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的歷史有多少年
中國歷史,從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歷史;從中國第一個統一的朝代秦朝算起,約有2241年。
相關延伸:
炎帝黃帝部落聯盟合並、形成了偉大的華夏族(漢族古稱),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中國傳說中的第一個新石器時代歷史時期。標志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夏朝:共傳14代、17王,延續近500年。
Ⅱ 陽江二中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有多少年歷史
陽江二中勞動教育實踐基地1999年開辦。 陽江二中創辦於1961年,校園環境優雅,設備設施完善,是陽江市首批「美麗的校園」之一,該校還擁有一支政治思想好、業務精良的高學歷和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也是我區初級中學中唯一一間「廣東省一級學校」,該校近年來所取得的成績,特別在每年的中考中所取得的輝煌成績在漠陽大地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這里的確是授業育人的好地方。 該校堅持以品德教育、法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為重點;堅持以做人教育為基礎,以成才教育為核心,以理想教育為方向;堅持制度管理、目標管理和情感激勵相結合;堅持德育工作的主動性、層次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取得顯著成效,得到了上級和社會各界的好評,還成為兄弟單位學習的典範。《陽江教育》曾以「尊師力學,全面育人」為題,圖文並茂地介紹了該校德育所取得的良好成效;《陽江日報》也以「市二中——優化育人環境,提高教學質量」為題報道了該校通過德育教育去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做法和成效。該校積極開展教學改革,認真落實新課程「以人為本,研究體驗」的科學新理念,大力推進教學創新,努力構建富有活力並能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新課程體系,建立起 「教務處——教研組——教師——學生」教學網路,不斷加大教學科研力度,大膽進行教改嘗試,積極推廣使用信息化教學和課件製作技術,充分利用現有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開展課堂教學。鼓勵學生探索、體驗、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掘學生各方面的潛能和興趣,促使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按照「抓兩頭,促中間」和「分層遞進」的辦法幫助學生提升文化素質,為高一級學校輸送更多更好的新生。
春節期間重返二中農場走走看看,去的那天,只得我與另兩個同學同行。也好,三人行必有我師。同行中的明是帶路者,小熊與我早已記不得路了。記憶中那條寂靜黧黑的土路已變成了平直的水泥路。前面路段多了好幾家五金、塑料之類的小工廠,靠近農場的路段,兩邊則多了許多自建房,大概是村裡的人移居至此的。也有大片的待建民房或廠房的空地,我努力在大腦里搜索與之對號的昔日的景況--荒草、荊棘、果樹。明把車拐進了隨垌村,直奔那裡的學校。在門口他指著操場說,還記得嗎,這就是我們曾經打友誼籃球賽的地方。學校似乎有些改變。籃球賽的賽況我早是不記得了,因不是球迷,但從農場基地步行到隨垌小學的那個行進過程倒是有印象的 --晚飯後,就著落日的余暉,在老師的帶領下,三五成群,嬉笑怒罵,盡是「恰同學年少」。球賽結束,又三五成群結伴而回,沒帶手電筒的同學自是要沾帶了手電筒的同學的「光」。早戀的同學,此時是個好機會,打著手電筒「光「明正大地漫步於鄉間小路上。環繞基地的魚塘沒變。以前的廚房靠近魚塘,我們當時打了飯就坐在石凳上面對著魚塘開吃,明指著石凳說,還記得吧,當時坐在那裡吃飯,不喜歡吃的菜或肥豬肉就直接拋進魚塘喂魚。確實,我也作過此舉。學校的宗旨是要我們來此體驗生活,體驗「粒粒皆辛苦」的,而年少的我們依然渾然不當是來體驗「艱苦的勞作」生活的,依然積習難改。我的初中與高中都是在二中度過的,農場是初二時(1999年)開辦的,我們班是頭一批進駐農場的。我努力在荒草中尋找我們班當時鋪下的路段及「落款」,無奈,遍尋不著了。我記得當時《陽江日報》的記者還來采訪過首班進駐農場的我們。如今,我只能在保留的剪報里回望當時的小徑及那些被隨機拍下的被刊登的勞動畫面。
