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下面這些歷史人物的名字,多出自我們學過的詩文中。請仿照示例,指出「名」和「字」之間的關系。
⑴「東皋」(名)和「汝登」(字)出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登東皋以舒嘯」一語。 ⑵「殿江」(名)和「襟三」(字)出自王勃《滕王閣序》中「襟三江而帶五湖」一語。 |
㈡ 關於成語中的歷史人物名
暴殄天物-武丁
暗渡陳倉-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與黃石公
嗟來之食-黔敖
怒發沖冠-藺相如
手不釋卷-呂蒙
一飯千金-韓信
赤膊上陣-許褚
韋編三絕-孔子
寶刀未老-黃忠
墨守成規-墨子
病入膏肓-扁鵲與蔡桓公
雞犬升天-劉安
投筆從戎-班超
高山流水-俞伯牙
風聲鶴唳-苻堅
口蜜腹劍-李林甫
泰山北斗-韓愈
黃袍加身-趙匡胤
成竹在胸-文與可
破釜沉舟-項羽
洛陽紙貴-左思
夢筆生花-李白
力透紙背-顏真卿
司空見慣-劉禹錫
程門立雪-楊時
東窗事發-秦檜
㈢ 哪些偉人歷史名人名字中帶有【博】字
文彥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1] ),字寬夫,號伊叟[2] 。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3] 。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被譽為介休三賢之一。
天聖五年(1027年),文彥博進士及第。歷任殿中侍御史、轉運副使等職。慶歷七年(1047年),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以平王則起義功,拜同平章事。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罷相,出知許、青、永興等州軍。至和二年(1055年)復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國公。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極論市易法「損國體、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豐六年(1083年)以太師致仕。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因司馬光薦,拜平章軍國重事。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
紹聖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卒,年九十二。徽宗時,與司馬光等並入元祐黨人碑,後追復太師,謚號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從祀歷代帝王廟[4] 。
文彥博歷仕仁、英、神、哲四朝,薦躋二府,七換節鉞,出將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間,秉公執法,曾成功地抵禦西夏入侵。為相期間,大膽提出裁軍八萬之主張,為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被世人稱為賢相。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詞》錄其詞一首。
㈣ 歷史人物名字有哪些
1、鄭板橋(1693年-1766年),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清代書畫家、文學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㈤ 歷史人物名字有哪些
歷史人物名字有:
1、秦瓊:
天授元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在位前後,「明察善斷」,多權略,知人善任,重視選拔人材,開創殿試、武舉及試官制度。
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同時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軍事上收復安西四鎮,一度使後突厥歸降。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
