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什麼歷史文化遺物最感興趣

什麼歷史文化遺物最感興趣

發布時間:2022-08-12 16:17:59

『壹』 我國有哪些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故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頤和園、天壇、平遙古城、長城、蘇州古典園林和布達拉宮等等。現有37項世界文化遺產、14項世界自然遺產、4項文化與自然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巍峨磅礴的長城,是中國亦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浩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長城總計長度達5萬多千米。

『貳』 中國有哪些歷史文化古跡,要寫一片觀後感的。給我推薦一個實際點的材料

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古跡,往往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看似平淡無奇的歷史文化古跡,可以追溯城市發展的歷史淵源和時代特質。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為破壞,許多展示廈門滄桑巨變的歷史文化古跡已逐步消失,保護好將軍祠、洪本部、名人故居這些有歷史考究的文化古跡已成為一個非常迫切的話題——— 施琅祠已不見蹤影 將軍祠作為地名,也許很多人都知道,但為何叫將軍祠,知道的人也許少之又少了。民盟廈門市委郭坤聰委員說,將軍祠的由來,主要來源於兩座祠堂:一座是施琅大將軍祠,一座是清朝道光時曾任福建水師提督的吳英祠。 遺憾的是,將軍祠也許只是留下一個名稱而已,見證廈門歷史的古祠將消失。郭先生稱:因為兩座古祠之一的施琅祠已經找不到蹤跡了,而旁邊的吳英祠現在也只剩下一段古牆頂和門外的兩只石獅子。如果該地段老城區拆遷,不注意保護,古祠的消失將很可惜。 郭坤聰先生告訴記者,吳英是莆田人,當兵出身,英勇善戰,後跟隨施琅東渡,在澎湖參加對劉國軒的戰役,後來當了福建水師提督,被封為「威略將軍」。廈門官紳為表彰他的功績,給吳英建祠堂、石坊表。石坊表刻工精美,比較宏偉,是閩南少見的石構建築。但上世紀80年代修建公路時,石坊表就盪然無存。現在,吳英祠已經變成供人居住的四合院,住著十幾戶人家。古祠門外的石獅旁邊是修自行車的小店。但石獅底部已經埋入水泥路下,另外兩只石獅已經不見蹤影。吳英祠的後院是大觀院,據熟悉情況的人講,大觀院是廈門四大院之一,建於明武宗正德年間(1506—1522年),後幾經變遷,成了某單位職工宿舍。 吳英祠的西面是施琅祠,在上世紀80年代左右,施琅祠上建起了將軍祠菜市場,到目前已找不到施琅祠的半點蹤影。 面臨即將消失的吳英祠,郭坤聰先生覺得非常可惜。將軍祠具有見證廈門古代軍事、交通和古建築的價值。如果將軍祠僅以一地名存在,就會失去其應有的文化內涵和價值。 郭坤聰先生認為,吳英祠不僅有保護價值,同時也有經營價值。他建議兩只石獅重新出土,修復吳英祠前門,立下地名標志,作為一景觀;修復的古祠里可留一些做經營場所,以此作為保護經費來源。 洪本部只剩下石碑 廈門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街,同樣具有歷史文化價值。打鐵街、洪本部街定位於明清歷史文化街區,但現在街區內的明清遺物已經屈指可數。洪本部街一帶,集中了鄭成功遺址、港口城市海岸線變遷的見證。近代碼頭文化的文物遺存,應該是要引起重視的。 打鐵街位於鷺江道旁邊,是一條古老的街道,寬2米左右。打鐵街最出名的就是福壽宮,供奉的是保生大帝。該宮也在多次拆除後,又修復的。但現在面積比較小,10平方米左右。據文獻記載,福壽宮原來挺大的,前面還建有一個精緻的八角亭,但後來都給毀壞了。 福壽宮旁邊就是洪本部,據說洪旭是鄭成功的部將,一塊乾隆年間的石碑《重修洪本部渡頭碑記》鑲在房子旁邊石牆里,由於風雨剝蝕,字跡已經模糊了。在旁邊的昭惠宮記者還發現一古碑:「洪本部路頭告示」。意思是告訴人們此地系軍事重地,不要隨意進出。 打鐵街歷史悠久,地處海口碼頭,福壽宮是昔日華僑遠渡南洋必先朝拜的廟宇,建於明嘉靖21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在東南亞一帶具有廣泛的影響。 廈門在明清時期有13個古碼頭,打鐵街和洪本部就連接著其中兩個,是當時廈門與南洋往來的重要碼頭之一。不少移居海外的華僑就是從這些碼頭走出去的。因此,這些古街道在南洋華僑中,有著廣泛的知名度。福壽宮中原來保存著許多古石碑,不少華僑回來都要瞻仰一番,目前已移至廈門博物館。 