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中國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是什麼

中國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11 18:31:36

Ⅰ 20世紀中國歷史的三次巨變是什麼,請簡單的介紹一下

20世紀的中國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變:辛亥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改革開放。

1、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兩個月內既有鄂、湘、陝、贛、晉、黔、粟、浙、桂、皖、粵、閩、川等省先後宣布獨立。清政府迅速解體。孫中山先生於12月回國,經十七省代表會議推舉為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推翻了。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9月21日,中國共產黨聯合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民主人士、少數民族代表,在北平召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了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組成了以周恩來為總理的國務院(當時叫政務院)。

會議還確定了國旗,規定了國歌,決定把北平改名為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3、改革開放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到1983年初,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廣。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經濟體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197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優惠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作為吸收外資、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的窗口。

1984年4月,又進一步開放沿海14個港口城市。1985年2月,增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為經濟開放區。隨後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

(1)中國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1、辛亥革命意義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在亞洲的歷史上也是一次偉大的轉折。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辛亥革命在亞洲打響了民主的第一槍。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意義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9月29日,會議通過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政協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

9月30日下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產生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其他56人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3、改革開放的意義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Ⅱ 中國二十世紀經歷了哪三次歷史性巨變

20世紀的中國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變:辛亥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改革開放。

1、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2、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

3、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從沿海向內地發展,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中國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的執政黨。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Ⅲ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歷史的三大巨變是什麼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歷史的三大巨變是:辛亥革命、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建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


(3)中國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但是,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歸根到底還是沒有能夠鞏固和發展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這個相實很快就被北洋軍閥的首領袁世凱所竊取,初生雪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在中國只存在了幾個月即告天折。

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並沒有完成。資產階級共和國蛻變成了封建軍閥的專制統治,中國不僅沒有開通自由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而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了。

Ⅳ 中國三次歷史巨變是什麼

(1)三次巨變: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三位偉人: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
(2)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大大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實業救國」、「民主共和」成為當時社會的思潮;這個時期作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已得到史學家的確認。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中國的誕生;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和國家政權性質、架構和功能性的轉換。「一五」計劃建設的提前完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③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並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展開經濟、政治、教育等制度和觀念文化的變革,給一度徘徊的社會主義實踐注入了新的生機,被激活的生產力向國人、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現代化的巨大發展潛力。

Ⅳ 20世紀以來,中國經歷的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是什麼這些變化說明了什麼

一、通過辛亥革命,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

2、它結束了鴉片戰爭以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中止了中國可能走向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發展趨勢,結束了極少數壓迫者、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 國家四分五裂、征戰不已和人民生活貧困、生靈塗炭的局面。中國人第一次看到一個獨立、統一、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屹立於世界。

3、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並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這場改革的經濟方面在農村取得了率先突破,並隨之迅速在全國各經濟領域內推行改革。

Ⅵ 簡要回答:(1)「三次歷史性巨大變化 指的是什麼

20世紀以來中國的三次歷史性變化:

1,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它創造了完全意義上的現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處境,但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大門,使反動統治秩序不再穩定。

2,第二次是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制度。這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完成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經過28年的艱苦奮斗,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實現了人民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為實現偉大復興創造了前提。

3,第三次是改革開放,努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根據新中國成立以來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革命和建設成就,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綜合發展水平、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辟了廣闊前景。社會主義在中國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賦予中華民族新的強大生命力。

這三次歷史巨變,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決定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近代中國的歷史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勝利。

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歷史和人民的庄嚴選擇,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

(6)中國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成功的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命題。1930年雙十紀念日中,何應欽對此做了一個比較簡潔的說明,指出「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掛上了一個民國的空招牌,並沒有建設民國的實際,由推翻滿清一點而論,固然算是成功。

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論,究不能不謂為失敗。革命的目的不只在推翻滿清,不只在獲得中華民國的虛名,而在造成一個三民主義自由平等的新中國」,明確了實現三民主義為辛亥革命的最終目標。從此意義上看,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敗可以自圓其說了。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改革開放的實質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

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Ⅶ 中國的三次歷史性巨變

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這是孫中山領導的.他首先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但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
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完成的.經過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並且從新民主主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取得建設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就.這是中國從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勝利,也是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義的大勝利.
第三次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這是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開始的新的革命.在建國以來革命和建設成就的基礎上,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社會主義在中國顯示的蓬勃生機和活力,為全世界所矚目.
百年巨變得出的結論是: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的勝利,才能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
——節選自江澤民《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Ⅷ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三次歷史性轉變是哪三次轉變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三次歷史性轉變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三次歷史性轉變的具體內容如下:

1、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

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標志著中國的民主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階級。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社會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轉變。

首先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的轉變,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的獨立國家。其次,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轉變。

2、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以後,中國就進入到了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屬於社會主義體系的和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去的過渡性質的社會,是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中介與橋梁。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性質,決定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必然要走向社會主義革命階段。

在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三年的努力,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1953年,黨中央正式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以指導社會主義改造。以馬列主義為指導,中國共產黨開辟了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農業、手工業與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1956年底,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標志著我國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性轉變,「為中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開辟了道路」。1956年以後,我國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

3、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中國社會實現了第三次歷史性轉變。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中央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社會主義經濟經歷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三個階段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並逐漸完善。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對外開放採取了逐步推進的戰略,逐漸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轉變。

(8)中國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黨領導實現三次歷史性轉變的寶貴經驗與深刻啟示如下:

1、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2、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3、必須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與三次歷史性轉變

Ⅸ 20世紀中國經歷的三次歷史性巨大變化分別是指什麼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
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三次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

閱讀全文

與中國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