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西安進行的這場軍事政變指什麼事件由哪兩個人發動的結果是如何有何歷史意義
西安事變 張學良 楊虎城
⑵ 如何認識戊戌變法的意義及失敗原因
一.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1)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趨勢,具有進步意義。
(2)愛國救亡運動,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
(3)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二.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主要是由於1.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只採取改良的辦法,並對封建反動勢力和列強寄於幻想,遠離了民眾,又害怕民眾,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歸於失敗。
2.同時頑固派非常強大,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希望中國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於是,中外反動勢力共同絞殺了維新運動。
3.歸根到底是由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決定,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很低,經濟基礎還很薄弱,資產階級力量弱小。資產階級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勢力相抗衡,這是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
⑶ 紅星照耀中國前五十提三個問題並解答
1《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毛澤東和周恩來是斯諾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2,《紅星照耀中國》是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
3,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到底。——《紅星照耀中國》
02、只內戰,不抗日,難道這是愛國?——張學良
03、但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04、只有當你了解中國的歷史在過去四分之一的世紀中所經過的那種突出的孕育過程的時候,這個問題才能得到答復。這一孕育的合法產兒顯然就是現在這支紅軍。
05、幾百年來,中國的文人一直要努力凌駕於人民之上,躋身於高高在上統治人民大眾的一小批官僚階級之列——所憑借的手段就是把象形文字和僅有的一些知識據為己有,以此來控制鄉村的愚昧的武器,而不是用來啟蒙。但是新的孕育卻產生了一種現象——這個嬰兒不但要同「愚昧的大眾」共享知識,而且要把大眾理想化。
06,一、《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是美國記者 (斯諾)。《紅星照耀中國》為了在國民黨統治區出版方便,曾易名 (西行漫記)。
二、《紅星照耀中國》內容概括:
本書記錄了1936年6月至10月,斯諾在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將領的情況。
三、《紅星照耀中國》中「紅星」的含義: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色革命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
四、《紅星照耀中國》共12篇,附篇目:
第一篇 探尋紅色中國 第二篇 去紅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個共產黨員的由來
第五篇 長征 第六篇 紅星在西北
第七篇 去前線的路上 第八篇 同紅軍在一起
第九篇 同紅軍在一起(續) 第十篇 戰爭與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五、閱讀下列材料
埃德加·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寫道:「不論我們對這一事件的動機及政治背景作何評論,都必須承認這一點,在西安進行的這場軍事政變時機抓得很好,執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國最終站到了即將來臨的世界反法西斯斗爭一邊。」
請回答:
(1)斯諾所說的「這場軍事政變」發生在哪一年?是誰發動的?(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
(2)「這場軍事政變」的動機是什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答聯共抗日、抗日、救亡、救國、愛國等均可))
(3)「這場軍事政變」的結果如何?有何歷史意義? (和平解決。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六、美國記者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寫道:「在某種意義上講,這次大遷移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動的武裝宣傳。」文中的「武裝宣傳」是指 (C )
A.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擴大了革命影響
B.太平天國北伐、東征,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C.工農紅軍的萬里長征,成為「革命的播種機」
D.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開辟了革命根據地
七、美國記者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寫道:「在某種意義上講,這次大遷移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動的武裝宣傳」,文中的「大遷移」是指(C)
A.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B.工農革命軍進軍井岡山
C.工農紅軍的萬里長征D.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八、在斯諾的筆下,毛澤東是什麼樣的人?
答:第一:毛主席是個非常精明而又博學多才的知識分子; 第二:毛主席是個天才的軍事家和政治戰略家; 第三:毛主席代表了中國人民大眾的迫切要求;第四:毛主 席是個蘇區人民擁護他,南京政府卻對他恨之入骨的人;第 五:毛主席生活簡朴,廉潔奉公,能吃苦耐勞,身體像鐵打 的。
九、在井剛山時的「三項紀律」是什麼?
答:第一、行動聽指揮;第二,打土豪款子要歸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
十、簡述西安事變的過程及意義。
答:過程:在勸說蔣介石 聯共抗日遭拒絕的情況下, 張學良, 楊虎城兩位將軍,於 1936 年 12 月 12 日,發動' 兵諫' ,在西安拘捕蔣介石,並通電全 國,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等八項主張。中共中央以民族大義為重,派周恩來赴西安,與張學良、楊虎城合 作,迫使蔣介石接受聯共抗日條件,使事變得以和平解決。
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的結束,對國共 兩黨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十一、
《西行漫記》一書中斯諾對彭德懷印象?
