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中國歷史多少年一昌盛

中國歷史多少年一昌盛

發布時間:2022-08-14 22:21:51

A. 中國有五千年歷史,在其中每隔七百年就會出現一個盛世,說說前四個盛世的情況

自古史家便有公論,能稱盛世者,必須達到六條,一曰國泰、二曰民安、三曰國富、四曰民足、五曰國強、六曰文昌,這六條才是判定盛世與否的標准。
西漢昭宣盛世
【西漢漢昭帝和漢宣帝時代 (約為公元前87年至前48年),西漢處於恢復性穩定及發展階段。】
東漢明章盛世
【東漢漢明帝、漢章帝統治時期,明、章兩帝共統治三十一年(57-88)】
隋代開皇盛世
【開皇(581年二月—600年十二月),開皇之治是隋文帝在位開皇年間時開創,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與後面一個時間相差不多】
唐代開元盛世
【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富強的局面。】
明代永樂盛世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漢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號永樂。】

備註: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盛世,但是很多盛世不是處於國家大統一的狀態,而且真正的盛世是大統一國家綜合國力最強盛的時期,以上五個盛世最輝煌燦爛,統一王朝的其他盛世如文景之治、光武中興是國力的上升期處於積蓄力量的狀態,貞觀之治政治清明但不是唐朝國力的頂峰,仁宗之治國家沒有統一、仁宣之治是永樂盛世的延續、弘治中興雖然明朝國泰民安但是國力不是明朝最強盛的時期、康乾盛世思想倒退而且科技越來越落後於世界。
內政方面
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民生安定,民族凝聚力強;科技發達,思想活躍,文化昌盛。
對外方面
軍事強大,貿易繁榮,影響力大(番邦臣服)對外交流活躍等等。

按照你說的七百年的話,最近的一次是永樂盛世(1413±11),向前是開皇和開元(661±80),再向前昭宣和明章(公元前後),這些是公認的的盛世,再往前推700年,那時候應該是東周的春秋時代開始的時候,向前推西周末期,向後推諸子百家是文化方面,其他方面稱不上盛世吧。

B. 中國古代共有幾次盛世

在中國歷史上,比較公認的盛世只有三次,即從「文景之治」到「武帝極盛」再到「昭宣中興」的西漢盛世、從「貞觀之治」到「開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雍乾盛世」。這三大盛世,一方面確立了中國傳統「盛世」概念的基本內涵,另一方面也都沒能避免「盛極而衰」的結局,因而給人留下了無盡的話題與思索。

三大盛世的共同特徵

中國歷史上三次盛世的具體情況有很大差異,但總體上看,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其共同特徵。

一是消除了內憂外患,軍力國勢強盛,國家統一,疆域遼闊,周邊沒有相抗衡的力量。漢朝開國之初,異姓諸侯王心懷叵測,匈奴部族頻頻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據,邊塞突厥犯境;清朝入關定鼎後,內有三藩、台灣、准部之憂,外有俄羅斯之患。但經過數代人的不懈努力,都分別平定了內亂,擊潰或逼退了外敵,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並在此過程中,開疆拓土,軍力國勢日益強盛。疆域之遼闊,為中國歷史上除元朝外所僅見,也為世界歷史上所罕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僅在亞洲,甚至世界范圍內都沒有對手能夠對其構成真正的威脅和挑戰,從而為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繁榮提供了保障。

二是社會總體上比較安定,經濟發展,國家富足,國力領先於世界。這三個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亂之後,人口喪亡,經濟凋敝。統治者能夠汲取前車之鑒,勵精圖治,興利除弊,注意與民休養生息,使社會總體上保持了較長久的穩定,經濟逐步有了恢復和發展,國力蒸蒸日上,百姓越來越殷實富足。西漢文景之際,據載「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武帝時,大興水利,農業更趨發展;鹽鐵官營,財政愈益加強。唐代貞觀年間,經濟由恢復而發展,到玄宗開元全盛之時,詩稱「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歷史上漢、唐並舉,無疑都證明漢、唐是當時亞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清代乾隆時,農業、手工業和商品經濟均興旺發達,財政收入之豐,達到了我國古代社會的最高水平,經濟規模和總量居當時世界之最。直至1800年(清嘉慶五年,乾隆於此前一年去世),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的中心,生產能力和出口能力,為世界其他地區望塵莫及。國家的安定富足,又為軍力國勢的強盛提供了基礎。由此出現了文治武功、相得益彰的局面。

