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種植歷史最悠久的是哪一種糧食
五穀」是我國古代主要的農作物,黍、稷、麥、菽、麻。
1、黍:黍去殼,就是黃米,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由於不利於消化,現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為主食了。
2、稷:又稱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
3、麥,禾本科植物的一類,五穀的一種,分為小麥,大麥等種類。
4、菽:豆類的總稱,古語雲:「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豆類製品也是中國百姓們喜歡的食物之一。
5、稻,是一種禾本科的直桿的谷類作物,主要類型是有土栽培的「水稻」
1、五穀文化舉足輕重,可謂人類文明之起源。據權威資料顯示,人類在數十萬年前的石器上觀察到高粱的痕跡,說明五穀孕育了人類十多萬年。人類將野生雜草培育成五穀雜糧,這不能不說是人類史上的一個壯舉,五穀孕育了人類文明。同時告訴世人,人類與五穀的不解情緣。五穀糧食畫是五穀文化的最高藝術體現,是五穀文化的藝術寫照。
2、五穀中的粟、黍等作物,由於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況下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戰國時期,菽所具有的「保歲易為」特徵被人發現,菽也與粟一道成了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糧食。
3、五穀雜糧糊,是由各種養生的五穀原材料低溫烘焙熟後磨成的粉,未經膨化,在加工過程中也未添加任何速溶劑,因此能最完整地保留原料的營養成分。
4、谷類主要是指植物的種子。它包括稻米、小麥、大豆等及其他雜糧,比如小米、黑米、蕎麥、燕麥、薏仁米、高粱等。 穀物通過加工為主食。它主要給人類提供的是50%~80%的熱能、40%~70%的蛋白質、60%以上的維生素B1
『貳』 稻黍稷麥菽均是我國種植歷史悠久的農作物其中的菽是指什麼
稻黍稷麥菽均是我國種植歷史悠久的農作物其中的菽是指豆類。
古語雲:「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豆類製品也是中國百姓們喜歡的食物之一。
據史料記載,最早種植「五穀」的出現於我國商周時期。商周時期,我國處於奴隸制社會的繁榮時期,人們所種植的農作物種類增多,並且國家大力支持發展農業,「井田制」實行集體勞作,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栽培技術
輪作和間作
豆類作物不耐連作,連作時由於噬菌體的繁衍抑制了根瘤菌的發育而影響生長,同時病蟲害加重,產量品質降低。所以豆類作物要實行輪作才能獲得高產。豆類作物適宜的前茬為禾穀類作物、薯類作物和棉花。
整地
整地對土壤的要求不嚴格,一般土壤即可,但以土層較厚、富含有機質和鈣質、排水良好、通透性好、土壤 pH 值以 6.8-7.5 的黏壤土或壤土最為適宜。
夏大豆一般在麥收後淺耕10 cm 左右,然後耙平播種。豌豆根系伸展力較弱,對深耕有良好的反應,播前深耕並耙平作畦,出苗整齊,可使幼苗健壯,增強抗寒力。蠶豆是深根作物,在疏鬆肥沃的土壤中生長發育良好,產量高,故應進行秋耕或春耕,耕深以 20 cm 為宜。
『叄』 我國種植最悠久的農作物
我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作物生產歷史非常悠久,從最先開始馴化野生植物發展到現代作物生產已近萬年。在新石器時代,人們根據漫長的植物採集活動中積累的經驗,開始把一些可供食用的植物馴化成栽培植物。例如,在至少8000年前,穀子就已經在黃河流域得到廣泛種植,黍稷也同時被北方居民所馴化。以關中、晉南和豫西為中心的仰韶文化和以山東為中心的北辛—大汶口文化均以種植粟黍為特徵,北部遼燕地區的紅山文化也屬粟作農業區。在南方,水稻最早被馴化,在浙江餘姚河姆渡發現了距今近7000年的稻作遺存,而在湖南彭頭山也發現了距今9000年的稻作遺存。刀耕火種農業和遷徙式農業是這個時期農業的典型特徵。一直到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犁耕工具的出現,以牛耕和鐵耕為標志的古代傳統農業才開始逐漸成形。從典籍中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在新石器時代之後我國古代作物生產發展演變的脈絡。例如,在《詩經》(公元前11—前5世紀)中頻繁地出現黍的詩,說明當時黍已經成為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其他糧食作物如穀子、水稻、大豆、大麥等也被提及。同時,《詩經》還提到了韭菜、冬葵、菜瓜、蔓菁、蘿卜、葫蘆、蒓菜、竹筍等蔬菜作物,榛、栗、桃、李、梅、杏、棗等果樹作物,桑、花椒、大麻等纖維、染料、葯材、林木等作物。此外,在《詩經》中還對黍稷和大麥有品種分類的記載。《詩經》和另一本同時期著作《夏小正》還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如開花結實等的生理生態特點有比較詳細的記錄,並且這些知識被廣泛用於指導當時的農事活動。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由於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人們對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認識逐漸加深,對適宜特定地區栽培的作物和適宜特定作物生長的地區有了更多了解。因此,在這個時期,不少作物的種植面積在不斷擴大。