㈥ y求日本歷史人物名字
日本戰國武將綽號與稱號一覽表 (轉帖)
本多重次 ——鬼作左
波多野宗高 ——丹波鬼
保科正俊 ——槍彈正
北條氏康 ——相模的獅子
北條綱成 ——地黃八幡
赤井直正 ——丹波的赤鬼
柴田勝家 ——破竹柴田
池田輝政 ——姬路宰相
長野業正 ——上州猛虎、上州的黃斑
長宗我部元親——姬和子、土佐之能人
長阪信政 ——血槍九郎
德川家康 ——海道第一弓
渡邊守綱 ——槍之半藏
大寶寺義氏 ——惡領主
島津義弘 ——鬼石曼子
稻井教業 ——青鬼
大久保長安 ——天下總代官
島左近 ——鬼勝猛
服部半藏 ——鬼之半藏
豐臣秀次 ——殺生關白
飯富虎昌 ——甲山的猛虎
富田重政 ——越後名人
高阪昌信 ——逃彈正
古田重然 ——織部
溝尾茂朝 ——庄兵衛
鬼小島彌太郎——鬼小島
後藤信康 ——黃後藤
戶澤盛安 ——夜叉九郎
今川義元 ——東海巨人
金地院崇傳 ——黑衣宰相
九鬼嘉隆 ——海盜大名
加藤清正 ——虎加藤
崛尾吉晴 ——佛茂助
井伊直政 ——井伊的赤鬼
可兒才藏 ——竹草之才藏
瀧川一益 ——重炮手
立花道雪 ——雷之化身、鬼道雪
鈴木重秀 ——雜賀孫市
龍造寺隆信 ——肥前之熊
馬場信房 ——不死的鬼美濃
名古屋山三郎——日本第一槍
毛利元就 ——西國之雄
南天坊天海 ——黑衣宰相
片倉重長 ——惡鬼
薄田兼相 ——橙武者
秋山信友 ——武田軍的猛牛
前田利家 ——槍之又左
森長可 ——鬼武藏
十河一存 ——鬼十河
上泉信綱 ——劍聖、上州第一槍
上衫謙信 ——越後之龍、軍神
松野重元 ——主馬
山中鹿之介 ——出雲之鹿
陶晴賢 ——西國無雙的大將
武田信玄 ——甲斐之虎
小幡虎盛 ——鬼虎
新納忠元 ——鬼武藏
香西佳清 ——盲目大將
羽柴秀吉 ——猴子
原虎胤 ——美濃夜叉
伊達政宗 ——獨眼龍
真壁氏干 ——鬼真壁
佐久間盛政 ——鬼玄蕃
佐久間信盛 ——撤退佐久間
足利義輝 ——將軍劍聖
正木時茂 ——槍大膳
最上義光 ——出羽之驍將
齋藤朝信 ——越後之鍾馗
齋藤道三 ——蝮蛇
織田信長 ——尾張大傻瓜、第六天魔王
織田信秀 ——尾張之虎
真田幸隆 ——攻彈正
真田昌幸 ——正後雙能之士
真田幸村 ——日本第一武士
佐竹義重 ——鬼義重
佐佐成政 ——北陸孤狼
------------------------------------------
集體稱號:(以下以稱號的音序為順)
八浜七本槍 ——粟井正晴、岸本惣次郎、國富貞次、小森三郎右衛門、宍甘太郎兵衛、能勢賴吉、馬場職家
八代十三人眾——奧野越前守、高橋駿河守、東織部、東主馬、東四郎左衛門尉、東縫殿助、松木左馬頭、蓑田出雲守、蓑田紀伊助、蓑田信濃入道、宮原內記、宮原縫殿助、村山越前守
北條三家老 ——松田憲秀、大道寺政繁、遠山綱景
北條五色備 ——笠原康勝(白備)、多目周防守(黑備)、富永右衛門尉(青備)、北條綱高(赤備)、北條綱成(黃備)
北條八老 ——松田憲秀、大道寺政繁、遠山綱景、笠原康勝、多目周防守、富永右衛門尉、北條綱高、北條綱成
村上八人眾 ——西條義忠、森村清秀、信田隆生、屋代道齋、鹽崎八郎、五加重成、石川高清、高阪范重
大坂城七將星——真田幸村、長宗我部盛親、木村重成、後藤又兵衛基次、明石全登、毛利勝永、大野治房
大坂七手組頭——青木一重、伊東長次、中島氏種、野野村吉安、速水守久、堀田盛重、真野賴包
德川三傑 ——本多忠勝、神原康政 、井伊直政
德川四天王 ——酒井忠次、本多忠勝、神原康政 、井伊直政
德川十六神將——酒井忠次、本多忠勝、神原康政、井伊直政、松平康忠、內藤正成、平岩親吉、鳥居元忠、大久保忠世、服部半藏、高木清秀、米津常春、渡辺守綱、鳥居忠廣、大久保忠佐、蜂屋貞次
島津四兄弟 ——島津三郎左衛門義久、島津又四郎義弘、島津又六郎歲久、島津又七郎家久
大友雙璧 ——立花道雪、高橋紹運
豐臣五大老 ——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隆景死後由上杉景勝擔任)
豐臣三中老 ——生駒正親、堀尾吉晴、中村一氏
豐臣五奉行 ——淺野長政、石田三成、前田玄以、長束正家、增田長盛
豐後三老 ——吉岡長增、吉弘監理、臼杵監速
肥前三城七騎——今道純近、大村純辰、朝長純基、朝長純盛、藤崎純久、宮原純房、渡邊純綱(又稱為大村家七勇士)
府中三人眾 ——前田利家、佐佐成政、不破光治
鍋島三生 ——鍋島信生(直茂)、石井生札、下村生運
岡崎五人眾 ——天野貞有、石川忠輔、植村新六、內藤義清、林藤助
海赤雨三將 ——海北綱親、赤尾清綱、雨森彌兵衛