三是文化繁榮,對周邊地區有巨大的影響力。在國勢強盛、國家富足的基礎之上,三個朝代的文化俱臻繁榮。漢初以來朝廷大力倡導搜集和整理圖籍文獻,使先秦百家之學在秦代焚書浩劫之後又趨復興。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奠定了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設太學,置樂府,誕生了大氣磅礴、彪炳千古的《史記》。唐人吐納百川,鎔鑄古今,在科學、文學、藝術上都有卓越的創造。貞觀之時,都城長安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來朝,「國學之盛,近古未有」。璀璨絢麗的唐詩,終在盛唐時臻於大成。「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的編纂,經學、史學的興盛,使清代學術取得了「超漢越宋」,集歷代之大成的歷史地位。一部《紅樓夢》,堪稱時代的史詩。這些文化成果,均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往往被奉為樣板,競相學習仿效。

四是興盛的局面持續時間較長。漢代的盛世從文帝繼位(公元前179年)到宣帝去世(公元前49年),持續130年;唐代的盛世從太宗登基(公元627年)到安史之亂爆發(公元755年),持續128年;清代康、雍、乾盛世從1662年延續到1795年,長達133年。綜上可知,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都在一個世紀以上的時間里,保持了國家的全面發展和繁榮,文治武功、相得益彰,並形成無與倫比的盛大局面。在中國歷史上,還有許多比較清明或繁榮的時期,特別在朝代更新之初,一般都呈現出上升、發達的氣象,但都稱不上「盛世」。究其原因,根本有二:一是持續的時間不長,不過數年、十數年或稍長而已;二是達不成全面繁榮昌盛的局面,僅只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終沒有三大盛世的恢宏氣象。此外,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些自詡的「盛世」,但大多事與願違,有如過眼煙雲,空付笑談中。由此可見,「盛世」是歷史的評價,是大跨度的時間的結論。

盛世依仗強大的武備

自古以來,世人都期盼「太平盛世」。但絕對「太平」的「盛世」,從來只是人們的良好願望和美好憧憬。所以先哲反復強調:「居安思危」,「安不忘戰」,「有備無患」。沒有強大國防的盛世,從來就不存在。

在一個幅員廣大的多民族國家,欲締造盛世,首先必須解決邊疆與民族問題,消除內憂外患,實現和保持國家的統一與社會的穩定。這是一個復雜、曲折的歷史過程。在漢、唐、清三朝,都與一系列的戰爭相伴隨。如西漢景帝時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武帝時遠征匈奴;唐太宗征伐突厥、吐谷渾,武後討滅徐敬業;清代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統一台灣、抗擊沙俄入侵,乾隆平定準噶爾、大小和卓、大小金川等。這些戰爭的勝利,無不有賴於武備的整飭,其結果則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邊疆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使興盛局面的形成和保持成為可能。

