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徐州的歷史文化特點
「楚韻漢風、南秀北雄」是徐州最為鮮明的地域歷史文化特質。 徐州歷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雲集中心。有超過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被稱為「千年帝都」,「帝王之鄉」,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說。
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是西漢皇室的桑梓之地,是劉邦的「龍潛」之地。西漢建國後,劉邦將彭城及其附近地區設置為重要封國——楚國,並將他最親密的弟弟劉交封為楚王。毫無疑問,兩漢是徐州2600多年建城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為後人留下了豐厚的文獻典籍和文物遺存。
人們常說「九里山前古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以形容徐州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徐州同樣流淌著悠遠而華彩的文脈。
② 徐州是哪個地方的古都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漢時屬楚國,東漢屬彭城國。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增添郡,治彭城。
當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屬歸德府。隸屬和轄領變化華燈初上故黃河較頻。明初徐州曾屬鳳陽府,直隸京師,後屬南直隸。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徐州府廢,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抗日戰爭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汪偽國民政府淮海省省會。
中華民國時期,徐州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八大城市之一。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省。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就是以徐州為中心展開的。
1949年因江蘇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暫由山東省代管,後劃回江蘇省,並同時成立徐州專區。
1955年4月14日,國務院為加強洪澤湖管理,將蕭縣、碭山劃給安徽宿州地區管轄。
1970年,徐州專區改稱徐州地區。
1983年,江蘇撤銷地區專員公署,實行市管縣的建制。
③ 徐州有多少年的歷史
獅子山楚王陵是西漢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陵墓,四千餘件兵馬俑是楚王陵的重要陪葬品,它發現於1984年,時隔十年後,發掘了主人墓——楚王陵。楚王陵位於徐州東郊獅子山南麓,鑿石為室,穿山為藏,墓室嵌入山腹內深達百餘米。其龐大的規模、恢宏的氣勢、奇特的建築結構,無不令人嘆為觀止,在國內外引起了轟動。墓中出土各類珍貴文物二千餘件(套),有金、銀、銅、鐵、玉、石、陶等質地,其中不乏傾城傾國的藝術珍品,如雕龍玉璜、弦紋玉環、雕花玉厄、螭虎紋玉飾、鑲玉漆棺、銅扁壺等,均是國內考古的首次發現,尤其珍貴的是科學工作者根據王陵中殘留的楚王遺骨,首次成功地復原了二千一百年前一代楚王的形象。
在中國的漢代,盛行靈魂不滅,祖先崇拜和儒家孝道思想,普遍認為「人死輒為神鬼而有知」,由此產生了「事死如生」的喪葬觀,在墓室的形制和結構上也極力摹仿現實生活中的地面住宅,而且在隨葬品方面盡量做到應有盡有,幾乎包括了生人所用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一應物品與器具。
戲馬台,位於徐州古城南門之外的南山之巔。史載,公元前206年,如火如荼的倒秦戰爭功成之後傑出的農民起義領袖項羽自立西楚霸王,曾經建都彭城,籠山絡谷營台,以觀將士戲馬,雖然項羽後來在楚漢相爭中一敗塗地,但戲馬台卻成為西楚霸業千古雄風的遺跡。
關於戲馬台及其戰略地位,北宋文學家蘇軾曾有這樣一段宏論:「城三面阻水,樓堞之下以汴泗為池,獨其南可通車馬,而戲馬台在焉,其高十仞,廣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聚壘木炮石凡戰守之具,以與城相表裡,而積三年糧於城中,雖用十萬人不易取也。」可見作為軍事家的項羽築戲馬台,並不限於有閑取樂,更重要的是出於戰略考慮。
然而,「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畢竟不是一位政治家。他沒有倒在秦兵斧鉞之下,卻碎身於同舉義旗的漢軍之手。從這點上說,項羽勝在軍事,敗在政治。自古「成者王侯敗者賊」,而對項羽,人們卻不已成敗論英雄。這正是千古以來人們接踵憑吊戲馬台的主要原因。公元416年,東晉大將劉裕北伐奏捷,班師路經彭城,恰逢重陽佳節,便在戲馬台大宴群僚,以壯軍威;公元450年,北魏拓跋燾舉兵南下,曾立氈帳於戲馬台上,運籌帷幄,虎視城中,歷朝歷代,文臣武將和詩人騷客紛至沓來,或登臨高台扼腕痛惜,或觸發思古之幽情,謝靈運、張籍、蘇軾、陳師道、文天祥、薩都剌、袁枚、閻爾梅等,在此都留下傳世之佳篇。
戲馬古台歷經滄桑。自楚霸王項羽在亂石荊棘中營辟高台,後人出於對英雄的景慕和瞻仰所需,陸續在台上進行建築。其中風雲閣最為著名,可作為戲馬台古跡的標志。風雲閣又稱戲馬台碑亭,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雙層飛檐,六角啄空,丹柱釉瓦, 高聳三丈有餘,翹然立於台中,頗具風采。其南檐下嵌有四字篆額:「從此風雲」。亭內石碑鐫有「戲馬台」三字,古樸莊重,氣勢恢弘,為戲馬台增色不少,遺憾的是,由於徐州迭遭水患兵災之苦,其它建築大多傾圮,到了近代,寬闊的抬面,只剩下風雲閣的立身之地了。
龜山漢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江蘇徐州市龜山西麓,為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即位於公元前128年--前116年)的夫妻合葬墓。該墓為兩座並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漢墓分為南北二個甬道,長度分別為56米,二甬道長度差僅為11.90厘米,二甬道之間的距離19米,共有15個墓室,墓道和墓室總面積達到700多平方米,容積達2600多立方米。
