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遷西大印叫什麼
大印鎮。
遷西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遷西地名的來歷大致是以下幾種情況:1.因山命名。2.因谷命名。3.因水命名。4.因地理特徵命名。5.因姓氏命名。6.因草木物產命名。7.因地理位置命名。8.因路命名。9.因歷史傳說故事命名。10.以吉祥字眼命名。11.因人工建築物命名。12.以古代關口和營城命名。
❷ 中國十大板栗之鄉
中國板栗之鄉,有湖北麻城、山東濰坊諸城昌城、廣西南寧隆安、河北遷西、河北邢台、山東臨沂、湖北羅田、河北遵化、北京懷柔、寬城滿族自治縣,陝西鎮安,安徽廣德。其中最出名的當屬河北遷西板栗。
栗,在古書中最早見於《詩經》一書,可知栗的栽培史在我國至少有二千五百餘年的歷史。
板栗原產我國,是我國食用最早的著名堅果之一,年產量居世界首位。我國板栗品質優良,營養豐富為世界群栗之冠。炒食後其肉質細密,香甜適口,十分受歡迎。
高達20米的喬木,胸徑80厘米,冬芽長約5毫米,小枝灰褐色,托葉長圓形,長10-15毫米,被疏長毛及鱗腺。葉橢圓至長圓形,長11-17厘米,寬稀達7厘米,頂部短至漸尖,基部近截平或圓,或兩側稍向內彎而呈耳垂狀,常一側偏斜而不對稱,新生葉的基部常狹楔尖且兩側對稱,葉背被星芒狀伏貼絨毛或因毛脫落變為幾無毛;葉柄長1-2厘米。雄花序長10-20厘米,花序軸被毛;花3-5朵聚生成簇,雌花1-3 (-5) 朵發育結實,花柱下部被毛。成熟殼斗的銳刺有長有短,有疏有密,密時全遮蔽殼斗外壁,疏時則外壁可見,殼斗連刺徑4.5-6.5厘米;堅果高1.5-3厘米,寬1.8-3.5厘米。花期4-6月,果期8-10月。
❸ 什麼地方產的板栗最好
板栗原產於中國,多見於山地栽培,是重要乾果之一,富含澱粉,營養全面的特點,被稱為木本糧食。金秋十月,板栗各產區陸續上市,下面是部分優質板栗主產區情況。
1、懷柔板栗
懷柔栽培板栗歷史悠久,早在明朝時,皇帝在祭祀時就用懷柔板栗作供品。板栗種植面積已達28萬畝,年產量8.5萬噸。獨特的地理、土壤和氣候條件,造就了懷柔板栗的特點:它以果形玲瓏、色澤美觀、肉質細膩、果味甘甜、營養豐富、易剝內皮、糯性強、便於貯存等特點馳名中外。2001年懷柔被國家林業局認定為「中國板栗之鄉」。
2、遷西板栗
遷西板栗產於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至今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遷西縣地處燕山南麓,長城腳下,全年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晝夜溫差大;土壤呈微酸性,富含礦物質,有較好的保水和排水性。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遷西板栗上乘的品質。目前板栗栽植面積已達51萬畝,常年產量1.5萬噸。遷西板栗外形玲瓏,呈紅褐色,有淺薄蠟質層,鮮艷而富有光澤;果仁呈米黃色,內皮易剝,肉質細膩,糯性粘軟,甘甜芳香,營養豐富。2000年4月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京東板栗之鄉」,2001年4月遷西縣又被河北省林業局命名為「河北省優質板栗生產基地縣」。
3、丹東板栗
丹東板栗栽培始於明末清初。丹東板栗屬日本栗系統,適合日本市場口味需求,板栗肉占日本市場30%的份額。栽植總面積已達150萬畝,常年產量3萬噸。丹東板栗以品質優良聞名,其果實個大,色澤白,口感好,不裂瓣,易加工,綜合價值高,其果肉含水量為40%左右,含蛋白質5.7%~10.7%,脂肪%~7.4%,澱粉50%左右,並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和磷、鉀、鎂、鐵、鋅、硼等多種礦物質。2006年12月,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丹東板栗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4、泰安板栗