反之,國防和武備上的舉措失誤,必然直接危及盛世的延續。以唐代為例,玄宗時均田制日益破壞,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府兵制也呈瓦解之勢,中央集權的軍事體制逐漸遭到削弱。玄宗晚年,節度使權勢越來越重,藩鎮武裝力量不斷坐大,而與此同時,中央武備卻日益空虛。天寶元年,邊鎮節度使增至10個,擁兵49萬,僅安祿山掌握的兵力就達18萬之多,而朝廷轄統的部隊總共才有12萬人,在兵力部署上出現了內輕外重的嚴重局面。另外,各道節度使都身兼數職,集軍、政、財權於一身,久任一方,得以大力培植私黨親兵,不可避免地加劇了地方與中央的矛盾。藩鎮擁兵自重,割據成勢,進一步刺激了他們攫取更大更高權力的慾望和野心。以安祿山、史思明為首的武裝叛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雖然這場叛亂最終得以平定,但唐王朝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盛世「盛極而衰」的內在根源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極而衰」的結局。而且,盛世的傾頹,往往在極短時間內定局。唐玄宗開元、天寶之際,號稱「全盛」,繁榮景象史所未見,但「安史之亂」的狂飆瞬間吹散了曠代繁華,唐朝無可挽回地走向了衰世。康乾盛世是何等輝煌,但乾隆剛退位就猛然爆發了白蓮教大起義,四境騷亂,清朝自此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研究「盛極而衰」這一反復出現的歷史現象,至少可以發現以下幾點重要原因。

(一)國家的發展缺乏持久的動力和一貫的進取精神,社會意志消退和睿智的領袖後繼乏人。國家的不斷發展,繁榮的持久延續,需要不斷地向社會注入新的動力,向社會成員提出理性而富有刺激性的新的奮斗目標,再輔以正確的政策指導,使整個社會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活力。安於現狀、墨守成規是不可能長期維持繁榮的。然而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在出現後,都不可避免地趨向守成,社會的主導思想逐漸由開拓進取轉為「持盈保泰」,社會風氣也為之一變,由奮發有為而轉向享受昇平。國家的發展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社會一旦喪失了開拓的動力,迷失了努力的方向,陶醉於眼前的繁榮,沉湎於已有的輝煌,各種問題和矛盾就會逐漸滋生和醞釀。而睿智的領袖和領導集團後繼乏人,又直接加劇了這種局面。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有明智的領袖和領導集團為之領航。漢有文帝、景帝、武帝,唐有太宗、武後、玄宗,清有康熙、雍正、乾隆,他們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知人善任,身旁都有一批志在高遠、才具卓越的名臣襄助。這是促成盛世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封建社會,歸根到底屬於人治,並沒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在實行家天下的專制王朝中,君主的素質總體上有一代不如一代的趨勢。數世之後,繼位者全都「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才略根本不能與其太祖太宗相比,朝中則老成凋零,往往裙帶風行,宦官當道。守成已難,更何言開拓進取。漢朝在武帝後期,因征發過甚,社會擾動,國家已呈現虛耗之象。武帝之後,幾位君主都不免孱弱,昭、宣兩代,賴有老臣輔佐,國勢尚有起色,再往下,外戚擅權,朝政日益混亂敗壞,貴族官僚大量兼並土地,社會矛盾愈加激化。西漢王朝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向下坡。