黑田雙璧 ——母里太兵衛友信、後藤又兵衛基次
黑田八虎 ——井上之房、栗山利安、黑田一成、黑田利高、黑田利則、黑田直之、後藤基次、母里友信
黑田二十四將——黑田利隆、黑田利則、黑田直之、栗山利安、堀正儔、益田正親、母里友信、野村佑勝、野口一成、後藤基次、黑田一成、久野重勝、井上之房、菅正利、小河信章、桐山信行、林直利、吉田長利、村田吉次、竹森次貞、衣笠景延、三宅家義、毛屋武久、原種良
會津四家老 ——佐世、富田、平田、松本
加藤清正十六將——加藤輿右衛門、加藤右馬允、加藤清兵衛、角(右邊添一「鳥」字)平次、龍造寺又八、庄林隼人、貴田孫兵衛、吉村吉左衛門、山內甚三郎、九鬼四郎兵衛、天野助左衛門、木村又藏、森本義太夫、齋藤主水、赤星太郎兵衛、飯田覺兵衛
賤岳七本槍 ——福島市松正則、加藤虎之助清正、加藤孫六嘉明、肋阪甚內安治、片桐助作且元、平野權平長泰、糟屋右衛門尉武則
立花四天王 ——由布惟信、十時連貞、安東家忠、高野大膳
六角義賢六宿老——蒲生賢秀、後藤秀勝、近藤貞治、平井定武、三雲成持、目賀田綱清
蘆名四天王 ——佐世種常、富田滋実、平田盛范、松本舜輔
利休門三人眾——蒲生氏鄉、細川忠興、芝山宗綱(監物)
利休七哲 ——蒲生氏鄉、細川忠興、高山重友、古田重然、芝山宗綱(監物)、瀨田伊繁、牧村利貞
龍造寺四天王——成松信勝、百武賢兼、江里口信常、木下昌直(或円城寺信胤,有爭議)
六角兩藤 ——後藤賢豐、進藤賢盛
美濃三人眾 ——安藤守就、稻葉一鐵、氏家卜全
美濃四人眾 ——安藤守就、稻葉一鐵、氏家卜全、不破光治
毛利兩川 ——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
毛利四武士 ——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口羽通良、福原貞俊
毛利五奉行——赤川元康、粟屋元親、桂元忠、國司元相、兒玉就忠
毛利十八將 ——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口羽通良、福原貞俊、穴戶隆家、吉見正賴、天野隆重、桂元澄、兒玉就忠、志道廣良、粟屋元秀、赤川元助、熊谷信直、粟谷元親、國司元相、井上元兼、飯田元親、渡辺左衛門
那須七騎 ——蘆野氏、伊王野氏、大關氏、大田原氏、千本氏、那須氏、福原氏
尼子新宮黨 ——尼子國久、尼子誠久、尼子豐久、尼子敬久
尼子三傑 ——熊谷新右衛門、立原久綱、山中鹿之介
尼子七馬士 ——馬井汲之助、馬飼舍人、馬川渡之助、馬路走之助、馬冢登之助、馬山翔右衛門、馬木彥右衛門
尼子九牛黨 ——牛井谷右衛門、牛尾幸清、牛岡草之助、牛飼糖右衛門、牛川飛右衛門、牛田源五兵衛、牛田鋤右衛門、牛尿踏右衛門、牛引夫兵衛
尼子十旗 ——赤穴光清、牛尾幸清、大西氏、熊野久家、神西三郎左衛門、諏訪部(三刀屋)久扶、馬來(真木)氏、松田誠保、三澤為幸、米原綱寬(又稱為「尼子十砦」)
尼子十助(介)——秋上伊之助、植田稻葉之助、大谷豬之助、柴橋大力之助、高橋渡之助、寺本生死之助、早川鯰之助、深田泥之助、山中鹿之介、橫道兵庫之助
尼子十勇士 ——山中鹿之介、早(今)川鯰之介、藪中荊之介、秋宅庵之介、橫道兵庫之介、寺元(本)生死之介、尤道理之介、植田早稻(苗)之介、深田泥之介、小倉鼠之介(根據《戰國網路》記載)
蒲生十三勇士——赤座隼人、谷崎忠右衛門、上阪左文、生駒彌五左衛門、阪源次郎、安藤將監直重、上阪源之丞、本多三彌正重、橫山喜內、林五郎左、上野田主計頭、儀俄忠兵衛、後藤喜三郎高治
淺井四翼 ——磯野員昌、大野木國重、野村定元、三田村休俊
清洲三奉行 ——織田信秀、織田因幡守、織田藤左衛門
謙信雙璧 ——柿崎景家、甘糟(粕)景持
三島村上水軍——能島(村上武吉)、來島(來島通康→來島通總)、因島(村上吉充)
三國司 ——伊勢北田氏、土佐一條氏、飛彈姊小路氏
三河三奉行 ——天野康景、高力清長、本多重次
三好三人眾 ——三好長逸、三好政康、岩成友通
攝津三守護 ——池田勝正、伊丹親興、和田惟政
山名四天王 ——田結庄是義、太田垣輝信、垣屋續成、八木豐信
三山城 ——竹腰正信、直江兼續、橫山長知
上田七本槍 ——朝倉藤十郎宣政、齋藤久右衛門利信、鎮目半次郎惟明、什左次右衛門久正、戶田半平光正、中山助六郎照守、小野次郎右衛門忠明
矢中七騎 ——秋山逢殿助、大澤備後、栗原內記、長嶋因幡、福島嘉兵衛、真下下野、松本九郎兵衛(又稱「和田七騎」)
筒井左右近 ——島勝猛(左近)、松倉重信(右近)
桐生七騎 ——芥川能登、荒蒔式部、小曾根築後、高草木築前、東宮民部、松島淡路、松島式部
田山七武士 ——伊丹總堅、長續連、溫井總貞、游佐續光、游佐宗円、平總知、三宅總廣