泰山地區栽培板栗,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早在明清時期就定位「貢品」,民國以來,蜚聲國際市場,被譽為「泰山甘栗」。泰安板栗是板栗中的上品,堅果均勻,顏色鮮艷有光澤,含糖高、味甘美、有糯性、殼薄、內衣皮易剝落,適於糖炒。泰安市現有板栗面積22萬畝,常年產量3.5萬噸。1994年在全國林業名特優新博覽會上獲銀質獎。
5、舒城板栗
舒城素有「板粟之鄉」美稱,大面積栽培板粟有300多年歷史。現有板粟30萬畝,年產量3萬噸。舒城出產的「大紅袍」板栗個大,富含很高的營養價值,其中維生素C含量為每百克鮮樣36.5毫克,可溶性總含糖量為每百克鮮樣10.54毫克,澱粉、粗蛋白質、粗脂肪的干樣含量分別為26.57%、7.24%和1.745%。
6、邵店板栗
邵店鎮是全國板栗重點產區之一,已有數百年歷史。邵店鎮被中國林科院專家譽為「中國板栗第一鎮」。現有板粟2萬畝,年產量50萬公斤。邵店鎮生產的牌板栗具有籽粒大(每市斤40粒左右)、色澤油光發亮、肉質松、味香甜、糯性大等特點。
7、羅田板栗
羅田縣板栗在春秋、戰國以前即開始有人工種植。品種多,色味獨特,產地分布於全縣各地,但其產品對外銷售均冠以「羅田板栗」。這里森林茂密,自然環境優美,是首批命名的全國板栗之鄉。栽培總面積達100萬畝,年產量1.2億斤,其產量、面積均居全國之冠。產品以其果大(特級板栗每公斤40粒以內),質優(所產板栗顏色鮮艷,營養豐富,極耐貯藏),價廉(每公斤價5-10元,分級銷售,依質論價)著稱。並且上市時間長,一般從8月底至11月中旬均有板栗上市。
❹ 中國板栗之鄉的遷西板栗歷史
1957年,遷西縣板栗發展到9.5萬畝,年產板栗412.5萬公斤,比1949年增長近l倍。60年代初期,全縣加快建設板栗基地,到1965年,全縣板栗發展到13萬畝、158萬株,年產板栗750萬公斤,比1949年增長2.4倍。1967年夏季遭受一場嚴重的風災,毀傷栗樹2萬多株,當年產板栗560萬公斤。70年代初由於暴雨、修水庫等又毀栗樹8萬余株。
1973年,全縣再掀發展林業生產高潮,提出到1975年板栗產量達到l萬噸的目標。1974年3月,長春電影製片廠科教片組在遷西縣拍攝了《板栗》科教片。
1978年以後,縣內實行各種形式的林果生產責任制,農民生產板栗的積極性越來越高。1980年7月1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遷西縣為「板栗生產基地縣」,雖因自然災害和潘家口、大黑汀兩大水庫攔壩蓄水,以及引灤入津、引灤入唐工程佔地等,前後共砍伐栗樹56萬株,但到1984年,板栗產量增加到136.8萬公斤,成為全國唯一年產板栗超萬噸縣。
當時佔全國總產量的13%。河北省的35.8%。以後全縣逐年加快發展以板栗為主的林果生產,並探索出了「圍山轉」工程開發模式,先後在板栗基地進行了選種、栽培、嫁接、修剪、病蟲害防治以及低產園改造、板栗花期噴硼、綜合豐產技術等試驗、示範、推廣等,遷西板栗生產有了質的飛躍,鞏固了全國最大商品栗生產縣的地位,成為全國最大的板栗生產基地縣。
1993年4月,林業部確定遷西縣為「優質板栗基地示範縣」。1995年,遷西縣被首批百家中國特產之鄉命名宣傳活動組委會命名為「中國板栗之鄉」。全縣板栗栽培總面積已達55萬畝,2300多萬株,常年產量1600多萬公斤,出口1000萬公斤,佔全國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河北省出口總量的近二分之一。
❺ 遷西縣的歷史有哪些
遷西縣,因位於遷安市之西而得名,遷安為縣級市,所以有遷安縣和遷安市兩種名稱。