(二)憂患意識喪失,歌舞昇平,忽視潛在的社會矛盾和問題。中國先哲一再強調:「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但歷史上的統治集團在進入盛世後,大多趨向「持盈保泰」、「護守成憲」,滿足於維持現狀,對眼前的問題小修小補,乃至自高自大,掩蓋矛盾,粉飾繁華,縱情於聲色犬馬,陶醉於歌舞昇平,根本看不到所存在的問題及其嚴重性。潛在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就在這種狀態下不斷滋長,日積月累,變小患為大患,一朝爆發,遂致不可收拾。創造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晚年也因滋生自滿之心,無法真正做到善始善終,幸有良臣輔佐,及時提醒。貞觀十三年,魏徵針對唐太宗漸好奢縱的傾向,呈上直言進諫的名篇《不克終十漸疏》,指出唐太宗的志業與貞觀初年相比,在十個方面都出現了今不如昔的變化,求治之心銳減而驕逸之心漸萌。唐玄宗的悲劇,則直白地印證了驕縱誤國、懈怠敗事的道理。玄宗英武有才略,曾將武後末年瀕於內亂的唐朝導向「開元盛世」,但在晚年耽於享樂,無心理政,把朝廷政事交付給外戚楊國忠之流,全然不顧政治的不斷敗壞和社會矛盾的日益尖銳,對關乎國家大計的均田之法和府兵之制日趨瓦解不事補救,坐視藩鎮權勢積重和中央武備的不斷削弱,以至造成「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的悲慘結局,百年基業與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三)妄自尊大,固步自封,看不到世界潮流的浩浩盪盪。大清盛世的締造者,不僅忽視了國內社會的潛在矛盾和問題,而且完全看不到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沉溺於「盛世」之中,最終使盛世成為近代中國落後於世界的肇端。德國哲學家赫爾德在1787年出版的《關於人類歷史哲學的思想》中,對當時中國社會的狀態表示了如下看法,大清帝國的「體內血液循環已經停止,猶如冬眠的動物一般」。發跡時間相當於乾隆後期的拿破崙,則把中國稱為「東亞睡獅」。確實,從1662年到1796年這135年的時間里,西方國家經文藝復興之後持續二三百年的思想解放運動,最終促成了如火如荼的資本主義革命和工業革命,經濟、科技和軍事踏上了不斷加速發展的軌道。當此世界劇變的關鍵時期,康、雍、乾三朝卻進一步強化了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社會更加趨向於封閉愚昧、妄自尊大,深陷封建時代的隧道之中,固步自封,停滯不前,從而與西方的發展勢差越拉越大。自視為「天朝上國」的大清朝,就在自我陶醉的「盛世」榮華之中,不知不覺地成了世界潮流的落伍者。落後就要挨打。乾隆退位僅僅不到半個世紀之後,清王朝就在鴉片戰爭的中西碰撞中不堪一擊,成了不折不扣的挨打者。

C.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盛世,基本是八百年一輪回

第一次大盛世開始:西周,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紂
第二次大盛世開始:秦漢,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距上一次盛世845年
第三次大盛世開始:隋唐,公元581年隋代北周,距上一次盛世801年
第四次大盛世開始:明朝,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距上一次盛世787年
第五次大盛世開始:本朝(還是將要取代本朝的那個朝代),距上一次盛世800年,則盛世應從2168年開始