天下三秀 ——明智光秀、羽柴秀吉、松永久秀
天下七兄弟 ——稻葉正成、可兒才藏、辻小作、谷衛友、中黑道隨、丹羽山城、渡邊勘兵衛
土佐七雄 ——長宗我部、香宗我部、吉良、本山、安芸、津野、大平
武田三彈正 ——高阪昌信(逃彈正)、真田幸隆(攻彈正)、保科正俊(槍彈正)
武田四名臣 ——馬場信房、內藤昌豐、高阪昌信、山縣昌景
武田二十四將——武田勝賴、武田信繁、武田信廉、穴山信君、高坂昌信、馬場信房、真田幸隆、原虎胤、內藤昌豐、原昌胤、秋山信友、板垣信方、山本勘助、三枝守友、小幡虎盛、真田昌幸、飯富虎昌、橫田高松、山縣昌景、土屋昌次、多田滿賴、甘利虎泰、小山田信茂、小幡昌盛
武藏四家 ——成田氏、玉井氏、奈良氏、別府氏
武藏七黨 ——豬俁黨、私市黨、兒玉黨、丹黨、西黨、村山黨、橫山黨
小豆坂七本槍——織田孫三郎信光、織田造酒丞信房、佐佐孫介勝重、佐佐隼人正政次、岡田助左衛門重善、下方左近貞清、中野又兵衛一安
蟹江七本槍 ——阿(安)部忠政、大久保甚四郎忠員、大久保治右衛門忠佐、大久保新八郎忠俊(利)、大久保新十郎忠世、杉浦八郎五郎鎮貞、杉浦物左衛門鎮榮
西美濃十八將——相場國信、衣斐光兼、揖斐光親、岩手道高、輕海光顯、國枝正則、郡家光春、小柿長秀、小彈正國家、高橋治平、竹越守久、竹中半兵衛重治、所信國、林道政、船木義久、松山正定、八居國清、山岸光信
信濃的四大將——木曾義昌、村上義清、小笠原忠實、諏訪賴忠
小倭七人眾 ——稻垣氏、臼木氏、岡村氏、小泉氏、堀山氏、滿賀野氏、吉懸氏
新陰流四天王——丸目藏人佐長惠、柳生但馬守宗嚴、穴澤凈賢、匹田文五郎
一乘谷四奉行——朝倉景連、前波景定、小泉長利、河合吉統
伊賀上忍三家——服部家(服部保長,即服部半藏正成之父)、藤林家(藤林長門守保豐)、百地家(百地丹波守)
越後十七將 ——甘糟(粕)近江守景持、荒川伊豆守、飯盛攝津守、宇佐美定行(盈?)、鬼小島彌太郎、柿崎景家、唐崎左馬之介、齋藤朝信、田(右邊添一「鳥」字)山周防守、神藤出羽守、高梨政賴、直江兼續、直江景綱、永井丹波守、本庄繁長、毛利上總介、桃井贊岐守
宇喜多三老 ——長船貞親、岡利勝、戶川秀安
姊川七本槍 ——渡邊金大夫、門奈左近右衛門、伊達輿兵衛、伏木久內、中山是非之助、吉原又兵衛、林平六
最上八盾 ——天童氏、飯田氏、尾花澤氏、盾岡氏、長靜氏、成生氏、延澤氏、六田氏
齋藤六人眾 ——安藤守就、氏家卜全、竹越尚光、長井衛安、日根野弘就、日比野清美
真田十勇士 ——根津甚八、三好清海、海野六郎、三好伊三、覽十藏、霧隱才藏、猿飛佐助、望月六郎、穴山小助、由利鐮之助
織田雙璧 ——明智光秀、羽柴秀吉
織田四天王 ——柴田勝家、羽柴秀吉、明智光秀、瀧川一益
織田四家老 ——羽柴秀吉、丹羽長秀、柴田勝家、佐久間信盛(歌謠分別稱之為:木棉藤吉,米五郎左,勇敢柴田,倚重佐久間)
織田五奉行 ——菅谷長賴、長谷川秀一、福富秀勝、堀秀政、矢部家定
1. 津輕為信======》瑞祥院殿天室源棟公大居士
2. 南部信直======》常住院殿光錄大夫江山心會
3. 秋田實季======》高幹院殿空岩梁空大居士
4. 最上義光======》光禪寺殿玉山白公大居士
5. 伊達政宗======》瑞岩寺貞山禪利大居士
6. 蒲生氏鄉======》昌林院殿高岩忠公大禪定門
7. 佐竹義宣======》凈光院殿傑堂天英大居士
8. 北條早雲======》早雲寺殿天岳宗瑞
9. 上杉謙信======》不識院殿心光謙信大庵主
10. 佐佐成政======》成政寺殿前奧州太守四品庭月道閑居士神儀
11. 村上義清======》日瀧寺殿正四位前羽紅雲正清公大禪定門
12. 武田信玄======》惠林寺殿機山玄公大居士
13. 真田昌幸======》一翁干雪大居士
14. 今川義元======》天澤寺殿秀峰哲公大居士
15. 德川家康======》一品大相國安國院殿德蓮社崇譽道和大居士
16. 織田信長======》總見院殿正一位一品大相國泰安大居士
17. 齋藤道三======》圓覺院殿一翁道三日至大居士神儀
18. 池田恆興======》護國院雄岳宗英大居士
19. 瀧川一益======》道榮
20. 九鬼嘉隆======》前隅州太守泰宗常安大居士
21. 本多忠勝======》西岸寺殿前中書長譽良信大居士
22. 前田利家======》高德院殿桃雲凈見大居士
23. 柴田勝家======》摧鬼院殿前越州守從三位台岳還道大居士
24. 朝倉義景======》松雲院殿太球宗光大居士
25. 淺井長政======》養源院天英宗清
26. 丹羽長秀======》總光寺殿大憐宗德大居士
27. 石田三成======》宗應江東院正岫因公大禪定門