答:(1) 樂觀、豁達、勇敢的精神品質。彭德懷上街不帶警 衛,司令部門口只有一個哨兵,國民黨空投傳單懸賞捉拿他, 他卻命令將傳單保存起來,用背面印紅軍的宣傳品。他被少先隊員關於帝國主義大鼻子的回答逗得哈哈大笑,開玩笑叫作者大鼻子,風趣地回答作者關於大鼻子漫畫的疑問,表現 了他平易近人、活潑風趣的性格特點。
(2)彭德懷大公無 私,他唯一的個人衣服,就是這件用繳獲的降落傘做成的背心。他為這件戰利品而孩子氣地得意,表現了他率真的個性, 作者是很欣賞的。
(3) 「兔子一般竄了出去」 ,搶先到達山頂, 不僅表現彭德懷身體健康、動作敏捷,還體現了他作為一名 統率大軍的指揮員不失活潑、天真的個性。
十二、書中描述了哪些紅軍領導人?(列舉四人)
答案: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博古、張聞天、彭德懷、賀 龍、徐向前、徐海東等。
十三、「這時,突然出現了一個清瘦的青年軍官,長著一臉黑色大鬍子的他走上前來,用溫文爾雅 的口氣向我打招呼:『哈嘍,你想找什麼人嗎?』」他是用英語講的,這個人物是 (周恩來) 。
十四、在《蘇維埃的掌權人物》、《一個共產黨員的由來》中,我讀到了年屆不惑的 他的童年、在長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國民革命時期、蘇維埃運動、紅軍的成長、不僅呈現了他 (個人的成長軌跡) ,他是 (毛澤東) ,而且呈現了紅軍的成長歷史,我還讀到了書生出身的「造反者」 (周恩來) ,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兒子,先後就讀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先後在法國、英國、德國學習,先後組織了上海罷工、 (八一起義) ,
是黨的創建人,是著名的革命組織者……無私地忠於一種思想,從不承認失敗的不屈不撓的精神,都包含在這個紅軍創建者的故事中。
十五、在《紅星照耀中國》中,還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一家被滅口66人,讓斯諾懂得「階級斗爭」的紅色窯工的 (徐海東) ,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員 (徐特立) ,還有平均年齡在25歲以下的強渡大渡河的英雄們,覺得別人唱歌花費太多時間的電氣專家 (朱作其) ,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的16歲的江西老表,已經64歲自稱是年紀最大的紅軍戰士 (老李) ,擔心記者把自己寫進專著、被外國人誤以為「雞巴」而影響紅軍聲譽的紅軍小鬼 (向季邦) ……
⑷ 雙十二事變是什麼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是中華民國第一次國共內戰末期的一場軍事政變。
1、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扣押蔣介石,並殺死保安人員、中央機關人員。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准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2、歷史意義
(1)、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在中國社會發展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發生及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
(2)、一致抗日的新階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3)、它是中國社會矛盾變化的轉折點,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提前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是中國由內戰到抗戰的轉折點,是中國由分裂到統一的轉折點,是中國社會政治由專制到逐步民主的轉折點。
(4)、由這一系列轉折,奠定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同時,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合法生存與喘息休整、壯大的機會,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開辟了發展壯大的前景,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領導地位和核心地位。
(5)、西安事變剛結束,毛澤東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說:「我們在西安事變中實際地取得了領導地位」。
(4)這場軍事政變的結果如何有何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西安事變社會評價:
1、中國國民黨方面:西安事變是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後的不抵抗被全國人民譴責的情況下,受中共唆使進而不滿「先剿共、再抗日」,於1936年年底在西安挾持蔣介石,提出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等八項主張。
2、西安事變使得國民政府停止剿共、聯共抗日,導致政府的抗日准備被迫中斷,全面抗日提前爆發;另一方面使中共起死回生,獲得喘息機會,釀成抗戰勝利後的全面叛亂。
3、中國共產黨方面:由於西安事變的發生及其和平解決,最終結束了十年內戰,實現了國內和平,促成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發動了全民的抗日戰爭,並堅持八年直至勝利。
4、毛澤東:西安事變,把我們從牢獄中解放出來,也正因為如此,對於事變的領導者,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將軍,中共一直懷著特殊的尊重與感激之情。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西安事變
