對提示語從程度方面進行的限定,"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對主幹語從時間范圍上進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對答項語從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准確理解了限定語就可以少做許多無用功,從而保證把非常寶貴的考試時間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並且還可以減少閱卷老師的勞動量,避免惹老師討厭。
當然,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提問方式一般不是那麼直截了當。有的是一題多問。有的雖然是只有一問,但問題的各組成部分卻不是一目瞭然。如98年高考試題第49題:"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試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說明這種現象的原因。"題中的主幹語是"這種現象"即"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答項語是"原因",提示語是"說明",限定語是"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雖然這幾種成分的分布不是那麼清楚,但只要稍做深入分析,並不難找出。一題多問的,則需要逐個找出它們的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和限定語。把一個題目看作是幾個題目分別解答。
第二,推敲關鍵詞語。
弄清試題結構,找出試題的四個組成部分,只是為准確審題創造了便利條件。理解了上述四部分的內涵才能算得上明確了題目要求。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都是由若干詞或片語組成的,能否正確認識上述各成分,取決於對這些詞語,特別是關鍵詞語的理解。由此看來,弄清關鍵詞語的含義是審題的基礎,推敲關鍵詞語便成為審題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步驟。
審題中最易於出錯的是限定語。對組成限定語的各詞語的推敲,往往決定著考生能否按照命題者限定的范圍答題。如果把題審"小",就會導致答案要點不全。如果把題審"大",就會多做許多無用功,浪費大量寶貴的考試時間,並且還會沖淡問題的主題,影響考試的得分。因此,我們在考試中應不惜投入大量精力進行這項重要工作。
在有多個問項的問答題中,審清每一問的主幹語並非易事。除第一問以外的各個問項的主幹語大多是代詞,如:"其"、"此"等等。這些代詞的含義都是由它前面的一句或幾句話決定的,有些語句往往還相當復雜。在審題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出現理解的偏差,導致不能正確認識這些代詞的含義。這樣,就必然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自然也就得不到本來應得的分數。
第三,推測命題意圖。
要做到真正准確地理解題義,完全按照試題的要求解答問答題,僅僅能把題目的結構弄清,把握住關鍵詞語的含義,從字面上理解了試題,是不能夠完全滿足要求的。只有認識到了命題者的意圖,審題才能算是真正"到位"。考生弄清了命題者要考查哪些方面的能力、考查哪些基礎知識,考查哪些方面的政治思想認識?就能夠按照命題者的意圖,順著命題者的思路去解答問題。這樣,考生對問題的解答,就會最大限度地接近試題的"參考答案"。
二、找齊材料
在"審清題目"之後,考生的思維應立即轉向對答題所需材料的收集上來。找齊材料是解好問答題的關鍵。只有找齊了材料,才能保證回答問題時不漏要點。換言之,就是不漏得分點。由此我們應得出這樣的結論:對答題所需材料搜集的齊全與否,將決定著問答題的最後得分。
"材料"包括兩大部分,一是與題目有關的基本史實,二是答題所需的歷史基本理論和基本認識。"收集"當然是指在自己的"記憶庫"中尋找。
對材料的收集要"全面",不漏過與題目有關的任何內容。同時,還要注意解決時間緊與內容多的矛盾,做到"簡明",對材料的搜尋只能是綱要性的,框架式的。
三、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是規范答題的必要條件。
1.理清答案的基本結構,篩選要點。
完成前面所述兩個步驟以後,考生的主要精力應立即轉到對答案的總體規劃上。設計好先答什麼?後答什麼?答到什麼程度?相關要點如何組合?等等。在此基礎上,再次對試題要求仔細推敲,然後從前面選定的材料中精選出與題目關系最密切的部分,組成答案要點。
2.研究試題的分值分布,確定答題的重點。一般情況下,分值較高的問項,理所當然是解答的重點。
3.理清試題本身並未明確指出思考方向的問項的解答思路,突破難點。這些問題雖然難以把握,但它們往往也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原因"、"評價"、"體會"等等。下面探討一下解答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
①"原因"。分析原因無論從什麼角度入手,都必須明確找出歷史的承擔者--題中所述歷史現象所涉及的社會團體(或個人)。逐個分析它們在社會上的政治、經濟地位,它們的政治、經濟要求,它們與題目中所涉及的事物的聯系。由此,就不難找出它們對題中所述歷史現象的發生所產生的作用,也就是說是上述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
