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唯物史觀

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唯物史觀

發布時間:2022-08-13 16:37:19

A. 高中歷史新課標教學中不可缺失的幾個觀點

一 形成一個觀點:無論是那一種政治文明,它們都是人類社會共有的財富,從來沒有間斷過彼此間的交融與共存共進。
政治文明史是人類文明史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分為古代政治文明(又稱農業社會政治文明)和現代政治文明(工業社會政治文明)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古代政治文明有兩個不同的文明範式(一個是以中國、古巴比倫、古埃及為代表的形態不同的君主專制制度,其中中國最為典型;另一個是以古希臘和古羅馬為代表的公民集體民主制,其中希臘最為典型)。現代政治文明同樣有兩個不同的文明範式,即近代資本主義政治文明和現代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無論是那一種政治文明,它們都是人類社會共有的財富,從來沒有間斷過彼此交融與共存共進。
下面,筆者以近代資本主義政治文明和現代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為例說明這一觀點。
1 從靜態上看,兩種政治文明都是近現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多層次的復合結構,彼此「相濡以沫」,共生共存。 近現代政治文明是一個發展的整體,從靜態上看,近代資本主義
政治文明和現代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都是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一個多層次的復合結構,兩種文明「相濡以沫」,在合作與競爭中共生共存共發展。
兩種政治文明的交融與共進,實質就是一種相得益彰的和諧,是一種共贏的金規則,更是各得其所的正義。對兩種文明的共同敬畏是人類文明成果存在和發展的互動基礎,超越自我的意識形態或社會制度,彼此承認對方的客觀存在,尊重政治文明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積極構築和共享人類文明(如市場經濟體制、先進的科學技術、社會化大生產、現代企業制度等等)的共同體,才能在豐富多彩的共存坐標系中擺正自己的位置,共構兩種文明的和諧發展。
在現今這個以和平與發展為主流的多極化世界,無論是資本主義的政治文明,還是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社會生產力相對發達的近代資本主義政治文明在其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過程中,體現出了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它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適應性,還在不斷訴求其存在的合理性。社會生產力相對不發達的現代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也以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最高形式和合理競爭的需要,表現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價值,現代資本主義政治文明在其發展過程中就大量借鑒和吸收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營養。兩種政治文明在相互比較中存在,在對立統一中發展。
因此,我們認為暫時沒有必要去比較和爭論哪一種政治文明更優秀,或哪一種更有「優等存在」的「專利」。更不能以一種政治文明
去「和平演變」另一種政治文明。資本主義的政治文明要看到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前景和未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要學習資本主義政治文明在幾百年發展和完善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兩種政治文明之間的矛盾運動雖然錯綜復雜,但兩者的共存占現實主導地位,不論是哪種政治文明,生產力發展水平都還遠遠沒有達到人們期望的那種高度發達的程度,貧富差別依然是目前所有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和平演變」或「消滅」對方不可能上升到現實主導地位。理想的價值觀是:寬容對方的存在,共同向前看,在求同存異中生存,在競爭借鑒中發展,各擅其美,交融共進。
2 從動態上看,政治文明總是在不斷地相互借鑒與交融中共同發展。
從動態上看,兩種政治文明總是在不斷地相互借鑒與交融中共同發展。因為政治文明的創造與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自然進化、孤立發展、單打獨斗的結果,而是一個既立足於特定的、具體的自然與歷史條件,同時又互相撞擊、互相借鑒、互相競爭、互相超越的永無止息的過程。政治文明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的共同性或共通性,是不同政治文明互相借鑒的基礎。
古希臘雅典的繁榮強盛使其創造的以公民大會、議事會、人民法院等政治制度為特點的直接民主制獲得了超時空的影響力;羅馬帝國保持穩定與強大的主要法寶——法治獲得了突出的歷史地位與歷史影響,並成為西方政治文明的重要源頭。
陪審團制度源於英國,在它對保持司法公正的作用顯示以後,很
快為歐洲各國所借鑒,一直延續到今天。《自由大憲法章》,規定國王征稅前必須召開「大會議」,以取得全國人民的同意,從而確立了「無代表權不納稅」的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政治原則。《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的通過,最終形成了議會制度。英國人創造的這些政治原則和政治制度陸續為歐洲國家和世界各國所借鑒,同樣沿用到今天。
美國獨立後建立的典型的「三權分立」體制,借鑒了西歐政治歷史發展的全部有益成果,對美國的迅速崛起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近現代日本政治的進步,同樣是大膽借鑒甚至仿效西方的結果。 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政治現代化,同樣以借鑒西方的政治文明成果為主線。中國的民主思想來源於西方,以政黨為核心政治組織的政治運作方式來源於西方,孫中山先生建立的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體制是美國式的總統制,新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直接來源於蘇聯,間接借鑒西方的議會制。
西方國家建立公務員制度時也曾受到中國科舉制度的啟發。 3 從性質上看,兩種政治文明都是以「現代化」和「民主」為主基調,發展中的趨同性正在淡化「階級性」或「社會制度本位主義」。
資本主義政治文明是現代政治文明發展的主流,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對現代政治文明的豐富與發展。兩種政治文明都是以「現代化」和「民主」為主基調,發展中的趨同性正在淡化「階級性」或「社會制度本位主義」。