洪本部街則是因為洪旭在此指揮部隊而聞名,這些街道存有許多國家珍貴文物,像清代乾隆、嘉慶、光緒年間的碑文,對研究古代公共工程建設和管理史、交通史以及古代經濟文化都有重要意義。 由打鐵街、洪本部街等組成的明清歷史街區曾是廈門市最引以為豪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建議申報歷史文化街區。但現在街區內明清文物屈指可數,許多文物已經消失。不少外地遊客慕名而至,卻失望而歸。因為這些古老街區,臟亂不堪,商販佔道為市。 一些廈門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認為,打鐵街、洪本部街應保留老字型大小、傳統工藝品、傳統小吃,才能與街區整體風貌相稱。應鼓勵開辦具有街區文化內涵的特色餐館、特色旅遊、南音社、閩南說書場、私人博物館等。 古書院書齋成追憶 坐落在玉屏巷的玉屏書院,現在也只是留下一個名稱而已。玉屏書院是明代義學。乾隆十六年(1751年)名為玉屏書院,因堂後巨石如屏而得名。後改為廈門中學堂。民國年間又名省立第十三中學,1952年成為廈門五中。後因舊城改造,玉屏書院已全部不存在了,只是一個遺址。 比較出名的江下堂現在也只剩下祖堂,現在文安小學校內,1918年建成。以前是閩海關。該祠規格比較高,稱為閩南第一宗祠,祠內有紫雲屏、拜堂、宗賢堂、祖堂、後花園、望海堂、宗親會館、江下小學堂等。當時建築有1萬多平方米,但後來僅存200多平方米。相傳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欽點武狀元黃培松御賜建立黃氏宗總祠堂。建築呈八卦狀,外方內圓,意思是族人要團結。 郭坤聰先生說,這些歷代人文景觀也基本遭到破壞,有的只剩下祖祠和古榕樹,經歷著歲月的滄桑。遍布廈門的各種歷代人文景觀,既是一種物質文化,又是推動文化的重要載體。歲月滄桑,如今有的已經永遠消失了,有的尚存還能讓我們去追憶。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但我們不能不要歷史。 相關新聞 名人故居亟待修繕 在廈門歷史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眾多名人故居,近年來在人們的視線中也無聲地被毀損,乃至消失。如早期教育家周殿薰故居,企業家黃世金故居,近代歷史名人李禧故居等。而蘇氏宗祠、清道光四川總督蘇廷玉故居早在1978年就被夷為平地。也有一些名人故居現在還住著他們的後人,所以故居不像故居,住房不像住房,有點不倫不類之感。 石壁街因為有大片石壁,牆壁邊有壁井和蚌殼井而聞名於世。石壁街的台灣舉人、著名收藏家王人驥的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盡管院內榕冠如蔭,但故居已經很破舊了。在院子里只有一些腐朽的樹木和毀掉的石旗。正廳木門上的雕飾很精美,依稀折射出主人昔日的榮耀。現在住這里的幾位老人都是後代中的長房。 老人還說,原先院內還有一座花壇,後來被改造成住人的平房,家中收藏的名人字畫也毀於「文革」。記者在該故居看到,房屋的木門歷經風雨,已經斑斑剝離,但一些字畫仍然十分清楚,卧室門上「難得糊塗」的字跡還依稀可見。 閩南著名歷史人物蔡復一,為明萬曆二十三年(1598年)進士,曾代總督雲、貴、湖、廣軍務,官至兵部左侍郎等職。相傳「薄餅」是由蔡夫人發明。現存同安區大同鎮的故居,僅存後樓部分,磚瓦結構,二層樓房,有卷棚頂廊道,額坊彩繪,是明代建築。這個被列入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名人故居一度竟是危房,在近日才修復。 據了解,目前廈門對外開放的名人故居,由於經營管理方式落伍,大多「門庭冷落」,不能發揮名人故居應有的教育啟迪作用,其文化特徵也將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失,這對今後的保護是極其不利的。 相關鏈接 廈門地名的由來 廈門之「門」,即門戶之意。廈門因為是東南沿海的優良漁港,很多地方以「海」、「港」、「澳」、「頭」、「門」命名。如,鷺江舊海岸附近有海後路、海岸街、海濱路等地名,神前澳、塔頭澳、高崎澳、鼓浪嶼澳、涵前澳,曾在漁港形成時並稱五大澳口,當時有許多簡易碼頭,如大橋頭、太平橋頭、料船頭、打鐵路頭、得勝路頭等,也大多保留下來。 漁業是廈門的一個顯著特徵,現今仍有魚行口街、釣仔路等地名。其他行業性地名,如市仔街、棉襪巷、布袋街、打鐵街、南豬行、賣雞巷等,在當時都是一種行業匯集之所,名副其實,許多到近代還留有遺跡。 廈門地名,反映地形地貌的,如霞溪路、美頭山路,體現歷史人文的,如將軍祠、演武路、曾姑娘巷、菜媽街等。這些地名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滄桑巨變的畫卷