農場的夜晚活動之一就是燒烤。班長安排同學跟廚工去市場買雞翅牛肉魚丸之類的燒烤食物,不知是買的還是從村民那裡拿的番薯,幾個人十幾個人一組,圍著石砌的烤爐紅光滿面地燒玩起來。那時我已對燒烤不太感興趣,所以熱情不高,記憶也不深。燒烤場旁邊的唯一一間瓦房教室,那時我們在那上農業課,請的是隨垌村的村長來講課,如今它也變成了一棟二層多間教室的樓房。樓房後面還多了一道帶有多個灶台的長廊,長廊上堆滿了木柴。明說這是在我們之後增加的,給學生實踐燒火做飯而設的。長廊對面有個籃球場,我問明這是什麼時候增加的,小熊說我們來的時候一直就有。是嗎?我怎麼一點印象都沒有呢?當天農場回來與銳吃飯,與他說起籃球場,他也說一直都有,說他當時還在那被某女同學興沖沖地狂奔過來,想搶他的籃球,卻不小心碰摔了他的眼鏡。我聽得直笑,但對籃球場的存在依然沒有半點印象。原來,一個人沒有興趣關注的事物,可以這樣視而不見,連記憶也盪然無存。
Ⅲ 唐朝歷史上有多少年
唐朝歷史上有289年。
大唐從618年~907年,共有289年的歷史,大唐帝國從初唐崛起強勢,安史之亂,到晚唐的動亂,共經歷了22位皇帝。這些皇帝大多個性十足。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
歷史介紹: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次年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為盛唐奠定基礎。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705年神龍革命後,恢復唐國號。
唐玄宗即位後締造全盛的開元盛世,使唐朝達到全盛。天寶末年,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安史之亂後接連出現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現象,國力漸衰。歷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及唐宣宗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的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藩鎮將領朱溫篡唐,唐朝覆亡。
Ⅳ 中國的上下五千年有多少年啊
哥大學學了四年歷史!後悔死了,沒想到今天有了用武之地!
首先你說的21世紀,是公元後21世紀,西方人把耶穌誕生那年叫公元元年,耶穌誕生前叫公元前
我們上學的時候公元前都記為: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
中國的上下五千年指的是:從黃帝傳說到現在,總共五千年的歷史!
西方人是不承認的,國際上承認中國的信史(也就是有確切記載或者實物證明的歷史,可以考證的歷史)是從公元前841年開始的,因為從那一年「國人暴動」開始我們的歷史都有具體的記載,也就是文字記載。所有外國人認為我們的歷史是現在的年份加上841,如果按今年算的話也就是2012+841=2853!
後來,為了證明我們有五千年的歷史,我們搞了一個「夏商周斷代工程」,2000年完成,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具體了我國夏商周三朝的年代圖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約開始於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都約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紂之年)定為前1046年。依據武王伐紂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確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來的年表和西周諸王年表。
