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瓜州古渡風景區的民間傳說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古渡遺址、御碑亭、沉箱亭已成為中外賓客尋幽探古的佳處。現在,為紀念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而建的「沉箱亭」,靜靜立於古渡景區的江邊。八根廊柱撐起八角形的飛檐穹頂,亭內立著一塊石碑,上書「沉箱亭」幾字,石碑的背面記述著杜十娘投江的故事概況。
『貳』 古渡有著怎樣的歷史
在秦代,古都西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就是古渡。因而,古渡在地理上處於十分重要的位置。著名的咸陽古渡就始於這一時代。
咸陽古渡就是咸陽渭河渡口。渭河橫貫關中,從古代秦都咸陽旁邊流過,加之流水豐沛,岸線狹長,橋梁數量有限,舟渡就是一種重要的交通方式。
咸陽古渡始於秦代。直到明洪武年間,咸陽城西遷到渭水驛,古渡也就隨之西遷。真正成為秦中第一大渡,並一直沿用至解放初。
咸陽古渡並非一處,在渭河上就曾有大大小小幾十個渡口,除古渡遺址外,還有兩寺渡、安陽渡、西同渡、嘉麥渡、新開渡、孫張渡、北田渡、交口渡、李家渡、耿渡、新豐渡及許多不大固定的臨時小渡口。
『叄』 瓜州古渡風景區的簡介
千年古渡,勝境猶存,唐代高僧鑒真從這里起航東渡日本,康乾二帝及歷代詩人墨客途經瓜洲,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民間傳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古渡遺址、御碑亭、沉箱亭已成為中外賓客尋幽探古的佳處。
『肆』 咸陽古渡的簡介
咸陽古渡就是咸陽的渭河渡口,橫貫關中的渭河,從古秦都咸陽旁邊流過。
古橋遺跡,在隱沒百年後,數年前重現人間。
據咸陽地方誌記載,「咸陽古渡」建築於明嘉靖年間,渡品處建有一座木橋,通隴通蜀,過客眾多,為秦中第一渡。「咸陽古渡」為古長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處於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木橋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明清時期西北地區的交通、經濟、軍事,以及渭河流域的橋梁建築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證。 李商隱有詩雲:京華庸蜀三千里,送到咸陽見夕陽。 從長安城到咸陽橋,送行送出一天的路程,頗有送君千里的情誼。唐代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就是在此為朋友餞行所作: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現位於河南街村主街道直下渭河發現古橋樁。
咸陽古渡是古代絲綢之路的橋頭堡,古渡遺址附近出土了大量文物,為人們研究當時的經濟、文化、軍事提供了重要的物證。絲綢之路也稱為佛教之路,咸陽古渡遺址出土的大量隋唐佛像,為研究當時佛教文化活動以及中原和西域國家的佛教文化交流,提供了詳實的實物資料。
古時的咸陽橋已不復蹤影,咸陽市在渭河上架起了新的咸陽橋。咸陽橋不僅留下了名字,更留下了千年傳唱的《渭城曲》。我們聽到的就是這首曲子, 它還有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叫《陽關三疊》,想像人們曾以此送客,一唱三嘆,其中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伍』 咸陽古渡的起源與發展