遷西縣春秋時為山戎國地,戰國時屬燕國,秦屬遼西郡令支縣。漢屬幽州遼西郡,為令支縣地,西北部兼有徐無縣地。
三國魏省令支縣,遂屬遼西郡肥如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3年)令支城並入陽樂縣,仍屬遼西郡。北齊省遼西郡入北平郡,省陽樂縣入新昌縣,遂為肥如、新昌二縣地,屬北平郡。隋開皇六年(536年)省肥如縣入新昌縣,十八年(598年)改新昌縣為盧龍縣,遂屬北平郡盧龍縣。唐仍為盧龍縣地,屬河北道平州。
遼代遼太祖以定州安喜(今定州市)俘戶置安喜縣(屬平州遼興軍),並於今灤陽置灤河縣(屬中京道澤州,設漢兒館),遂分屬安喜、灤河二縣。金初省灤河縣入神山縣,安喜改遷安縣。
承安二年(1197年),升漢兒館為灤陽縣(治今漢兒庄),泰和四年(1204年)灤陽縣亦省入神山縣。元分屬遷安、惠州,初於灤陽縣故城置惠州,並省神山縣入惠州。
明洪武初(1368年)惠州省入遷安縣,屬京師永平府。清屬永平府,為遷安縣地。
民國二年(1913年)屬直隸省渤海道,為遷安縣地;次年改屬津海道,為遷安縣地;十七年(1928年)屬河北省遷安縣。二十二年(1933年)被日軍侵佔,後屬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後,這里為晉察冀邊區冀東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開始建立革命政權。興城、灤河以北地區建立遷(安)遵(化)興(隆)聯合縣。興城、灤河以南地區建立豐(潤)灤(縣)遷(安)聯合縣。此二縣在1943年7月前屬晉察冀邊區冀東專區,後改屬冀熱邊區第二專區。
1945年豐灤遷縣改屬冀熱遼區十五專區。同年秋日本投降,曾成立遷北縣,僅二十天又改為遷西辦事處。1946年建遷西縣(縣佐),屬冀東區十二專區。
1947年正式建立遷西縣,因位於遷安縣之西,故名。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遷西縣(駐興城)劃歸河北省,屬唐山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遷西縣仍屬河北省唐山專區。
1959年12月20日撤銷遷西縣,並入遵化、遷安二縣。1961年7月9日以原轄區恢復遷西縣,仍屬唐山專區。
1970年唐山專區改稱唐山地區,遷西縣屬之。
1983年5月5日撤銷唐山地區,遷西縣劃歸唐山市管轄。
❻ 遷西是那個省的
遷西縣隸屬河北省唐山市,地處燕山南麓、長城腳下,京津唐承秦腹地,素有「燕山綠色明珠、京津冀後花園」美譽,是著名的中國板栗之鄉、國家級園林縣城、全國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和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縣域面積1439平方公里,呈「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園」的自然格局,轄17個鄉鎮、417個行政村,1個街道辦事處、10個居委會。
歷史文化
遷西是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地。這里是燕趙文化、灤河文化的發祥地,境內有世界最古老的大洋地殼遺址。
有距今36.7億年的世界最古老的岩石之祖,有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西寨遺址,有現存最完整的明長城磚窯和保存最完好的榆木嶺長城,李廣北擊匈奴、曹操東征烏桓曾經此處,戚繼光在此鎮守薊鎮邊關16年。共同繪就了獨具特色的精神符號,成為激勵遷西人民矢志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
❼ 遷西縣的歷史沿革
遷西縣,因位於遷安市之西而得名,遷安為縣級市,所以有遷安縣和遷安市兩種名稱。