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可以考證的歷史是2070+2012=4072,四千多年,號稱上下五千年。
Ⅳ 今年五中錄取分數線是多少
溫五中今年錄取分數線是600分。
溫州市第五中學地處市中心黎明西路394號,佔地面積35畝。62年的辦學歷史,人文精神和辦學經驗積淀厚重,優秀教師資源日見豐盈,省市名師、教壇新秀、教壇中堅、教學骨幹、「雙師型」教師為主體,中高級教師佔68%。
在與溫州經濟發展攜手同行的26年職教發展歷程中,學校始終堅持走依託特色產業辦特色專業的辦學路子,形成了符合溫州區域經濟特點、深受市場歡迎的品牌特色專業,成為省重點職業學校和職教名校。
(5)陽江瑞禾五中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師資力量
截至2015年4月,該校有45個班級,在校生1452人。在編教職工160人,其中高級職稱51人,碩士18人,市級學科骨幹以上教師18人(市名班主任1人,市攝影名師名家1人,市教壇宿將2人,教壇中堅5人,學科骨幹10人)。
硬體設施
該校有完備的校園區域網系統、體育館、塑膠操場、健身房、乒乓房、形體房、音樂室、心理輔導站、美術室、公共計算機機房。
Ⅵ 《史記》記載的歷史大約有多少年
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
《史記》,是由西漢時期的司馬遷編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Ⅶ 中國的歷史有多少年
中國歷史,從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歷史,從中國第一個統一的朝代秦朝算起,約有2241年。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主要是由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升華的果實。
地理概況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為世界第一高峰。
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
Ⅷ 江門有多少年歷史
江門市區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 門,故名"江門"。江門建市前為新會縣屬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紀初,江門墟因商貿而興盛,逐漸成為珠江三角洲的一個貿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帶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門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設江門北街海關,為廣東八大關之一。西方近代工業與文化也隨之引入和發展。1925年,江門定為省轄市。1931年撤銷市建制,復歸新會縣轄。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1951年1月江門改為省轄市。以後又先後分屬過粵中行署、肇慶專區、佛山專區管轄。1983年,江門市定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和陽江、陽春7縣。1988年,陽江、陽春分出另設陽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縣先後撤縣設市,由江門市代管。2002年9月新會撤市設區,並入江門市區。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素稱「五邑」而聞名海內外。
江門市歷史文化悠久,歷史上哺育不少著名人物,其中有明末著名理學家、教育家陳白沙;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民主革命先驅陳少白;中國首位飛行師馮如;著名僑領司徒美堂等。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跡,有東漢時期的新會玉台寺、唐代一行禪師觀察天文的外海茶庵寺、元朝滅宋的新會崖門古戰場等。
