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中國歷史經歷了多少次遷徙

中國歷史經歷了多少次遷徙

發布時間:2022-08-12 00:32:11

1.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大遷徙

在中國歷史上,一共有三次民族大遷徙,分別為:
一、永嘉之亂,晉室南遷,中原漢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晉末年,發生了八王之亂,晉朝的實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數民族趁機南下,侵佔了中原的腹地洛陽,這就是歷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亂華。中原漢族中王室貴族和富戶、大戶相繼南遷,以致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很多僑鄉。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兗州、南弘農、南新安指東晉南北朝時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僑鄉。
二、安史之亂,中原塗炭,河南、河北、陝西的漢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給唐王朝的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更為嚴重的是,此後中原地區陷入了長達百年的藩鎮割據的混亂狀態,相對和平的南方再次成為中原居民逃避戰火的首選之地。
從湖北荊州至湖南常德一帶,因移民而增加戶口十倍。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顯著增加,吳縣移民可能佔到全縣戶口的三分之一。由襄州沿漢水南下經郢、復至鄂,諸州戶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連移民路線都斑斑可考。
三、靖康之恥,天子蒙塵,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規模南遷。
關於這次他逃亡,很多明清小說、戲曲中都有記載。累計南下移民500萬,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漢民族南遷。 今東南各省,甚至遠至福建、廣東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較集中的地區是蘇南浙江一帶,更加密集的移民區則是從蘇州至寧波一帶,當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裡。

這次移民活動,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響巨大的「客家人」族群。金入主中原不久,蒙古崛起,繼續南下侵佔中原。中原人不斷南遷,河南十室九空,成了歷史上人口最少的時期。

2.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什麼人口大遷徙

無論什麼時候,中華民族對自己的來源都是充滿好奇的。

對於尋根溯源,中國人總是有特殊的感情,是家譜中最重要的部分。

要修譜,第一件事就是要搞清自己家族的源流。

中國人的家譜,就是一本本散落的家族源流史。

從古代到近代,中國一共有過六次大規模人口遷徙浪潮。

每一次的遷徙,都跟戰亂有關。

三藩之亂平息之後,清朝政府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應科舉。

一對夫婦,給水田三十畝,或旱地五十畝,有可作為丁壯勞力的兒子,再加撥四畝。每戶給銀十二兩,作為定居的置產費用。

於是移民蜂擁而至,那一次浩大的移民,被稱為''湖廣填四川''。

第六次,''闖關東''、''走西口''和''下南洋''

轉入近代,中國還有三波移民潮,人們習慣稱之為''闖關東''、''走西口''和''下南洋''。

跟''湖廣填四川''不同,這三次移民,都是民間自發的。

3. 中國歷史上的幾次大遷移是什麼

今天就與大家一起簡單回顧中國歷史上的六次人口大遷移,看看當年我們的家族祖先的遷徙軌跡。

第一次:西晉「永嘉之亂」時期

抗戰期間,僅在滇緬公路服務的華僑就多達3000人,其中三分之一犧牲在那裡。

中國歷史上這六次大規模人口遷移,對促進民族融合、調整人口分布、發展文化交流、推動經濟發展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對姓氏源流、譜志文化的發展影響巨大,也為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大遷徙

1、永嘉之亂

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主要有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五胡入據中原後,北方中原人流亡四方,死者不可勝數;晉室南渡建國,中原人士亦隨之南移,他們帶來先進的技術及資金,又使當時尚未得到充分開發的江南地區得到充足的勞動力。

此後,江南地區冶鐵、造紙、紡織、制瓷等技術也得到進一步發展。而建康(今南京)、京口、山陰、江陵、成都、廣州成為當時繁榮的都市。

2、安史之亂

在安史之亂後,北民南遷的狀況越來越明顯,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 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

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3、靖康之恥

靖康之變客觀上加強了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隨著金軍的兩次南侵,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家園被毀,廣大人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出現了歷史上又一次南遷的浪潮。靖康之變後,北方的經濟重心已然受到很大影響,加之無數難民遷至南方,必然導致經濟中心南移。