②"評價"。一般應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分析。
消極方面,應從"危害"、"局限"、"不足"等幾個角度思考。
積極方面,通常又稱之為"意義"。往往分成以下三部分來回答:第一,用簡練的語言(一般是一句話)概括所考查歷史現象的本質特徵。第二,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產生的直接的、近期的、較小范圍的作用和影響。第三,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已經產生或將要產生的深刻的、長期的、大范圍的影響。
③"體會"(啟發、啟示、反映出什麼、想到了什麼?等等)。這類問題,考生常常會感到無從下手,許多同學在考試時,乾脆放棄這些題目。
其實,這種問題的答案並不是漫無邊際的。它們一般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規律性、本質性的結論。第二,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等。第三,題中所述現象驗證了哪些現行政策的正確性或者是驗證了哪些事物的危害性。第四,我們能從題中現象中得出哪些經驗教訓。第五,吸取相應的經驗教訓後,我們的工作要朝什麼方向努力。
按照上述思路思考,我們就不難得出"體會"類試題的答案。再加上此類問題的評分標准一般比較寬泛。這類"難題"反倒能夠成為易於得分的題目。
4.打破思維定式,嚴格按照試題本身提供的信息,實事求是地分析、解決問題。
引進史學研究的新成果、新觀點,改變教材和社會造成的思維定式,是高考檢測考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審視歷史,獨立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命題方式。這種方式充分體現了高考試題以能力立意的特點,往往具有較高的區分度。同時,也都有著相當高的難度,是考生易於失分的試題。如:1995年高考第38題第3、4問:"魯迅揭露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什麼問題?","指南針在近代西歐和中國的不同用途說明了什麼?"答案為:"舊中國愚昧落後,中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未能充分發揮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科學技術能否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決於社會環境。"而許多考生卻基於"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長期領先,勤勞的中國人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的燦爛輝煌文化成就為全世界所注目,我們為自己的祖先的成就而自豪"等思維定式,不能客觀地分析中國古代的社會條件,對在封建制度下科技被視為"奇技淫巧"等現象視而不見。結果他們的思維方向與試題要求南轅北轍,考取高分自然就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考生在確定解題思路時,一定不能先回顧以前做過的類似的題目,不能機械照搬教材上相關內容的表述。應是堅定地依照審題的結果,果斷地從教材相應內容中提取與試題有關的一些方面的信息,結合歷史學科特點,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樣,就能有效地排除思維定式的干擾,保證把審題的成果轉化成答題的正確思路。
5.編制提綱。
大家普遍認為,編制提綱是保證答案的完整、條理、規范、整潔的必要手段,應該是應試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是,許多考生在應試中為了節省時間,往往省略這一步驟。這主要是由於考試時間緊與試卷題量大的矛盾所致。綜合利弊,較為恰當的做法是:提綱一定要列,但必需簡明扼要。
提綱應包括兩大方面內容,第一,明確列出共有幾個小問題,每個小問題分幾段,每一段分幾個層次,每個層次包含幾個要點,每個要點使用哪些關鍵詞語。第二,設計答案在卷面上的布局,安排好每一小問、每一層次在卷面上位置,為下一步的規范作答奠定基礎。
提綱字數不易過多,自己能明白即可。
四、規范作答
規范作答是解答好問答題的最終保證。
1.答題格式規范。解答問題要嚴格對應試題的提問方式,採用歷史教學界通常使用的格式,做到"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這樣組織出的答案就能與歷史閱卷教師的一般思路保持一致,為老師順利地閱讀、評判試題創造出便利條件。按照規范化的格式答題,能有效地減輕評卷老師負擔。同時,也在無形中為考生創造了更多得分機會。
2.語言規范。組織答案必須注意使用歷史學科語言。這樣做的優點主要在於:能用最簡捷的語言,最准確地表達考生的思想。同時,還能充分地顯示出考生的歷史學功底,從而贏得閱卷老師的好感。
3.書寫規范。書寫規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字體規范、用字規范。答題一般應使用楷書,字體雖然不要求有多高的藝術水平,但必須要做到字跡清晰、卷面整潔。答卷時用字也必須注意規范,不能使用不規范的簡化字,更不能自己隨便造字。第二,布局規范。答卷時要盡可能按照"編制提綱"時設計的版面書寫,考生書寫的答案以占試卷所留空格的五分之四左右為易。做到了以上兩點,考生的答案就能讓閱卷老師一目瞭然。這樣,就能保證考生書寫的答案的所有要點,不因辨識不清(或者是因為書寫的雜亂無章,閱卷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找出所需要點)而不能轉化成得分點。