D. 知道我國歷史上有幾大盛世各有多少年嗎

中國歷史上共有幾次盛世?各有多少年?盛世的標准?為什麼說我國現處於盛世的初級階段?據文字記載,中國古代曾出現過公認的『盛世』有四次:(西漢的文景之治,約93年;唐代的開元之治,129年左右;明代的永宣之治,時間最短只有32年;清代康乾盛世,有133年但存很大爭議).。盛世---有以下的條件:1、國家統一;2、沒有外患或外患不嚴重,邊境比較穩定;3、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4、科技文化有大發展;5、政治清明。按照以上標准再對照現實情況,我們國家如今算不算處於盛世階段?准備在以後討論。 1、西漢時期 漢武帝時期的西漢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比較強盛的時期。在歷代王朝的歷史上,有漢唐盛世之說。這里的漢,主要是指的漢武帝時期。人們又常常把漢武帝和秦始皇相提並論,因為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是秦始皇創立,由漢武帝鞏固下來的。他在位54年,實行了許多新的措施,使西漢王朝出現了空前未有的繁榮景象。 漢武帝由於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國家的經濟實力空前雄厚,為了維護北方邊境地區的生產和人民的生活,漢武帝決定改變漢初以來對匈奴的和新政策,進行一場反擊匈奴的戰爭,並於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對匈奴發動了3次大規模的戰役。這3次戰役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給匈奴貴族以致命的打擊,基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威脅,保障了邊境地區人民的安居生產。但這些戰爭消耗了國家的財富,使廣大人民增加了徭役之苦,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他為了聯合西域,共抗匈奴,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了同西域的聯系,開辟了絲綢之路,開創了中原和西域各地文化、物產交流的新紀元。不但促進了亞洲各地經濟和生產的發展,也促進了歐亞之間的聯系。 2、從貞觀到開元之治 開元(公元71374年)為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這段時期唐王朝國勢強盛,在各方面達到了空前的盛世景況,史稱開元盛世。為了增強國力,加大財政收入,唐玄宗先從經濟方面人手改革。 首先,打擊豪門士族,爭奪土地勞力; 第二,改革食實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財政收人,減輕人民負擔; 第三,玄宗打擊佛教勢力,淘汰僧尼; 第四,發展農業。 在外交方面,玄宗實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關系,使國家得到進一步統一。同時,開元年間和睦的民族關系對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由於唐玄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政治經濟措施,加上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唐王朝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繁榮促進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在開元盛世期間,唐代人口增長到五千二百九十餘萬人。唐代的商業亦十分發達,國內交通四通八達,城市更為繁華,對外貿易不斷增長,波斯、大食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商賈雲集,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裝來來往往,十分熱鬧。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全盛的階段。 3、康乾盛世 從康熙中葉起,清朝出現了相對繁榮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間,清朝國力達於鼎盛。這段時期,其時間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統治的高峰,故中國部分歷史學者將康、雍、乾時期稱為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現在人口的增長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國人口突破一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億。有人將此歸結為清朝統治者勤政的結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進的番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在全國推廣的結果。在此期間,清朝統治者對外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學東漸;對內大興文字獄。所以有人認為,正是康乾盛世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使中國落後於西方,是不值得稱頌的。 一種觀點認為,康乾盛世是騙人的,是中國部分歷史學者無視歷史、自欺欺人的說法。在康熙年間,對俄作戰後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就割讓領土,如果是盛世卻割讓領土真是匪夷所思。無獨有偶,同樣處於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間,也簽訂了割讓領土的《恰克圖條約》。而且在康雍乾三個皇帝在位期間,他們做了什麼?製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獄慘案,康乾數次下江南奢靡遊玩,自雍正起又耗盡民脂民膏修建圓明園。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發展,鴉片戰爭前夕,英國侵略者已是堅船利炮,而清朝軍隊卻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這個地步,真是無恥之尤。康熙年間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潛書》里提到:清興五十年來,四海之內,日益困窮,農空、工空、市空、仕空。他親眼看到山西婦女多無褲可穿,而吳中之民多鬻子女於北方。而乾隆時期的英國使者馬嘎尼來華期間,記載北京街頭乞丐很多。許多百姓都是蓬頭拓面,衣杉襤褸,因此他形容滿清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 在中國歷史上,比較公認的盛世只有三次,即從文景之治到武帝極盛再到昭宣中興的西漢盛世、從貞觀之治到開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雍乾盛世。這三大盛世,一方面確立了中國傳統盛世概念的基本內涵,另一方面也都沒能避免盛極而衰的結局,因而給人留下了無盡的話題與思索。 三大盛世的共同特徵 中國歷史上三次盛世的具體情況有很大差異,但總體上看,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其共同特徵。 一是消除了內憂外患,軍力國勢強盛,國家統一,疆域遼闊,周邊沒有相抗衡的力量。漢朝開國之初,異姓諸侯王心懷叵測,匈奴部族頻頻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據,邊塞突厥犯境;清朝入關定鼎後,內有三藩、台灣、准部之憂,外有俄羅斯之患。但經過數代人的不懈努力,都分別平定了內亂,擊潰或逼退了外敵,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並在此過程中,開疆拓土,軍力國勢日益強盛。疆域之遼闊,為中國歷史上除元朝外所僅見,也為世界歷史上所罕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僅在亞洲,甚至世界范圍內都沒有對手能夠對其構成真正的威脅和挑戰,從而為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繁榮提供了保障。 二是社會總體上比較安定,經濟發展,國家富足,國力領先於世界。這三個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亂之後,人口喪亡,經濟凋敝。統治者能夠汲取前車之鑒,勵精圖治,興利除弊,注意與民休養生息,使社會總體上保持了較長久的穩定,經濟逐步有了恢復和發展,國力蒸蒸日上,百姓越來越殷實富足。西漢文景之際,據載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武帝時,大興水利,農業更趨發展;鹽鐵官營,財政愈益加強。唐代貞觀年間,經濟由恢復而發展,到玄宗開元全盛之時,詩稱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歷史上漢、唐並舉,無疑都證明漢、唐是當時亞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清代乾隆時,農業、手工業和商品經濟均興旺發達,財政收入之豐,達到了我國古代社會的最高水平,經濟規模和總量居當時世界之最。直至1800年(清嘉慶五年,乾隆於此前一年去世),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的中心,生產能力和出口能力,為世界其他地區望塵莫及。國家的安定富足,又為軍力國勢的強盛提供了基礎。由此出現了文治武功、相得益彰的局面。 三是文化繁榮,對周邊地區有巨大的影響力。在國勢強盛、國家富足的基礎之上,三個朝代的文化俱臻繁榮。漢初以來朝廷大力倡導搜集和整理圖籍文獻,使先秦百家之學在秦代焚書浩劫之後又趨復興。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奠定了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設太學,置樂府,誕生了大氣磅礴、彪炳千古的《史記》。唐人吐納百川,鎔鑄古今,在科學、文學、藝術上都有卓越的創造。貞觀之時,都城長安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來朝,國學之盛,近古未有。璀璨絢麗的唐詩,終在盛唐時臻於大成。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的編纂,經學、史學的興盛,使清代學術取得了超漢越宋,集歷代之大成的歷史地位。一部《紅樓夢》,堪稱時代的史詩。這些文化成果,均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往往被奉為樣板,競相學習仿效。 四是興盛的局面持續時間較長。漢代的盛世從文帝繼位(公元前179年)到宣帝去世(公元前49年),持續130年;唐代的盛世從太宗登基(公元627年)到安史之亂爆發(公元755年),持續128年;清代康、雍、乾盛世從1662年延續到1795年,長達133年。綜上可知,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都在一個世紀以上的時間里,保持了國家的全面發展和繁榮,文治武功、相得益彰,並形成無與倫比的盛大局面。在中國歷史上,還有許多比較清明或繁榮的時期,特別在朝代更新之初,一般都呈現出上升、發達的氣象,但都稱不上盛世。究其原因,根本有二:一是持續的時間不長,不過數年、十數年或稍長而已;二是達不成全面繁榮昌盛的局面,僅只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終沒有三大盛世的恢宏氣勢。(上)