『叄』 你還了解哪些「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你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有兵馬俑
兵馬俑簡介:秦始皇的資料;
秦始皇帝姓嬴,名政,生於公元前259年,死於公元前210年,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封建帝國的創立者。
秦始皇帝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國歷史上七雄爭霸、烽火連天的戰國末期。他的父親名叫子楚,是秦昭王的孫子,秦安國君的兒子。子楚曾被派往趙國作人質。當時,在趙國邯鄲做生意的陽翟(今河南省禹縣)大商人呂不韋看到子楚這種特殊的背景和處境,於是極力策劃幫助子楚返回秦國,並把自己一位美貌動人、能歌善舞的愛妾趙姬送子楚為妻。不久生下一子,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威震四方的秦王嬴政。
子楚回秦國後,繼位當了秦王,是為庄襄王,立嬴政為太子。公元前247年庄襄王病故,年僅13歲的嬴政就被推上秦王的寶座。公元前238年,22歲的嬴政舉行了加冕禮,從此他親理朝政。這位血氣方剛、胸懷大志的年輕國君再不容大權旁落。此後,他迅速地平定了叛亂,幽禁太後,次年又罷免呂不韋的宰相職務。在李斯、尉繚、王剪、蒙恬等一批文臣武將的幫助下,他不失時機地拉開了橫掃六合、統一中國的偉大戰爭。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歷經10年血雨腥風的殘酷戰爭,先後消滅韓、趙、燕、魏、楚、齊等諸侯六國,從而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
統一後,嬴政自稱「始皇帝」。為了鞏固新生的封建政權,他推行了一系列的統一政策,即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縣下設鄉、亭、里。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直接聽命於皇帝。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軍政官吏皆由皇帝任免,將軍政大權集於一身,形成一套新的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秦始皇的改革對此後2000餘年的中國感封建政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對當時社會發展積極的一面:
1. 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七國分裂的局面.
2. 加強了民族間的融合,使中國逐漸走向一個整體
3. 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
4. 統一車軌,修馳道.
他對當時社會發展消極的一面
1. 焚書坑儒
2. 為了修建長城、阿房宮、驪山陵墓對人民殘暴統治,如繁重的苛捐雜稅,徭役,兵役等
他的功大於過仍然是個偉人!
秦兵馬 俑的資料;
1974年,在陝西省臨潼縣晏寨公社西楊村發現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從葬坑,坑址距秦始皇陵陵園外城東城坦約1.5公里。
公元前247年,年僅十三歲的嬴政即秦王位。他先後平定六國,於公元前221年建立秦王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一生做了許多有利於統一的重大事業。他廢封建,置郡縣、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和統一文字等等。
秦始皇初即王位就開始修建陵園。統一全國後,他征發來修築驪山陵園的民夫,最多時達七十多萬人。直到他五十歲去世時,陵園還未全部竣工,秦二世胡亥又接著修了兩年,前後共費時近三十九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後葬入驪山。公元前206年,項羽入關火燒阿房宮等秦宮室,秦始皇陵園也被焚毀。原建築雖然早已毀壞,但仍可看到遺跡。陵園周圍還有許多遺址,現在已經知道的有:陪葬墓、馬廄坑、石料加工場、弄徙墓地、殺殉坑、兵馬俑坑和銅國馬坑等。
