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年級下冊歷史必背知識點有哪些
一、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
1、時間地點:1949年9月在北平舉行。
2、主要任務:籌備建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式成立作好了充分的准備。
3、內容:
①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作用)
②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以北京為首都;
④採用公元紀年;
⑤決定在首都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二、開國大典: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① (國內意義)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② (國際意義)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3、如何理解「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從此擺脫了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獲得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人民從此政治上當家作主,經濟上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國家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將不斷提高。
三、西藏和平解放:
1、時間:1951年
2、西藏首席談判代表:阿沛·阿旺晉美
3、意義: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四、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1、原因:
(1)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了中國的安全:
(2)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請求中國政府派兵援助。
2、時間:1950年10月~1953年7月
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4、經過與結果: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前線,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在朝鮮戰場上中國軍隊五戰五捷,把美國侵略軍趕回到「三八線」。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國人民志願軍凱旋而歸。
5、英雄人物的事跡:
①黃繼光,捨身堵槍口,掩護戰友奪回陣地。
②邱少雲,為保證潛伏部隊安全,嚴守紀律,烈火燒身,紋絲不動。
6、勝利原因:
①抗美援朝戰爭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得到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
②黨的英明決策和正確指揮;
③志願軍和朝鮮軍民的英勇戰斗。
7、抗美援朝意義:
保衛了中國國家安全,贏得了安定的國內建設環境,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維護了亞洲與世界和平。
8、值得人們學習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精神(「最可愛的人」的原因)
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國際主義精神
五、土地改革
1、背景(原因):封建的剝削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新解放區的農民迫切要求獲得土地。
2、時間:1950年
3、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4、實施:1950年冬開始,在新解放區開始分期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地主也獲得應得的一份,自食其力。
5、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三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獲得了土地。
6、土地改革完成的意義
①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廣大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鞏固了人民政權。
②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2. 八年級下冊歷史書目錄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書目錄:
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第1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第2課最可愛的人
第3課土地改革
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4課工業化的起步
第5課三大改造
第6課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第7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8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第9課改革開放
第10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活動課一社會調研──家鄉的昨天和今天
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第11課民族團結
第12課香港和澳門的回歸
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
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第14課鋼鐵長城
第15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6課外交事業的發展
活動課二歷史紀實大家談──新中國的外交
第六單元科技教育與文化
第17課科學技術的成就(一)
第18課科學技術成就(二)
第19課改革發展中的教育
第20課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活動課三20世紀歌曲中的「歷史」
第七單元社會生活
第21課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活動課四家庭的照片
北師大版八年級歷史下冊目錄:
第一單元 走向社會主義之路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第2課 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
第3課 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
第4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第5課 新中國民族區域自治
第二單元 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6課 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
第7課 「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 37 第8課 築起共和國鋼鐵長城
第9課 新中國走向世界舞台
第10課 「走向創業年代的英雄」
第三單元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11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第12課 欣欣向榮的科教文體事業
第1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第14課 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15課:展示五彩繽紛的社會生活
第四單元 人類祖先的基業——古代世界
第16課 當人類還是野蠻人的時候
第17課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第18課 藍色的地中海文明
第19課 「日出之國」與「新月之鄉」
第20課 西歐的基督教文明
第21課 古老帝國的悲劇
第22課 人類三大人種的基本特徵
第五單元 古代文明的沖撞與文化成就
第23課 文明的沖撞與交融
第24課 昔日的輝煌
第25課 世界古代科學魅力的報告會
附錄:
中國現代史大事年表(1949——200)
世界上古中古史大事年表(約500萬年前至15世紀)
3. 初二下冊歷史書內容提要
初二下冊歷史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始講起,然後到文化大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改革開放的開始,新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國防等各個方面的成就。然後,又講了世界古代史的內容。
主要內容和事件有:政治協商會議的內容,開國大典、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抗美援朝,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三大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新中國的成就。一國兩制的提出。。。等等。。。還需要再詳細點嗎?如果需要我可以再補充。我是學歷史的。教中學歷史。