「咸陽古渡」美景始於秦代。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咸陽城西遷到渭水驛,據咸陽地方誌記載,「咸陽古渡」建築於明嘉靖年間,渡口處建有一座木橋,通隴通蜀,過客眾多,為秦中第一渡。「咸陽古渡」為古長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處於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古橋遺跡,在隱沒百年後,2001年重現人間。
今天,橫跨市區的渭河上已經架起四座現代化的公路橋和四座鐵路橋,還有西寶高速公路橋,成為關中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樞紐。「咸陽湖」的生態景觀建設總體規劃西自西寶高速公路渭河橋,東至機場高速公路橋,全長15.56公里。一期規劃的「咸陽湖」位於咸陽鐵路橋以東450米處至中華小區西側,長5500米,水面寬度350至400米。生態景觀工程主要包括綠化、亮化、美化兩岸的灘地及岸坡,主要以秦文化為主線,加上綠化、美化,形成咸陽特有的渭水歷史文化景觀。遊客來這里探尋古渡遺址,在懷古的同時,更感慨時代的變遷。
根據國務院批准實施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為加快推進西咸一體化建設,著力打造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省政府決定設立西咸新區,確定范圍為西安和咸陽兩市接合部,以渭河為中軸線,西起規劃中的西咸環線,東至涇渭交匯口,東西橫貫50公里、南北擴展5-10公里的整體板塊。
以渭河為軸線,西起澇渭交匯口,東至涇渭交匯口,南北兩岸延伸800-1000米,規劃面積108平方公里。該區是西咸都市圈重要的生態景觀帶。將以河堤建設、河道治理、生態綠化、景觀打造為重點,積極開發渭河沿岸的歷史文化資源,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環境,構建橫貫東西的百里渭河生態長廊。
咸陽古渡的消失,是歷史的變遷,以渭河為中軸線長達100多里渭河生態長廊,成為西咸一體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不正是那傳說的秦代阿房宮的歷史延伸。這正是:
太公直鉤為釣相,
商鞅變法國富強。
弄玉簫吹咸陽城,
橫掃六國號始皇。
千年古渡今重遊,
壯麗勝似秦漢秋。
綠洲園林映碧流,
不見艄公一葉舟。
『陸』 鎮江西津古渡的文章
下面有鎮江最大的娛樂門戶網站《鎮江吃玩網》告訴您:關於西津古渡資料,今年下半年在市政府的努力下,整體環境得到了全面的改造,因此由原來的免費參觀,現在本地人收費10元,其他20元。新增「小碼頭」遺址。歡迎您登陸《鎮江吃玩網》查詢更多景點信息。
西津古渡街座落在鎮江市西邊的雲台山麓,是一條有著千年歷史,令人稱奇叫絕的古街,全長雖僅五百公尺,但有自唐宋以來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時期的樓閣,都是別具風情的建築,沿坡而建的幾道石門古色古香,門楣上歷代名人的題字清晰可見,西邊的小碼頭街仍保持著唐宋風韻,漫步在這條古老的街道上,似乎是在一座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內散步,可以領略當年古城地處要塞,商旅繁榮的風貌。
「西津古渡」原為古渡口,後因江面南漲北坍,原本是江水的位置,逐漸形成道路,古老的渡口邊就再也看不到長江水,唐代鎮江名金陵,故稱為金陵渡,當時許多大詩人如李白、孟浩然等都曾在此候船待渡,宋熙寧元年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船到瓜洲時,見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些歷史的印記,無不向我們娓娓訴說著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走在這條被車輪磨出深深印轍的青石板路上,使我們感受到無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但這卻是再也不會重演的歷史景像,「西津古渡」已在歷史的洪流及動盪中走向衰落,千年古渡,已荒廢殘缺.........