Ⅸ 陽江八景的景觀
鼉山遙映一津紅:鼉山春曉
陽江八景之首是「鼉山春曉」,又名「鼉山春樹」。鼉山,位於現在的江城一小和縣公安局舊址之後面,以山形似「鼉」而得名。陽江因有此山而名為鼉城,漠陽江亦因流經其西而名曰鼉江。此鼉山頂上,有南宋時所植的兩棵木棉樹,至明清時代,樹姿巍峨,枝幹挺拔,直插雲霄,高達三四十米。樹身蒼勁雄偉,寬達數十圍。
每年仲春二月,兩棵木棉樹鮮花盛開,花紅似火,蕊黃如焰,英姿勃發。特別當朝陽升起之時,陽光與紅花交相輝映,雲霞盡赤,春滿江城。最奇的是,相距三十里外的北津港口,海面上亦映照得一片通紅。清人林乙蓮有詩雲:「木棉千古直撐空,花放年年送暖風。曾道火燒天二月,鼉山遙映一津紅。」
幾百年來,鼉山頂上的兩棵紅棉樹,一直作為陽江的象徵,群眾亦視之為神樹。可惜幾十年前的一次暴雷轟擊毀損了其中最大的一棵,而致兩棵均被砍掉,「鼉山春曉」一景也就從此泯滅。
龍濤秋月爛如銀:龍水秋澄
龍水秋澄,又名「龍濤秋月」,是陽江古八景的第二景。
江城北五公里處,有一條龍濤村,漠陽江流經其北。據《清一統志》記載:古時江水流至此處時,頗顯洶涌澎湃之氣勢,水聲嘩啦直響,湧起堆堆雪白波濤,後浪緊推前浪,上下翻滾,把此處河床沖擊成為深淵。仿若蛟龍騰躍其間,故「龍濤」村名由此而來。
這里兩岸樹影婆娑,遠處煙樹朦朧,畫意詩情,景色怡人。特別是當中秋之夜,碧霄萬里,皓月當空,皎潔的月光像水似的傾瀉下來,給龍濤村這一段江面照耀得白晃晃一片晶瑩。江水銀波閃閃,有如蜿蜒白練。這時,天上又大又圓的月亮映照江心,天上江中,形成兩輪明月,堪稱奇絕!夜半之時,岸邊神廟鍾聲傳來,激響清越,更增詩意。民間還有著美麗的傳說:當此秋月照臨的靜夜之時,江中「雙石」即化為采蓮小船一隻,船中承載著仙女數名,各捧琵琶簫管,一邊劃船玩月,一邊合奏吹彈。清風輕拂,仙袂飄飄,樂聲起處,音韻悠揚。而兩岸村舍,在月色水光的反照之中,光亮如同白晝,即使持針穿線也不感困難。所以還傳說古時龍濤村民夜晚是靠月光照明的,不需購買燈油點燈。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高中進士的陽江才子曾躍麟,曾就此景色吟詩一首曰:「龍濤滾滾飲雙虹,涼月清秋萬里風。映水桃花丹瀲艷,綴林霜月玉玲瓏。樵驚落雁催殘照,漁傍浮鷗聽晚鍾。幾度臨秋耽野趣,無邊詩思許誰同?」這是現存的詠贊陽江風景最早的一首詩。此後各個時期均有詩人的佳作傳世,如 「龍濤秋月爛如銀,泛棹前來特問津。萬里清風千迭浪,空江何處覓重輪。」等等。
留得瑤池一片春:王母仙蹤
陽江城東三里處原有一小山岡,約在鴛鴦湖以西,相傳古時王母曾經到此處停留過,故名之曰「王母岡(或王母崗)」。
後來,人們就在山岡上建起了一座王母殿,周圍種滿果樹花卉,成為一景。「王母岡」也因此而得名。王母殿前,刻有曾躍麟的一副對聯曰:「翠竹影搖湘浦夜;碧桃香靄武陵春。」清人馮蘭階亦有一聯:「不信瑤池嫌寂寞;愛從鼉海辟行宮。」前人還有不少詠贊的詩作,如「尋蹤何必向瑤池,東郭墦間尚有之」;「仙凡隔絕路難通,王母緣何此駐蹤」;「荒山有幸來仙駕,」等。
清道光十一年(1831),王母岡上建起了麻風院,從此遊人不敢涉足。1934年夏,王母岡上廟宇被焚毀,「王母仙蹤」久成陳跡。
碧澗錚琮琴韻聲:羅琴雅操
距離陽江城二十多公里的羅琴山,高448米。相傳,晉朝尚書郎羅含曾攜琴到此山漫遊,因而得名。
羅琴山峰巒重疊,有百重嶺之稱。在南北嶺之間一系列巨石自西北向東南壘疊而下。碧水清泉在岩石的裂縫中湧出,滔滔不絕地奔流直瀉。岩石凸凹不平,泉水流經其間,與棱起之石急激撞擊,水波騰跳,錚琮發聲,音韻悠揚,有如琴鳴。「羅琴雅操」之名即由此而來。
流泉下面,有一方潭,四周巨石圍繞,直徑約20米,水深而清,名曰「龍潭」。龍潭上方的山嶺有一石刻如琴形,另一石上刻有「捷如形響」四字。歷代文人對此一景點題詠頗多。明代著名戲劇家、禮部主事湯顯祖,於萬曆十九年(1591)被貶往廣東徐聞縣當典史,道經陽江,題羅琴詩中有雲:「何得羅琴隱君子,海風吹絕夜弦清。」羅琴山頂有石像棋盤,傳說古時有仙人在此處對弈。龍潭澗水下流入石河,解放後已於石河口築水庫,方圓十餘里,集雨面積28公里。遠望石河水庫,水中山嶺如海中孤島,別有風光。
健筆一枝撐碧漢:東山石塔
