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報紙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報紙從誕生到今天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歷史,公元前60年,古羅馬政治家愷撒把羅馬市以及國家。發生的事件書寫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漢代的邸報是中國最早的報紙。
中國印世界第一份報紙——天寶四年(公元745年)1582年,約明朝末年時在北京有第一份私人出版的報紙
第一份官方報紙———《北洋官報》(1902年,天津設立總局全國發行)
第一份中文商業報紙———《香港中外新報》(1858年,香港)
第一份商業性報紙———《香港船頭貨價紙》(1857年,香港)
第一份我國境內出版的中文報刊———《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1833,廣州)
第一份英文報紙———廣州記錄報(廣東記事報)(1827年,廣州—英文)
第一份國內現代報紙(也是第一份外文報刊)———《蜜蜂華報》(1822年,澳門—葡萄牙文)
第一份近代華文報刊(也是第一份宗教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1815年,新加坡)
㈡ 百度網站已有多久的 歷史了
這個人,名叫李彥宏,典型的「海歸」,1999年從矽谷回國創業。這個公司叫網路,一家做搜索引擎的典型網路技術型公司,「網路」兩個字取自辛棄疾的「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李彥宏是網路公司總裁。
--------------------------------------------------------------------------------------------------
http://www.lndz.com/index/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55
國內搜索引擎介紹---網路
網路公司(Bai.com,Inc) 於1999年底成立於美國矽谷。2000年1月,網路公司在中國成立了她的全資子公司網路網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隨後於同年10月成立了深圳分公司,2001年6月又在上海成立了上海辦事處。
網路是國內最大的商業化全文搜索引擎,占國內80%的市場份額。其功能完備,搜索精度高,除資料庫的規模及部分特殊搜索功能外,其他方面可與當前的搜索引擎業界領軍人物Google相媲美,在中文搜索支持方面有些地方甚至超過了Google,是目前國內技術水平最高的搜索引擎。為包括搜狐、雅虎中國、Tom.com、21CN、廣州視窗等搜索引擎,以及中央電視台、外經貿部等機構提供後台數據搜索支持。
網路目前主要提供中文(簡/繁體)網頁搜索服務。如無限定,默認以關鍵詞精確匹配方式搜索。支持「-」號、「.」號、「|」號及 「link:」等特殊搜索命令。此外還提供關鍵詞分類搜索,即將常用關鍵詞進行組合分類,方便用戶直接查找有關資料(網路現已去掉了關鍵詞分類搜索)。在搜索結果頁面,網路還設置了關聯搜索功能,方便訪問者查詢與輸入關鍵詞有關的其他方面的信息。提供「網路快照」查詢。其他搜索功能包括新聞搜索、網站網址鏈接、MP3搜索、圖片搜索、Flash搜索等。
2001年9月,網路推出了類似Overture的「競價排名服務」,市場反應強烈。目前已有Lycos中國、263、 Tom .com、 21CN、163.net、上海熱線、廣州視窗、福建在線、等門戶網站加入了網路競價排名陣營。 網路登陸入:http://www..com/pfi/index.html
網路歷史
這個人,名叫李彥宏,典型的「海歸」,1999年從矽谷回國創業。這個公司叫網路,一家做搜索引擎的典型網路技術型公司,「網路」兩個字取自辛棄疾的「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李彥宏是網路公司總裁。
■李彥宏不平凡—— 他在著名搜索引擎google、infoseek、yahoo在網路世界如日中天的時候,逆風飛揚,回到中國來搞中國人自己的搜索引擎;他和IT界頭號人物比爾·蓋茨、邁克·戴爾一樣,放棄了唾手可及的「洋博士」學位,輟學經商,一舉成功;他在2000年6月互聯網的寒冬里,不但一舉拿下新浪、搜狐、網易、TOM的技術委託大單,而且第二次融資1000萬美金成功。他回國不到2年,僅憑一個不到百人的公司家底,奪得「2002中國十大IT風雲人物」的桂冠。他創建的網路引擎,三年成名,在中國已經堪與google比肩,在某些指標方面甚至超過google,被國際網路界譽為奇跡。網路的日訪問量,現在已經躋身中國網站「四強」。
■Google情未了! 2003年6月4日下午4:30,網路總裁李彥宏和市場總監畢勝在苦等一個結果。從創建網路到融資1000萬美元,從賣技術給新浪挖到第一桶金,到搞自己的獨立搜索網站,從8個人的草台班創業到100人的「閃電計劃」,李彥宏等的就是一個結果——是網路好還是Google好?自從2000年Google推出中文版後,「上帝」像暖風般吹醉了中國人,對「上帝」贊不絕口的,首先就是那些記者和編輯,像劉韌、方興東這樣的「名記」,幾乎逢人便要說「今天你GoGo了沒有?」據說後來方興東突然不用Google了,原因是,他突然發現,他大名鼎鼎的「方興東」三個字居然在 Google上搜不出結果。李彥宏要用網路與Google比,「聰明人」一看就覺得是拿雞蛋與石頭比。可李彥宏不這樣看,他認為網路成「金」了。自2002年年底「閃電計劃」結束後,他就要求公司的人「絕對不要再用Google,網路已經不比Google差!」遇見道上的朋友,李彥宏不好「赤化」別人,就由市場總監畢勝「代嘮」: 「網路已經不比Google差!」據說被他們「赤化」的朋友,沒有一個認為上當受騙,比較中肯的評價認為,「在中文領域,網路和Google一樣好用了!」。 由中國電腦教育報舉辦的「Google Vs Bai——兩大搜索引擎對決搜索之巔」萬人公測,在2003年6月4日下午16�30結束,共計持續一周時間。在參加評測的10�015名普通用戶中,約55%的人選擇了「Bai比Goolge好」,10%的人選擇了「Bai、Goolge差不多」,35%的人選擇了「Google比 Bai好」。有「謠言」說,這次「萬人公測」有網路幕後公關的影子;有「觀察家」疑神疑鬼。6月5日的《京華時報》報道:萬人公開評測,網路超越Google;同一天,發行量很大的《北京青年報》載文說:網路成為中文第一搜索門戶,網路殺進中文網站「四強」,緊跟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之後。記者們喜歡筆下生花是常有的事,坊間總有人「公正」地懷疑某事件的「幕後」,本不奇怪。三年苦練,網路今日能夠被媒體拿來與Google說事,本來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李彥宏心中有一段Google情未了。1998年4月,他與Infoseek技術總監威廉·張一起去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參加國際互連網大會,與會的就有 Google的兩位年輕的創始人。那次會議的來賓有二分之一與搜索引擎有關,李彥宏當時正在Infoseek做技術主管,大家對他好奇心很重,要求與他交流技術的人士一個又一個。於是,他們臨時搞了個小型聚會,也就在會議的留言板上把自己的姓名和聚會地點留下,就來了100多人,那個時候,完全就像「西部淘金」。兩位創始人向他提出了很多技術問題,他也毫無保留地貢獻了自己的研究心得。沒想到,就這么三四年,這兩個傢伙的Google像引擎殺手一樣,相繼把Infoseek、Yahoo砍於馬下。李彥宏在矽谷的時候就憋著一股勁,別的國家你摧城掠地也罷,在中國,我李彥宏是要與你血戰到底的。李彥宏心中有一段Google情未了。2002年春節後,李彥宏開始隱約感覺到中文搜索引擎的市場已經開始成熟,而更叫他開始擔心的是Google在中國網民中的口碑越來越好。一種壓力開始令李彥宏不安——一方面是網路占據著中國市場80%的份額,另外一方面Google已經在國際上成為最主流的搜索引擎。網路如何抵禦Google對中國本土的進攻?這些問題無時不在刺激著他的每一根神經。 李彥宏感覺到與Google的決戰就在眼前。網路必須在技術上超越Google。 2002年三月,以雷鳴為首的技術突擊隊成立,李彥宏給這次秘密技術行動命名為「閃電計劃」。