28. 井伊直政======》祥壽院殿清涼泰安大居士
29. 足利義昭======》靈陽院殿准三宮昌山道桂大禪定門
30. 筒井順慶======》順慶陽舜房法印
31. 三好長慶======》聚光院殿眠室進公大禪定門
32. 豐臣秀吉======》國泰佑松院靈山俊龍大居士
33. 細川藤孝======》泰勝院殿前兵部徹宗玄旨大居士
34. 別所長治======》英應院殿剛覺性金大居士
35. 尼子經久======》興國院殿月叟省心大居士
36. 宇喜多直家======》涼雲院天德星友大居士
37. 毛利元就======》洞春院殿日賴洞春大居士
38. 福島正則======》海福寺殿前三品相公月翁正印大居士
39. 大內義隆======》龍福寺殿瑞雲珠天大居士
40. 蜂須賀正勝======》福聚院殿前匠作四品良岩凈張大居士
41. 長宗我部元親======》雪溪怨三大禪定門
42. 山內一豐======》心峰宗傳
43. 大友義鎮======》瑞峰院殿前羽林次將兼左金吾休庵宗麟大居士
44. 黑田孝高======》龍光院殿如水圓清大居士
45. 龍造寺隆信======》法靈院殿泰岩宗龍大居士
46. 鍋島直茂======》日峰宗智大居士
47. 松浦鎮信======》慈眼院殿前肥州太守式部卿法印宗靜大和尚
48. 加藤清正======》凈池院殿永運日乘大居士
49. 島津貴久======》南林寺殿大中良等庵主
50. 森蘭丸======》瑞桂院殿鳳山智賢居士神儀
森忠政:千丸
森長定:亂丸
毛利元就:松壽丸
毛利興元:幸千代丸
本庄繁長:千代豬丸
北條氏政:乙千代丸
北條氏直:國王丸
北條氏綱:伊豆千代丸
蘆名盛氏:四郎丸
蘆名盛隆:喝食丸
朝倉義景:長夜叉丸
淺井輝政:萬福丸
相良義陽:萬滿丸
真田信繁:辯丸
佐竹義宣:德壽丸
里見義豐:竹若丸
出羽宗俱:鶴法師丸
上杉景虎:國增丸
大內義統:長壽丸
大內義長:鹽乙丸
織田信澄:坊丸
小山田信茂:藤乙丸
蠣崎慶廣:天才丸
筒井順慶:藤勝丸
伊東佑兵:虎熊丸
伊東義佑:虎熊丸
河野通直:牛福丸
吉川廣家:才壽丸
小早川秀包:才菊丸
吉川元長:鶴壽丸
長宗我部盛親:千熊丸
長宗我部信親:千熊丸
來島通總:牛松丸
二本松義綱:國王丸
新納忠元:安萬丸
德川家康:竹千代
結城秀康:於義丸
德川秀忠:長松丸
松平忠吉:福松丸
松平信吉:萬千代丸
松平義直:五郎丸
德川賴宣:長福丸
德川賴房:鶴千代
織田信長:吉法師
織田信雄:茶筅丸
織田信孝:三七丸
織田信忠:奇妙丸
織田秀信:三法師
武田信玄:太郎
武田信繁:次郎
武田信廉:孫六
武田信吉:萬千代
山信君:勝千代
高阪昌信:春日虎綱
豐臣秀吉:日吉丸
豐臣秀賴:拾丸
豐臣秀勝:石松丸
島津義久:虎壽丸
島津貴久:虎壽丸
島津忠良:菊三丸
島津忠恆:米菊丸
島津豐久:豐壽丸
島津家久:米菊丸
毛利輝元;幸鶴丸
毛利秀元:宮松丸
小早川隆景:德壽丸
吉川元春:少輔次郎
長宗我部國親:千雄丸
長宗我部元親:彌三郎
立花道雪:八幡丸
立花宗茂;千熊丸
今川氏親:龍王丸
今川義元:芳菊丸
大內義隆:龜童丸
大內義弘:孫太郎
細川忠興:熊千代
淺井長政:猿夜叉
上杉謙信:虎千代
伊達政宗:梵天丸
前田利家:犬千代
加藤清正:夜叉丸
大友宗麟;鹽法師丸
三好長慶:千熊丸
蒲生氏鄉:鶴千代
太田道灌:鶴千代
土井利勝:松千代
黑田長政:松壽丸
小西行長:彌丸郎
本多忠勝:鍋之助
足利晴氏:龜王丸
小堀政一:作助
支倉常長:與市
石田三成:左吉
真田幸村:弁丸
黑田如水:萬吉
齋藤道三:桑丸
毛利隆元:少輔次郎
淺井久政:猿夜叉
真田信吉:仙千代
長尾為景:六郎
武田信豐:長老
多田滿賴:三八郎
井伊直親:龜之丞
伊集院忠棟:源太
菊池正武:菊法師
小幡景憲:熊千代
織田信行:勘十郎
片桐且元:助作
新發田重家:源太
津輕信建:平太郎
津輕信枚:平藏
一條兼定:萬千代
今川氏真:五郎
犬童賴安:軍七
尼子經久:孫四郎
尼子國久:孫四郎
北信愛:彥太郎
吉川興經:千法師
末次元康:少輔次郎
桑名吉成:藤次郎
穗田元清:少輔四郎
堀秀政:菊千代
北條綱成:勝千代
毛利輝元:幸鶴丸
松平忠輝:辰千代
直江兼續:與六
本多正純:千德丸
水野忠邦:於兔五郎
松平信綱:長四郎
伊達綱宗:巳之助
德川家重:長福丸
內藤清次:宗太郎
內藤忠重:甚太郎
堀田正睦:正篤
本多忠統:恆彌
牧野成貞:成恆
青山忠俊:伊勢千代
阿部正次:德千代
豐臣秀勝:石松丸
荒木村重:十二郎
㈦ 日本人名字後面為什麼要加「殿」
有具體解釋:好像很復雜,居然中國人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日本文化是起緣於中國的。。。真是!!!