E. 中華民族最昌盛的時期是什麼時候

元朝 唐朝
元朝
其次大明無比富裕耕地面積世界第一:
在古代,農業是國家的重中之重,耕地的多少跟國力強弱有直接關系。在萬曆年間,明朝的耕地總面積是七百萬頃,明末時達到七百八十多萬頃,此一水平即使是到了後來的康乾盛世都沒有被打破。當時歐洲的傳教士是這樣形容明朝的,中國的耕地像花園一樣井井有條,沒有一塊荒地,中國產的糖比歐洲白,布比歐洲美。

人口世界第一:
明朝的人口有多少一直存在爭議。3323在明末清初,因為戰亂,大部份人留離失所,但有戶可查的人口仍然達五千萬,所以保守估計當時明朝的人口大約在七千到八千萬左右,當時全世界的人口又不超過四億,所以明朝絕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礦產量世界第一:
明朝的鐵產量是宋朝的兩倍,萬曆年間達9000多噸,冶金工業極其發達,天工開物對這方面有詳盡記載,後來的兩百多年,世界上都沒有國家能破這個紀錄。

白銀佔有量世界第一:
在 16和17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服了美洲並在那裡得到大量的黃金和白銀。當西班牙和葡萄牙貴族得到這些財富後,他們第一件要乾的事就是向中國蕒絲綢,瓷器和茶葉,到最後這些白銀和黃金大部份都流到了中國。美國佛蘭克,在《白銀資本》一書種說,在十六和十七世紀,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通過貿易流向了中國。

軍隊數量世界最龐大:
據記載在明初,明朝有二百萬官兵駐扎在全國各地。到了明末,長江一帶的經濟圈為皇侯和軍閥把持,中央政丨府出現了財政危機,明朝政丨府已養不起那麼多軍隊了,在山海關防守後金的官兵常常不足十萬。但根據傳教士的筆記,當時明朝的軍隊數量依然很多,就算把整個歐洲的軍隊加起來也不夠中國多。

