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沒有貞觀之治歷史將如何發展

沒有貞觀之治歷史將如何發展

發布時間:2022-08-12 00:35:43

『壹』 唐朝"貞觀之治"時社會局面的情況是怎樣

一、社會秩序空前安定。

貞觀王朝的社會秩序好得令人難以置信,是真個囊共槐棧В啦皇耙擰A?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六三二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准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明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少之又少,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鋌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史書記載:
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這就是封建史家所描繪的「貞觀之治」。貞觀時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過著安居樂業、富足美好的生活。這是一幅多麼動人的社會圖畫啊!事實真的這樣么?有一點,但被誇大了。在貞觀時期,農民生活還是很苦的。隋煬帝時,人民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殘肢體,稱之為福手」、「福足」,貞觀時期,這種「遺風猶存』」。它說明了在封建社會的治世,人民的負擔依然沉重,生活很艱苦。唐朝,尤其是李世民,被歷代歷史學學家誇大美化了。貞觀時期比亂事當然好,也比一般的和平時期強,但遠沒有現在通常吹捧的那樣美好。

二、開放的國界。

唐帝國是當時世界最為文明強盛的國家,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就象今天的美國紐約一樣。那時的唐帝國是世界各國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各國的傑才俊士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往唐帝國跑。來自世界各國的外交使節,在看到唐帝國的高度繁榮和文明之後,自己的國家在他們心中和沒有開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於是就不想回國,千方百計地要留下。中國高度發展的文化,使來到中國的各國人民,大多數以成中國人為榮(這使人想起今日美國的綠卡)。不僅首都長安,全國各地都有來自國外的「僑民」在當地定居,尤其是新興的商業城市,僅廣州一城的西洋僑民就有二十萬人以上。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王朝,外國人入境和中國人出境並沒有太嚴格的限制,即不擔心中國人出去後忘本忘祖;也不擔心外國人進來後喧賓奪主。僅這一點就說明貞觀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國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強的土地,不擔心外來文化把自己淹沒。貞觀王朝的國民素質是如此之高,對外國僑民既不歧視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來主義」,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國民氣度和王者風范。外國人在中國就象中國人在自己家裡一樣,享有和中國人一樣的公民權力,不但可以發財致富,還可以從政當官。來自阿拉伯帝國和日本的僑民就有不少在中國擔任官職的,有的還擔任部長級高級官員。

唐帝國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還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的官派的公費留學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民間自費留學生則遠遠超過此數。這些日本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在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運動 ――「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國化運動,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飾風俗,全部仿效當時的貞觀王朝,使處於原始部落狀態的日本民族平空躍進了一千。

一千二百年後,日本帝國進行了第二次現代化運動,全方位地接受西洋文化,使自己再度平空躍進幾百年,並把昔日的老師踩在腳下,在老師的「庭院」里製造了兩次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日本民族並不高明,它只是善於學習而已。這個步子比別人慢半拍的民族有一個最大的優點――落後但不固執。當外來文明入侵時,它總是虛懷若谷地主動接受比本民族先進的文化,用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接受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使自己快速躍進到先進民族的行列。

一個民族落後並不可怕,固執才是最可怕的!

三、唯一沒有貪污的王朝。

中國官場的貪污病菌是無孔不入的,以至占絕大多數的國人都認定貪污是人類社會的不治之症,只要是有「官」的地方就避免不了貪污。當從英美等國歸來的留學生向他們的親朋好友陳述這些國家基本上消滅了貪污時,沒有幾個人不認為他是在胡說八道。其實,貪污並不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地球上就有不少文明程度較高的國 家基本上消滅了貪污。不僅是美利堅和英吉利等現代化強國,就連主要由中國人組成的新加坡也基本上消滅了貪污。

這里所說的基本上消滅了貪污並不是說完全杜絕了貪污現象,而是指貪污行為在整個官場中屬極個別的現象,且貪污的數額不大(一年的貪污額一般不會超過此人一年的薪水),持續的時間也不會很長(連續作案三年以上的少之又少),都會很快敗露且受到毫不留情的嚴懲。柯林頓事件是美國政治上的最大丑聞,可一位中國人說:我國的一個村長也比柯林頓要風流好多倍,美國總統真是當得太窩囊了……

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貪污的王朝,這也許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稱導的政績。在李世民統治下的中國,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分,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尢為可貴的是:李世民並沒有用殘酷的刑罰來檠告貪污,主要是以身示範和制定一套盡可能科學的政治體制來預防貪污。在一個精明自律的統治者面前,官吏貪污的動機很小,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明王朝的朱元璋對貪污的處罰最為嚴酷,貪官一律處以剝皮的慘刑,可明王朝的貪官之多在歷史上仍屬罕見。可見防範貪污主要取決於一套科學修明的政治體制,光靠事後的打擊只能取效於一時,不能從根子上鏟除貪污賴以滋生的社會土壤。

