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春秋戰國歷史概述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歷史大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崩潰,封建制度確立。這一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在以下方面:
(1)經濟上: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系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 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並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
(2)政治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戰爭的結果加快了統一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變革的步伐。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在各諸侯國先後開展了變法運動,新的封建制度終於建立起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者,後來發展成統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變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躍和文學藝術的繁榮。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2、比較春秋時期爭霸戰爭和戰國時期兼並戰爭的異同
(1)相同點:①都有擴大地盤、掠奪人口的目的。②春秋爭霸和戰國兼並在影響上,都是大吞小、強凌弱,減少了諸侯國數目,加速了奴隸制瓦解和促進了封建制形成。同時不可避免給人民生活、生產造成巨大破壞。
(2)不同點:①戰國兼並具有封建兼並戰爭性質,而春秋爭霸僅是奴隸主大國爭霸戰爭。②春秋爭霸戰爭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於封建因素的成長。而戰國兼並戰爭在轉化為封建統一戰爭後,導致一個封建大帝國產生。
(3)諸侯間的爭霸和兼並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統一,這樣就形成統一的趨。
3、比較春秋改革和戰國變法的不同,並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國強兵,為爭霸奠定基礎;內容為任用賢才,改革內政、生產、軍事;特點是在維護舊制度前提下進行。戰國變法的目的是建立、鞏固地主階級專政,完成統一;內容為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實現中央集權;特點為封建制度取代奴隸制度。
(2)原因:生產力水平不同。春秋時期,奴隸制僅僅開始瓦解;戰國時,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已經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階級力量增強。
4、對諸子百家思想的認識
(1)老子政治思想的實質及影響:
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面對著變革的社會,他的主張實質上代表了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盡管當時沒有統治者會採納他的政治主張,但他的思想在後世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社會動盪之後(特別是在西漢初,其思想一度成為統治思想),社會需要休養生息,老子的無為思想為經濟的恢復,社會的安定、發展作出了貢獻。但無為思想不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有消極的一面。
(2)如何認識孔子的階級實質:
教材有言,孔子主張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面對著社會的變革,顯然孔子同老子一樣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所以孔子周遊列國,沒有一個國君採納他的主張,最後鬱郁回到魯國,安心教書育人。
(3)如何評價墨家思想:
墨家反映的是小生產者的利益,主張兼愛非攻有進步的一面,但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在階級社會無法實現。
(4)孟子思想的實質及地位:
孟子主張「仁政」「民貴君輕」,其根本目的不是為百姓考慮,是為統治者長治久安計,他的主張代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但是面對著你死我活的兼並戰爭,如何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孟子的思想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司馬遷評價孟子說「迂遠而闊於事情」。孟子思想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它是後世「民本」思想的重要來源。
(5)如何認識荀子的唯物思想:
物質決定意識,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反映在荀子思想中便產生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這種思想也極大地鼓舞了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這也過分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認識到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古代社會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當與此有關。
(6)辯證分析法家的思想及地位:
韓非子的思想:歷史向前發展,今必勝古,主張按現實需要變革;治國「以法為本」「法不阿貴」;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法家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其思想敢於直面大變革、大動盪的社會現實,順應了統一的趨勢,有利於封建制度的建立和鞏固,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所以在各家中只有法家思想在當時是最有用的,各國的改革變法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法治」過度易導致暴政,使階級矛盾激化,應一分為二來評價,以後秦王朝因暴政短命而亡,說明法家思想不能維護統治的長治久安。
(三)、難點知識剖析
1、運用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關系來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從上面的圖示中我們可以看出,變革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直接原因:稅收問題(魯國的「初稅畝」、齊國的「相地而衰征」);變革的社會條件:經濟基礎——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階級基礎——新興地主階級的推動。
2、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1)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合乎秦國國情,這是變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變法措施執行堅決,這也是變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3)商鞅不顧個人安危,敢於同舊勢力堅決斗爭。
提醒: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時代發展的表現,因此,商鞅變法體現了「與時俱進」的道理。
3、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繁榮的原因
(1)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思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2)階級關系的變革,奴隸制的崩潰,以及封建制度的確立,為思想文化繁榮提供了政治前提。
(3)動盪的社會環境和劇烈的社會變革,使得思想界異常活躍,這迫使人們去思索,眾多思想家從不同角度發表見解,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4)各國統治者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上的需要,紛紛網羅人才優待知識分子,養「士」蔚然成風,這種寬松的環境和優越地位,也有利於文化的繁榮。
(5)私學興起與講學之風的出現,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識、有才幹、敢於發表自己政治觀點的思想家。
(6)民族融合不斷加強,使各民族文化交流擴大,豐富了中原文化。
(7)夏商周時代的成果奠定了後來科技文化繁榮的基礎。
思想文化是政治、經濟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因此,其繁榮的原因離不開政治、經濟方面的因素。
❷ 如何正確區分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
常見劃分方法:
春秋
由於魯國孔子的編年史《春秋》一書而聞名天下。《春秋》記事從公元前722年開始,至公元前481年結束。歷史上通常將周平正東遷至公元前476年之間的歷史時期稱之為「春秋」時代,這段時間基本上和《春秋》一書記事所跨時間差不多。
戰國
由於各諸侯國連年發生戰爭而得名。通常將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之間的時間稱之為「戰國」時代。
關於戰國的起始時間,不外乎下列幾種說法:
1.始於公元前475年或476年,即周元王元年,這是主流觀點;
2.始於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司馬光的劃分,《資治通鑒》紀事始於此年;
3.始於公元前481年,呂祖謙《大事記》認為,《春秋》紀事終結於魯哀公14年,故戰國應始於斯年;
4.始於公元前468年,林春溥《戰國紀年》認為,《左傳》紀事終結於周貞王元年(前468年),故戰國應始於斯年。
綜合幾種看法,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類,按傳統的以某個帝王(天子)即位的時間作為朝代或時代的開始,關於周元王的前一個王周敬王在位時間,由於左傳和史記有出入,故出現兩種說法,郭沫若認為應該是前475年,故大部分教科書按照這種說法,而翦伯贊按照史記的演算法是前476年,《辭海》支持這種觀點。