人與人之間的稱呼根據身份不同是有差別的。首先是輩分上的差別,平輩之間、晚輩對長輩,以及長輩對晚輩所用的稱謂詞就大有不同。其次,是地位上的不同,位尊者對位卑者、位卑者對位尊者以及同等地位的人互相之間的稱謂詞乃是大相徑庭的,甚至是同樣地位的人,但是工作不同,兩個人對一個尊者的稱謂詞也有不同。最後,就是階層上的不同,例如,平民、武士和公卿,三個階層的人各自稱呼和對另兩個階層的人的稱呼又另有不同。
武士階層的稱謂之道相對於另兩個階層類似於唐、宋禮儀的稱謂之道是有其特殊性的,論地位,武士高於平民,論禮儀,武士階層的禮儀遠簡單於公卿階層,這恐怕是戰國時代粗獷豪放的武士階層大多懶得學習那一套繁文縟節的緣故吧(笑),與武士有關的稱謂主要有「殿」和「樣」兩個。在說明這些字眼的用法之前,先簡單地說明一下日本武士階層的姓名的「構造」,來分別看一位歷史人物和一位聯盟中人的名字。
宇多 黑田 勘解由次官 官兵衛 孝高 如水
藤原 吉川 治部大丞 右兵衛 明靜
姓 苗字 官名 字 名前 X號……
首先說一下「殿」,殿字的日文讀音是「どの(Do No)」,殿字的用法有兩種,一種是單獨使用,不加任何的其他字眼,直接稱呼某人為「殿」。這是對說話人自己的直屬主公的專用稱呼,是不能在前面加上姓的,否則將是極大的不尊敬。例如,赤軍家的部將藤林仁豐,目前可以且只可以對他的主公赤軍長勝用單獨「殿」這個稱呼。而配合別的東西(通稱、苗字、字、名前等)使用的話,就是用來稱呼平輩武士的了,赤軍家的部將藤林仁豐就可以對與他同輩的白羽征一使用「白羽殿」、「征一殿」、「藤兵衛」等稱呼。不過,要在這里說明的是,這三個稱呼有著親近程度上的差別,一般說來,乃是苗字+殿表示關系一般,例如藤林仁豐對他並不太熟識,只是知道名字的緋月家部將才谷直柔就可以使用「才谷殿」的稱呼;而使用「名前/字+殿」就表示略微親近一點點,例如藤林仁豐對剛加入本家的伊達明宗,就可以用「明宗殿」這樣的稱呼,畢竟剛來,還不大熟嘛;如果不加殿,直接稱呼別人的名前、字就表示二人的關系更近一層,但是不可以直呼別人的苗字(呼的話,恐怕也容易搞混)。例如藤林仁豐和白羽征一同在赤軍家時日已長,且關系相當不錯,藤林就經常叫白羽「征一」或者「藤兵衛」之類的稱呼了。而最親近的稱呼,就是直呼對方的小名了,不過,聯盟里公布了小名的人幾乎是沒有啊……。
如果主公稱呼下屬「字」的話,則表示是相當欣賞、或者兩人從小玩到大的那種親切感覺。如家康稱呼本多忠勝「平八郎」。這也是因為名門的「字」往往一脈相傳的緣故。
「殿」的用法基本上是這樣的,但是聯盟中眾人常犯一個錯誤,發帖子的時候,一般是前面說「XX殿」如何如何,然後就改成第二人稱,說到「殿」如何如何……這事實上等於把對方當成自己的主公了,需要注意一下。「貴殿」是當面的客氣稱呼,用於平輩之間。「貴樣」在現代日語中可就是罵人話了,意為「你這個混蛋」,希望大家不要用……
再說說殿的幾個「變種」——大殿,「大殿」的日文讀音是「ぉぉどの(O— Do No)」,是用來越級稱呼上主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加藤清正之於織田信長。加藤清正是羽柴秀吉的直屬家臣,而織田信長是羽柴秀吉的主公,所以,加藤清正可以稱呼織田信長為大殿。聯盟里也有類似的情況,例如赤軍家岩乃川收了一名家臣本多元勝,本多元勝就可以稱呼岩的主公赤軍長勝為「大殿」。而很多的聯盟中人都把它用來稱呼大名們,例如「再和幾位大殿商量商量」,「看幾位大殿的意思」等等話,都是不對的,這實際上等於給自己的主公找了N多個主公啊(笑)。
若殿,「若殿」的日文讀音「わかどの(Wa Ka Do No)」,若在日語中有「年輕的」的意思,所以「若殿」一般是由隨著上代家主征戰多年的老臣稱呼新的主公用的,例如馬場信房稱呼武田勝賴。聯盟中,川中島家幾位跟隨過藤明殿的老臣們可以對孝明殿這么稱呼。而真田家的政文殿總是對真田中務稱呼若殿,雖然真田中務夠年輕,但總覺得有點別扭,因為政文並未服侍過真田中務的父親啊(聯盟中的真田家才是第一代呢)。
關於殿字,還有一點要說的,就是一般中文把殿字翻譯為「公」,而日本公家禮儀中的「公」字則是用來稱呼有一定官位的人(好象是從四位下以上的「殿上人」)的,而殿可以稱呼所有的武士,所以,這兩點如果弄混的話就不好了,以前在下就經常用翻譯過來的「公」,其實就是「殿」的意思。以後,建議大家尊襲日語習慣,稱呼武士們為殿好了。還有,就是往往優勢大名家的家老啊宿老啊,往往不稱呼劣勢大名家家主的官位,而是稱呼「苗字+殿」,例如柴田勝家就要對德川家康稱呼「德川殿」,這雖然很不禮貌,但是,劣勢大名們也往往沒辦法,只得甘受侮辱。
㈧ 請問日本戰國女性名字後綴有什麼含義么例如:阿茶局,阿鍋之方 慈德院殿
日本在大化改新的時候,全國上下盛襲唐制,所以很多禮儀方面的事情都學自中國的唐、宋兩朝,包括稱謂,而唐、宋兩朝在禮儀與稱謂方面是非常復雜的,所以弄得日本在這方面也非常之復雜。
像你說的
戰國時代的女子在丈夫死後會出家,並且取號
如德川龜在奧平信昌死後取的號為「盛德院」
松在前田利家死後取的號為「芳春院」等