⑸ 埃德加·斯若所說的「這場軍事政變」發生在哪一年是誰發動的
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率部發動的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一件意義特別重大的事件。它對於改變南京國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促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起了關鍵作用。
駐扎在西安為中心的西北地區的,是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第十七路軍,這兩支軍隊均非蔣介石嫡系,被蔣派往西北剿共。張學良因不戰而失東北後,內心愧疚,隨著日本侵略的不斷加深,反攻復土之心越發強烈,對消耗自身抗戰力量的內戰越發不滿。楊虎城同樣熱切希望進行抗戰。
同時,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從軍事上給國民黨「圍剿」企圖以有力打擊,另一方面,出於民族大義,積極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張揚受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遂與紅軍實現秘密停火,並屢屢請求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張學良甚至聲淚俱下,向蔣介石哭諫,苦陳抗戰之必需,但遭到蔣的嚴詞訓斥。蔣介石不僅嚴厲拒絕張、楊的請求,進而調集嫡系部隊進駐陝甘,親臨西安督促「剿共」,逼迫張、楊進攻紅軍,否則就將張揚部隊調離拆散。甚至當西安民眾得知蔣在西安時向蔣遊行請願要求實施抗戰時,蔣命令張學良對愛國請願群眾用機槍掃射進行嚴酷鎮壓,使張學良深感不解和痛苦。為了保護群眾,張學良向群眾保證將用自己的行動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復,才勸阻了群眾繼續前進,避免了一場驚天血案的發生。這一事件,加劇了張揚對蔣錯誤政策的不滿。張揚見用盡任何辦法勸蔣都無效,不得已決定實行「兵諫」。
1936年12月12日凌晨,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東北軍和第十七路軍協同行動,扣留了蔣介石,並囚禁了隨蔣同行的諸多國民黨軍政大員,隨即通電全國,昭示扣蔣的唯一目的是促進抗戰,並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等八項抗日主張。
西安事變發生後,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在如何處理事變的問題上,南京政府當局出現了強硬軍事解決與和平談判解決兩種截然對立的主張。
中共中央對西安事變的發生過程一無所知,事變完全是張揚的單獨行動。事變的發生給中共中央引起了強烈震動。中共中央對事變發生後國際國內的形勢進行了認真研究,出於團結抗戰民族救亡的大計,確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基本方針,主張用一切方式聯合南京的左派,爭取中派,反對親日派,以推動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西安事變同樣引起了國內國際輿論的廣泛密切的關注,強烈希望和平解決,不希望在日本侵略的緊要關頭自相殘殺、自毀長城,形成了強大的和平解決的輿論壓力。
事變發生後,張楊立即邀請中共派出代表赴西安會商解決辦法,周恩來作為中共中央全權代表參加了談判。南京政府當局在弄清張學良、楊虎城和共產黨並不想加害蔣介石,而是希望和平解決事變的態度後,22日,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及妻弟宋子文親赴西安商談。周恩來遵照中共中央的有關指示,在與張學良、楊虎城共同商討並進行與南京方面的談判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2月24日晚,周恩來會見蔣介石,當面向蔣介石說明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的政策。在各方面因素的綜合壓力下,蔣介石也不得不認識到內戰沒有前途,抗戰才是必由之路,終於表示同意談判條件,「以人格擔保」口頭允諾「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國決不再發生反共內戰」,終於准備轉向抗戰。
25日下午,在已得到保證後,為了確保蔣介石的安全,緩解緊張局勢,張學良決定立即釋放蔣介石,並不計個人安危親自護送蔣介石乘飛機離開西安,充分體現了張學良之所以發動事變完全是出於要求抗戰的公心,不為任何一己私利。然而一到南京,蔣介石立刻扣留張學良,使一代少帥永陷囹圄。張學良被扣引起東北軍的混亂,在周恩來的艱苦工作下穩定了局勢。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中國有內戰轉向准備抗戰的時局轉換的樞紐,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南京政府當局終於逐步轉變了長期以來在「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下對日妥協退讓的懦弱行為,開始准備抗戰。中國共產黨在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中國共產黨不計前嫌,出於民族大義支持蔣介石國民黨一致抗戰,毅然決定與國民黨進行第二次合作,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至上的偉大胸懷。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後,內戰在事實上大體停止下來了,國共關系得到迅速發展,從而開始了國內和平的新時期,中國得以集中精力准備全面抗戰
⑹ 這場軍事政變的動機是什麼其結果怎麼樣
