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蹴鞠在中國的歷史起源
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和」與「中庸」,多數情況下的社會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輕「武功」。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
⑵ 蹴鞠是現代足球的鼻祖嗎它有多少年的歷史呢
足球起源於中國,最早被稱為蹴鞠,距今近5000年。
明朝以後清朝建立以後,清朝皇帝對蹴鞠活動根本不感興趣。在朝廷和民間禁止蹴鞠活動,限制了蹴鞠的發展。其次,隨著清朝與西方國家的商業交流,中國傳統的蹴鞠文化被西方足球所取代。隨著歷史的不斷變遷,古人推動的蹴鞠活動也由此沉澱在歷史的長河中。在當時的封建社會,蹴鞠活動被許多文人視為一種娛樂活動。在這些環境的影響下,蹴鞠逐漸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中國古代的娛樂活動經過五千年的發展,也經歷了時代風雨的侵蝕和變化,逐漸被現代人以嶄新的面貌認識和使用。蹴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從繁榮到衰落經歷了許多起伏。令人欣慰的是,它在近代以足球的名義重生,這讓全世界的現代人為之歡呼。因此,一個國家的進步需要在老領域進行創新和發展。我認為對每個人來說,歷史是一種很好的傳統美德,我呼籲所有中國人把它付諸實踐我們的傳統文化將繼續發揚,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我們悠久的歷史。
⑶ 蹴鞠的來歷
蹴鞠的來歷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約十萬年前的丁村文化遺址首先出土,四萬年前的許家窯文化遺址大量出現。石球最早是狩獵工具,原始社會後期出現了用腳踢的石球及鏤空的陶球。蹴鞠傳說為黃帝所作:「蹴鞠,傳言黃帝所作(劉向《別錄》)」。明《太平清話》也記載:「踏鞠始於軒後,軍中練武之劇,以革為元囊,實以毛發」。是說蹴鞠始於黃帝,開始用於軍事訓練。鞠是用皮子做成圓形,裡面裝滿毛發。戰國帛書有黃帝殺死蚩尤以後,「充其胃以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的記載。
蹴鞠的發展歷史
(1)戰國蹴鞠
漢以前的戰國,稱古代足球為「蹋鞠」。《戰國策·齊策》中記載齊國首都臨淄人的生活時說:「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史料表明,戰國時期的齊國都城臨淄,蹴鞠已發展成一種在民間廣為盛行的娛樂方式。
(2)兩漢三國蹴鞠
兩漢三國時期,蹴鞠發展較快。
第一,娛樂性蹴鞠得以繼承。有「康莊馳逐,窮巷踏鞠」,「上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的記載。
第二,出現了表演性蹴鞠。表演性蹴鞠是在鼓樂伴奏下進行以腳、膝、肩、頭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
第三,出現了競賽性蹴鞠。這種蹴鞠一般設有鞠場,鞠場呈長方形,一般為東西向,設有坐南面北供觀賞的大殿,四周有圍牆,稱為「鞠城」。具體的蹴鞠方法在東漢李尤的《鞠城銘》有所說明:「圓鞠方牆,仿象陰陽。法月沖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猶然,況乎執機!」
第四、蹴鞠開始用於軍中練兵。劉向《別錄》中說:「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蹴鞠除象徵「兵勢」、有訓練武士的作用外,也用於豐富軍中生活,使戰士保持良好的體力和情緒。
(3)唐宋蹴鞠
如果說漢代是蹴鞠文化發展的一個高潮的話,那麼唐宋則是蹴鞠文化發展的第二個高潮。第一,充氣球的出現。蹴鞠從最初使用塞滿毛發的實心球,唐代以後則出現充氣球(一說南朝以後就出現了充氣球)。
第二,球門的出現。馬端臨在《文獻通考·樂考二十》中說:「蹴毬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毬。毬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用球門的蹴鞠比賽一般是單球門,大多在宮廷宴會時進行。
第三、蹴鞠活動更為普及。宋代從皇宮內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為樂。
第四、不用球門的踢法逐漸規范。這種踢法叫做白打。
第五、出現蹴鞠組織並有社規。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蹴鞠藝人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
(4)遼金元蹴鞠
遼金元時蹴鞠是朝廷節慶的節目之一,「皇帝生辰,樂次。……酒六行,箏獨彈,築球。」
(5)明清蹴鞠
明朝,蹴鞠仍在廣泛流行。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蹴鞠。朱元璋的聖旨只能禁止軍人,但並不能改變蹴鞠的娛樂性質,也不能禁止民間的蹴鞠活動。明代出現了專門製作鞠的手工業作坊,出售各式各樣的鞠(時名為「健色」)。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滿族人曾將其與滑冰結合起來,出現了「冰上蹙鞠」的運動形式。
清代中葉以後,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基本上被歐洲的現代足球所取代,而踢毽子作為「蹴鞠之遺事」(宋高承《事物紀原》),而得以繼承與發展 。