B. 如何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引領民粹主義思潮

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引領民粹主義思潮的方式:

1、歷史研究作為「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必須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始終高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光輝旗幟;

2、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3、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者。

(2)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唯物史觀擴展閱讀:

當代中國的歷史既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延續,又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新發展;既是中華文明的歷史繼承、薪火相傳,又是中華文明的推陳出新與當代發展。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現當代中國歷史,就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同時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

就是要深刻闡述我們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基本問題的艱辛探索與回答;

深刻揭示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就是要在歷史認識和研究中探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為國家寫史、為人民立傳,資政育人護國。

C.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如下:

1、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

2、社會存在(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要素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及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

4、如果以階級的觀點看待社會組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不同階層的人不同利益訴的博弈,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可能會引發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3)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唯物史觀擴展閱讀

唯物史觀為人們提供了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路線,它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觀點提供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科學依據,從而糾正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僅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遣責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

它揭示了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糾正了空想社會義者寄希望於統治者發善心,以和平方式實現社會變革藍圖的幻想。

它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克服了空想社會主義者把無產階級僅僅看成一個受苦受難的階級,而把歷史進步和社會更替的希望寄託於少數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基石。

D. 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內容

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
1.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包含: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等。
2.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以歷史紀年、歷史時序、年代尺、階段特徵、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形式呈現。
3.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以史料分類、史料辨析、史料運用、觀點論證的形式進行呈現。
4.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以材料整理、對史料的解讀、追溯起源、探討因果、分析趨向、說明影響、判定地位等形式進行考查,培養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
5.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包含: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學精神、世界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聯系現實等。

E.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摘 要:歷史課堂的學科核心素養目標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學科素養,體現歷史課堂的價值取向,可以展示教育部提出的高考要體現一點四面的基本原則,進而實現歷史教育的兩大重點——健全人格與公民素養。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 歷史課堂 實現
2016年2月,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在《中國高等教育雜志》上發表名為「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的文章,梳理了高考命題「一點四面」(一點就是要在高考當中體現立德樹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當中體現核心價值、傳統文化、依法治國、創新精神)的改革主題,對我們歷史課堂教學具有很強的指導性。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學科核心素養已成為命題的側重點,這就對歷史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歷史課堂上實現學科核心素養教學成為我們思考的話題。[1]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最重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歷史教育,更離不開歷史課堂。歷史課堂教學是實現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的歷史課堂應該是有價值引領的不失魂

F. 例談如何運用唯物史觀原理剖析歷史難點問題

摘要:中學歷史教材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指導編寫的,因而要學好歷史,最基本的是要學會以這些原理為指導,用科學的方法去揭示歷史的本來面目,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這不僅是高中歷史理論教學的必須,也是綜合考試中政史結合的需要.筆者以《中國古代史》為例,對如何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及「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三個基本原理剖析歷史難點問題作些探析,供大家參考.

閱讀全文

與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唯物史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