第二類,按戰國七雄實際形成的時間開始,公元前403年,韓趙魏瓜分晉國,並得到周天子的承認成為諸侯國。範文瀾的中國通史持此觀點。
第三類,以春秋來標志戰國,也就是說春秋時代結束後,戰國時代就開始了。這就牽扯到怎樣定義春秋時代的問題,有人認為孔子《春秋》絕筆的魯哀公14年(前481年)為春秋戰國的分界,又有人認為應以左氏春秋的紀事終結年(前468年)作為戰國的開始。
❸ 如何了解春秋歷史
1.童書業的《春秋史》 楊寬的《戰國史》這兩本是難得的經典之作,童的文言較多,難懂一點。楊寬的可以作為入門書籍。
2.《春秋》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晏子春秋》 《呂氏春秋》
3.四書五經講的就是那方面的內容,五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 五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希望對你有幫助舉報
1輕松一點的要看《青銅時代的戰爭》系列,語言雖然不羈,但說的都是史料
2 正經一點要看完顏紹元的《語文版春秋左傳》
分4冊
中原逐鹿
晉楚爭霸
冷戰風雲
吳越斜陽
書很好,可惜只到春秋。
西周滅亡於公元前771年,從公元前770年開始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基本上又可分為春秋(前770—前476年)和戰國(前475-前221年)。有關這550年的歷史書很多,不過你要的是「歷史文獻」,而「歷史文獻」是指歷史上關於歷史事實的記載,通常稱為「史料」,後人研究歷史的著作就不能稱「歷史文獻」。據此,我提出以下書單供你參考:
(一)主要歷史文獻:1、《史記》;2、《左傳》;3、《戰國策》;4、《國語》。
(二)重要文獻:1、《資治通鑒》;2、《通典》;3、《通志》;4《文獻通考》。
(三)諸子著作:1、《論語》;2、《孟子》;3《墨子》;4《莊子》;5、《管子》;6、《商君書》;7、《荀子》;8、《韓非子》;9、《呂氏春秋》。
(四)文學著作:1、《詩經》;2、《楚辭》。
(五)考古文獻:1、《戰國縱橫家書》: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輯,文物出版社出版;2、《睡虎地秦墓竹簡》:「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根據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發掘的戰國末至秦代墓葬中竹簡整理編輯,文物出版社出版。
❹ 怎樣理清春秋戰國的歷史有怎樣的歷史進程
春秋、戰國可以說是中國史獨一無二的時代,這期間,政治、軍事、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百家爭鳴,合縱連橫,各式各樣的改革,變法。有論語、孫子兵法等著作,長平之戰、圍魏救趙等著名戰役。出現了秦始皇,孔子,老子,莊子,孟子,孫子,商鞅,吳起,白起等傳奇人物。總之一句話,這是一個屌的不行的時代。東周列國,聽起來很屌的名字,為啥呢,因為根本記不住啊,太亂了。
鄭國,宋國都地處河南,鄭國曾仗著自己協助殺敵有功,目無王室,和周王打過一架,還射中過周王的肩膀,當時可謂是氣焰囂張,但是後來自己不爭氣,越來越慫。宋國(幫齊國處理過家事)雖有遠大的理想,但是被楚國一頓揍,學乖了!最後兩個國家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兩邊討好,苟延殘喘!(陳,曹,衛,滑,蔡,梁,隨,申……等等)
❺ 「春秋」名稱的由來
「春秋」名稱的由來:因孔子編寫的記載這段歷史的史書《春秋》而得名。
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到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這段時間里,周王室所分封的諸侯力量逐漸強大而輪流稱霸,王室徒有虛名,只能依賴諸侯霸主發號施令。
這段時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歷史時期,它恰好與《春秋》所記載的歷史時期(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大致吻合,所以歷史上稱之為「春秋」。
(5)怎麼認識春秋這段歷史擴展閱讀
春秋時期的列國可以分為幾類:一、周的宗室,如魯、衛、燕、鄭、曹、蔡等國;二、周的功臣,如齊、秦等國;三、前代的後裔,如宋、陳等國;四、被中原諸侯國視為蠻夷的國家,如楚、吳、越等國。
其中,按規模來說,晉、楚、齊、秦都是春秋的大國,其他小國主要分布在這四國之間,成為大國爭霸博弈的棋子。吳、越兩國稍晚興起,都在東南方。
1、魯:魯國是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國,國都奄(今山東曲阜)。奄曾經是商的都城,分封魯國是為了鎮壓商的遺民,國內的公族卿大夫勢力強大。
2、衛:衛國是康叔封的封國,最初國都為朝歌(今河南淇縣)。朝歌是商末的都城,分封衛國是為了鎮壓商的遺民。公元前7世紀中葉,衛國因狄族的進攻遷至黃河南岸。
3、燕(北燕):春秋時有幾個燕國,其中我們所熟知的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的是北燕國,即召公奭之子克的封國。
4、齊(姜氏):齊國是西周初分封姜子牙的諸侯國,國都為營丘(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國地位很高,周朝允許齊國討伐東方有罪的小國。齊桓公時齊國稱霸。到春秋晚期,先前從陳國逃亡到齊國的陳敬仲的後人田氏逐漸掌握齊國政權,最終取代姜氏統治齊國。
5、楚:楚國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諸侯國。西周初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地位並不如魯、衛、等國那樣高。但楚人不以為然,在公元前9世紀,楚國的君主熊渠甚至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以示與周朝分庭抗禮。在公元前704年,楚國君主熊通稱王,即楚武王。