4. 求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資料的知識點,要清楚點的,簡介
第一課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時間:1949年9月 2、地點:北平
3、主要內容: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會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北京,採用公元紀年;大會決定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歷史新紀元。
1、 時間:1949年10月1日,舉行開國大典,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是新中國成立的標志。
2、
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西藏和平解放
1、 時間: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
2、 意義:至此,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民族實現了大團結。
第二課
1、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背景),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目的),1950年10月(時間)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前線。
2、 英雄人物:捨身堵槍眼——黃繼光、烈火中永生——邱少雲。
3、 因為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了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他們不怕犧牲,以熱情、樂觀、勇敢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因此人們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為「最可愛的人」。
第三課
1、
時間: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農村展開。到1952年底,全國的土地改革運動基本完成。
2、 重要文件:195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3、
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了;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了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了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第四課
一五計劃(1953年——1957年)的成就:1、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建成投產;2、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3、試製成功第一家噴氣式飛機;4、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5、武漢長江大橋建成;6、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7、東北工業基地形成,沿海地區原有工業基地得到加強,華北、西北新工業基地建成。
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1、 時間: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 性質: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第五課
農業、手工業合作化運動
形式:國家對農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組織農民和手工業者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和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公私合營
形式:從1954年起,國家通過公私合營的方法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政策:國家對資本家佔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實現和平過渡,使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
第六課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 時間: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
2、 標志: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中共八大——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1、時間:1956年 2、地點:北京
3、
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狀況之間的矛盾。(2)當前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4、 意義:「八大」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5、
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評價:總路線反映了廣大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後的願望,但忽視了客觀規律。)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重的一次嚴重失誤。
6、
建設成就:主要工業產品都有很大增長,石油工業尤為突出(大慶油田,使我國石油及石油產品實現自給自足)。新型的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從無到有的發展起來。
模範人物:大慶鐵人王進喜,兩彈元勛鄧稼先,人民的好乾部焦裕祿。
第七課
1、 開始:1966年中央接連發出開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組」。
1970年至1971年間,林彪反革命集團策動反革命政變。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飛機出逃,墜機身亡。
結束: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粉碎。
2、 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3、
啟示:經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人們懂得,避免今後再發生類似的悲劇,必須保障和發展人民民主,健全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4、 文革最大一起冤案:劉少奇被迫害致死。
5、 1976年清明節爆發了「四五運動」,性質:悼念周總理,反對四人幫。意義:為粉碎四人幫奠定了群眾基礎。
第八課
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
1、 背景:粉碎四人幫後,當時中央主要領導人仍堅持「左」的思想,提出「兩個凡是」的方針。這引起全國上下的不滿。
2、 主要精神: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問題的唯一標准》,開始了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
3、 意義: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
十一屆三中全會
1、 時間:1978年12月
2、
內容:①思想路線: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②政治路線: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③組織路線: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3、
意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完成了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民主與法制的加強:
1、1980年,為劉少奇恢復名譽,平反黨的歷史上最大的冤案。
2、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頒布一系列法律:
第九課
對內改革:
1、 農村的改革
(內容)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
(目的)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作用)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
2、 城市的改革
(重點)國有企業的改革: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
對外開放:
1、 1980年建立第一批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引發第一次沿海開放高潮,1988年增設海南經濟特區。
2、