在經濟重心南移的同時,北方少數民族也不斷融入漢族的生活區域中,南北方民族的生產技術互相借鑒,生活習慣和民族文化也不斷融合。

總之,大量北方少數民族遷至南地不但補充了南方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增加了南方的軍事力量,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完成了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4)中國歷史經歷了多少次遷徙擴展閱讀:

永嘉以後,胡人盤據中原,他們在武力上是勝利者,但文化上卻被漢人同化。五胡的首領多傾慕中原文化,重用漢人,委以國政。如石勒用張賓,苻堅用王猛,北魏拓跋氏用崔浩、李安世,北周宇文氏用蘇綽等。

其中鮮卑建立的北魏,孝文帝更推行大規模的漢化運動,胡漢相互通婚,泯滅兩族界限。其後,胡化的漢人高歡,與漢化的胡人宇文泰更積極從事民族調和工作。

在南方,晉室定都建康(今南京)後,隨之南遷的中原大族,亦積極剿滅山越盜寇,開發江南,其中以廣州的發展最著名。自永嘉以後,南、北方皆出現民族融和,擴大中華民族的內涵;亦調和胡漢文化,漢族文化既吸納胡族文化的精粹,取長補短,下開隋唐文化。

南北文化調和:五胡入主中原前,因北方發展較早,且為全國政治、經濟重心所在,故北方文化遠高於南方,但南方自孫吳以來,人才輩出,漸進一步成一股具朝氣的新興文化。晉室南渡,中原人仕開始與南方孫吳人接觸,視華夏在江南得到發展繼續,並把中原文化帶到嶺南。

經南朝宋、齊、梁、陳四代的發展,南北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調和,從此,南方文化大幅發展,漸有凌駕北方之勢。然而,南北文化雖得到調和,但仍各自保存特質,如南人靈巧,北人剛直。

5. 中國歷史上五次大規模民族遷徙是哪五次

1、永嘉之亂,晉室南遷,中原漢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晉末年,發生了八王之亂,晉朝的實 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數民族趁機南下,侵佔了中原的腹地洛陽,這就是歷史上有 名的五胡亂華。中原漢族中王室貴族和富 戶、大戶相繼南遷,以致長江中下游地區 出現了很多僑鄉。如:南司州、南徐州、南 兗州、南弘農、南新安指的是東晉南北朝 時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僑鄉。

2、安史之亂,中原塗炭河南、河北、陝西漢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給唐王朝的社會 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更為嚴重的是,此後 中原地區陷入了長達百年的藩鎮割據的混 亂狀態,相對和平的南方再次成為中原居民逃避戰火的首選之地。

3、靖康之恥,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規模南遷

關於這次大逃亡,很多明清小說、戲 曲中都有記載。累計南下移民500萬,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漢民族南遷。今東南各省,甚 至遠至福建、廣東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較集中的地區是蘇南浙江一帶。這次 移民活動,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響巨大的 「客家人」族群。

4、明初洪洞大槐樹移民 從山西南部向中原地區大規模移民

有宋以來到明初,華北平原經數百年 戰亂,澇蝗疫之災也超過了任何一個朝 代,人口大量亡徙。禍不單行,1350年蒙 古高原和華北平原陷入一場空前的鼠疫之 中,華北平原人口進一步損失。明王朝驅 逐韃虜,恢復中華,朱元璋決定從山西移 民填充華北平原,其中移民河南93萬人,移民山東121萬人,移民河北41萬人。今天河 南、河北、山東有很多人都以洪洞大槐樹 為祖居地的,這不僅是人們的代代口口相 傳,也見之於家譜、史冊。

5、粵、閩等沿海居民的下南洋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當今 東盟10國在內的廣大區域。中國歷代封建 王朝的末年,不堪戰亂的普通百姓和權力 失落的前朝貴族紛紛移居海外。由於地緣 上的毗鄰關系,東南亞成為中國移民的遷 徙地和避難所。因此這種遷徙歷史上稱為 「下南洋」。但真正意義上的下南洋是從 明末清初開始的,到清朝末年達到高潮。 到1905年,海外華僑總數已達700萬人。 直至近代,都有中國人移居東南亞。 下南洋的流民,來自全國大部分省區,但 福建、廣東人佔95%以上。