■《網路傳奇》之二——網路「閃電」 1999年聖誕節那天,當所有東方的、西方的窮人和富人在家祈禱上帝的時候,李彥宏卻穿雲破霧要回中國去,很顯然,這一天,飛機上的李彥宏比地球上的大多數人離上帝更近。 8年前,他去美國的時候,也是聖誕節。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故意,李彥宏事業中最關鍵的兩天,都和上帝在一起。而這一回,他要回國乾的搜索引擎業務,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被西方網民稱為「上帝」的Google。 他決計要成為挑戰「上帝」的人。網路公司真正開張是2000年3月份,除了財務、出納、行政外全是技術人員,李彥宏和徐勇兼做Sales,專職的技術人員有5人,其他都是來兼職的北大、清華的學生。不是不想多招幾個技術人員,李彥宏感嘆,國內真正懂搜索引擎技術的人才太少,只好一邊干,一邊培養。李彥宏的新公司選在北大資源樓。這個地方緊鄰北大,和中關村隔四環相望,非常適合技術創業。他這套選址的技術是從矽谷學來的,矽谷的很多IT創業公司就環繞斯坦福大學辦公,老師和學生兼職起來方便。早期的矽谷創業公司,誇張點說,「是踩在特曼教授和他學生的肩膀上發展起來的!」。北大資源樓剛好餘下兩間房,420在樓道的轉角,面積大些,適合技術人員集中辦公;406正好在樓道的中間,不到20平方米,李彥宏就把財務、行政安排在裡面。李彥宏自己的辦公室設在420靠窗處,從窗口斜望去,他當年在北大讀書時住的43號樓一覽無余,每到晚上,43號樓的燈光總能勾起他對大學生活的無限回憶。北大資源樓被一片綠樹環抱,樓下的那棵老槐樹少說也有30年樹齡了,那個夏天,知了在這棵樹上炸開了窩,整個晚上不停地鳴叫,像在開一次沒完沒了的研討會。420房整夜亮著燈,有人困了,躺在椅子上就睡;有人實在扛不住睡意,就去廁所洗把臉,回到電腦前接著干;「煙民」們抵抗黑夜的辦法明顯更多,端一把椅子,在廁所旁的過道里吞雲吐霧,聽知了唱夜歌。網路就在這么一個校園民謠似的環境中誕生了,並且用2年的時間一舉拿下了80%的中文搜索引擎市場, 2002年初,公司搬到了更加寬敞的海泰大廈。 2002年3月,北京。正是春寒料峭的日子。春節剛過,企業里彌漫著過年的餘波—— 「畢勝,今年回唐山老家過年了嗎?」「Robin�李彥宏的英文名 怎麼樣,矽谷的春節熱鬧嗎?」 李彥宏是在美國過的年,看看老婆和孩子,10天不到,他就匆匆回國了。美國人的「聖誕」節早就過了,Google這個時候正在加緊他的華語市場擴張。他想起自己1999年聖誕節回國,決計在本土與「上帝」交戰,兩年多來,網路在中國與Google的交手中,功力仍顯不夠。Google在2000年9月推出中文版後,中國至少有500萬網民開始用Google。網路的新年突然緊張起來,按照李彥宏的意見,以雷鳴為首的「閃電計劃」成員必須在9個月內「讓網路引擎在技術上全面與Google抗衡,部分指標還要領先 Google......」 雷鳴是北京大學計算機系2000屆碩士畢業生,在學校里就小有名氣,按照李彥宏的話說,雷鳴的確是個搜索引擎方面的天才。雷鳴的「閃電小組」很快行動起來。李彥宏給他們另外還下達了具體指標,要求「閃電計劃」完成後,網路的日訪問頁面(Pageview)要比原來多10倍,日下載資料庫內容比Google多30%,頁面反應速度與Google一樣快,內容更新頻率全面超過Google。 那年夏天,天熱得出奇。 「閃電小組「的成員們除了在技術上有了巨大的革新,還有了新發明,他們買了一部遙控玩具汽車,把需要交換的磁碟和文檔放在玩具車上,誰需要什麼,就由車運過去,倒省了不少腿腳功夫。還有人買了滑板車,站在滑板上去財務室報賬。「閃電小組」忙中取樂,一團熱火。 2002年8月,李彥宏對「閃電計劃」的進展仍然感覺不滿意,決定自己親自兼任組長,帶領小組成員作研發。由於他在搜索引擎方面的技術積累已經很深,加之對當時世界的前沿技術非常了解,他的加盟,確實使「閃電計劃」的進展比原來大幅提高,到2002年12月,老樓下的那棵老槐樹掉下了最後一片葉子,新樓里的「閃電計劃」也終於大功告成,一段忙碌的攻堅歲月塵埃落定。李彥宏的「閃電計劃」一共15人參與,有人戲稱是「野戰排」,當初有小組成員憂心忡忡,人家Google是800人,一個加強營的兵力,「我們打得過嗎?」李彥宏4月份還在廣安門醫院住院,他給大家打氣說:「我們是在自己的國家『打仗』,你們每個人平時不都對Google不服氣嗎?這回真刀真槍干起來了,誰怕誰?」 「閃電計劃」的結果是輝煌的,在網路,有人悄悄地刪掉了Google的鏈接,理直氣壯地用自己的網路。畢勝率領網路的市場隊伍,白天拜見客戶,晚上拜見媒體,開始了推廣方面的「閃電計劃」。他們要讓每一個中國網民明白,中國人自己的搜索引擎,不比Google差。 「閃電計劃」勝利結束後,公司沒有召開「慶功會」。李彥宏帶著大家去郊外玩了兩次,算是對大家的犒賞。網路前面的路還很長,比起矽谷的同行來,李彥宏只是對中國的路更熟一些。
■矽谷狂想曲 在世界IT史上,矽谷是一個神奇的地方。矽谷其實不是谷,從地域上看,矽谷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是舊金山市和聖何塞市之間一塊30英里長、10英里寬的狹長地帶。此地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脈,面對舊金山灣的一片海洋,為山海所環繞,這里並不是一個真正的谷,只是在人們想像中是一個「谷」,一個高科技之谷。 1997年夏天,李彥宏離開工作了三年半的一家金融信息公司,從新澤西州踏上去矽谷的第二次創業之路。矽谷是李彥宏心中的夢。那裡有HP、SUN、網景、Yahoo�、Oracle,那裡有Internet和VC�投資商 ,那裡有斯坦福大學和加州伯克利分校。那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寸陽光,都是那麼讓他嚮往。威廉·張站在Infoseek大樓的門前迎接他。這位Infoseek的CTO來自台灣,哈佛博士頭銜,從工程師干到CTO,也算身經百戰的「江湖高人」。他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與李彥宏邂逅相遇,談技術,談大陸,談台灣,談中華文化,談互聯網,談搜索引擎……人逢知己。威廉·張極力慫恿李彥宏,到矽谷 Infoseek共謀發展。李彥宏原來供職的那家金融信息公司,實際是道瓊斯屬下的一家專門分析財經數據的專業咨詢公司。李彥宏的頭銜是「高級顧問」,平日里接觸最多的就是財經新聞,《華爾街日報》幾乎是每天的必修課,Yahoo�的楊致遠,網景的安德森這些互聯網追捧出來的神話英雄,幾乎天天占據華爾街日報的重頭版面,李彥宏心裡隱隱有了一股沖動——到矽谷去。李彥宏一直想「做大家需要的東西」,加盟Infoseek使他興奮不已。看著每天有幾百萬人在使用自己設計的東西,他心裡有說不出的滿足感。李彥宏的住所離網景公司很近。網景當時是華爾街的「紅人」,開發了一個稱作「領航者」的瀏覽器軟體,連微軟都懼怕三分,股民追,媒體捧,是大家心目中的 「富翁速成機器」。李彥宏晚飯後常去網景公司附近散步,看著一棟棟辦公樓拔地而起,塵土飛揚的工地幾個月就變成了漂亮的網景工業園區,讓他一次次地感嘆新經濟的魔力。矽谷的中國工程師很多,李彥宏經常去參加大家的聚會,大家聚在一起,哪家公司上市了,股票價格一路飆升啦;誰誰又通過options(股權)賺了錢,別墅買到山上去了啦。 每一次談話都是一次躁動。李彥宏很喜歡Infoseek的開發環境,大家相互之間比較尊重,氛圍輕松。對這位來自中國的工程師的技術功底,幾乎沒有人懷疑。有人這樣評價李彥宏在 Infoseek的貢獻——威廉·張創造了第一代Infoseek,羅賓·李(彥宏的英文名)創造了第二代Infoseek。李彥宏加入Infoseek的那陣子,這個公司既輝煌也痛苦。跟大多數互聯網公司一樣,外面看起來像一團火、一尊神,內部人覺得是一塊冰、一個坑。投資商給每家公司的壓力——市場佔有率要大,現金流要健康,盈利能力要強——還真應了那句古話「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Infoseek和excite 打得最厲害,Infoseek的前任總裁約翰遜曾想通過緊縮開支來拖垮對手,結果excite沒拖跨,自己反而被「拖垮」了。接替約翰遜的是36歲的哈瑞 ·馬超。馬超果然不辱使命。到了1997年年底,Infoseek第四季度的收入達到125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05%,虧損為每股0.15美元,比華爾街預計的每股要少虧0.05美元。這是Infoseek上市以來最風光的一個季度。 1998年4月,李彥宏與威廉·張一起參加了布里斯班世界互聯網大會。在這次會議上,他認識了Google的兩位年輕的創始人。