1974年春,當地群眾在打井時挖出大型陶俑。經考古工作者鑽探試掘,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陶俑坑,並定名為一號兵馬俑坑。以後又相繼發現了二號、三號兵馬俑坑。一號兵馬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約14.260平方米。坑的東部為一條南北長60米、東西寬3.45米的長廊,裡面站著三排陶俑,每排68個,組成一個橫隊。橫隊後面夯築隔牆十堵,將坑分為東西向的十一個過洞。南、北兩個過洞較窄,各站兩排俑。中間九個過洞里各站四排俑,均為面向東的縱隊。陶俑按服裝不同可分為鎧甲俑和戰袍俑。陶俑中間有木質戰車(已朽),每乘戰車前有四匹戰馬,車後並排站三個鎧甲俑,他們是車上的甲首、參乘和馭者。這些陶俑身高1.75-1.97米,手執戈、矛、劍、吳鉤、弓、戟等兵器。陶馬高1.5米,長2米。幾年來,一號坑已挖掘了五個探方,面積約2.000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件、陶馬32匹、戰車8乘、鼓3面。根據排列密度推算,一號坑全部挖掘後可出土陶俑、陶馬6.000餘件。二號兵馬俑坑在一號坑東部以北約20米處,平面呈曲尺形。東西最長處為124米,南北最寬處為98米,深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坑內用隔牆分為四個單元。二號坑以戰車為主,坑內約有戰車、陶馬、陶俑等1.500件。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東西長17.6米,南北寬4.8米,面積約520平方米。坑內有陶俑68件、駟馬戰車一乘。
秦俑坑中兵俑的排列形式,反映了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特別是秦代的軍隊編制狀況。一號坑內以車兵為主,車步兵相間:二號坑裡車兵較多,步騎也佔一定數量,形成車、步、騎聯合編隊的形式;三號坑似為指揮機關。
出土的陶俑是按照秦軍將卒形象塑造的。眾多的陶俑給人的印象是:體格魁偉,比例勻稱,造型逼真,形象生動。步兵俑大都是單獨編列,往往位於每一兵力單位的前部。有的跟隨在車、騎後面,即"徙卒"。他們挾弓挎箭,身著戰袍,凝目聆聽,顯得鎮靜而機警。同車、騎混編的甲俑都執長兵器,免胄束發,形象威武。騎兵俑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提弓狀,頭戴圓形壓發小帽,上繪彩色梅花形散點紋,兩側有帽帶扣結於頷下。上身著短甲,下著緊口褲,足登長筒馬靴,勇武精悍。 車兵是古老的兵種之一,秦車是單轅的敞篷戰車。馭者居中。身著重甲,雙臂護以臂甲,手握車轡,目視前方,曲背挺腿,顯得全神貫注,馭術嫻熟。車士分列車側,一手按車輿,一手執兵器。弓弩手是徙卒中一個獨立的兵種,在秦軍中佔有顯要的地位。蹲姿甲俑執弓控弦,目視前方,表情嚴肅,是訓練有素的勇士形象。 將軍俑頭戴燕尾長冠,身著細扎花甲,堅定沉著,剛毅自若,充分體現了身經百戰,臨敵不懼的大將風度。陶馬體形高大,勁健有力。膘肥而不臃腫,腿瘦而不單薄。無論是車馬還是乘馬,均張口銜鑣,剪鬃縛尾,雙耳前傾。顯示了它們是機警敏銳,強壯善馳的良馬。
在陶俑的製作工藝上也有獨到之處。秦代的制陶工匠和雕塑工匠用以模為主、塑模結合、分件製作、逐步套合和入窯繞制、出窯繪彩的方法,燒制出這些大型陶俑和陶馬。陶俑頭部大都是合模製成,俑腿和俑身是採用模製或泥條盤成,臂和手用模製或手制。對各個細部的製作,運用塑、模、捏、貼、刻、畫等方法,逐個進行雕塑。例如陶俑頭部的製作是先模製成頭形,作成初胎,然後復泥,制出眼、鼻、耳、嘴、胡須。身部也是在打好初胎後再復泥,用手製成衣服,用刀刻出甲片,用印模壓成甲釘。陶馬的製作也是採用分件合模和堆塑的方法製成的。分件製作後,安裝套合,用泥粘接,然後入窯燒制,燒好後繪彩。陶俑的手臉為粉紅色,服飾有粉綠、粉紫、深綠、赭石等顏色。在陶俑的身上還刻有"宮疆"、"咸陽"、"都倉"、"宮系"、"廿"、"得"等字樣,這些有的是中央制陶作坊管理下的工匠名字,有的是編號。
俑坑中的戰車是木製的,木質因年久已腐朽,但車轅、衡、輢、輪、軾、轂等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跡。車上的銅質構件都保存了下來。從坑中車跡看,車為單轅,轅長3.70-3.96米,前端仰起,後端平直壓於車輿下。輿呈橫長方形,輿前有軾,後邊開門。車輪高1.35米。轅前有衡,衡上縛雙軛。車前駕四馬,駕具齊全。車身通體髹漆,有的地方還有彩繪的花紋。按照車身的大小和裝飾,大體可分為指揮車、副車、乘車和一般戰車。
從兵馬俑坑中還挖掘出大量金屬兵器,有青銅劍、戈、矛、戟、鈹、殳、鉞、吳鉤、弩、箭、鏃等共幾萬件,它們大多是當時的實用品。這些兵器製作精良,有的至今仍鋒利無比,說明在二千多年前,我國冶金製造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水平
一號坑展廳簡介
一號坑為東西向的長方形坑,長230米,寬62米,四周各有五個門道。坑東西兩端有長廊,南北兩側各有一邊廊,中間為九條東西向過洞,過洞之間以夯土牆間隔。這個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護翼和後衛;東面三排武士為先鋒。九個過洞內排列著戰車與步兵的龐大主體軍陣,每個過洞內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戰袍,有的著鎧甲,中間配有戰車,每輛戰車後有 御手一名,車士兩名。
一號坑展廳
一號坑由於坑內進水,在建成後不久就把土隔梁的下部泡軟而導致局部塌陷,現在一號坑隔牆比陶俑低的原因正是因為進水所造成的。
一號兵馬俑坑遺址大廳,1976年開始動工修建,1979年1O月1日建成並對外開放。大廳為拱形鋼架結構,東西長230米,南北寬70米,廳頂距俑坑底部高22米,總建築面積16000餘平方米。把一號兵馬俑全部罩在遺址大廳內。有良好的通風、採光及溫濕度的檢測、防火和防盜等設施,以確保遺跡、遺物的安全

