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京明孝陵神道是蜿蜒曲折的布局,可為什麼石像路神道是直的
明孝陵神道石刻被分為兩段,一段是石像路,有對列的石獸6種12對,每種四隻,造型均為兩立兩卧。依順序是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然後神道折象東北,是另一段被稱作翁仲路,前立望柱一對,後列武將、文臣各四,分立道旁。這兩段暗合北斗七星的布局連線,所以前邊彎曲,到石像路那一段是直的。
2. 為什麼要用辟邪來代表南京,是不是有歷史文化啊
南京市的官方稱謂為「辟邪」,辟邪是南京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代表,也是當今南京的象徵。
辟邪形象來源於南朝(宋齊梁陳)王陵的鎮墓神獸,南朝王陵的鎮墓神獸分天祿、麒麟與辟邪,三種石獸形態基本相似,均體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張齒露,目含凶光,腹部兩側刻有雙翼,四足前後交錯,利爪畢現,縱步若飛,似能令人聽到其行走的腳步聲,神態威猛庄嚴。
天祿、麒麟與辟邪之間的區別在於,天祿頂部雕飾雙角,麒麟為獨角,而辟邪則無角。
天祿又稱「天鹿」,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與「大命」和「祿位」有關,因而古代最高統治者將其置於自己的陵前,既是祿位的象徵,又是天命所歸的反映,以顯示其尊貴。
麒麟也是我國古代被神化的一種獸名,是我國傳說中的「四靈」(麟、鳳、龜、龍)之一,因為它「不折生草,不食無義」,因而被視為「仁獸」。
在一些資料里,天祿和麒麟統稱為麒麟。它的出現,往往被附會為聖賢的降生,是太平盛世的表現,故而被南朝統治者置於墓前。
辟邪之名,從它的形象與命名來看,當為辟除邪惡而設。在南朝陵墓石刻中,天祿與麒麟僅見於帝陵,辟邪則專用於諸侯王墓,等級嚴明,不能隨意僭越更改。
把這些象徵性的石獸放在墓前,一方面作「守護」墓主之用,另一方面無疑是顯示墓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成為萬民共戴的至尊。
今天的南京,以辟邪為象徵,在南京市的入城處,有一座辟邪的巨大現代仿製銅雕,在南京到處都能看見以辟邪為裝飾的商標、紋樣和仿製石雕,甚至南京市的市徽就是以辟邪為主的圖案。從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上來說,這也符合如今的南京的城市地位。
「南京」牌香煙圖案上就是南京市徽,辟邪站在明城牆之上,左右有龍虎環抱,寓意了南京是「帝王之宅」「龍蟠虎踞」的中國著名古都。
3. 南京神道現在景色如何
摘要 您好,根據您的問題做出以下回答:
4. 神道是由中國傳到日本的
神道是日本的民族宗教,是大和民族的精神支柱。
5. 神道的歷史
神道起初沒有正式的名稱,一直到公元5世紀至8世紀,漢傳佛教經朝鮮半島百濟傳入日本,漸漸被日本人接受,為了與「佛法」一詞分庭抗禮創造「神道」一詞來區分日本固有的傳統信仰與外國傳入的佛法。是以在《日本書紀》〈用明天皇紀〉中的「天皇信佛法,尊神道。」句中,首次出現了「神道」這個稱呼。
漢字傳入日本後,「神」字被用來表示日語中的「かみ」(kami)。當時的日本人稱已逝的人之亡靈為「かみ」,亦將認為值得敬拜的山神及樹木、狐狸等動植物的靈魂稱為「かみ」。「かみ」還包括一些令人駭聞的凶神惡煞。其後,人物神的歷任天皇、幕府將軍、功臣、武士等也漸漸被作為膜拜對象,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
佛教初傳入日本時,神道信徒甚為反對。由中國渡來的有力氏族,例如蘇我氏,支持佛教。日本本土的氏族,物部氏和中臣氏擁護神道,反對佛教。佛教僧侶具有中國先進的知識,天皇因此支持佛教。一時神道失勢,然至8世紀末,佛教僧兵的權力亢進,天皇欲制衡佛教的勢力,因而神道再度得勢,兩種宗教逐漸互相混合(即神佛習合)。至明治時期,百姓等信仰兩宗教。於是佛教寺院和神道的神社,兩者渾然。例外的是伊勢神宮,供奉天皇的祖先,屬於古神社。德川家康的儒臣林羅山提出神道即堯舜之道,皇祖皇宗的正道,與儒教的精神同一。
德川義直繼承了林羅山的神道觀,著有《神祇寶典》,排斥佛菩薩本地垂跡說,主張神道即王道,即堯舜之道,即儒道、聖賢之道,即「易雲:聖人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德川義直認為日本為神靈棲舍之所,故稱為神國,其寶稱神器,守神器之人稱神皇,其兵稱神兵。神意人心本是一理,劍璽鏡即勇信智,璽鏡為文,劍為武。若林強斎繼承了山崎闇斎的垂加神道,著《神道大意》強調儒教即神道。
當時盛行的還有朱子學派儒者山崎暗齋的創立垂加神道。陽明學派儒者中江藤樹提出神明即良知的本體。其門人熊澤藩山以此為旨著《神道大義》,主張神道與儒教一致,「以神明之本體為良如」,神道以正直為體,知仁勇為三德,三種神器分別象徵了知、仁、勇。荻生徂徠的門人太宰春台在 《辨道書》中指出神道即《周易》觀卦《彖》傳中的「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出口延佳受林羅山的影響,收集戰國時代以來散 逸燒亡的神宮舊記和神書,導入理氣學,創設的伊勢神道則以《周易》易理為神道,強調神道即天下萬民的道。撰有《中臣祓瑞穂抄》《神代巻講述抄》《太神宮神 道或問》。