一走進南甬道,一束紅色的激光從裡面射出來,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保安措施,其實這束激光是為了讓大家看清楚甬道的直度,整整56米長的甬道,精度居然達到了1/16000。南北二條的甬道平行向里開鑿,二甬道距中軸線的偏差僅有5毫米,精度達1/10000。二甬道的夾角為20秒,誤差僅為1/16000。通道地平面內高外低,內外高低相差527毫米,呈1/1000的坡度。現在還不知道當時是如何打出精度這么高的甬通,也是迄今世界上打鑿精度最高的通道,二甬通中的墓室有洞口相通。
南甬道為楚王襄王劉注墓,北甬道為其夫人墓,兩墓均為橫穴崖洞式。墓葬開口處於龜山西麓,呈喇叭形狀,由兩條墓道兩條甬道以及十五間墓室組成,由人工開鑿而成。墓室十五間,室室相通,大小配套,主次分明,總面積達700餘平方米, 容積達到2600多立方全靠手工開鑿。此墓工程浩大,氣勢雄偉,實為世界罕見,中華一絕
④ 徐州的歷史介紹有哪些
徐州古稱彭城,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帝堯時建大彭氏國。徐州有2600多年建城史,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當時「徐州」只是作為一個自然經濟區域的名稱,彭城邑成為這一區域的中心城市。
帝堯時彭祖建大彭氏國,彭城因而得名。夏商時期,大彭氏國很強盛,曾為五霸之一。傳說大彭氏國的創始人彭祖活了800歲,是中國烹飪和氣功的創始人。彭祖在歷史上影響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備至,也被道家奉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飲食養生之道,對以後漢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彭城為宋邑,徐國國都、楚國國都。秦漢之際,西楚霸王項羽建都彭城。彭城還是西漢、東漢、三國時曹魏和西晉等三朝封國的國都,長達500多年。從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漢高祖劉邦則一統天下,開創了歷史上輝煌的漢王朝。西漢時期,彭城為劉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國——楚國和彭城國。東漢末年,曹操遷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稱徐州。
歷史上,徐州籍人士就出了11位開國皇帝,故徐州又有「千年龍飛地、一代帝王鄉」之譽。
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漢設彭城郡,東漢設彭城國、建都彭城。
東漢時,州名。轄郡、國五,縣六十二。治所郯縣,在今山東都城縣。漢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蘇邳縣東。三國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蘇徐州。轄境相當於今江蘇長江以北及山東南部地區。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徐州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直隸京師,後屬南京。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末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府廢,徐州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偽淮海省省會。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
1949年因江蘇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暫由山東省代管。
1953年1月徐州市正式劃歸江蘇省直轄。
⑤ 徐州市有多大,多少年歷史了
徐州市面積 :11258平方公里。有6000年歷史了。
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漢時屬楚國,東漢屬彭城國。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增添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屬歸德府。隸屬和轄領變化較頻。
明初徐州曾屬鳳陽府,直隸京師,後屬南直隸。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徐州府廢,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汪偽中華民國淮海省省會。
民國時期,徐州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八大城市之一。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省。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就是以徐州為中心展開的。
1949年因江蘇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暫由山東省代管,後劃回江蘇省,並同時成立徐州專區。
1955年4月14日,國務院為加強洪澤湖管理,將蕭縣、碭山劃給安徽宿州地區管轄。
1970年,徐州專區改稱徐州地區。
1983年,江蘇撤銷地區專員公署,實行市管縣的建制。
⑥ 徐州有多少年的歷史了現在人口達到多少了,
徐州具有六千多年的歷史了,早在六千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現在人口總數大約在900萬。
⑦ 徐州市是什麼級別城市
徐州是三級城市。
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
二線城市是非上述四個城市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一般認為是以下十個: 南京、杭州、天津、沈陽、武漢、成都、重慶、濟南、西安、烏魯木齊 。
三線城市是非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經濟較發達的較大城市,主要是除上述城市的各省省會(除拉薩、西寧、銀川、合肥等幾個經濟薄弱省會)和大連、青島、蘇州、無錫、常州、徐州、寧波、溫州、廈門、東莞、佛山等十幾個城市。
⑧ 有沒有徐州的歷史簡介
徐州古稱彭城,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帝堯時建大彭氏國。徐州有2600多年建城史,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當時「徐州」只是作為一個自然經濟區域的名稱,彭城邑成為這一區域的中心城市。