東山石塔,又稱北山石塔,位於陽江城東半里的東山(今北山公園)上。曾用名有「東山泉石」、「北山聳翠」、「紅陵古塔」等。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山石塔建於南宋寶佑年間(1253—1258),光緒二年重修,1983年重修,是閣樓花崗岩結構,為省內唯一無灰砌石塔。高18.5米,共九層,由1000多塊重達幾百公斤的長方石條壘成,塔身往上逐漸縮小,美觀大方,造型巧妙。上有「福祿來朝」四字。塔旁有著名的瑞禾石,又叫蓮花石,它像一朵巨大的蓮花。瑞禾石高、寬各5米,上面刻「瑞禾」兩字,直徑1米。石塔如健筆一枝直撐碧空,富有民族傳統特色,是陽江唯一現存的珍貴古代建築物。1983年,再重修,以花崗岩石材更換塔剎,於塔基周寬8米鋪築花崗岩條石,築建雙重石雕圍欄,穩固塔基。再遭雷擊,1991年,再重修塔剎,並加築避雷裝置。清人林乙蓮有贊石塔詩雲:「嶙峋石塔屹城東,怪石蒼松點綴工。健筆一枝撐碧漢,獨留鼉海作文峰。」
北山石塔旁的烈士陵園佔地面積5千多平方米,1957興建,1984年重修。烈士紀念碑內藏革命烈士骨灰盒120多個,是我市重要的愛國教育基地。北山公園內還有摩崖石刻、亭台樓閣等景點。
摩崖石刻位於烈士紀念碑後山,現存《瑞禾》、《恩平歌》、《熙春亭詩》、《塔綱紀興》、《瑞禾捧月》等刻字。
北山石塔、革命烈士紀念碑、東山摩崖石刻、「熙春亭」等與東山嶙峋怪石、參天濃綠等自然環境連成一片,共同構成江城著名的歷史文化人文自然景觀。
西浦漁人唱晚歌:西浦漁歌
西浦,本應是整個西瀨,但「西浦漁歌」則是指下瀨一帶。古時陽江城漁洲路和河對岸的下瀨都是漠陽江沖積的沙洲,也是當時漁民集中生活的地方。每當夕陽西照,漁舟返航,漁民引吭高歌,此唱彼和。天光水色帆影漁歌,構成了一幅美妙的圖景。
每晚的漁歌,總要唱至二更時分方止。當時河邊沙洲長滿榕樹,樹蔭里結網的漁民女眷,也參加進這漁歌晚唱之中。所唱漁歌多屬鹹水歌,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味。
「西浦漁歌」,最早時原名「漁洲晚唱」。後因漁洲這一邊已建起了眾多店鋪,於是漁舟返航時便集中於西瀨那邊,故又改稱為「西浦漁歌」。
歷代文人對此一景點均有贊詠。清人林乙蓮詩:「煙籠西浦夕陽過,信宿漁人唱晚多。掩映燈紅迷蓼岸,隔江聲雜采菱歌。」清人李春元詩:「潮來西浦聽漁歌,乘興江中撥棹過。夜半月高弦索響,問誰攜得月明多。」
古時「西浦漁歌」原址,正是現在陽江船廠和水上學校一帶,而今樓台屋宇鱗次櫛比,另是一番景象了。
石泉且作流觴醉: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一景在北山上。
「觴」,是酒杯。古代文人雅集時,置酒杯於流動的泉水上,泉水流亦載酒杯漂流,當酒杯流至某一坐客之前,則罰客飲酒或罰賦詩填詞以助興。此舉是從晉代王羲之蘭亭修禊中學來的,謂之「曲水流觴」。
北山上不僅風景優美,且頂端還有一葫蘆形巨石,可坐十餘人,俗名「仙人石」。宋代州守王亘在此石面上鑿環形溝渠,渠中每隔三尺又鑿一大碗形的凹坎,統稱為「流杯池」。當時文人游覽北山時,多喜歡在此石上環坐,引山泉流入石面渠中,謂之「石泉」。再置酒杯於石泉上,激水使杯漂流,仿古代文人「曲水流觴」之雅興,因而此景也就得此雅名。
流觴石南邊的一巨石上,刻有詩二首。其一雲:「古昔相傳望海樓,誰知此地有蓬萊。流觴曲水裁成巧,瑤草琪花次第開。」由於北山上石刻眾多,「曲水流觴」這一景點亦名為「北山泉石」。又因北山松竹幽森,樹木蒼翠,故亦有所謂「北山聳翠」景名。名稱雖不同,實際均指北山這一地點。
碧橋映眺一天秋:碧橋玩月
碧橋村,距離陽江城八公里左右。漠陽江西支流經該村附近。古時,橫跨河面建有石橋一座,是一色青石板構築,日光映照,翠綠發光,因名「碧橋」。碧橋村乃因此橋而得名。
碧橋橋頭古木參天。每當夜晚明月升起,此處更是一片清涼寂靜。碧橋青石,發出銀光,宛如用銀子鋪成的橋。橋下河水本來清澄,清風吹來,河水閃著明亮的光波。橋上橋下,都如水晶體般剔透晶瑩。使人如置身於奇異的童話般的世界。古時,不少人專程從城裡雇船夜泊碧橋玩月。所以前人有詩贊曰:「碧天裁作一天橫,小艇搖波泛月明。牛女迢迢看不厭,遙聞牧笛動幽情。」
然而,物換星移,昔時碧橋的原址在很早以前就已無從尋覓了。所謂碧橋之美景,即使在清代後期,也僅僅是存在於詩人的想像之中罷了。清代詩人林乙蓮,因慕碧橋美景,專程雇舟夜傍碧橋村,想來一番尋古探幽,但大為失望,發出了「何處是」的詢問。他寫有《碧橋玩月》詩雲:「一泓明月浸寒潮,涼夜乘舟傍碧橋。風景依稀何處是?也應攜酒問漁樵!」另一詩人馮蘭階,也曾親自到碧橋村尋訪,同樣失望地寫下:「自昔碧橋風景好,可憐風景逐時新。只今唯有空中月,照盡當年玩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