至江戶時代末期,國粹的神道理論家宣稱,兩者不能相混。本居宣長反對把儒家和神道混同,由此產生了復古神道。荷田春滿及其門人賀茂真淵通過對《萬葉集》、《古事記》的古語、國學的研究創設復古神道,把《古事記》奉為第一神典,主張以孝道為先,孝父母、敬神和忠於天皇。復古神道主張古道即神道,萬國都承蒙天照大神的御德,日本是天照大神降生之國,其子孫天皇萬世一系,繼承三種神器,居於萬國之上。平田篤胤是復古神道的集大成者。平田篤胤早年在朱子學者中山青莪門下學習漢學, 批判太宰春台《辨道書》,著有《古道大意》,提出日本人都是神的後裔。他以中國自古革命不斷、亂臣賊子眾多為根據,論證日本輸入儒道以來也戰亂不斷。他在 《赤縣太古傳》、《三五本紀考》中提出中國才是日本神祇渡海所經營的,三皇五帝是從日本渡海去的神。他著《俗神道大意》排斥其他神道派別為俗神道。
明治元年正月,明治天皇下詔宣布太政復古。明治元年十月十七日,明治天皇親祭冰川神社並下詔宣布祭政一致:
詔崇神社重祭祀皇國之大典政教基本。然中世以降,政道漸率,祀典不舉,遂馴致綱紀不振。朕慨之方今更始只秋,新置東京親臨視政,將先興祀典張綱紀,以復祭政一致之道也。
明治二年12月,宮內建成新神殿,供奉八神、天神地祇和歷代皇靈。1870年1月3日,在新神殿中舉行天皇親祭,並發布《鎮祭詔》:
朕恭惟大祖創業,崇敬神明,愛撫蒼生,祭政一致,所由來遠矣。朕以寡弱夙承聖緒,日夜怵慯懼天職之或虧,乃祗鎮祭天神地祇八神曁列皇神靈於神祇官,以申孝敬庶幾,使億兆有所矜式。
明治3年1月3日(1870年2月3日),明治天皇作大教宣布詔書:
朕恭惟天神天祖,立極垂統;列皇相承,継之述之。祭政一致,億兆同心。治教明於上,風俗美於下。而中世以降,時有污隆,道有顕晦,治教之不洽也久矣。今也,天運循環,網路維新,宜明治教,以宣揚惟神大道也。因新命宣教使,以布教天下。汝群臣眾庶,其體斯旨。
隨後神道成為國家的宗教,興起「廢佛毀釋運 動」,以致許多佛寺遭毀。雖明治政府承認信教的自由,但崇拜神道成為日本國民的義務,成為統治國民的手段。當時在日語中稱為「國家神道」。明治維新執行王 政復古、祭政一致,再次確立王朝時代以來的神社制度,展開神祇官復興運動。明治五年三月創立教部省,確立政教合一,在國家層面設大教院,主祭造化三神和天照大神。在地方上設立中教院、小教院。明治三十一年十一月創設全國神職會。
日本文化廳統計在日本國內約有1億2百萬支持者,占日本人口比例近85%。但日本五大新聞之一的《日本經濟新聞》的報道指出很多日本人不過是進去寺廟裡面求神許願罷了,並不是真正信仰,與中國大陸類 似。
6. 元代神道多長
元代神道多長,這個已經是一個歷史的問題,在當時來說肯定嗯的長度都不太一樣,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元代的神代現代可能人也無法猜測到。
7. 對於南京這樣一座歷史氛圍濃厚的城市來說,有什麼地方是必須去的
對於南京來說,遠有明孝陵、民國有總統府、美齡宮、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還有南京博物館、夫子廟等都是感受濃厚歷史氛圍必去的地點。
一、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後馬氏合葬的陵墓。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來到明孝陵,在帝王陵墓神道前,有一個牌坊,稱作「下馬坊」,諸司官員到此皆下馬,顯示皇家威儀。
再往前走,漫步在幾公里長的神道上,據說,神道是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修築,以「之「字形排開,湊足七里之數。是當年朱元璋的軍師,演算天文、地理、找到最具龍氣之所的風水寶地。
明孝陵是中國此類建築之首,國力強盛的明前期,匯聚帝王龍氣修築而成的陵寢,不僅是明初建築的模板,更影響了往後500餘年的明清兩代帝王陵寢建造樣式。參觀過程中定會令人連連驚嘆古人的智慧以及創造能力。
南京大屠殺過去82年,中國早已不再是任人欺凌的「弱國」,但我們仍有必要去看、去聽、去感受,那些絕望深處的嚎叫,聽聽我們落後就要挨打的事實。從而珍惜現在,遠眺未來,更加積極努力去創造新生活。在這里感受歷史,感受當年日軍侵華的暴行,銘記歷史,警鍾長鳴。
8. 南京明孝陵神道為兩段,其中南北段俗稱什麼
這一段神道從望柱起到根星門止,長250米,俗稱翁仲路。
9. 明孝陵神道的介紹
明孝陵神道的主要路段是「石像路」與「翁仲路」,長約600米。明孝陵神道與前朝帝王陵墓神道有明顯的不同。明之前的神道短且直,而明孝陵神道蜿蜒曲折,環繞建有三國時代孫權墓的梅花山,形成一個彎曲的形狀,似北斗七星。神道的東段,路兩旁依次排列著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6種石獸,每種2對,共12對24件,每種兩跪兩立,夾道迎侍。這些石獸體現了皇家陵寢的禮儀要求,各有寓意。
10. 在清代的皇帝陵和皇後陵都建有神道,請問神道可以走么
神道是留給神走的,凡人當然不能走。不過信則有,不信則無,如果你不信,也可以走走試試,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