這場軍事政變的東第一是為了各自的利益。七,結果是雙方都會有所損失。誰勝誰贏都是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損失的是財產和人命。
⑺ 戊戌變法的結果如何,變法有何歷史意義
結果:因慈禧太後發動政變二失敗。
意義: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⑻ 偉大的變革戊戌變法,有著怎樣的的意義和結果
一、戊戌變法的意義:
1、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符合歷史發展趨勢。
2、戊戌變法,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為目標,進行廣泛的宣傳鼓動,希望通過改革,使中國走向獨立、民主和富強,從而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激發人民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
3、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啟蒙運動的蓬勃興起開辟了道路,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維新運動留下的許多遺產,諸如解放思想、變革觀念、建立社團、興辦學堂、創辦報刊、提倡女學、改易風俗等。更成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
4、戊戌變法,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維新派提倡新學,批判舊學,著重宣傳興民權,大大地提高了全社會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從此,民主主義成為洶涌的社會思潮,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面貌。
中國資產階級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維新運動時期和稍後幾年初步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的新學術,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文學理論等已經萌生,詩界革命、文體革命、小說界革命、戲劇改良等相繼而起,資產階級的新文化,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開始成為中國近代文化的主流。
二、戊戌變法的結果:
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三、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於弱小,即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頑固派掌握實權,實力強大。
1、守舊派勢力強大,當時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不在光緒皇帝手中,而為以西太後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維新派只有少數幾個人,沒有實權。西太後最初曾指示「今宜專講西學」,但是,當她感到變法觸及到她自己的權力和清廷王公貴族的利益時,就動手遏制、鎮壓。
2、維新派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指責西漢的古文經書全系劉歆偽造,《孔子改制考》將孔子打扮為「改制立法」的祖師爺。兩書都沒有充分的、有說服力的證據,不用說守舊派反對,當時的一些開明人士也不贊成。此外,維新派某些激進的宣傳也增加了社會阻力。
3、維新派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只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和極少數的官僚,甚至對帝國主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4、維新派及光緒皇帝在實施變法上的某些冒進措施。變法一開始,光緒皇帝就因不滿自己的老師、軍機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頂撞,將其開缺回籍。大量裁減冗官,因王照上書被阻而一下子罷免六個部長級大員。操之過急,並且失之過重。
5、變法手段單一:採取單純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8)這場軍事政變的結果如何有何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六君子被捕各有原因:
1、楊銳、劉光第:
楊銳及劉光第乃康有為的得力助手,慈禧太後的助手榮祿亦恨他們最深,自然要求慈禧太後最先拿下他們。
劉光第在刑部供職達十餘年。在刑部任職十多年,京中知道他的人還很少。當時刑部受賄成風,劉光第卻從不接受,而且辦事十分謹慎,一絲不苟。一次,刑部司寇因受賄某案.要他「枉法之」,遭到拒絕,因而得罪了上司,失去陞官的機緣。這使劉光第看清了朝政的腐朽。
2、譚嗣同
譚嗣同:譚嗣同不想像漢朝張儉一樣,四處望門投止而連累志士與好友。他亦希望以血喚醒國人變革的希望,故一心求死,拒絕逃亡。
3、林旭
林旭:林旭於慈禧太後軟禁光緒後,為報光緒帝知遇之恩,不顧安危,向慈禧太後力諫,保存光緒。最後惹至慈禧太後大怒,被擲入黑獄。
4、康廣仁
康廣仁:康廣仁為康有為之弟。康有為及梁啟超逃亡時來不及通知康廣仁,最後康廣仁在南海會館被捕。康廣仁雖在戊戌變法中只負責辦報,但因為是康有為親弟,所以慈禧太後要以弟代兄罪,送了康廣仁到菜市口。
5、楊深秀
楊深秀:楊深秀於五人下獄後,感五人年輕有為,不應就此死去,於是為五人向慈禧太後求情。楊深秀正直不阿,竟演變成要求慈禧太後將權力交還光緒帝的爭論,最後亦為此賠上性命。
⑼ 西安事變「這場軍事政變」的結果如何
西安事變(軍事政變),結果張學良送蔣介石到南京後被蔣介石扣壓,軟禁。棍虎城被蔣介石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