軍工產值世界第一:
明朝軍工業極其發達,一營5000人的士兵中就裝備有霹靂炮一千挺,鳥槍二百枝以及大炮二十門,除此之外明軍還有鬼頭大刀,弓丨,弩,手雷和火箭等裝備。跟宋朝不一樣,明朝在每代皇帝執政期間,都會發生大規模戰事,所以明朝的軍工業為了應付戰爭所生產出來的武器數量是十分可觀的。

間諜機構世界最龐大:
明朝的錦衣衛,東西廠,是當時世界上最有組織和最旗幟鮮明的間諜組織,在鼎盛時期人數達到六萬人。在武俠小說裡面,錦衣衛,東西廠常常被描寫成是一群武功高強的殺人機器。但實際上,明朝間諜機構的主要作用是打擊貪污,叛臣,維護國家穩定,但不排除有部份人濫用職權,謀取私利。跟專門從事顛覆敵國政權的中情局和克格勃比起來,明朝的間諜組織其實並不太可怕。

船隻總噸位世界最大:
在明初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明朝最大的寶船長150米,寬30多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除了寶船外,鄭和的船隊還有二百多艘平均長度達七,八十米的大帆船。到了明朝中葉,雖然朝廷再沒有進行像鄭和那樣的大航海,但中國的水師卻仍然控制著政個南太平樣,印尼和菲律賓等國家的國王都是在明朝的支持下建國的。對明朝的海上實力,當時歐洲的傳教士是這樣描述的,只要中國的皇帝願意,他們可以一夜之間徵集到從大陸連接致馬六甲海峽的那麼多船隻。到了明末,由於要抗擊倭寇,聯朝抗日,明朝政丨府無瑕南顧,最後被葡萄牙和荷蘭鑽了空子,把勢力伸展致南太平洋。即使是這樣,荷蘭的殖民者依然要每年向盤踞在台灣的鄭氏政權進貢。

第三產業世界最大:
據阿丨拉伯旅遊家記載,當時在中國,幾乎每一座城市都存在第三產業,在北京從事第三產業的工作者保守估計就有近兩萬人。跟歐洲和回丨教世界不同,當時第三產業在明朝是合法的,官員不以掃盪第三產業為政績,明朝讀書人又獨愛風花雪月,再加上明朝人口基數巨大,第三產業為世界之最並不奇怪。

國土面積世界最大:
明朝的國土面積在大部份時間都保持在900萬平方公里左右,比鼎盛時期的西班牙,葡萄牙和奧斯曼帝國都要大,明朝在東南亞的海外殖民地也絕不比當時的英國要少。

防禦工事世界最多:
明長城是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排第二長的防禦工事,據傳教士記載,中國的城市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多,每座城市都有高十米的城牆保護,城上有大炮,城牆外還有溝,戰爭時灌滿了水,中國人認為那是最好的防禦工事

中國最繁榮時期還在在唐中期,開元盛世的時候。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繁榮昌盛的時期。我們現在說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復興就是到盛唐時期那種國際地位和經濟水平。

F. 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盛世為什麼總是每隔八百年出現一次

貞觀之治(公元627年-649年)唐朝的貞觀之治應該是大家都知道的了,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唐朝是萬國來拜,百姓生活那是相當富裕,那時候的絲綢之路發展也是最鼎盛的時候。唐朝國門大開面向世界展示我們大國威儀,放眼望去歌舞昇平,在古代還有什麼能比這個時候更繁華?

仁宣之治(公元1403年-1435年)大明王朝講究無為而治,無為而治並不是說當官的不作為,無為而治說的是一種境界。遵循道法規律來治理國家,讓百姓自己就能夠創造理想的國度。從大明朝的減賦稅、免勞役、鄭和下西洋,就能看出來這個國家不僅富還會下西洋炫富。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多少年一昌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