遷西縣春秋時為山戎國地,戰國時屬燕國,秦屬遼西郡令支縣。漢屬幽州遼西郡,為令支縣地,西北部兼有徐無縣地。
三國魏省令支縣,遂屬遼西郡肥如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3年)令支城並入陽樂縣,仍屬遼西郡。北齊省遼西郡入北平郡,省陽樂縣入新昌縣,遂為肥如、新昌二縣地,屬北平郡。隋開皇六年(536年)省肥如縣入新昌縣,十八年(598年)改新昌縣為盧龍縣,遂屬北平郡盧龍縣。唐仍為盧龍縣地,屬河北道平州。
遼代遼太祖以定州安喜(今定州市)俘戶置安喜縣(屬平州遼興軍),並於今灤陽置灤河縣(屬中京道澤州,設漢兒館),遂分屬安喜、灤河二縣。金初省灤河縣入神山縣,安喜改遷安縣。
承安二年(1197年),升漢兒館為灤陽縣(治今漢兒庄),泰和四年(1204年)灤陽縣亦省入神山縣。元分屬遷安、惠州,初於灤陽縣故城置惠州,並省神山縣入惠州。
明洪武初(1368年)惠州省入遷安縣,屬京師永平府。清屬永平府,為遷安縣地。
民國二年(1913年)屬直隸省渤海道,為遷安縣地;次年改屬津海道,為遷安縣地;十七年(1928年)屬河北省遷安縣。二十二年(1933年)被日軍侵佔,後屬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後,這里為晉察冀邊區冀東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開始建立革命政權。興城、灤河以北地區建立遷(安)遵(化)興(隆)聯合縣。興城、灤河以南地區建立豐(潤)灤(縣)遷(安)聯合縣。此二縣在1943年7月前屬晉察冀邊區冀東專區,後改屬冀熱邊區第二專區。
1945年豐灤遷縣改屬冀熱遼區十五專區。同年秋日本投降,曾成立遷北縣,僅二十天又改為遷西辦事處。1946年建遷西縣(縣佐),屬冀東區十二專區。
1947年正式建立遷西縣,因位於遷安縣之西,故名。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遷西縣(駐興城)劃歸河北省,屬唐山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遷西縣仍屬河北省唐山專區。
1959年12月20日撤銷遷西縣,並入遵化、遷安二縣。1961年7月9日以原轄區恢復遷西縣,仍屬唐山專區。
1970年唐山專區改稱唐山地區,遷西縣屬之。
1983年5月5日撤銷唐山地區,遷西縣劃歸唐山市管轄。
❽ 遷西由來
遷西縣建於1946年,因析遷安西部置縣而得名。從境內西寨、東寨、沙嶺子、沙嶺溝等地古代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屬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證明,遠在五、六千年前,這里已有人類繁衍生息。
1983年5月5日,撤銷唐山地區,實行市管縣,遷西縣屬唐山市管轄。
歷史沿革:商朝,縣地屬孤竹國(分封的諸侯國),古孤竹城在今盧龍縣城南12公里處。
西周,仍屬孤竹國。
春秋,屬令支國地,為山戎(少數民族)屬國。令支城在今遷安縣城西,公元664年被齊國所滅。並入燕國。
秦並六國,實行郡縣制,分國為三十六郡,今縣地屬遼西郡令支縣。
1947年4月正式建立遷西縣,縣政府駐地興城。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遷西縣劃歸河北省唐山專區。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遷西縣仍屬河北省唐山專區。
1958年12月,撤銷遷西縣,灤河以東大部地區並入遷安縣,灤河以西地區並入遵化縣。
1961年6月,以原轄區恢復遷西縣,仍屬河北省唐山專區。縣轄境域自此至1986年無變動。
1970年,唐山專區改稱唐山地區,遷西縣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