對外開放局面的形成: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國際化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初步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3、
意義:深圳等經濟特區所取得的成績充分證明實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是完全正確的,其成功為進一步擴大開發積累了經驗,它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層面上豐富了我們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5. 初中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侵略與反抗
一、西方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
一 鴉片戰爭(1840.6—1842.8)
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
⑵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借口(直接原因、導火線):林則徐虎門銷煙。
⑶鴉片戰爭爆發標志:1840年6月,英國艦隊開到廣東海面,進行挑釁,鴉片戰爭爆發。
⑷1841年初,英軍佔領香港島。
⑸1842年8月,中國簽訂近代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使中國喪失領土主權);賠款2 100萬元(增加了人民的負擔);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有利於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輸出);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有利於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輸出,同時也使中國喪失關稅主權)。
⑹影響(危害):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⑺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發生根本變化。
⑻「落後就要挨打」是鴉片戰爭失敗的深刻歷史教訓。
⑼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主觀上:①清政府政治腐敗;②中國封建經濟落後;
③中國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後;④清朝統治集團軍事指揮失當。
客觀上:英國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發達,力量雄厚,科技先進。
根本原因: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二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0—1860.10)
⑴發動者:英法聯軍為主凶,美俄兩國為幫凶。
⑵火燒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爭先恐後,掠奪珍寶。為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燒。
⑶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割佔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⑷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割佔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⑸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共割佔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⑹19世紀80年代中俄《改訂條約》以及以後五個勘界議定書,共割佔中國西北部7萬多平方公里。
⑺影響(危害):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帝國主義勢力從沿海深入到我國長江流域。
三 左宗堂收復新疆
⑴19世紀60至70年代,英國和俄國虎視眈眈地想爭奪新疆。1865年,阿古柏率軍侵入新疆。1871年,俄國還直接出兵侵佔了新疆的伊犁地區。
⑵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1876年,左宗棠率軍分三路進入新疆。他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於1878年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後來,中俄兩國簽訂條約,中國收回伊犁。
⑶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在新疆設立行省,有利於新疆的開發和建設,有利於西北邊防的鞏固。
(四)甲午中日戰爭 (1894.7—1895.4)
⑴日本發動戰爭目的(原因):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
⑵黃海大戰:1894年9月,北洋艦隊在黃海大東溝遭到日本艦隊襲擊。
⑶威海衛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⑷1895年4月,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
主要內容: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進一步增加了人民的負擔和清政府的財政危機);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進一步掠奪了中國的原料和廉價的勞動力,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增闢通商口岸(蘇州、杭州、沙市、重慶,使帝國主義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等。
影響: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⑸《馬關條約》中「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更有利於日本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反映了列強侵略中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⑹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清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備不足,裝備落後。
(五)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
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
1900年6月,為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指奧匈帝國)八國聯軍在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大沽經天津向北京進犯。1900年8月中旬,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充分暴露了帝國主義列強的凶惡本質。
⑵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等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主要內容:①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
②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③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④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影響(嚴重危害):《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⑶《辛丑條約》是賠款最多的條約。
⑷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說明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清廷已成「洋廷」)。
從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得到啟示:
落後就要挨打,只有國家強盛才能維護領土的完整和主權的獨立;清政府腐敗無能;帝國主義本質是侵略;中國近代是一部屈辱史、斗爭史。
二、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
一 民族英雄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
⑴林則徐禁煙原因: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
⑵鴉片輸入的危害:①白銀外流;②銀價上漲;③腐蝕封建統治機構;④毒害中國人民身心健康。
⑶青少年對毒品應持態度:珍愛生命,拒絕毒品,遠離毒品,進行力所能及的宣傳活動;依法律己,決不吸食、注射毒品;積極同各類毒品犯罪行為作斗爭。
⑷林則徐的主要活動:上書道光帝,要求嚴禁鴉片;派人暗訪密查,緝拿煙販;強迫外商交出鴉片;虎門銷煙;加強海防,積極防禦。
⑸虎門銷煙史實及意義:
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6月25日才銷毀完畢。