由於地處山麓,經濟開發價值不如那些一馬平川的開闊之地,於是幸運地躲過了近年來老城改造和旅遊開發的破環……
與鎮江博物館比鄰而居,一座矮牆相隔,由數十級石階沿坡而上,一道雕花磚砌的券門立於坡頂,上書「西津渡街」字樣,穿過這道券門,展現眼前的便是經歷了千年歷史的「西津古道」。一道券門之隔,門里門外的建築卻恍若隔世,門外是大道通衢,兩旁是高大、宏偉、瑰麗,或中或西或中西混體的建築,門內卻轉瞬間化作小巧古樸的中式閣樓、亭台、塔廟,中間夾一條青石板鋪就的彎曲小道。
整個西津渡街全長約1000米,從刻有「西津渡街」的頭道券門至待渡亭大約500米,從待渡亭到長江邊500米,而其中濃縮的歷史遺存最多、建築藝術最精的則是從頭道券門至待渡亭的500米。如果從雲台山腳下的蒜山石崖仰望的話,西津古街實際上是一條依附於雲台山麓的棧道,雕檐翹角的亭台樓閣彷彿是以一顆顆古樸典雅的傳統建築為「珍珠」鑲嵌在雲台山麓上的精美「項鏈」。
古街上的建築多為明清時期的遺跡。靠近頭道券門的木結構店鋪已經適應了現代商業氛圍,成為了當地古玩字畫的交易場所,熱鬧的休息日,店鋪連同券門外的階梯都成了市場,平常日子裡則人跡寥寥,惟有店鋪門口的竹椅、木凳和時不時竄出的京吧狗透露出寧靜中的生機。
走過兩座香煙繚繞的亭狀香爐,過第二道券門,雖建築風格未變,體量卻明顯大了一號,磚木結構,雕花飛檐的窗欄和立柱一律被漆作朱紅色,與二道券門上「飛閣流丹」一詞呼應得恰到好處。然而更為引人注目的則是立於古街之上的一座過街石塔,白色的喇嘛塔矗立於通道的上方,讓人頓生敬畏之感,塔基之下有修葺紀念碑,上書「西津渡過街塔又稱昭關石塔、觀音洞喇嘛塔、瓶塔,系元武宗海山皇帝命畫塑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劉高仿京剎梵相而作的金山般若禪院的一部分。竣工於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或稍前」。由此可見這一建於元代的過街塔至今已經歷過600多年的風雨滄桑,且與北京老城中的白塔寺還有著嫡親淵源。
穿過昭關石塔,是一座黑色鐵質香爐,香爐正對的門洞上書有「觀音洞」三字,觀音洞臨街而建,高大古樸,雖然風雨斑駁了立面,卻依舊顯示出宗教的肅穆庄嚴。在數百近千年的時間跨度中,當西津渡已經成為橫渡長江的重要港口時,長江天塹之於當時的交通工具仍然意味著巨大的風險,面對難以卜測的風浪,人們只有祈求於宗教的護佑。
走出觀音寺前的「共渡慈航」券門,西津古道開始沿階而下,直至待渡亭,坡道上的青石板中間有一坡面,坡面當中留有深深的車轍,坡面一來作雨天快速排水之用,二來用於在西津渡上岸或離港的大宗貨物運輸之用,那些車轍痕跡則來自當年運貨所用之獨輪車,這些歷史的印跡,令人遙想當年西津渡人來貨往的繁盛景象。
沿觀音洞一路下行,踏在青石板路上,一直到現在的長江路,當年的老街店面,諸如「吉瑞里西街·1914」、「民國元年春長安里」、「德安里」等匾額至今猶在。據當地老人家說,在這短短幾百米長的街道上當年有各式店鋪150多家,從行業種類上看,有飲食方面的,有生活和文化方面的,當然,還有許是專門為船家服務的店鋪,諸如木匠店、纜繩店等。解放前這里還專門設有一個警察分局,一條街儼然就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小社會。
到了建於清朝的待渡亭,就走完了西津渡街現存最完美的部分。「待渡亭」顧名思義就相當於現在的港口碼頭的候客處,當年的商旅們想來曾在此俯視滾滾長江,懷著各式心情等待著一次難以預測的遠行。
從待渡亭繼續下行,穿過一片老式民居,約摸500米距離處有一塊高聳壁立的石崖,這就是蒜山石崖。當年石崖之下即為滾滾長江,石崖也成了扼守江岸的屏障。然而隨著歲月流轉,原先緊臨長江的西津渡口,自清代以後,由於江灘泥沙淤積,導致江岸北移,當年拱衛西津渡口的蒜山石崖如今距離長江江岸已有300多米的距離,一條新建的長江路橫亘在當年的西津渡與滾滾長江之間。