『肆』 我國的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簡單介紹一下

歷史文化遺產是指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繪畫、遺物、銘文等文物;在景觀,建築樣式結合等方面具有突出價值的建築或建築群體;從歷史、美學和人種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工物品或人與自然共同創造的物品和工程,如故宮、秦始皇兵馬俑等。
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
1. 長城1987.12 文化遺產
2.明清皇宮(北京、沈陽) 198712 文化遺產
3.陝西秦始皇陵 兵馬俑 1987.12 文化遺產
4.甘肅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遺產
5.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1987.12 文化遺產
6.山東泰山 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7. 安徽黃山 1990.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8. 湖南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9. 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10. 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 1992.12 自然遺產
11. 西藏布達拉宮 1994.12 文化遺產
12.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994.12 文化遺產
13. 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孔林 1994.12 文化遺產
14. 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1994.12 文化遺產
15. 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5 文化景觀
16. 四川峨眉山—樂山名勝區 1996.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17. 雲南麗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18. 山西平遙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19. 江蘇、蘇州古典園林 1997.12 文化遺產
20. 北京頤和園 1998.11 文化遺產
21. 北京天壇 1998.11 文化遺產
22. 重慶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遺產
23. 福建武夷山 1999.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24. 四川青城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遺產
25.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2000.11 文化遺產
26. 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 2000.11 文化遺產
27. 安徽石村落、西遞、宏村 2000.11 文化遺產
28. 山西雲岡石窟 2001.12 文化遺產
29. 雲南三江並流 2003.7 自然遺產
30.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2004.7 文化遺產
31. 澳門歷史城區 2005.7 文化遺產
32.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2006.7 自然遺產
33. 安陽陰虛 2006.7 文化遺產
34. 南方喀斯特 自然遺產
35. 廣東開平碉樓與村落 2007.6 文化遺產
36. 福建土樓 2008.7 文化遺產
37. 江西三道山 2008.7 自然遺產