李彥宏的印象中,這兩個傢伙也就20多歲,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 這個月還發生了另外一件大事:迪斯尼宣布購買Infoseek 40%股份。迪斯尼的加盟,使華爾街興奮無比,而對Infoseek的技術人員來講,卻是一段從天堂通往地獄的長路。迪斯尼的作風是典型的「排排坐」,員工的升遷主要看資歷,這對習慣了矽谷自由之風的年輕人來講,就像關閉了一扇面向大海或者草原的窗景。李彥宏感覺到自己在Infoseek的美好時光已經不多了,雖然這時候他已經擁有50多萬美金的Infoseek股權。 1999年10月,中國政府邀請了一批海外留學生回國參加「國慶典禮」,李彥宏有幸在受邀之列。這次中國之行,從根本上堅定了他回國創業的決心。此前的 1998年夏天,李彥宏曾經應清華大學邀請,在清華作了一次技術講座,搜狐的一幫員工也去聽他講課,課後這些搜狐員工鼓勵他:「你有這么好的技術,還不回國自己創業?我們搜狐買你的技術!」。從「國慶典禮」返回美國的李彥宏已經無心再在Infoseek繼續幹下去,他想起了好朋友徐勇。徐勇是李彥宏剛剛從東部闖盪到矽谷的時候認識的,當時徐勇在一家制葯公司做銷售。後來,徐勇和一幫矽谷的中國人攢著拍攝的紀錄片《走進矽谷》,在北京電視台和內地其他電視台還播出過。11月的某一天,徐勇邀請李彥宏到斯坦福大學參加《走進矽谷》一片的首映式,李彥宏約好第二天與徐勇談回國創業的大事。
■《網路傳奇》之四——在美國淘金的日子《走進矽谷》首映式的第二天下午,徐勇應約來到李彥宏的家裡談「大事」。李彥宏拿出一份「保密協議」,徐勇有些驚訝,但馬上轉為鎮定——李彥宏在矽谷兩年半,已習慣美國人的談話作風了。 徐勇在「保密協議」上簽了字。李彥宏說,「我們回國干一家互聯網公司吧。」 △融資徐勇也是北大的高材生,當然,這時候他在美國的身份是生物學博士後。兩人一邊吃飯,一邊商量著各自在未來公司里的股份比例、職責分工、發展規劃等等。對於這兩個身處矽谷的「夢想家」來說,創業的躁動,對前景的嚮往,就像突然噴發的火山,一時之間,讓他們激動不已。 矽谷11月的早晨,秋陽如春。經過一夜暢談,兩人美麗的新公司計劃已然「萬事俱備,只欠投資」。他們的融資目標100萬美金。矽谷有的是投資家,據說一片樹葉落下,總會砸住三個VC(風險投資商)。然而這一次風向變了,VC們的口味不再是門戶,而是電子商務,其中商業模式B2B最受青睞。沒想到在這種情況下,竟然有三家VC願意給他們這家技術公司投資。這些公司看重他們新公司的三個概念:中國,技術,團隊。徐勇找理由把一家不太中意的VC 婉拒了,另外兩家,用他的話說,「熱情得實在無法拒絕」。這些VC當然不是錢多得沒處花,那天簽字前,有個VC借故偷偷到房間外打電話問Infoseek 的威廉·張,「這個羅賓·李真的很厲害嗎?」。羅賓是李彥宏的英文名。威廉·張告訴他,「羅賓在引擎技術方面,在全世界可以排前三」。兩家VC更放了心,有人甚至想獨投,徐勇和李彥宏覺得還是兩家一齊投資更好,一家60萬美金。簽訂投資協議後,徐勇先回到了中國,李彥宏在矽谷多呆了一段時間,看看老朋友,陪陪妻子馬東敏。沒有妻子的幫助,他那本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矽谷商戰》不可能完成,也沒有今天的回國創業。 1999年聖誕節,李彥宏登上了飛往祖國的飛機。這是他人生中又一次重要的抉擇。 8年前的這一天,他離開北大、離開家鄉陽泉去美國「鍍金」的一幕一幕,猶在眼前。 △留學李彥宏在北大讀的是圖書情報專業(先為北大信管系),自己卻喜歡計算機,和北大眾多出國留學的同學一樣,他廣種薄收,一次向美國十多所大學遞了申請,最後被紐約布法羅大學錄取。布法羅風景秀麗,李彥宏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正是白雪皚皚,冰封大地。這所大學的計算機系在全美排名在前20名之內。本來李彥宏是奔著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分校去的,但那幾年,美國的IT太火,中國的計算機教育在這些學校眼裡,基本上還是「嬰兒」,根本不招中國大陸留學生。布法羅本來也不準備招大陸留學生的,只因為學校聘了兩位來自中國大陸的教授,在教授們的要求下,學校破例招了他們幾個中國大陸學生。靠近尼亞加拉瀑布的布法羅大學,受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影響,一年中有6個月都下著雪。初來乍到,李彥宏白天上課,晚上補習英語,編寫程序,經常在學校忙到凌晨2:00。李彥宏的勤奮,其實也是眾多中國留學生初到美國的真實寫照——補習,上課,打工。李彥宏實在忍受不了布法諾夜晚冰徹的寒冷,十二分心痛地從留學盤纏中拿出1000美金,購買了一輛豐田二手車。校園里的停車場一到凌晨2:00就要清場,這是李彥宏在學校能呆的最晚時間。雪很深,冰很厚,每一次啟動車子,沒有10分鍾的預熱和打掃時間,汽車是根本開不動的。李彥宏在布法羅讀書期間搬了三次家,第一次與一對中國夫婦合租,合不來,因為夫婦倆經常在每月的電話費上做假,比如,本市通話是不收月租費的,這對夫婦以為他不知道,非要讓他平攤月租費。第二次的環境不錯,但房東家養的那隻貓,竟然讓他過敏。第三次與一個來自香港的留學生合租,雙方合得來,離學校近,很滿意。這一段時間,他的口語和專業英語都有很大長進,不像當初,很多專業課都聽不大懂。他在美國的留學生活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留學生們常常稱其為「磨合期」。 過了「磨合期」的留學生們總會有些躁動。比如,在校外兼職打工啦,參加組織校友會、同鄉聯誼會啦,總之「不閑著」。 1993年4月,李彥宏產生了出去「闖一闖」的念頭。5-8月是學校的暑假,呆在學校里也沒有什麼意思,他決定去「打工」。李彥宏在網上看了不少招工廣告,覺得合適的,就發一份簡歷過去,又一次「廣種薄收」之後,又一次驚喜的「幸運」——一家叫Matsushita的公司願意接受他去做實習工作。 △改變 去Matsushita的實習,改變了李彥宏的一生。李彥宏要去一家公司實習的消息很快在中國留學生中傳開了——這家公司給李彥宏開出了每小時25美金的實習報酬,同等條件下,這家公司給的待遇之高,在留學生中幾乎聞所未聞。有趣的是,當他那位香港同屋問他「去的到底是哪家公司?」時,他不好意思地回答說「一家叫Matsushita的、名字怪怪的小公司」。這位同屋聽後大驚,「這還是小公司,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松下呀」。原來,Matsushita是日本松下的日文直譯。怪不得這么拗口。1993年 5月,李彥宏在位於普林斯頓的松下信息技術研究所正式實習。這是他人生第一次走上崗位,靠自己掙錢吃飯的開端。普林斯頓是一個寧靜美麗的小城,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曾經養育了愛因斯坦等大科學家,同時,這里也是工業界、尤其是IT界的研究基地。松下的工作環境非常舒適,一進門就能看見大廳里的室內花園。工作之餘,李彥宏經常坐在花園里看報紙,《華爾街日報》是他最喜歡看的報紙。李彥宏從事的是OCR(光學字元識別)領域的研究。實習期間,他提出一種提高識別效率的演算法,受到松下高度重視,以至於當他必須結束暑期實習回到學校的時候,松下竟然打破常規,繼續聘用他在學校里兼職,並鼓勵他把這一研究成果寫出來發表。李彥宏後來在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這個研究成果的時候,得到國際 OCR學術領域一位「泰山北斗」的賞識,在他的推薦下,這一成果順利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模式識別與機器智能》上。攻讀博士期間能寫出這樣具有國際水平的論文,導師認定他的博士文憑已經只是時間問題。而且,如果不出特別意外,松下一定會在他博士畢業後高薪聘請他。李彥宏的美國之路彷彿一片坦途。
■《網路傳奇》之五陽泉小子 1994年暑假前,李彥宏突然接到華爾街一家小公司的聘書,邀請他去做帶「工程師」性質的「高級顧問」工作。李彥宏有些猶豫,自己在學術領域已經有了「開門紅」,接下來將順理成章是「博士—教授—權威」的金光大道,而這個理想,是他從家鄉陽泉走出來時就抱定的理想。做工程師還是做科學家,李彥宏再次面臨人生的抉擇。 △抉擇李彥宏在美國留學的時候,正是柯林頓和戈爾鼓吹信息高速公路的時候,以互聯網技術為先導,美國經濟牛氣世界,大批公司上市圈錢,各公司人才流動異常活躍。留美學生中這個時候流行一股風氣,只要有工作,讀博士的學生,大都拿了碩士文憑就走人。李彥宏很想拿到博士文憑再去工作,但這家公司的人對他非常熱情,老闆對他的研究非常欣賞,而且兩人在學術上談得非常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李彥宏最後決定放棄博士學業,到這家公司作「高級顧問」。李彥宏的科學家夢想就這樣破了。 人生的重要抉擇有很多,每一次選擇都是人生的轉折。每一次都想深思熟慮,每一次都是身不由己。從山西陽泉到北京大學,從北京大學到紐約布法諾大學,從華爾街到矽谷,李彥宏每一步走得彷彿都那麼自然,而每一步彷彿又那麼艱難。