古代鎮江,一直就是溝通大江南北的要沖。無論春秋時代的朱方,秦代的丹徒,三國的京口,金陵渡都是當時的軍事重地和交通要津。隋唐以後,朝廷打壓六朝古都的南京,貶為縣級,鎮江卻升為潤州,再由於南北大運河的修通,鎮江地位日顯重要。在那漫長的歲月里,它是我國東南地區漕糧、絲綢等物質北運京師的重要港口。
西津渡街的繁盛正得益於這一地理優勢,其創建始於六朝,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近兩千年的積淀,才有了如今的規模。沿街而行,行人能感知到近千年的歷史,更能觸摸到鎮江老城的「文脈」和「底蘊」。
近千年的歷史文化的積淀,讓西津渡周邊不大的區域成為了研究那段歷史的活化石。一路走來所見到的元代石塔、臨街的明清建築及民居不過是最表層的遺留罷了。據近年考古人員對西津渡地區沿街一線的考察發現,整個街道下面疊壓著3-5米厚的文化堆積層,包括從清代到唐代的歷代路土遺跡。在唐代路基的塊石下面,即是鵝卵石、流砂地層。文化堆積中出土遺物豐富,早期見有六朝磚瓦及先秦時期夾砂陶鼎足等,唐代遺物有蓮花紋方磚、瓦當、璧足形碗、唐三彩器,宋代遺物則有陶瓷器及琉璃筒瓦、鐵刀、撐船竹篙的鐵腳等。這反映出,古街的修築、使用從未中斷,千年古渡的街道走向是穩定如一的。
值得玩味的是,雖然西津渡地處於鎮江人口稠密的老城區,但因其地處雲台山麓,又有象山遮擋,經濟開發價值顯然不如那些一馬平川的開闊之地,於是,幸運地躲過了近年來老城改造和建設之風的破環。而作為如此具備文化與觀賞價值的去處,也並未因近年來的旅遊熱而受到過度開發,甚至連門票都沒有,管理者也少見,完全的原生狀態。筆者去時,正值今年春節期間,但整個區域內遊客並不多,進入西津渡頭道券門後更是人跡寥寥,而且其他路人基本都是過路的本地人,無嘈雜遊人之亂耳,當地住戶的生活也與古樸的建築渾然天成。
如此景象,令人感慨。同是著名的歷史遺跡和風景名勝地,那些收取高昂門票的景區反而未必能得到有效的保護,不少景區甚至以提高門票的方法來限制客流,保護景點與文物,但效果還是難以彰顯。事實上,不走為了旅遊而開發之路,讓文物古跡保留其原生態的生命感,恰恰是「保護」的精髓所在,這或許正是古樸的西津古渡對於「無為而治」這一古語的詮釋吧。
『柒』 黃河古渡口的興縣古渡口
從北至南有裴家津、黑峪口、巡檢司、大峪口、羅峪口等渡口,專以引渡人畜,短途航運等。
萬里黃河渡口多
「九曲黃河萬里沙。」「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古往今來,大量有關黃河的詩歌,為我們記錄了黃河的興衰,作為曾經承載中華民族興衰的大河,今天它留給我們的依然是無盡的未解之謎。
長達萬里的黃河究竟有多少個古渡口呢?這些古渡口究竟有什麼樣的傳說呢?它們是怎樣來的呢?這些問題,無疑是值得人們追尋的。
曾經有人說過,如果說,黃河是一條巨龍,那麼黃河沿岸的古渡口就是龍身上的鱗甲。其實,這句話還應該這樣說,古渡口,跨越大河的基石。如果沒有黃河上難以數計的渡口,黃河充其量不過是一渠死水,沒有太大的生命。
黃河割斷兩岸,渡口讓天塹近在咫尺。從青藏高原上奔騰而來的黃河究竟要經過多少古渡口,誰也說不清。渡口,作為連接兩岸、溝通不同人群的支點,它給人們帶來的作用是無法形容的。
第一個黃河渡口是怎樣產生的,這是一個人們都想知道、但又無法說清楚的問題。它或許是原始人群之間因為放牧的需要,或許是戰爭的緣由。實際上自古以來,萬物起源就是一個無法說清楚的問題。
人們通常認為:黃河上的第一個渡口在鄂陵湖和扎陵湖的交界處。我曾經到過那裡,那裡的河水極淺,藏族同胞的牛羊能輕而易舉地踏過黃河。看著自由自在的牛羊漫不經心地來往於黃河兩岸,不由得就想起中下遊人們過河的情形,兩者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別」。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講,這個交界處的渡口也不是黃河的第一個渡口。萬里黃河第一渡究竟在何處?誰也說不清楚,既然說不清楚,就沒有說的必要了。