『伍』 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1987.12 文化遺產。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因本世紀二十年代出土了較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聞名於世,尤其是1929年發現了第一具北京人頭蓋骨,從而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成為古人類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到目前為止,出土的人類化石包括6件頭蓋骨、15件下頜骨、157枚牙齒及大量骨骼碎塊,代表約40個北京猿人個體。為研究人類早期的生物學演化及早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實物依據。根據對文化沉積物的研究,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之間。北京人的平均腦量達1088毫升(現代人腦量為1400),據推算北京人身高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屬石器時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為錘擊法,其次為砸擊法,偶見砧擊法。北京人還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類,並能捕獵大型動物。北京人的壽命較短,據統計,68.2%死於14歲前,超過50歲的不足4.5%。在龍骨山頂部於1930年發掘出生活於2萬年前後的古人類化石,並命名為「山頂洞人」。1973年4月又發現介於二者年代之間的「新洞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續和發展。
甘肅敦煌莫高窟
甘肅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遺產。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飛天4000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本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敦煌莫高窟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長城
長城,1987.12 文化遺產。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2002年11月中國唯一的水上長城遼寧九門口長城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驗收,作為長城的一部分正式掛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工程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公元前770~476),今存者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寧丹東鴨綠江畔的虎山口,橫亘甘肅、寧夏、陝西、山西、蒙古、河北、遼寧等地。沿線險要或交通要沖都設有關口,如山海關、居庸關、娘子關等。簡稱為長城。最初修築長城的是戰國時代的燕、趙等國,目的是為了防禦北方異族的侵襲。秦始皇後來將這些斷斷續續的長城連接起來。據說當時動用了三十萬的兵士和數百萬的人民與奴隸。不過,長城並不能達到完全防止異族入侵的效果。因為長城完成之後,北方異族依然常跨越長城,偷襲中國邊境的村落,搶奪農作物或家畜。以現代科技來修築都不容易,而我國竟能建築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實在難得。長城的建材系就地取材,各地頗不相同。漢代以泥和蘆葦修築長城。長城體積也各不相同,以居庸關一帶來說,高約8.5公尺,下部寬8.5公尺,上部寬約5公尺。每隔70~100公尺有一堡寨(相當於城樓),高約12.3公尺,多數堡寨是一重的,要害之地則置兩、三重。長城東段經過山地或丘陵地,古稱「塹山堙古」、「用險制塞」,起伏蜿蜒,形式雄偉;中段、西段都在乾燥區域,人煙稀少,僅色荒涼。如果登臨其間的雁門關、居庸關、古北口或山海關,遙望我國山川的偉大形勢,將令人嘆服先民開疆拓土的艱難,而激起無限的壯志雄心。
陝西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1987.12 文化遺產。位於陝西臨潼縣城東5公里,距西安36公里,是秦始皇嬴政的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佔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頂部略平,高55米,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皇帝陵,也是最大的皇帝陵。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對外開放。
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1987.12 文化遺產。又稱紫禁城,位於北京市區中心,為明、清兩代 的皇宮,有24位皇帝相繼在此登基執政。始建於1406年,至今已近600年。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構建築群,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擁有殿宇9000多間,其中太和殿(又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即位、誕辰節日慶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宮黃瓦紅牆,金扉朱楹,白玉雕欄,宮闕重疊, 巍峨壯觀,是中國古建築的精華。宮內現收藏珍貴歷代文物和藝術品約100萬件。2004年7月,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湖北武當山古建築
武當山古建築群,1994.12 文化遺產。武當山,雄峰峻嶺,標奇孕秀,聳立於中國西部山區城市--十堰市境內,東經1100,北緯320附近。景區「綿亘八百里」。在古代,武當山以「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的顯赫地位成為千百年來人們頂禮膜拜的「神峰寶地」;在當代,國務院稱譽武當山古建築群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達到了「仙山瓊閣」的意境,成為我國著名的游覽勝地和宗教活動場所。
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
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遺產。曲阜孔廟、孔府、孔林位於山東省曲阜市,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中國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丘(孔子)的祠廟,原址是他的故居魯城闕里,在今山東曲阜。曲阜孔廟是全國現存僅次於北京紫禁城宮殿的巨大古建築群,是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築的典型,保持著宋金以來的總體布局和金元以來數十座古建築。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曲阜孔廟
孔子死後不久,故居改為紀念他的廟。東漢永興元年(153)正式成為國家所立的廟,歷朝多有修建。北宋天禧二年(1018)大修孔廟,基本形成現在大中門以北部分的布局。明弘治十二年(1499)毀於火,弘治十七年重建,形成現在的規模。現存建築除少量金元遺構外,主要是明清建造的。
曲阜縣城原在孔廟東十里,明正德八年(1513)遷至孔廟處,以利保護。新縣城以孔廟為中心,入曲阜南門隔一橫街即為孔廟外門,這在中國古代城鎮布局上是一特例。
孔廟佔地近10公頃,縱長600米,寬145米,前後有八進庭院,殿、堂、廊、廡等建築共620餘間。前三進都是遍植柏樹的庭園,第四進為奎文閣建築組,第五進為碑亭院,第六、第七進為孔廟主要建築區,第八進為後院。
孔廟前三進為引導部分,布置有金聲玉振牌坊、石橋、欞星門、聖時門、弘道門和大中門,這是孔廟的前奏。它用橫向的牆垣,把縱深的空間分隔成大小不同的院落。各院落內古柏蔥翠。自大中門起才是孔廟本身,平面長方形,周圍有院牆,四角有角樓,仿宮禁制度。自大中門入內經,同文門,為一座兩層樓閣──奎文閣。閣高24.7米,是孔廟的藏書樓,建於明弘治十七年。
奎文閣至大成門之間為碑亭院落。其中隔一橫街,東、西有兩側門,東稱毓粹門,西稱觀德門。道路兩旁,左右對稱地布置有歷代帝王所立的石碑和碑亭。碑亭共十三座,皆重檐高閣,形體宏大,金、元各一座,余為明清所建。
進入大成門即為孔廟的主要建築區,包括大成殿、寢殿、聖跡殿以及兩側的東廡、西廡等。這部分的規模布局,明代以前已經形成,明中葉曾改建,清代又加修建。
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的大殿,正中供祀孔子像,兩側配祀顏回、曾參、孟軻等十二哲像。殿始建於宋天禧元年(1017),明重建,清雍正二年(1724)再建成現狀。殿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殿建在兩層石砌高台上,規制相當於故宮保和殿。據記載,大殿高七丈八尺六寸,闊十有四丈二尺七寸,深七丈九尺五寸;實測尺寸為:殿內地面至正脊上皮24.80米,面闊45.78米,進深24.89米。殿的外檐柱都用石料琢成,為明代遺物。正面十根石柱刻有蟠龍,上下兩龍對翔戲珠(見圖)。柱腳一周刻假山石圖樣,山石下刻蓮瓣一周。再下為柱礎皆刻重層寶裝覆蓮,所有雕刻意態渾朴。殿內柱用楠木;天花錯金裝龍;彩畫五色間金,富麗堂皇;中央藻井蟠龍含珠,如太和殿形制。
大成殿前露台寬闊,為祭祀時舞樂之處。殿前相傳是孔子講學的所在,建有「杏壇」亭,周圍保留了年代久遠的柏樹,環境安靜肅穆。大成殿後為寢殿,供奉孔子夫人。兩側廡殿則祀奉孔門弟子及歷代先賢名儒的牌位。再後為聖跡殿,明萬曆二十年(1592)建,現存仍為原物,殿中有孔子周遊列國的線刻石畫120幅。孔廟雖地處山東,建築則是歷朝官修的,雖不免少量地方風格摻入,仍可視為研究金、元、明、清官式建築的極好實例。
西藏布達拉宮,
1994.12 文化遺產。在拉薩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現 佔地41 公頃,宮體主樓13層,高115米,全部為石木結構,5座宮頂覆蓋鎦金銅瓦,金光燦爛,氣勢雄偉。布達拉宮分為兩大部分:紅宮和白宮。居中央是紅宮,主要用於宗教事務;兩翼刷白粉的是白宮,是達賴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動的場所。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V)(VI),布達拉宮於1994年12月入選《世界遺產名錄》。2000年11月又加入了拉薩的大昭寺。2001年12月,拉薩的羅布林卡也被補充加入此項世界文化遺產。
蘇州古典園林
蘇州古典園林,1997.12 文化遺產。蘇州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重點風景旅遊城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以來被人們譽為「園林之城」,其盛名享譽海內外。蘇州古典園林歷史 綿延2000餘年,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她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傳統思想文化內涵,展示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實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2000年11月蘇州藝圃、藕園、滄浪亭、獅子林和退思園5座園林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山西平遙古城
山西平遙古城,1997.12 文化遺產。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迄今為止,古城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形式和格局大體未動,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
雲南麗江古城
雲南麗江古城,1997.12 文化遺產。麗江古城是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鎮,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0°14′,北緯26°52′。古城位於縣境的中部,海拔2400餘米。是一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名城,也是中國罕見的保存相當完好的少數民族古城等等。