姬:多指大名、豪族、支城主家中的公主。用法是提出公主名字中的一個字,然後稱「字+姬」,或者以「出生地+姬」來區分。所以聯盟中的「宇多田光」,就可以稱之為光姬(咣嘰,有點尷尬……)。
「殿」好像不是用來稱呼女性
關於殿字,一般中文把殿字翻譯為「公」,而日本公家禮儀中的「公」字則是用來稱呼有一定官位的人(好象是從四位下以上的「殿上人」)的,而殿可以稱呼所有的武士,所以,這兩點如果弄混的話就不好了,以前在下就經常用翻譯過來的「公」,其實就是「殿」的意思。還有,就是往往優勢大名家的家老啊宿老啊,往往不稱呼劣勢大名家家主的官位,而是稱呼「苗字+殿」,例如柴田勝家就要對德川家康稱呼「德川殿」,這雖然很不禮貌,但是,劣勢大名們也往往沒辦法,只得甘受侮辱。
館樣:指的是居住在館(或砦、城等)中的高貴人物,並不是特指館主(砦主、城主)的。
屋形:同館樣,二者可以互換使用。
御前:「御前」這個詞誕生於奈良時代,起初和和中國的「陛下」、「殿下」一樣,是表示一種對貴人的避諱,轉而稱呼貴人的侍從等。而到了平安初的時候,由於新的〈典範〉規定,在公卿在會面的時候,妻子或是女兒要在一旁待侍的(正好和中國的「迴避」相反啊),所以,這時的御前就時名上實際稱呼公卿,其實是稱呼官妻或郡主了,所以,而到了平安中期,盛行把自己女兒送到宮中,為了保證禮儀,於是公卿們大多僱傭了一些相對高貴的侍女和白拍子,於是,意義就這樣變了。 這基本上屬於公卿用語。
宮:宮其實是皇族親王的宮號,例如「仁和寺宮嘉章親王」等,不過,當皇族有了官位的時候,稱謂後面也帶著「宮」字,以表示皇族的身份,例如「彈正尹宮」、「中務卿宮」等等。
其它的稱呼還如——信長死後,手下武將談起他時總是稱呼「總見院」,是為菩提名(或稱院名、法名)。
日本姓名比較復雜
,你要系統了解日本歷史才能搞懂
㈨ 著名歷史英雄人物有哪些
1、墨翟
墨子,名翟,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
㈩ 歷史名人名字
[董氏來歷]
董姓起源有二:①相傳顓頊帝的己姓子孫飂叔安有一後裔名叫董父,他從小喜歡龍,對龍的習性頗有研究,是馴養蛟龍的能手。當時有諸侯向帝舜進貢了幾條蛟龍,舜就任命董父擔任馴練官。在董父的精心馴養下,這幾條蛟龍學會了各種舞蹈,舜很高興,封董父為鬷川侯,賜他以董為姓,他的後世子孫便以董為姓了。②春秋時,周大夫辛有的兩個兒子在晉國任董史(相當於太史,「董」是督導、管理的意思),他的子孫世襲為晉國史官,後世子孫遂以官職名為姓,稱為董氏。
[董氏名望]
董姓是當今中國的第二十九大姓,歷史上也是名人輩出。例如
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生卒年不詳。晉靈公無道,正卿趙盾屢次勸諫,靈公不聽,反欲殺之,趙盾於是逃亡國外。其後族人趙穿弒靈公,盾還晉國,而不討穿。董狐乃書曰:趙盾弒其君。孔子因稱: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其「秉筆直書」的著史態度為後世史官提供了一個典範。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漢名儒,廣川(河北省棗強縣東)人。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三年不窺園。提倡獨尊儒術,使儒家學說的正統地位正式得以確立。著有春秋繁露等書。
董卓(?- 192) 字仲穎,漢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桓帝時,官羽林郎;靈帝時,為前將軍。靈帝崩,引兵至京師,誅宦官,廢少帝,立獻帝,弒太後,自為太師,淫亂凶暴。袁紹等因而起兵討伐,後為呂布所殺。
董鈞 東漢犍為資中人,字文伯。習《慶氏禮》,博通古今。西漢平帝元始五年舉明經,遷廩犧令。光武帝建武中舉孝廉。明帝永平初為博士。時草創五郊祭祀,及宗廟禮樂、威儀章服,多與議,世稱通儒。累遷五官中郎將。卒年七十餘。
董允(?-246),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中郎將董和之子。初為太子舍人。劉禪嗣位,遷黃門侍郎。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前,慮後主年輕,不分黑白,以允秉心公亮,上表請以允、費禕、郭攸之任宮省事。不久,遷允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允對後主常諍諫。時後主寵宦官黃皓,允不但正色匡主,而且數責皓。皓畏允,允在世時不敢為非作歹。延熙七年(244年)以侍中守尚書令,為大將軍費禕的副手。九年,卒。
董伯仁,生於西魏,歷經北周、陳,隋代畫家,隋朝初年尚在,汝南(今屬河南)人。多才藝,官至光祿寺大夫殿內將軍。工畫佛像、人物、樓台、車馬,與展子虔同時入隋,並稱「董展」
