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章丘鐵鍋在什麼地方
丘鐵鍋,章丘區在歷史上是有名的「鐵匠之鄉」,古有「章丘鐵匠遍天下」之說。章丘鐵鍋是指傳統手工鍛造的鍋具,其製造需經十二道工序,多遍火候,在一千度左右的高溫錘煉,經受萬次鍛打,直到鍋如明鏡才完工
一、開水煮鍋:有利於殺毒消菌
鍋放火上,倒入適量的清水,開大火燒沸,煮10分鍾左右關火。等鍋里的水降到微溫,用百潔棉把鍋的內壁均勻的擦洗干凈。連同鍋蓋也一起擦洗干凈。鍋蓋洗凈後用布擦乾表面水分。鍋里的水倒掉,准備一個百潔布。手握百潔布,把鍋里的水分擦乾。
二、陳醋煮鍋:有利於去除異味,防止生銹
鍋里倒入1勺山西老陳醋。開小火熬煮。用筷子按著百潔棉,蘸取醋液,均勻的在鍋內壁擦拭3~5分鍾,等鍋里的醋液變黑倒掉。鍋里重新加入適量的清水,大火燒至水微溫。用百潔棉把鍋的內壁均勻的擦洗干凈。倒掉溫水,用廚房紙巾擦乾表面水分。
三、食鹽炒鍋:有利於去除異味,防止生銹
鍋里放入1勺食鹽。開小火加熱,用鏟子不停的翻炒食鹽。可以手握住鍋柄,轉動鍋身,讓食鹽均勻的沿著鍋壁翻炒幾次,直到鍋里的食鹽發黃黑色倒出。倒掉溫水,用廚房紙巾擦乾表面水分。
四、肥膘肉潤鍋:達到新鍋不粘效果。
准備一塊肥膘肉和一把小蔥。把肥膘肉豬皮朝上放在鍋里,小蔥也放在鍋里。開小火,用鏟子壓著肥膘肉和小蔥來回在鍋里擦拭,使肥膘肉遇熱分泌出油脂,鍋內壁每一處都均勻的擦到。大概擦拭10~15分鍾,直到肥膘肉的油脂榨乾,小蔥發黑。將肥膘肉和小蔥去掉,用廚房紙巾把鍋里殘留的雜質擦乾凈。
② 陸川鐵鍋的介紹
陸川鐵鍋是陸川的特產之一,陸川縣是全國著名的鐵鍋之鄉,該縣生產鐵鍋歷史悠久,始源於嘉慶年間。現全縣有鐵鍋廠23家,年產工業、民用鐵鍋1200多萬口,是全國最大的鑄鐵鍋生產基地之一。
③ 章丘鐵鍋因什麼走紅
章丘鐵鍋走紅訂單增6000倍 ,一時"章丘無鍋"。
慕名前來的人每天絡繹不絕,讓工匠師傅也不堪其擾。為了規范市場,目前章丘區相關政府部門與生產企業正在積極籌備成立章丘鐵鍋協會,還將制定章丘鐵鍋行業標准,保護好章丘鐵鍋這一傳統技藝。
④ 真正的章丘鐵鍋什麼樣
章丘鐵鍋」其鍋如明鏡、淺深適宜,錘印清晰整齊且疊加合理。
工藝上需經過冷鍛、熱鍛等12道工序,經歷數萬次鍛打才能成型,功能上符合中國餐飲烹飪翻炒的需要,天然無塗層,火候易掌控,不易粘鍋,省油,使用壽命長,經久耐用。
如「章丘鐵鍋」的代表老字型大小「同盛永」鐵鍋,有「鍛打三萬六千捶,勺底錚明顏色白」的民謠傳頌,解放前曾專供魯菜三大傳統名店聚豐德、匯泉樓、燕喜堂使用。
章丘鐵鍋歷史:
章丘的冶鐵傳統開始於春秋時期,至西漢漢武帝時,在全國設鐵官48處,山東12處,其中,在章丘境內設「東平陵」1處。
至唐代,據《山東通志》卷四十一載:「唐時鐵器章丘最盛」,鐵匠也成為章丘工匠最聚集的職業,過去是「一人生火,全家打鐵;祖輩相傳,子孫續接」。章丘鐵匠不僅在本地從業,而且四處奔波,奔膠東、上河北、下魯西、闖關東,外出人員約占鐵匠人數的五分之三,故有「章丘鐵匠遍天下」之說。
⑤ 請教:中國歷史上什麼時期出現鐵鍋
北宋時期。
北宋時期我國煉鐵技術進步、產鐵量大增才出現了根本的扭轉。北宋時期鐵的年產量最高時候已經高達800萬斤,這個產量看起來多,換算成現在的單位也不過就是4000噸鐵(我國現在的鋼鐵年產量都是億噸級的)。
但是在古代,全國年產4000噸鐵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數字了,按照當時鐵鍋的製造重量來計算,這一年下來北宋的鐵產量,如果全拿去製造鐵鍋可以製造100多萬口,有了這樣一個入門級的產鐵量,才能在滿足武器鎧甲、錢幣佛像等用途之外,為民間千萬級的人口的鍋灶服務。
也正是因為鐵鍋在宋代的普及,有力地促進了中華炒菜法在宋代的推廣。
(5)哪個地方鐵鍋歷史悠久擴展閱讀
中國鐵器的歷史
西周末年是中國的早期鐵器時代。這是中國開始大規模冶煉鐵器並將其運用到生產生活中的時代。初期製作的鐵器多為削、刀等一些小工具。1976年,湖南省長沙楊家山65號墓(相當春秋晚期)中甚至還出土了一把鍛制的中碳鋼劍,長38.4厘米。經鑒定:它含碳達0.5%左右,並經過高溫退火處理,金相組織比較均勻。
戰國中期以後,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業中逐漸替代傳統的銅工具而取得支配地位,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煉鐵技術也不斷提高,鐵器遍布七國,並傳播到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冶金業在中國的出現雖然晚於西亞和歐洲,但它的發展卻比它們迅猛,並在以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走在世界冶金技術的前列。
春秋戰國時代鐵器的類型有農具、手工具、兵器及雜器,而以農具和手工具為大宗。與銘刻文字有關的手工具有:錛、鑿、錐、錘、刮刀、削、鉤、針、鋸、斧。《管子·海王篇》稱:工匠必有斧、錛、鑿、鋸、錘,是當時手工藝的真實寫照。