四、分權制度的初步嘗試。

中國封建體制的主要特徵是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馬首是瞻。這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極大地限制了國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和靈活性,且極易釀成暴政。

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徵――分權原則。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詔書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只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運用於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中國歷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個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擁有如此傑出智慧和胸襟(美國的開國皇帝華盛頓有點象他的學生)。

『貳』 「貞觀之治」的歷史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出自《易·系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
唐初,由於隋煬帝造成的大亂,隋朝留下了破壞嚴重、民生凋敝的局面。北周「留給」隋朝690萬戶(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久等人的考證),而且沒有大的戰亂,而隋煬帝造成天下大亂,人口銳減,隋朝「留給」唐朝200餘萬戶(按《通典》記載杜正倫奏,經隋煬帝的消耗以及造成的大亂,到了唐初武德年間僅200餘萬戶。) ,以及內外眾多強敵、破壞空前嚴重的爛攤子。李淵李世民統一中原與南方,為貞觀之治創造了條件。
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大隋的興亡,農民戰爭瓦解隋朝的過程,認識到了農民階級對君主專制統治穩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吸取隋亡教訓,糾正前朝之弊端,調整統治政策,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
唐太宗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舊臣,曾議請謀殺太宗;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勵臣下直諫,魏徵前後諫事二百餘件,直陳其過,太宗多克己接納,或擇善而從。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鏡矣。

『叄』 歷史題: 1.分析「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及其表現。2.探討唐太宗再推動封建社會發展中的歷史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史上一位著名的封建帝王。他統冶期間,政治清明,凝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被封建史家譽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在隋末農民起義的影響下出現的,唐太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唐太宗接受隋亡教訓,認為「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他重視農業生產,減輕賦稅徭役,讓農民有較多時間從事生產,他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加強中央對地主的監督,他重視對人才的網羅和使用,並重視科舉制度;他還下令房玄齡等完成唐律的制定工作;他還善於納諫。

『肆』 什麼是「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的局面是怎麼形成的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唐太宗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訓;唐太宗注意戒奢從簡;他任用賢才,重視納諫;在經濟上,唐太宗實行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的政策,使唐朝社會出現了繁榮景象;沿用隋朝的科舉制。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國能力,素為世人稱頌,亦常被後人贊之為「千古第一明君」。他十六歲應募從軍,十八歲助父起事,後率唐軍東征西討,終至全國統一。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他成功發動「玄武門事變」後被立為太子,兩個月後即帝位,史稱唐太宗,次年改年號為貞觀。

李世民在位(公元626-649年)期間,吸取隋亡的教訓,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民族等諸多方面,實行了一系列的開明政策,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思想的恢復和發展,使人民生活逐漸安定,國力不斷增強。

因而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被後世稱為「貞觀之治」的繁榮興旺局面,為後來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奠定雄厚堅實的基礎。

(4)沒有貞觀之治歷史將如何發展擴展閱讀:

【重要措施】

(一)政治

1.繼承並完善三省六部制,分權行政: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

2.整飭吏治,選賢任能,知人善用,從諫如流,重用魏徵等諍臣。

3.輕刑訂律:重視法治,同時讓臣下按寬簡原則修訂法律,制定《貞觀律》,減輕刑罰。

(二)軍事

1.繼承並大力推行府兵制: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沖府。

2.平定四夷,版圖空前遼闊:攻滅突厥汗國、吐谷渾汗國、高昌、焉耆、龜茲等西域諸國、薛延陀汗國,並且將漠南、漠北、西域、青海納入唐朝的統治之下,還打敗高句麗、吐蕃,吐蕃稱臣於唐朝。

加上太宗能尊重外族風俗,並設置都護府制度,四方服悅,太宗則被周邊諸族尊為「天可汗」,並築「朝天可汗道」,向唐室進貢,即使包括回紇在內的漠北諸部也每年向唐朝繳納貂皮作為賦稅。唐太宗成為東方世界的國際盟主,國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