董晉,字混成,唐河中虞鄉(今山西永濟)人,生於開元十一年 (723年),死於貞元十五年(799年),仕唐,官至宰相。他出使回紇不辱使命;在韓滉權盛時,挺身而出為元琇辨解;在四鎮之亂時游說李懷光不叛朝廷;在宣武時,平息鄧惟恭之亂,井撫御其驕兵悍將,其中後兩點最是有利於當時社會的安定。
董平 (?-835) 唐宣州溧陽人。順宗永貞進士。累官門下中書侍郎。文宗太和末,與大臣賈梀等謀盡除宦官,詐稱天降甘露,命宦官仇士良等往視。事泄,反為宦官捕殺。史稱「甘露之變」。
董源,五代南唐畫家。用披麻皴法畫山水,平淡天真,後又巨然承其風格,並稱"董巨",為五代,北宋間南方山水畫主要流派,對後世影響很大。
董解元,金朝時戲曲家。他根據唐人元稹的《鶯鶯傳》創作了《西廂記諸宮調》,為後來元曲作家王實甫創作《西廂記》准備了條件。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明書畫家,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萬曆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謚文敏。性和易,通禪理,詩文俱佳,書法卓然成家,畫極瀟灑生動。著有畫禪室隨筆、容台文集、畫旨、畫眼等書。
董賢 西漢大司馬。他22歲時就被哀帝寵幸,官至大司馬,操縱朝政,其家族在當朝顯赫一時。
董邦政、明山東陽信人,字克平。以貢生授六和知縣。善騎射,嘉靖三十二年(1553)率兵討倭寇,任按察司僉事,領海防道,駐上海縣。次年,通倭頭目蕭顯導倭進犯縣城。他以弱兵固守,迫倭敗退。所練士兵,識地勢,知敵情,屢立戰功。三十四年,率兵直搗川沙倭巢,又會兵擊倭於蘇州。後受趙文華抑制,降讞蘇州府同知,不久引疾辭官。
董小宛,著名才女,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麗,善書畫,通詩史,後來嫁給清代著名文學家冒襄為妾。
董說,(1620~1686),明末小說家。字若雨,號西庵。明亡後改姓林,名蹇,字遠游,號南村,又名林鬍子,並自稱"槁木林"。中年出家蘇州靈岩寺為僧,法名南潛,字月涵。烏程(今浙江吳興)人。世代顯貴,至其父時已趨衰落。董說幼年曾受業於"復社"領袖張溥之門,後加入"復社"。又與具有民族意識的南□和尚意氣契合,南□去世後,董說即繼任主持靈岩寺。好記夢,曾成立"夢社",並作《夢社約》,還有專寫夢的《昭陽夢史》、《夢鄉志》等書,在奇異的夢幻世界中透露出現實的內容,寄寓他對黑暗時勢的不滿。他創作小說《西遊補》與此有關。
董邦達 著名畫家,人稱清代畫中十哲之一。
董必武 (1885,一作1886-1975) 湖北黃安(今紅安)人。原名賢琮。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產主義小組,次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歷任中央黨校校長,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執行委員,最高法院院長等職。長征抵達陝北後,任中央黨校校長,代理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委員等職。在北京逝世。有《董必武選集.詩選》。
董浩雲
(1912-1982) 浙江定海人。名兆榮。早年在上海求學,通英、日、法等國文字。1928年考入金城銀行,任職於天津航業公司。1940年以民營方式,成立中國航運信託公司。1946年在上海申請重辦中國航運信託公司,開創中國人駕駛輪船遠渡大西洋、太平洋先例。1948年創辦復興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董事長杜月笙)。1950年公司遷台灣,並出版《般運》雜志。1959年建造七萬余噸油輪「東亞巨人號」,為當時世界十大油輪之一。1971年與美國卻普曼學院等校合辦「海上進修學院」,為世界上唯一海上學府,又名宇宙號,任校董會主席,並設「董浩雲獎學金」。後又在舊金山創辦美國亞洲銀行,任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理事、香港星島報業有限公司董事等職,是董氏航運集團創辦人,被譽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病逝於香港。著有《董氏航業叢書》四輯。
董存瑞董存瑞(1933-1948)1945年,年輕的民兵董存瑞參加了八路軍,他在激烈的戰斗中逐漸鍛煉成為一個機智勇敢的戰士,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戰斗中,我軍被敵暗堡所阻。董存瑞抱著炸葯包沖到橋下,但找不到炸葯支架,為保證整個戰斗勝利,他毅然手托炸葯包,炸毀了敵人的暗堡,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