說起黃河上的古渡口,不能不說青海省瑪多縣,這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地方,因為有黃河源標志的牛頭碑。這里也被一些人稱之為黃河第一縣。
黃河上游的第一個大型渡口就在瑪多縣城邊上。只不過過去的渡口,如今已變成了一座公路橋。現代化的鋼筋水泥橋,穩穩地跨過了黃河,南下果洛,北上西寧的車輛都由此經過。然而,在黃河上沒有修建橋梁之前,人們過黃河就只有靠擺渡,或者用木船,或者用皮筏,將各種貨物,將走親訪友的路人,運過了黃河。所以也有人將這個地方稱之為「黃河第一渡」。
「萬里黃河萬里沙」。不同的渡口,留下了不同的故事。雖然許多渡口已經被各種各樣的公路和橋梁取代,但這並不影響民間故事和傳說的流傳。黃河上渡口的名字也充滿了浪漫色彩,蓮花渡緣自那個地方如同蓮花的地形;青石渡則是因為那裡的青色石頭而得名;君子渡則緣自於那個地方流傳的民間傳說;索橋渡則是因為那個地方曾經修過一座鐵索橋。
不同的古渡口流傳著不同的故事,在這背後折射出來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地域文化。黃河沿岸每個古渡都和戰爭密切相關,甚至有些與少數民族相關。可見,黃河渡口不僅為漢民族所獨有,它也是所有生活在黃河兩岸人的渡口。
其實,一般而言黃河古渡口都比較平靜,盡管黃河水面很寬,但很少波濤洶涌的激流。唯有如此,才能夠方便人們渡河。比如位於甘肅靖遠境內的小口渡雖然在紅山峽內,但是人們將渡口選擇在黃河的拐彎處,這里河道狹窄,水深且緩,是置舟渡河的好地方。
今天黃河上還保存著大量的古渡口遺址,臨津渡、金城渡、橫城渡、風陵渡、孫口渡、大禹渡、茅津渡等大批古渡,都是延續使用了幾千年的古渡口。「野渡無人舟自橫」這是古人筆下的古渡景象。其實,黃河上的不少古渡自古已經就是交通要道,很少存在清冷的景象。
渡口是人們跨越大河的基石,它和大河相互依存。河造就了渡口,渡口帶活了大河。
西部現狀
古渡見證了烽火硝煙
在今天的青海、寧夏、內蒙、陝北、山西等地保留了大量的黃河古渡口遺跡。僅是在寧夏境內黃河河段上就有16處古代渡口遺址,而在青海境內黃河上的渡口遺址則達到30多處。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許多生活在內蒙古、青藏高原的少數民族大部分就是通過這些黃河古渡口而「南下牧馬」的。
許多時候,黃河上往往實行關津並存的情況,官渡設有木船、皮筏之類的運輸工具,有的渡口還配有水手或船夫,並有管理渡口的士兵和水手、船夫等人員。一切工薪和費用由官府撥專款發放。
據記載,明清時期寧夏境內的古渡有橫城、高崖、李祥、馬頭、臨河、永康、常樂、新墩、寧安堡、廣武、老鼠嘴、張義、青銅峽、冰溝、泉眼山和田家灘南等16處,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橫城渡口。
橫城渡口位於銀川市東30餘里的黃河東岸,這里登高東望,是浩瀚無垠的黃沙,隔河西眺,則是一片一望無際的綠色田野。有專家考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說的就是這個地方。橫城渡口是一處古老的黃河渡口,這里有個寧河台是明代為了保護這個渡口暢通無阻而修築的防衛設施。這個台高 5.5丈,上面建亭3楹,四面建成廂房。台外有一道城牆,周長90餘丈,高 2.4丈。城牆四面各有重門。管理渡口的官員和保衛渡口的士兵,都住在寧河台上。記載說「橫城之津危,則靈州之道梗。」
位於今天甘肅永靖縣城蓮花寨炳靈寺附近的蓮花渡,又名黃河下渡。唐代這里被稱為鳳林渡,北宋時易名為安鄉關渡。明初,這里設置千戶一名常年駐守,明嘉靖年間,知州劉卓奏請清朝廷批准允許動用官銀,選官工只設水夫名,並更名蓮花寨渡口。
在幾千年的烽火歲月中,這些古渡見證了一次次的戰爭。盡管它們沉默無語,但是在黃河一圈漣漪背後,就是一個民族的興亡歷史。
古渡故事
君子津
這是一個黃河岸邊的市鎮,在市鎮外面就是黃河古渡君子津。小鎮的名字叫做河口鎮,滾滾黃河在這個地方掉頭南下進入晉陝峽谷區。
