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三集:如何看待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
詔令赦免除殊死刑以外的所有囚犯。十六日評定征伐的戰功,依功績大小對將士們封爵增邑。九月,大司馬曹休與東吳大將陸遜在石亭開戰,魏軍敗北
㈡ 如何看待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性成就(鐵血網)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建國之初,中國政府成功地在佔全國農業人口總數90%以上的地區完成了土地改革,三億農民分得了約4700萬公頃的土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1953年至1957年,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巨大成就: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達8.9%以上;建立起一批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沒有的基礎工業,包括飛機和汽車製造業、重型和精密儀器製造業、發電設備製造業、冶金和礦山設備製造業以及高級合金鋼和有色金屬冶煉等。1957年到1966年,是中國開展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3倍,國民收入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8%;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都有幾倍乃至十幾倍的增長;農業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大規模展開。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1968年,我國自行設計的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並順利返回地面。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訪華(1979年中美建交)。1976年,粉碎「四人幫」,結束了中國的10年動亂。1977年,恢復高考。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揭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1978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1981年,葛洲壩工程大江截流勝利合攏。1982年,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1983年,中國第一台巨型計算機誕生。 1984年,建國後首次參加第二十三屆奧運會,取得了優異的成績。1985年,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建成。1986年,實施「863」計劃。1988年,中國核潛艇發射水下火箭。1989年,中蘇關系正常化。1994年,長江三峽工程正式開工。世界矚目的三峽大壩橫斷長江,縛住蒼龍。現在三峽工程已經順利實現蓄水、通航、發電的奮斗目標,其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日益顯現。1997年,香港順利回歸祖國。1999年,澳門順利回歸祖國。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快了我國的對外開放,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使之國際化。 2003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安然著陸,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2004年,第28屆奧運會上我國體育健兒取得優異成績。我國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上實現了小康水平。中國GDP13年跨越10個萬億元台階,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2005年,成功發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青藏鐵路建成運行,實現了在「世界屋脊」通火車的世紀夢想。全面取消農業稅,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化。2006年,我國國家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位,進出口總額升至世界第三位,高技術產業躍居世界第三位,發明專利申請量居世界第四位。2007年,「嫦娥一號」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2008年,我國成功舉辦第29屆奧運會,展示了中國綜合國力。「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並實現太空行走。
望採納
㈢ 如何看待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決定性成就。這個重大決定性成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的數據來體現。
六年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減少到2018年底的1660萬,累計減少貧困人口8239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1.7%,減少了將近9個百分點。建檔立卡貧困村從12.8萬個減少到2.6萬個,有10萬個貧困村已經脫貧退出了。
全國832個貧困縣已經有153個宣布摘帽,2018年預計還有280個左右要脫貧退出。之所以說是預計,是因為現在各省正在按照中央的要求,對這些計劃退出的貧困縣進行檢查、驗收,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宣布。
應該說,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的成績是巨大的。2018年是脫貧攻堅三年行動的開局之年,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去年共減少貧困人口1386萬人,貧困發生率也比2017年下降了1.43個百分點,連續6年超額完成千萬以上減貧任務。
2018年脫貧攻堅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開局良好。二是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步伐加快。三是精準扶貧舉措落地落實。四是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強力推進。五是脫貧攻堅投入保障更加有力。六是作風建設和幹部培訓取得明顯成效。七是考核監督進一步完善。
(3)如何看待黨的十八以來的歷史性成就擴展閱讀: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選舉產生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通過關於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關於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後,24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勝利閉幕。
大會號召,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銳意進取,埋頭苦幹。
為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三大歷史任務,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繼續奮斗。
㈣ 如何理解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全方位、開創性的歷史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歷史性成就,主要表現十個方面,( )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思想( )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強軍興軍開創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進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開,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
㈤ 如何看待中國共產黨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偉大歷程
首先,我們要知道這個偉大歷史貢獻,就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28年浴血奮戰,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偉大歷史貢獻的意義在於,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其次,這個偉大歷史貢獻,就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消滅一切剝削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這一偉大歷史貢獻的意義在於,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中國發展富強、中國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
最後,這個偉大歷史貢獻,就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極大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這一偉大歷史貢獻的意義在於,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㈥ 如何看待十八大以來 歷史性成就 進行的變革