△童年李彥宏和他們那一代出生的人一樣,沒上過幼兒園,啟蒙教育也基本上是他的兩個姐姐教的。李彥宏五姊妹,三個姐姐,一個妹妹。李彥宏家門前有個小院子,支一塊小黑板,那是他三姐經常給他們這幫小孩子上課的地方。那時候李彥宏最喜歡學的是數學。李彥宏8歲的時候,被送到「陽泉一小」上小學。兩個月後,李彥宏隨著家庭的搬遷轉學到晉東化工廠子弟校。在那裡,老師們覺得這是重點小學校的孩子,沒多久讓他當了副班長。當時的李彥宏對老師的態度是:哪個老師表揚他,他就乖乖聽誰的;誰要是批評了他幾句,李彥宏就會在課堂上調皮搗蛋。大多數小學老師都認為李彥宏不是一塊學習的料,李彥宏也不覺得自己是塊特殊材料。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李彥宏給班上一位女同學遞條子,表達「愛慕之情」,被這個女生告到了班主任處,班主任通知了李彥宏的父母,老師和家長都來開「批鬥會」,搞得他很沒面子,也算一場「桃色風波」。李彥宏第一次知道什麼叫壓力還是在初中三年級的時候,因為李彥宏一心想上大學,所以他想到陽泉一中讀高中。那所中學80%的高中生可以考上大學,是山西有名的「高考大戶」。幾乎沒有人認為子弟校的李彥宏可以考上陽泉一中,兩個姐姐更是為他擔心。李彥宏倒不這樣認為,他曾經回憶這段人生最初的抉擇時說,「我小時候有很強的不服輸心理,越是大家不看好的事,我越是要做成。?/td>
㈢ 我國報紙的發展歷史
簡論我國報紙發行模式的歷史演變和發展趨勢
轉自紫金網
凡晴
我國的報紙發行模式,從建國以來到今天,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建國初期到80年代前期,「郵發合一」模式一統天下;第二個階段從1985年洛陽日報退出「郵發」,自辦發行開始,「郵發」和「自發」兩種模式平分秋色,並存競爭;第三個階段大約從90年代中期開始,「郵發」和「自發」相互結合,能夠在一家報社內部同時採用。現今,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的成熟和完善,使得我國的報紙發行模式也在進一步發展,多渠道的發行模式嶄露頭角,代表了報紙發行的方向,標志著報紙發行進入了新階段。
一、 郵發合一的產生和特點 「郵發合一」是解放初期從蘇聯學來的一種發行模式,簡單的說,郵發合一即是把報紙發行工作交給郵局來做,報紙的生產(編印)和流通(發行)是截然分開的,把送信與送報捆在一起,把多家報紙捆在一起,把報紙的征訂、運發和投遞捆在一起,把批發和零售捆在一起,這種「一分開、四捆起」就是「郵發合一」的發行模式。
建國初期,由於我國當時經濟落後,人民文化水平較低,報刊種類少。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報社作為黨和政府的宣傳機構,管理體制是按事業單位對待的,辦報經費則是由國家財政撥款,報社極少考慮經營問題,在這種背景下,郵發合一憑借著自身的優勢,在報業發行中一統天下。
㈣ 報紙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國就出現過類似的文書抄本。它是當時的官府用以抄發皇帝諭旨和臣僚奏議等文件及有關政治情況的刊物,稱為《邸報》。它具有報刊的某些特點。可認為是最早形式的 「政府公報」。原藏於敦煌莫高窟的唐代《進奏院狀》,是中國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報,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使用印刷術印報大約出現在1450年的歐洲。報道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經歷的報紙出現在1493年,是羅馬當時印製的第一份報紙。當時的報紙並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時才臨時刊印。
1609年,索恩在德國出版了《艾維蘇事務報》,每周出版一次,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報紙。不久,報紙便在歐洲流行起來,消息報道的來源一般都依賴於聯系廣泛的商人。
日報首次發行於1650年,是德國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雖然只發行了3個月左右,但卻是世界上第一份日報。
報紙指以刊載新聞和新聞評論為主,通常散頁印刷,不裝訂、沒有封面的紙質出版物。有固定名稱,面向公眾,定期、連續發行。現在多數報紙每日出版一次或數次,也有每周出版幾次或每周出版一次的。這種意義上的報紙只出現在現代社會,古代社會的「報紙」或不是紙質的,或不是印刷的,或非定期、連續發行,一定意義上也不是面向公眾的。
現代報紙的直接起源是德國15世紀開始出現的印刷新聞紙(單張單條的新聞傳單)。一般把1615年創刊的《法蘭克福新聞》視為第一張「真正的」報紙,因為該報有固定名稱、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張紙上印有數條而不是單條新聞(但是該報是單面印刷)。「報紙」的英文一詞(Newspaper)最早出現於1665年英國第一家報紙《牛津公報》上。1650年在德國萊比錫出現最早的日報《新到新聞》,但是日報成為報紙的主角,是在18世紀以後。日報的普及,標志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新聞業得以成熟,因為日報的連續出版,對信息的採集和發送、印刷技術、新聞人員的素質和管理人員的水平,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初期的報紙和雜志是混同的,有新聞,也有各種雜文和文學作品,簡單地裝訂成冊。對於這個時期的報紙和雜志,通常籠統地稱「報刊」,英國、法國、中國早期的「報刊」概念,便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的。英國和法國從18世紀起,報紙與雜志開始明顯地分離,中國在本土出現現代「報刊」後約二十年,報紙和雜志的分野得到明確。
報紙可以作為商品,也可以作為政治斗爭的宣傳品。歷史上,西方發達國家的報紙大多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官報時期、黨報時期和商業報紙時期。在官報時期,報紙對於封建王權來說.主要是政治斗爭的宣傳品,但對於特許經營報紙的出版商來說,它是一種通過出售而獲利的商品。黨報時期,相當多的報紙從屬於各個政黨或派別,為各自的利益作宣傳,但也存在較大的有明顯政治傾向的商業性報紙。19世紀中葉,美國、英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多數報紙,每份報紙的價格便宜到只是本國貨幣的最小單位(美分、便士)。當報紙面向下層公眾之時,它們開始最大限度地爭取公眾,以贏利為主要目的。於是,黨報時期結束,進入了商業報紙時期。
為了最大限度地擴大發行量,報紙除了刊登新聞和強化新聞的平民化外,越來越多地增加了娛樂方面的內容。在與電子媒介的競爭中,報紙新聞的深度報道得到更大的重視。
大眾化報紙逐漸在報紙總體中占據了很大的份額,但是,以中上層公眾為讀者對象的所謂「高級報紙」也逐漸穩定下來,於是形成大眾化報紙、「高級報紙」各自的生存空間。前者發行量巨大,獲利較多,後者發行量有限,但在影響輿論和贏得聲譽方面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情形較為明顯的國家,例如英國、德國;而另一些國家,這種分野並不很清晰,例如美國、法國、日本。
㈤ 世界報紙發展有哪些歷程
中國很早以前就出現過類似於報紙的文書抄本,這種文書抄本出現在大概距今2000年前。它是當時的官府用來抄發皇帝諭旨和臣僚奏議等文件以及有關政治情況的刊物,在當時這種文書抄本被稱為《邸報》。在那時它就具有了報刊的某些特點,這種可以認為是最早形式的「政府公報」。