『肆』 水稻小麥玉米哪一個是我國種植歷史最悠久的糧食
水稻小麥玉米哪一個是我國種植歷史最悠久的糧食
水稻小麥玉米,水稻是我國種植歷史最悠久的糧食
水稻小麥玉米大豆中,水稻與大豆是中國人最早栽培的。水稻早在七千年前,就已經在中國長江流域開始出現。小麥屬於禾本科植物,兩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種小麥的地區。玉米原產於中南美洲,我國主要產區在東北華北及西南山區。大豆在中國已有五千年的栽培歷史,是重要糧食作物之一。
水稻與大豆簡介
一、、水稻
1、水稻是中國和印度的原產國,早在七千年前中國長江流域的先民們就曾種植水稻。一般我們常見的水稻類型有秈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這些都是屬於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食用到的品種。其他分類的水稻雖不常見,但也有其用途。
2、水稻是目前世界上一半人口的主食之一,除了日常米飯的食用,還可以用來釀酒、製糖作工業原料,稻殼和稻稈可以作為牲畜飼料。中國水稻主產區主要是東北地區、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水稻屬於直接經濟作物,大米飯是中國東北居民與南方居民的主食。
二、大豆
1、大豆原產於咱們國家,一般地區都適合栽種。作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歷史,古稱菽。
2、中國東北為主產區,是一種其種子含有豐富植物蛋白質的作物。大豆最常用來做各種豆製品、榨取豆油、 釀造醬油和提取蛋白質。
『伍』 在幾大主糧作物中我國種植歷史最悠久的是哪一種食物是哪一種糧食
我國種植歷史最悠久的哪種糧食應該是小麥和玉米大豆。
1、稻,是一種禾本科的直桿的谷類作物,主要類型是有土栽培的"水稻"(一貫指淡水稻)。稻是亞洲熱帶廣泛種植的重要穀物,我國南方為主要產稻區,北方各省均有栽種。
2、粱屬禾本科的一種植物。俗稱小米、穀子、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中國北方人民的主要糧食之一。廣泛栽培於歐亞大陸的溫帶和熱帶,我國黃河中上游為主要栽培區,其他地區也有少量栽種。
3、菽,豆類的總稱。
4、麥,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麥」、「大麥」、「燕麥」等多種,通常專指「小麥」。
5、黍,亦稱"稷"、"糜(méi)子"。古代專指一種子實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實淡黃色,去皮後稱黃米,比小米稍大。
6、稷、古代一種糧食作物,指粟或黍屬。
(5)我國種植歷史悠久的農作物其中書是什麼擴展閱讀:
神農氏就是炎帝,我們國家農業的創始人。神農氏發明了許許多多的農業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他發現了許多植物的種子是可以吃的,於是他就在土地上播種下這些種子,不停地試驗,最後,發發現穀物年年可以種植,年年可以收獲,於是,他就從中選出了梁、菽、麥、黍、稷這五種穀物,教給人們大面積地種植,成為人們的主要糧食。在唐朝,從南方古城國引進了水稻,此後也成為人們的主食,並與神農時代發現的五穀一起,被人們稱為「六穀」。
『陸』 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糧食是什麼
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糧食作物是水稻和粟。這兩個農作物。到今天為止大約都存在了五六千年的歷史了
『柒』 是中國最早栽培的農作物
我國最早栽培的農作物,
粟是其中之一,粟也是我們俗稱的穀子,是一種糧食,我國在半坡原始居民時期便已經開始種植,栽培歷史非常悠久,所以粟是最早栽培的農作物之一。
水稻也是最早栽培的,早在河姆渡居民時期便已經種植水稻,並且在目前依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糧食,目前世界上一半的人口都以食用水稻為主食,栽種歷史有7千年,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
『捌』 稻,黍,稷,麥,菽怎麼讀
dào、shǔ、jì、mài、shū。
稻即水稻,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如今稻的總產量佔世界糧食作物產量第三位,低於玉米和小麥,但能維持較多人口的生活。
黍去皮後稱黃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後有黏性。黍不是現今我們常吃的玉蜀黍,而是米子和黃米。
稷指粟或黍屬,中國古老的食用作物一說為不粘的黍,又說為高粱。
麥,即今天所說的小麥。
菽即豆,而五穀中所指的菽並不是所有的豆,而是大豆。
相關信息:
我國是農業大國,具有就得農耕文明。
農耕文明養育了一代代炎黃子孫,也成就了社會的文明和進步。
生產工具不斷發展和改進,從石器、鐵器到今天的農業機械化,不斷推陳出新。
我國種植的農作物也具有悠久的歷史,品種多樣,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發現了一萬年前人工栽培的水稻,比同世界上其它國家早了3000-5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