呵呵~
我覺得歷史太枯燥拉!不過偏偏我又是學文科的``
9. 歷史的材料題怎麼做
所謂材料型問答題,就是材料解析題向問答題延伸。材料解析題是一種主觀性試題,是高考歷史的主要題型之一,具有「靈活性高和區分度強」等特點。對考生的能力要求較高,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歸納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開展,材料題和問答題有打破界線的趨勢,材料解析題向問答題滲透的趨勢日益明顯。
步驟/方法
審題
閱讀材料,提煉信息
讀懂材料是解答題目的前提。要仔細閱讀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著感覺走,想到哪兒寫到哪兒,直接憑感覺答題。我們必須從提供的材料中盡可能地搜尋「問題信息」,即進行「材料處理」的過程。必須學會從材料所反映的內容中去尋找解題的切入點,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這為我們下一步將材料與教材結合得出答案打下基礎。
分析材料、劃分層次
讀懂材料,了解材料大意後,根據材料意思,總體把握,分層作答。如果是多則材料,應先弄清各則材料之間是何關系?材料觀點是否相同?由於此類問題多屬「小切口--深分析」題型,不分層次難以深分析,且答案要點不全,得分數值不高。
審清題意
①審提示語(如上題「評述」)
②審關鍵詞(中心詞),即提示答題圍繞的中心詞和落腳點。(如上題「北宋、南宋與遼、金、夏議和的原因」)
③審條件限制詞(時間、空間、頻率等),即答題的時間、空間范圍(如上題「北宋、南宋」時期)。
回顧教材
何材料同教材都有一定的聯系,完全脫離教材而考查「能力」是不可能的。回顧教材:要緊密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知識遷移。正所謂「材料在書外,答案在書內」,將材料分析透徹,注意回想它與教材哪段歷史時期有關,把材料落實到所掌握的歷史時期中;然後根據題意扣緊教材知識,不能漫無邊際,無從思維作答。
草擬提綱,構思作答
材料式問答題一般屬「小切口--深分析」的題型,考生如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容易出現史實混淆,層次不清,條理不明,丟三落四現象。所以,審題之後要構思,擬提綱,以便做到心中有數、要點齊全、層次分明。一般來說,提綱要包括:答題層次、每層要點、詳略之處等。
舉例
1992年高考第48題: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唐女禍》中說:「開元之治,幾於家給人足,而有楊貴妃以敗之。」結合你對唐朝由盛轉衰原因的認識,分析評論趙的觀點。
分析
此題答題思路為:①表明態度:趙翼的論點是否正確?②回憶課本扣緊題目,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是什麼?從而指出「題中言論」正確或錯誤之處,以史實支持或批駁趙翼的論點。③趙翼的觀點錯誤的根源在哪裡?(從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分析)。
史論結合,分層作答
答好歷史材料式問答題的關鍵是:在歷史基本理論指導下,分析歷史現象的本質,做到「史論結合」、「語言准確、邏輯嚴謹」,並且注意「緊扣設問、言之有據、言之有理」,還要「分層作答」。文字表達注意條理清晰、言簡意賅,切忌答非所問,雜亂無章,辭不達意。
同時,在書寫上,務必注意格式的規范,在字跡清楚的基礎,要做到四化:
提示化。寫出答題的提示語,表明所答問題的指向。如:
舉例
2006年廣東卷第29題:回答時,每一小問寫清答什麼問題,即答題提示語。其規范格式:
答:(1)社會背景:……
(2)目的:……
(3)影響:……
這樣的答卷,不僅給閱卷老師帶來很大的方便,而且答題一清二楚,一目瞭然。
段落化。把題目分若干層次,大題化小題,每層一個自然段。
如:92年高考「唐女禍」一題,可分三層次:(1)評論趙的觀點(錯誤或正確);(2)唐由盛轉衰的原因是什麼?駁斥趙的觀點。(3)分析趙的觀點錯誤的根源是什麼?
要點化。答題盡可能用課本語言和觀點,史實准確,經提煉概括,使答案嚴謹慎密,言簡意賅。不能把課本內容整段照抄或任意發揮,空話連篇。
序號化。答案行文或按時間先後,或按空間順序,或按性質歸類,依次展開,且在每要點前標明序號,使答案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10. 歷史的含義是什麼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10)歷史材料題有它的指的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
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
「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廣義上指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歷史是研究人類變化,社會興替的重要的人文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