在印刷術印報出現的時候,它是出現在歐洲,它大約是出現在1450年。因為當時用來報道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經歷的報紙就是出現在1493年,那就是羅馬當時印製的第一份報紙。而當時的報紙不是天天都有出版的,它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時,才會臨時刊印並發行。到了1609年,索恩在德國出版了《艾維蘇事務報》,這種報紙幾乎每周就會出版一次,可以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能夠定期出版的報紙。在這之後的不久,報紙便開始在歐洲流行起來了。到了1650年,德國人蒂莫特里茨出版了日報,這是世界上首次發行的第一份日報,雖然只發行了3個月左右。
早期的報紙主要是用來刊載新聞和新聞評論為主,它通常是被散頁印刷,不進行裝訂,沒有封面。現在很多的報紙每日就會出版一次或者數次,不過也有的報紙每周會出版幾次或者每周出版一次的。不過這種意義上的報紙只出現在現代社會,在古代社會的「報紙」是不會這樣的。
㈥ 佛山有多久歷史
佛山歷史悠久,有1300多年的建城歷史,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代留下了不少有歷史紀念意義和人文藝術價值的名勝古跡和聚落遺址。全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50處,現有國辦博物館6個,以及陶塑、園林、武術、民間藝術等專題博物館和名人紀念館14個、私人專題博物館1個。無論是從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還是從各類文物的種類與質量來看,佛山都可以稱得上是廣東的文物大市。不僅如此,佛山還是粵劇的發源地和著名的陶瓷之鄉、武術之鄉、民間藝術之鄉。這些豐厚的人文歷史資源既是佛山的寶貴文化財富,也是佛山現代文化發展的堅實基礎和潛在優勢。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佛山在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文物保護和文化旅遊開發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加強保護的同時,初步盤活了歷史文化資源,使相當一部分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2002年,佛山的旅遊總收入為73.31億元,創匯2.11億美元,佔全市GDP的比重超過6%,文化旅遊業已成為佛山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從發展的眼光看,佛山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力度還有待提高,規劃欠缺、資源分散、品牌缺乏和包裝推廣不夠的問題依然存在,開發與保護、產業與事業的關系仍未徹底理順。因此,必須協調好歷史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的關系,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走「保護、開發、更好地保護」的路子,下大力氣抓規劃、抓整合、抓品牌、抓創新,在保持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深化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時,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全面提升佛山的城市文化形象和綜合競爭力。
一、整體保護,綜合開發。對於歷史文化名城,無論是保護還是開發,都應當堅持整體性、綜合性原則。《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第一條就指出:「歷史古跡的概念不僅包括單個建築物,而且包括能從中找出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有意義的發展或一個歷史事件見證的城市或鄉村環境。」歷史名城是有機整體,包括城市及其古街區的傳統風貌和原有格局,不僅僅是幾個孤立的歷史古跡。佛山的文物保護和開發要改變過去那種局部保護、分散開發的模式,將名城保護和開發納入現代化城市的總體建設規劃中,統一管理、合理布局。名勝古跡周邊的景觀環境要與之相協調,盡量恢復歷史原貌,努力構建「點」(文物古跡)、「線」(古街巷、古建群落、舊有景觀環境)、「面」(歷史文化街區、古鎮、古村落)相結合的保護和開發體系,使保護區域范圍內的建築風格、景觀風貌、功能設置與文物古跡相一致,使文物保護、旅遊觀光、商業貿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目前,佛山已劃定面積達31.5萬平方米的祖廟歷史文化街區,正吸引民資、外資參與運作,力圖在恢復佛山老城區風貌的基礎上,建設集旅遊觀光與購物為一體的文化商貿景區。今後,還應當根據文物古跡的分布特點和城鄉規劃要求,開發和建設若干個歷史文化保護區,形成有規模、具特色、出效益的名城文化亮點。
二、整合資源,打造品牌。從總體上看,佛山的文物古跡較多,但不少古跡呈散點分布,資源較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而且缺乏主題鮮明、影響大、效益好的旅遊文化品牌,不利於旅遊產業的做大做強。因此,當務之急是通過適當的市場機制和行政手段,對分散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加工,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的整體效能。要以歷史資源為紐帶,以文化主題的發掘和提煉為切入點,將主題性較強、地方特色明顯的文化資源串聯整合起來,構建若干條以陶藝文化、粵劇文化、佛教文化、園藝文化、武術文化等為主題的旅遊線路,豐富旅遊文化內涵,提高旅遊產品的檔次,加強包裝和推介,打造佛山文化旅遊品牌。
三、風物結合,突出特色。佛山不僅擁有眾多的文物古跡,還保留了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傳統技藝和民間藝術,從南獅、飄色、粵(劇)曲、武術,到陶塑、雕刻、塑扎、廣綉、剪紙等,無論是民俗節慶,還是工藝技術,都具有很強的觀賞性。相對於靜止的、物質形態的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和技藝是動態的、鮮活的傳統文化資源,兩者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夠更好地保持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神韻,而且能夠活躍旅遊形式、豐富旅遊內容。因此,可以把游覽名勝古跡與觀賞民俗風情、把參觀文化遺址與觀賞民間工藝結合起來,開發諸如「秋行飄色」、「古窯-陶藝」、「武館-武術」、「祖廟萬福台-粵劇表演」等風物結合、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項目。一方面使民俗風情、傳統技藝和民間藝術等軟性的傳統文化資源得以保護和延續,另一方面也能夠吸引遊客、開辟商機,最終實現文化保護和產業開發的雙贏。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要求高、難度大。在這方面,佛山已經取得了不少成績,積累了許多經驗。在新世紀新階段,應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新機制,把歷史文化保護和旅遊產業開發緊密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走「保護、開發、更好地保護」的路子,讓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為佛山的文化名城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塑造文化佛山建設文化強市
佛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明清時期是全國「四大名鎮」之一,素有武術之鄉、粵劇之鄉、陶藝之鄉之稱。今天,在建設佛山的征程中,市委提出要在傳承歷史文脈的基礎上適應文化建設的現代化要求,努力提升佛山歷史文化名城的時代特色。回望過去,縱觀現在,我們對這一目標充滿信心。
歷史文化積淀深厚