『陸』 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歷史文化遺產是指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繪畫、遺物、銘文等文物;在景觀,建築樣式結合等方面具有突出價值的建築或建築群體;從歷史、美學和人種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工物品或人與自然共同創造的物品和工程,如故宮、秦始皇兵馬俑等。
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
1. 長城1987.12 文化遺產
2.明清皇宮(北京、沈陽) 198712 文化遺產
3.陝西秦始皇陵 兵馬俑 1987.12 文化遺產
4.甘肅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遺產
5.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1987.12 文化遺產
6.山東泰山 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7. 安徽黃山 1990.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8. 湖南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9. 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10. 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 1992.12 自然遺產
11. 西藏布達拉宮 1994.12 文化遺產
12.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994.12 文化遺產
13. 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孔林 1994.12 文化遺產
14. 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1994.12 文化遺產
15. 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5 文化景觀
16. 四川峨眉山—樂山名勝區 1996.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17. 雲南麗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18. 山西平遙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19. 江蘇、蘇州古典園林 1997.12 文化遺產
20. 北京頤和園 1998.11 文化遺產
21. 北京天壇 1998.11 文化遺產
22. 重慶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遺產
23. 福建武夷山 1999.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24. 四川青城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遺產
25.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2000.11 文化遺產
26. 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 2000.11 文化遺產
27. 安徽石村落、西遞、宏村 2000.11 文化遺產
28. 山西雲岡石窟 2001.12 文化遺產
29. 雲南三江並流 2003.7 自然遺產
30.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2004.7 文化遺產
31. 澳門歷史城區 2005.7 文化遺產
32.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2006.7 自然遺產
33. 安陽陰虛 2006.7 文化遺產
34. 南方喀斯特 自然遺產
35. 廣東開平碉樓與村落 2007.6 文化遺產
36. 福建土樓 2008.7 文化遺產
37. 江西三道山 2008.7 自然遺產

『柒』 你還知道哪些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把其中你最喜歡感興趣的介紹出來

上海歷史文化遺產之老式公寓
在上海的近代歷史建築中,公寓建築是一個突出的功能類別,也是迄今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個類別。在已經公布的第一到第四批628處近代優秀歷史建築的名錄中,共計約63處老公寓建築,其佔比為十分之一,是上海一項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