帝堯時彭祖建大彭氏國,彭城因而得名。夏商時期,大彭氏國很強盛,曾為五霸之一。大彭氏國的創始人彭祖活了800歲(按現今時間換算為130歲),是中國烹飪和氣功的創始人。彭祖在歷史上影響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備至,也被道家奉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飲食養生之道,對以後漢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彭城為宋邑,徐國國都、楚國國都。秦漢之際,西楚霸王項羽建都彭城。彭城還是西漢、東漢、三國時曹魏和西晉等三朝封國的國都,長達500多年。從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漢高祖劉邦則一統天下,開創了歷史上輝煌的漢王朝。西漢時期,彭城為劉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國——楚國和彭城國。東漢末年,曹操遷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稱徐州。
徐州又有「千年龍飛地、一代帝王鄉」之譽。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⑨ 徐州屬於哪個省份
徐州屬於江蘇省,是江蘇省下轄地級市,徐州位於江蘇省西北部、華北平原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山湖,西連蕭縣,東臨連雲港,南接宿遷,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隴海、京滬兩大鐵路干線在徐州交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 。
徐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原始社會末期,帝堯時彭祖建大彭氏國,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徐州歷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 ,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雲集中心。
(9)徐州有多少年建城歷史擴展閱讀:
中華民國時期,徐州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八大城市之一。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省。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就是以徐州為中心展開的。1949年因江蘇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暫由山東省代管,1953年劃回江蘇省,並同時成立徐州專區。
1955年4月14日,國務院為加強洪澤湖管理,將徐州蕭縣、碭山劃給安徽宿州地區管轄。1970年,徐州專區改稱徐州地區。1983年,江蘇撤銷地區專員公署,實行市管縣的建制。
截至2013年年底,徐州下轄5區3縣2市,分別是:鼓樓區,雲龍區,賈汪區,泉山區,銅山區,豐縣,沛縣,睢寧縣,邳州市,新沂市。
⑩ 徐州市的歷史
原始社會末期,帝堯時彭祖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徐州歷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3] ,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雲集中心,一直是淮海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6] 。徐州有超過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千年帝都,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說[7-8] 。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因其擁有大量文化遺產、名勝古跡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也被稱作「東方雅典」。
徐州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生息勞
清代徐州繁華圖
作。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春秋戰國時,彭城屬宋,後歸楚,秦統一後設彭城縣。
楚漢時,西楚霸王建都彭城。西漢時屬楚國,東漢屬彭城國。
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
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時設徐州,後改彭城增添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與彭城郡名稱多次互易,中後期為節度使駐地。
五代時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領7縣。
宋、元兩朝都置徐州,屬歸德府。隸屬和轄領變化
華燈初上故黃河
較頻。
明初徐州曾屬鳳陽府,直隸京師,後屬南直隸。
清初,徐州先後為江南省和江蘇省所屬直隸州,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為徐州府,轄領1州7縣。
民國初,徐州府廢,府地附郭銅山縣,後曾設徐海道,治所在銅山(徐州)。
日偽時由銅山縣析置徐州市,曾為汪偽中華民國淮海省省會。
民國時期,徐州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八大城市之一。[1]
徐州城建(54張)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屬江蘇省。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就是以徐州為中心展開的。
1949年因江蘇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暫由山東省代管,後劃回江蘇省,並同時成立徐州專區。[3]
1955年4月14日,國務院為加強洪澤湖管理,將蕭縣、碭山劃給安徽宿州地區管轄。
1970年,徐州專區改稱徐州地區。
1983年,江蘇撤銷地區專員公署,實行市管縣的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