(5)中國歷史經歷了多少次遷徙擴展閱讀:

建國後,有幾次大的遷徙活動:

1、生產建設兵團:成立新疆生產建 設兵團,又有10萬來自上海的知識青年和 魯、豫、贛、蜀等省的農民加入兵團,1974 年該兵團人口總數達226萬,約佔新疆總人 口的1/5,佔新疆漢族人口的2/5。黑龍江生 產建設兵團,當年有10萬轉業官兵,還接收 了本省和京、津、滬、杭各城市知青50萬人。 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吸納了20多萬名來自 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自治區內城市 的知識青年。雖然後來很多知青返城,但也 留下了不少人。

2、「三線」建設:如果從衛星上俯 瞰,三線地區是甘肅烏鞘嶺以東、京廣鐵 路以西、山西雁門關以南、廣東韶關以北的 廣大山區腹地,16年中,國家在屬於三線地 區的13個省、區投入巨資,吸納400萬工人、 幹部、知識分子等,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 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

3、改革開放以來的勞動大軍奔往東 南沿海和農民工進城。報道說,有一億多 農民工,在城鄉間往返、流動,現在有多少 已經定居,還沒有準確的數字,但恐怕這是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運動了。

6.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大遷徙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

1、闖關東

19世紀,黃河下游災難頻發,成千上萬逃荒的農民為了生存,冒險進入東北,這成為「闖關東」的開始。1860年,沙俄侵入東北,清政府被迫開禁放墾以增強防衛,河北、山東等地的農民大量湧入東北墾荒。到1931年,闖關東的山東人就已達1000多萬。

2、走西口

走西口的主要是河北、陝西、山西人,而山西人所佔的比例最高。清代以來,土地貧瘠加上天災不斷,使得成千上萬的晉北貧民與商人背井離鄉。他們或向西遷移,經殺虎口進入蒙古,或向東進發,過大同後經張家口進入蒙古。

走西口直接導致晉文化傳播到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使得當地單一的游牧文化變成了農耕並舉的多元文化。

3、下南洋

鴉片戰爭後,近代中國人下南洋則是為了改變個人或家族的命運。當時英荷殖民統治下的南洋諸國為吸引華工,推出了優惠政策,比如給移民免費土地、臨時住所、交通工具,甚至免費的食物,許多中國人,尤其是華南各省的老百姓,或拖家帶口,或單身一人,滿懷著希望與夢想來到南洋。

(6)中國歷史經歷了多少次遷徙擴展閱讀:

皇帝管制小民的其中一大法,是限制他們的行動自由,這當然不是把全國的百姓都關進監獄,而是讓他們生活在有限的范圍之內,禁止其隨便遷徙早在夏朝,中央政府就把全國分為九州,著手統計人口和土地。

商朝設有分管統計人口的官吏「司民」。到了周朝,百姓開始有了戶ロ。周朝每年都通過比、間、族、黨、州、鄉,遂各級組織調查人口的增減,然後層層上報給中央負責管理戶口的司民。

三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叫做「大比」。屆時,司民將天下戶口報給司寇,司寇再上報天子,天子接受戶口冊時要舉行隆重的儀式,五拜而受之,然後交天府內史保存。

秦統一六國後,進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人口調查。這說明,自遠古時代,國君就十分重視掌握全國的人口情況,而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牢牢控制人民。人口調査對於國君或諸侯進行軍事征伐、徵收賦稅、佔有和分配俘虜與奴隸、追查逃亡以及殺人殉葬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秦朝在人口調查的基礎上,制定了嚴格而詳細的戶籍制度,以後各個朝代,無不重視對戶籍的管理,其制度也越來越周密完備。

從這種針對某一地區的禁令可以看出,內地大部分地區的百姓已經遵守法紀,沒有祖父母、父母尚在就分家他居的現象。

宋哲宗趙煦也效仿他的老祖宗,下令:同一個高祖父的子孫不得分家。皇帝們採取又賞又罰的手段,使百姓不敢或不願分家別居,不分家別居,就不會擅離故土。皇帝禁止百姓遷徙,除了考慮到農業生產和稅賦以外,主要是為了防止外流的百姓聚眾造反。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經歷了多少次遷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