『捌』 世界上最有歷史價值的文物是什麼

文物的定義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文物是指具體的物質遺存,它的基本特徵是:第一,必須是由人類創造的,或者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第二,必須是已經成為歷史的過去,不可能再重新創造的。目前,各個國家對文物的稱謂並不一致,其所指涵義和范圍也不盡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個對文物共同確認的統一定義。文物的范圍文物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它的范圍很廣,涉及各個領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下列各項應由國家保護: (一) 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和石刻、壁畫;(二) 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築;(三) 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四) 歷史上各時代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五) 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古代文物古代文物指古代歷史發展進程中遺留下來的遺跡和遺物,也稱古代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遺存,范圍十分廣泛。古代文物分兩部分。其一是文物史跡,即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等。其二是文化遺物,包括內容很廣,其中主要的是各種古器物、古書畫和古文獻。近現代文物近現代文物主要有革命文物、民族文物和民俗文物等。 革命文物是中國人民革命斗爭中遺留下來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和史料價值的建築物、遺址和紀念物。民族文物是反映一個民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遺跡和遺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民俗文物是反映民間風俗、習慣等民俗現象的遺跡和遺物。 文物價值的客觀性從整體來看,文物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歷史遺存。三者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存在於物質文化遺存之中,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就某處遺跡、某件遺物來講,並不都具有三個價值,但一般都具有歷史價值,同時具有藝術價值或科學價值。一處不可移動文物,若由若干個體組成,內容豐富,一般都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而每件器物,並不都如此。文物的歷史價值文物的時代特點即歷史性,能幫助人們去恢復歷史的本來面貌。這是文物歷史價值的重要反映。研究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只有依靠舊石器時代的遺跡和遺物。新石器時代社會面貌的研究與復原,除參考民族志材料外,最根本的還是依據這個時期的遺跡和遺物。一部原始社會史,除了文獻所載遠古傳說故事和民族志材料可供參考外,最根本的是根據這個時期的遺跡與遺物,綜合研究後才能寫成。文物的藝術價值文物的藝術價值內涵極其豐富,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有審美、 欣賞、愉悅 (消遣)、借鑒以及美術史料等價值。它們之間既相互滲透,又相互制約。 審美價值主要是從美學的深層次給人以藝術啟迪和美的享受。欣賞價值主要是從觀賞角度給人以精神作用,陶冶人的情操。愉悅價值主要是給人以娛樂、消遣。借鑒作用主要是從中吸取精華,在表現形式、手法技巧等方面學習借鑒以創新。至於美術史料價值,主要是作為研究美術史的實物資料。 文物的科學價值文物的科學價值主要包括知識、科學、技術等內涵。歷史遺跡和遺物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反映了產生它的那個時代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水平,說明那個時代的社會經濟、軍事、文化狀況。按照唯物史觀來看,勞動生產者所創造的一切,都受到當時生產力水平的限制,超越當時科學技術水平的產品是製造不出來的。文物的史料作用及功能文物的史料作用是可證實文獻之記載,校正文獻之謬誤,補充文獻記載之缺佚。對無文字記載的史前社會,文物則是研究、恢復其社會面貌的實物史料。 文物作為實物史料,其證史、正史、補史的作用是開展科學研究,發揮文物作用的第一步。在完成第一步工作之後,還要運用這些可信而翔實的資料,研究歷史,促進科學文化藝術的發展和經濟建設。 文物的證史作用中國古代文獻是中國的文化寶庫。而豐富多採的文物,對古文獻記載的證實,不僅增加了文獻記載的真實性、可靠性與珍貴性,而且又增加了實物資料,成為文獻記載的真實見證。從另一個角度講,文物可以證明文獻記載的歷史。將文獻和文物密切結合,相互印證,對社會歷史各個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玖』 許多人喜歡收藏古物,一般的古物都有些什麼文化內涵

古董和文物會更加值錢;從文化角度來說,古董和文物更能提升人們的文化觀和藝術觀,並會提升個人的文化修養和品德修養。這是社會發展的一個趨勢,不容置疑!三十年肯定會更值錢,那時你也許日暮西山,垂垂老矣,文物藏品只好傳承下一輩了,很多人擔心我們的下一輩會是新新人類,對古玩文物會不屑一顧,枉費我們這一輩心血。只要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驅除虛假,傳播真正到代的文物,通過科學鑒定,愛好者能夠放心購買,二、三十年後人們將更加涌躍的參與文物市場購藏。

『拾』 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

世界文化遺產有埃及金字塔、宙斯神像、法洛斯燈塔、巴比倫空中花園、阿提密斯神殿、羅得斯島巨像、毛索洛斯墓廟、法洛斯燈塔外傳之亞歷山卓港、秦始皇兵馬俑、中國萬里長城等。

世界十大文化遺產:

1、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為自己修建的陵摹。埃及的吉札金字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在埃及的大小金字塔,絕大多數都建築干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這些有4000多年歷史的金字塔主要分布在首都開羅及尼羅河上游西岸吉薩等地。吉札金字塔左邊屬於卡夫拉王,右邊屬於庫夫王,附近連著一座獅身人面像。主要建材為石灰岩,部分為花崗岩金字塔在埃及和美洲等地均有分布,古埃及的上埃及、中埃及和下埃及,今蘇丹和埃及境內。

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追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建的。

長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20年11月26日,國家文物局發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我國古代偉大的工程之一,始建干春秋戰國(公元前770~476),今存者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寧丹東鴨綠江畔的虎山口,橫亘甘肅,寧夏,陝西,山西,蒙古,河北,遼寧等地。沿線險要或交通要沖都設有關口,如山海關,居庸關,娘子關等。簡稱為長城。最初修築長城的是戰國時代的燕,趙等國,目的是為了防禦北方異族的侵侵襲。


世界十大文化遺產是最具代表性的遺產。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舉行第十七屆會議,通過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

1、文物:

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份或結構、銘文、洞窟以及聯合體;

2、建築群:

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

3、遺址:

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遺址等地方。

閱讀全文

與什麼歷史文化遺物最感興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