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⑹評價林則徐: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二 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⑴1851年,農民革命領袖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
⑵1853年,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
⑶為推翻清朝統治,太平天國派軍隊北伐和西征。
⑷1860年,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成立了「洋槍隊」,由美國人華爾統領。
⑸1862年9月,在慈溪的戰斗中,太平軍擊斃洋槍隊頭目華爾,嚴懲了洋槍隊。
⑹1864年,由於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天京陷落,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下去。
四 民族英雄鄧世昌
⑴鄧世昌在黃海大戰中沖鋒向前,壯烈殉國。
⑵「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這副輓聯是為了悼念民族英雄鄧世昌。
五 義和團運動
⑴從1898年起,活躍在山東的民間組織義和團,掀起了反帝愛國運動。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⑵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奮勇抵抗,在廊坊一帶把侵略軍圍困。經過激烈戰斗,侵略軍死傷多人,狼狽逃回天津。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概述: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是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救亡圖存不斷探索的歷史。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於自身的階級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始終沒有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救國道路,都沒有使中國走上近代化道路,當然也沒能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這也說明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也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對四次近代化探索聯系和區別的理解
1.聯系:都是先進的中國人探索中國近代化的努力。
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化開辟了道路;戊戌變法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促進資本主義發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而新文化運動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政治制度以後又一個層次的學習,即學習西方思想文化。
2.區別:洋務運動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反對封建主義,主張發展資本主義,但戊戌變法採用的是改良的方式要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辛亥革命是採用暴力革命方式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3.探索的經歷:從學習西方軍事技術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
第六課 洋務運動
1.運動時間: 19世紀60-90年代
2.階級派別:地主階級洋務派
3.代表人物:①中央——奕欣;②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4.運動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內外交困。
5.運動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
6.運動口號:「自強」(前期) 「求富」(後期) 主張:師夷長技
7.內容:⑴前期: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如:安慶內軍械所(1861年曾國藩創辦,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個工業,中國近代第一個兵工廠),江南製造總局(1865年曾國藩、李鴻章創辦,洋務派開辦的最大的近代軍事工業),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創辦,當時遠東第一大船廠)。
⑵後期:創辦近代民用工業。如:輪船招商局(1872年李鴻章創辦),漢陽鐵廠(1890年張之洞創辦,中國近代第一個鋼鐵企業),湖北織布局(1889年張之洞創辦)。
⑶籌劃海防,創辦海軍: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時間:19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⑷創辦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京師同文館(1862年奕創辦)——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式學堂。
目的:為適應中外交涉,開展洋務運動的需要。
8.失敗根本原因:只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沒有觸動封建制度,布新而沒有除舊。
9.失敗標志: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軍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隨之破產。
10.運動性質: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11.評價:洋務運動發生在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中,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洋務派的主觀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化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近代化開辟了道路。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探索的開端。
第七課 戊戌變法
1.運動時間:1895年~1898年(維新變法)
2.領導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
3.領導人物: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
4.政治主張:興民權,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政權;救亡圖存。
5.活動:⑴拉開序幕:1895年公車上書。
⑵創辦刊物:《萬國公報》後改為《中外紀聞》。
⑶政治團體:強學會。 形成標志:把《萬國公報》改為《中外紀聞》,作為強學會機關報發行。
⑷實施變法。
6. 百日維新(又稱「戊戌變法」,1898年6月-9月)──維新變法高潮
內容:政治上: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經濟上: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思想文化上: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軍事上:訓練新式軍隊。
7.性質: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8.結果:被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鎮壓而失敗。
9.失敗原因:由於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軟弱性,妥協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脫離人民群眾,只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變法觸動了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了頑固派的破壞。
10.意義: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於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有利於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11.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6. 求八年級歷史下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第一課 大戰前夜的較量
重慶談判
1.背景: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通過和平途徑,建立一個獨立、民主、富強的中國。國民
黨統治集團用內戰的方式來剝奪人民已經取得的權利,是中國社會回到抗戰前國民黨一黨專制獨裁的統治。
2.時間:1945.8.28—10.10
3.國民黨目的:為了進一步贏得准備內戰的時間(根本目的),也為了欺騙人民
共產黨目的: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避免內戰,並通過談判揭露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