佛山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積聚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武術、粵劇等;涌現出一批歷史文化名人,如:陳啟沅、康有為等,這些是佛山得以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市民的文明意識、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先後涌現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工作單位、示範點12個;2001年佛山市還被評為「廣東省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單位」。
文化事業呈現一派繁榮景象:近五年有專業和業余文藝作品97件獲國家級獎勵,121件獲省級獎勵。文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現有市、區級公共圖書館6個,鎮(街道)圖書館59個;市、區級文化廣場46個。
按佛山文化建設的初步規劃,佛山市以後要繼續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上下功夫。市九次黨代會也提出要以現代理念的旅遊文化彰現歷史文化功能,走「保護、開發,更好地保護」之路。市文化部門正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佛山粵劇博物館的開館、黃飛鴻紀念館配套店鋪工程的開工就是最好的體現。最近,文化部門還與建設部門聯合向市政府呈送報告,要求把禪城150萬平方米的核心歷史街區保護起來。這片歷史文化街區有30多個市級、省級、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有60多個富有特色的古民居建築。它的開發無疑會帶動其它街區的發展,將成為整合佛山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一步。
現代教育蓬勃發展
發達的國民教育是現代城市文明的重要體現。針對新形勢,目前佛山市將教育發展的眼光放在新的目標上:佛山將在2005年基本建成「學習型城市」為標志的終身教育體系,全面提高社會全體成員整體素質。
早在1983年佛山市就在全省率先普及了小學教育,2000年又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去年,全市各類在校生達到93.84萬人,在普及基礎教育上取得了較大成績。而在此基礎上,整合教育資源,發展優質教育更是收到了良好效果。
近年來,佛山市通過整合教育資源,建成了一批教育質量較高的等級學校,帶動了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以高考為例,每年的上線人數、內部結構都在增加和優化。今年佛山高考達到第三批B線的上線率近86%。本科層次上線人數比去年增加了2517人。未來,佛山將加快全市初中、小學的布局調整,計劃到2005年撤並351所中小學,同時建設12所國家級普通示範性高中。
加快「數字化教育工程」是佛山教育的另一個努力方向。目前,佛山市中小學計算機擁有量66174台,人機比12∶1,建成了市、區兩級教育信息網。未來,全面完善全市信息技術教育工程將是教育改造工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初步計劃投入21億,使市與各區的教育信息網路連通,全面實現校校通,中小學校人機比達到10∶1。
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過去五年,佛山市逐步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除佛山科技學院、佛山職業技術學院、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外,華師南海學院、東軟信息技術學院等高校也相繼落戶佛山。未來佛山計劃建設有地方特色的大學園區,吸引省內外和境外著名高等院校進園辦學,力求2010年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廣電出版事業進一步發展
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單位擔負著佛山市建設現代化、傳播現代文明的重任。
目前全市共有廣播電台5座、電視台5座;廣播人口覆蓋率為98%;無線電視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7%。今年5月28日,國家廣播電視局又批准「佛山市作為全國有線數字電視第一批試點城市,建立有線數字電視示範網。」這是唯一一個地級市成為有線數字電視的試點城市。目前該項工程已全面啟動,預計2005年佛山有線電視網將全部過渡到數字化。
在廣播電視如火如荼發展的同時,佛山市新聞出版業的實力也明顯增強。全市現有全國統一刊號的報刊14家,每年向市民提供報紙8000多萬份。
在佛山市十大工程建設項目中,市新聞中心的籌建擺上議程。6月30日,該工程項目的甲乙方單位簽訂《廉政責任書》,這標志著新聞中心工程的正式啟動,也說明佛山市新聞事業正邁步向前發展。記者王麗萍陳穎欣
發展文化產業 增強現代化大城市輻射力
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周建平博士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品性,是群體化、社會化的人格。經濟的發展在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文化的發展在同一進程中則具有終極性的意義。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城市的軀體迅速發達和強健起來,而文化的匯聚和積累盡管要緩慢、沉重得多,但是畢竟要靠它賦予城市以靈魂。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城市文化建設和發展文化產業,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建設廣東文化大省,佛山建設現代化大城市,加快基本實現現代化進程的戰略需要。
文化產業是國際經濟學界公認的朝陽產業。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文化產業正成為我國社會經濟重點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並將日益顯示出它在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國際經驗看,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走向小康階段時,社會對文化的需求會急速增長。此時,出台相應的政策措施,將文化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來發展,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佛山市正處在由小康向寬裕過度的階段,是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黃金時期。2002年,佛山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68.66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4636元,摺合人均GDP4000多美元,恩格爾系數已經下降至40%以下。這說明全市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初步富裕的階段,在文化等方面的消費支出比例越來越大,人們的文化生活需求迅速增長,一個非常廣闊的文化消費市場正在形成。佛山已經從經濟總量規模與人民生活水平兩個領域跨入了文化消費的門檻。這是佛山市面臨的一次新的重大發展機遇,如果能夠按經濟規律辦事,及時認識和充分利用這個歷史機遇,就會在與國內其他眾多大城市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搶占發展先機,分享文化消費這個跨世紀的新型超級市場。佛山市第九次黨代會的報告提出,必須在傳承歷史文脈的基礎上適應文化建設的現代化要求,努力提升佛山歷史文化名城的時代特色。這充分體現了佛山市委審時度勢,搶抓機遇的戰略眼光。