⑷ 蹴鞠最早是起源於哪個時期呢
蹴鞠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漢,但是關於蹴鞠的起源則可以追溯到十萬年前的石球。考古學家在丁村文化遺址中曾發現過距今十萬年的石球,之後在許家窯文化遺址中又發現了距今四萬多年的石球。雖然這些石球並非用於娛樂,而是作為狩獵工具存在的,但是依舊有不少人將其視為蹴鞠的起源。至於“蹴鞠”這個詞最早則是出現於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其創作的《扁鵲倉公列傳》中首次提及這詞。
在兩漢三國時期蹴鞠還開啟了競賽模式,以及被運用至軍事訓練之中。待到了唐宋時期,蹴鞠的發展也是非常快的。其中唐朝時期開始出現球門,宋朝時期蹴鞠幾乎成為一項全民運動。此後的元明兩朝,蹴鞠依舊十分受歡迎,進入清朝之後蹴鞠才開始逐漸沒落。待足球傳入中國之後,蹴鞠更是被足球取而代之。
⑸ 蹴鞠是從什麼時候流行起來的
關於蹴鞠,最早的記載是在西漢著名文學家劉向所編寫的《戰國策》一書中。此書記載,蘇秦自從當了趙國丞相,他為了聯絡齊國與趙國共同抵抗秦國,他便去求見齊宣王。
蘇秦對齊宣王說:「齊國是一個大國,有數十萬軍隊,僅臨淄這一個城市就有七萬戶,人民富庶殷實,都喜歡吹竽、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蹋鞠。這樣富強的國家,又怎麼能俯首聽命於秦國呢?」
因此,早在先秦齊宣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300年左右,就已經有了蹴鞠這項運動,所以蹴鞠在我國已經有了2300多年的歷史了。這段文獻說明,早在戰國時期的齊國臨淄城中,就已經較為廣泛地開展了蹴鞠活動。劉向在他所著的《戰國策》中的原文是:
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斗雞走狗,六博踏鞠者。
所以人們認為,蹴鞠起源於春秋齊桓公時期,蹴鞠最早應該是齊國訓練軍隊的一個運動項目,後來逐漸傳入民間。因為蹴鞠的娛樂性和對抗性逐漸被民間接受,所以蹴鞠就開始流行開來了。
但是根據文獻記載,蹴鞠真正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市井上出現,則是在戰國早期的齊宣王時代。
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臨淄城作為當時最大的商業城市,它也成了一個手工業重鎮。
根據古代佚名著作的書籍《考工記》中記載,當時臨淄的皮革業十分發達,縫紉行業也十分繁榮,這也為蹴鞠的生產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因此,蹴鞠這項體育運動在先秦時期的齊國民間已經十分普及了,並且這項體育活動已經開始從北方地區逐漸向南方地區推廣了。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蹴鞠從只有軍隊訓練轉到民間娛樂的逐步普及過程,才是這項活動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方面。
⑹ 蹴鞠起源於中國的哪個朝代,距今多少年
蹴鞠起源的時間定在四千六百年前的黃帝時代
歷史文獻:
從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書資料: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墓出土了一件帛書——《十六經·正亂》。此為專門記述黃帝戰勝蚩尤之事的一篇帛書,其中有一段內容涉及蹴鞠起源的傳說「……黃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擒之。……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
⑺ 蹴鞠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呢有什麼寓意嗎
蹴鞠,最早是起源於戰國,而在當時是民間一種流行的娛樂項目,而後在齊宣王在位時期就已經較為盛行,宋朝時期,開始出現並培育專業的蹴鞠藝人,慢慢地蹴鞠就成為一種體育項目。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有用腳蹴、蹋、踢的含義。蹴鞠的發展歷程有很多的變化,下面為大家細說:
三、宋朝時期到了宋朝時期,蹴鞠一度變得更加盛行,在上海博物館珍藏的一幅《宋太祖蹴鞠圖》里有當時皇帝踢蹴鞠的圖畫,而且當時的球技發展有了很多的花樣動作,球技精湛者還會用頭、肩膀、背部、胸口、膝蓋、腿腳等各個身體部分操作,使蹴鞠運動更加有趣!
⑻ 蹴鞠起源於什麼時候
《史記》和《戰國策》最早記錄了足球運動的情況。《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都表明,在當時的齊國故都臨淄,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成熟的游樂方式,而且在民間廣為盛行。齊宣王於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斷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歷史時期,在齊國故都臨淄城足球活動就已廣泛開展。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民間盛行的體育和娛樂活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