6、晉:周成王滅唐國後,封其弟叔虞到唐地(今山西西南部),叔虞之子夑改名為晉。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奪取晉的君位。晉文公時稱霸,後來斷斷續續成為北方的霸主。春秋末期晉的卿大夫勢力已佔上風,到公元前453年基本形成家分晉的態勢。
7、秦:秦襄公時,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被封為諸侯,成為開國之君。初都西犬丘(今甘肅禮縣東北),後遷平陽,秦德公時,遷至雍城。春秋時,秦在今陝西、甘肅兩省內拓展疆域,但由於東有強大的晉國難以發展。
8、鄭:鄭國分封於公元前806年。初期國都鄭(今陝西華縣),後遷至新鄭(今河南新鄭)。春秋時期,因其位置處在各國爭霸的十字路口上,因而被常常捲入到大國爭霸中。
9、宋:宋國是商貴族微子的封國。西周在平定武庚叛亂後,再行分封時,既派宗室鎮守商的故地,又分封商的遺民以為懷柔政策,也是為了保留商的祭祀。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10、曹:周武王的弟弟振鐸被封到曹地(今山東菏澤一帶),建立曹國。到公元前487年,因曹國最後一個君主伯陽背著晉國侵犯宋國,被宋國滅亡。
11、蔡:周武王的弟弟蔡叔度,參加武庚的叛亂,失敗後遭到流放。其子胡因功又被封於蔡地(今河南上蔡)。後遷新蔡(今河南新蔡),又遷下蔡(今安徽鳳台),受到楚國的控制。到公元前447年,蔡國被楚國滅亡。
12、陳:陳胡公(媯滿)據說是舜帝的後人,被周武王封到陳地。初都株野(今河南柘城縣東北),後遷宛丘(今河南淮陽)。受到楚國的控制。公元前478年,楚惠王滅陳。
13、吳:相傳吳國的祖先是周太王的兒子太伯和仲庸兄弟,因其弟季歷繼承太王的君位逃到南方,在長江下游建立吳國,國都姑蘇。後來在申公巫臣的幫助下,吳國漸漸強大起來。到吳王闔閭時稱霸,一度破楚,其子夫差時更是到中原爭霸。公元前473年為越王勾踐所滅。
14、越:傳說越國的祖先是夏禹,國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到越王允常之時,與吳國常有戰事。到允常之子勾踐時,越國一度投降吳國,後來復興,於公元前473年滅吳,勾踐也成為春秋最後一個霸主。
❻ 如何理清春秋戰國的歷史
戰國不太了解,春秋相對簡單一點。只要理清六個國家的歷史就可以了。
鄭國:第一個強大起來的諸侯國,第一個反抗周天子的諸侯國,射王中肩。後來淪為晉楚爭霸的靶子,可以說晉楚爭霸就是圍繞著鄭國來進行的;到後來鄭國也學乖了,做起了牆頭草,也不抵抗了,誰打過來都投降,兩邊都討好,雖然兩邊都不怎麼買賬,卻也不好把它怎麼著。
齊國:第一個征服各諸侯的霸主,齊桓公死後逐漸沒落,時不時的欺負一下身邊的魯國,逼的魯國只好投靠強大的晉國,齊國吃了晉國的虧之後也象徵性的投靠南邊的楚國以牽制晉國。但由於遠在東邊,齊魯不是晉楚爭霸的主戰場,大部分時候都是齊魯互斗,互相解悶;
晉國:第二個強大起來的霸主,整個春秋時期都很強大,直到三家分晉。跟楚國的爭霸處於略佔小便宜的地位。把西邊的秦國牢牢地摁在關內,支援東南的吳國來騷擾楚國。
秦國:一心崇拜中原文明的西方小國,只要有機會它就要去中原摻和一下。它逮著的第一個機會就是幫助平王東遷,由此正式成為諸侯。但守在它關口的是無比強大的晉國,它幾乎沒有機會東出函谷關。在無數次被晉國欺耍和痛扁之後,終於認清了形勢,轉而向西發展。穆公霸西戎,一舉奠定了秦國強大的基礎——國土面積大了。但東出的心始終不死,南聯楚國,東聯齊國。但凡晉國反對的,它都支持。同時大力引進中原的人才,奮發圖強。這個被晉國壓制了幾百年的國家,在晉國倒下之後,迅速湧向中原,成為一匹來自西北的狼。
楚國:從楚文王稱王開始強大,略早於晉國。連年征伐,很快就打到了中原腹地。但是遇到了齊晉等中原大國的阻撓。也不敢直接跟大國沖突,就只好拿中原的門戶——鄭國出氣。齊晉當然不能放任楚國吞並鄭國來直接威脅自己,就圍繞著鄭國打起了拉鋸戰。晉國扶持了吳國之後,楚國也陸續扶持秦國(對付晉)和越國(反制吳)。
魯國:來頭很大,實力卻很弱。本來春秋的舞台上它只是個跑龍套的。奈何《春秋》是魯國國史,以記錄魯國國事為主。所以想繞過魯國來了解春秋是不大可能的。
可見春秋這段歷史的主線是晉楚爭霸,但它的發展規律卻不完全是此消彼長,因為社會的主要矛盾並不是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而是封建制度下各國權力分配的矛盾。各國紛紛對封建制度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改進,比如晉國逐公子,齊國用客卿,秦國廣招賢等等一言難盡。但都沒有徹底解決封建制度的弊端,最為接近解決的是楚國,國土並沒有完全分封給卿大夫,多餘的國土置縣。而且已分封的國土也不是永久的,離開職位一段時間之後,封土要收回國家。後來的郡縣制就是在楚國的制度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這里補充一下封建制度的弊端:天子的嫡長子繼承為王,其他兒子就分封為諸侯,可是後來的周王已經沒地可以分封了,周平王的時候自己的王畿都沒了,東遷洛陽,寄人籬下,混得連諸侯國都不如了,他還怎麼分封諸侯?同樣的,諸侯的嫡長子繼承為諸侯,其他兒子就要分封為卿,可卿的職位有限,大國六卿,小國三卿,毫無疑問,這個競爭也是激烈的,魯國三桓長期霸佔三卿,晉國各大世家互相傾軋打鬥,爭奪六個卿位,根本沒有機會留給新國君的兒子,晉厲公贏得了晉楚爭霸的鄢陵之戰,應該說是聲望很高了,就因為想安插自己的親信胥童做卿,結果就受到了六卿的聯合抵制,凈誅三郤之後,因不忍再殺大臣,結果反被大臣截殺,上謚號為厲,單車陪葬。繼位的晉悼公也是文韜武略,想把大權收回,結果落得個早死謚悼的結局。這就是分封製造成的矛盾——分不下去了。各國內部都是這個問題,內斗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