從城市文化的發展規律看,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於保持城市的活力與可持續發展,更好地發揮其城市文化輻射的功能。也就是說,文化產業通過自身的滾動聚集效應,使城市在現代化轉型中的凝聚力變得更加積極、突出和有效。通過經濟的繁榮為文化發展提供了物質支持,而文化和文化產業的高度發展,又反過來為經濟中心集聚、擴散、示範、服務功能的發揮提供了重要載體,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實現良性互動,相得益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建設現代化大城市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一個具有拉動整個城市發展意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必須緊緊抓住經濟與文化加速融合的機遇,進一步解放思想,拓寬思路,放開手腳,加快發展佛山的文化產業。使之成為城市文化建設的新亮點,進而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提高城市的綜合實力,強化城市集聚和輻射效應。
據統計,2002年,佛山文化產業單位數為3078個,從業人員151196個,營業收入1746510.9萬元,三項指標均居全省第5位。統計一方面表明,佛山市的文化產業具有良好的基礎和較大的潛力。另一方面則表明,佛山的文化產業存在不足。佛山的文化產業的營業收入不但遠遠低於廣州、深圳,也低於東莞、惠州等城市,這種狀況與佛山在全省的經濟地位不相稱。主要存在問題是,佛山的文化產業意識還不夠強,文化產業的組織意識滯後,文化產業人才嚴重不足;文化產業的結構不盡合理;文化產品的產量、產業規模、品牌等方面比起先進城市存在較大差距。佛山是中國粵劇的發祥地,全國著名的武術之鄉、藝術之鄉、陶瓷之鄉、美食之鄉,有著多處的名勝古跡等資源。但是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產業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的拓展。粵劇博物館、黃飛鴻紀念館、佛山日報、佛山文藝、佛山電台、佛山電視台、佛山大學園區等,在產業運作上作了積極的探索。但是在產業規模、科技含量、運作機制、品牌戰略上力度不足。
佛山要建成現代化大城市,必須具有強大的文化產業基礎和完善的文化市場功能。從長遠看,到2010年,佛山應該建成多門類、上規模、上檔次,基礎設施和軟體先進、能夠輻射國內外文化市場的區域性文化產業基地之一。從近期看,佛山要在5年內建成支柱性文化產業和一批大型文化企業集團,爭取文化生產總量在全省甚至全國文化市場佔有更大的份額,並與國際接軌。要確定發展文化產業目標,立足於推動佛山兩個文明的建設,著眼於增強現代化大城市的功能。因此,建議佛山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為:凸現佛山歷史文化名城時代特色,傳統與現代相結合、高檔次、高品位,以及濃郁的嶺南特徵,形成以現代科技、高新技術為支撐的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成為增強現代化大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柱和推進文明城市建設的強大動力。
具體而言,一是要轉變政府職能,優化調整文化產業結構。政府主管部門要切實從「辦文化」向「管文化」方向轉變,通過各種經濟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調控市場,引導文化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二是要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文化產業單位必須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來保障社會效益的實現。以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要為導向,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三是要深化產業體制改革,構建「大文化」格局。綜合考慮佛山的地域優勢、文化資源與技術基礎,人文傳統和市場需求等因素,以及現有的基礎,可以確立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化旅遊、傳統民間工藝為優先發展的支柱產業,形成「龍頭」產業格局,促進藝術培訓、廣告業、藝術品生產、休閑健身、體育產業、會展業;大力開發祖廟民居群、黃飛鴻紀念館、粵劇博物館、南風古灶等項目,適應市場經濟規律,採用一系列改革的措施辦法並附以用地、財政、稅收等方面優惠政策,力爭在較短時間內使文化產業有一個突破性發展,以此帶動全局發展。四是要調整布局,完善產業的構架形態。精心策劃,可以龍頭企業為試點,率先實施跨行業、跨地區的規模擴張,充分發揮佛山人文地理的優勢,以獨特的創意、優質的服務,構建現代理念的佛山旅遊文化。五是積極發展文化中介服務機構。以佛山現有的機構和社團為基礎,逐步改變原來不適應市場經濟的功能,加大其向行業協會、中介機構的轉變,並在此基礎上集中扶植和辦好一批文化中介公司。鼓勵各種經濟形式、多種所有制參與文化中介和經紀人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並存、競爭的文化中介體制。六是加快文藝體制改革。改革的目的要與經濟運行的緊密相連,突出管理的整合作用和衍生力量,使文藝團體具備一定程度反應經濟變化的敏感性和適應性。積極面向市場,面向社會大眾,走產業化發展之路。對於社會團體和企業事業單位舉辦和接辦文藝院團,應制定政策給予積極支持,包括對投資部分免徵所得稅等。
1949年以來佛山行政區劃沿革
1949年10月29日 設佛山市�縣級,屬珠江專區。
1950年1月12日 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佛山升為地級市�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和珠江專署實行雙重領導。
1950年7月20日 佛山重新劃歸南海縣管轄,稱南海縣佛山鎮。
1951年1月12日 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佛山改鎮設市�5月�設佛山市�地級�屬珠江專區。
1954年6月 粵中行政區駐地從江門市遷駐佛山市。
1956年2月 佛山專區成立�轄南海、順德、三水、鶴山、開平、恩平、花縣、番禺、中山、新會、高明、台山、 珠海13縣和石岐市及佛山、江門兩地級市。
1958年 佛山、江門改為縣級市�由佛山專區領導。
1966年 佛山升為地級市�由廣東省、佛山專區雙重領導。
1970年 佛山專區更名為佛山地區,佛山、江門改為縣級市。
1974年7月 佛山、江門升為地級市。佛山地區轄南海、順德、三水、高鶴、開平、恩平、番禺、中山、新會、台山、珠海、
斗門12縣和佛山、江門兩市。
1983年6月1日 原佛山地區與佛山市合並為佛山市�下轄中山、南海、順德、高明、三水5縣。
1984年6月 佛山市轄汾江�1986年易名為城區、石灣、南海、順德、三水、高明2區4縣,代管中山市�1988年
升為地級市。
1992年至1994年 順德、南海、三水、高明先後撤縣建市�縣級,由佛山代管。
2002年12月 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原佛山轄區的城區、石灣區以及縣級南海市、順德市、三水市和高明市,設立佛山市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三水區和高明區五個區。