正如《論語·衛靈公》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鐵工具遠比銅工具鋒利,它在銘刻文字中的運用,如同毛筆在書寫文字中的運用一樣,必然引發一場技術革命和藝術革命,這在石刻文字和古璽文字上尤其突出。
⑥ 中國鐵鍋之都是哪裡呀用什麼品牌的鐵鍋比較好
陸川縣是中國鐵鍋之都,小時候起,用鐵鍋炒菜,味道很好呢,鐵鍋品牌有「鐵人」、「興興鐵鍋」,「明志」等等,現涯婆垌,搜一下,歷史悠久,早在400多年前就發源於米場涯婆垌。
⑦ 陸川縣為什麼是中國鐵鍋之都呀有知道的嗎
陸川鐵鍋是陸川的特產之一,已經有400多年歷史了,年產鐵鍋1200多萬口,年產鐵鍋佔全國總產量的1/3,電磁爐專用的鐵鍋更是高達90%,你家用的鐵鍋可能也是陸川生產的,使得陸川有中國鐵鍋之都的稱號。
跟博白一樣,陸川也是廣西的養豬大縣,陸川豬是全國八大優良種豬之一,被國家農業部授予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陸川豬是陸川的縣寶,豬肉鮮嫩,味道香,陸川豬手遠近聞名,吃了還想吃,來陸川,一定要記得嘗嘗豬肉的味道。
陸川四通八達,每平方公里的公路擁有量居廣西前列,汽車運輸業非常發達,陸川風炮補胎聞名全國。陸川補胎興盛於80年代中期,當時,陸川運輸非常發達,陸川車跑遍全國各地,陸川人的扳手補胎成為一絕,是陸川人的一大驕傲。
陸川除了鐵鍋、生豬、補胎這些大產業外,還是中國最大小型挖掘機生產出口基地、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礦泉水、醬油也都不錯。陸川這個城市還是有點料的,沒人敢小看陸川,只是有人吐槽陸川的路有點破,這個要陸川朋友來解釋了。
⑧ 中國鍋具的主要生產地
全國最好的鍋產自陸川。
榮獲「中國鐵鍋之都」稱號的陸川鐵鍋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最傳統、最具地方特色的重要產業之一,陸川全年鐵鍋產量約1000萬口,產品出口國外,遠銷東南亞。
「陸川鐵鍋」獲批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保護的地域范圍為陸川縣境內的14個鄉鎮及縣域范圍,保護面積為1551平方公里。「陸川鐵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獲批,標志著其已納入WTO知識產權保護中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體系,意味著陸川鐵鍋產品獲得了進入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陸川縣是中國鐵鍋之都,小時候起,用鐵鍋炒菜,味道很好呢,鐵鍋品牌有「鐵人」、「興興鐵鍋」,「明志」等等,現涯婆垌,搜一下,歷史悠久,早在400多年前就發源於米場涯婆垌。
陸川,陸川鐵鍋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最傳統、最具地方特色的重要產業之一。主要品牌有獲省優和部優產品的「南珠」牌、「桂嶺」牌、「135」牌鑄鐵鍋,「鐵人」牌電磁爐專用鑄鐵鍋等。產品覆蓋中國各地,直銷配套廣東美的電器集團、山東九陽集團、浙江杭州紅陽集團等,產品遠銷東南亞。
⑨ 大鐵鍋是什麼地方特產
陸川鐵鍋久負盛名,飲譽海內外。據史料記載,早在明代萬曆年間,陸川就開始製造鐵鍋,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改革開放以來,陸川人緊緊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積極運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這個傳統行業。
廣西鐵鍋技術開發中心選址陸川。陸川已成為全國日用鐵鍋生產、銷售和研究開發基地。陸川鐵鍋產品開發和工藝品技術居全國領先地位,擁有生產電磁爐專用不粘鍋等多項專利,研製開發的紫砂鑄鐵鍋等多項新產品成為全國首創,在全國鐵鍋行業中發揮著「領頭羊」作用。目前,廣西陸川縣年產各類鐵鍋4420多萬口,該縣年產鐵鍋佔全國總產量的1/3,其中電磁鑄鐵鍋佔全國電磁爐專用鍋90%以上,成為全國最大的鑄鐵鍋生產基地 ,廣西陸川縣已被國家日用五金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授予「中國鐵鍋之都」光榮稱號。
據不完全統計,至2005年底止,陸川共有鐵鍋企業20多家,其中,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15家,超5000萬元的有4家,超億元的有6家。2003年以來,廣西陸川鐵鍋的銷售額連年大幅增長。2003年銷售額為6.21億元,2004年為8.78億元,2005年全縣鐵鍋行業產值約23.6億元,75%以上產品出口到歐美、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陸川鐵鍋生產規模比較大,產量佔全國鐵鍋行業的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