君子津的名稱來自於一個古老的故事。《資治通鑒》記載:東漢桓帝劉志(公元 147至167年)到西部榆中(今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一帶)去巡視,而後又轉向東行到代地(今河北省北部)。隨行隊伍中有一名來自洛陽的商人,因為迷了路,就投奔君子津渡口,津長於是安排他住宿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津長推門叫他起來趕路的時候,他已經直挺挺地死在了炕上。沒有辦法,津長只好將他就地掩埋。後來,這個人的兒子從洛陽趕到這里尋找父親,得知父親去世,便決定運遺骸回鄉,打開棺木後發現他父親帶的金銀貨物原封不動,沒有絲毫損失。於是桓帝將這個地方命名為君子津。
陰口渡口
這是絲綢之路上最早、最重要的渡口之一。這個渡口位於靖遠縣城東,祖厲河入黃河的河段上。據傳說,在漢武帝時,當時這里就有渡口存在,叫做鸇陰口。由於其交通位置重要,所以幾千年來,這里一直興盛不衰。先後有匈奴、鮮卑、羌、黨項、蒙古等少數民族在這里放牧。在《三國志》和《資治通鑒》中均有提及,但只寥寥數筆。其中《三國志·魏志》中記載,東漢後期,涼州的盧水胡(匈奴的一支)起兵騷擾河西,曹操命令張既率領幾千人馬過河去平叛,張既率領人馬到達金城後,手下建議兵少道險不可深入,盧水胡知道消息後,就在陰口渡口埋伏了七千騎兵,張既知道後,採取了聲東擊西的策略,派遣了少數騎兵製造了在陰口渡口渡河的假象,結果卻率領大軍從金城過河直搗涼州盧水胡大本營,達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靖遠索橋渡
這里位於靖遠縣境內的黃河上。據《靖遠志》記載:「隆慶初創設船橋以通往來。」後來因河水上漲而沖走,仍然以船渡河,這里也被人們稱之為小口子渡口,因為在距離小口子村2公里的黃河岸邊。公元 1614年,人們又修了河西索橋,以纜索系舟在河面上,上面鋪著木板,供人們通行。這里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
在古代黃河上有不少橋梁,其中比較集中的在青海境內,當地甚至流傳著這樣的傳說:「黃河置渡,湟水建橋。」可見,古代青海境內的橋梁不少。
不論是橋梁,還是津渡,其目的是溝通兩岸,都是為了解決黃河上絲綢之路干線上交通問題而修建的。
『捌』 咸陽古渡的歷史
咸陽古渡
清·朱集義
長天一色渡中流
如雪蘆花載滿舟
江上丈人何處去
煙波依舊漢時秋
西安的東西兩側,有兩座橋很著名,一座是城東的灞橋,一座是城西的咸陽橋。兩座橋都因離別而著名,也各自延伸出了「關中八景」中的一景,城東的是「灞柳風雪」,城西的是「咸陽古渡」。 據咸陽地方誌記載, 「咸陽古渡」有「秦中第一渡」之稱,是古長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處於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
繁榮與離別並存的古老渡口
作為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國都,咸陽被世人熟知。這座古城背原面水,形勢險要。其所背靠的原稱為「北坂」或「畢原」。原下不遠處滔滔渭水奔流東去,宛似一條游龍。這段渭河也就是關中東西大道的分界線,東來西往的人必須從這里渡過渭河,然後才能東出函谷,或向西踏上絲綢之路,於是也有了「咸陽古渡」。
咸陽古渡從何時興起?這個問題似乎難以找到確切的時間,也許要追溯到渭河兩岸開始有居民生活開始。陝西秦漢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曾在咸陽市文物局進行考古發掘和文物修復的祝燁告訴記者:「咸陽古渡繁榮於秦漢時期,自秦漢以來,此地稱為杜郵或渭城,即長安通往西方諸國的渭水渡口。陝西地方誌曾有記載,渡口自古建有木橋,是關中西通西域,南往巴蜀的交通要沖。秦時官府正式在此架設橋梁,固有『渭水貫河,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的描寫。行人站立渡口橋頭,可西望雄偉華麗的秦宮殿。」