像打地鼠,缺乏制度創新。
㈦ 如何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十九大報告在系統總結過去五年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礎上,對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作了充分肯定,強調「五年來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五年來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這一重大政治判斷,高度凝練地概括了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巨大變化的歷史定位。
成就和變革是密不可分、有機統一的,成就包括和促進了歷史性變革,歷史性變革是成就的一部分,是成就的碩果和結晶。十九大報告之所以特別強調五年來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是因為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不僅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更重要的是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這些歷史性變革對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非常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深入理解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要著重把握「歷史性」「深層次」「根本性」這3個關鍵詞。
一是「歷史性」。這主要是從歷史維度來評價五年來發生的變革。有3個歷史維度,即改革開放30多年的進程,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的進程,中華民族近代以來170多年的進程。從近代以來中華民族170多年的進程看,中華民族進入了歷史上少見的巨變時期,經歷了從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的偉大飛躍。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改革開放,是這一歷史進程中的幾個標志性變革。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變革,是這一歷史進程中又一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變革。這一歷史性變革,其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非同尋常,變革的主動性、針對性、創造性也更加明顯,對於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持續走向繁榮的良好態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決定性意義,在中華民族整個發展史上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從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的進程來看,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這一變革,深刻改變了中華民族發展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社會性質,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可以說是開天闢地、前所未有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變革,對於鞏固堅持和完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保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意義極其重大。從改革開放30多年進程看,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了新的偉大革命,勇於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華民族走上了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變革,從理論、實踐、制度上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課題,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史、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都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二是「深層次」。這主要指變革的深度。十九大報告指出,「五年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這段話內涵十分豐富,思想十分深刻。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從指導思想、理念思路、方針政策,到體制機制、社會氛圍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具體來講,一是黨的領導得到全面加強,黨的領導被忽視、淡化、削弱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二是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發展觀不正確、發展方式粗放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三是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阻礙發展活力和社會活力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四是堅定不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司法不公問題嚴重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五是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社會思想輿論環境中的混亂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六是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七是堅定不移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軍隊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八是堅定不移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我國在國際力量對比中面臨的不利狀況得到明顯改變;九是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管黨治黨「寬松軟」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這九個方面的變革,力度之大、范圍之廣、效果之顯著、影響之深遠,在黨的歷史上、新中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全黨全社會高度認可、感同身受。
三是「根本性」。這主要指對未來發展的影響。比如,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科學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並且要根據新的實踐對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統一戰線、外交、黨的建設等各方面作出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這為我們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_指南。又比如,五年來,我們黨全面深化改革,推出了1600多項改革舉措,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領域的體制機制逐步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這為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特別是五年來我們勇於面對黨面臨的重大風險考驗和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以頑強的意志品質正風肅紀、反腐懲惡,消除了黨和國家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顯著增強,黨的團結統一更加鞏固,黨群關系明顯改善,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煥發出新的強大生機活力,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這些歷史性變革,都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未來的發展具有方向性、全局性、規定性、長遠性的影響。
來源:《共產黨員·下》2017年11期
㈧ 集:如何看待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
太和元年 (227年)正月,西平郡麴英反叛,連殺臨羌令、西都長等地方官員,於是明帝派遣將軍郝邵、鹿磐率兵平定叛亂,斬殺了麴英。二月五日,明帝親往耕種,以示重農。十五
㈨ 03:如何看待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性成就和歷
吹盡黃沙始到金——如何看待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 ---
黨的十九大對黨和國家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作出了清醒判斷和深入分析,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