『伍』 貞觀之治的影響

影響:
1.奠定國基(對當世影響)
貞觀年間,太宗的各項善政,使官吏廉能,社會安定,人民豐衣足食,解決溫飽,經濟發展迅速,造成中興局面,奠定了唐代274年的基業。
2.確立制度(對後世影響)
貞觀年間,經太宗的苦心經營,延續了隋代的多種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常平倉制等,堪稱完備,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3.政風沿襲(對後世影響)
太宗施政有方,選賢問廉能,克己納諫,成為一種良好的政治風氣。歷代有為的治國者,皆追慕「貞觀政風」而力圖仿效。
4.用人唯才(對當世影響)
太宗用人唯才,不問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胄,科舉代門第,逐漸改變了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門第的風氣,世家豪族輪流掌政的惡習,廣開平民高仕的機會,清除舊社會的觀念,緩和了社會矛盾。
以民為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則;鐵面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為古代集權治世最好的榜樣。使唐朝在當時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不足
貞觀時期的初唐處於帝國的上升階段,貞觀之治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唐太宗本人施政的問題上。
按照儒家經典教義來改造皇帝,自王莽死於亂刃之中以後,就成了儒家知識分子們退而求其次的理想。明君唐太宗,正是這種理想的產物。這種改造與被改造,其實是從玄武門事變後開始的。事變後的太宗急於獲得社會輿論的認可,自然就和懷有「內聖外王」理想的儒家知識分子們一拍即合。這種結合,一開始就有著形式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徵。
在貞觀年間漫長的進諫與納諫游戲中,唐太宗與他的臣僚們正變得越來越形式主義。大臣們極力想要壓抑太宗的私慾,將他納入「內聖外王」的正確軌道,所以頻繁進諫。太宗則幾乎逢諫必納,對進諫者無不大加賞賜,但在行動上卻幾乎沒有什麼改觀:獎賞過諫臣之後,想去游獵仍然會去;想修築新的別宮仍然會修。所以,改造唐太宗的活動,最終演變成了單純的進諫和納諫活動,而且完全流於形式主義。
貞觀八年,一個小官僚皇甫德參進諫說:「陛下往日修築洛陽宮,耗費民力;收取地租,則過分征斂;民間女子都喜歡梳高髻,也是向宮里學的。」太宗聽後大怒:「這個皇甫德參,是不是國家不徵用一個勞動力,一斗地租都不收取,然後朕的宮女們都剃著光頭,他才滿意?」至於他對著長孫皇後說要找機會殺了魏徵這個「田舍漢」,自然更有名。也正是在這一年,魏徵敏感地覺察出了太宗心理上的微妙變化,他直言不諱地說道:「陛下如今不再喜歡直言了。雖然還勉強接受,但早已沒有了往日的豁達。」同樣是在這段時間,魏徵開始以自己的「目疾」為借口,屢屢「求為散官」。
貞觀十三年(639年),魏徵有一篇系統批評貞觀之治走下坡路的奏章,後人題為《十漸不克終疏》,其中說道:「頃年以來,意在奢縱,忽忘卑儉,輕用人力。」「頃年以來,疲於徭役,關中之人,勞弊尤甚。」還揭露唐太宗說過「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在用人方面,「近歲以來,由心好惡,或眾善舉而用之,或一人毀而棄之;或積年任而信之,或一朝疑而遠之……」
魏徵所說是貞觀中期的情況,魏徵之後,這樣正直的聲音就少多了。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充容徐氏上疏批評時政:「頃年以來,力役兼總,東有遼海之軍,西有昆丘之役,士馬疲於甲胄,舟車倦於轉輸」等等。這些批評的存在,是全面了解貞觀時代的重要參考。

『陸』 如果歷史上沒有出現李世民,中國的歷史會有什麼樣的發展

我覺得中國的歷史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就是唐朝可能需要經歷很多年,才會像李世民在的時候那麼的繁華,其次就是我想唐朝的歷史會出現很多空白的地方,比如說不會再有貞觀之治,最後就是武則天可能也不會存在了,唐朝會跟普通的朝代一樣,10分的平凡。

『柒』 貞觀之治的歷史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隋朝的興亡,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他像孟子一樣,把人民和君主的關系比作水與舟,認識到「水則載舟,亦則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舊臣,曾議請謀殺太宗;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勵臣下直諫,魏徵前後諫事二百餘件,直陳其過,太宗多克己接納,或擇善而從。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鏡矣。」
太宗在經濟上特別關注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人民衣食有餘,安居樂業。在文化方面,則大力獎勵學術,組織文士大修諸經正義和史籍;在長安設國子監,鼓勵四方君長遣子弟到來留學。此外,太宗又屢次對外用兵,經略四方,平東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麗、聯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國威遠播四方。太宗則被西北諸國尊為「天可汗」,成為當時東方世界的國際盟主。
總之,在太宗執政的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治世,史稱「貞觀之治」。
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諍臣;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觀」,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捌』 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開創貞觀之治的貞觀之治對後世有何影響

李世民是大唐開國皇帝李淵的次子,在建立大唐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最終他也是憑借著自己的能力和威望,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誅殺了太子李建成,入了宮,逼得李淵退了位,自己做了皇帝,也就是唐太宗。雖然他上位的手段比較可恥,但他的確是一個好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休養生息,開創「貞觀之治」。那麼,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開創貞觀之治的?第一,離不開李世民的英明神武。第二,任人唯賢。第三,構建多民族統一國家。第四,內部的政治穩定。

第一

貞觀年間,經太宗的苦心經營,延續了隋代的多種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常平倉制等,堪稱完備,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第二

太宗施政有方,選賢問廉能,克己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為古代集權治世最好的榜樣。歷代有為的治國者,皆追慕「貞觀政風」而力圖仿效。

閱讀全文

與沒有貞觀之治歷史將如何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