4.談判中爭執的焦點問題:解放區和人民軍隊的存在與否。
5.結果:簽訂《雙十協定》
全面內戰的爆發
1946年6月,蔣介石調集20多萬大軍,像中原解放區發起大規模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第二課 轉入戰略進攻
中共中央轉戰陝北
1.時間:1947年3月
2.形勢:敵強我弱。
3.戰術:「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集中兵力打運動戰;採取「蘑菇戰術」與敵周旋。
4.意義:中共中央轉戰陝北,極大地鼓舞了解放區軍民的戰斗意志和勝利信心。
孟良崮之戰
1947年陳毅、粟裕等指揮華東解放軍,全殲了號稱國民黨「王牌師」的七十四師。
千里躍進大別山
1、背景:1947年6月30日,當蔣在陝北、山東戰場全力進攻解放區時,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12萬
人,經過一個月連續作戰,劉鄧大軍在殲滅大量敵人後,迅速甩開國民黨軍,分三路向南疾進,開始了千里躍進大
別山的壯舉。
2、時間:1947年6月30日。
3、原因
(1)大別山區是戰略上最敏感最薄弱的地區;
(2)只要能佔領大別山區,就能迫使蔣調動其兵力回援,從而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從根本上改變戰局。
4、領導人:劉伯承、鄧小平
5、意義: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
第三課 戰略大決戰
(如果說1947年是人民解放戰爭的轉折年,那麼1948年就是人民解放戰爭的決勝年)
遼沈戰役
時間:1948年9月
指揮者:林彪、羅榮桓。
作戰部隊:東北野戰軍。
作戰戰術:關門打狗
關鍵地點:錦州
戰果:(1)殲敵47萬人(2)解放東北全境(3)改變了敵強我弱的格局(第一次在數量上占優勢)
淮海戰役(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勝利)
1、時間:1948年11月
2、指揮者: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
3、作戰部隊: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共60萬人。
4、戰術:中間突破,分割包圍。
5、關鍵地點:徐州
6、戰果(1)承前啟後(2)殲敵55萬人(3)解放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4)奠定了解放長江以難各省的
基礎。
平津戰役
1、時間:1948年11月23日
2、指揮者: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解放軍主力聯合發動戰役。
3、作戰部隊: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解放軍。
4、作戰戰術:先打兩頭,後取中間。
5、關鍵地點:北平
6、戰果:(1)殲敵52萬人(2)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
第四課 國民黨政權的崩潰
百萬雄師過大江(渡江戰役)
1、時間:1949年4月21日
2、指揮者:總前委鄧小平
3、作戰部隊:第二、三野戰軍。
4、地點:西起江西湖口,東到江蘇江陰。
5、戰果:23日,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宣告了國民政權的覆滅。(1927.4.18~1949.4.23)22年。
6、意義: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為中國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折創造了條件。
7、勝利原因:(1)黨的正確領導(2)充分的戰前准備(3)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4)解放軍的英勇作戰。
向全國進軍
人民解放軍採取大迂迴、大包圍的戰略
1949年底,解放我國大部分地區,1950年6月,全國解放戰爭的大規模作戰行動結束。
和平解放的地區:長春、北平、雲南、西藏、西康。
*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原因:
(1)國民黨方面,蔣發動的是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國民政府腐敗,政治上不得民心。
(2)共產黨方面,共產黨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中共制訂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和計劃;
解放軍戰士英勇善戰。
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1)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2)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軍隊開展武裝斗爭(
3)組織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戰斗(4)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
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單元感悟:(1)中國共產黨不僅能領導革命而且能成功領導建設,是一個偉大的黨。(2)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
必然選擇。
第五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1、制定《共同綱領》規定:新中國名稱,國家性質,政權性質,民主集中制。(詳見課本P31)
開國大典
1、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意義:結束了100多年來中國人民飽受外來侵略和奴役的局面,實現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
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中華民族從此開啟了新的歷史紀元。
3、國際意義: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西藏和平解放
1、基本條件:(P34 圖下面)
2、解放時間:1951年5月。
3、1959年3月28日為西藏百萬農奴解放勝利日。
第六課 為鞏固新中國而奮斗
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
1、背景:美國侵略朝鮮,嚴重威脅中國安全。
2、目的:為了捍衛來之不易的民族獨立,維護自身的安全與和平。
3、英雄人物:黃繼光,邱少雲。
4、勝利意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
的和平環境。
新兵種的組建
人民海軍空軍建立。(課本P40-42)
農村的革命(土地改革)
1、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2、意義: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和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
民族區域自治
1、意義: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課本P44)
2、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第七課 新中國外交的起步
「另起爐灶」與「一邊倒」(課本P46)
1、外交政策:奉行獨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
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提出時間:1953年12月。
2、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先決條件、基礎)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政治基礎、必要條件)平等互
利(發展政治關系的基礎)和平共處(基本目的、必然結果)
3、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的基本原則。
萬隆會議的聲音
1、時間:1955年4月
2、主要議題:保衛和平、爭取民主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亞非國家共同關心的問題。
3、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圓滿成功。
4、平等協商、和平共處、友好合作的精神,稱做「萬隆精神」。
第八課 邁向社會主義
工業化起步(奠定工業基礎)
1.一五計劃(1953-1957第一個一五計劃,我國工業化的起點)
背景:經過三年發展有好轉,但與發達國家差很遠。
目的: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任務:集中發展重工業,相對應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成就:東北重工基地(長春一汽、沈陽第一機床廠),川、青、新藏公路(直達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
聯系),武漢市長江大橋,電氣化鐵路:寶城鐵路
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政治保障)
第一屆人代會(1954.9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內容:
(1)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民主
法制建設)
性質:這部憲法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它確立了我國的
根本政治制度。