㈦ 世界是報紙是在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16世紀中葉,是人類歷史上航海大發現的時代。地中海是當時世界文明的中心,義大利作為文藝復興的起源地,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基礎,在地中海北岸的威尼斯城頗為流行的威尼斯小報(Venice Gazette)在報紙的發展里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義大利威尼斯城當時居地中海貿易中心,與地中海沿岸諸港及德國商業都市聯絡頻繁,成為集中世界各地新聞的都市。在這所城市裡有個叫 Manant的組織者,收集有關法庭、城市動態以及貿易信息等新聞,專為王公貴族以及商人發行這個 Gazette 的手抄新聞,在當時非常流行,這就是 Venice Gazette。後來Venice Gazette 改用手抄為印刷,加大了發行力度,被後人稱為《威尼斯公報》。 Gazette( 格塞塔 ) 本意是一枚威尼斯硬幣,一個 Gazette 買一份小報,所以人們就稱威尼斯小報為 Venice Gazette , 以至於這個詞後來成為西歐「報紙」的代名詞。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具備現在印刷三大性質的報紙。同時,由於威尼斯是當時世界上最為著名的海港之一,來往於此的四方過客眾多,Venice Gazette 隨著這些往來的商賈、水手、遊客、教士被更大面積的在歐亞非進行傳播,影響了各個地方報紙業的發展。從某中意義上說:Venice Gazette 是現在報紙的鼻祖。 自德國人谷登堡使用熔化的混合金屬鑄造鉛字,隨後他又發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和印刷機,實現了印刷術的機械化。報紙的發展也隨之迎來了春天。報紙的發展:自義大利,沿歐洲西海岸北上:北非、利比利亞、英法、神 聖羅馬、維京……很短的時間內,報紙在歐洲取得了流行。並且在其後的幾百年時間里,伴隨著殖民者的軍艦游弋了世界。 中國的《邸報》是世界最古老的報紙。但中國現在意義上的報紙卻是舶來品。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西方諸多機構出於方便傳教的目的,在中國建立報館,發行報印貿通商情2006.363期最終版.indd45 2006.4.17 9:31:19 AM 紙。但當時的報紙多為宗教性質的。並無太多新聞性質。直到19世紀末,中國官辦、民辦的報紙才逐漸多了起來。1895年,即光緒二十一年,著名的維新變法派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創辦強學會,並出版報紙《中外紀聞》(又名《萬國公報》),這是早期的中國人所辦報紙中影響力較大的。當時僅北京就已經有幾十種各類報紙,日印量過千的規模。 1900年後, 隨著報紙的陸續創辦, 北京出現了六大報房, 字型大小是: 聚興, 聚恆, 合成, 信義, 集文。這些報房控制著京城各報業的發行權, 這是我國最早的一批報房。各報房都雇有報夫,一律穿藍布長衫,肩上搭一條藍布長袋,內裝日報,健步如飛,分送各衙門、官員府第、大商號、錢庄等訂戶。1911年北京各報社在琉璃廠南柳巷永興寺, 聯合開辦了一個報刊發行處, 負責各類報紙的銷售發行,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一個民間報刊發行及物流機構。 由於聯合報刊發行處的建立,在北洋時期,北京的報業中心也隨發行處而集中在了南城菜市口附近,《民國報》、《覺報》、《晨鍾報》、《中國公報》等百餘種報紙的聚集,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規模產業。 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是中國報業的鼎盛時期,僅北京就有報館一百多家,發行報紙三百多種。也一時間正處於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時期,民主思想,人文精神通過大大小小的報紙被人們深入理解,漸入人心。其中共產主義的思想也在這一時期得以傳播,其中報紙功不可沒。《新青年》、《國民》、《每周評論》、《京報》、《新生活》等報刊為中國的革命點燃了最初的星火。《晨報》每期的發行量更是創記錄的達到了一萬份。
麻煩採納,謝謝!
㈧ 報紙的歷史由來
1、來歷
公元前60年,古羅馬政治家愷撒把羅馬市以及國家發生的事件書寫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漢代的邸報是中國最早的報紙,但目前爭論很大,還有周朝和唐朝之說,還有東晉說等,尚無定論。
2、報紙newspaper(s)是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向公眾發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
3、報紙之最
英國倫敦不列顛圖書館藏有我國的敦煌唐歸義軍《進奏院狀》,該報被認為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報紙。
在我國出版的第一張漢文日報,是1858年在香港創辦的《外中新報》。林則徐,現代有人說他是清王朝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辦的《澳門新聞紙》,是我國最早的譯報。《澳門新聞紙》和《澳門月報》(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所用名)雖然名為報紙,但不公開發行。
1872年廣州出版的《羊城采新實錄》,是我國內地出版的第一家近代化報紙。
《昭文新報》:1873年艾小梅、漢口創辦,國人自辦的第一家近代報紙。
㈨ 報紙距今已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世界上最早的報紙出現在古老的中國。《邸報》是世界上發行最早,時間最久的報紙。西漢時期,為加強皇權,漢王朝實行有利於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把全國分為三十六個大郡,在郡下一級又分若干縣,由中央統一管理。各郡在首都長安都設有辦事機構,相當於現在的各省駐京辦事處,這個辦事處稱為「邸」。「邸」內派駐有辦事員,負責將上峰的信息收集起來,寫在竹簡或絹帛上,通過驛站傳送給各郡的太守參閱。而這一寫有信息的竹帛就稱之為《邸報》。
伴隨著古代中央王權的不斷加強,「邸報」也一直得以很好的發展,自漢、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報》的名稱雖屢有改變,發行卻一直沒有中斷過,其性質和內容也沒有多大變動。
在這一歷史過程中,紙張的出現使得「邸報」的書寫與發行更加的容易,到了唐代,由於雕版印刷的廣泛運用,同時,中國中央王朝的版圖擴大,《邸報》的運用就更加數量化、規范化。第一份用紙印刷的報紙,投遞這份報紙的機構, 當時叫郵驛,投遞人員為唐朝兵部軍卒,腰束革袋,帶上鈴鐺,騎著快馬傳郵,聽到鈴聲,行人都遠離避讓。唐玄宗時期,《邸報》又稱為《開元雜報》。到了明代,中央已有專門的機構通政司進行《邸報》的編發工作,發行日期和發行對象也日趨穩定,形成國家性新聞刊物。已經初步具有了現在報紙的某些元素。1638年( 明崇禎11 年),《邸報》開始使用活字排版,報紙的發行量增大, 但因戰爭頻繁, 交通堵塞等情況, 江南一帶當天的報紙要個一個月後才能看到。清代《邸報》發行量更多了,後來改名為《京報》,成為廣大官吏、學者、甚至平民都能閱讀的報紙了。一直出版到清朝皇帝退位,《邸報》才正告壽終。
㈩ 報紙發展史
早期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國就出現過類似的文書抄本。它是當時的官府用以抄發皇帝諭旨和臣僚奏議等文件及有關政治情況的刊物,稱為《邸報》。它具有報刊的某些特點。可認為是最早形式的 「政府公報」。
唐代
唐《開元雜報》是開元年間發行的邸報,該報系雕版印刷,質量不是很高。本身原無報名,因其發行時的年號是在開元年間,後人便稱其為《開元雜報》。
宋代
宋代的報紙稱謂很多,有「邸報」、「朝報」、「邸抄」、「進奏院狀」、「狀報」等,「邸報」是其中最通用的稱呼。「邸報」的內容主要地皇帝的詔書命令、起居言行、中央政府的法令、公報,官吏任名賞罰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報。
清代
「邸報」普遍採用活字版印刷。因為用木活字印刷,印刷質量不佳,有的字體歪斜、墨色漫漶,校對也不夠精確,錯字較多。
(10)報紙的歷史有多久了擴展閱讀:
報紙的優點:
1、可隨時閱讀,不受時間限制,不會如電視或電台節目般錯過指定時間報導的訊息;
2、互相傳閱,讀者人數可以是印刷數的幾倍;
3、即使閱讀或理解能力較低的人,亦可相應多耗時間, 吸收報章的訊息;
4、網際網路崛起,網上版報紙的傳閱力較傳統印刷品報章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