提起咸陽古渡,就不能不說到渭河三橋,渭河三橋包括東渭橋、西渭橋和中渭橋。祝燁說:「因為古代的渭河渡口大都依橋而設,以取地利和橋梁之不足。渭河上最大的幾個官方渡口都是依渭河三橋而建的。」其中東渭橋是漢景帝劉啟五年在高陵縣耿鎮渭河上建的;漢武帝建元三年又在渭河東岸馬家寨與曹家寨兩村之間的文王嘴附近建起了西渭橋(也稱便橋或便門橋);而中渭橋則是秦昭王始建,到漢代重修,在今渭城區窯店鎮南的東龍村。咸陽古渡的遺址就位於西渭橋的附近,所以咸陽古渡也有西渭橋渡之稱。漢代修建帝王陵是東西渭橋營建的直接原因,不過張騫開辟了絲綢之路後,這里已成為絲綢之路的橋頭堡,送行去西域這里是必經之路。通過渭河只有兩種方式,要麼通過橋,要麼通過古渡,據說渭河上或橋或渡,並存了很長時間,也許一段時間以橋為主,一段時間以渡為主,但究竟何時靠橋,何時靠渡,如今已不可考。
唐時,西渭橋更名為咸陽橋,昔日之便橋成為一座見證了離愁別緒的「離別之橋」,古老的渡口也曾見證了多少離別的淚水。雖然唐朝從軍或出使西域是令人仰慕的壯舉,但西域一帶當時還比較荒涼,生活水平與風土人情都和中原大不相同。送客至此,心中不免悲傷。因而,我們能感覺到在咸陽橋的送別辭和灞橋送別辭的情緒是頗不相同的。唐代很多詩人都寫詩描繪了當時的心境,最著名的當屬王維那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尤其是最後一句,至今聽來仍有一種濃重的悲涼。
雖然是離別之橋,不過咸陽博物館原館長李宏濤介紹,唐代的咸陽古渡已經非常繁華了,白天橋上車馬穿梭,晚上城門關閉,舟船開始工作,把貨物擺渡到碼頭。碼頭附近建有「西市」,來往於長安的商旅、馬幫、駝隊必在這里歇腳。橋頭兩岸,販夫走卒,人馬喧鬧,歌舞昇平,一派繁榮。
咸陽渡,在治城南。明嘉靖中以舟為浮橋,歲可常通。其後冬春有橋(其費由糧賦項下開支,作正報抵,歲不得過三千元),夏春仍以舟渡。通隴通蜀,過客眾多,欸乃之聲徹夜不息,為秦中第一渡。案:自兩寺渡至治城,河寬僅里許,俗名十里狹,非若上下流之可容多水也,故可以舟渡,或以木橋而不可為石橋。以石柱林立,水漲時不能暢行,又有禾草(俗名河絡柴,水漲則有)以塞其眼,勢必泛濫橫流,不但南鄉被淹,而縣城且不可保矣。馮玉祥駐咸,可頌者多,惟議修石橋人皆危之。乃或以為德政,而又惜其未修焉。安劉渡,在縣東三十里。舊志因安、劉二氏近渡故名。或謂因誅呂安劉名。又名嘉麥渡,以地產嘉麥也。今為左所渡。中橋渡,在安劉渡東十里。即古中渭橋所,唐喬譚有記:「自鳥鼠穴者茲水廣矣,依鳳凰城者茲橋壯矣。水朝巨海而不竭,橋通大路而居要。,不然豈自秦至我唐,六干甲子而獨存也?稽厥弘道率茲帝圻侯天根之見,當務農之暇,司金司土鳩而集也,水工土工速而至也。揮刃落雪,荷鍤成雲。京兆尹紫綬而董之,邑吏墨綬以臨之。遠邇子來,結構勿亟。無小無大,咸稱天休;經之營之,不愆於素。丹柱插於坎險,朱欄赩而電炫。乃虹引成,勢猶雀填,就功連橫,直抵禁苑。南馳終嶺商洛,北走滇池鄜畤。濟濟有眾,憧憧往來,車馬載馳而不危,水澇起漲而轉固。人思啟者,吾其有濟。赩赩赫赫,轟轟闐闐。且周穆之駕黿鼉振千祀也,東方之聚魚鱉稱一時也。孰若我由之而必達,憑之而必安。若以匹敵,夫何遠矣。遂因行邁,睹茲崇飾,將刊石以表跡,敢搦札以紀事。赤奮歲流火之月也。」今名千家渡。庵陽渡,在縣西五里。兩寺渡,在庵陽渡西五里。先是三里橋以木為之,重車行其上輒搖動,一遇大雨橋板或漂去。西路車馬往省者,多由文昌橋渡豐,兩寺渡頗沖繁。自三里橋易石柱後,僅以小舟渡行人矣。西閭渡,在兩寺渡西十里,其西有呂村故名,今廢。仇里渡,在西閭渡西三里,俗名麻子渡。舊志:蘇不韋能報父仇,以渡近其家,故名。久廢。
『玖』 請了各位,關於咸陽·····
咸陽周4,周日都有集市,都有買舊書的
咸陽在以前好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橋,都是靠渡船過渭河的,咸陽古渡幾千年嘛,自己看去吧http://www..com/s?cl=3&wd=%22%CF%CC%D1%F4%B9%C5%B6%C9%22%D2%C5%D6%B7
周四,咸陽三號橋北。周日,在原上文林路,能源學院旁邊,坐20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