(大會選舉毛澤東為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啟示:1.只有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憲法才能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建設積極性。
三大改造(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
1953年公布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1949.10—1956年底,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過渡)
1、實質:個體農民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全部轉變為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
2、原因:一家一戶經濟阻礙農業發展。
3、途徑:農業生產合作社,全行業公私合營。
4、目的: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逐步克服農業同工業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國家組織,走集體化道路。
5、意義: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由此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是20世紀中國的歷史性巨變。
6、缺點:在社會主義改造後期,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於粗糙等缺點。
補充:
資本主義工商業
政策:「利用、限制、改造」。加工訂貨到公私合營。
實質:使資本家們的企業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
創舉:國家對資本家佔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按當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實現了到社會主義和平過渡
第三單元 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十年,在曲折中前進)
第十課 建設之路的探索
按先後順序列舉本課大事:中共八大,兩次失誤,調整。
中共八大
背景:隨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我國邁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時期。
召開時間:1956年9月。
內容:大會明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課本P64)
主要矛盾: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
主要任務:集中精力發展生產力,把我國盡快從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為先進的工業國。
意義:中共八大成為探索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大躍進總路線:多快好省
人民公社特點:「一大二公」
出現失誤的原因:忽視了客觀經濟發展規律,過分誇大了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
表現:使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等錯誤大肆泛濫。
影響:工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人民生活發生嚴重困難。
教訓:經濟建設一定要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穩中求進,生產關系一定要與生產力的發展相
適應。
國民經濟的調整
(課本P68-69)
認識: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偉大的黨,敢於創新,勇於創新,知錯就改,探索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一個長期
、曲折的過程,要實事求是,從本國國情出發,產生失誤後,黨和人民有能力及時自我糾正,並經過艱苦努力取得
新成就。
第十一課 艱苦時代的創業英雄
石油戰線上的「鐵人」
英雄人物:王進喜
事跡:(課本P73)
稱號:「鐵人」
「縣委書記的榜樣」
英雄人物:焦裕祿
事跡:(課本P74)
稱號:「縣委書記的榜樣」
雷鋒之歌
英雄人物:雷鋒
事跡:(課本P76)
第十二課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5—1976.10)
文革的性質: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文革原因:毛澤東對形式的錯誤估計。
實質:思想大混亂,政治大動亂。
導火線:《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
全面發動的標志: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的召開
結束的標志;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粉碎。
教訓: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
民主法制遭到破壞的表現:劉少奇被迫害致死。
後期形式明顯好轉的原因:周恩來在毛澤東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鄧小平也恢復了領導工作。
持續十年之久的原因:被反革命集團利用。
第十三課 共和國的科技豐碑(20世紀50年代-70年代中期)
「兩彈」震驚世界
1、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中國從此擁有了保家衛國、捍衛和平的核力量。
2、1964年6月我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地地導彈在西北地區飛行實驗成功。
3、1966年10月,裝有核彈頭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導彈點火發射,實現了導彈和核彈頭的結合。
4、兩彈元勛:鄧稼先
太空響起「東方紅」
1970年中國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研製發射成功,標著我國的空間技術跨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
寫在大地上的輝煌:
袁隆平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的成果: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
第十四課 登上國際舞台
跨越大洋的握手
1、中美關系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轉機的背景:美國的霸權地位衰落,蘇聯的挑戰(中蘇關系惡化),中國國際地
位的提高。
2、「乒乓外交」
3、基辛格秘密訪華為尼克松訪華做准備
4、長期阻礙兩國改善關系的問題:台灣問題。
5、尼克松訪華和《中美聯合公報》的簽署(上海簽署),標志著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開始。
6、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從此實現了兩國關系的正常化。
重返聯合國
1、重返聯合國根源:綜合國力的增強。
2、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
3、重返聯合國意義:(1)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2)有利於同更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3)增強了第三和解在聯
合國的力量(4)有利於打破超級大國挖制聯合國的局面。
走向建交高潮
1972年中日建交等(課本P96-97)
7. 八年級下冊歷史重點是哪幾課是期末考試必考的
第一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一課重點考新中國成立的意義。第八課:偉大的歷史轉折。重點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和意義。第九課:改革開放。重點是改革開放的內容和意義。第十二課:香港和澳門回歸。重點是歷史意義,和「一國兩制」的意思(社會主義國家在地區實施資本主義)。第十三課:海峽兩岸的交往。重點是例如九二共識的兩岸合作條約。第十五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8. 八年級下歷史知識點歸納簡要有哪些
八年級下歷史知識點如下:
1、封建的剝削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新解放區的農民迫切要求獲得土地。
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從此擺脫了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獲得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人民從此政治上當家作主,經濟上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國家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將不斷提高。
3、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4、王進喜:參加大慶油田會戰,為中國實現原油和石油產品自給作出貢獻,被譽為「鐵人」。
5、1961年春,黨和政府全面調整國民經濟,恢復發展生產。經過努力,不久就取得明顯成效。
9. 八年級人教版歷史下學期的書講的是什麼。中國的近代史嗎
不,講的是中國的現代史。